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卷六·文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溫熱病說一

余既取《難經》「傷寒有五」之文,明仲景撰用《難經》之意,凡溫熱之治,即當求諸傷寒之論者無疑義矣。而其「二曰傷寒」與「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則傷寒自是傷寒,溫熱自是溫熱,正有不可不辨者。而余謂此亦最易辨也。何以辨之?則仍辨以《傷寒論》太陽、陽明兩經之證。以經言之,太陽在外,陽明在內;以證言之,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傷寒由表入里,其始僅為太陽證。溫熱由里出表,其始即為陽明證。苟非能識傷寒,何由而識溫熱?苟非能識傷寒之治,何由而識溫熱之治?人苟於太陽、陽明之部位,既從兩經歷歷辨之,再勘定其人之所病,或僅在於太陽,或已在於陽明,而寒與溫之分途,自截然而不爽。故必能識傷寒,而後能識溫熱也。用藥之法,傷寒起自太陽,惟辛溫始可散邪,不得早用辛涼;溫熱起自陽明,惟辛涼始可達邪,不得仍用辛溫。寒與溫皆稱汗病,病之初皆當汗解。而辛溫之與辛涼則有一定之分際,而不可混者。故必能識傷寒之治,而後能識溫熱之治也。且夫《傷寒論》之有青龍、白虎也,蓋因傷寒初起,失用溫散,寒邪內傳,便成溫熱。治必改就寒涼,故兩方並用石膏,而其分則在一用桂、麻,一不用桂、麻。有桂、麻者,不可用於溫熱病專屬陽明之候,但可用於傷寒病欲轉陽明之候。無桂、麻者,則即可用於傷寒病已入陽明之侯,即可用於溫熱病發自陽明之候,蓋其時陰為熱傷,傷津傷液,惟寒涼之撤熱力始足以救陰。熱之不撤,陰即有不克保者。所以芩、連、膏、黃,皆以治溫,非以治寒。只除去起首桂、麻二物,則《傷寒論》中方大半皆治溫治熱方矣。凡傷寒發熱者不渴,如服桂枝湯已而渴,服柴胡湯已而渴,不惡寒反惡熱,始初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凡傷寒欲解時,寒去而熱亦罷。若寒去熱不罷,汗出仍熱而脈躁疾,皆溫病之的候也。病之始自陽明者為溫,即始自太陽而已入陽明者亦為溫。是故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一條本以「太陽病發熱」五字為句,以「而渴不惡寒者」六字為句。蓋上五字為太陽,而下之「渴不惡寒」即陽明也。又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此一條,桂枝證本太陽病,而以醫誤下,遂入陽明。蓋上六字為太陽,而下之脈促,喘汗即陽明也。觀此兩條之渴也,喘也,汗也,脈促也,不惡寒也,皆屬溫熱,即皆屬陽明。而條首仍冠以「太陽」字者,正令人於「渴」、「利」等字,知其病之已從太陽傳入陽明,急當專就陽明治也。若因其上有「太陽」字,仍作太陽觀,仍用太陽方,或並認作太陰病者,皆非能識溫熱者也。

溫熱病說二

溫熱之病為陽明證,證在《傷寒論》中,方亦不在《傷寒論》外,本不難辨。自夫人以論外之瘟疫作論中之溫熱,惟恐瘟疫與傷寒混,適將溫熱與瘟疫混,反將溫熱與傷寒混。傷寒、溫熱、瘟疫,三者愈辨愈不清矣。是故欲得溫熱之真,必先嚴瘟疫之界,乃能知傷寒之論本自有溫熱之方。凡病之裡巷相傳,長幼相似,其小者,如目赤,頤腫,咽痛,咳嗽之類,常常有之,屬溫者多。其大者,變起倉猝,一發莫制,有不定其病之為寒為溫者,眾人傳染如徭役然,因其傳染,乃名為疫。若病只一身,即在同室侍疾之人亦不傳染,則溫為溫病,熱為熱病。其初傳與傷寒之太陽異,其中傳與傷寒之陽明同。既不傳染,即不得以疫名。乃人皆以病之傳染者始謂之溫,而反以不傳染之溫病獨不得用桂、麻、青龍者,仍狃於傷寒二字而用桂、麻、青龍之方,十治九誤。所以欲明溫熱者,必與傷寒辨,而尤必先與瘟疫辨。與瘟疫辨者無他,蓋即辨其傳染不傳染耳。明乎傳染之有寒有熱者為瘟疫,即知不傳染而有熱無寒者為溫病。其所以異於瘟疫者,只在此不傳染之三字。其所以異於傷寒者,亦只在不用桂、麻、青龍之三方。此外則與傷寒病寒既成溫而後病無少異,方亦無不同。凡溫病之宜用葛根芩連湯、白虎湯、諸承氣湯,及凡為清法所治者,病在論中,方亦在論中。知病之如是者,即謂之溫,乃不以病之傳染者,始謂之溫,而反以溫病之不傳染者,仍用桂、麻、青龍之法矣。質而言之,溫病者,陽明也。《傷寒論》注以成氏為最先,成氏只有陽明也,三字包掃一切,言簡而明。他若葛稚川以蔥豉湯治溫,而云傷寒有數種,庸工皆不能辯。劉守真以升麻葛根湯治溫,而云傷寒曰大病,以其為害之大也。夫治溫而曰傷寒有數種,治溫而曰大病之傷寒,則知前人之通稱傷寒者,由來已久。然苟不先嚴瘟疫之界,即不能得溫熱之真。柯韻伯曰:溫熱利害只在一人,瘟疫利害禍延鄉里。今人不分溫熱瘟疫,以辭害義矣。周禹載曰:一人受之,則謂之溫。一方受之,則謂之疫。薛一瓢曰:江西才宏筆肆,而論溫自呈敗缺。溫、瘟二證,絕無界限,人不知其牽混也。黃坤載曰:溫病者,一人之病,非眾人所同病。其州里傳染,眾人同病者,謂之疫癘。只此數語,分別溫、瘟,病者可以蒙其福,學者可以受其益。解人不當如是耶?故比年以來,人每以溫之何以別於傷寒者問余,必先以溫之所以別於瘟疫者對。而凡昔之愈辨愈不清者,庶幾自此而一清乎。

溫熱病說三

溫熱之屢變而亂其真也。由於傷寒之一變而失其傳,風寒諸病由太陽入陽明者,有《傷寒論》在,尚且各自為說。至溫熱,而漫以為仲景所未言,更不妨別出已見。每先將溫病移入他經,或且移作他證,如奕棋然,直無一局之同者。若喻嘉言移其病於少陰腎,周禹載移其病於少陽膽,舒馳遠移其病於太陰脾,顧景文移其病於太陰肺,遂移其病於厥陰心包,秦皇士移其病於南方,吳鞠通移其病於上焦,陳素中、楊慄山移其病為雜氣,章虛谷、王孟英移其病為外感。尤其甚者,則張介賓、張石頑、以及戴天章輩,訾移其病為瘟疫,而石頑又移其病為夾陰。娓娓動聽,亦若各有一理也者。而不知陽明為成溫之藪,古來皆無異說,皆以《傷寒論》陽明方為治。自夫人慾廢陽明方,故必先將陽明病移出陽明外,非余之故為皆議也。苟其不然,則東扯西拽者,何以必將千古相傳之定法弁毛棄之哉。禹謨曰:宥過無大,刑故無小。不知而移之,出於無心也。過也,猶可恕也。知而移之,出於有心也,故也不可言也。潛窺其隱,恐尚不僅為明昧之分。後有作者,或更別有移法,總欲令世人不知有仲景,而樂就其簡便之門、新奇之說耳。然此皆將溫病移出陽明外者,更有明知其在陽明,亦必謂不可用傷寒方,而自制一二味藥,以為此非仲景所知。其實除此一二味,則仍不離《傷寒論》之葛根、膏、黃。試一問黃坤載、楊慄山輩,於青萍、蠶、蟬外所用何藥,即可見矣。此則暗襲傷寒方,而即明斥《傷寒論》,又以不移為移者也。吾願任斯道之君子,毋為移字訣所誤,看得仲景書只宜於寒,而疑傷寒之方真不可用於溫熱之病,則吾道之幸,亦病家之幸也。爰為選方如下,仍是諸家所用藥,不過彼暗而此明耳。

附:溫熱病選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

此為陽明主方,不專為下利設。

葛根 黃連 黃芩 炙甘草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大承氣湯

諸承氣法酌用。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五苓散 去桂、術。

豬苓 茯苓 澤瀉

黃芩湯

黃芩 赤芍 大棗 炙甘草

大黃黃連瀉心湯

溫熱之用瀉心法者,只用此一方。

大黃 黃連

茵陳蒿湯

茵陳 大黃 梔子

梔子豉湯

諸梔豉法酌用。

生梔子 香豉

四逆散

柴胡 枳實 赤芍 炙甘草

白頭翁湯

秦皮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此以上皆仲景方。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赤芍 炙甘草

涼膈散

連翹 薄荷 黃芩 梔子 大黃 芒硝 炙甘草

天水散

滑石 生甘草

此以上為河間方。

《肘後》蔥豉湯

蔥白 豆豉

《肘後》葛根蔥白湯 去姜。

葛根 蔥白 知母 川芎 赤芍

節庵柴葛解肌湯 去薑、棗。

柴胡 葛根 白芷 羌活 石膏 黃芩 赤芍 桔梗 生甘草

《局方》柴葛升麻湯 去姜。

柴胡 葛根 升麻 荊芥 前胡 石膏 黃芩 赤芍 桑白皮 豆豉

羌活沖和湯 生地、生薑酌用。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蒼朮 黃芩 生地 炙甘草 蔥白 生薑

荊防敗毒散 人參酌用。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薄荷 人參 茯苓 炙甘草

黃連解毒湯 大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三黃石膏湯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 豆豉 石膏

蒼朮白虎湯

蒼朮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此餘二十餘年酌用之方,病無不愈。不敢自私,以貢病家。

瘟疫病說一

《說文》:疫,民皆病也。從疒。役省聲。小徐《系傳》:若應役然。《釋名》: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一切經音義》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此即《內經·刺法論》所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亦即仲景原文所謂: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惟其大小長幼罔不相似,故曰皆病。惟其皆病,若應役然,故謂之疫。仲景為後漢人,請即以後漢言之。安帝元和己未,會稽大疫。延光乙丑,京師大疫。張衡上封事,謂民都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焦思,以為至憂。此非長幼相似,病不獨在一人者乎?仲景當靈獻時,遭疫者六:建寧之辛亥,熹平之癸丑,光和之己未、壬戌,中平之乙丑,建安之丁酉,皆有疫。而以丁酉之疫為最。曹植嘗言曰:是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戶蓬室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仲景所值有疫之年如此。此六年外,豈無溫病而為一人所獨者?一人獨病,即不是皆病之疫。近人於無疫之年所遇溫病,概名為疫,幾若一人獨病之溫,世間更無此病者然。然則此病其安往乎?其在宋、元時,則不名為疫,而名曰瘟。蘇公「雪夜詩」云:稍壓冬瘟聊得健,蓋以俗傳有雪壓瘟疫之語。此亦指皆病之瘟言之也。近如喻嘉言所謂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吳又可所謂大頭瘟、瓜瓤瘟、蝦蟆瘟、疙瘩瘟、絞腸瘟、軟腳瘟。劉松峰所謂葡萄瘟、鸕鷀瘟、龍鬚瘟、蝦子瘟、芋艿瘟。又有所謂椅子翻、扁擔翻、王瓜翻。所謂鵓鴿掙、烏鴉掙、兔兒掙、狐貍掙、猿猴掙者。瘟也,翻也,掙也,皆疫也。即所謂皆病之疫也。陳素中謂:凶暴大病,死生人在數日間。戴天章謂:中人人病,中物物傷。試察厠間糞氣與凶地屍氣,自能辨之。楊慄山謂: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餓殍在道,胔骼之掩埋不厚,死屍連床,魄汗之淋漓自充。凡為疵癘旱潦之氣,禽獸草木往往不免。即此諸說,且不僅為長幼相似,直有比屋連村,一家而斃數人者矣。不獨死生在幾日間,且有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尤急則頃刻而死者矣。如是者,即古人之所謂疫。如是者,即近人之所謂瘟。或數十年而一見,或數十年亦不一見。試問病家其與年年常有之溫,一人獨病之溫有何干涉?若年年常有之溫,何至朝廷亦為之焦思,如張平子之所言乎?若一人獨病之溫,何至闔門覆族,家家痛,室室哀,如陳思王之所言乎?著作家或意本在溫,而跡其所指,則皆瘟疫。或其書竟名瘟疫,而味其所言,則仍是溫。生其後者,不且迷於所向而無可適從哉!余特將凡言瘟疫之大異於尋常溫熱者羅列於此,以告病家。冀病家先識此為瘟疫,而將尋常溫熱之病別而出之。庶知溫熱之治,仍可取用《傷寒論》中之方,而頭頭是道矣。

瘟疫病說二

余即明瘟之與疫,不過為古今異名,則疫即是瘟,瘟即是疫,而與溫熱之溫全不相涉者,概可明矣。乃更有謂「溫」、「瘟」為古今字,不可以「溫」、「瘟」為兩字者,則吳又可之《瘟疫論》也。蓋又可欲謂溫、瘟為一病,故謂不可以「溫」、「瘟」為兩字。夫疫有兩種,一為溫之疫,一為寒之疫。若既論疫,則疫之溫者宜寒,疫之寒者宜溫,各有治法。又可之書,只說疫之有溫,本未及疫之有寒。且但說疫中之溫,本不說不疫之溫,其義自在。若必欲以「溫」、「瘟」為一字,則疫之寒者既不可稱寒溫,豈疫之溫者獨可稱為溫溫乎?其後周禹載之分溫熱暑疫,王孟英之集溫熱濕疫,非不欲明疫之外自有溫熱,然皆平列四證,則又不知溫熱暑濕皆就一人之病言,疫則必以病之傳染言,如其溫熱暑濕之四證而併為一時所傳染,則溫為溫疫,熱為熱疫,暑濕為暑濕之疫。且當與寒病之有傳染者,皆以疫名若之何?其可平列乎?凡著書者,但說溫疫,不說寒疫,故並果為有疫之年,而其疫之或為寒、或為溫者,亦令人罔知所措也。

瘟疫病說三

疫之稱謂,不可不明。疫之治法,亦不可不講。《內經》:五疫之至,各隨其所值之年,由伏而發。其治盡於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五法。蓋治疫獨講太少之五運,與夫主客之六氣,就寒溫兩面而言,卻是溫疫多而寒疫少。故五運之有木火土金水也,半寒而半溫也。六氣之有濕寒、寒濕、風火、火風、燥火、火燥也。溫又多於寒也。然正不得以溫多於寒,而遂置寒疫於不問也。周禹載於溫獨說春溫,而於疫又獨說溫疫,則既不解溫之無寒,又不解疫之有寒故耳。黃坤載則知有寒疫矣,然於溫疫則云無內熱。無內熱何以謂之溫乎?於寒疫則反用石膏,用石膏何以謂之寒乎?喻嘉言論疫專主三焦,頗得治疫之法。坤載之於疫,偏說手足六經。夫疫之小者不分經絡,疫之大者頃刻變生,尚何六經傳遍之有?只是仲景六經之藥,不外溫清兩法。以之分治兩疫,亦為甚合。大抵以溫而疫,則論中芩、連、梔、柏之統於膏、黃者可用也。以寒而疫,則論中吳萸、蜀椒之統於薑、附者可用也。余獨舉運氣一方冠其首,而又舉普濟消毒飲之治溫疫者,以概清法。舉聖散子之治寒疫者以概溫法。而禹載之惑可解,坤載之混可別。及嘉言治溫而用薑、附,即鞠通本之而用桂枝者,皆可刪。總而言之,不傳染而有熱無寒者是曰溫,傳染而有寒有熱者是為疫。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疫,更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病也。此溫熱、瘟疫所以必嚴其界,而瘟疫、寒疫所以亦不可偏舉也。

附:瘟疫病選方

運氣五瘟丹 方載《韓氏醫通》「馬氏瘟疫發源·萬氏家抄方」。亦名代天宣化丸。

大黃 甘草梢 黃芩 黃柏 山梔 黃連 香附 紫蘇葉

上八味,於冬至日,將大黃三倍於他藥,煎湯去渣,熬膏糊丸,如雞子大。硃砂雄黃為衣,再貼金箔。每一丸取泉水一碗浸化。可服七人。甲己年,甘草稍為君。乙庚年,黃芩為君。丙辛年,黃柏為君。丁壬年,山梔為君。戊癸年,黃連為君。凡為君者,多一倍。余為臣使者,半之。

普濟消毒飲 東垣方。亦見王氏《準繩》。

黃芩 黃連 連翹 薄荷 桔梗 牛蒡 馬勃 板藍根 元參 殭蠶 升麻 柴胡 陳皮 人參 炙甘草

便秘加大黃。煎湯飲。

金泰和間,多有病大頭天行者。醫以承氣下之,不愈。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今邪熱客於心肺之間,而以承氣瀉其胃熱,是為誅伐無過。病以適至其所為,故因處此方,全活甚眾,遂名「普濟」。

按:金泰和初年,尚在六十五甲子,火燥之末可見。東垣於嘉泰甲子以前,亦能用寒劑也。余以此賅清法諸方焉。

聖散子 巢谷世方。見龐氏《總病論》暨《蘇沈良方》。

麻黃 附子 細辛 炙甘草 柴胡 防風 藁本 獨活 蒼朮 厚朴 枳殼 藿香 半夏 吳茱萸 高良薑 草豆蔻 白朮 白芍 豬苓 茯苓 澤瀉 石菖蒲

銼焙作散。每服三錢。空心下。

陳無擇《三因方》云:此藥實治寒疫,因東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勝數。蓋當東坡時,寒疫流行,而公實誤以陰躁為陽狂,乃云藥性小熱,而陽毒發斑入口即覺清涼。有不可以常理詰者,不知陽能發厥,陰能發躁,寒疫亦能發斑。物極則反,理之常。然今錄以備寒疫治療用者,宜審寒、溫二疫不可偏奏也。青田說如此。

余按:公謫居黃州,尚在六十三甲子,濕土運中,方必大效。至五十歲後,又值六十四甲子,相火之運,故至辛未而即有被害者矣。陳氏固深明運氣者,余亦以此賅溫法諸方焉。

溫清二法,外如玉樞丹、紅靈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人馬平安散、諸葛行軍散輩,分治溫疫、寒疫。寒溫錯雜之疫,病不僅在腸胃,而實蒙閉氣道,對病即為良藥,獨不可施諸溫熱病中。蓋溫熱獨病燥金,若疫則不定為燥金病。故必先明寒溫二疫,而後知溫熱之病自不得混稱疫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