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朱象贤撰。
综纪典籍纪载,均非无意,传示后人,足资稽考,未敢避繁冗之讥而略之也。是类与制度、故事、镌制等目非有关系,而于印章之梗概不无相涉,是以搜罗附列,以志无遗。
辨物玺之周礼职金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揭而玺之,注:谓加以印封也。尔玉聿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疏:此诸侯大夫印称玺也。六都印周书:师有六都印,皆是师自防之法。固尔玉吕氏春秋:孟冬:坿城郭,戒门闾,修楗闭,慎关籥,固封玺。怡轩先生曰:时当敛藏,百事休息,玺印并应固藏也。六国印史记苏秦传: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五或印又张仪传:张仪卒后,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注:犀首姓公孙,名衍。怀金印蔡泽传:泽谓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足矣。尔玉之于涂吕氏春秋:民之于上,若玺之予涂也。印之以方则方,印之以圆则圆。金印葬郡国志:阖闾食蒸鱼,赐三女,女怨自杀。王痛之,葬于郭西,金印玉牒,悉以送葬,因名女坟湖。
负尔玉
环济要略:侍中,古官也。秦始皇复古,冠貂蝉,汉因而不改。此内官,拾遗左右,出则负玺以从,秩二千石。
金刚灵尔玉
汉武内传:西王母佩金刚灵玺。
弃印不从
项羽纪: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无功夺印
汉书郭昌传:以大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屯朔方,还击昆明,无功夺印。
黄金印
贾谊新书: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印而尊无敌,秩加二千之上。
怀银黄
汉武以玺书敕责楼船将军杨仆曰:将军请垂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注:银,银印。黄,金印。杨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封梁侯。
三印故三组也。
得印一匮
汉书:夏侯婴从捕虏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
贵受尔玉旁午
汉书霍光传:受玺二十七日,使者旁午。
收印千八
册府元龟:臧宫为偏将军,从破群贼,数陷阵却敌。后为辅威将军,讨公孙述于蜀,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
掠印簿入东观记:段颎上书曰:又掠得羌侯君长金印四十三,铜印三十一,锡印一枚,及紫绶三十八,黄绶二枚,尉印五枚,皆簿入。
印之以玺汉书: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君。封者金泥银绳,印之以玺。
牧守印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
五寸印后汉祭祀志:建武三十二年,告祠泰山,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五色印后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止恶气。
半章印。十三州志:有秩、啬夫,得假半章之印。
十腰银艾孔氏杂说:汉时印绶,非若今之金紫银绯,长使服之也。盖居是官则佩是印,罢则解之,故三公上印绶也。后汉张涣云:吾前后十腰银艾。银即银印,艾即绿绶。十云者,一官一佩之耳。印不甚大。淮南子曰方寸之印,丈二之组是也。
发塳取玺王莽发故太后、傅、丁二塳,取其玺绶。
六印磊落蔡伯喈释诲:或画一策而绾印,或谈终朝而执圭。连衡者六印磊落,合从者骈组流离。王僧孺表:还周钮其六印,归齐列其五鼎。
佩汉印西域传: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上印归邸。张安世传:何感憾同,而上印归邸。
身逃亡印前汉刘屈牦传:挺身逃,亡其印绶。
金银印魏武破袁绍,表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
遗印不用孙坚传注:曩所得玉玺,乃古之遗印,不可施用。
呼弟佩印吴孙策病甚,呼弟权佩以印绶。
姬佩后玺太平御览:孙皓内宠,诸姬佩皇后玺者多矣。
鸭头杂印吴中纪:孙皓造金玺六枚,有龟、龙、麟、凤玺,驼鸭头杂印。
拜陵负玺宋书:蔡兴宗拜侍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年拜陵,兴宗负玺。
年号小印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二小印。又玄宗自昼开元二小字,作一小印。御府宝藏书画,往往有此印。
神皇尔玉唐书武后传:自号圣母神皇,作神皇玺。
神灵尔玉颜师古封禅议:神灵玺宝而弗用,由来无所施行。其六玺虽以封书,莫不披于群下。受命之玺,登封则用,昭事上元,表兹介福,休征纬兆,岂因常贯。又封检之玺,分寸不同,即事而言,请并更造。
负尔玉登楼:唐书:僖宗光启二年,田令孜劫上如宝鸡。上以传国玺授神策军使王建,负之以从,登大散楼。
金不供印辛替否谏中宗置公主府官疏:陛下倍十增官,金银不供其印,束帛无充于锡。遂使富商豪贾,尽居缨冕之流;鬻伎行巫,咸陟膏腴之地。
封印附计旧唐书职官志: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率以岁终为断。天下诸州,则本司推校以授勾官连署封印,附计帐,使纳于都省。
赐节铸印徐度却埽编:唐之方镇,专制一方,宰相之外,他无与比,故赐节铸印之礼特异。本朝但为武官之秩,无复职掌,而赐节铸印,犹踵故事。
盛印于囊唐鉴:殿中监察以下职事及进名改转,台内之事悉主之,号为端。他日称之曰端公,属其杂事者,谓之杂端,最为雄剧。盛印于囊。开元以来,殿中侍御史弹举遗失,号副端。人印。旧唐书:御史台人印曰台印、随从印、左巡印、右巡印、监仓印、监库印、监察印。山使印。用废官印。柳宗元馆驿使壁记:大历十四年,钦命御史为之,史五人,承符者二人,皆有食。先是假废官之印而用之。贞元十九年,南阳韩泰告于上,始铸使印而正其名。试卷用印。唐昭宗时,贡院奏举人试前五日纳纸,用中书省印付贡院,院司印𬭲在内,往来不便,请祇用当司印。分曰知印。宋职官志: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押班,以丞郎以上至三司为之。
轮曰知印会要:至道元年,诏曰: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轮曰知印。正衙并得升都堂。纳三省印。宋宁宗开禧元年,以韩侂胄平章军国事。论者谓侂胄系衔,比吕夷简省同字,则其体尤尊;比文彦博省重字,则其所与者广。于是三省印并纳其第。
银青金紫欧阳永叔曰:汉以后有银青金紫之号。青紫,绶色;金银,其所佩印章。绶,所以系印者也。后世官不佩印,此名虚设矣。隋唐以来,有随身鱼,而青紫为服色。所谓金紫者,乃服紫衣而佩金鱼尔。唐李宗闵谓崔能赐紫衣金印,曰金印,缪也。今世自以赐绯服鱼袋、赐紫金鱼袋结入官衔矣。今有阶至金紫光禄大夫者,遂于结衔去赐紫金鱼袋,皆流俗相承,不复讨正也。
印绶随葬
梦溪笔谈: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
文献通考:宋元丰六年,诏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
收印
续文献通考:元至元十九年九月,敕各行省止用印一,余者收之,及收诸位下印。二十年,降太医院为尚医监,收给铜印。
收印改宝
又至元二十四年,桑哥言:北安王相府无印,而安西王相独有印,实非事例,乞收之。诸王胜纳合儿印文曰皇侄贵宗之宝。宝非人臣所宜用,因其分地,改为济南王印为宜。皆从之。
押字用印
辍耕录:令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按广顺二年,平章李縠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此押字用印之始也。
厌水灾印
盛熙明法书考:啸堂集古录一百纸,王俅集也。中有古印文数十,其一曰夏禹,系汉巫厌水灾法印。世传度水佩万字,此印乃汉篆,所以知之。
军旋上印明太祖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小相联,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旋则上将印于朝,各回本卫,大将单身还第,权出朝廷。
改御史印
续文献通考:洪武二十三年,已改铸监察御史印。先是,既分察院为河南等十二道,每道铸印二,其文皆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每道置御史或五人,或四三人,以次差出分巡。其一藏于内府,有事则受印以出,复命则纳之。至是,左副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其制,守院印十二,如浙江道则曰浙江导监察御史印,余道并同。其巡按印则曰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印,余亦如之。惟浙江、江西、直隶十府州事繁剧,每道置印十,余道皆五。
监督关防
续文献通考:万历二年,铸给监督徐州、淮安、临清、德州、天津卫关防。又给昌平管粮通判关防,令兼理居庸关商税。又给监收肃州仓临洮府带衔通判,固原州仓平凉府带衔通判,靖虏、甘州、庄浪、西宁、洮州六仓巩昌府带衔通判,监收永丰仓同知各关防。是年又题准铸验粮关防一颗,付委官收掌。凡遇解到内府钱粮,验中会同科道覆验,钤记关防,以防抵换。四年,添铸南京户部监督银库关防。二十六年,户部奏议处海税事宜,给闽海商税府佐关防。
金铸关防
又明制,文武臣领敕行事者,俱给关防,以铜为之。其模制大小,虽相臣行边,与部属无异。独正德间太监张永征安化王,及再督三关,用金铸。见杨一清所撰墓志。杨与张永同事,所纪不谬。
真人金印
真人府有六品印,铜铸。二品银印,则英宗朝因使拜表回銮有验,铸金易之,其文乃正一嗣教大真人府之印。道陵传下玉印,其文乃阳平治都功印,云篆也。
堂手尔玉
文献通考:汉初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马端临云:尚符玺郎掌玺,乃符符节令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唐六典:秦有符玺令,齐置主玺令史于兰台,以侍书御史领之。后周天官府置主玺下士四人,分掌神玺、传国尔玉与六玺之藏。唐因隋置符玺郎四人,至天后更名符宝郎。
文献通考:宋大观元年,制八宝成,诏令置官。尚书省请置符宝郎四员,掌宝于禁中。详制度内。嘉定十六年七月,置奉安符宝所,建殿,以内臣掌之。
存疑录:明初设符玺郎,后改为尚宝司。凡宝皆内尚宝监女官收掌,遇用则尚宝司以揭帖赴监,监请旨乃发。霍西陵宫词纪事云:记入深宫甫及䈕,收藏玉玺裹黄绨。开函阅遍交金锁,珍重龙章印紫泥。乃赋掌玺之事。
印曹晋职官志:侍御史所掌有五,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
续文献通考:明各衙门印信俱礼部铸印局专管,铸造印信,俱有定式。其后又有铸换辨验等例。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监印官。旧唐书:凡施行文、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审其事目无差,然后印之。
集说:古道所存,一语一言,皆堪师法,况印章朴雅,古法罕传,而可不为详稽博考哉?故披阅诸书,摘录论说之雅正而不涉于呆版俗陋者,编次集说,别为一类。
释玺
刘熙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许慎说文:玺,王者之印也,以守土,故从土,籀文从王。
释印
释名: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许氏说文:印者,执政所持信也。徐锴曰:从爪从卩,以持信也。玺以玉。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玺以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尔。
玉书章印
马端临云:按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㐽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后世之事也,三代以前,则未之闻。古者人朴俗淳,而其用甚简。后世巧诈日滋,而防制益密,故玺书印章之用甚烦。
印信
玉玺谱:玺,印信也。在君则封册畿服,表信神祗;在臣则授职君上,显用民下。白帖:不言而信,示人以信。
龟钮虎钮
应劭汉官仪:印者,因也。龟者,阴也。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遏。又虎钮者,虎为兽长,取其威猛,以系服群下也。
周正隆平相印经:印有八角十二芒。凡印欲周正,上隆下平,光明洁清,如此为善。
相印相印书:相印法本出陈长文,长文以语韦仲将。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以语许士宗,私以法占吉凶,十可中八九。仲将问长文从谁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又印工宗养以法语程申伯也。
考古印吾子行云:三代时无印,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其美恶,揭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节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苏秦六国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授以将军之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汉、晋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急欲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少知此者,故后宋印文多缪。
汉、晋印。又汉、晋诸印,皆大不逾寸,惟异其钮,以别主守之上下。诸侯王印橐驼钮,列侯以龟,将军以虎,于蛮夷则蛇、虺、驼、兔之属,示周礼六节之义也。其字皆白文,常职多瓦钮。令长印上作鼻钮,可绾而已。其印文惟侯印就范中铸字,极精致,是择日封拜,非急遽为之也。虚爵者,填其文以金银。当时未有署佥,以印为信,故军中印皆凿,官重者两凿成文,官卑者尽一凿。或字疏密不一,则密文细而疏文肥。人名私印之六面者多凿,余亦皆铸。率多为龟钮,或二印一龟,身首藏合,谓之子母印。闻有三级坛钮及天禄辟邪者,或大小为两面。晋印犹有汉法,惟私印间有朱文,字体与汉不异。
唐宋无佳印
王兆云云:印章兴废,绝类于诗。秦以前无论,盖莫盛于汉、晋。汉晋之印,古拙飞动,奇正相生。六朝而降,乃始屈曲盘回,如缪篆之状。至唐宋,则古法荡然矣。
详定印文
文献通考:宋英宗治平三年,命知制诰邵泌、殿中丞苏唐卿详定天下印文。泌、唐卿皆通篆籀,寻复废罢,亦无所厘改焉。
识字制印
梅庵杂志:汉人识字者多,故制印章无所不妙。马援,武臣也,上书言伏波印文之讹。后人尚未识字,徒胶柱而鼓瑟,欲求其工,难矣。
印章宜小
怡轩先生云:古人官私印俱不盈寸,秦制尤小。至李唐正印章埽地之时,而贞观、开元等印,仍无过于半寸。今人作私印,有大逾一二寸者,皆后世之俗尚,决不可为其所惑而效之也。
印称枚
汉书明帝诏: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十五岁已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则是印当称枚。或称几钮、几颗、几方、几坐,俱俗谬无出。
古印足藏
王兆云云:秦汉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钟、王法帖。何者?法帖犹藉工人临石,非真手迹。至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真足袭藏者也。每一把玩,恍然令人有千古意。
印不可妄评
梅庵杂志:作印非以刻字整齐为能事,要知古人之法,会字画之意,有自然之妙。今人不知,凡能捉刀刻字,即自负擅长,当时群公贵客亦未之知,妄为称道,遂大行于天下。而此匠流本不知秦汉印为何物,或见之,亦曰篆法不同于说文,刀法未造及整齐,门外俗夫闻之以为妙论,即以评品天下之印,遂令人不知学古,止知字画工整为能也。呜呼!鱼目之于珠子,碔玞之于美玉,奚辩哉!
一名数印
王兆云云:古人以印章殉葬,故一名有数十面者,至今有之,岂非为不朽计哉!惜镌刻者之不知为何人也。
刻符书
韦绩云:刻符书,鸟头云脚体,秦李斯、赵高皆善之,用题印玺。宋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所载秦王传国玺上书是也。
许慎说文序秦书有人体,第五曰摹印。注云: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徐锴以为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应为一体。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之。夫秦玺即秦始皇传国玺,考之向巨源本及蔡仲平本所载玺文,皆如韦绩所云鸟头云脚者,惟毕景儒本不同,然亦非屈曲填密。徐锴所云或别有据乎?抑世传玺文谬伪不足信乎?
篆可入印
盛熙明法书考:张平子碑,崔瑗篆多用篆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篆法故也。
作印从古
杨廉夫云:凡字无害于义者,从众可也。若有关于大义者,当从古。楷书尚然,而况以姓名作篆刻之印章乎?
图书记
陆文量云:前人于图画书籍皆有印记,曰某人图书记。今人以此遂槩呼印为图书,正犹碑记、碑铭,本谓刻记铭于碑也,今遂以碑为文章之名,莫之正矣。
都玄敬云:前代私印有某氏图书,或又作某氏图书之记,盖惟以识图画书籍,而其他则否。今人私刻印章,槩以图书呼之,可谓误矣。
怡轩先生曰:古来止有名印、字印,名字之外,别为图画书籍。闲所用之印名为图书记者,始于赵宋。金天会三年,得有宋内府图书之印,此即图书乙始,而非古法也。至于称名印槩为图书者,乃世俗相承宋人之误也。
印薮
王兆云云:今坊中所卖印薮,皆出木版者,章法字法虽在,而刀法杳然矣。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之妙。
雕玉法绝
李公麟传:公麟好古博学。绍圣末,朝近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鱼鸟为文,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真李斯所为不疑。议遂定。
作印名人
梅庵杂志:印章之妙,莫过秦汉,而作印者泯然无闻。盖斯时皆善摹印,书学增减结搆,运臂纯熟,刀法沉著,自然合度,故悉尽美而非难能,故无传也。魏晋间有陈长文、韦仲将、杨利从、许士宗、宗养,并系渊源相接,技艺神妙,并能观印而识其休咎。至唐宋虽或可考,一如今之剞劂者,不足录。元明间之吾衍、王厚之、朱应晨、吴敦复,有名仲徽者,失其姓。吴璇、朱圭、文征明、文寿承、顾汝修、王元桢、甘旸,皆能法古正今,乃后世之出类拔萃者也。
文氏印
蜗庐笔记:文太史印章虽不能法秦汉,然雅而不俗,清而有神,得六朝陈隋之意。至苍茫古朴,略有不迨。今之专事油滑、牵强成字者,诸恶毕备,皆曰文氏遗法,致为识古家所薄。夫文氏之作,岂如是乎?
钿阁女子
周减斋云:钿阁女子韩约素者,梁千秋之侍姬也。千秋以能印称,韩初学篆,遂能镌,颇胜梁氏。故世之得约素章者,往往重于千秋云。
杂录事欲精详,虽偶言旁及,亦皆有助,令印章家得其微奥者颇罕。古书所见,奚堪轻置?兹以载籍闲文并辞章名作之内,涉及而不重复者,聊为裒录,用广博览。
玺中有字
凉州记:吕光时,陈平仲得玉玺,博三寸,长四寸,光泽无文,向日视之,字在腹中,有三十四字。
蛟龙文印
北史:承明元年,上谷郡人献玉印,有蛟龙之文。
种龙印
陈留风俗传:巴吾县,宋杂陈楚地,故梁国宁陵种龙乡也,令其都印文曰种龙。
鹿形啖印
段成式酉阳杂俎:代宗即位日,庆云见,黄气抱日。初,楚州献定国宝一十二,第十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形,啖入印中。
胡字印
法书考:唐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玉印胡书四字,梵音云三藐毋驮。
飞白字印
嘉祐杂志:李昌言处见一飞白凤字印。
象形文印
宋子虚云:尝见古印中有如兽形者、禽形者,又有如一器一物者,甚古朴可爱,即所为象形文也。
制陶印
陈氏杂录:吴门周丹泉能制陶印,以垩土刻印文,或各类钮式,皆由火笵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
押字小玺
宋徽宗好画,画后押字用天水及宣和、政和小玺,或用瓢印。
虫鱼篆文书画印
宋高宗书画皆妙,上用乾卦印。晚居北内,多用太上皇帝之宝德寿殿宝、御府图书。
天生印文
安化北滨江畔上有天生印文八颗,阴雨其文益见。
马印
北史魏孝文帝纪:军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唐六典:诸牧监,凡在牧之马皆印,印右髆以年辰,尾侧以监名,皆依左右厢。若形容端正,拟送尚乘,不用监名。二岁始春,则量其力,又以飞字印印其左髀髆。细马、次马以能形印印其项左。送尚乘者,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髆,以飞字印印左髀。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左右颊也。
佩印制虎
抱朴子:入山佩黄神越章之印。见新虎迹,以顺印印之,虎即去;以逆印印之,虎即还。
白章印
又古之入山者,佩黄神白章印,其阔四寸,其字百二十,以封泥著之,所在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
枣心印
初学记:黄君制使虎豹法曰:道士当刻枣心作印,方四寸也。
桃根印
李石续博物志:桃根为印,可召鬼。海录碎事:塳上桃根,方可召印。
封其户
列仙传:方回者,尧时隐人也。隐于五祚山中,为人所劫,闭之室中。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
朱宫印
云笈七签: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今职似辅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潜山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宫之印,乘赤龙之车,而来迎子。
三庭印
又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丈人领仙官、官人。道士入山者,见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斜车,从众灵而来迎子。
膝上有印
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居大方山顶,常习道德经、黄庭内篇。于金泉山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四𤲬若朱,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忽于金泉道坛有云气遮匝一山,散漫弥久,仙去。
梦印梦书印钩,为人子所录也。梦见印钩人得子,含吞印钩,怀妊妇也。钩从复出,为其乳失印子伤,堕而怀之。妻有子,以囗含之,子为宅中印鱼:酉阳杂俎: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吴都赋作鲫鱼。述异记:城阳县南有尧母庆都墓,庙前有一池,鱼头间有印文,谓之印颊鱼。若非祀者,捕而不得。
腰间有印:周密齐东野语:野婆,兽名,形似人,出南丹州。黄发椎髻,祼形跣足,俨然若一媪也。群雌无牡,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已下有皮盖膝,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尝为健夫所杀,死以手护腰间,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有文类符篆也。又雄鼠卵有丈如符篆,治鸟腋下有镜印,则野婆之印篆非异也。
符玺,軿字。庄子:符破玺而民朴鄙。邓析书: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窃而之。西京赋:降尊就卑,怀玺藏绂。庾信哀江南赋: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谢庄文:和芝润瑛,镌玺乾封。沈炯表: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北齐乐章:图玺有属,揖让惟时。庾信诗:赤凤来衔玺,青乌人献书。
印章骈字薛廷圭授邛汉二刺史制:亦佩专城之印,往俞连帅之求。李谿修鼓角楼记:刘公既挈防御印,登城西而望,皆拒战,后火烬。嗣秀王表:翠琰飏徽,缀洪支于绵帙;黄金袭印,奠檇李以苴茅。
吴质答东阿王书:思投印释黻,朝夕侍坐。
庾信启:渑池置陈,解邓禹之围;函谷开关,削王元之印。
刘禹锡令狐楚家庙碑:密印累累,邦族耸慕。
李商隐状:谬当廉印,合启幕庭。又代安平公遗表:对印执符,碎心殒首。
顾云启:斩衣报命,顾印酬恩。
李刘启:姑令副贰之车,且护方寸之印。吕温序:朝廷命公盈虚东南,漕引吴楚,我若无事,往往佩联印,拥大盖,枉道而过旧山林壑之间,琴诗不废。
真德秀启:伫上印于龙江,即演纶于凤阁。
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黄金两印双花绶。卢照邻失群雁诗: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
高适诗:始佩仙郎印,仪兼太守符。岑参诗: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白居易诗:不被马前提省印,何人知道是郎官。
又:换印虽频命未通,历阳湖上又秋风。
又: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贾岛诗:卷帘黄叶落,锁印子规啼。
又:一主长江印,三封东省诗。
李贺诗: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李洞诗:月白吟床冷,风清直印闲。
吴均诗:肘悬辟邪印,屋曜鸳鸯瓦。杜牧诗:泥情斜拂印,别脸小低头。刘得仁诗:侯吏赍鱼印。孙逖诗: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密璹诗:太原珍玩名天下,旧迹犹凭古印章。徐积诗:家中但乏青囊印,坐处须看黄卷书。
印典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