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通史(第八卷)

第十章 西北宗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在元代的汉文史籍中,常常把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统称为“西北诸王”。他们在名义上尊奉元朝皇帝为宗主,以“宗藩之国”自居1,但实际上具有半独立或独立的地位。这些汗国与元政府的关系,虽然有亲有疏,但毕竟不同于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体上说,伊利汗与元皇室同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后裔,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与元朝政府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而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最远,早已有独立化的倾向,又因海都割据势力的阻隔,与元朝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疏远。由于蒙古贵族的军事扩张,蒙古与世界各地的民族、国家发生了关系。蒙古牧民也因之大批迁往西北宗藩诸国。上述西北诸汗国的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史的一部分,也是蒙古和西北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1《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

第一节 察合台汗国

早期的察合台兀鲁思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国由察合台的封地发展而来。察合台和他的继位人通过侵夺大汗的土地,使其兀鲁思向半独立化方向发展,成为统治东达今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接花剌子模和塔尔巴哈台山、南临印度的强大势力,对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成吉思汗于1206年攻灭乃蛮之后,开始分封诸子,据《元朝秘史》节242记载,察合台分得8千户属民;而据《史集》记载,察合台得4000人,其中包括一个巴鲁剌思千户和一个宏吉剌忒千户1。察合台的始封地在今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随着西辽的灭亡和西征的胜利,蒙古国的版图迅速扩大。成吉思汗又为其年长的诸子在原有封地的基础上,指定了新的封地。据波斯史家志费尼记载:“察合台得到的土地,从畏兀儿之边(hudud)伸展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其居地在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2,即畏兀儿以西的草原地带。

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为元代制度。成吉思汗回师后,察合台受命留在西域,成为镇守回回之地的亲贵诸王3。察合台的封地与其所戍守之地互相邻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势力。察合台汗国日后能发展成一支与其他蒙古诸汗国相抗衡的力量,即肇源于此。

当时的西域,定居民族聚居的绿洲农耕城郭之地最为富庶。这些地区所得的收益,按蒙古人古老的习惯,由成吉思汗氏族成员共同分享。其办法是,把这些地方的民户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支亲贵。波斯史家瓦撒夫记载,阿姆河以北名城不花剌的编民有1.6万人,其中5000人属于拔都、3000人属于拖雷之妃唆鲁禾帖尼,余下的8000人称为“大中军”(uluqqol),属于大汗1。除了宗亲诸王,蒙古将领亦可因战功在中亚受赐封邑。例如忽必烈大将伯颜之祖父阿剌“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元史·伯颜传》)。忽禅即忽毡,为牙剌瓦赤驻地,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忽毡州首府忽毡市(列宁纳巴德市)。

蒙古大汗除了与其他贵族共享当地收益外,还负有管理这些地方的责任,向各城派驻大臣或达鲁花赤。《元史》记载,镇守撒麻耳干的有契丹人1《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1册,页376—377。但在同书第2卷(汉译本页172)中,拉施都丁又把这个宏吉剌忒千户称为扎剌亦儿千户。

2《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维尼波斯文刊本,卷1,页31,并见同卷页226,汉译本,页45、272。这个忽牙思应该就是《耶律希亮神道碑》提到的“换扎孙”。

3王国维:《黑鞑事略笺证》。

1《瓦萨甫史》,哈默·普尔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合璧本,页94,维也纳,1856年。耶律阿海父子,耶律楚材提到镇守不花剌的有女真人蒲察元帅父子等。见于波斯文史料的除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父子外,还有镇守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大臣哈扎儿不花(khazar-buqa),驻于那黑沙不城(nakhasbab,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之卡尔希)的丞相大夫(ching-sang-tai-fu)和不花脱沙(buqatusha)。中亚东部草原地区的城市,如阿力麻里等,也有达鲁花赤1。

察合台的禹儿惕和军队都在中亚,又以皇子的身份出镇西域,而中亚城郭绿洲之地的统治权却属于大汗。成吉思汗死后,察合台吞并朝廷在西域的辖地的野心日益滋长,《史集》记载了一起事件:在窝阔台时代,察合台擅自发出一道令旨,变动阿姆河以北地区几个州郡的长官,受命镇守其地的大臣牙老瓦赤立即上报,太宗降旨斥责察合台,命他陈明原委。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察合台虽然贵为出镇西域的皇兄,亦无权干预邻近的朝廷辖地的政务,同时也反映出西北诸王与朝廷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太宗时代,除了牙老瓦赤、丞相大夫等朝廷命官治理着中亚的城郭农耕之地以外、察合台王府中另有一批官员,其中最重要的大臣是伐阇罗(vazir)2、阿迷的('amid)和撒迦吉(sakkaki)。伐阇罗的真实姓名现在已不清楚,人们只知道他是汉人(khitayan),被蒙古军掠获后起初在察合台的一位汉医那里做侍仆。汉医死后,他成为蒙古贵族的牧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受到察合台的赏识,被委以官职并被称为伐阇罗。据《史集》记载,伐阇罗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为人勇敢、机智,才华出众,能言善辩,其地位高于察合台斡耳朵内诸大臣,他甚至擅自处死过察合台之子的妃子。察合台死后,他很快被处死3。伐阇罗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被蒙古贵族掠至中亚的汉地文人的遭遇。

阿迷的自成吉思汗时代起就追随察合台,受到信用。成吉思汗曾把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算端的两个女儿赐给察合台,察合台又把其中的一个转赐给阿迷的。阿迷的当时主要的政敌是撒迦吉。撒迦吉起初因阿迷的等人的推荐,才成为察合台的大臣。由于他才学出众、学识广博,很快得宠,于是引起阿迷的的嫉妒,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起初是阿迷的被免职,后来又官复原职,而撒迦吉则反过来遭到囚禁,最后死在狱中1。投降蒙古的回回1《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传》;《湛然居士集》卷五《赠蒲察元帅七首》,并见卷六,《瓦萨甫史》第1卷,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台璧本,德译页25。《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39,页29—30。

2vazir,源于梵文vajra,意为金刚杵。

3《史集》第2卷汉译本,页184—187。

1宏达迷儿:《旅行者之友》,德弗雷麦里波斯文节刊本及法文节译合璧本《突厥斯坦和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蒙古汗史》,(histoiredeskhansmongolsduturkistanetdelatransoxiane,extraiteduhabibessiierdekhondemir,traduitedupersanetaccompagnedenotes,parm.c.defremery,paris,1853),人的地位与伐阇罗等汉人相似,他们在蒙古宫廷里的地位同样是不稳定的,稍有得罪蒙古主子之处,就可能被处死,有些人还成为蒙古贵族之间互相争斗的牺牲品。

阿姆河以北之地是中亚回回人的经济文化中心,花剌子模王朝统治阶级的战败和蒙古军的屠杀政策没有能使人民的抵抗停止下来。邱处机记载了当时人民反抗蒙古人的斗争2。蒙古统治建立后,这里成了蒙古贵族榨取财富的主要对象,除此而外,当地人民还要负担沉重的军役和徭役。在这种情况下,1238年不花剌爆发了反抗蒙古统治者的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一位名叫塔剌比的制筛匠,他利用宗教活动作为掩护,短时间里就发动了大批群众,很快控制了不花剌。人民起而响应,杀死了许多投靠蒙古人的显贵,幸存的慌忙出逃。起义人民把塔剌比尊为不花剌的算端。不久,蒙古军到来,起义军奋勇迎战,杀敌近万,击退了蒙古人,塔剌比战死沙场。人民推举塔剌比的兄弟继续领导起义。蒙古人战败后迅速集结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终于被击败。蒙古军下令把不花剌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赶出城去,准备依例屠城。只是在牙老瓦赤向窝阔台奏报之后,不花剌才得以保存下来1。在整个蒙古国时代,察合台兀鲁思的汗位继承人都是由大汗指定的。察合台的嫡长子是抹土干(moetüken),他受到成吉思汗的宠爱,在西征时死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八米俺城下,时适逢其子合剌旭烈诞生,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窝阔台都曾确定合剌旭烈为察合台之位的继承人。1242年察合台死去,合剌旭烈继立。1246年定宗贵由即帝位后,为了扩大自己在蒙古亲贵中的势力,借口“舍子传孙为非”,废合剌旭烈,另立抹土干之弟也速蒙哥(yesü-m.nge)为汗2。

贵由死后,拖雷家族在术赤家族的支持下,向窝阔台家族夺权,宣布立拖雷子蒙哥为帝,是为元宪宗。合剌旭烈站在蒙哥一边;也速蒙哥则支持窝阔台家族,与他同谋的察合台系的宗王还有也孙脱和不里等人。不久窝阔台后裔宗王以武力反抗蒙哥的企图被发现,也孙脱因牵连受到囚禁。其他与此有关的察合台后裔宗王贵族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置。合剌旭烈受命归国执掌兀鲁思,他在途经按台山时死去,蒙哥命其未成年之子木八剌沙(mubarakshah)即位,合剌旭烈之妃兀鲁忽乃监国。

蒙哥将朝廷管理西域的机构定名为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治阿姆河以南地)和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所管辖的地区包括:阿姆河以北地区、忽阐河以东草原、畏兀儿地、忽毡、可失哈耳、毡的、花剌子模、拔汗那等。

页60—63。

2《长春真人西游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39。

1《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页128—133。

2《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页322。

1259年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其同母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争位战争。双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国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忽必烈派出了察合台后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国,但途中为阿里不哥的军队截获,送赴漠北处死。忽必烈之军在和林之战中获胜后,阿里不哥退居谦州,处境恶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归兀鲁思夺位,并为他征集军队、筹集军饷。阿鲁忽至察合台兀鲁思,驱逐监国哈屯兀鲁忽乃,自己即位于阿力麻里1。他利用原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的官员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无所适从的机会,把他们收归己有,力量迅速壮大,使察合台汗国一跃而成为控制蒙古国中部的一支强大势力。

阿鲁忽把为阿里不哥筹集的粮秣军资据为己有,引发了他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阿鲁忽向忽必烈表示归顺。忽必烈把东自金山、西及阿姆河的广阔地区交给阿鲁忽防守。这是蒙古国皇帝第一次承认察合台汗国对这一地带的实际控制权。

阿鲁忽死后,木八剌沙未经朝廷许可重新掌权,引起忽必烈的不满,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后裔八剌归国夺权。八剌是蒙古国皇帝沿用成吉思汗旧例而指派的最后一位察合台兀鲁思汗。他以阴谋手段把木八剌沙赶下台。此后察合台汗国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其新汗不再由蒙古国大汗指定。

八剌在察合台汗国站住脚之后,力量急剧地发展起来,把朝廷派驻斡端的大将忙古带驱走,并在忽阐河沿岸击败海都,海都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援助下,重新起兵打败了八剌,使察合台汗国的控制区局限于阿姆河以北地区。1269年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达成协议,确定阿姆河以北地区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二归察合台汗国。次年,八剌在海都的支援下渡阿姆河入侵伊利汗国,在也里城下被伊利汗阿八哈击败,被迫退回阿姆河以北地区。八剌不久死去,海都乘机控制了察合台汗国,指定察合台后裔聂古伯为汗,不久又立不花帖木儿为汗。

都哇家族的统治1282年海都立八剌之子都哇为汗1。都哇在即位之前已经是察合台汗国内实力强大的诸王,曾先后入侵处于元朝控制下的别失八里和火州,并与海都联合在漠北与元朝展开反复争夺。在大德五年(1301)于金山地区进行的帖坚古山会战中,都哇曾被元军射伤。

帖坚古山会战的次年,海都死去。都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哈剌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请求朝廷罢兵。成宗同意约1《瓦萨甫史》,哈默·普尔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合璧本,德译,页29。1扎马勒·哈儿昔:《苏拉赫词典补篇》,华涛汉译本,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年。

和。获得元廷支持后,都哇与察八儿等聚会,到会诸王一致认识到,与朝廷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是“自伤祖宗之业”。大德七年(1303)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海都去世后,都哇在元成宗的支持下,逐步削弱并最终灭亡了窝阔台汗国,使阿姆河以北和忽阐河以东草原统一在察合台汗国之下。1306年都哇死去,其子宽彻继立,在位仅两年。至大元年(1308)宽彻去世后,汗国发生内乱,都哇之子也先不花正驻于哥疾宁,其余诸子年龄尚幼,汗位为不里之孙塔里忽夺去。塔里忽为非都哇系诸王,他继承汗位的合法性受到蒙古贵族的怀疑。八剌之孙月鲁帖木儿(.rügtemür)公开反对塔里忽,认为汗位应归于都哇诸子。月鲁帖木儿得到了其他察合台后裔的支持,还得到了包括察八儿在内的窝阔台系宗王的支持,他起兵反抗塔里忽,但兵败被杀1。同时,其他宗王在拔汗那起兵反对塔里忽,也被击败。都哇之子怯别与塔里忽部下大臣兀赞(uzan)把阿秃儿设计袭杀塔里忽。事成后怯别向武宗海山奏报了推翻塔里忽的消息。1309年夏,怯别召集忽里台大会,决定由兄长也先不花即位。也先不花为褒奖怯别,允许怯别从整个兀鲁思的富人中为自己择定私属人口,并委派他为拔汗那、阿姆河以北地区、渴石和那黑沙不的统治者。

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大部分领土并入察合台汗国,邻近也儿的石河的土地则为元朝占有。也先不花同元朝大将脱火赤丞相(tughajijinsank)谈判,希望划定彼此在边境地带的草场,但未能达成协议,遂拘留元朝和伊利汗国的过往使臣,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再度发生冲突。延祐元年(1314),也先不花入寇元朝属地,脱火赤丞相和钦察大将床兀儿突入察合台汗国境,这时驻守哈迷立的诸王南木忽里亦向火州方向出动。先是,察合台汗国驻于哥疾宁的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诸将勾结伊利汗国谋叛,伊利汗国军队乘势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在东方败于元朝戍边军,丧师失地,遂决心向伊利汗国掠地以弥补损失。于是出动屯驻于阿姆河以北地区和忽阐河以东草原的全部精锐迎战,一举击败伊利汗国军,并进入呼罗珊之木儿加布河流域草原。

次年(1315),床兀儿击败察合台汗国军,追出其境铁门关。“战于赤麦千之地,转杀同匝”1,而脱火赤的军队则劫掠了察合台汗国在塔剌思的斡耳朵。这里提到的铁门关,不可能是阿姆河以北之地渴石附近的铁门,当1《完者都史》页53—54,页147—148。

1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指阿力麻里附近的铁木儿忏察,赤麦千,可能是忽章河中游赛蓝附近的chimkant(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州首府奇姆肯特市)。也先不花急招西征军东回。

就在察合台汗国陷于两面受敌的时候,伊利汗国发生了牙撒兀儿的叛乱活动。牙撒兀儿出自不里家族,其父不合帖木儿曾被海都择立为汗。叛乱失败后,他出逃伊利汗国,被置于呼罗珊巴忒吉思草原守边。他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他利用伊利汗完者都死去,其子不赛因汗新立之际,又在伊利汗国发动叛乱,最后被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联军消灭。

也先不花死后,怯别于延祐七年(1320)继立,适逢元英宗即位。他立即着手修复与元廷的关系,派被也先不花扣留于其境数年的元廷出使伊利汗的使臣拜住归国转达罢兵的愿望1,双方终于恢复和平。

怯别约死于泰定四年(1327),其弟燕只吉台袭位。燕只吉台与朝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元政府多次赏赐金钱、钞币、海东青等。朝廷还专门派遣木华黎后裔乃蛮台将元太宗时代所铸察合台金印“皇兄之宝”护送至其境赐给燕只吉台。燕只吉台在位仅3年,先后继立的是其弟笃来帖木儿、答儿麻失里。

答儿麻失里的名字取自梵文,意为法吉祥,但他却是察合台汗国第一个公开宣布摒弃佛教,接受并推广伊斯兰教的汗。他长期生活于察合台汗国的西部,改变察合台汗国之汗每年东巡的习惯。驻牧于汗国东部以不赞(buzun)为首的蒙古贵族,指责答儿麻失里废止了成吉思汗的札撒,掀起了叛乱活动,于1334年夺取了汗位,答儿麻失里被杀2。但是中亚蒙古人同化于当地民族的过程,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下来。

汗国的分裂不赞为确保统治,大杀亲族,引起骚乱,回历736年(1335—1336)被大臣们杀死,继位者是其兄弟敞失。但他不久死于与其兄弟也孙铁木儿之间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孙铁木儿时国内政局混乱,他的统治也很短暂。察八儿降元后,其境内的窝阔台系诸王都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他们的势力并未被消灭,取代也孙铁木儿汗的是窝阔台系诸王阿里,他的统治也不长久。最后牙撒兀儿之子合赞算端(qazansultan)即位。在诸王们自相残杀争夺汗位的斗争中,非成吉思汗系统的异密和地方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初,察合台汗国内威胁汗权的非成吉思汗系异密的主1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2宏达迷儿:《生命之旅之友》,德弗雷麦里法文摘译本《阿姆河以北地区和突厥斯坦的蒙古汗史》,巴黎,1853年,页13—15;《伊本拔图塔游记》,马金鹏汉译本,页304;乌马里:《眼历诸国行记》,克劳斯·来西德译本,页117—119。

要代表是阿姆河上游以北地区的巴鲁剌思合札罕(qazaghan)。合札罕家族的权势的威胁迫使汗使用极端的手段来维护统治。合赞算端汗于回历746年(1345—1346)出动大军进攻合札罕,两军相遇于哈儿伯(karbeh)平原,并展开会战。在激战中,合札罕被射中眼睛,被迫败退,合赞算端汗同年在哈儿昔驻冬,遭合札罕进攻,战败被杀。

合札罕以臣弑君得手后,操纵汗位,扶立傀儡,稍不顺意便废旧立新。

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各部诸王纷纷独立。合札罕从成吉思汗后裔中所择定的汗名义上是正统汗,但实际上只是控制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西部汗,合札罕控制朝政达13年之久,回历760年(1359)在一次出猎中被刺杀。他死后,其子米儿札,乌巴都剌(mirza’abd-allah)继承父位继续控制朝政,依旧任情废旧汗立新汗。另一支巴鲁剌思氏(即后来跛子帖木儿所源出的那一支)贵族首领哈只与速勒都思部贵族拜延联合。发兵向西部汗王都撒麻耳干进攻,杀死了前来迎战的帖木儿沙和乌巴都剌。速勒都思氏贵族乘势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称王。各诸侯纷纷裂土割据,当时著名的诸侯有渴石的哈只·巴鲁剌思,忽毡的巴也只(baiezid),巴里黑的速勒都思氏贵族不花等,而合札罕的势力并未被消灭,其子忽辛等又重新聚集了一支军队,时而入侵阿姆河以北。

在合赞算端汗与阿姆河以北地区诸侯作斗争的时代,汗国东部最有势力的贵族是蒙古朵豁剌惕氏家族,他们控制着今天山以南和拔汗那之地。合札罕死后,在各部诸侯纷纷割据的风潮中,朵豁剌惕家族也派出人员,于1346年找到一个年轻的贵族名叫脱忽鲁·帖木儿(tuqluqtemür),并宣传他是也先不花汗的儿子。1348年,秃忽鲁·帖木儿被立为汗。脱忽鲁·帖木儿即汗位后不久便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下令一向保守的察合台汗国东部蒙古贵族也皈依伊斯兰教。脱忽鲁·帖木儿利用扶立自己的朵豁剌惕家族的大臣播鲁只死去的机会,把世袭的职位封授给播鲁只尚未成年的儿子忽台达(kudai-dad),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脱忽鲁·帖木儿汗统一了包括畏兀儿在内的东部地区,不久以后就发展成足以与合札罕家族控制下的正统汗(西部汗)相抗衡的东部汗。

1359年,阿姆河以北地区陷于混乱,巴鲁剌思贵族塔剌海(taraghai)

之子异密帖木儿乘乱收集部属,与周围的诸侯进行兼并战争。脱忽鲁·帖木儿汗于回历761年(1360)春率大军齐集于拔汗那,向阿姆河以北之地挺进。巴鲁剌思部的哈只见东部军势大,便向呼罗珊退却。时塔剌海已死,其子帖木儿统领部民,与东部军的前锋约和。东部军同意保存巴鲁剌思氏的势力,把渴石城及其附属地区仍旧交由帖木儿控制,并在其余各城置城守和达鲁花赤以后东还。

不久,留驻于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脱忽鲁·帖木儿的将领之间发生内讧,帖木儿乘机聚集力量,又成为强有力的割据势力。回历762年(1361),脱忽鲁·帖木儿再度出兵西征阿姆河以北地区,慑于东部军的威势,原先在东部军主力撤退后背叛、或原先出逃而拒不投降的诸部首领纷纷向脱忽鲁·帖木儿降附。脱忽鲁·帖木儿却以严厉手段对付之,但宽容了帖木儿。同年冬,脱忽鲁·帖木儿进入阿姆河上游地区进攻另一支巴鲁剌思贵族、合札罕之孙忽辛(husain)。东部军尾随忽辛追击至昆都士,劫掠了直至兴都库什山一带之地,并于彼处驻夏。1362年夏末,东部军返回,占领撒麻耳干,脱忽鲁·帖木儿留其子亦里牙思火者(ilyaskhwaja)镇守此地,他本人东返。

帖木儿投向忽辛,活动于八达哈伤边境。与东部军在阿姆河上游石桥大战。东部军兵力达五万之众,占有压倒优势,却败于帖木儿和忽辛。帖木儿乘胜西进至铁门,不久迫近渴石。脱忽鲁·帖木儿置于渴石的达鲁花赤弃城逃走,帖木儿重占渴石。此时脱忽鲁·帖木儿的死讯传至军前,但帖木儿的军队已经开来,亦里牙思火者无法东返继位,被迫匆忙迎敌,结果战败被俘。帖木儿释放了亦里牙思火者及其诸将后占领了撒麻耳干,时为回历765年(1364)。

亦里牙思火者东返后即汗位,而在阿姆河以北地区忽辛则扶立宽彻的后裔阿的勒(’adil)算端为汗。次年春,亦里牙思火者再度领兵西进。帖木儿与忽辛联合迎敌,两军相会于忽阐河畔,距察赤城不远处,在滂沱大雨中血战,亦里牙思火者失败。东部军的失败引起了帖木儿和忽辛两支巴鲁剌思贵族联盟矛盾的激化,东部军利用这个机会发动进攻,获大胜。帖木儿向后溃退,渡过阿姆河避居于巴里黑,而亦里牙思火者则进至撒麻耳干城下。城中守军和居民顽强奋战,东部军久攻不克,同时军中流行瘟疫,马匹大量倒毙,不得不撤围而去。亦里牙思火者退回东部后,逐渐大权旁落,被朵豁剌惕氏贵族哈马鲁丁阴谋杀死1。自脱忽鲁·帖木儿开始,东部蒙古贵族花费五年时间进行的统一战争以失败告终。察合台汗国东部在明代演变为西域各“地面”,而西部则逐渐发展为帖木儿帝国。

1海答儿:《剌希德史》(tarikh-irashidi),英译本,页15—37;宏达迷儿:《生命之旅之友》,法译本,页101—102。

第二节 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在《经世大典图》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称为“月祖伯所封地”,在非汉文文献中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封地发展而来。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诸弟时,术赤得到的土地是:自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军队马蹄所及之处。术赤在世时,其实际统治地域包括扎牙黑水(今乌拉尔河)以东的草原和阿姆下游的花剌子模北部和忽阐河(今锡尔河)下游汇入咸海处。

成吉思汗西征时,哲别、速不台率领的蒙古军曾越太和岭(今高加索)

侵入钦察草原。1235年,术赤次子拔都率军西征,降服了扎牙黑水以西、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和斡罗思(俄罗斯),迫使斡罗思各公国称臣纳贡,并继续向东欧扩张。1241年元太宗窝阔台去世后,拔都回军至也的里河,建立钦察汗国,其统治地域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北达今北极圈一带,南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直至伊朗之地。钦察汗国幅员极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花剌子模、也的里河流域、克里米亚、太和岭以北等地区住有花剌子模人、不里阿耳人、莫尔多瓦人、阿速人、希腊人和斡罗思人,他们从事农业、工商业。也的里河下游的拔都撒莱、别儿哥撒莱,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克里米亚的速答黑、迦法和阿速海(今亚速海)畔的阿速夫等城,是东西贸易的中心。而草原上的康里、钦察、突厥蛮(土库曼)诸族,则过着游牧生活。随拔都西迁的蒙古人为数不多,居住在草原上,向各地及斡罗思各公国派出八思哈(镇守者)监领并征收贡赋。他们逐渐被周围的操突厥语诸部同化。

拔都建都于也的里河下游的拔都撒莱城(今苏联阿斯特拉罕附近)。拔都的十三个兄弟的封地分布于汗国各地,形成了隶属于钦察大汗的半独立兀鲁思。其中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形成白帐汗国,势力最大。蒙古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和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队编制。

术赤系诸王与窝阔台系诸王宿怨很深,拔都曾拒赴议立元定宗贵由的忽里台大会。贵由即位后企图以武力消灭拔都的势力,派出大将野里知吉带赴阿兰(今高加索以北)一带,去逮捕拔都的属员,而他本人则借口赴叶迷立养病,率大军随后西行。拔都下令反抗野里知吉带,从拖雷妃唆鲁禾帖尼处得知贵由的动向,亦率军东行以为备。贵由行至忽木升吉儿突然死去,以拔都为首的术赤系诸王与拖雷家族结成联盟,召集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为帝。并派遣其弟别儿哥率军赴漠北,拥立蒙哥,蒙哥登基后,为报答拔都拥立之功,双方以塔剌思河为界分治蒙古国。别儿哥得受赐谷儿只地。

拔都逝世于1255年,其弟别儿哥(1257—1266年在位)继立。虽然钦察汗国是第一个获得实际上半独立地位的西北宗藩政权,但在名义上钦察汗国仍然尊奉蒙古大汗为宗主。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召集忽里台大会,分别宣布即皇位。在四年的争位之战中,别儿哥表面上保持中立,向双方遣使劝和1,但实际上阿里不哥得到了别儿哥的支持2。当时的钦察汗国境内的不里阿耳的钱币上,铸有把阿里不哥称为大汗的铭文。

察合台兀鲁思汗阿鲁忽,利用受命为阿里不哥征集军需补给之际,把麻速忽统治下的原蒙古国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辖地西部据为己有,排挤术赤家族的势力。1262年饮察汗国与伊利汗国之间为争夺太和岭(今高加索)以南地区发生战争,术赤后王无力东顾。别儿哥只得听凭察合台汗国在中亚扩张。别儿哥与密昔儿(今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建立联盟,加剧了钦察、伊利两汗国的矛盾。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曾遣使请别儿哥东来参加聚会,商议赦免阿里不哥。别儿哥表示同意,并决定参加聚会,但最终并未能成行3。

1266年,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在位至1282年)即位,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4,忽必烈数次派遣铁连出使,要求双方夹击海都。据铁连回来报告,忙哥帖木儿曾表示:“祖宗有训,叛者人得诛之。如通好不从,举师以行天罚,我即外应掩袭,剿绝不难矣。”(《元史·铁连传》)据《瓦萨甫史》记载,忙哥帖木儿曾于1268年出兵进攻海都。此战可能与铁连出使有关。但察合台汗国在西北地区的扩张损害了术赤家族的权益。在对付察合台汗国的问题上,海都与忙哥帖木儿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双方由对立转为结盟。在忙哥帖木儿的帮助下,窝阔台汗国占领了一些本不属于窝阔台家族的地盘1。在海都与八剌争夺今锡儿河中游地区的战争中,忙哥帖木儿派出军队与海都共同作战,取得了胜利。

1269年,钦察、窝阔台与察合台三汗国召开塔剌思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并划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驻守阿力麻里的军队中的诸王蒙哥之子昔里吉叛变,劫持统帅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他们送赴钦察汗国境。1284年脱脱蒙哥嗣位,钦察汗国改变对元朝的政策。至元二十一年(1284),那木罕、安童等人才获释返归2。脱脱蒙哥表示服从朝廷,愿意东来参加朝会3。脱脱蒙哥(1282—1287)和秃剌不花(1287—1291)两汗在位时,钦察汗国的大权落到宗王那海手里,直到1300年,脱脱汗(1291—1313)击败那海,汗权才得以恢复。

1《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299。

2《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296。

3《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310—311。

4《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311。

1《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14。

2据《元史·世祖纪》,那木罕于1285年3月到达大都。

3《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317。

钦察汗国的东部藩属术赤长子斡儿答家族白帐汗封地,原先与大汗的直辖地相连。海都兴起后,隔断了元朝与术赤家族领地的直接联系。与海都接壤的白帐汗系宗王古亦鲁克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都哇。古亦鲁克的对手伯颜曾遣使元朝,要求双方联合作战。元朝的军队攻击海都,从谦州深入钦察汗国控制下的亦必儿·失必儿之地(今俄罗斯鄂毕河中游地区)。1302年,脱脱汗和伯颜出兵2万,与元成宗的军队联合进攻都哇和察八儿。此后钦察汗国长期与元朝维持友好关系。

十四世纪初海都死后,察合台兀鲁思汗都哇改弦易张,主动向元廷请和,最后促成了包括钦察汗国在内的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1。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遣月鲁出使钦察汗国,册封脱脱为宁肃王。

1313年,忙哥帖木儿之孙月即别(在位至1341年)即位,元仁宗遣使例行册封。元仁宗时,元朝与察合台汗国之间再度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战端重启。为防止腹背受敌,察合台兀鲁思汗也先不花曾遣使月即别,挑拨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要求钦察汗国站在察合台汗国一边,共同反对元廷,遭到月即别汗的拒绝2。元廷与月即别之间使臣往来频繁。1330年成书的《经世大典图》中录有钦察汗国地名10个。1336年,月即别遣使元朝,要求领取份地岁赐以赈给军站。1337年,元政府专门设立总管府,执掌术赤后王平阳等处份地岁赐,每年按额发给。月即别在位时,伊斯兰教在亦的勒河下游广泛传播,钦察汗国的国势亦达到极盛期。今乌兹别克族即得名于月即别的名字。

月即别之子扎尼别(1342—1357)时代,钦察汗国开始走下坡路。1357年,扎尼别被杀,汗国内乱时起。23年间,钦察汗更替了二十余人,万户马麦利用这种混乱的局面掌握了朝政。1371年以后,斡罗思各公国停止缴纳贡赋。1380年,马麦征讨斡罗思战败。同年白帐汗脱脱迷失在篡夺察合台兀鲁思汗位的帖木儿的支持下,击败马麦,成为钦察汗,从此汗位转入白帐汗家族。1382年,他攻占莫斯科,强迫斡罗思诸公国重新纳贡。脱脱迷失强大起来以后,与控制中亚的帖木儿发生冲突,双方在1389年到1395年间进行了三次大战。帖木儿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和克里米亚诸地,击败了脱脱迷失,钦察汗国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从十五世纪二十年代起,钦察汗国陆续分裂出失必儿汗国(西伯里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突厥化的蒙古政权,钦察汗统治的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1480年,钦察汗阿黑麻进攻斡罗思,在斡罗思大公伊万三世的优势兵力前退却。1502年,大帐汗国灭亡。

尽管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遥远,元代中国内地与钦察汗国统治下的各民1参见刘迎胜:《元代蒙古诸汗国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2哈沙尼:《完者都史》(qashani,tarikh-iuljaytu),1969年德黑兰罕伯莉波斯文刊本,页145—146,页175。

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却比过去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密切。早在元太宗窝阔台时代,蒙古国就设置了从首都和林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驿路。当时的使臣只要持有元政府发给的金、银牌符就可以通行无阻。据往来于途的欧洲商人记载,从钦察汗国的塔纳(tana.今苏联罗斯托夫南,顿河河口南岸),有商路通达元朝的甘州、杭州等地。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对于商贾、过客来说是相当安全的1。十四世纪上半叶,塔纳城的商业相继操纵在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手里。许多欧洲商贾从这里出发,到中国贸易。从匈牙利、甚至从意大利来的商人,不用去中国,在钦察汗国都城别儿哥撒莱就可以买到中国的丝织品1。考古学者在原钦察汗国统治区各地发现了许多中国产品。如萨拉托夫附近发现的中国式丝织对襟衫,别儿哥撒莱出土的带有汉字铭文的铜镜等2。

除了从汉地输入手工业制品以外,还有不少中国工匠被征发或随商队来到钦察汗国,从事劳作。根据学者们研究,撒莱和钦察汗国其他城市发现的元代铜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中国输入的(带有汉字铭文),另一类则是本地生产的(带有阿拉伯字铭文)3。这不但说明中国的铜镜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也说明汉族工匠把中国的制镜技术带到这里,并教会当地工匠掌握了这门技术。

在蒙古西征中,有很多钦察人、阿速人归附、被俘或为质来到中国。他们为蒙古贵族牧马、捣制马乳,或充当兵卒。其中少数人起家行伍,爬上统治阶层,成为蒙古统治者镇压各族人民的工具,在元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长期定居中原、江南的钦察人、阿速人,后来逐渐接受汉族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而另一部分则与蒙古族融合在一起了。

元代还有不少斡罗思人被迁至蒙古高原和中原各地。他们中有的充当工匠、兵丁,有的成为奴仆。至顺元年(1330),元政府下令将这些斡罗思人收聚起来,达万人之多,组织了一个“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在元大都附近拨地100顷,让他们屯田4。这样大量的欧洲人移居中国,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1柏格罗提:《通商指南》,此据玉尔:《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页292。1《金帐汗国兴衰史》,汉译本,页122。

2《金帐汗国兴衰史》,汉译本,页122。

3同上书,页141,及版图33—34。

4《元史》卷一○○《兵志》;卷三四《文宗纪》三。

第三节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按蒙古人的风俗,诸子成年之后,除了幼子继承父业以外,其他诸子均从父亲那里获得一部分财产(蒙古人称为“忽必”qubi,此言“份子”),各自营生。穷苦的百姓是这样,贵为可汗的家族也是这样。在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贵戚时,窝阔台同其兄术赤和察合台一道,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兀鲁思,窝阔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叶迷立(今新疆额敏县一带)。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了父位,是为元太宗。其原有封地叶迷立一带成为长子贵由的营地,次子阔端封于河西。窝阔台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成吉思汗留给幼子拖雷的一部分军队划归阔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满。1241年窝阔台死去,其子贵由继承皇位,即元定宗。贵由死后,皇位为拖雷之子蒙哥夺去,皇位转入拖雷家族。

蒙哥即位的忽里台大会受到窝阔台家族的抵制。阔出之子失烈门与贵由子脑忽等人密谋突袭蒙哥营帐,事泄失败,受到严厉制裁。失列门、忽察和脑忽被发配中原和高丽充军;畏兀儿亦都护萨伦的被处死。窝阔台即皇位时,与会诸王曾立约:皇位永属他的后嗣。后来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系宗王因为这个事件,指责拖雷家族违约夺权,长期与元廷为敌。

蒙哥对其他窝阔台家族的成员加以优待:阔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窝阔台三皇后乞吉忽帖尼则居于阔端封地之西;窝阔台第六子合丹封于别失八里;窝阔台第七子灭里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流域;窝阔台第四子哈剌察儿之子脱脱占据其祖父的始封地叶迷立一带;海都则得到了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塔尔迪·库尔干以东)。占据窝阔台汗国大斡耳朵的是元定宗贵由之子禾忽,时禾忽年幼,由乃马真后少娣主斡耳朵。但这些措施并未能安抚窝阔台家族,海都曾长期扣留蒙哥使臣石天麟。在中统年的战乱中,合丹的后裔及海都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背叛他的察合台兀鲁思汗阿鲁忽时,禾忽与阿鲁忽结盟,联兵抵御入侵,被阿里不哥打垮。海都乘机取而代之,把窝阔台系宗王的力量网罗到自己部下。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在钦察汗别儿哥的支持下,与察合台汗国在中亚角逐。他利用阿鲁忽死去,木八剌沙新立之际,控制了包括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附近的阿力麻里在内的整个忽阐河以东草原;并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支持下,在忽阐河流域击败继木八剌沙而立的八剌,迫使八剌背叛忽必烈与之结盟,并把势力伸及阿姆河以北地区。在东北方,他在占据阿力麻里以后不久便向忽必烈的军队发动进攻,但被击败。

八剌入侵伊利汗国失败后于1271年死去,海都变察合台汗国为附庸,四出扩张。在东方,与元朝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夺取了今天山以南大片土地,并数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在北方,支持白帐汗国内的分裂势力;在西方,与伊利汗国磨擦不断;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驻于哥疾宁之地,濒临印度,盛极一时。大德五年(1301),海都在按台山帖坚古之地与元朝军队展开大战,使元朝军队遭受重大损失。

帖坚古山之战后,海都病势日重,把兀鲁思诸事托附给都哇后不久死去。都哇违背海都遗愿,在海都诸子中选择了较为懦弱和易于控制的察八儿为窝阔台兀鲁思汗,把窝阔台汗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引起了窝阔台家族宗亲诸王的分裂。都哇对反对者各个击破,使察八儿更加依赖他。

大德七年(1304),都哇与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诸王协商,决定改变与元朝为敌的政策,以承认元成宗为成吉思汗大位的继承人为条件,换取元朝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响应,终于达成了和约。元成宗、都哇与察八儿共同遣使伊利汗国,向新即位的合儿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

元朝虽然与窝阔台汗国实现了和平,但对察八儿仍存戒心,希望削弱窝阔台汗国。元成宗采取扶持都哇的政策,怂恿都哇向察八儿掠地,并许诺都哇占有他从窝阔台汗国夺回的土地。都哇与元廷合作,一步一步地削弱窝阔台汗国。海都在世时,驻于阿姆河上游的是其子撒班斡兀立(sarbanughul),其属下除窝阔台系诸王以外,还有都哇之子忽都鲁火者(qutlughkhwa-jah)等。都哇未经撒班斡兀立同意,便命己子也先不花为忽都鲁火者禹儿惕及军队的统领,并先发制人,派军进攻撒班,但都被击败。最后,也先不花亲自渡阿姆河攻击,终于取胜,撒班只得向宿敌伊利汗国投降。

回历705年(1305—1306),海都之子沙(shah)斡兀立与站在都哇一边的拙赤合撒儿系诸王牙撒兀儿和长史(jinkshi)之间在撒麻耳干到忽毡之间一再发生冲突。牙撒兀儿和长史利用都哇出面调停、对方等待开会不设戒备的机会,率领大军奔袭,一举击败沙和八八的军队。两年中,都哇陆续控制了阿姆河以北地区至哥疾宁之地,对窝阔台系诸王,或收其兵权,或迫使他们听命于己,以各种手段夺取了原先在海都控制下的大片土地和大批军队,使窝阔台汗国进一步削弱。

同时,元朝驻于漠北的大军也从按台山方向威胁窝阔台汗国的侧背,察八儿陷于两面受敌的境地,率十万军从也儿的石之地出动,至按台山以为备,时为大德十年(1306)七月。元军海山所部军队首先发动攻击,乘胜追至也儿的石之地,策动察八儿军中的蒙哥之子明里帖木儿叛变,使察八儿驻守在按台山、也儿的石河境的大军顷刻瓦解,察八儿后妃、营帐和数十万部众均为元军所获。察八儿只得向都哇请降1。

察八儿投降都哇后,他在阿力麻里附近的禹儿惕被转赐于海都之子仰吉察儿斡兀立。都哇还把贵由的禹儿惕委之于降元后又叛逃归来的贵由曾孙秃苦灭。窝阔台系诸王的势力仅限于也儿的石河之西的叶迷里、阿力麻里一带及塔剌思河流域。都哇在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草原召集忽里台大会,都哇1《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元朝名臣事略》卷三《太师淇阳忠武王》;《完者都史》,页37—39。当着与会蒙古诸王三百六十余人之面,列数察八儿之“罪状”,宣布废黜他,另立海都之子仰吉察儿为窝阔台兀鲁思汗2。其时应为大德十一年(1307)。察八儿虽然被仰吉察儿取代,但元廷仍把他视为窝阔台兀鲁思汗。在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之间,元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安抚宽彻、孤立察八儿。大德十年,海山击败察八儿时,得降众十余万口,元政府置归降诸部于金山之阳,即称海城一带,而元军则驻于金山之北,以割断归降部落与察八儿的联系,一旦有变亦便于击敌。元廷的这一行动使察八儿等十分惊恐,欲奔宽彻,宽彻不纳。察八儿去留无所,只得归降元,但仍不断寻机复国。

宽彻死后,察合台汗国统治集团内部陷于混乱,激起了窝阔台系宗王复国的愿望。察八儿利用这个机会,纠集军队进攻位于忽牙思草原的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怯别溃不成军。不久怯别得到包括海都之子沙在内的其他诸王的援助,再度与察八儿交战,获大胜。察八儿和仰吉察儿被迫越亦列河仓皇向东北逃窜,途中仰吉察儿被毒杀,察八儿投奔元朝,窝阔台汗国最终灭亡。窝阔台汗国灭亡后,许多窝阔台系宗王留在察合台汗国内,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世纪三十年代末,窝阔台系诸王阿里取代也孙铁木儿汗成为察合台兀鲁思之主。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扎剌亦儿贵族合札罕择定窝阔台家族的答失蛮为察合台汗国傀儡汗。

2《完者都史》,页40。

第四节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1是元朝西北诸藩之一,其极盛时代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与察合台汗国和印度为邻;西临地中海,领有今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部分,与埃及和欧洲相望;北至太和岭(高加索)和花剌子模,与钦察汗国接壤;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都城先后在蔑剌合(今伊朗阿塞拜疆之马腊格)、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城)和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

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蒙古西征时,成吉思汗本人曾攻至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地区,追击花剌子模沙的蒙古军征服了波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蒙古国时代,阿姆河以南地区先后由畏兀儿人阔里吉思和乃蛮人阿儿浑治理,治所设在途思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1251年元宪宗即位后,统治波斯的蒙古地方政府被称为“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征服今里海南岸的亦思马因教派和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城的黑衣大食哈里发。旭烈兀在西征时,尚不是独立的君主,只是负责一方军政事务的蒙古宗王,其手下的军队系从其他诸王投下抽调而来。

蒙哥死后,蒙古国内爆发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之战,使统一的蒙古国瓦解。1262年,钦察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太和岭地区的阿塞拜疆发生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遣使征询有关处置阿里不哥等叛王的意见,同时正式封旭烈兀为统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称伊利汗。一个新的蒙古汗国——伊利汗国在西亚出现。伊利(il)乃突厥语,义为“从属”,这个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国,是一个宗藩政权。旭烈兀派遣使臣来中国,表示赞同忽必烈关于处死从叛诸将、赦免阿里不哥的建议,并愿意与别儿哥等西北诸王一起前来出席忽里台大会。1265年,旭烈兀卒,终于未能实现前来参加忽里台大会的诺言。

在西北诸藩中,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各代伊利汗的袭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准才为合法。旭烈兀死后,诸王、大臣们奉其子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持诏来到波斯传旨命他继承父位后,他才重新举行登基大典。现存1279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当是忽必烈颁赐给他的王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以蔑剌合为陪都。忽必烈大举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汉地应命,回回炮术因之传入中国。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特1il“伊利”是突厥语,本义为“臣服、服从”,这个词在唐代音译作“伊利”。近代以来,有些中国学者把伊利汗国称为“伊儿汗国”。在元代,非汉语词汇中的尾辅音-1很少用汉字“儿”来音译,所以“伊儿汗国”不符合元代译音用字规律。兹取《元朝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分册》的译法,称为伊利汗国。

置随路打捕鹰房总管府,专掌拨赐给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户计。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请将这些民户献给朝廷。

拖雷家族控制蒙古国东、西两端最为富庶的汉地和波斯的行为,引起了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宗王的不满。1269年钦察、察合台和窝阔台三汗国诸王会聚于塔剌思,议定察合台汗国向阿姆河以南发展。时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迭而(negüdcr),八剌派出使者至其处,希望他能指挥手下军民脱离阿八哈营垒。但事机败露,阿八哈立即调兵遣将,以武力消灭了自己后方的异己势力。

八剌要求伊利汗国让出也里至阿姆河和申河之间的土地,遭到拒绝后,于1270年率领大军渡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伊利汗国守军向祃桚答儿溃退。入侵军队的主力进至木儿加布河与也里河流域,而其前锋前出至你沙不儿一带。阿八哈闻知后,立即调集大军东趋迎敌,到达也里之北的八忒吉思(badghis)草原。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议约和,许以割让哥疾宁至申河之间地以换取八剌的军队撤出呼罗珊,但被拒绝。阿八哈遂以计谋引诱八剌的主力进入也里城附近的设伏地区。两军会战的结果以察合台汗国的惨败而告终1。

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陷于混乱。阿八哈出动大军,攻入阿姆河以北地区和花剌子模。1273年初,阿八哈军陷不花剌城,在大肆杀掠之后,掳掠大批人口向阿姆河退去。1282年,阿八哈卒,其弟帖古迭儿继立,称阿合马汗。1284年,阿八哈之子阿鲁浑以其父受大汗册命,汗位当属己为由,在伊利汗国权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推翻帖古迭儿后,遣使入朝奏报。1286年,忽必烈遣使臣斡儿都海牙,命阿鲁浑继承汗位,并封不花为丞相。于是阿鲁浑也按照惯例举行了正式即位典礼。在1289年阿鲁浑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开头写道:“长生天气力里,大汗福荫里,阿鲁浑谕佛浪国王”。信中凡言及“长生天”及大汗的名字时,都抬头写。可见伊利汗所颁公文的通常格式仿照汉地式样。信上也盖着阿八哈的“辅国安民之宝”印玺。1284年,元廷使臣蒙古朵儿边氏人孛罗丞相和佛林人爱薛抵达波斯,参见新即位的阿鲁浑汗。孛罗在元朝曾担任过御史中丞、大司农卿、枢密副使等要职。阿鲁浑留孛罗在汗廷参议政事,而爱薛则回到元朝2。阿八哈、阿鲁浑父子为夺取叙利亚之地,采取与基督教诸国结盟的政策,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友好关系。阿鲁浑死于1291年,其弟海合都即位,他另有剌麻(喇嘛)教名“亦邻真朵儿只”,在藏语中意为“大宝金刚”。海合都挥霍无度,滥行赏赐,国库空虚。主管财政的丞相撒都鲁丁和一些官员穷于应付,建议仿效元朝钞法,发行纸币以解决财政危机。海合都采纳此议,1见《瓦萨甫史》第1卷,德译本,页131—137,141—143;《史集》第3卷汉译本,页72—128。2见程鉅夫:《拂林忠献王碑》,《雪楼集》卷五;《史集》,俄译本,第3卷,页116。汉文史料未言及爱薛在使团中的地位;《史集》把爱薛的名字放在孛罗丞相之后,称“怯里马赤”(通事)。命孛罗丞相说明钞法。于是海合都下令在孛罗的指导下于都城桃里寺印发交钞,行用全国。规定,凡拒绝用钞者、伪造交钞者、私用金银铸币贸易者,处以极刑1。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钞库,负责昏钞倒换等事务。所制钞为长方形,上面印有8个汉字,中间圈内印钞值,其下为海合都的剌麻教名。钞法的推行遭到了商人的反对,造成市场瘫痪,行用不久即废。至今波斯语中还保留着“钞”(chaw,纸币)这个词。

1295年,伊利汗国权臣谋杀海合都,奉诸王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剌海之子)为汗。阿鲁浑之子合赞起兵夺取汗位,得到元成宗的承认。现存1302年合赞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上钤用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方印,当是元政府颁赐给伊利汗国的另一颗王印。1296年(元贞二年),元成宗派遣拜住出使伊利汗国,被合赞留在身边服务,后来又派他回元朝奏事2。1298年,合赞遣使入朝,元成宗将旭烈兀位下历年应得的岁赐交使臣带回。1304年,元成宗又专置管领伊利汗国位于汉地的投下的机构“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其官属都由合赞任命。后来元朝精简机构,废除了许多官府,但照顾到伊利汗“远镇一隅”,在朝廷没有其他代表机构,因此这个都总管府“存而不废”3。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伊斯兰教徒的支持,宣布他本人和伊利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兰教,自己起名为麻合麻(muhammad),并大力进行改革,颁行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和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伊利汗国的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他还鼓励发展科学文化,在首都设立天文台,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了一部在当时空前的世界通史《史集》,因此被誉为贤君。合赞汗时,伊利汗国与密昔儿的马木鲁克王朝为争夺叙利亚曾发生多次战争。1304年,合赞卒,其弟合儿班答继立,号为完者都汗,迁都于新建的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合赞汗在位其间,元成宗与都哇和察八儿达成和议,共同遣使伊利汗国诏告。这次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影响,伊利汗国甚至以此为资本,要求欧洲信奉基督教诸王国与之联合,共同对付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完者都在致法国国王美菲利普(philippelebel)的信中就提到了这次约和,此信至今还保存着1,国书上盖有汉字“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的方印。这当是元廷颁赐给完者都的一颗新印。1308年(至大元年),元武宗遣脱里不花等1《史集》,汉译本第3卷,页135。

2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3《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1黑尼土(erichhaenisch):《关于蒙古伊利汗阿鲁浑和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法国国王美菲利普的信件》,载oriens,卷2,1949年;田清波、柯立甫(a.mostaertandf.w.cleaves):《伊利汗阿鲁浑、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致美菲利普的信件》(lesletfrcsde1289et1305des2khansarghunetoljeifuaphilippelebel),麻省剑桥,1962年。

20人出使波斯。1313年(皇庆二年),元仁宗又派拜住去合儿班答处议事2。根据波斯史臣哈沙尼的《完者都史》记载,当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汗下命阻断中西陆路交通后,被察合台汗国扣留的往来于途的元朝和伊利汗国的使臣有好几批,足见汉地与波斯之间交往之频繁。

至大、至治年间,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关系重趋紧张。

察合台汗国驻于哥疾宁的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诸将勾结伊利汗国谋叛,伊利汗国军队乘势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一直对元朝和伊利汗国的关系保持着警惕,伊利汗国重臣阿必失哈自元廷归国途中,为也先不花所获,泄露了元朝西北戍军的备战活动,为也先不花重启战端提供了借口,他派军队越阿姆河攻入呼罗珊,直至以脱火赤丞相和土土哈为首的元朝军队再度发动攻势,迫使察合台汗国从伊利汗国撤军,回师东援,才改变了伊利汗国的败局。

1315年,察合台汗国发生内乱,拥有重兵的诸王牙撒兀儿反叛,失败后逃入伊利汗国寻求庇护。伊利汗国把他们安置在与察合台汗国隔阿姆河相望的呼罗珊地区,企图利用这批降将守边。完者都死后,其子不赛因继立。牙撒兀儿于回历718年(1318)夏末以“清君侧”为由向部将下达了西进的计划,不久其军抵达祃桚答儿,而前锋则深入到担寒(damgham今伊朗北部达姆甘)。不赛因向察合台汗国求援,怯别派出军队前来合歼了这支叛军。不赛因嗣位后还都桃里寺。1324年(泰定元年),泰定帝遣称海屯田万户府达鲁花赤帖陈、近侍忽都帖木儿出使伊利汗国,当是宣告即位事1。同年不赛因遣使朝贺,并为其权臣出班向元廷请封。泰定帝派遣使节去波斯,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并赐银印、金符。这是继不花之后,元政府再次直接授官于伊利汗国大臣。出班专擅国政,诸子皆居要位。不赛因杀出班三子,出班举兵叛乱,兵败被杀。

1335年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各地蒙古贵族纷纷自择贵族拥立为汗,互相攻战。1355年,钦察汗国的扎尼别汗攻入桃里寺,操纵朝政的出班后裔努儿失完不知所终。一些贵族也纷纷自立,形成割据局面。1340年,据有报达城的蒙古贵族哈散(扎剌亦儿氏)自立为汗,其子歪思汗于1358年攻占阿塞拜疆等地,移都桃里寺,史称扎剌亦儿王朝,十四世纪末为帖木儿攻灭。

伊利汗时代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随旭烈兀来到西域的有不少精通汉地天文历数的学者,其中有一位名叫屠密迟(译音)的人,被称为先生。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纳速剌丁·途昔奉命编纂《伊利汗天文表》时,曾向他学习中国的天文推步之术1。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利汗国2《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1《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

1布洛晒:《蒙古史导言》,页100,莱顿,1910年。

任职,他们带去了各类书籍。伊利汗合赞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史集》时,曾谕令他搜集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精通天文历法的中国学者李大迟、倪克孙(译音)应召参加编修工作,并为拉施都丁讲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伊利汗时期,中国的医术大量地传入波斯。不少中国医生在伊利汗廷服务。旭烈兀本人很喜欢中国医生为他治病。主持编纂《史集》的拉施都丁丞相就是一位医生。1313年,在拉施都丁的主持下,把中国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著作《脉经》译成波斯文,题名为《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此书至今尚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图书馆中。

驿传制度在伊利汗国得到了普遍推行。早在1239年窝阔台时代,镇守西域的畏兀儿大臣阔里吉思就已在自己的辖区内普设驿站1。合赞即位以前,伊利汗国的驿传制度产生了不少弊病,造成驿路的严重阻滞,人民普遍不满。合赞下令整顿驿传,设立专供勾当军国重事的使臣乘驿往来。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主要道路上每3程(farsang,约18公里)置一站,每站备健马15匹。使臣需持有金印牌符方许乘驿2。合赞汗的这些措施同元朝整治站赤的办法基本相同。

“牌符”制度也在元朝传入伊利汗国,伊利汗政府授予各级将领、地方官员和使臣不同等级的牌符,作为其权力或身份的凭证。诸算端(诸侯)、灭里(州的长官)佩圆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使者驰驿则给以圆牌,上著“官牌”字样,完成使命后须交还。各边区长官需遣使乘急递铺马递送紧急军情者,也发给3至5面圆牌。现在波斯文的“牌子”(paiza)这个词,就来自汉语。

1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英译本第二册,页501—502。

2《史集》汉译本第3卷,页460—463。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