简介
首页

中国通史(第八卷)

第四章 木华黎 速不台 哲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木华黎(附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

开国功臣木华黎(muqali,1170—1223),又作木合黎、模合里,蒙古札剌亦儿部人,世居阿难水(即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以东,世代为蒙古孛儿只斤氏贵族的臣仆。其父孔温窟哇,从铁木真平定蔑儿乞部,出征乃蛮部,屡立战功。在乃蛮军队追赶下,铁木真马毙,孔温窟哇以坐马接济铁木真,以身阻挡追骑而死。

孔温窟哇有子五人,木华黎为其第三子。木华黎“虎首虬须,黑面”1,“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元史·木华黎传》)。约在1197年,孔温窟哇将木华黎和不合两个儿子送给铁木真做“梯己奴隶”。后来,他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一起,以忠勇辅佐铁木真,号称“掇里班·曲律”(dorben-kuluhud),意为“四杰”。

铁木真有一次与塔塔儿部对阵失利,适逢大雪,丢失牙帐,卧草泽中,木华黎与博尔术站在雪中整夜张毡遮蔽。又有一次,铁木真等三十余骑行经溪谷,遇寇突袭,箭下如雨,木华黎引弓,三发射中三人,并解马鞍屏卫,终于将寇击退。为声援克烈部王罕。铁木真派木华黎等与乃蛮部战,获胜。1203年,铁木真与王罕分裂,双方大战,铁木真先败后胜,反击时,木华黎奉命选精骑夜袭王罕营盘,王罕败逃,后被乃蛮部人杀死。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战争中,木华黎已经战功卓著。1206年,铁木真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分封九十五个千户,木华黎名列第三,他的封地可能在后来的上都(在今内蒙正蓝旗)一带。成吉思汗对有殊勋的伴当给予殊赏,他对木华黎降旨说:“忽图剌合汗即位,在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的繁茂的树下欢舞时,你预告了上天的神示,如今果然应验,我已即了大位。”1封木华黎为国王,并为左手万户,即管辖东边直至哈剌温只都山(今大兴安岭)地方的万户。成吉思汗对木华黎等受封功臣们说:“国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汝等切宜体此,勿替初心。”(《元史·木华黎传》)

从太祖南征1211年,木华黎随成吉思汗攻金。这年秋天,蒙古主力军连下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昌州(今河北张北九连城)和抚州(今张北),木华黎正在军中。自抚州南下时,金招讨使九斤(即纥石烈执中)、监军蒲鲜万奴等率大军,号称四十万,列阵于野狐岭北。木华黎说:“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当即策马横戈,大声呼喊,攻入敌阵。成吉思汗遂麾军齐进,大败金兵,追击到浍河堡,僵尸百余里。此战,歼灭了金军的精锐部队。第二年,木华黎率军克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并进攻德兴府(今河北涿鹿)。1《东平王世家》,转引自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师鲁国忠武王》。1《蒙古秘史》第206节。

1213年秋,成吉思汗分兵三道,攻掠黄河以北、太行东西各地。木华黎隶于成吉思汗与拖雷的中军,经涿州(今河北涿县)、霸州(今河北霸县),进略棣州(今山东惠民)、滨州(今山东滨县北)、益都府(今山东益都)和密州(今山东诸城)等地。兵临涿州,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泽父子与萧勃迭率众归降,木华黎承制任命史天倪、萧勃迭为千户。

1214年春夏之际,木华黎从成吉思汗围困燕京,迫金宣宗遣使求和。同年十月,木华黎奉命征辽西和辽东。当时,他手中已有一支由史天祥、萧也先指挥的契丹、汉军。他们进军至高州(今辽宁赤峰东北),卢琮、金朴以城降。不久,锦州(今辽宁锦州)张鲸杀金节度使,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来降。

1215年二月,木华黎攻金北京(今辽宁宁城西),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迎战,败退守城,为其将杀死,乌古伦寅答虎等以城降。木华黎原想坑杀降将,萧也先劝说:“北京是辽西重镇,应当进行安抚以笼络人心。如今敌人一投降就坑杀,以后怎么会有投降者?”木华黎听从了这个劝告,以寅答虎留守北京,并以兀叶儿为北京总管都元帅进行镇守。接着,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吏民杀金同知兀里卜,土豪石天应被推为帅来降,木华黎任他为兴中尹、兵马都提控。

这年四月,成吉思汗诏木华黎以张鲸总北京十提控兵,从夺忽阑彻里必南征。木华黎密察张鲸图谋反叛,令萧也先监其军。军进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张鲸果然称病逗留,谋叛遁去,萧也先将张鲸捕杀。其弟张致遂叛据锦州,占有平、滦、瑞、利、义、懿、广宁等州。木华黎率领蒙古不花、兀叶儿等出军讨伐,逐一收复。七月,红罗山寨主杜秀降,木华黎奏任他为锦州节度使。八月,木华黎遣史进道等攻克广宁府(治今辽宁北镇)。

1216年春,张致攻占兴中府。木华黎先遣兀叶儿等攻溜石山堡,下令说:“你们急攻溜石,叛敌必遣兵往援,我出其不意,断其归路,可以一战而擒获张致。”遂令蒙古不花屯永德县(兴中府以南偏东约八十里)东伺侯。张致果然遣张鲸子东率兵来援,木华黎麾军在神木县(兴中府以南偏西约百里)东进行夹击,大败敌军,斩杀张东,遂由开义县(在锦州东北)进围锦州。张致守城月余,杀败将二十余人,军心动摇,其监军高益缚张致出降。木华黎诛杀张致,接着,又杀广宁降将刘琰、懿州降将田和尚。木华黎说:“此叛寇存之无以惩后。”对这些叛寇所占城市的居民,除工匠优伶外,也一概屠杀。进而又攻拔海州(即澄州,今辽宁海城)、复州(今辽宁盖县西南)和苏州(即金州,今辽宁金县),斩金将完颜众家奴。咸平宣抚蒲鲜万奴等率众十余万遁入海岛。

统领攻金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子孙传国,世世无绝”。成吉思汗分兀鲁、忙兀、弘吉剌、亦乞列、札剌亦儿五部军、汪古军以及契丹、女真、汉军共约十万军队,隶属于木华黎麾下。其主要将领有怯台、木哥汉札、按赤、孛徒、带孙、火失勒、按察儿、孛罗、笑乃台、不里海拔都儿、阔阔不花、兀叶儿、萧勃迭、耶律秃花、刘伯林、史天倪和萧也先等。成吉思汗下谕说:“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将继续征金之事交给了木华黎。成吉思汗还赐以九斿大旗,谕告诸将:“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木华黎随即建都行省于燕京(今北京),向燕南、山东进军。到年底,已攻占大名府,且东向平定益都、淄州(今山东淄博南约四十里)、潍州(今山东潍坊)、密州、莱州(今山东掖县)和登州(今山东蓬莱)。

1218年,木华黎从燕京西出西京(今山西大同)经略河东(今山西境内),由太和岭攻入雁门关,连下代州(今代县)、忻州(今忻县)、太原府、汾州(今汾阳)、霍州(今霍县)、潞州(今长治)、泽州(今晋城)和平阳府(今临汾)。

1219年,木华黎遣萧特末儿等从西京出朔州(今朔县),攻下岢岚州(今岢岚);遣谷里夹打等攻下石州(今离石)、隰州(今隰县)和绛州(今新绛)。至此,木华黎已占有河东绝大部分地方。他在平阳屯驻重兵,以拓跋按察儿为前锋元帅,以李守忠权河东南路帅府事。

1220年,木华黎经略河北西路。他行军至满城(今河北满城西),金真定府主恒山公武仙出降。木华黎以史天倪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以武仙为副。史天倪劝说:“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伐罪之意”。木华黎遂下令禁止剽掠,所得老幼,都遣归田里,“军中肃然,吏民大悦”1。大军又南下攻克邢州(今河北邢台)、滏阳(今河北磁县)、相州(今河南安阳)、林州(今河南林县)。此时木华黎有“仁厚不杀”的名声,金方归降者增多。

这年秋,木华黎进驻济南,东平严实籍所隶彰德、大名、磁、铭、恩、博、滑、浚等府州三十万户归降。黄龙岗之战,木华黎麾下蒙古汉军大败金兵,继克楚丘,进围东平。这时,蒙古不花一军又攻下怀、孟、卫等州。木华黎遂将攻取东平战事交给严实,以严实权山东西路行省,留梭鲁忽秃以蒙古军三千屯守,自身北还,趋攻洺州(今河北曲周西南等地)。临行,他告诫严实:“东平粮尽,必弃城走,果若如此,你即入城安辑,勿苦郡县,以败乃事。”

1221年四月,东平粮尽,金行省忙古弃城出奔,受到梭鲁忽秃邀击而逃遁。严实进入东平,在这里建立行省。当时木华黎弟带孙攻洺州未下,遂遣石天应相助攻克。五月,木华黎驻于野狐岭北。六月,宋涟水忠义统辖石硅来降,以硅为济、兖、单三州总管。不久,益都张琳也来降,以琳为山东东路益都、沧、景、滨、棣等州都元帅。郑遵以枣乡、蓨县降,以遵为节度使、元帅。

八月,木华黎至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由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渡过黄河入西夏境内,夏国李王请以兵五万归属。十月,南下进入葭州(今陕西佳县),以石天应权行台兵马都元帅。从葭州南下,经略陕北,先攻取绥德、保安(今志丹)进而指向延安。在延安城东十五里山谷间,木华黎允准蒙古不花三千骑兵以伏兵大败金行省完颜合达三万大军。合达走保延安,木华黎围攻不下,向南攻克洛川(今洛川东北)、鄜州(今富县)、坊州(今黄陵)、丹州(今宜川)。此时,木华黎闻知金兵复取隰州,遂由丹州渡河而东,再克隰州,并留合丑镇守石、隰间,以田雄权元帅府事。南宁赵拱在1221年奉使蒙古国,在燕京见到木华黎。他在《蒙鞑备录》一书中记木华黎“十年以来,东征西讨,威震夷夏。征伐大事,皆决于己,1《东平王世家》。

故曰权皇帝,衣服制度全用天子礼”。又记“国王每戒所部将士如己兄弟,只以小名呼之,不许呼他国王”。

1222年七月,木华黎令蒙古不花率军出秦陇,以张声势,并侦察山川险夷。他亲率大军出云中(今大同)攻下孟州(隶太原府)、晋阳(隶太原府)、霍邑(今山西霍县)等地。十月,木华黎经绛州攻拔荣州(今河津西南),占有河中府,以石天应权河南北路陕右关西行台,扼守此军事要害。接着,大军渡河西进,攻下同州(今陕西大荔)、蒲城(今陕西蒲城),直趋长安。金京兆行省完颜合达拥兵二十万固守长安,木华黎未能攻下,遂分兵六千屯守,又以兵三千断住潼关,亲率大军西进,连克乾、汾、泾、原等州,急攻凤翔。但攻凤翔月余,又不能下。木华黎于是驻兵渭水以南,遣蒙古不花南越牛岭关,攻略宋凤州而还。当时,中条山侯七聚众十余万,乘大军西进之际,袭河中府,石天应战死,府城失陷,由按察儿收复,木华黎以石天应子斡可袭其父职。

1223年三月,木华黎渡河还师,至闻喜县,病笃,召其弟带孙说:“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言毕而卒。其子孛鲁袭爵,领军继续征金。1252年,汉地编籍完成,蒙哥汗分拔五户丝户时,赐给木华黎家共39131户,在东平。1281年,忽必烈建江南户钞制时,赐给木华黎家41019户,在韶州。至治元年(1321),诏封木华黎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至治二年,命建木华黎祠于东平。

木华黎后人世袭札剌亦儿部首领,称国王;另一支封东平王。终元之世,其子孙袭国王称号者共12人,又有建国王旗帜者7人。四怯薛之一,恒由木华黎后人为长。作为“大根脚”,其后人起仕往往以一品至三品的高官为起点,其第四代孙安童、第六代孙拜住与朵儿只均曾为相。

在元代,功勋显赫、地位崇高的木华黎家族以“忠”与“武”为其家风。同时,他们日渐儒者辈出,至安童、拜住与朵儿只为相时均以维护汉法为己任,成为蒙古贵族汉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博尔术博尔术(bo’orcu),又作孛斡儿出,蒙古阿儿剌(又作阿鲁剌惕)部人,生卒年代不详。其父纳忽阿儿阑已与也速该结好。博尔术十三岁时即帮助铁木真从要儿斤部卒手中夺回八匹白马,不久铁木真召他为伴当。大赤兀里之战,铁木真下令殊死战斗,博尔术“系马于腰,跽而引满,分寸不离故处”(《元史·博尔术传》),以胆勇受到嘉奖。营救孛儿帖,博尔术也有一份功劳。有一次铁木真与泰赤乌部人作战,被箭射伤了嘴,博尔术与博尔忽救了他,博尔术整夜用双手将自己的皮袄托在铁木真头上挡住大雪1。又,与蔑儿乞部战时,风雪迷阵,博尔术曾到敌阵中间寻找铁木真。

约在1189年,铁木真被乞牙惕诸族长推为蒙古东部的汗。他为了表彰博尔术与者勒蔑两人在他“除了影子没有伴当的时候,做了我的影子”,任两1此据《史集》。阎复《太师广平贞宪王碑》与《元史·博尔术传》记此事发生在“溃围于怯列”以后,并称“与木华黎张毡裘以蔽帝”。

人为众人之长1。后来,王罕曾请求铁木真派“四杰”帮助他从乃蛮人手中夺回百姓和财物。这次出征时铁木真送给博尔术一匹名马,用鞭抚弄一下它的鬣毛,便会奔驰起来。1203年败亡克烈部,1204年大败乃蛮部太阳罕,博尔术亦均有战绩。直至1206年建国,四杰是铁木真“带在跟前”的军中主将。1206年铁木真建国时,分封95千户,博尔术位居第二,其分地当在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附近;又任他为右手万户,管辖西边直至阿勒台山地方。当时,怯薛队伍扩充到万人,博尔术是四怯薛长之一,原由其弟斡格来所管的散班增加到一千名。成吉思汗称赞了博尔术的元勋大功,特别指出博尔术与木华黎二人“赞助我做好事,劝阻我做坏事,我才能够臻于大位”。“今封你位于众人之上,九次犯罪不罚”2。就在分封百姓时候,成吉思汗因其叔答里台曾降顺克烈部而想杀掉他,博尔术与木华黎、失吉忽秃忽一起谏言不能自破家室,终于使成吉思汗息怒。

在1206年以后,成吉思汗与博尔术“君臣之分益密”3,但博尔术的事迹今不得详知。他一直从成吉思汗到处征伐。西征时,铁木真还有旨令察合台就教于博尔术,博尔术“教以人生经涉险阻,必获善地,所过无轻舍止”4。铁木真予以首肯。约1221年4月,术赤、察合台与窝阔台攻占玉龙杰赤,三人分了诸城和百姓,未向成吉思汗进献,成吉思汗大怒,经博尔术与失吉忽秃忽的劝谏,才消气训诫三子。在1226至1227年成吉思汗最后出征西夏时,博尔术似也在军中。

搏尔术死于窝阔台在位之时,具体年代不明。《元史·博尔术传》称:“博尔术志意沉雄,善战知兵,事太祖于潜邸,共履艰危,义均同气,征伐四出,无往不从。时诸部未宁,傅尔术每警夜,帝寝必安枕。寓直于内,语及政要,或至达旦。君臣之契,犹鱼水也。”

博尔术死后,子孙世袭万户与怯薛长,久享尊荣。其子孛栾台在1252年得宪宗所赐五户丝户17333户于广平洺水。在1281年建江南户钞制时,又得世祖所赐17919户于全州清湘。其孙玉昔帖木儿,官至知枢密院事,成宗即位,拥戴最为有力。大德五年(1301),追赠博尔术为推忠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广平王,谥武忠。

博尔忽博尔忽(boroqul,?—12?7),又作孛罗忽勒,蒙古许慎部人。约1197年,孔温窟哇将木华黎和不合两个儿子送给铁木真时,孔温窟哇的兄弟者卜格将自己在主儿乞部营盘里拾得的小孩博尔忽送给了诃额伦。诃额伦先后收养了四个得自敌方的小孩;她对儿子们说:“要让他们做白天的眼,夜间的耳。”1博尔忽长大后成为铁木真的伴当,初为不苦兀勒(掌膳者)、宝儿赤(司膳),后来当了怯薛,以后又担任怯薛长。铁木真帮助克烈部王罕夺回百姓1《蒙古秘史》第125节。

2《蒙古秘史》第205节。

3阎复:《太师广平贞宪王碑》,《元文类》卷二三。

4阎复:《太师广平贞宪王碑》,《元文类》卷二三。

1《蒙古秘史》第138节。

和财物时,搏尔忽已是铁木真派出的与乃蛮部作战的“四杰”之一。1203年与王罕大战时,窝阔台与博尔忽被敌军隔开,窝阔台颈项中箭,血在凝结,博尔忽以口咂吮,淤血沿着嘴角流下来,救了铁木真的爱子。1204年,博尔忽与沉白奉命率军歼灭了蔑儿乞部。作为一员猛将,博尔忽曾对成吉思汗表示:放出鹰鹘,看它从空中用爪子击落灰鹤,这是男子汉的最大快乐。

1206年成吉思汗立国分封时,博尔忽千户位列第十五,又是右翼副万户长。成吉思汗并且称赞他“与我做伴,听到招唤不曾落后”,封他九次犯罪不罚1。

1207年,成吉思汗命博尔忽出征豁里秃马惕部。他进军时带着三人走在大军前面,夜晚在密林中侦察前进,被敌人捕杀。成吉思汗闻讯后大怒。想要亲征,因博尔术与木华黎劝阻而止。不久成吉思汗命朵儿伯征服了这个部落。博尔忽留下的子女,成吉思汗给予各种恩赐,备加关怀。

博尔忽的子孙世袭千户,为一怯薛之长。1252年,宪宗赐其后裔五户丝户共4715户于保定、淇州、平阳和息州;1281年,世祖又赐江南户钞4000户。据汉文史料,子塔察儿、脱欢,均有战功。

赤老温赤老温(chila’un),又作赤剌温、赤老罕,蒙古逊都思部人,生卒年代不详,号把阿秃儿(勇士),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

赤老温父亲锁儿罕失剌原是泰赤乌部人脱朵格的属民。铁木真少年时候曾被泰赤乌部捕获,带上木枷,后来他乘机逃跑,途中得到过锁儿罕失剌一家人的帮助,其子沉白与赤老温都促成此事。后来,锁儿罕失剌为此不能再留在泰赤乌部,便带着家人和部属投奔铁木真。从此,赤老温成为铁木真的伴当,两人结为安答(义兄弟)。

赤老温十分英勇。一次,他在战场上落马,却一跃而起,徒步持矛打跑了敌骑,铁木真惊叹说,“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英雄!”1在战场上,赤老温屡建功勋。有些战绩是“四杰”一起获取的,如援助王罕、战败乃蛮等,可参见博尔术传。

1206年建立蒙古国时,成吉思汗封锁儿罕失剌为千户那颜。成吉思汗感谢锁儿罕失剌一家救命之恩,允准他们在薛凉格河地方自由营牧,世袭居住,九次犯罪不罚。

在1206年以后,史籍中便不再见赤老温的事迹。而《史集》则记,赤老温之子宿敦那颜“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右翼异密,极为尊贵。在窝阔台合罕在位时,他还健在,并在拖雷汗和唆儿忽黑塔尼别吉诸子的左右。忽必烈合罕在位时,他的儿子合术据有其位”2。所以,赤老温可能早逝,故后来功勋名声都不及其他三杰。但其子孙仍据有显贵的地位。宿敦那颜之子,大多随旭烈兀西征,并留居伊利汗国,这可能也是赤老温一族在中国影响较小的原因。在中国,1252年宪宗尚赐给宿敦那颜五户丝户1000户,但后来忽必烈未再赐江南户钞予其后人。赤老温在中国的后裔以其五世孙月鲁不花最有声1《蒙古秘史》第214节。

1《史集》第1卷第一分册,汉译本页284。

2《史集》第1卷第一分册,汉译本页285。

名,进士及第,推崇儒学,官至肃政廉访使。

第二节 速不台(附兀良合台)

以勇猛著称的“四狗”之首速不台(subehedai,1176—1248),又作雪不台、速别台、速别额台等,蒙古兀良哈部人。其远祖已与敦必乃(或作屯必乃薛禅)相结纳,至铁木真时已有五世。其先世世系为:高祖捏里必,曾祖孛忽都,祖合赤温,父哈班。哈班有二子,长为忽鲁浑,次即速不台。铁木真在班朱尼河时,哈班驱群羊进献,遇盗,忽鲁浑与速不台前来救援,持枪刺杀,哈班才脱险,群羊终于献达。

速不台以质子身份效力于铁木真,先为百户长。他勇猛善战,在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战争中已作为“朵儿边·那孩思”(四狗)之一而闻名漠北草原。在1208年大蒙古国建立时,他已是成吉思汗所封的95个千户长之一。1211至1215年间,他是伐金战将,1212年攻桓州,率先登城获捷,成吉思汗命赐金帛一车。1216年或1217年,成吉思汗派他出征逃窜于畏兀儿以西的蔑儿乞残部。进军时,速不台令先行裨将阿里出带婴儿行进,夜宿后留下婴儿,就像是携家而逃的人。蔑儿乞部见后信以为真,不加防备。速不台大军进至垂河(今楚河),将蔑儿乞部击灭。此役,《圣武亲征录》系丁丑,即1217年,而王恽《兀良氏先庙碑铭》与《元史·速不台传》系于己卯,即1219年。

据《史集》所记,速不台战败蔑儿乞部霍都时,花剌子模摩诃末已率军进至锡尔河以东毡的一带。成吉思汗曾命速不台,若遇花剌子模军队,当避免交战,但摩诃末麾军进击,速不台被迫应战,几乎将摩诃末俘获。又,《兀良氏先庙碑铭》记,“辛巳(1221),追灭里吉酋长霍都,与钦察战于玉峪,败之”。此纪年有误,且“与钦察战于玉峪”事,今难以详考。

从太祖西征从1219年起,速不台随成吉思汗西征。1220年春,蒙古大军进攻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之东),摩诃末弃城而逃,速不台与哲别等奉命追击。在渡过阿姆河追到你沙不儿(今伊朗东北境的尼沙普尔)以后,速不台与哲别一度分道,率军攻掠亦思法来因、答木罕、西模娘、列夷等城。他与哲别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的霍腊散)各地猛追穷赶,迫使摩诃末遁入宽田吉思海(今里海)的小岛,不久病死。在横扫呼罗珊各地后,速不台又随同哲别进军伊剌克阿只迷(或称波斯伊剌克)、阿哲尔拜占(今译阿塞拜疆)、谷儿只(今格鲁吉亚)、阿兰(即阿速)和钦察,大败钦察与斡罗思联军,攻打不里阿耳,具体经过可参见哲别传。

对于速不台的西征战功,成吉思汗表彰说:“速不台枕干血战,为我家宣劳,朕甚嘉之。”并赐予宝珠和银罂。速不台报告成吉思汗,他曾释放告发主人的“钦察之奴”。成吉思汗说:“奴不忠其主,肯忠他人乎?”于是将奴杀了。速不台奏请“以灭里吉、乃蛮、怯烈、杭斤、钦察诸部千户,通立一军”,获得允准。

1226年,速不台随从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攻下撒里畏兀儿的斤、寺门等部以及德顺、戎、兰、会、洮、河诸州。第二年,他闻知成吉思汗死讯,遂还师。

灭金主将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以秃灭干公主下嫁速不台。不久,窝阔台决定南向伐金,速不台又是军中主将之一。1230年,他参与攻潼关之役失利,窝阔台加以责备,但拖雷称“兵家胜负不常,请令立功自效”。从1231年春天起,他就在拖雷麾下效力,作为大军的右翼,先攻克陕西宝鸡,入大散关,而后绕道南宋境内的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洋州(今陕西洋县)、兴元(今陕西汉中)、金州(今陕西安康)、房州(今湖北房县),然后渡汉水向北,兵锋直指汴京(今河南开封)。由拖雷、速不台等完成了右翼的战略迂回运动后,1232年正月,窝阔台率中军在白坡渡过黄河,东向攻下郑州,两军对汴京形成钳形攻势。驻守潼关的完颜合达统率金主力军南下堵截拖雷,未能得逞,又奉金帝之命转向东北援汴。当蒙古军队进至钧州(今河南禹县)西北的三峰山时,金兵围之数匝,适逢风雪大作,蒙古军队进击大胜,金军三十五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关于如何对付合达大军,拖雷曾向速不台问以方略,速不台说:“城居之人不耐劳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胜也。”(《元史·速不台传》)三峰山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个军事方略实施的结果。在三峰山战役以后,金军已无力抵御,蒙古军队很快攻占河南多数地方。三月,窝阔台与拖雷北返,命速不台率军三万,进围汴京,经略河南。速不台统诸道兵围攻汴京,要求金方投降。金帝完颜守绪送曹王讹可为质,并派使者议和,但不久金方将士杀死蒙古使者,和谈破裂。汴京一片混乱,十二月时,金帝逃离京城,在1233年春节期间先渡黄河向北,后又折回河南,从长恒进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县)。不久,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宣布投降,速不台在四月达青城,接受崔立献送的金后妃、宗室和宝器。速不台杀金荆王、益王等全部宗室近臣,遣人送金后妃与宝器给窝阔台,而后在四月二十日进入汴京。速不台曾企图屠城,被耶律楚材谏止。当时汴京已满城萧索,饥人相食,速不台下令听任城内居民北渡黄河以就食存活。后金帝从归德逃奔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正月,蒙古军与宋军相配合攻破蔡州,金帝自缢而死,金朝灭亡。蔡州之役,速不台虽未亲临前线,但也是在他的统率下获胜的。

拔都西征军的先锋1235年,窝阔台命诸王拔都、贵由、蒙哥等西征,因速不台识兵机,有胆略,选为先锋。钦察部大臣八赤蛮胆勇盖世,听到速不台率军前来,逃到宽田吉思海中去了。1236至1237年冬天,蒙古军诸王驻于哈班河谷,派速不台先进军不里阿耳和阿兰,不久诸王也纷纷出军。约在1237年年底,蒙古军队出现在靠近不里阿耳的斡罗思边境。拔都等率领的蒙古军队一度为斡罗思部主也烈班所败,围攻秃里思哥城也未能得逞,后由速不台督战,即掳获也烈班,激战三日攻下秃里思哥城。蒙古诸军进而尽取斡罗思人的梁赞公国、弗拉基米尔公国和基辅公国以及阿兰、钦察、不儿塔、莫尔多瓦诸部。

1241年,蒙古军队越哈咂里山(今喀尔巴阡山?),攻马扎儿部(今匈牙利)。速不台为先锋,与诸王拔都、呼里兀、昔班、哈丹五道分进。速不台出奇计,将马扎儿军队诱至淳宁河(今匈牙利东部的索约河)。速不台在下流水深,企图结筏潜渡,绕出敌后。诸王在上流水浅,又有桥,遂先乘马涉河作战,但因一些军队争桥,受到敌人攻击。渡河后,诸王因敌人尚众,主张止步。速不台说:“你们想回就自己回去,我不到秃纳河马茶城(今多河布达佩斯)是不回去的。”这样,速不台进军至马茶城,诸王也来了,于是拔城而还。事后拔都责备速不台迟渡淳宁河,速不台申明事由,使拔都明了原委。后来拔都论及征马扎儿部事,就说:“当时所获都是速不台的功劳。”1242年,窝阔台死讯传到西征前线后,速不台返回蒙古。1246年,他参加贵由汗登基大典后,即回驻秃剌河(今蒙古土拉河)自己的营地,直至1248年去世。入元后,他被追封河南王,谥忠定。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庙碑铭》称:“公深沉有谋略,善于用兵,勇敢无前,临大事有断。”1史载其子有二:一为兀良合台,见下面附传;一为阔阔出,为右翼千户长,承袭父位。

兀良合台平定大理兀良合台(uriyangqadai,1201—1272),据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庙碑铭》,是速不台的长子。青年时代,他已隶于成吉思汗麾下。作为功臣世家,他曾受托抚养蒙哥,后来分掌蒙哥王府的宿卫。1233年,他随贵由汗东征,在辽东战败金将蒲鲜万奴。拔都西征时,他从征钦察、斡罗思(今译俄罗斯)、阿速、孛烈儿(今译波兰)诸部。

《元史·兀良合台传》记“丙午,又从拔都讨孛烈儿乃、捏迷思部”。

孛烈儿乃当即孛烈儿,捏迷思系俄语heщeч的音译,指称德国人。德国史籍记载,在里格尼茨(liegnitz,今波兰的legnica)战役,下西里西亚公爵亨利希二世统帅的波德联军,被蒙古人打得大败,时在1241年,也即拔都西征后期的史事1。丙午年为1246年,《元史》此记年代恐有误。但此记史事却是汉文文献中所仅见者,而且是关于德国的最早的汉文记录。

1248年贵由汗去世后,汗位继承问题长久未决。术赤系和拖雷系诸王以及察合台系个别诸王在阿剌脱忽剌兀之地聚会,以兀良合台为首的一些大将也参加了。拔都首推蒙哥,得到兀良合台的支持,他说“蒙哥聪明睿知,人咸知之,拔都之议良是”(《元史·宪宗纪》)。1251年夏,诸王大臣在阔帖兀阿阑之地举行大会,贵由皇后海迷失与窝阔台子失烈门等提出异议,兀良合台又说:“此议已先定矣,不可复变”(《元史·兀良合台传》)。蒙哥终于在此大会上正式继汗位。

1252年秋,蒙哥汗命忽必烈征大理,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忽必烈大军于1253年八月进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九月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的达拉沟,从忒剌起,大军分三路进发,忽必烈亲率中路军,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诸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兀良合台从忒剌西南行经今四川阿坝草原,自今甘孜南下理塘、稻城,再折向西南,越旦当岭进入云南。在降服摩些部以后,此军渡过金沙江,攻克丽江,并继续南下攻占大理城北面的龙首关。十二月十三日,当中路军进围大理城时,西路与东路1《秋涧集》卷五○。

1丁建弘:《“视线所窥,永是东方”——中德文化关系》,见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两军均已赶到。十五日,兀良合台协助忽必烈攻破大理城。接着,蒙古军四出略地。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返,兀良合台奉命戍守大理,并分兵攻取大理附都善阐。在攻打罗部府时,大酋高升拒战,兀良合台将他大败于洟可浪山下。攻善阐沿地押赤城时,因“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炮攻火攻均未奏效,兀良合台“乃大震鼓钲,进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其子阿术潜师跃入,乱斫之,遂大溃”(《元史·兀良合台传》)。在昆泽,俘获大理国王段兴智。敌方余众依阻山谷者,兀良合台命裨将继续进击。但进至乾德哥城时,兀良合台患病,遂将军事委付其子阿术。1255年,阿术奉父命又进取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地区)等地。二年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以及乌、白等蛮三十七部。

1256年,他奉命北上夹击四川宋军,取道乌蒙,抵马湖江(今金沙江下游),进军嘉定(今四川乐山)、重庆、合川,与四川蒙古军会师后返回大理。

1257年,兀良合台以大理平定,遣使向蒙哥报捷,并且建议在这里设治,得到允准。他在这一带建立十九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确立了蒙古贵族的统治,为后来云南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忽必烈攻下大理,完成了蒙古对南宋的侧后大迂回;兀良合台在大理设治,使蒙古后来南北夹击南宋时在西南有了一个可靠的基地。

就在1257年,蒙哥汗决定大举伐宋。1258年二月,蒙哥亲自率军进入西蜀,同时命塔察儿、张柔攻长江中游,在东面配合;又命兀良合台引兵北上,约定于1259年正月会师潭州(今湖南长沙)。

1257年年底时,兀良合台已从大理进入交趾,战败其国主陈日煚,并在陈日煚请求归附后班师。

在接到蒙哥军令后,兀良合台即率四王骑兵三千,蛮、僰万人,攻入宋广南西道。在连破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宾州(今广西宾阳)、贵州(今广西贵县)、来宾(今广西来宾)、象州(今广西象州)、柳州(今广西柳州)的一些关隘后,经柳州以北的义宁、灵川、兴安、全州,进入湖南。由于宋军截击,兀良合台折向西北,攻破沅州(今湖南芷江)、辰川(今湖南沅陵),再折东挺进,于十一月中旬渡过湘江,抵达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潭州宋军二十万迎战,兀良合台挥师夹击破之。这时兀良合台得知忽必烈军已在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遂围住潭州,并派人向忽必烈禀告军情,忽必烈遣军相援。闰十一月时,忽必烈决定北返争夺汗位,允许贾似道求和,遣铁迈赤迎兀良合台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兀良合台自岳州抵鄂州;1260年二月,他率领的军队在浒黄洲渡江北上与忽必烈大军会合。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召集忽里台,登上汗位。兀良合台在四月抵达上都,支持忽必烈为汗。其子阿术,自从攻大理起随父征伐,屡立战功,遂随忽必烈为宿卫,后系元初一员主将。

第三节 哲别

开国功臣

哲别(jebe,生卒年不详),又作者别、只别,原名只儿豁阿歹,蒙古别速惕部人。别速惕部曾与泰赤乌等部在一起对抗铁木真,哲别当时是泰赤乌部一个首领秃答的部属。1201年铁木真与札木合所率十一部联军会战于阔亦田地方,哲别射伤了铁木真的白嘴黄马。在这次战役中,铁木真拼死获胜,泰赤乌部势衰,哲别终于投奔铁木真。铁木真问射伤自己爱马的人是谁,哲别一口承认,并且表示:“倘若饶我,赐我一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铁木真认为他很坦诚,可以交朋友,将他改名为哲别(意为箭镞),要他“就象我跟前的‘哲别’似的保护我”。从此,哲别成为铁木真麾下的一员大将。1202年,铁木真征伐塔塔儿诸部时先立誓约说:战胜追击时,不取遗物,待事毕散发。事后族人按弹、火察儿和答力台背约,铁木真派哲别和忽必来二人去夺没他们掠获的全部牲畜和财物,分给军中。

1203年,当铁木真初建怯薛时,哲别已是一名重要成员。

1204年,铁木真进伐乃蛮,遣忽必来与哲别为前锋。当时,哲别与忽必来、者勒蔑、速不台一起已以“朵儿边·那孩思”(四狗)闻名,被形容为具有“铜的额颅、凿子似的嘴、铁的心、锥子似的舌”的凶猛战将。这一仗,铁木真大胜,擒杀乃蛮首领太阳罕,其子屈出律(古出鲁克)逃遁。

当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接受成吉思汗称号,编组千户时,哲别是他委任的95个千户长之一。

从1211年起,哲别在征伐全国的战事中屡建奇功。1211年冬,哲别采用佯败返击的战术攻入居庸关,游骑进至金中都(今北京)城外。金乣军来援,哲别返袭群牧监,驱其马而还。1212年冬,哲别攻金东京(今辽宁辽阳),又施退兵回袭之计,连退五十程,而后留下辎重,挑选快马,日夜急驰,突然袭击成功。1213年7月,哲别攻取居庸关,成吉思汗遂兵分三路,大举伐金。

1218年,哲别奉汗命进击据有西辽国土的乃蛮部的屈出律。针对屈出律强迫伊斯兰教徒改宗的做法,哲别宣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保持自己祖先的宗教规矩”1。于是他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屈出律从可失哈耳(今喀什)出逃,哲别追赶到撒里桓地方(即色勒库勒湖附近某地)将其歼灭。掳斩屈出律的是先期投向哲别的可散八思哈长官,哲别令他持屈出律的头传示各地,可失哈耳、押儿牵(今新疆莎车)、斡端(今新疆和田)诸城遂望风归附。凯旋归来,哲别将掳获的一千匹白嘴黄马献给成吉思汗,实现了他的一个诺言,因为他当年投奔铁木真,承认射伤白嘴黄马一事时还说过:“对我开恩,我将带来很多这样的马。”

西征先锋1219年,成吉思汗发兵西征时,哲别为先锋,后以速不台为援,再后以脱忽察儿为援。兵指不花剌(今乌兹别克布哈拉)时,哲别与速不台均遵照1《史集》第1卷第二分册,汉译本页253。

成吉思汗命令,行进时先不惊动摩诃末;但脱忽察儿违命掳掠,遂使摩诃末闻风逃逸,其子札兰丁迎战失吉忽秃忽,直逼成吉思汗大营。哲别与速不台、脱忽察儿倒杀回来,才使战局改观。

1220年春,成吉思汗兵锋指向撒麻耳干,闻知摩诃末南逃,即命哲别、速不台与脱忽察儿率领三万精兵穷追。成吉思汗降旨说:“朕命你们去追赶花剌子模沙算端,直到将他们追上为止,..你们不擒获他不要回来。”“归顺者可予奖励,发给保护文书,为他们指派长官;流露出不屈服和反抗情绪者一律消灭掉!三年内结束战争,通过钦察草原回到我们的老家蒙古。”1哲别挥军渡过阿姆河的主源必阳札卜诃,先进抵巴里黑(今阿富汗北境的巴尔赫),随即紧追到你沙不儿,摩诃末又遁。哲别与速不台分兵追寻,哲别经过术维因、祃桚答而、阿模里和阿思塔剌巴忒等城,对抵抗者均加杀戮,在剌夷城与速不台会合。摩诃末逃到阿模里答讷牙州的郊区,与随行大臣们商议,感到厄运难免,只得遁入宽田吉思海(今里海)的小岛上栖身,不久忧病而死。

哲别与速不台继续率军抄掠伊剌克阿只迷(或称波斯伊剌克)诸州和阿哲尔拜占(今译阿塞拜疆)、谷儿只(今格鲁吉亚)等国。哈耳、西模娘、剌夷、忽木、撒札思、赞章、可疾云、篾剌合、哈马丹、纳黑彻汪、薛剌兀、阿耳迭比勒拜剌罕、吉阳札等城均遭残破。1222年春,他们与谷儿只军队遭遇,“哲别带着五千人埋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速不台带着军队冲上去。最初,蒙古人败退,谷儿只人追了上来。哲别遂从埋伏处冲出来,将他们包围在中间,一下子歼灭了三万谷儿只人”1。

在大胜谷儿只军后,哲别和速不台进取打耳班(一作铁门关,今俄国杰尔宾特西),从此凿石开道,越过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北高加索的阿兰人与黑海、里海北边草原的钦察人联合起来抵抗蒙古人。哲别和速不台派人通知钦察人说,我们是同一部落的人,而阿兰人则是我们的异己,我们之间应该互不侵犯;同时,给钦察人送去许多财物。钦察人信以为真,撤了回去,这样,蒙古人战胜了阿兰人。接着,哲别与速不台又击溃松散下来的钦察人,并且将原已送去的财物夺了回来。

钦察残部向斡罗思(即俄罗斯)国逃去乞援。斡罗思伽里奇侯密赤思老会同乞瓦侯小密赤思老等率领一支八万人的大军前来声援。哲别与速不台又佯作退兵,一连十二天,斡罗思与钦察联军进行追击,十分疲惫倦怠,蒙古军队突然转身反击,在阿里吉河畔马里乌波里附近大战获胜,俘杀大小密赤思老,时在1223年5月。接着,他们抄掠速答黑城热那亚商人的钱财,而后东向攻打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上的不里阿耳国,折向东南降伏乌拉尔地区的康里人,最后经锡尔河北边的草原而与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相会合。哲别在这次西征班师后不久去世,其卒年未有确切记载。哲别诸弟之中,蒙格秃-撒兀儿后来在拖雷处供职。哲别有七子,后都在伊利汗国效力,其幼子斡鲁思曾在阿八哈汗时任四怯薛之长。他的一个亲属拜住任至万户长,曾征服小亚细亚,但居功傲慢不逊,后被旭烈兀汗召回处死。

1《史集》第1卷第二分册,汉译本页288。

1《史集》第1卷第二分册,汉译本页253。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