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典

印典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长洲朱象贤撰

原始

古印,良可重矣。可以考前朝之官制,窥古字之精微,岂如珍奇玩好而涉丧志之讥哉?但去古久远,几昧从来,若不粤稽往昔,谁复知其根本?首录原始,以著肇端。

天王符玺

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尔玉。

赤帝符玺

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皇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天王玉尔玉春秋运斗枢:黄龙五采,负图而出舜前,白玉检,黄金押,黄金绳,芝为封泥,两端有文曰天王,有玉玺五字,博袤三寸。

龟颔印王子年拾遗记:禹治水,黄龙曳尾于前,元龟负青泥于后。龟颔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使青泥封记其所,使元龟印其上。后世印章,皆肇此也。

玺节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注:玺节,如今之印章。

乌巢玉尔玉拾遗记:武王灭纣,樵夫牧竖探乌巢,得赤玉玺,文曰水德方灭,火祚方盛,字皆大篆。

传国尔玉

录异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为传国玺。

印玺检女女

后汉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制度二

今之沿袭,始自古人,不师先世成规,焉证后人之失?然而时代推迁,变更不一,是非详考,鲜知取法也。兹集历代分别尊卑质式,汇辑制度二卷,少备考据。

制六玺

马端临云:秦以印称玺,以玉不通臣下,用制乘舆六玺,曰皇帝行、尔皇、皇帝之玺、皇帝信𡊑、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又,始皇得蓝田白玉为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方寸尔玉

汉旧仪:秦已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一作好。汉。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紫泥封玺,汉书: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

皇帝之,尔玉,

皇帝信,尔玉,天子行,尔王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盛以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柜中约署。旧仪云:皇帝绶,黄地赤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

白王丘石尔玉

汉书: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旧仪云: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后汉灵帝册宋贵人为后,御章德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宗正读册毕,后拜称臣任位。太尉授玺绂,中常侍、长秋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绂,奏于殿前。女使授婕妤,长跪受,心授昭仪,受,长跪以带后。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也。又蔡邕独断云:皇后赤绶玉玺,贵人𮉨音戈𫄫金印。按𮉨𫄫色似绿绶文也。

太后尔玉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子及妃玺皆以金为之,藏而不用。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文献通考:皇太子黄金印,龟钮,文曰章。

尔玉章印

汉官仪: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𬬺,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文献通考: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秩。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印章五字文献通考:汉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数用五。纪注: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

官印五分汉官仪:卿秩中二千石。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

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印龟钮。

尚书令印汉官仪:尚书令,秦官也。汉初并用士人,铜印,墨绶,秩二千石。

佩双印后汉舆服志:佩双印,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三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縢贯白珠,赤罽蕤,诸侯王以下以赤丝蕤縢,各如其印质。或云:双印,二桃也,佩之以自戒也。予考汉书载双印刻书曰: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青赤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又曰:

疾日严印,帝令夔化,慎尔周伏,伏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共六十六字。则双印即刚卯,而非印用之印章也。

薨赠印玺后汉礼仪志:诸侯王、列侯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镂。文贵人、长公主铜镂。

复设玺印

文献通考: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𫄫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中外官尚书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公将军长史、中二千石丞、正、平、诸司马、宫中王家仆、雒阳令秩皆千石,尚书、中谒者、黄门冗从、四仆射、都郡监、中外诸郡官令、都侯、司农部丞、郡国长吏、丞、侯、司马、千人、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雒阳市长、主家长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诸曹长揖擢丞秩三百石,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三百石,四百者其丞、尉秩二百石,县国丞、尉亦如之,县国三百石长氶尉亦二百石,明堂、灵台丞、诸陵校长秩二百石,丞、尉、校长以上皆铜印黄绶。县国守宫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长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长、相皆以铜印黄绶。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禄大夫秩皆二千石,太中大夫秋皆比二千,右尚书、谏议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议郎、中谒者秩皆比六百石,小黄门侍郎、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与服制递,铁印炙符汉官解诂:卫尉主宫阙之内,凡居宫中者,皆施籍于掖门,按其姓名。若有医巫僦人当入者,本官长吏为之封启,传审其印信,然后内之。人未定,又有籍,皆复有符,以当所属官两字,为铁印,亦太卿炙符。当出入者,按籍毕,复齿符,识其物色,乃引内之也。

封禅玺祭祀志: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分。

女官佩印

王莽篡位后,征天下淑女杜陵氏女为皇后,成同牢礼于西堂,备和镔美御。其和人三,位视公;嫔人九,视卿;美人二十七,视大夫;御人八十一,视元士。凡百二十人,皆佩印绂,执弓韣立曰读。

魏贵人印

魏志:武帝内诫令曰:宫人位为贵人,金印蓝韨,女人爵位之极。

印以官名

魏武设官令:魏诸官印,各以官为名,印如汉法,断二千石者章。

官级印质

杜氏通典: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卿公,嗣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次乡,次亭侯,次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关外侯爵士六级,铜印龟钮,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邱,环钮,亦墨绶。自关内侯皆不食租,虚封爵自魏始。

晋太子尔玉

文献通考:晋皇太子金玺,龟钮,朱黄绶,四采:赤、黄、缥、绀。

女官章印

又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文曰贵人、夫人、贵嫔之章。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银印,青绶。

工尔玉

晋百官志:王,古号也,夏、殷、周称王。金玺,龟钮,细𫄸朱绶。

公车司马印

晋百官表注:公车司马令一人,周官也。铜印,墨绶,绛服,官品第七。

公侯印

晋舆服志:郡公、县公、县侯、大夫夫人,银印,青绶。

太监银章

晋令有通德殿太监,尚衣、尚食太监,并银章,艾绶。

宋诸官印

文献通考:宋皇太子金玺,龟钮,朱绶。

诸王,金𡊑,龟钮,𫄸朱绶。

郡公,金章,紫绶。

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绶。

相国,绿𫄫绶。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凡将军位从公者,金章,紫绶;

郡诸侯,金章,青朱绶;

骠骑、车骑以下诸将军,并金章、紫绶;

诸王嗣子,金印、紫绶;

郡公、侯嗣子,银印、青绶。

尚书令、仆射,中书令、监,秘书监,铜印、墨绶;

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左、右卫以下诸将军、监军,银章、青绶;

诸校尉、中郎将,银印、青绶;

县、乡、亭侯,金印、紫绶;

鹰扬、伏波以下诸将军,银章、青绶;

诸都尉,校尉、中尉,银印、青绶;

州、郡史,铜印、墨绶;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银印、墨绥;

诸军司马,银章、青绶;

匈奴、护羌诸校尉,铜印、青绶;

尚书左、右丞,秘书丞,铜印、黄绶。其下又有假青绶、假墨绶。

太子妃玺

沈约宋书:皇太子妃,金玺、龟钮,𫄸朱绶。

齐玺印制

文献通考:齐乘舆制六玺,以金为之,并依秦、汉之制。

皇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𫄸朱绶,赤、黄、缥、绀,色亦同。

公、侯五等,金章。

相国,绿𫄫绶,三采:绿、紫、绀。

郡公,朱。

侯、伯,青。

子、男,素朱,皆三采。

公嗣子,紫,

侯嗣子,青。

乡、亭侯,

关中、关内侯,紫绶,白二采。

郡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青绶。

尚书令、仆射至诸州刺史,皆铜印。

尚书、今仆射。

中书监、秘书监,皆墨绶,丞皆黄绶。其乘舆绶,黄、赤、缥、绀四采。

梁印

文献通考:梁乘舆印玺及皇太子、诸王、五等国封,并略如齐制。

乡、亭、关内、关中及各号侯诸王嗣子,

金印、龟钮,紫绶。

关外侯,

银印、圭钮,青绶。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诸位从公者,

金章、龟钮,紫绶。

尚书令、仆射、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铜印,墨绶。

左、右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同其位。但加金紫者,谓之金紫光禄;但加银青者,谓这银青光禄。

太仆、廷尉以下诸卿,

丹阳尹,

银章、龟钮,青绶。

诸将军,

金章,紫绶。

中郎将则青绶。

郡国太守、相、内史,

银章、龟钮,青绶。

诸县署令秩千石者,

州郡大中正、郡中正,

铜印、环钮,墨绶。

公府令史亦同。

诸县尉,铜印、环钮,单衣,黄绶。

陈玺章印

文献通考:陈永定元年,武帝所定乘舆服御,皆采梁旧制。以天下初定,矜惟节俭。至天嘉中,乃一依梁天监旧事,比齐制。天子六玺,并依旧式。

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用之。

皇帝之玺,赐诸王书用之。

呈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召诸刺史用之。

并白玉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

天子行玺,册拜外国则用之。

天子之玺,赐诸外国书则用之;天子信玺,发兵外国,若征召外国及有事鬼神用之。并黄金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钮,上交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凡八字,在玺外。唯封禅以封石函。

又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背上为鼻钮,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寸,腹下隐起篆文督摄万机四字。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缝。用则左户部郎中、度支尚书奏取,印讫转纳。

皇太子玺,黄金为之,方一寸,龟钮,文曰皇太子玺。宫中大事用玺,小事用门下典书坊印。

诸侯印绶,二品以上,并金章,紫绶;三品,银章,青绶;三品以上,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官,皆为印而不为章也。四品得印者,银印,青绶;五品、六品得卬者,铜印,墨绶;兀口叩以下,凡是开国子、男及五等散品名号侯,皆为银章,不为印也。七品、八品、九品得印者,铜印,黄绶。金银章印及铜印,并方一寸,皆龟钮。四方诸藩国王之章,上藩用金,下藩用银,并方寸,龟钮。佐官唯公府长史、尚书二丞给印绶。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唯当曹为官长者给印。余自非长官,虽位尊,并不给。章印异钮。

陈制,金章为龟钮、豹钮、貔钮。银章为龟钮、熊钮、罴钮、羔钮、鹿钮。银印为圭钮、兔钮。铜印率环钮。

北齐后玺

北齐皇帝纳后礼,皇后服大严绣衣,带绶佩,加女长御引出,升画轮四望车,女侍中负玺陪乘,卤簿如大驾。

北周玺印

文献通考:后周皇帝人玺,有神尔圣,有传国玺,皆宝而不用。皇帝负扆,则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传国玺于筳前之左。其六玺并因旧制,皆白玉为之,方一寸五分,高一寸,螭兽钮。

三公诸侯印,皆方寸二分,高八分,龟钮。七命以上银,四命以上铜,皆龟钮。三命以止,铜印鼻钮,其方皆寸,其高六分,文曰某公官之印。

隋尔玉

文献通考:隋神玺,宝而不用。受命玺封禅则用之。余六玺行用并依旧制。

隋制,皇后有金玺,盘螭钮,文曰皇后之玺。冬正大朝,则并璜琮各以笥贮,进于座隅。

唐尔玉印

文献通考:唐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神玺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以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皆泥封。大朝会则符玺郎进神玺、受命玺于御座。行幸则合八玺为五𬛼,函封从于黄钺之内。初,太宗刻受命元玺,以白玉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天宝初,改玺书为宝书。十载,改传国宝为承天大宝。太皇大后、皇太后、皇后、皇大子及妃,玺皆金为之,藏而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天子巡幸,则京师、东都留守给留守印,诸司从行者给从行印。

同文印

旧唐书:玉牒、玉策以受命宝印之,纳二玉匮于䃭中,金泥䃭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铸印追兵唐书:肃宗在灵武,铸印追兵,文曰六合大同之印。

置诸官印

唐会要:建中三年,诏中书、门下两省各置印。长庆三年,铸御史台行从印二,出使印二。唐宗室李说请为监军使王定远别铸印,上许之。监军有印,自定远始。唐文宗纪:太和五年,敕造谏院印一面,以谏院之印为文。谏院旧无印,各于本司取印,每有疏,人多知之,故敕置印。

墨印

旧唐书:左藏令掌邦国库藏之事,天下赋调纳库藏。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及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

奏淮制衣宝五代史:晋天福三年,中书门下奏:准敕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刻之。

后周二宝文献通考: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司制国宝两坐,诏太常具制度以闻。有司奏:按唐六典,符玺郎掌天子八宝,一曰神宝,二曰受命宝。其神宝方六寸,高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蟠龙钮,文与傅国宝同。传国宝,秦始皇帝以玉刻之,方四寸,钮蟠五龙。二宝历傅,以为神器。又别有六宝,因文为名,并白玉,螭虎钮,历代相传,亡则补之。北朝铸之以金,至则天朝,以玺字涉嫌,改为宝。贞观十六年,别制元玺一坐,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白玉,螭虎钮。同光中,制宝二坐,文曰皇帝受命之宝。晋天福四年,制宝一坐,文曰皇帝神宝。其同光、天福二宝,内司制造,不见钮象并尺寸制度。敕今制宝二坐,宜用白玉,方六寸,螭虎钮。诏冯道书宝文,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印典卷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