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方便品第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面的长行和重颂,是《妙法莲华经》的〈序品〉;“序”就是叙述这部经的因缘。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既然叙述明白了,接下来就讲第二品──〈方便品〉。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这种方法,是一种权法,而不是实法,所以就谓之方便。所谓“权巧方便”,权,不是一种经常之法,是暂时用的;实,是永远不改变,永远存在。可是你若一开始,就说不改变的这种实法,没有人可以明白;于是十方诸佛就巧设这个方便法门,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

为实施权,就是为的成佛,而先说声闻乘、缘觉乘,然后再说菩萨乘;究竟的旨归,就是佛乘。佛乘,就是“实”;声闻、缘觉乘,都是“权”。为成佛,先说小乘的法;然后再引导众生,归到大乘佛果,这叫为实施权。

开权显实,开是开启;怎么开启呢?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教化声闻、缘觉的时候,他也说这个法门,是最好的无比法,没有再可以比的了!小乘人就照着修行,修行证得圣果──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得少为足,以为佛法就是这样子,不再向前去求进步了,所谓“止于化城”,不进取了!这“化城”,在后边〈化城喻品〉会讲的。

二乘人因为修种种苦行,费了很多的精神,才证得圣果;可是他不知道还有佛道可成,所以上不求佛道,下也不教化众生,只做一个自了汉,他自己成道了,不管其他的众生成不成道。所以,佛再开启权法,说:“我以前对你们讲的道理,不是彻底的法门;虽然你们证了圣果,但这不是究竟的果位。你还应该回小向大,从小乘再回来,到大乘的佛教里边;你应该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的大乘法门!”所以就把这个权法给破了、不要了,显出来真实的道理,这叫〈方便品〉。

a2 正宗分 分四

b1 开佛知见(方便品至法师品) b2 示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

b3 悟佛知见(持品至寿量四品) b4 入佛知见(分别功德至常不轻四品)b1 分二

c1 入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 c2 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 c1 分二

d1 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d2 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d1 分二

e1 略开显 e2 腾疑致请 e1 分二

f1 长行重颂叹佛二智 f2 偈颂正略开显动执生疑 f1 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 分二

h1 寄言叹二智 h2 绝言叹二智 h1 分二

i1 明诸佛权实 i2 明释迦权实 i1 分三

j1 双叹 j2 双释 j3 双结

今j1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尔时:当尔之时,在说这一品的时候,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这位世、出世间人天之尊──释迦牟尼佛入了无量义处三昧;现在又从无量义处三昧的正定里,安详而起。安,是平安;详,就是很自在的样子。不是像我们打坐完,觉得脚也痛了、腰也酸了;一起坐,先把腿伸一伸、腰挺一挺,或者晃晃头、摆摆脊背,这就是不安详。安详,就是很舒适的样子,觉得周身都自在,没有一个地方不舒服,也不觉得腿痛腰酸,就起来了;起来,还和没入定时是一样的。

告舍利弗:佛起身了,也没有人请问;所以就不问自说,告诉舍利弗。为什么要告诉舍利弗尊者呢?因为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众中,是智慧第一,最聪明的。你看,在八天之内,他能把一切的法藏都通达了!舍利弗尊者在他母亲的腹里,就把他的舅父给辩论输了。他的舅父本来是个大论师,善能辩论,所谓“辩才无碍”;可是舍利弗尊者在母亲肚里的时候,他母亲藉着舍利弗的智慧,就把哥哥给辩输了。因为他有这种的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前面是文殊师利菩萨,这儿是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之中,文殊师利菩萨是“实智”,是大乘里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权智”,是权教中的智慧第一,就是小乘人里,他是智慧第一。

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诸佛的这种智慧──甚深,是没有底,所以你不知道他多深;无量,就是没有数量。既然深,而且也无量,这个智慧就是所谓“高深莫测”,算术譬喻所不能知。诸佛的智慧既然是这么样甚深无量,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进到佛的智慧里边来?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佛智慧的门径,非常的难解,你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证得。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的二乘人。辟支佛,是缘觉众;缘觉,就是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若出生在无佛出世时,他自己修行,所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明白天地间生生灭灭这种无常的道理,也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这叫独觉。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证果,声闻是修四谛法而证果;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声闻、缘觉,这是二乘,小乘法中的两种圣人;这两个阶级的圣人,虽然都是证果圣人,可是,对于佛的智慧,所不能知:他们不能知道。

j2 双释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他们不知道?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佛之所以成佛,就因为在过去曾亲近百千万亿那么多的诸佛,就供养、恭敬。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所修的道,就是学所有百千万亿诸佛这无量的道法,依照佛法而修行;那个法门不知道有多少,无量无边!所以我们现在学一点点的法,以为这就懂佛法了;那简直是坐井观天的见识!或者仅仅看了几本关于佛教的书籍,就说自己懂佛法了;这太不自量了,把佛法看得太平常、太简单。尤其有一些人,根本也没有学习过佛法,就想要讲经,这简直是等于骂人一样,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讲了一个糊涂经,讲来讲去,讲得也不明白,越讲越讲糊涂。有的就指鹿为马,有的拿鬼就当人了;他连一个“鬼”字都不会讲,“人”字也不认识,就那么各处去讲经。你问他问题,他和你打机锋,就说:“我也没有看过这本书,我不知道这个道理!你自己参去!”

好像禅宗的问题,就是他知道、也不知道,叫你自己参去!话头他参不了,却学会了这个口头禅,也是照葫芦画瓢这样去做:“你看!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况我们凡夫怎么可以懂呢?”二乘人是一步一步的升上来,我们虽然是凡夫,若明白大乘的道理,也即刻就可以证得大乘的果位。好像读书一样,有的人读书,从小学一步一步的读,读到大学,就毕业了;有的人虽然没有读书,但是他常常接近一些个学生,这小学、中学所读的书很浅的,他一听就懂,所以他也可以直接到大学里去读书。

我们虽然是凡夫,可是在这机缘成熟时,有这种闻大乘佛法的机缘;当初的二乘人,是没有闻大乘佛法的机缘,但最后在这法华会上,才得闻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修习大乘佛法。我们现在是机会好,佛已经把大乘佛法说明白了,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很快就明白大乘法了。

勇猛精进:你看这个“勇”字,勇,就是生死都不怕;再困难,都可以向前去精进。猛是猛力,精进就是不休息。他勇猛精进,名称普闻:不像求名的弥勒菩萨,到处去求名;诸佛修道的时候,因为勇猛精进,不求名而名自来,所以名称普闻。

j3 双结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他所成就的,是无上甚深的佛法,是从来都没有人得过的法。随宜所说:他不单得到,而且能随机说法。所谓“因人施教,因病下药”,见到什么人,就说什么法;他看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意趣难解:虽然随宜说法,但是佛的智慧甚深无量,所以意趣不容易明白。佛所说的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就见深、浅者就见浅;所谓“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佛说法,虽然是一种音声,而所有的众生都听得懂;人听得懂、神听得也懂,鬼听得懂,菩萨、声闻、缘觉听得也懂。不过懂是懂,各懂各的道理,而不能完全明白;有知道一个意思的,不能知道两种意思;有能知道两种意思的,不能知道三种的意思。佛虽然说一个道理,但是包罗万有,所以才说意趣难解。

i2 明释迦权实 分三

j1 双叹 j2 双释 j3 双结

今j1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我从成佛以来;就是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那时候,到现在。种种因缘:我用种种的因缘;种种,就不是一种,是很多种。种种譬喻:又用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比喻,来解说佛法。

广演言教:广,是广大,也就是广泛;演,是演说。就是到处讲经说法,说佛的教理。无数方便引导众生:用不知道多少数目这么多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用一些很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门,来救度一切众生。世间上所有的世间法,都是尘劳;可是虽然是尘劳,能把它变成佛事,使令一切众生在尘出尘──虽然在这世界,而出这个世界──明白一切佛所说的法。引,是接引,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

怎么叫循循善诱?循,是顺着;顺着秩序,来诱导一切的众生。做教师的,要有方法教化学生;你若有方法,这个学生也要跟你学,那个学生也要跟你学,所有的学生都欢喜跟着你学。你若没有教学的方法,一教,把学生都教跑了,都怕你;头一天跟着你上课,第二天就取消你的这一堂课,退课,不读了。会教书的先生,教得学生源源而来,一堂有一百多人;不会教书的先生,头天有一百人,第二天就剩八十,第三天剩六十,第四天就剩了四十,第五天剩二十,第六天剩十个,第七天剩了五个,第八天就剩他自己了。想要教人,也没人跟着学了!为什么?就因为他不晓得如何教学,不会循循善诱。若会循循善诱的先生,说:“你们大家读书,都要用功,我考试,你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我每一次考试,你不躲懒偷安,到毕业的时候,你成绩好不好,我都给你 pass(合格);或者给你 b ,或者就给你a,没有一个得到 c 的。但是你们若不好好的读书,连 d 都没有!”所以这些个学生,一看教师一定给 b 和 a ,就努力了!这就是会教学的。

佛法也是这样子,佛教化众生,就用种种法门,说:“你学四谛,可以证圣果,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法,就证到缘觉的果位。”然后又回小向大,讲“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你们将来都可以成佛的,但是你们要先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这二乘人一听,原来还有菩萨乘,于是把小乘法放下,去修习大乘法。

如果佛最初就说要修大乘法,不给他说小乘法;那大乘法又要布施,他想:“我的东西怎么可以给人呢?这简直吃大亏!我不干这个事情!”最初他一学法,没有得一点什么好处,一进门,你就叫他布施;好像来听经,还没有进门,你就说:“你想要听经,先捐出一百块钱来!”他一听要钱,“我干什么给一百块钱?”就跑了!经不听了,一百块钱也不给,你也就没有人供养了。等他听明白了经,喔!行菩萨道,要做布施啊?他一拿,或者就拿出一千块钱,或者一万块钱,比那一百块钱还多!明白了,他肯布施;不明白,你叫他作布施,那“舍钱如割肉”,好像割他身上的肉似的。

所以你明明需要他布施,也不应该在他没有明白佛法,就叫他布施。佛明白这个法门,所以预先就叫他修小乘法,自己修行就可以了!苦、集、灭、道,你修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了就可以证果!

二乘人一想,我什么也不需要做,自己修就成了,于是跟着这法门来修行。一修行就证得阿罗汉果;佛这才开权显实,把权法不要了,要修大乘的菩萨道,要修六度万行。这时候,他想不修,可是又得着这个法的滋味,就把小乘放下,修大乘;修大乘的时候,他就要布施,又要持戒、修戒律。

你们各位想要持戒律的人,是要自己修持,自己守戒律,不是给人家讲的。不是说:“你不明白?我告诉你戒律要怎么守!”你自己要守戒律,不要没有守,就叫人家守戒律;那就好像你自己的衣服不洁净,你不洗,看见他人的衣服不洁净,就去帮人家洗衣服。这是“舍己田而耘人田”,自己的地不耕种,去帮人家种地;把人家地给种好了,自己地荒了,变成没有谷收。所以持戒要自己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进,又要禅定,又要修般若波罗蜜,修种种的法门。

佛为什么预先不教大乘法?就因为怕这些小乘人没有利益人的心,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先说小乘法,要利益自己。自己利益成了、自己觉悟了;然后又要觉他,用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引导众生。方才说“循循善诱”,也就是引导众生。

令离诸着:令一切众生离开一切的执着,离开一切放不下的事情。我们听经听到这地方,都应该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我现在离开执着了没有?若离开执着了,更应该离多一点;没有离开执着,赶快离开,不要执着!如来所说的法,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要光听而不实行!所以离执着是最要紧的。

j2 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为什么要离开执着?如来所说的方便法门,这种的知见波罗蜜,都要到彼岸的;如来具足方便知见波罗蜜这种种的法。

j3 双结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如来的“知”是什么?就是彻法底源;如来知道一切法的底源,这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知道一切法,本来是空的,这是如来的“见”。广,是没有再比它广大的,没有数目可以讲的。大,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再没有比它大的了。深,不知道它的底,所以谓之最深;究竟有多深?没有人知道。远,这也非常远。

无量无碍:无量,没有数量;无碍,没有障碍。如来所得的法,是无障碍的。力无所畏:如来有十种力量、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有禅定。禅,是梵语,具足云禅那,译为思惟修,又叫静虑。定,就是三昧;三昧,也就是定。思惟修,就是令妄想没有了,得到一种定,无论做什么都是定。怎么都可以得定呢?不论担材、运水、迎宾、待客,都可以修定力的。担材,是挑材;或者搬水,或者招待宾客。

永明寿禅师每天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不废一切的工作,什么都做的;可是他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都在念佛三昧里。他有什么境界呢?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有一尊化佛从他口里现出来。谁看见的?这是当时有开佛眼的人看见的,不是一般凡夫都可以看得见。他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有一尊佛化出来;化出来,又去投生。所以,一般人都说永明寿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常在念佛三昧中。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种恒远不变的心,都可以得到定力,得到解脱三昧。深入无际:这种三昧的境界,可以说是高深莫测,没有一种边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他能成就一切从来就没有的法,也成就一切未曾有的三昧。

h2 绝言叹二智 分二

i1 举绝叹之由 i2 正绝言叹

今i1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世尊对于法,能用种种的分别,善能分别诸法实相。法,是方法,你若用得巧妙,能令对方欢喜接受;做事情也是一样,本来他不欢喜做的,你对他一讲,他欢喜去做,这就叫巧说诸法。若是不巧说呢?就笨说。怎么叫笨说?就是说得不巧,说得很笨拙、很愚痴。本来他欢喜做的事情,你对他一讲,他不欢喜做了;这就是说得太笨了!

六祖大师,虽然他不认识字,但是他善说诸法。有两个人为了一面幡在飘动,就互相争论起来;这个说是“风动”,那个就说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已。六祖大师就说:“这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这是仁者心动!”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了;你心里若不动,一切都不动的。这也是巧说诸法。我们若懂得修道,做什么都是修道,都是在定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怎么开的悟呢?他一天到晚,就在山上斩材;斩材回来,到街上去卖,换了钱,养他老母亲,这是一种孝念。他没有打坐,没有参禅。后来,他到了五祖大师的道场,五祖叫他去舂米;他一天到晚舂米,连打坐的时间也没有,也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的佛法。他没有念一句咒,也没有打过坐,可是他竟然就开了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无论做什么,都一心,不打妄想;他专一其心,这也就是定,是真正的三昧。所以,人无论做什么,若能以专心去做,都可以得定,都可以开悟的,不一定要去参禅打坐。

言辞柔软:佛所说的法,言辞很柔软的,不是用势力压迫人:“你要做这个!”“我不懂这个??”“不做不行的!”不是像我这个师父,立这个不公道法;我立这个法,虽然不公道,但是没有施行,这也是一种很巧妙的法,令人没有脾气。因为你没有明白这个法,你就认为不公道;若明白,这才是最妙不过的。悦可众心:佛所说的言辞,非常柔软、柔和的,人人听了都觉得非常的欢喜,非常合自己的意思。

舍利弗:佛又叫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我采要紧的来说。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未曾有法,佛完全都成就了。可是成就是成就了,现在“止”,我不讲了!为什么?佛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那么今天我讲到这个“止”字,也要止了。如果不止,佛都说“止”,我为什么要不止呢?所以我也不说了!可是接着要说的,是这一部《法华经》最重要的“十如是”。

i2 正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释迦牟尼佛说到这个地方,就说出一个“止”字;止,是停止,就是不愿意说这一部《法华经》了!为什么不愿意说?因为说出来恐怕人不信;不单不信,而且生出一种毁谤,造出无量的业,所以佛就不想说。佛说,舍利弗!不须复说:不要再讲《法华经》啰!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不要讲了?因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第一,也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绝对待的,就是独一无二。希有,从来就很少有的。难解,因为它意趣甚深,所以就非常难解。佛所成就的这种又是第一、又是希有、又难解的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唯独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真正明了一切法实相的道理。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所不相。

所谓诸法:诸法,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总起来不出十如是;这十如是,按着十法界来讲。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这四圣法界;又有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合起来,这叫十法界。

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这十如是。佛界有这十如是;菩萨界也有这十如是;声闻界、缘觉界、天界、人界,也都有这十如是;阿修罗界,也是根据这十如是的法来推算;地狱,饿鬼、畜生,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每一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成百个,这叫百界;百界之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变成一千,这叫千如;所以十法界分开来,就是百界千如。

我现在也给你们大概的讲,我相信头一次听经,对这个道理不会太明白,但是你听一遍,等再听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不会明白?因为第一次听这部经,怎么这么多如是?跑了几百个如是,又变成一千个如是!所以不会完全了解。这《法华经》的要义,也就在十如是这地方;虽然不能十分明白,都应该特别留心!

如是相: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这个法。什么叫相?很简单,很容易明白,就是个相貌。可是这个相貌,有真、有妄。什么是真的相貌?也很容易明白,就是常住不变的。这个“常住”,就是真的相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它是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是不增不减。讲得太多,没有什么用,我告诉你们一个很容易明白的名词:常住,又叫真如实相。但是,这“真如实相”不是人人可以明白的,所以在本经上才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如是相”,这个真的相。

又有妄的相;妄的相是什么?你们每个人也都很熟的,都是你们的老朋友──就是无明!你们认识吧?知道无明的名词吧!因为讲经讲这么久,常常提到无明。无明,是个主要的角色,好像作戏那个很要紧的角色一样,所以大家一定对它很认识的。

无明,是个妄相,不是个真的,所以它就有生、有灭,有增、有减,有垢、有净。无明的相,是个虚妄之相,没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可以拿得到、看得见的。这个虚妄之相,就是在经上说的:“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看见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好像在烈火里头烧、热水里头煮,这么样子难受!

释迦牟尼世尊有真正的智慧,知道这种的毛病,所以告诉一切众生:“这是绝对没有错的,这是如理真实!”是真真实实的,是最合理的,这名字就叫“如是相”。如是相,含有真、妄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因为佛所说,我们才能听见这种的妙法。所以前边偈颂说:“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已经给你们讲了!这是“如是相”简单的意思。

如是性:性,有一种善恶的性;这种善恶的性,就有善恶的业,由业来表现这种性。可是业不自生,是由“性”而生起的。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心性里边,具足善、恶两种性。

中国有一部〈三字经〉,这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初读书的时候,都应该读的一部书。这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一个人生出来的时候,那个“性”,本来是个善性;那个“本善性”,也就是“佛性”。可是“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本来与佛性相近,因为有习染,而和佛性就远了。这也就是说,我们人心里边,本有两种性;一种是善性,一种是恶性。这个善性和恶性,怎样表现出来呢?只有一个:它是要随着时候,有一种因缘,有种种的差别性,而生出的善恶性。

这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你就这么放在那儿,什么时候这火性都不会生出来的;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有火生出来。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就像现在老虎吃东西似的,抓住什么野兽,拿过这么咬着就吃,吃完了,就喝它的血。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着吃的;等以后到燧人氏的时候,钻木取火──他钻木头,一钻,这木头出火了;才开始用火把东西都煮熟了吃。木头和竹子里边,都有火性,若没有人在木头或竹子上用东西来扎、钻,它不会出火;所以竹、木里头虽然有火性,要是没有一种因缘,它不会发生的。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要藉这个性来生出。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光;这智慧光,能成就种种的善事。若是为恶而发的这种性,就不叫智光了,叫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一种妄的这种缘。我们这个性,本来是空寂的、没有的,里面虽然有善、有恶,但是必须要遇到缘;也就好像竹子和木头里边有火性,没经过钻和截,它不会出火。

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火大里边有两句话:“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这火性没有我,它得要因缘和合,才能生出火。这就是“如是性”的道理。

如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的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那个体,没有凡、也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以理为体,就是以这个“性”为体。这个性,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

第二种,证果的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是无漏体,这体是无漏的。

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是从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这是有漏体,这体是有漏的。

如是力:力是业力。以前我有个师兄弟,他也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欢喜讲“八识”。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中国人在过年时,都写回春,用红纸写上字,贴到墙上,就认为吉祥,这叫桃符;每一年换一次,叫“新桃换旧符”,意思就是能以避邪、避妖魔鬼怪,魔王就都远去了。在庙上也有这种风气。

过年那天,我就写了几个字:“智慧如海”。经上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写“智慧如海”,我这个师兄弟,大概因为我这么写得很快、写得草,他看着,很欢喜这几个字;他就“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这样念了有多少次。我听他这么念,说:

“我看你是业力如海!”

“现在是过年,你怎么骂我!”他就大发脾气说。

“你不要发脾气!我保证你愿意、你欢喜!”我说。

“你说我业力如海,我有什么愿意的?”

“业力有善业、有恶业,假设我说你善业如海,你认为怎么样?”

“那没有讲的!”他看看我,一手把我抓住,当时就不发脾气了!

只加上这一个字,就善业如海。没有加这一个字的时候,他就发脾气;加上这一个字,他的脾气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当场立刻就没有了!你说妙不妙?只是一个字!所以这一个字,就是妙不可言,只要你会用。你会用,它就妙;你不会用,那就有麻烦。

所以这个“力”,就是业力,也就是业体上的力。业,它也有一个体;在业体上,它那一种的力量、功力,是十界的依、正二报。十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这十法界。什么叫依报?就是一切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什么叫正报?就是所有的一切众生。这依、正二报,从什么地方来的?都是业力所成就的,从业力这儿来的,所以说“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运造的意思;运是运输,造是造作。造作什么?造作一切的业;造善业也是造,造恶业也是造,造业就受报。你种善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你做善的事,也就有善的果报;你做恶的事,就有恶的果报。这个“造”,就看你造什么?所谓“善恶两条道,修的修,造的造。”善和恶,有两条的道路;有修的,就有造的。修是修善,造是造恶。如是作,就是作善、就得到福,作恶、就得到殃;殃,就是祸。

如是因:这个因,是指我们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心,不是就是个心,是心地;心比方一块地,一切的善恶都是唯心所现,由你的心里所现出来。以前讲,因是个种子,种子种到什么地方?种到你的心里头,这就叫心地。这有一个比方,一切的草木因地而生,都因为有地,所以就生出来。那么一切的善恶,因心而有;因为你有这个心,所以有这一切善恶的种子,就在那儿种上。

如是缘:这个缘,有两种的因素而结成的,一个是“时”,一个是“事”。缘的本身没有善、没有恶,可是一定要有这种的缘,才能显出这种的相貌。这也有个比喻,譬如乾燥的东西,这东西非常之乾、非常的燥,遇到火一定着的,这火就是助缘。又好像冰,若遇着太阳,冻就消了、冰就化了;若到寒冷的时候,冰就越发坚固,这都是一种缘。所谓“缘”,是助缘,是帮助这个因、帮助这个种子的,所以叫因缘。又好像把种子种到地里边,要是缘不相应,它就不会生出来。你把种子种到冰上,它不会出来;你把种子种在火里头,它也不会生东西的。必须要种到土里,又要藉着太阳晒的热力,又藉着地里边有一股湿气,或着下雨,能润湿土,这也是一种缘;那么众缘和合,这种种的缘来帮助种子生出来,所以说“如是缘”。

如是果:你做一件事情,有一种行为的开始,那是“因”;你事情做完成了之后,这是“果”。这个果,也是根据善恶而言的;种善因就有善果,种恶因就有恶果。那么善果和恶果怎么样来的?善果是从善因那儿来的,恶果是从恶因那儿来的,所以这叫揽因成果;揽是抱着。就好像它抱着这个因,然后成了一个果,所以这叫“如是果”。

如是报:报,是报应,也就是果报;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那么“报”和“果”又有什么分别?在果的时候,还没有受报;等长成了,把那个果又破坏了,就受报应。也就是你结了恶果,当正在结果的时候,还没有受报;等过了这个果,然后就该受报应了。怎么叫果?好像我们现在造种种的恶业,堕地狱了,这是得一个地狱的果;那么地狱又有种种的刑罚,我们要去受这种刑罚的处分──处分就是罚,受罚了!譬如罚你堕油锅地狱,在没有到油锅里边,这是个“果”;已经到油锅里边了,那是个“报”,受那种痛苦了!

所以你要是觉悟这种的报,就可以证得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的果位,你觉悟了,就可以有四圣果位的希望;你要是迷惑,就堕成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就受这种报了。

如是本末究竟等:像以上所说的十如是,就是有“迷”、有“悟”两种的途径──两条道路,一条就是迷的道路,一条就是觉悟的道路。不论你是迷、是觉,从本到末,就是从一开始到最终,这在因果上来论,是不二的,是究竟平等平等的。

这十如是,在佛法界上来讲,也有十如是,不过这十如是其中的境界,是殊胜的、特别的。在地狱法界也有这十如是,可是这种的境界,就和佛的境界大不相同,是劣的、是很坏的境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和畜生法界,这十法界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依照十如是来分析,这十界就有一百个如是;每一个一百,又有十个如是,变成一千个如是,这叫百界千如。这百界千如,包括十法界里所有一切种种的情形。

在《法华经》讲十如是,我虽然是这样讲,但是我相信你们还不太明白;想要真正的明白,还要多用功来研究佛法;研究时间久了,自然就会通达、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g2 重颂 分二

h1 颂寄言叹二智 h2 颂绝言叹二智 h1 分二

i1 合颂叹二佛二智 i2 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又想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一点,再说一遍;令已听见的听多一次,没有听见的,可以有机会来听这佛法,所以用偈颂,来把它说明白了。

世雄不可量:世,是世界;雄,是英雄。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大雄,没有人可以知道佛的境界。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间的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所有的众生之类,没有能知道佛的这种境界、这种神通妙用。

佛力无所畏: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力,是十种的智力,都是智慧的力量:(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佛就是觉,有觉这个法“处、非处”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眛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无所畏,他没有所恐惧的、没有所怖畏的。佛的四无所畏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有解脱三昧的定。解脱有八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佛所修的其余很多法门,没有人能测量佛这种的妙法。

i2 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本,就是因地;佛很久很久以前,无量劫以前,在因地的时候,跟从无量无数的佛修道,已经修行一切的法门了。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这种甚深的法、微妙的法,没有人知道它的底,所以就甚深;究竟有多深?没有人知道。微妙法,这种最微妙的法;这种法是百千万劫,也不容易遭遇的,所以不容易明白。四弘誓愿上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在因地,每一生都发这四种弘誓愿来修行、行道,所以所成的法也不容易明白。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诸佛,都在无量亿劫以前把所有的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修行成就了。小乘修的有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诸道,就是包括三十七道品,加上四谛、十二因缘,以及所有佛所说的法门,六度万行都包括在内。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因为修了这么多的法,所以道场也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经悉知悉见。

h2 颂绝言叹二智 分三

i1 颂释止叹意 i2 正颂绝言叹 i3 追颂绝言境

今i1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像十如是这种的大果报,这里边种种的道理、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种种的性相;十如是性相的道理,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和十方的佛才能知道这种的事情,其余的众生是不容易知道的。

i2 正颂绝言叹 分七

j1 许信力能解 j2 拣二乘不知 j3 拣身子不知 j4 拣大弟子不知

j5 拣辟支佛不知 j6 拣发心菩萨不知 j7 拣不退菩萨不知

今j1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是法不可示:这种妙法,是不可以随随便便就讲给人听的。因为言辞相寂灭:这是究竟实相的法门,言语道断──言语的道路,已经断了;心行处灭──心所想到的地方,也想不出来了!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口想要说话,言辞丧亡了,死了!心想要攀缘,但是思想没有了,也死了。你言语道路绝了,心想的地方也灭了,没有什么可讲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的;因为它是自性里边的东西,不是从外边找来的。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其余的一切众生,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明白这种妙法的。

j2 拣二乘不知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除了已经得到大乘菩萨的果位,明白实相道理的菩萨,他因为有信心而又信心坚固,好像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人,才能明白这种法,能信这种法。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所有这一切佛的众弟子,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一切的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也得到无漏,证得辟支佛的果;现在是最后的一个报身,以后再也不受后有,生死永断,永远没有果报身了!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像我所说的菩萨和辟支佛这一类人,他们也都不能十分明白这个佛法。

j3 拣身子不知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假设满世间的人,都像舍利弗那么大的智慧,穷尽他的思想和智力,来揣测佛的智慧。揣测,就是测量;测量佛这种不可思议微妙的妙法,还是无法测量佛的智慧。

j4 拣大弟子不知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佛具足圆满了权、实二智。权智,是随机说法,方便度生;实智,是讲实相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说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正使,是就当说。满十方,满十方世界。前边仅仅就说满世间,就一个世界;现在是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国土。假如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像舍利弗尊者那么样聪明、有智慧;可是大智舍利弗虽然有智慧,只是权智,而不是佛的实智。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也充满了十方世界这么多的地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舍利弗和其余诸弟子,穷尽他们的思想,大家共同来揣测,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真实的智慧。这是讲小乘的声闻。

j5 拣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较声闻的智慧来得高超一点。无漏最后身:已经得到漏尽通,证了辟支佛果之后,就再也不受报身了,所以这是最后的一个报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辟支佛虽然是中乘,他们也满十方的世界,这个数目就好像竹子种成林那么样多。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这么多的辟支佛共同都一心,在无量无量这么多的大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他们想要推求、思想,来明白佛的实智,不要说全知道,连那么很少很少的一少分,也不会知道的。

j6 拣发心菩萨不知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初发心的菩萨,已经都供养过无数诸佛了。了达诸义趣:他们对于佛法的道理,都通达无碍,一切义理宗趣都明白。又能善说法:他们不单通达诸法的义趣,而且又善于说法,辩才无碍。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这些初发意的菩萨,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芦苇那么多,他们也充遍了十方世界的刹土。

一心以妙智:大家都共一其心,以这种不可思议微妙的智慧,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在经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劫,共同来思量,也还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j7 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不退诸菩萨:前边说的是新发意菩萨,和声闻、缘觉。已经发菩萨心,还没有真正的定力,这叫新发意菩萨,也就是初发心菩萨;有的时候,新发意菩萨会退失菩提心的。声闻,也有决定的声闻,决定自己在声闻的果位上;也有退大的声闻,就是已经发菩萨心,又退回到声闻的果位上。不退诸菩萨,就再不退转于二乘上;他修行大乘的法门,不会再退回到声闻、缘觉二乘。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这菩萨的果位,在大乘上不退回二乘了;行不退,他修行只有精进,而没有懈怠,向前去勇猛精进;念不退,他不但位和修行不退,他连退堕到二乘的念头都不生。

这些不退位的菩萨,其数如恒沙:数量有恒河沙数这么多。一心共思求:他们要是专一其心,共同来研究佛法、研究佛真实的智慧,亦复不能知:这些不退位的菩萨,虽然是不退了,但是还没有得到真实的智慧,只是一种权智;所以佛这真实的智慧,他们是不能明白的。

i3 追颂绝言境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又告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诸法实相、真实的智慧、无漏这种的神通,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甚深微妙法:这个法,既无上而又甚深;既微且妙,非常的微细、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种妙的法,我今已具得: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完全都得到了,具足而无欠无余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唯我(释迦牟尼佛)能知道这种实相、实智的妙法,十方所称的佛也知道。所以前边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就是这个意思。

f2 偈颂正略开显动执生疑 分二

g1 明诸佛显实 g2 明释迦开三

今g1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舍利弗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诸佛所说的话,都是异口同音说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所谓“诸佛道同”,十方诸佛是佛佛道同的,佛所说的法,也都是一样的法。佛的真实智慧,没有人能知道,只有佛与佛之间能明白这种法。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对佛所说出来的法,你应该生出一种大信。大信,就是没有疑惑心,只有信心,这个信力非常之大。为什么要生信力?因为佛法犹如大海一样,所谓“唯信可入”,只有一个“信”字,才能走到佛的法里边来。你若没有信力,就无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信”字,是道的一个根源、功德的母亲,你有信心,才能长养这善根;你若没有信心,善根是不能增长的。所以“信”是最要紧的;你听经也必须要信,你若不信就等于没有听一样。佛所说的法,我们也应该要信;若不信佛所说的法,也就等于没有闻佛法一样。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最初成佛的时候,就说三藏教,这是半字教;半字教是小乘,教化声闻的众生。可是我说法说到最后的时候,我应该和盘托出,把所有真实的佛法完全说出来,来教化实智的菩萨;不像以前说方便法,现在说真实的了。以前说:“你有一点小毛病,还可以的,慢慢去!不要紧的!”现在,要真真实实修行,所以我就要你一点毛病也不可以有了!你要老老实实去用功修行,要发大乘菩萨心,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样子拖延时日了!

什么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没有修行,又等到后天再修行。好像阿难尊者,他以为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兄成佛了,我不必修行,他可以给我三昧、给我神通;这是一种错误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没有法子可以帮助你。他若说能帮助你,这也是方便法,令你自己再发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也就好像旁人吃饭,你不能饱一样。所以必须要躬行实践,自己脚扎实地──把脚扎到实地上,一步一步的向前去行去,这才可以的。

g2 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告诸声闻众:以前我说四谛的法门,告诉一切声闻的众生,及求缘觉乘:又说十二因缘法,来教化为求缘觉乘辟支佛果的这一类众生。

我令脱苦缚:佛的这种慈悲心,就是想使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为无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只是慢慢的、或者等一等;无常鬼是不讲人情的,等到他若来请你去见阎罗王的时候,他是一点人情都没有的。你就是用钱来收买这个无常鬼,叫他延缓一个时期,让你多活几年,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无常鬼他不收贿赂。不像我们人间的贪官污吏,见到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谓钱可通神,你若一有钱,办不到的事情也办到了!你犯法,拿钱来,法也不犯了!可是无常鬼就没有这种贪心,他不贪钱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到涅槃的果位上。

这一类的众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门,说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去教化众生。示以三乘教:佛“为一开三”,为唯一佛乘,而开出来三乘;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最终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后的时候,说我现在要说佛乘这种实智的法门。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一般众生,无论在任何地方,他就着到任何地方;在哪一个位置上,就着住到哪一个位置。不要说旁的,做父亲的,就执着“我是父亲”,对儿子就“你是我的儿子!”有一种执着心。做哥哥的,就要来支配这个小弟弟,“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应该听我招呼的!”也就因为有一种执着。做丈夫的,就摆起来一个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摆起来一个太太的架子。甚至于做和尚,就摆起来一个和尚的架子;做沙弥,就摆起一个沙弥的架子,“你看我,我现在是出家了!你们还不是出家的!”这都是一种执着。有学问的人,就执着到学问上了,“我是个教授,你们这些都是学生,我应该来做你们的师表。”也有所执着。做学生的,有学生的执着,“我是学生,我不知道什么没有问题的;你做先生的,我问你的问题,你就应该答覆。”可是在美国大学里,学生问的问题,教授答覆不出来,也就算了,也不犯什么法。

总而言之,做什么,都有什么的执着;在地狱里的,有地狱的执着;在畜生里边,有畜生的执着;在人里边,也有人的执着;在饿鬼里边,有饿鬼的执着;所以才说“处处着”,就是无论你在哪一个岗位、地位上,就有所执着了。一个家庭里边,兄、弟、父、母、祖这五伦,各有各的执着。在国家政府里边,“我是省长,我就要管你这个县长,你县长就要听我招呼;你不听我的招呼,我就给你一个颜色,给你过不去,给你一点的麻烦、烦恼!”所以这都是执着。

佛所说的法,就是为破众生的执着;你的执着没有了,佛法也了了、没有了!为什么有佛法?就因为你执着;没有执着,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给执着人预备的;众生的执着没有了,佛法也就没有用了!所以这样说起来,还是众生多一点执着好,佛法才有一点用处;不然,佛法也就要退休了!

引之令得出:引导这一切众生,令出离这个执着的地方,不要执着了;我们不要执着,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乐!清醒,就是快乐。

e2 腾疑致请 分二

f1 经家叙疑 f2 当机请决

今f1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中:尔时,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偈颂之后。这一段文,是在结集经藏的时候,经加添上去的,这是阿难所说的。在大众里边,有诸声闻:有很多很多的声闻。他们是修四谛法,闻佛的声音而悟道,所以叫声闻乘。漏尽阿罗汉:诸漏已尽,就得到漏尽通了,就是无漏了。无漏,就是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有漏,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头有个窟窿,你装水,它就漏了。言其我们人的身体,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诸漏。现在漏尽了,就得到漏尽通。阿罗汉是梵语,翻译为应供,又叫无生、杀贼,有这三种的意思。

这个时候,在阿罗汉里边,有一位长老,阿若憍陈如:阿若憍陈如也是梵语,翻译为解本际,又译为最初解。因为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首先到鹿野苑度憍陈如;憍陈如的前身,就是《金刚经》中那位歌利王──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成佛之后,首先要度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首先到鹿野苑,去度这五比丘。阿若憍陈如是最初证得罗汉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为他证了罗汉果,明白他本来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际。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陈如等有一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发心求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的意思;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众,也有这三种意思。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这是亲近三宝的在家居士。每个人都有这种的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现在释迦牟尼佛世尊,什么缘故这么说了又说,殷殷勤勤的,作这样的说话?殷勤就是很欢喜的,说了一遍又一遍。一般来讲,殷勤就是不懒惰;现在佛说经典不懒惰,所以说了一次、又想说一次,赞叹了一次、又赞叹。在前边用长行来赞叹,接着又用重颂来赞叹,所以叫殷勤;因为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将所说的大道理,说得郑重其事的,不是马马虎虎,是很重要的,来向大家称赞这个方便;称是称扬,叹是赞叹。就是说,这个方便的法门是最妙了!

佛所得法,甚深难解:释迦牟尼佛所得的这种法,没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没有人能明白,所以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释迦牟尼佛想说这个法,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佛以前所说的这种第一等解脱的教义,我们声闻乘的人,也完全得着这种解脱义的道理。我们依照这种解脱义的法去修行,到于涅槃:已经都得到涅槃的妙果、乐果了!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可是现在佛又说,以前所说的不究竟、不彻底,以前所说的都是权法、不是实法,以前所说的是权智、而不是实智;这样一讲,把我们也都讲糊涂了!不知道究竟的义理是什么?现在我们已经都生出一种怀疑了!佛以前说的法,都是说错了吗?现在所说的,才是对的吗?就算错了,我们也都得到好处──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证果了;那么这证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啰?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种怀疑心。

f2 当机请决 分五

g1 初请 g2 二止 g3 二请 g4 三止 g5 三请 g1 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 分二

i1 陈疑 i2 陈请

今i1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在声闻众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所以当四众弟子都生出来一种怀疑心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知道所有在会的四众弟子,心里都生出一种疑惑,都糊涂了。自亦未了:在声闻众里,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虽然他这么聪明、有智慧,可是佛显现的这种境界,他也不明白。而白佛言:所以舍利弗就向佛请问。

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世尊!现在您什么缘故,这样子殷勤,又称扬赞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第一方便的法门,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这么样的深、这样的微妙,又这么样难解的实智妙法?

i2 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昔来:我舍利弗跟着释迦牟尼佛,已经有四十多年。因为《法华经》讲了八年,《涅槃经》讲一天一宿。当时印度是用贝叶写经,贝叶是一种树的叶子,好像纸;就写这一部《法华经》的树叶子,把它连接起来,可以排到八里路那么远!所以我们知道,舍利弗尊者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佛法,已经四十多年。你看,在佛住世的时候,一切弟子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有的也生怀疑,有的就真正的相信,但是都愿意学佛法、听佛讲经、跟着佛修行,没有离开佛的;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就是常随众,常随着释迦牟尼佛的法会。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来听;弟子就是不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也要来听、来研究佛法。

由这个“昔”字,就知道舍利弗尊者是常跟着释迦牟尼佛,时刻都不离的,天天都听佛法、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没有听闻佛以前说法,说得这么重要的,赞叹又赞叹,称扬了又称扬,这样殷勤来说法。

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赞叹不要紧,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生出一种疑惑的心了;何去何从,都不知道,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依照哪个法门修了。惟愿世尊:所以我们现在请问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说这种的事情。就是详细来分析演说,把我们四众所怀疑的心给解除,不要令我们都好像走到叉路上,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

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现在世尊什么缘故,称扬赞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呢?什么缘故?我们大家现在都不明白?所以请佛慈悲来指示,我们伏受圣旨。

h2 重颂 分五

i1 颂疑二智  i2 颂三乘四众疑  i3 颂自疑  i4 颂佛子疑

i5 总明同疑致请

今i1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舍利弗又想把这个意思,再往明白详细说一说,而以偈言来请问释迦世尊。

慧日大圣尊:慧,就是有智慧;日,就是太阳。言其佛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智慧就像太阳的光似的。佛为天中的天、圣中的圣,所以是大圣尊。在佛没出世以前,这个世界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世界,犹如没有太阳一样。我们一般的人,都处于夜里边;夜里边,就是一种黑暗的境界。佛出世之后,就好像太阳高悬在空中,把一切的黑暗都给照破了!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佛没有出世,世界上没有真理──不是没有真理,而是没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来是不来也不去的,不过没有人来指示。一般人一定都沉迷太久了!在什么里边沉迷?就在五欲中里。

五种的欲是什么?就是色、声、香、味、触,这叫五尘,又叫五欲。

(一)色尘:人人对色尘上看不破,就着住到色尘上;凡是有形相的,都叫“色”。有形相的里边,又要选择好的,不好的,就不欢喜;选择美色,因为美色是最好的,所以一般人就沉醉在色尘上。

(二)声尘:人欢喜听音乐、欢喜听唱歌;或者欢喜听小鸟叫唤,或者欢喜听某个人说话的美妙声音,这都是沉醉到声尘里边了。

(三)香尘:这也是人的一种欲望,随便个东西,吃了,觉得没有那个东西香。这种饮食吃久了,就想换另一种饮食;这吃过之后,时间久了,就生出一种厌烦,又想换另外一种来吃。总而言之,在香尘里边,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样。

(四)味尘:就是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后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又觉得没有羊肉那么好吃。越吃不着的东西,他越认为这个东西好吃;吃过的东西,就生一种厌烦,这都是由贪欲生出来的。有这种食欲,也就沉醉在味尘里边了。就好像走到烂泥巴里,又有泥、又有水,把腿陷住,往上拔出这个腿,那个腿又陷住了;那个腿拔出,这个腿又陷住了,总也走不出来这个烂泥的地方。

(五)触尘:触,是接触;欢喜接触种种华丽的触。穿衣服也愿意穿丝的、缎的,它对皮肤有一种保护的作用,温暖又华丽;甚至于男女之间,都互相着住沉醉到触尘上,好像走到烂泥堆里,越陷越深,总也走不出来。

这五欲的境界不容易脱离,所以一些个外道也就顺着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令一切众生离这个执着;这就好像在黑夜里边,过沉醉和迷梦的生活。那么佛出世了,就好像有太阳,把一切黑暗都给照破,也叫人不要着到五欲这尘上,所以说“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久,是很久很久;释迦牟尼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有说这种法。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在过去四十九年,虽然经过时间很久,可是他没有说实智,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现在到了最后的法华会上,才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佛演说这种真实智慧,先说自己证得像上边所说的法。力无畏三昧:佛有十种智慧的力,四种无畏的定力,禅定解脱等:得一切的禅定,又得到种种的解脱。解脱有八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八解脱,又叫八背舍,又叫八胜处。不可思议法:这个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乃至于成佛、坐道场,所得的这种微妙之法;因为这种微妙的法是实智,而不是权智,所以这一些个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的智慧,也就没有人能发问。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佛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意,没有人能知道;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也就没有人能问了。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没有人问,世尊自己来说这种法,称扬而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佛这种真实的智慧,甚深而微妙,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i2 颂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虽然得到无漏的这些声闻和罗汉等,和权乘的菩萨,或者求得到涅槃的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因为佛这样一称扬赞叹,说甚深微妙、希有第一的这种真实智慧;现在大家都生出一种怀疑,堕到疑惑的网里边。可是,一旦有疑惑出来,对于道就不能修了!所谓“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心里不要生出一种疑惑心;你若疑惑心一生出来,就会迷失路途了。所以现在这声闻和缘觉、辟支佛、权教的菩萨,统统都堕落到疑网里,都生出一种疑惑心。佛何故说是:佛为什么缘故要说出这种惊人的法,令一些个人都生出一种狐疑不信,而又惊又惶恐呢?

其求缘觉者:求缘觉果的这种人,有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又有诸天、龙和鬼神,以及奏乐的乾闼婆、天龙八部等等,都相视怀犹豫:大家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犹豫,也就是疑惑了;犹豫不决,心里不知怎么样好?就像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向南走、是向北走?是向东走、是向西走?十字路口,就是街中心、四通八达的地方;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往哪一边走好?就犹豫了!

瞻仰两足尊:大家就瞻望着佛。瞻,眼目不暂舍;仰,仰起头来。因为佛在法座上也很高的,这些声闻、缘觉、菩萨,都这么仰起头来望佛,这就叫瞻仰。两足尊,有的看这“两足”,就说是“两只脚”。足,在这儿当充足、满足讲。什么充足了?福充足了;什么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间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以前就种这个相好。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无量数;不是一个无量数,而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有多少时间呢?这算不出来的,无量数嘛!你怎么能算得出来?三个算不出来数目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期间,佛修福修慧。修福,要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不是只供养一个,而是供养很多很多的佛法僧。

修慧,就是要先持戒。为什么?由持戒才能生定,由定发慧;你有了定力,才能有慧力。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善的境界、恶的境界,都转不动你的心。善的境界,就是顺的境界;恶的境界,就是逆的境界。无论是顺的境界来,或是逆的境界来,你都不动心;你能以不动心,这就有定力;有定力,然后才能有慧力。

修慧,要多习学经典。你若不习学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不增长,就会减少。所以要习学一切的经典、习学一切的论藏、习学一切的律藏;这经、律、论三藏,就是生慧的,所以要勤习。如果你单单修福不修慧,那得到什么结果呢?所谓“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你修福不修慧,将来就做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璎珞,璎珞就是宝珠。可是怎么样呢?是庄严好看,但是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应供薄。你尽学习经典,可是不种善根。种善根,就是做好事、做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栽培你的善根。你如果单单研究经典,不做善事、不帮助人,你就证到阿罗汉果了,去化缘,也没有人供养你;你证果,活该你证果,没有人供养。为什么?就是在因地不修福,所以在果地就没有福。

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为什么你会受苦?因为前生,你没有修福,所以尽是有苦。这苦,你要把它受了,你的苦就没有了;你若不受你应该受的苦,那么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有一点福报、有一点福德,可是你一天到晚都讲享受,住个好房子,吃点好东西,买个最好的床铺,开最流行的车;甚至于买架飞机,愿意飞到什么地方去,噗、噗、噗──,就飞去了!一点苦也受不了。

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尽,就没有福了。快乐也就是福,你若不知道你有多少快乐,你把快乐都享受没有了,就又要受苦了。那么释迦牟尼佛呢?他既修福而又修慧,所以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这叫福慧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大家眼目不暂舍的看着如来,究竟为什么佛自己赞叹这个妙法呢?心里就希望佛再给详细说一说这个意义。

i3 颂自疑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在这些声闻众里边,世尊说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是最聪明的。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可是我自己想一想,虽然我智慧第一,现在“第一”也没有得做了,也变成不第一了;为什么?我不知道,也生出来疑惑了,所以我这个“第一”也完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究竟哪一种法是究竟法呢?是为如来所得的这种究竟微妙甚深的法,为如来所修的这种微妙圆满的菩提大道。

i4 颂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一切的菩萨是法王之子、是佛的真子,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从佛口里生出来的真正佛子,都合起掌来,目不暂舍的来仰望于佛,等待着佛说这种甚深的妙法、真实的智慧。现在我们大家都愿意世尊发出微妙的法音,为我们这一些个大众,解说真实的道理。

i5 总明同疑致请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所有的天、人,和龙、神、天龙八部等等,好像恒河沙数这么多。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还有求成佛道的这一切菩萨们,也有八万这么多。

又诸万亿国:又所有其他万亿的国家,转轮圣王至:转轮圣王,又分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现在这金、银、铜、铁四大轮王都来了,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大家都一同合起掌来,以恭恭敬敬的心,都想听闻世尊所修的这种微妙法门,所得的这种具足圆满无上的菩提大道。

g2 二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舍利弗请佛说法的时候,佛告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这个法是不可说、不可说的;用两个“止”,说不要讲了!不要讲这种法了!为什么不讲这种法呢?

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我若说出这种真实、究竟的法,所有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一切人,都会一起惊疑起来了!为什么?你若和他讲方便权巧的法,他就会接受;你若讲一种真实的法,他就不接受。

人都有这种毛病,你和他讲假话,他反而相信;你若和他讲真真实实的道理,他就惊恐、不相信了;不但不相信,他还毁谤你:“不懂佛法的,就乱讲!”你教他不要有欲,不要有淫欲的心,他就生出一种怀疑,怎么修道要没有这种的行为?那又有什么意思!认为这种的行为是最快乐了!你看!是不是这样子?

g3 二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重白佛言:释迦牟尼佛本来不想讲这个法,不说这部《法华经》了,可是舍利弗尊者就死求活赖的要求佛讲,这就叫请法。

本来讲经是应该有人请法,才能讲经的;不过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等着人请,就不用讲了。我等了五、六年,也没有人请;在去年夏天,有这个好机会,这么多的美国人来学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请就说法了!若释迦牟尼佛就不说了,所以他“止”,不讲!再“止”,不讲了!我现在“不止”,讲!讲!拼命讲!天天给你们讲!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舍利弗尊者又称一声,世尊!说我请世尊您为大众讲一讲!请您为大众宣说妙法!这表示恳切至诚,所以要三请──前边“请说”,现在是再请。所以者何:为什么我要再三请佛宣讲这个法呢?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这法会中,有无量无数这么多的众生,曾见诸佛:他们过去曾见过诸佛,现在也见到世尊;诸根猛利:他们的根性,都非常的聪明。猛利,就很聪明的;诸根,就一切的善根。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闻佛所说,则能敬信:一听释迦牟尼佛说了,他们就会敬信的。请佛慈悲宣说这种甚深微妙的法!

释迦牟尼佛说“止!止!不须复说”,因为说这种的道理,这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都会惊怖的,所以佛就不愿意说;舍利弗尊者就再三祈请,请佛宣说这种实智妙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舍利弗愿意把前面所说的道理,再重复说它一遍,用偈言来表达这个意思。

法王无上尊:世间、出世间,没有再比法王高尚的了,所以是无上至尊。惟说愿勿虑:我现在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世尊说这个妙法,不要考虑、忧虑其他人不相信。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因为在这个法会上,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众生,其中一定会有人恭敬、相信这个妙法,不会生出怀疑的。

g4 三止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佛复止舍利弗:在前面,佛已经说过两次“止”,现在是第三次了!佛又止舍利佛说,不可以说了!不要讲了!为什么说止呢?若说是事:若说这一种真实的智慧、妙法,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不但这所有世间的天、人和阿修罗等,都会惊恐而疑惧,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在大会中这一些个增上慢的比丘,佛再说出这种真实的法,他不会相信的,所以他们将会堕入到这个大坑。

什么叫增上慢?就是贡高我慢的人。为什么他贡高?他就有所执着,觉得一切人都不如我,聪明也超过人、行为也超过人,所以他就认为自己的功德也是超过人。人是有点小聪明,但不是大智大慧,就处处显露、处处表现自己是第一,不能韬光晦迹。显露,就是光芒外露。韬光,本来你很光明的,就是你这个人很聪明,但你不用你的聪明,把聪明隐起来。这是不是不坦白呢?不是的,这就是要自己不要有一种骄傲心,不要看到人都不如我。

骄傲,也就是优越感,就觉得我比谁都好。譬如我是黄种人,我就觉得黄种人是最好的,世界最高、最优秀的民族,这就叫优越感。或者我是白种人,我就认为白种人是世界最高超的民族,最有知识的民族!这也就是有优越感。或者黑种人,他就说黑种人是最高的,白种和黄种都是落伍了!这也是有一种优越感。

无论青、黄、赤、白、黑哪一种民族,都不应该有一种优越感;你若有优越感,那就是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碗里的水装得太满,就往外溢出,所以应该要客气一点,不要优越感太厉害,否则处处都会碰钉子的──墙上有钉子,你往墙上一碰,碰上钉子,把头撞破了,这叫碰钉子,也叫碰壁。为什么?就因为你的优越感把你障住了,你不能虚心去向人家学习;你要是自己不自满,觉得有不满足,那就会有一种学习的心。

好像我们学佛法学一辈子,也不应该有自满的情形,“你看!我懂这么多佛法!你懂什么?”况且一点佛法也没有学、也不懂,就自满起来,这岂不是糟糕吗?一点都不懂,就生出骄傲的心!好像大家在学〈楞严咒〉,就有人说:“我不必学的,我是特别人,不要念那个东西。”要出家时,我就考试〈楞严咒〉,要七天背起来;他十四天也没背起来,现在或者可以背得出了。为什么他不会?就因为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特别人,不必学,等到用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这增上慢的人,他有一种本事,什么呢?譬如一样念经,他念得很快就记住了;一样的事情,他一做就会做得很圆满的。因为他有这种比旁人快一点的智慧,所以就生出骄傲来。

任何的事情,若能比旁人都迅速──学经学得快、学法也学得快,修行,成佛也成得快、得定力也先入定,然后就生智慧,但是自己还不要执着,也不会说:“你看,我比你们都好!”这就是没有自满,没有骄傲,所以就不是增上慢。

为什么叫“增”?就是他比旁人聪明;所以他就生出一种骄傲、傲慢,这叫增上慢。比丘,就是出家人。这一些增上慢的人,认为一切他都明白了,佛再说出这种真实的法,他不会相信的;不相信,所以就会堕落到这个大坑。大坑,就是很低下的地方;就是或者堕到地狱的大坑、或者转饿鬼的大坑、或者转畜生那个大坑去;这三恶道,都叫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又以偈颂来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停止了吧!停止了吧!我不要讲了!为什么不要讲这种的佛法?因为我这种法是太妙了,妙到极点!妙到没有再那么微妙的,是说不出来的。难思,就是不容易思想的,不容易以心思、不容易以言议的。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可是,我若说出这种真实不虚的法,这些增上慢的比丘,他们听见这个法,一定不会相信的。

g5 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在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听释迦牟尼佛讲前面的偈颂之后,又再对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世尊!我用至诚恳切的心,惟愿佛说这真实的妙法。一般的法会大众,也是以至诚恳切的心,来要求世尊说这种甚深微妙之法。这次请法,是“三请”了。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现在这个法会里,像我等辈的这一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在过去百千万亿世那么长的时间,生生世世已曾经受过佛的教化了。

这种的因缘,是非常正确的。要是没有受过佛教化的人,他就听见佛法,也不生信心;若在过去已经受过佛教化的人,今生一遇到佛法,他就生一种的信心,觉得这是值得我相信的。佛怎么有那么多弟子?就因为佛在过去,生生世世已教化这一些个众生,他们也发愿生生世世跟着佛常学佛法。佛做比丘的时候,这些人就皈依三宝;等佛证得初果阿罗汉,这些人一看,就跟着出家,也做比丘了;当佛证二果时,他们也就跟着参禅修道。释迦牟尼佛用种种的慈悲心、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这一些个弟子;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成佛的时候,这些弟子都证果成阿罗汉了。

舍利弗现在就说这个道理,说我们都是生生世世拜世尊做师父,都受佛的教化;在今生,佛已经成佛了,我们大家都做佛的弟子;这种的因缘,所以我们感佛的深恩。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像我们这一类的人,世尊讲什么道理,我们一定就相信什么道理。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我们这些人,都好像在长夜之中睡觉,什么也都不知道了。所以现在请释迦牟尼佛世尊,请说这种妙法,来饶益我们这一切的众生,给我们一点好处。

我也觉得有这个道理,我在东北和香港的时候,有些皈依弟子对我有一种很深的信心。无论我讲什么,他都相信的,一点也不生怀疑;甚至我故意讲不合乎道理的法,他都相信的。初次皈依的人,信心就没有那么坚固;皈依一生、二生、三生、五生的,信心也都没有那么深。所以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教化这一些个人,舍利弗尊者请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妙法,说我们大家都会相信的了;虽然这样讲,可是在后边长行上,就有“五千退席”,五千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都跑了、退席了!释迦牟尼佛刚刚要说:“我告诉你,我讲这种最深的妙法,你不要着急!你好好的想一想,我给你讲!”佛刚要宣讲,这五千人就都跑了!

这就好像我们到秋天收谷一样,谷有皮子,皮子经不住风,风一吹,就都飞了,米就落下来;这五千人退席,也都是一些渣滓,都跑了。渣滓,就是那个糠皮。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舍利弗又愿意说清楚一点,就用偈言来请释迦牟尼佛说这种妙法。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没有再比您高尚、福慧双圆的世尊!我们现在愿意您来宣说这种真实不虚、实智的第一妙法,演说这种不二法门。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我舍利弗是佛最大的一个佛子,现在恳请佛慈悲,分别来宣讲给我们听。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这法会无量数这么多的大众,他们完全都可以恭敬而信仰这种的妙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什么原因他们会敬信呢?因为他们在过去生生世世已经受佛的教化,蒙受佛慈悲的法乳之恩。法是佛法,乳是牛乳;法乳之恩,就是受法教化的深恩。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他们完全都专一其心,合起掌来,唯一的希望,就想要听佛所说的话。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我们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其余求辟支佛的缘觉,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请求世尊大慈大悲,愿意为这一些个大众,分别来解说这种法。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我们在法会这一些个大众,听见这种妙法,一定都非常高兴,非常欢喜的。

d2 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分三

e1 法说周 e2 譬说周 e3 因缘周  e1 分五

f1 正法说 f2 身子领解 f3 如来述成  f4 与授记 f5 四众欢喜  f1 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 分三

h1 许 h2 受旨 h3 正说

今h1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说,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你既然已经一次又一次,殷殷勤勤这么样三次请求我说这个法,我怎能不讲这个法呢?汝今谛听,善思念之:那么你现在就要谛视而听,要专心一意,好好想一想我所说的法,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现在给你们详详细细、分别清清楚楚的,来解说这种真实不虚的妙法。

说此语时: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话的时候,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在这个法会里,即刻就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有五千多人,即从座起,礼佛而退:佛想说这个法时,他们就都站起来,向佛顶礼完就走了;他们虽然都是增上慢人,但是他们还都向佛顶礼。

所以者何:为什么他们要退出呢?此辈罪根深重:因为这一班人,他们都是罪孽深重,造的罪业太深了,所以不能留下来听这个妙法。及增上慢:和这一类的增上慢人,也在从中作怪。未得谓得:他们没有得到智慧,就说自己已得到智慧了。未证谓证:他们没有证得初果、二果,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就说自己已证果;没有证得佛果,说证得佛果了。总觉得自己不错、比谁都好,这就是优越感作怪的毛病。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他们认理不清,才失去听《妙法莲华经》的机会,所以他们就不在这儿听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世尊看见这五千人退席,也不讲话,也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在这个时候,佛告诉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我现在这个法会的大众,没有枝、岔。头先我说是糠和皮子,这就是枝和叶,就是末梢。纯有真实:真,就是挺干;实,也就是真材实料。现在那枝叶都没有了,就剩栋梁之材;所谓的“皮毛”都去了,真实的米就都落到这儿了。也就是那些有罪孽的人都走了,现在这些人都是有福德的,这叫“真实”。真实,就是这些诚心的弟子;枝叶,就是那些不诚心的弟子。好像某某人到这儿,又说要皈依、要受戒;也皈了依、受了戒,现在又跑了!这情形就同于五千退席的道理一样。他学了几个月的佛法,就想开悟;又说他的兄弟是开悟的,这简直的是欺骗世人嘛!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像这一些个增上慢的人,他走了更好!免得影响其他的人。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你现在好好地听我讲,你不要跑了!我现在给你们这一些真正有信心的弟子来讲这个法。

h2 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舍利弗就说了,“好!好!”我们就等着,等着佛讲。称了一声世尊!我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愿意听佛说这种真实不虚的《妙法莲华经》。

h3 正说 分二

i1 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智 i2 明释迦章广前释迦权实二智 i1 分二

j1 总明诸佛 j2 别列三世佛  j1 分四

k1 叹法希有 k2 说无虚妄 k3 开方便 k4 示真实

今k1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我现在一定给你说《法华经》!因为你已经一次来请法,再次来请法,三次来请法;由这三次请法,就知道你代表所有的法会大众,特别诚恳,所以我一定要给你说!舍利弗就说,是!我们大家就欢喜来听!

佛告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如是妙法:如是,是指法之辞,就是说这个妙法。妙法就是如是,如是也就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不会如是;若不如是,也就不是妙法。如是妙法,就这样子,就是妙法。什么样子呢?没有个样子;若有个样子,那又变成有相了;没有样子,就是无相的实相,这是真实的妙法。

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的,所以是稀有;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十方诸佛如来要等到时节因缘成熟了,然后才能宣说这种妙法。这种妙法有一个譬喻,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比喻优昙钵罗华;这种花,只是开很短很短的时间就谢了,所以它就出贵稀有。现在这种妙法,和优昙钵罗华是一样,不是常常有的。

k2 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你们这些个声闻、缘觉等,应该信佛的所说的话;佛所说的言词,都是真实不虚的,你切记不要生出一种怀疑心!

k3 开方便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虽然这是开权显实的妙法,可是佛为实施权,为这真实的法而施一种权巧方便随宜说法,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意趣难解:佛所说的法,一言具足无量言的妙意,无量的意思也归纳成为一个道理;所以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

所以者何:什么缘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无数方便:释迦牟尼佛说,我成佛以来,用无数量那么多的方便法门,为实施权,种种因缘:以种种的因缘来教化众生,譬喻言辞:又举出一些譬喻的言词,演说诸法:来演说这所有的一切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虽然有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词,来演说这一切的诸法;可是这一种法,不是容易明白的,不是用你的识心和意识来分别思量,就能明白。你不要用第六意识和第七分别识来揣测这佛法的道理!那怎么样呢?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知道这种法。唯,是仅仅,也就是单独。

k4 示真实 分四

l1 标出世意 l2 重征出世意 l3 正明出世意 l4 总结出世意

今l1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是什么道理呢?什么缘故?十方诸佛和世尊,就因为有一种大事因缘的缘故,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想一想:什么是我们的“大事因缘”呢?哪一种事情是我们的大事?释迦牟尼佛为这个大事因缘出世,这个大事,是什么大事?我告诉你们,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会说是大事。

明白了吗?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解答。那么还有一个很深的解答,你们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你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议。

前边已经讲过了,说是“不可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所以我们现在想的,完全都不对了;我们现在分别的,也是错了。不分别、不思量,这就是妙法;我就要你们答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覆,因为它没有答案。那为什么又要问?为什么又不要问?你能答覆我“为什么我不问”,那么我就可以不问了。哈哈!现在我们讲这个“大事因缘”。这两个答覆,我方才已经用不思量、不分别的来裁判,都是合格了!

为什么?不答覆,也就是没答覆。这地方讲得太糊涂了!本来有答覆,为什么又说没答覆?因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前,这个答覆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裁判。我现在裁判这种的问题还不够资格,所以我们大家最好把这个问题忘了,也不要去想。可是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为什么?因为是大事因缘,不是小事因缘。要是小事的因缘,就会忘了;这是大事的因缘,怎么可以忘了?你有什么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明白它!

讲来讲去,这一大事因缘,我还没有说出来;现在我不要啰啰嗦嗦的,令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好像现在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似的,你看看,有什么东西?这是大事因缘。你知道了,这是大事因缘;你不知道,这也是大事因缘。你看!有什么东西?什么也没有!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这样子!什么也没有,这就叫大事因缘。大事因缘就是没有事;没有事,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找一点事情来做,也就为了要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就是大事因缘。

那么《法华经》是说的什么?是说《法华经》的妙法。这一种妙法是什么?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问什么就不妙、谈不到妙了!那么,我们听经干什么?我们不听经,那不更妙吗?谁叫你听来着?你可以不听,没有人叫你听啊!你现在想要不听,也停止不了!

还有一件大事,我们人也不应该忘了!方才我叫你们忘,你忘不了;这件事情我不叫你们忘,你们单要忘!所以现在我遇到这个大事因缘了,不得不再把它告诉你们,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我们每一个人有生、就有死,这种生死的问题,明白不明白?你知道你怎么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怎么死?也不知道!很聪明的人,生死的问题不知道?我们这个大事因缘,就是生死的大事!若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了,这个大事才算办完了;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没有办完。

昨天来那些游客,他问得很奇怪的,“你为什么把橘子摆到佛前呢?”我觉得这问题对每个人还有一点用处,所以今天再把它重复一下。他们问谁呢?问我这个出家的“高徒”,他站到那地方比谁都高。他的答覆大约是拖泥带水、不清楚就是了,我就着了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还答不出来?”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到法座上来,说:“你问橘子摆到这儿干什么?佛要吃!佛欢喜吃橘子!”“佛还会吃橘子?”我说:“当然了!当然佛会吃橘子!因为我们人欢喜吃橘子,佛是人成的,所以我相信佛一定欢喜吃橘子。因为我欢喜吃,我欢喜吃的东西,我就可以供佛的;我推己及人,我自己欢喜吃,我也知道佛欢喜吃。那么我以橘子来供佛,当然佛不会生气的。”意思是这样。这些人一听,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就没有话讲了!

再讲一讲“大事因缘”,我们想要知道这个大事因缘,先要知道小事的因缘;你不知道小事的因缘,就不知道大事的因缘。小事的因缘从什么地方起的?就从无明那儿起的。无明,就是小事的因缘;生死,就是大事的因缘。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我们人有无明;无明一有了,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来了!若没有无明,这些问题就都没有了。有了无明,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生死。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把这个小事的因缘弄清楚;小事的因缘一清楚了,你清楚小,就清楚大了!“大”是由“小”而延大的;小孩子由小长成大人,由大人而又会老,由老而又会死。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缘,那大事因缘也不能解决,现在先要把无明破了,那大事因缘也自然就了了。所以想要明白大事因缘,先要从小事因缘做起。

l2 重征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我告诉你,什么叫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为着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事、种种的业报因缘,所以才出现到这个娑婆世界上。

l3 正明出世意 分二

m1 明大事因缘 m2 明会权归实

今m1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十方诸佛世尊和我释迦牟尼世尊,同样的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最大的希望,就想令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对“关上佛的知见”来讲。我们佛的知见这个门,从什么时候关上的呢?就是从有无明那个时候;所以现在再把它打开。什么是佛知?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共有的一个心,这个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佛知也就是佛心。什么叫佛见?就是有佛眼;你开了佛眼,然后你就会洞明一切诸法实相。

使得清净故:没有开佛知见以前,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不清净;不清净,就是污浊不干净。什么不干净?也就是无明、烦恼、粗惑、细惑,有这种种的烦恼,就令我们性上好像不清净似的。那么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现在为什么不清净了?因为没有开佛知见,就没有得到清净。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令一切众生返本还原,开佛知见,让众生得到清净,就出现于世:到这个世界上来。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以八相成道来教化众生。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缘,也就是想要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指示,也就是令众生明白,明白这佛知佛见本来是自有的,不是从外边得到的。佛教之所以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原因,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最平等的。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的;你若不修行,当然不会成佛了。不是说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说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都可以成佛的。

一些外道说:“只有天主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个天主从什么地方来的?有的说本来就有的;又有的说那不可以问的,你问天主从什么地方来的,那就犯罪了!这绝不会犯罪的,除非没有天主;若有天主的话,就不会犯罪!你问他,他应该教你明白,不能说是我不明白的事情,一问就有罪了!没有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天主,就是三十三天那个帝释天释提桓因,他就是天主。有的外教说:“不是的,我们的天主不是这个天主,是另外有个天主。”你的那个是另外一个天主?那你想把三十三天这个天主,又给安排到什么地方去?给撵到什么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好像国王篡位似的,把他赶走了,而你才可以做天主;不赶走,就不可以做的。

其实,这个天主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护法佛教的。因为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这个教理,也不明白“无始无终”的道理。他只知道“有始无终”,说天主本来就有,是天地开始,从他开始天地,这是“有始”;天主永远都存在的,永远都是活的,永远都不会死,所以这是“无终”。其实这是众生想像的讲法。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作佛;不是单单我释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就不许可是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都是一样的;不是说我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我可以做,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这简直是专制主义、独裁主义!

现在佛想指示明白:不是唯独佛才有佛知佛见,而一切众生没有佛知佛见。不是的!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有这种佛知佛见,只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得到这种的力量。所以,佛为了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就出现于世: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指示明白了,但你自己也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单单听人家这么讲,没有真正的领会到、没有得到;这就是这种知识还不够,没有真明白。领会,就是自己心里有一种真实的领受。现在佛要令一切众生,觉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所以出现于世:出现到这个世间来。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觉悟到这种的道理了,但是还没有证得;现在佛又愿意令一切众生,证得佛知佛见的这种境界。入,就是证得。所以出现于世:出现到这个世界上来。

所谓佛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就会了生死了。生死一了,大事就己经完毕。大事完毕,就没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这种道理说完了之后,就要入涅槃了!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又称了一声,舍利弗!前面我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令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这就是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这个世界上。

m2 明会权归实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佛告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佛如来,皆教化这一切的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所有的一切所行所做,常常就为这一种大事的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就是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指示令众生明白,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舍利弗!你要明白!十方诸佛如来,只以唯一佛乘来教化众生,为所有众生说一切的法,没有其他的小乘。若二、若三:若二,是大乘、小乘;若三,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没有大乘、没有小乘,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那是什么乘呢?就是唯一佛乘。

l4 总结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释迦牟尼佛又称了一声,舍利弗!所有十方一切诸佛,他们说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也是说的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没有其他的二乘和三乘。

j2 别列三世佛 分二

k1 别明三佛开权显实 k2 总结诸佛出现大事 k1 分三

l1 明过去佛 l2 明未来佛 l3 明现在佛

今l1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释迦牟尼佛又称了一声,舍利弗!过去的诸佛,他们都用无量无数这么多的方便法门,种种因缘:用种种的因缘。这个因缘,就是你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种因果报应的因缘。譬喻言辞:又用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用种种美妙的言词,来教化一切众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为这一切众生,来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虽然说是有小乘、大乘,或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怀,只为说这一个佛乘,以接引众生,使令一切众生早成佛道。

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这一切的众生,从诸佛开始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智,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属于“空”,这是二乘所证得的一个空理。道种智,是权乘的菩萨所证得的;这种的理,也就叫“有”,又叫“假”──这“有”是个假有,不是真的。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这是佛所证得之中道的智慧。

l2 明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过去诸佛是这样子为众生说法,未来诸佛当出于世:那么未来的诸佛呢?也是这样子。当诸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也用没有数量这么多的方便法门,讲种种的因缘,和种种的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而为这所有一切的众生,演说种种的妙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这所有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为着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这所有的众生,听佛说这个妙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究竟的旨归、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令一切众生得到“一切种智”的这种愿望。

l3 明现在佛

舍利佛!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现在所有十方这么多的佛国之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诸佛世尊也都是愿意饶润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得到安稳和快乐。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像上边所说的诸佛,也都是用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只为这一佛乘而说诸法。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这所有的一切众生,听见佛所说的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究竟的旨归、目的,就是使令众生得到一切种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k2 总结诸佛出现大事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佛!是诸佛但教化菩萨: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所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他们的目的,就是教化菩萨,使令成佛。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想要用佛的知见,指示一切的众生。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要令一切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想使令一切众生,都入佛知见。为这个大事的因缘故,佛才出世。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为这一佛乘,才宣说善巧方便的法门;最后的目的,就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i2 明释迦章广前释迦权实二智 分五

j1 开方便 j2 显真实 j3 举五浊释权 j4 拣伪敦信 j5 说无虚妄

今j1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释迦牟尼自称。我现在教化众生,也是用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来给众生说法,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是一样的。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我知道所有众生,每一个都有种种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欲念。深心所著: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习染而来的。所以深深印到众生的八识田里,着住而不舍离;这种习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这执着性,很不容易得到解脱。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就随其本性:我随着每一个众生的本性、所习染的毛病深浅,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用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用方便权巧的力量,而为说法:而为一切的众生说法。

j2 显真实

舍利佛!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如前面所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法,就像这样,都是相同的,都是为得一佛乘,得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缘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诸佛的世界中,尚且没有二乘这种权法,何况有三?二乘,可以说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说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别教。《华严经》讲的是顿教,这是教菩萨法,但是它也兼有不顿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罗汉和缘觉;别教,是对于声闻、缘觉,将要回小向大,要回向到圆教。何况有三,这个三,可以说是声闻、缘觉、菩萨,也可以说是藏教、通教、别教。因为《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圆,就是单单讲圆教;独妙,就是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妙的;这叫纯圆独妙的教理。其余藏教、通教、别教,都是不能比的。所谓唯一佛乘,也就是说的圆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权教。

j3 举五浊释权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十方诸佛为普度众生,出现于这五浊恶世,有五种浊恶的世界。五种的浊恶是什么呢?

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劫,就是时间。本来是无所谓时间的,是因为在众生份上,产生分别心,才有了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才有这个劫。劫是梵语,具足叫劫波,译为时分。这个时分怎么样污浊呢?一般的罪恶充满这时代,所以连时间也都污浊了。

烦恼浊,这就是指的五钝使。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就是生烦恼的根本。还有五利使,下面“见浊”,就是五利使。钝,是因为它来得迟钝一点;利,是因为它来得快。众生浊,就是众生种种的善恶因缘,生种种的善恶果报;每个众生有他特别的恶业,所以众生也污浊了。见浊,是属于五利使,就是身、边、戒、见、邪──身见、边见、戒见、见取见、邪见;这五种,也是浊。命,就是众生的报身,这一段落的时间,就叫生命;生命也是污浊的,所以叫命浊。

怎么叫“浊”呢?好像把尘土放到水里,用手这么一搅,就浑了,看不清了,那就叫浊。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有这五种浑浊,造成这世界也不清净了,所以叫五浊恶世。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在劫浊浑乱的时候,众生的罪垢非常重的,悭贪嫉妒:悭,就是悭吝,就是有钱舍不得,拿着一分钱也不放手,也要把它攒出水来。这表示什么?这叫舍不得钱。悭,是不能舍;贪,是不舍,不但不舍,而且还要贪图其他人的。自己有财产舍不得,这是悭;而贪图其他人的财产,叫人家舍给我,这样子就变成贪而无厌。悭贪的人,将来的果报都是非常穷苦的;因为悭,不肯布施,所以他就没有福报。而贪,不但自己不布施,还贪图人家的财产。

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公案,说给大家听。有个贪心的人死了,死后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就问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的,这一世人,你所做的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损失。你来生做人,你是愿意吃人家的?还是愿意吃自己的?”他一想:“啊!吃我自己的?这不合帐!我吃人家的,可以把我自己的省下来。”就对阎罗王说:“我欢喜吃人家的,不欢喜吃自己的。”阎罗王说:“好!那你去做猪!猪是专门吃人家给的东西,不吃自己的。”于是这个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错了;但是已经向阎罗王要求,也不能更改了。于是就去做猪,一天到晚吃人家的东西;这就是因为贪心而上当的!

嫉妒,嫉是嫉贤,妒是妒能。嫉贤,就是看任何人如果好过我,我就不高兴了;妒能,这个人才能若超过我,就生了一种妒。所以合起来叫“嫉妒”,就是嫉贤妒能。又者,这嫉妒,也可以说妒忌色,见到美色就生起一种妒忌心。有嫉妒心的人,将来都要堕落的,来生或者就做畜生。你看那些个畜生,都是妒忌人,然后就堕落做畜生了。成就诸不善根:因为众生贪、悭、嫉、妒,所以所成就的事情,也都不是好事,就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恶根,增长他的恶根。

诸佛以方便力:诸佛用方便权巧的力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本来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但是若一开始,就叫众生都成佛,这一切众生都不会相信。所以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先说小乘法,引导一切众生,由小而大;所以他分别说三,这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j4 拣伪敦信 分二

k1 拣别真伪 k2 开除释疑 k1 分二

l1 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 l2 若闻不信受成增上慢

今l1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舍利弗!若我弟子: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假使我的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他自己说是已经得到阿罗汉果,或已经得到辟支佛果了,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也不曾听这个唯一佛乘的真实妙法,不知道;他不知道诸佛如来是为了用一乘教化菩萨,而成佛果。

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这一种人,不是菩萨,也不是声闻乘,也不是缘觉。为什么他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因为他既然得了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这个妙法,他的根性一定是很深厚。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没证得阿罗汉果、没证得辟支佛果,也没有证得权乘的菩萨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种族。

l2 若闻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又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这一些个比丘、比丘尼,他们说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是最后身:现在这个报身是最后一个报身,以后就不再受后有。究竟涅槃:说他们已经得到究竟涅槃,常乐我净了,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发愿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你应该知道,这一类的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贡高我慢,有增上慢这类的人。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假使有个比丘,他真得阿罗汉果了;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他若不相信这《妙法莲华经》的话,那没有这个道理的。

k2 开除释疑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除非在佛灭度之后,现在没有佛。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

佛灭度后:在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像《妙法莲华经》这一种的经,能以受持、读诵,能以明白这个道理的。是人难得:不容易找到能信解这《妙法莲华经》的人;因为没有人明白,所以众生就不会相信了。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或者遇见他方世界的佛,对《妙法莲华经》这种“开权显实”的妙法里边,他们就可以明白、决定了解。

j5 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你们这一切声闻、菩萨,和在会的大众等,应该专一其心,信解受持这部经典。一心,没有两个心。受持佛语:受持佛所说的这种法。这还恐怕一般人不相信,所以佛又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诸佛所说的话,没有假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这个佛乘,所以你们不要生一种怀疑心。

g2 重颂 分二

h1 颂上许答 h1 颂上正说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种的意思再重复说一遍,而说这个偈颂。

在佛答应舍利弗,将要说这《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会中就有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这前边说比丘、比丘尼是增上慢,这儿又说优婆塞、优婆夷是有我慢,也有不信的,都是增上慢之类的。增上慢,就是慢上加上慢,又增加了慢心、骄傲的这种傲慢。优婆塞,是近事男;优婆夷,是近事女。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像这样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等,不是就几个人,是有五千那么多等的四众弟子皆退席。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增上慢的,或者就是狐疑不信的。

不自见其过:他们都不见自己的过错、毛病,都在那儿自以为是,排斥其他人。这是因为于戒有缺漏:对戒律又缺又漏,就是不守戒律。护惜其瑕疵:而又护着自己的毛病,覆藏己过;自己的过错,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叫人知道。瑕玼,就是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一定要持戒;不论是菩萨戒、八关斋戒,或沙弥十戒,都必须要持戒精严。否则,就像水瓶里有个窟窿,总是装不满,总是有漏。瑕玼,本来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边颜色太深了,或者其他有不圆满的地方。在这里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是小智已出:这些个都是没有智慧的人,所以叫小智;这四种人都离开法会了。

众中之糟糠:这是在大众中,他们就像舂米之后所遗弃的残糠一样。糟,就是用米或高粱造酒之后,都有剩下来的酒糟;糠,是舂谷子所去掉的皮子,小米子、大米都有这个。这些人就像那个东西似,已经没有用的。那么,他们为什么退席呢?佛威德故去:因为佛的威德神力,所以他们生贡高我慢的这些人,就走了,离开道场了,都是退席了!这叫五千退席。

斯人鲜福德:斯人,就是这个人;哪个人呢?就是五千退席这一些个人。鲜,当“鲜少”讲,鲜少福德,就是没有德行。这些人,就是没有福的人、没有德行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没有善根的人。所以不堪受是法:他不可以接受这大乘的妙法;为什么?就因为他没有这么大的善根。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现在留在这个法会,所剩下的就是这一些菩萨、罗汉,已经没有枝枝叶叶、没有渣滓了,只有这一切的真枝干和根本之人;也就是只有这些大乘根器、有德行的人,有这些菩萨种性的人,没有那些小乘的人。

h2 颂上正说 分二

i1 颂四佛章 i2 颂释迦佛章  i1 分四

j1 颂诸佛 j2 颂过去佛 j3 颂未来佛 j4 颂现在佛 j1 分五

k1 颂诸佛施权 k2 颂诸佛显实  k3 颂诸佛劝信 k4 颂诸佛五浊开

k5 颂诸佛不虚

今k1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舍利弗善听:舍利弗!你应该好好听我讲!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十方诸佛所得的这种无上甚深微妙法,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方便力,而令一切众生都舍小向大、发菩提心,成佛果位。而为众生说:所以佛用种种权巧方便,本来没有三乘,而说出三乘;这是一种方便的力,而为众生说方便法。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众生心所想念的,种种所修行的道路。若干诸欲性:每个众生有他的欲性。他这种欲性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他先世善恶业:他善业充足,欲念就轻一点;恶业充足,欲念就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可以给自己算一算,算一算自己是欲念重、还是轻?假如你欲念轻,善根就深厚;欲念若重,善根就薄。什么是欲念?就是你的烦恼,也就是你放不下、看不破的;无明、烦恼,这就是最大的欲。

佛悉知是已:佛以佛眼观察,就完全知道这种种的道理;种种众生有种种欲、种种念,佛都知道。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所以,佛就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善巧方便,令一切欢喜:令一切众生听闻到佛法,都生欢喜心。

或说修多罗:或者就说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译为契经。契,是契合,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这叫契理、契机,上和诸佛的佛性是一个的,下和众生的机缘也是相合的。

伽陀及本事:伽陀是梵语,译为孤起颂。有些偈颂,是因为与前面的长行没有说这个意思,好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有“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就是孤起颂,因为前边长行上没有讲这个;就是和前后的长行都没有什么大的关联,但是所说出的道理很特别的。本事,就叙述诸佛宿生的所有事情;本,是根本的时候。

本生未曾有:本生,就是今生;叙述佛今生所有的一切事情。未曾有,就是未曾有法;从来未曾说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也说种种的因缘法,也说譬喻法,又说祇夜。因缘,是说种种因缘果报的事情。譬喻,佛用种种的譬喻,来阐明经中深奥的道理。祇夜是梵语,译为重颂;是把前边已说的长行,以偈颂再说一遍,好像现在这一段的文。优婆提舍经:就是讲论议的;优婆提舍是梵语,译为论议。

佛说了十二部经之中的九部,为什么?因为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钝根的人,他欢喜小乘法,不欢喜大乘法;他还贪着在生死轮回里边,而不愿意舍离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在过去一切无量佛的地方,他们也未曾修行甚深微妙的道,不修这种的法。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他们为众苦所逼恼。众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又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还有无量诸苦。因为着这一些的众生,佛才说涅槃、常乐我净的道理。

k2 颂诸佛显实 分二

l1 颂大事因缘 l2 颂会权归实

今l1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我释迦牟尼佛,巧设这种种方便的法门,令这一类好乐小乘的人,也能得到佛的智慧。但是在这时候,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我可没有跟小乘的人说,你们也可以成佛。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现在我说这个大乘微妙法,所有的人都要成佛,为什么我不说这个法呢?因为时候还没有到。佛说法要观因缘,看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所以就不说大乘的《妙法莲华经》。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正是说《大乘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所以我才决定说大乘法门。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前面所说的这九部法门,这都是随顺众生而说的法。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虽然先说小乘,但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令小乘的人,也入于大乘,作为我的根本;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说《妙法莲华经》。

l2 颂会权归实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有佛的弟子,他心里是清净的,性情既柔软,又聪明,又有智慧;这是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性。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什么他柔软而亦利根呢?因为这些佛子,在过去无量佛的地方,已经修行深妙的法门。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为这一切诸佛的弟子,而说这部《大乘妙法莲华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我现在给这一类的弟子授记,他们来生都应该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因为他们以深心,就是大乘的心,来修持佛法,也持守净戒。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这一类的众生得闻佛,他这种欢喜,遍满他的身体。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佛知道这一类众生的心所想像的、所修行的,所以给他们说大乘法;声闻若菩萨:或者声闻乘,或者菩萨乘。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闻我所说的妙法,或者只闻一个偈颂上,皆成佛无疑:将来都可以成佛,而一点没有丝毫怀疑的。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诸佛国土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只有一种的教法,叫大乘的教法,没有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又有说,二乘,就是大乘和小乘;三乘,就是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这一乘法,就是佛乘,唯有一佛乘。

除佛方便说:可是虽然说只有一个佛乘,而没有二乘、三乘;但是佛因为教化众生,设种种的方便法门,所以又说小乘、又说大乘,又说声闻乘、又说缘觉乘、又说菩萨乘。但以假名字:这不过是以这些假名字,不是真实的,来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来教化众生、引导众生,令众生先修容易的,然后再修大乘、佛乘,使令众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诸佛出于世:十方所有佛出现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就是唯有这一样事情,是最真的、最实在的;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这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权巧的法门。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可是诸佛绝对不用小乘的教理,来教化众生、救度众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的里边;大乘,就是佛乘。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场所得的法一样,都是真实的,而不是方便权巧的。定慧力庄严:佛以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来庄严自己。

讲到“定慧力庄严”,“力”就是佛的十种智力。十种智慧的力量是:

第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佛能觉悟到处、非处的智力。处,是道理;处非处,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

第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众生三世的业果报应,这种智慧的力量。

第三、知诸禅解脱三眛智力。诸禅,就是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四禅;再加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八定。解脱有八种,什么是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就是在你自己心里有一种色想;观外色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净,是清净;得到这种净解脱了。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八解脱,又叫八背舍;背,是违背;舍,是舍弃;就是把它不要了。在这个地方,又有八胜处,言其舍弃贪欲,而得到一种胜处了。八胜处就是: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怎么说呢?因为你这个时候,定力不充足,可是你若观多了,就恐怕自己的定力散了,所以就要观少色。譬如人死的时候,是一个死尸;你观想就观一个,不要观多了;人死了就变迁了,就作膨胀想、青瘀想,你就先观一种想。

(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就是观一个死尸,乃至于百个、千个、万个,到处都是死人的尸首;尸首都会变化的,变胖、肿、烂、生虫;你就作九想观。

(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观青色的胜处。

(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观黄色的胜处。

(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观赤色的胜处。

(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观白色的胜处。

八胜处,言其修这八种观想的法,就能背舍欲念,得到一种胜解脱智。八胜处,再加上“空、识”等十法,就叫十一切处,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以上“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这三种法,是修禅宗者应该知道的。

第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的根,善、恶、聪明、不聪明的智力。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解是解释;知一切众生认知、解释一切的智力。

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众生种种境界的智慧力量。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众生修行的因,所导致的各法界,这种智慧的力量。

第八、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天眼通有无碍的智力。

第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前生这种因因果果的无漏智力。

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知永断一切习气,这种智慧的力量。

佛有这十种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以这种的力量,来教化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自己证得无上的大道,就是大乘一种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佛就说,如果我不用最上一乘的大乘法来教化众生,就以小乘的道理来教化众生的话;乃至于一人:乃至于我用小乘法教化最少的,乃至一个人,我则堕悭贪:我就有堕落悭贪吝法的行为。吝法,就舍不得用大乘法来教化众生。此事为不可:这件事是不可以的。

k3 颂诸佛劝信 分二

l1 举果劝信 l2 举因劝信

今l1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所众尊 为说实相印

若人信归佛:佛对舍利弗讲,假设有人相信佛法,而皈依佛道、皈依三宝;如来不欺诳:如来是说真实不虚话的,不会欺骗世人的,亦无贪嫉意:也不会有贪心和嫉妒的意念。断诸法中恶:我们每个人学佛法,应该真正明理、真正明白因果;不是就听而不行的,要随听随行。

什么叫随听随行呢?譬如我们人本来都有贪心,我们知道这贪心是不对的,就要把贪心一点一点的去除;我们每个人都有瞋心,听佛法之后,知道瞋心是一种不对的东西,也要一点一点的把瞋心改变了;痴心也是这个样子;乃至于妒忌心,也是这个样子。你若有妒忌心、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这都叫法中恶──法中一种恶的习惯、恶的习气;所以就应该断。

佛说自己断这个法中恶,其实佛已经证到大圆满觉的果位,为什么还有法中恶呢?佛为什么说这个话?这就因为要教一般人把法中的恶断去。法中的恶,就是妒忌、障碍、无明、烦恼。你为什么这么愚痴?就因为你在前生妒忌有智慧的人;看见人家有智慧,就生出一种妒忌心,所以今生自己就愚痴了。你今生为什么很聪明?这也就是方才讲的道理,因为你前生不但不妒忌聪明人,而且你还欢喜这个聪明人;甚至于向这个人学佛法,他讲得越明白,你越随喜赞叹;他学东西学得快,你也随喜赞叹,不生妒忌心。所以,你不要怕别人好过自己。人人都好过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后我才成佛;那才是菩萨发心。

你看地藏王菩萨,他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要把地狱的饿鬼都度成佛;鬼是最恶的,他都不讨厌,要去度饿鬼成佛。有的人发愿,说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度五道众生一起成佛,这可不可以?不可以!五道众生,就是人道、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五道同时都成佛,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想成佛,也一定要到人道上,才可以修佛道;不能就在这五道同年、同月、同日、同时,一起成佛,这种愿力不能满的。

地藏王菩萨度最恶的人,佛就发愿度一切众生都成佛,佛并不会有一种妒忌心:“啊!我现在成佛了,我才不欢喜你成佛呢!为什么?如果你也成了佛,我这个佛就没有人烧香、叩头了!我一个人成佛好,不要叫你们成佛!”他没有这种妒忌心;他愿意人人都成佛,甚至于愿意其他人成佛比自己更快一点。所以我们现在听经,无论任何人,不要有一种妒忌心!我预先告诉你,你若有一种妒忌心,有一种贪心、瞋心、痴心,来生一定不是堕地狱,就是转饿鬼,再不就做畜生。

你看危险不危险?如果你不怕做畜生、不怕转饿鬼、不怕堕地狱,那就只管保留你的贪心、保留你的瞋心、保留你的痴心、保留你的妒忌障碍。你要是说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滋味,一定不会好受的;那你就要把贪、瞋、痴和妒忌障碍的心,都要除去。为什么?因为在佛法里边,这些心都是法中之恶。所以你若不断法中恶,就堕落三恶道去;你若断了法中恶,就会生三善道;最低限度,也生到天上去。不过我们学佛法的人,不要求生天;你若求生天,那还是会堕落的。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佛是正大光明,所以能在十方世界,而独无所恐惧了!有的人说:“我很怕的!晚间一个人就怕黑,白天一个人又怕贼!”贼,就是土匪。晚间要是人多了,就生出妒忌心,说这房子我一个人住多好!你到这儿来打我闲岔!可是,白天要是人多了,又嫌太吵了。你说这怎么办?一个人,晚间怕黑,白天又怕贼;人多了,又合拢不来,或者做工,你做少了、我做多了,这么互相就有了很多麻烦。

这怎么办呢?这就因为你有法中恶,所以这个也怕、那个也怕;人多也怕、人少也怕,有人也怕、没有人也怕,晚间也怕、白天也怕,遇到事情也怕、没有事情更怕!

这个怕,所谓“前怕狼,后怕虎”,前边好像有狼,后边又好像有老虎追着似的;这样子,一天到晚,坐也坐不安、站也站不稳,总觉得害怕,甚至于晚间作梦,也尽作恶梦。为什么?我告诉你,就因为你有法中恶,你才怕!怎么佛就不怕呢?佛无所恐惧,什么也不怕的;说法也不怕、教化众生也不怕、众生难调难伏也不怕,什么都不怕!因为无所恐惧,就得到“正”;你有所恐惧,就不得其正。所以人学东西,好像读书的学生,到考试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害怕。

今天果彰讲的,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他说他考试的时候,知道教授的心理和所好;所好什么呢?就说醉话,所以他就乱写一通;教授一看,这很对他的脾味的,所以就给他很高的分。那么其他的人呢?有的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怕得不得了;结果考试的成绩,分数很低的。他讲这个道理,是很有哲理的。为什么?不是说他得到这个教授的意,就因为他无所恐惧。

好像果彰讲法,他也无所恐惧,师父在旁边,他也敢讲;师父走了,他还一样敢讲的。总而言之,他有一套讲法,所以讲得也就很不错的。有的也不怕,听师父说讲经要不害怕;他就讲,讲出的声音,好像一根木头棍子似的,把人打得都觉得很痛。他不怕,人家怕了;讲得人家怕听了,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一切事情,都要找着中道;中道,就是也不偏左、也不偏右,也不太过、也无不及。中道并没有形相的,你随时处事合乎中道了,这就是妙道;你不合乎中道,那就是不妙的道了!

所以佛自己不怕,也不叫人家怕。独无所畏,这不是说佛无所畏了,令众生见着佛就怕了;不是的,众生见了佛也不怕。众生听佛讲法,愈听愈欢喜听,听了几十年,听法也不厌倦。这才是一个说法者!“那么,佛怎么讲《法华经》还有五千退席的?愈听愈欢喜听,怎么还有跑的?怎么还有人不愿意听的?”你问得很有道理;他不听,不是他不愿意听,他是没有这种德行听。所以佛才要讲妙法,他业障就来了,被他的业障所驱使,坐也坐不住,自己退了席。这不是怕和不怕的问题,也不是欢喜听和不欢喜听的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就是这些人罪业太重了。想要听佛法,他的业障发现,就要跑了;这叫发魔气,那个魔力上来了。因为这些有罪业的人,他若不走,就会把一些没有罪业的人影响得也不能听法,所以莫如就走了。就是这么个问题,你不要拿这不成问题的问题来问。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释迦牟尼佛说,我以百福庄严的相好,来自严其身,大光明普照这个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在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佛,都是为着说实相法门、为着说真实的智慧、为着说这《妙法莲华经》。实相印,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也就是实相印。你若明白《妙法莲华经》了,就明白实相印了;若不明白《妙法莲华经》,那就印不着你,没有法子给你印。

l2 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本立誓愿:我在往昔以前所立的本因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我愿意使令一切的众生,和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谁若比我有本事、比我聪明,你们切记不要生一种妒忌心;或者谁若讲经说法讲得好,你也不要生一种妒忌心。你只要生赞叹随喜的心:“他讲得那么好,我也欢喜听!”应该要这样想。切记!无论哪一个人说法,说得好不好,你不要生一种讨厌的心、不要生一种烦恼!你要是生烦恼,他就讲得再好,你也听不进去。所以无论哪一个人说法,都有他的长处和道理,你只要细心去听,都会得到法中的益处。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好像我在以前所发的愿,现在我已经成佛,已经满足我以前的愿了;我所愿意度的一切众生,已经有证果的、有发菩萨心的。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我现在要化度一切的众生,完全令这一般的众生,都得到佛的果位,都成佛道。

k4 颂诸佛五浊开 分四

l1 总明五浊障大 l2 别明五浊障大 l3 明为五浊故说小 l4 明为大故施小

今l1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在前边说皆令入佛道,令一切众生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我遇众生:如果我遇着一切众生。这个“我”,是佛自称。佛证得八大自在我,什么是“八大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为多身。就是能以一个身,能应变很多身;一尊佛,可以应变无量无数那么多的佛。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能以好像一微尘许的身,可以布满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自在。

(三)大身轻举远到。轻举,就好像汽球似的,一点重量也没有,就能飘浮到空中去了。远到,汽球到空中,能任意飘到很远去。这是比喻一个汽球,是这么样讲。轻举远到,是指佛的神通自在的妙用,就轻举起来了,能到很远的地方。

(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就是佛能在同一个国土中,现无量无数那么多种类的众生,这么样子同居。

(五)诸根互用。讲《楞严经》讲过“六根互用”,眼睛能吃东西、耳朵能说话,你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都有这六种的能力,眼睛可以看、可以听、也可以吃东西,又可以尝东西;你看!单用一根,就可以具足这其它的五根的能力。每一根都有这种的能力,所以这叫诸根互用。你说这是妙不妙?

(六)得一切诸法,如无诸法想。得着一切的诸法,还没有这个法想,法也空了。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这第七种的自在更妙了,只要讲一个偈颂的道理、意义,经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大劫,也说不完这一个偈颂的意思。

(八)身遍满诸处,犹如虚空。佛的身虽然遍满诸处,但是可好像虚空一样。佛是无在,无不在的。你说他在什么地方?他什么地方都在;你说他不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不在;所以说“犹如虚空”。看虚空有一个什么形相呢?无形无相。佛的身,遍满一切处,也就犹如虚空一样;所以我们都在佛的气体里边来生存着。

佛在天地间,就像一个大人似的;我们在佛的身上,就好像身上生的一个小虫似的。有的时候,你要是很久不洗澡,身上就有那种小小的微生物生出来;在北方有那种虱子、虮子,很小很小那种虫。但是那种的微生物,它虽知道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但它本身看不见人,因为它在人身上生存着。我们虽然活在佛的法身之中,也就等于这种道理一样的,所以我们看不见佛的法身。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就因为我们在佛的法身里边。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在中国江西那个地方,是最有名的一个避暑胜地,风景美丽,生得山清水秀,非常之好。若你处在庐山里边,你就看不见庐山的真面目;你若到庐山外边,就会看见庐山。我们为什么看不见佛的法身?就因为我们在佛的法身里边;我们若到佛的法身外边去,就可以看见佛的法身了。但是佛的法身外边,根本就没有地方,所以我们没有法子到佛的法身外边去。那怎么样子能看见佛的法身?只要我们用功修道,等成佛了,和佛无二无别的时候,那我们自然就知道佛的法身是怎么样一种境界了。

佛因为得到八大自在我,所以他遂心如意教化众生;怎么样子说法,就怎么样对。尽教以佛道:佛以这八大自在的神通妙用,来教化众生。无智者错乱:无智者,是没有智慧的人,就是一些个愚痴人。虽然佛是这样慈悲教化众生,可是给愚痴人讲什么,他都将信将疑的。为什么?迷惑不受教:因为他迷昧得太深了,所以给他说佛法,他也不能接受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前生是个做什么的。怎么能知道呢?你自己考察考察你自己、看看你自己;你要是慈悲心多,那么前生就没有怎么样杀过生,就没有犯过多大杀戒。所谓“慈悲心”,就是没有脾气;见到任何人,都觉得这个人和我就像是最亲的骨肉一样,慈爱一切的人,像自己似的。你若能有这种的存心,你前生就没杀过生;你若没有慈爱一切人的心,你前生就杀过生。你自己就这么好像用镜子照一照,看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你自己要是瞋恨心太重,前生就杀过生;好杀生的人,火气就很大的。由这两点就可知道,其余的你都可以那么考量自己的前因后果,你今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前生你就做的什么事。

前几天,有个游客问:“人可以做畜生吗?”我就对他讲:“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不用说等来生才变,今生你做畜生的事,那你就是畜生;你做人所做的事情,你就是人;你做菩萨所做的事情,就是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就是菩萨──不过这是初发心的菩萨;你做佛事,就是佛;你做鬼事,就是鬼。看你怎样做?所以‘一切唯心造’,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大家都能到这儿听闻佛法,为什么会来?因为我们前生对佛教有一种信心,所以今生就欢喜听讲经说法;若没有善根的人,他一听讲经说法,“啊!这才是胡说八道呢!这没有意思!”就跑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前生的神通。

l2 别明五浊障大 分五

m1 明众生浊 m2 明命浊 m3 明见浊 m4 明烦恼浊 m5 明劫浊

今m1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着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我知此众生:此众生,是哪一个众生呢?就是那个没有智慧的众生;就是那个没有智慧,而又迷惑不受佛教化的众生。我知道这一类的众生,未曾修善本:他在过去生中,没有修善本,所以他愚痴;若修过善的根,这种人就聪明,不会愚痴。

那么我有没有善根呢?你不要问你有没有善根,你问你肯不肯依照佛法去修行。你若能依照佛法修行,就实实在在去行持佛法,守佛的戒律;你没有善根,也会有善根了。你若不依照佛法修行,受了戒而不守戒,什么善事也不做,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说是就拔去我一根头发或汗毛,对其他人有好处,可以利益天下,这么多的善事,我都不肯做!为什么你不做?拔我头毛,我就很痛的;对于天下的众生有没有利益,关我什么事?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事情我不做的。那么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会没有善根了;你若依照佛法修行,没有善根,也会有善根的。所以不要问自己有没有善根!

我再给你说深了一层;如果你没有善根的,你根本就没有法子来听佛法,因为你没有这种因缘。好像我们现在能以在这儿来听闻佛法,尤其是听这部《妙法莲华经》,这都是在宿世生中,已经种过善根;可是你不要问,我也不会答覆你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若说你有善根,你就贡高起来了:“你看,法师说我有善根,我这个善根一定是不小!”就自满起来。如果我说你没有善根,你前生是猪,今生才做人;所以你这么笨、这么愚痴!你一想:“喔!我前生是个猪来的,今生做人,没有什么大意思!我倒还做一点坏事,再去做猪!没有事情干,吃饱了就睡,更好!”令你退心了!所以我也不能讲。

你有没有善根,就问你!能依照佛法修行,就是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也会有善根。你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会没有善根了!主要就在这一点。所以佛知道这一般的众生,没有种过善根,在宿世没有修过。

坚着于五欲:坚,是坚固;就是不能破坏,你没有法子把它破坏。那不能破坏什么呢?不能破坏五欲的境界。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又有五种也叫五欲,是什么呢?财、色、名、食、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五欲,就好像生了五条根似的,你着住到哪一个,它就会把你拉到地狱去。这是堕地狱的五条根,也可以说是到地狱去的五条锁;锁,锁链子。这个锁链子在什么地方?在地狱那个地方;一拉,就把你拉去了。

(一)财:也就是你贪财的人,不择手段,也不管合不合乎义的,不管是个什么钱,你都要贪,有钱就好。本来不应该贪“义”外之财──不合乎“义”的财;但是你不管它来源是乾不干净、正不正当,这就是贪财。

(二)色:就是美色,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不论男女,碰到一起,第一个念头就是先看一看对方──女人就看看这个男人相貌美不美?男人就看看这个女人相貌生得怎么样?美丽吗?多数有这种的想法。

(三)名:就是名誉。有的人不贪财、也不贪色,但他就贪一个好名誉;被名缰──名的锁给锁住了!就欢喜好名,用种种的方法,各处去自我介绍、自我宣传;好像某某居士,印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印着又是某某团体的主任、又是某某团体的组长、又是某某团体的董事。这么多,就在那一张卡片都印满了。这为什么?就是好名!就是为了叫多一点人知道他的名;拿这卡片,一看,喔!有这么多的衔头、这么多的名堂在这卡片上。名是这样子,对于人也这么重要。

(四)食:吃好东西;有的人也不好财、也不好色、也不贪名,但是他就欢喜吃!怎么样吃呢?他吃,不是说吃自己,就专门各处去骗吃;听说哪个地方有人请客,他就毛遂自荐,到那儿就吃一份,鱼目混珠,在里边混吃。因为吃东西,被人人都看不起了,人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贪吃的人;他一到什么地方,人看见,都讨厌他。

(五)睡:有一种人,他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贪吃,但是怎么样?贪睡,就欢喜睡觉;甚至于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不可以。那么睡得多了,把脑都睡到一起了,就会没有智慧,就睡得愚痴了!所以香港、台湾,常常有“睡死病”;为什么有睡死的呢?就因为他欢喜睡,所以睡得死了!他觉得非常快乐,什么都不知道,一睡觉就死了,也不痛苦。

这五种,是地狱的五条根。所以我们明白佛法之后,有这种毛病的,都要把它改善了;不能即刻把这五种毛病全都改变,也可以慢慢改。

痴爱故生恼:因为着住到五欲上,所以他就生出一种愚痴,而爱着这个五欲。爱着五欲,就要用种种的方法,去找这五欲;找得不遂心了,就生出烦恼来。为什么生出烦恼?就因为没有智慧,对于境界看不清楚、不明白。所以本来贪不到这五种欲,就应该自己回光返照,发一种觉悟的心;他不但不觉悟,而且还生烦恼。

以诸欲因缘:以种种欲的因缘,坠堕三恶道:所以贪吃、贪睡、贪名、图利、好色,这种种恶的行为,都现出来,而生烦恼,就愚痴了;愚痴之后,就堕落三恶道。三恶道,就是饿鬼、畜生、地狱。堕落三恶道,就是被地狱五条根牵引去了;因为他摆脱不开,把五欲看得太重。轮回六趣中:轮回在六道之中。六趣,就是六道,就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六道里边轮着转,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做牛、忽然又变马了,忽然做饿鬼、忽然又变了修罗,这互相轮回;因为种这六道轮回的因,所以就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备受诸苦毒:备,就是完备,也就是“全”。受什么全了?受一切的苦全了,六道的苦恼,他受遍了!

m2 明命浊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众生轮回在六道中,受胎之微形:所以就托生去投胎,或者投胎做人,或者投胎做马,或者投胎做牛,或者投胎做老鼠。有人怕老鼠,你就不要做坏事;做坏事,你自己或者都会跑到老鼠的队里头去,和老鼠做朋友。你看老鼠又污浊、又邋遢,要小心一点!这老鼠也是受胎的。受胎之微形,是胎生里最小的东西。

世世常增长:投胎去受果报,今生受这种胎、来生又受那种胎;由小的动物,变成大的动物;由大的动物,又变成老的动物。总而言之,业障总增长,世世生生的恶业果报,有加无减──只往上增加,而不减少;增长到什么程度上?没有人知道。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这种人德行微薄,福报也就少,所以受到一切的苦;一切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m3 明见浊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入邪见稠林:那个邪见,就像树林子那么多。你看!那么多邪见,你怎么能跑得出来?若有若无等:这个邪见稠林,总起来有六十二见。“若有”就是常见,“若无”就是断见。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和诸见结为朋友,互相倚赖,依止到邪见上了。诸见,很多很多的见;总起来有六十二种见。

这六十二种见是什么?我们人人都听过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有的外道就这样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色,是非常大的,周遍法界;我,是个小的,我在色里边。这真太愚痴了!怎么自己跑到色里头去了?岂有此理!这简直是不通之至!根本没有这么个道理,他造出这么一个理论,这是一种见。又有一种外道,他也立出一种理论,说:“色小我大,色在我中。”色是小的,我是大的;这个色在我的里边。究竟“色”是个什么东西,他都不知道,就说“色”跑到他里边去了。

又有一种外道,他又立一个邪说:“即色是我。”色就是我,这又是一个理论。有的外道,又立出一种见,怎么说呢?“离色即我。”这个色是离开我的,和我不成一个。你根本也没有什么根据,就立出这么一些邪见来。

色、受、想、行、识,色有这四种见,受也说有这四种见:(一)受大我小,我在受中;(二)受小我大,受在我中;(三)离受是我;(四)即受是我。那么想和行、识,这五蕴的每一个也都有这四种见,总成二十种,这是现在的二十种见。还有过去的二十种见,也是这色、受、想、行、识。未来还有二十种,合起来,是六十种邪见。还差两种,就是根本断见和常见,也就是执有、执无那两个见;所以合起来,就叫六十二见。你不要问为什么他有这六十二见,根本就没有理由的,他立出这种邪见;若追究理由,你也堕落这个邪见里。根本没有理由,不过我们要知道它──知道它是没有理由。

m4 明烦恼浊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深着虚妄法:这些外道,都深深地执着这种虚妄法;虚妄法是什么?就是这六十二种邪见。坚受不可舍:他坚固领受这六十二见,说:“这个是有道理,是这样子!”就执着不化,执着这种见解,说他是对的。

也就好像某一等人,他信这种迷惑的宗教,也不追究真理;不管说的是或非,他就迷了,和迷旁门左道一个样子。他执持这个道理,信得非常坚固,比信佛、信法师的信力还坚固;你叫他改变,“不行!这是我的祖师发明出来的理论,这是不可改变的;一改变,就有大罪了!或者堕地狱,或者一定五雷轰顶!我不可改变的,我一定要信这种宗教!”五雷轰顶,是天上打雷,打死人。

我告诉你们,你们哪一个若不信我的话,都不会五雷轰顶;不信佛,也不会五雷轰顶的。你们只管不信,等你想清楚了,再回来信!现在你因为迷了,你信外教,可以信去;等你清醒过来,你再回到佛教。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你信任何的宗教,也没有超出佛教之外;任何的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份,不过那个路有走远、走近。你信仰其他宗教的理论,你就多走几步;你信佛教,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接近佛教,你先明白、先开悟、先成佛。

所以我很多的弟子,听听经就跑了,我也不管他;你跑就跑,你跑够了,就回来了;你没跑够,当然要跑,这没问题!就好像这“五千退席”一样的。好像人要吃饭,他饱的时候,不想吃;等到肚饿了,他就想吃饭了!对佛法也这样子,你觉得现在对佛法不需要,没有肚饿,你各处跑;等跑肚饿回来,就想要吃这个佛法了。

我慢自矜高:我慢,就是贡高我慢、增上慢。自矜高,就觉得总有个架子:“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怎么样都比你好!”自认为自己的架子极大,矜夸高傲;就好像某某人到这儿来,说他心非常的高了,这就叫“自矜高”。心要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你心高傲起来,那就背道而驰。

谄曲心不实:谄,是谄媚。譬如看见省长来了,阿谀奉承,又给他开车门、倒茶、又替他点香烟,不知道怎么样恭敬他好了!甚至于对佛,他也不那么恭敬;看见一个大官来,他就总向上面巴结,这就叫谄。曲,就是不直。譬如他知道你有钱,想向你借,但他不直接说,怎么说呢?“今天我想用一点钱,或者我和 gary 讲一讲,向他借一点钱。”这么样转个弯,这就叫曲。曲,是弯曲,就是不直;心不实在,虚浮不真。

m5 明劫浊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这等人经过千万亿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大劫,也听不见佛的名字。为什么?他善根太薄了,没有善根。亦不闻正法:不但不闻佛名字,也没有机会能听人讲经。你们能听讲经的人,这都是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到这个地方,坐一秒钟,他就觉得屁股好像坐到针上似,扎得非常痛,赶快起身就跑了!就是因为没有善根的关系,所以他没有机会听到讲经。

你看我们在三藩市,这儿每一天晚间都讲经,是没有来听经的人多?还是在我们这儿听经的人多?也就好像佛抓了一把土,就问诸大弟子:“你们看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就说:“当然大地的土多,如来手里的土少。”佛就说:“是啊!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着人身的人,如佛掌上土;失去人身者,就和这大地土那么多。把这个人身丢了,不能再做人,来生或者做饿鬼、或者做畜生、或者堕地狱去,这叫失人身的人。

现在我也是可以拿这个来作比喻:“来听经者,如掌上土;没有来听经者,如大地土。”你看!这多稀罕!来听经的人,都有善根的,就等于黄金一样;没有来听经的人,那就像马粪那么多,像粪土一样,到处都是。所以你们各位能听经闻法,这真是不容易的机会!尤其在美国,你各处去调查,没有一个佛堂,天天晚间讲佛法的;没有一个地方,有这么专为佛法来宣扬佛教的!一个礼拜或者有一天,这就不得了的,就算讲经说法了;我们这儿,每天晚间这么多人,都来讲经闻法,互相研究佛教,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将来你们都是美国开山的祖师,开辟佛教的先锋队!

如是人难度:像这一类没有善根的人,是特别难度的,真不容易度。我现在都知道全三藩市有几百万人;真正发心听经的人,只有几十个。你看,稀奇少有!所以没有善根的人,是不容易度的。你和他讲,明明是对的,是有道理的佛法;他听着,明明认为对,也要反对你,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善根。善根若有,那听见佛法,都恭敬而诚心的。

在中国金山,有一位金山活佛,无论哪一个法师讲经,他就到那地方去先顶礼法师,然后跪在那儿长跪合掌,恭恭敬敬的那么听经;你看诚心不诚心?本来他已经是活佛了,一般人都叫他“活佛”,但是他还那么诚心。

他怎么被称为“活佛”呢?他从金山的塔顶跳下来,没有事似的,也跌不死;他又会给人治病,用什么治病呢?以“波罗蜜汤”治病。波罗蜜汤,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就是他的洗脚水。有病的人来,他就在洗脚水掺上一点香灰,或者是香末子之类,就掺得那么污浊邋遢的样子,给病人拿回去喝;说也奇怪,这个人喝了,病就好了!所以一般人都称他为“活佛”。

在西方,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法会,这真是特别稀有的,也可以说从来未曾有的。佛法将来到末法的时候,法要灭,佛经都会没有的,所有的经书都会变成白纸;就是有纸,也没有字了,字自然就都会不见了!就那么奇怪的。

在所有经典中,就由《楞严经》上先灭,《楞严经》先没有的;所以我到你们西方的国家,向西方人来宣扬佛法,首先提倡《楞严经》。这是开智慧的一部经,你们大家研究《楞严经》看看;其中讲的道理,那真是比现在的科学、哲学都妙得多!它是讲根本的道理。《楞严经》讲完了,现在又讲《法华经》;我希望把这一部《法华经》,也都讲给你们西方的人听。讲完《法华经》,如果有机会,再能讲《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更妙了!那是“经中之王”──《华严经》,可以比喻金轮圣王;《法华经》也是“经中之王”,但是这个“王”,没有那个“王”大!就比喻银轮王;《楞严经》可以比喻铜轮王。

《华严经》现在没讲,我先讲一讲这部经典的来历。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最初就讲《华严经》;因为佛现千丈卢舍那身,宣讲大华严,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二乘人虽然有眼睛也看不见佛说《华严经》,有耳朵也听不见这个圆顿的法门。

佛说《华严经》之后,因为二乘人听不懂,只有大乘的菩萨才明白;所以这部《华严经》后来就被龙王请到龙宫去,人间已经没有这部《华严经》。等到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他把世间的书都读完,把人间所有的文字都学尽了,没有书可读了。他因为有神通,就到龙宫里去看藏经;在龙宫里,就看见这部《华严经藏》有三本,分为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颂,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颂,有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颂,有四十八品。因为上、中这两本数量太多了,不是我们世界人这个心的力量能修行得到的,所以龙树菩萨没有法子记得那么多;只仅仅把下本用他的记忆力记住,等回到人间后,用笔将全部写下来。这是龙树菩萨在龙宫用记忆力记出来的,因为龙树菩萨记忆力非常好,看一遍就完全的记得!《华严经》的来历是这样的。

我们要是把《妙法莲华经》听完,再能听到这《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经都听完,把佛经的“三王”都了解了,那其余的经典,就不讲也都会明白。这是因为在西方,佛法初兴,所以应该宣扬大乘法,用大乘法,来教化这一些个大乘的菩萨。你们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你们都是在早先发过愿,答应过我,说我到美国来,你们都要来帮着弘扬佛法的。所以现在遇着你们这一班很聪明的西方人,来天天学佛法,这都有远因的──远远的已经种这个因了!我讲的话是讲真的,你不要不相信!

l3 明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释迦牟尼佛说这一切的人不容易度,为什么不容易度?因为人太愚痴;给他说真正的法,他们不懂,就会疑惑佛所说的,不知道是法、不是法?所以我就为他们设出了一种权巧方便的法门,就说这个三藏教;三藏教说“离苦”,要把一切苦了了,所以就说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切人应该知道,在这个世间,一切都是苦的;知道苦,就应该要了苦,所以我就对这小乘根性的人,说这种了苦的四谛法门,说叫他们得道、证果,证涅槃的妙果,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l4 明为大故施小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虽然对二乘人说这“不生不灭”涅槃的妙法。可是这种法,不是真正、究竟的寂灭法。因为一切法,从本来的地方算起来,法的本体是寂灭的、是如如的。如如,就是寂灭的样子;寂灭,也就是如如。可是我说小乘法,是给这一般人修行;小乘法修成了,然后还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才是真正的佛子。菩萨道行到圆满了,等到来生就证得佛果。

k5 颂诸佛不虚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可是虽然这样证佛果,最初若叫这一切二乘的人就修佛果、行六度万行,他就会怕菩萨道难行。所以我有方便力:我设一个权巧方便。因为佛成佛之后,先讲“大华严”──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当时二乘的人,都不能了解;所以佛才又用种种方便权巧的法门,开示三乘法:说有三乘的法门。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佛虽然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究竟的旨归、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一切众生成佛。不但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最高的佛乘,所有十方世界一切的诸佛,也都是先说三乘,然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把三乘的权教都放下,而显出一乘无上的实教;实教,就是佛乘。

今此诸大众:现在在这法会的大众,就是菩萨、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鬼、神、一切天龙八部等,皆应除疑惑:都应该把疑惑心除去,不应该怀疑《法华经》这个法,不应该像那个狐狸似的,多疑不信。

狐狸,就是狐狸精。冬天河上边结冰,狐狸渡河的时候,它每走一步就用耳朵听一听这个冰;走一步、听一听,走一步、听一听。为什么它要听冰呢?它听这个冰有没有声音,是不是很薄的冰?若把冰踩破,那就会掉到河里边。没有声音,它还不相信,又走一步,再听一听,这叫狐疑,狐狸多疑。我们信佛的人,有这种没有善根的,也就对佛法将信将疑──就是一半信,又一半怀疑,信得不真实──这就没有除疑;现在叫这一切的大众,都应该除疑惑。

我们再又说回来,为什么人对佛法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就因为自己愚痴;如果他有般若的智慧,他就不会怀疑。因为没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你对他讲真法,他也当假法来听;你讲的是妙法,他也当粗法来听;这就是没有择法眼──没有选择法的眼睛,所以就生出一种怀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十方诸佛所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一乘的佛道;所谓“唯一佛乘”,就是这个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实相法门。无二乘,没有大乘、没有小乘,也没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没有了;只说佛乘实教的法门,而不说权教。所谓“开权显实”,把权巧方便的法门都放到一边,只说实相妙理;所以现在就是声闻的人、缘觉的人,也都应该回小向大,来修习实智,不要再舍不得权智。权智你放不下,实智也不能明白;这是只有一个佛乘,没有其他的余乘。

j2 颂过去佛 分二

k1 略颂开显 k2 广颂开显

今k1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过去无量劫:已经过去的无量劫。无量劫,是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劫;这个“劫”,并不是小劫,是大劫。劫,梵语叫劫波,翻译为时分,时候的一个分。时分本来没有一定的定义,也没有哪一个叫“时”、哪一个叫“分”,本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因为众生心念的分别,而有了过去、现在、未来。

佛在《金刚经》上,说明白这个“时分”是没有的。怎么说呢?“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没有了;怎么说呢?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你说这个是“过去”,这个又过去了,你也不要再回头来追它了!“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也没有了;你说这个是“现在”,你说出这一个“现在”,这个已经又过去了!现在的不停止到这个地方,你又留不住它!“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心也没有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呢!你去迎接它做什么?没来的,你就不必去迎接它;没来也就没来。所以,这三心了不可得。讲到这个地方,我讲一个“三心了不可得”的公案。

在中国四川,有一位法师姓周,他擅于讲解《金刚经》,而且还著作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青龙疏钞》。他听见中国南方,就是在扬州一带,一般的出家人都是参禅打坐,没有讲经说法的;他就叹息:“这一般人,都是魔子魔孙!在佛教里应该讲经说法;你天天参禅打坐,这有什么用处!”于是他就用两个箩筐,把他的《青龙疏钞》放在里头,挑着就往三江,就是长江、扬州、南京、上海这一带,预备到那里去讲经,教化众生。

他挑着所著作的《金刚经》注解,走到离扬州很近的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卖点心铺子;这个铺子,是一个老的女人在那儿卖点心。偏偏这个时候,他肚子就饿了;他要买点心吃,就把挑子放下,说:“我想买一点点心来吃一吃。”

“你从什么地方来呀?”这个老的女人就问他。

“我从四川来。”他说。

“那你挑这么一担纸,做什么用啊?你到什么地方去卖?”

“这是《金刚经》的注解,不是卖的。”这位法师就说。

“啊!《金刚经》的注解?《金刚经》上有三句经文,我请问你是怎么样讲?”这个老女人就说。

这个周金刚一听,这当然!全部《金刚经》我都会注解,问什么问题,我一定很容易就可以答覆出来了!就说:“你问吧!”

“法师!你注解《金刚经》,《金刚经》里边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请问你,今天你想要点的是哪一个心?”

这样一问,把这个“周金刚”问得闭口无言,没有话讲了,自己不知道究竟答覆点哪一个心好?于是知道自己这个理论还靠不住,所以把所注的《金刚经》都收起来,到高旻寺龙潭那个地方去参禅打坐,以后他也开悟了。他开悟之后,知道这一切的法藏,原来要凭真正用功,才能了解;如果不用功,就凭这口头禅,说来说去、横说竖说,都是皮毛,都没有得到经中真正的道理。

所以,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宗亦通,就是不单会讲经说法,又会参禅打坐;说亦通,不单会参禅打坐,而且又会讲经说法;这宗、说并通。宗,就是禅宗;说,就是讲经说法;他都明白,所以定慧圆明。他为什么宗、通都明白呢?就因为他有定力、又有慧力;定力和慧力互相圆融,定帮助慧,慧也就是帮助定。有定而无慧,只通宗而不通教;有慧而无定,只通教而不通宗。那么“定慧圆明不滞空”,就是他没有法执、也没有我执、也没有一个空执;人、我、法、空,都没有了!

讲到这个“劫”字,既然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为什么又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方才没讲吗?因为众生的心念有这种分别,所以就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怎么叫一个劫?这个讲起来是很复杂的。这一增一减,算一劫。减,就是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要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也减去一寸;像这样来计算,一直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止,然后再增。增,也是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到八万岁的时候,弥勒菩萨出世成佛。人由八万四千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再由十岁再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那么集聚这二十个小劫,就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这算一个大劫。

我们这个世界,分成、住、坏、空;这个世界成,要经过二十个小劫的时间;坏,也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住,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空,又二十个小劫的时间;所以在一个大劫里,具足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这叫一个大劫。现在是多少个大劫?数不过来那么多!为什么说数不过来?无数劫,没有一个数目可以说得出来。无量灭度佛:在无数劫里边,有无量那么多的佛成佛、有无量那么多的佛灭度。无量佛成佛的时候,也经过很长的时间;无量佛灭度,也经过很长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都用百千万亿那么多种的方法,他的数目是不可量的。

如是诸世尊:像这么多的这一切佛,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佛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用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权巧方便法门,演说诸法的实相。诸法,有百法,又有千法、万法,无量无数那么多法。什么叫百法?色法有十一种,心法有八种,五十一个是心所法;八个是心王,心王指挥这个心所,心所要听命心王;又有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六个无为法。所以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那么诸法实相,这一切法,都是为的实相法而说的。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这一切的世尊等,都说这个佛乘、都说实智,都要开权显实;佛以前所说的三藏教,是为实施权,为这个实智,而说权巧方便的法。究竟的旨归、最终的目的,就是说实相妙理,就是这部《妙法莲华经》所讲的道理。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教化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众生,都使令这一切的众生,早成佛道,早得到涅槃的妙德,常、乐、我、净这四种的快乐。

k2 广颂开显 分二

l1 总明方便助显 l2 别示开显之相

今l1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又诸大圣主:诸,就是一切。大圣主,也就是佛的一个别名。知一切世间:世间,有有情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又叫正报;器世间,又叫依报;这是依、正二报。这依、正二报,佛都悉知悉见。

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一切众生的种类;众生心里头最深的、在心里头藏伏着的这种欲念,诸佛是知道的。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因为知道众生这种的欲念,所以就设种种权巧方便的法门,来度脱众生;小乘、大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都叫异方便。这异方便,是帮助第一义的佛乘──最高的一乘佛道。

l2 别示开显之相 分二

m1 约众善显缘因功德 m2 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m1 分七

n1 约六度明开显 n2 约悲恋心明开显 n3 约供舍利明开显 n4 约造佛像明开显

n5 约画佛像明开显 n6 约供塔像明开显 n7

约称佛名明开显

今n1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有众生之类,他们在过去生中,都遇着过一切诸佛。若闻法布施:他们听见这一切佛所说的法,讲六度万行,所以他就行布施;行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一切一切,都作布施。或持戒忍辱:或者是修持戒度,或者修忍辱度。布施就度悭贪;你若有悭贪,就不能行布施;你若行布施,就把悭贪的心减少了。持戒是度毁犯;你若守持戒律,就不会犯戒律。忍辱就度瞋恚;瞋恚就是发脾气,你好发脾气吗?修忍辱度,就不要发脾气了!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作风,这就是忍辱。

精进禅智等:精进就度懈怠;你这个人若懒惰,就要修精进度。禅定就度散乱;你很散乱的,没有定力,那怎么办呢?你就修定力。你不修定力,始终不会有定力的。六度最后的智慧度,是度什么呢?智慧就度愚痴。你有智慧,愚痴就变成智慧了;你若没有智慧,智慧就变成愚痴了。是一个东西,不过两个名称;其余六度也都是这样子。譬如忍辱,也就是瞋恚变的;精进,就是懈怠转变的;禅定,就是散乱转变的;不过就是变过来而已。你犯戒吗?你守戒,就是把犯戒转过来的。布施就度悭贪,你一切东西都舍不得;你不舍,所以就不得;你要舍,才能得。所谓“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所以舍,就是度悭贪的;悭贪,就是很不愿意舍钱,舍钱如割肉似的,拿出一分钱来,他也觉得心痛、肝痛的。

种种修福慧:你要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在六度里,你要修福、又要修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这样子,这一切的人等,他们都已成佛道了。你算算修这六度万行,要经过多长的时间,才能成佛道呢?可是,这些人在最初就修一个小善,以后日积月累,由小善就变成大善了;由一善,而变成多善;由一种福,而修成多种福;由一种慧,而修成多种的慧;等到福慧双圆,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这时候就成佛了。

我们现在开始修行,我们哪一个人也不知道在前生修了多少世了?无论修多少世,是修过、没有修过,我们都要修,不能不修的。譬如我前生没有修过,要是我今生还不修,那始终是没有福慧的。我前生没有修,今生更要开始修;前生若已经修了,我们今生还要继续的修。所以不管前生有没有种过福慧,今生我们遇着这个无上的佛法了,一定要开始勇猛精进,乃至成佛,我们的工作才算完了。

n2 约悲恋心明开显

诸佛灭度后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在诸佛入涅槃之后,假使有人发出一种善而柔软的心;柔软,就是不刚强。这种人,在最初看来虽然只是很少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积功累德;像这一类的众生,也都已成佛了。

n3 约供舍利明开显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榓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诸佛灭度之后,供养舍利者:又把佛所有的舍利,造塔来供养。造佛塔供佛的舍利,应该造十三级,辟支佛是五级;级,就是一级一级的、一蹬一蹬的组成。证四果的阿罗汉就四级,证三果的阿那含是三级,证二果的斯陀含是两级,证初果的须陀洹是一级,唯独佛的塔是十三级;所以人造塔,也应该要知道什么样的人的舍利,可以造几级。那么在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造百千万亿那么多种的塔。用什么造的呢?

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或者用金子造的塔,或者用银子来造塔,或者用玻璃来造塔,或者用砗磲石来造塔,或者用玛瑙石来造宝塔,或者用玫瑰石──是一种玉石之类,也非常的美丽;或者用琉璃珠来造宝塔。清净广严饰:这个意思,也就表示以清净庄严而广大,来庄严佛的舍利。庄校于诸塔:这个“校”字,读“铰”字,因为就是好像两个锁链铰到一起了。庄校,就是在一切宝塔上边,用铰炼互相连环着来庄严。

或有起石庙:或者有的人用石头造一个庙。栴檀及沉水:或者用栴檀香木,以及用沉水香木,来造佛庙,或者造佛像。木榓并余材:木榓,也是一种香木的名字。余材,和其余的材质。砖瓦泥土等:或者用砖、瓦来造庙,或者用泥土来造庙。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或者在旷野之中,积土成一座佛庙,这是很容易的。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乃至于小孩子玩耍,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这种种人,这样子功德积得多了,现在已经都成佛了。

n4 约造佛像明开显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鍮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假设有人为求佛法,要造十方诸佛的形像;刻雕成众相:用刀雕刻成一切的佛像。皆已成佛道:这个人也已成佛道了。

或以七宝成:或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所造成的佛像。鍮鉐赤白铜:鍮鉐,是一种石头,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者用赤铜,或者用白铜,白镴及铅锡:或者用蜡、铅、锡来造佛像。铁木及与泥:或者用铁,或者用木,或者用泥,来造佛像。或以胶漆布:或者以塑胶和漆布来造佛像。严饰作佛像:用种种的庄严来修饰这些佛像,造得非常美观。造佛像有十一种的功德:

(一)世世生生,眼目清澈明亮:你眼睛非常明亮,看东西也看得清楚;为什么有这种果报呢?是因为你在宿世生中,造过佛像。

(二)生处无恶:不论你生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都没有恶人;你的左右邻居、朋友、亲戚,都是善人,不会遇到恶人,也不会遇到恶兽。

(三)常生贵家:生到富贵的家庭去,又有钱,又有地位。

(四)身体会有紫磨金色:为什么我们身体不是紫磨金色?因为我们在过去没有造佛像的缘故。

(五)丰饶珍宝:处处都是珍宝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多。珍是珍珠,宝是宝物。

(六)生贤善家:生到贤人和善人的家庭去。

(七)生得为皇:造佛像的功德,来生你就可以做皇帝。现在没有皇帝了,但做总统和皇帝是一样的;这个国家没有皇帝,那个国家还有,你可以找有皇帝的国家去托生。

(八)可以做轮圣王:做轮圣王,那更尊贵了!转轮圣王一修就成佛。

(九)不单在人间做王,而且还可以生到梵天去,寿命享有一劫的长。

(十)不堕恶道:造过佛像的人,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地狱、恶鬼、畜生,都没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都会敬重三宝、恭敬三宝、皈依三宝,不会堕落的。

造佛像有这十一种的功德。所以我们若有力量,应该造多一点佛像;你造佛像,你的相貌就圆满。佛为什么相貌那么圆满?也就因为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尽遇着多少尊佛出世?第一个阿僧祇劫,遇到七万五千多佛;第二个阿僧祇劫,遇到七万六千多佛;第三个阿僧祇劫,遇到七万七千多佛。你看,就遇到就这么多的佛;他造佛像,那当然更多了,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相貌才那么圆满。我们造佛像,不是单单为了相貌圆满,好令人生一种爱欲心;而是要修我们的福、修我们的慧,将来也成佛。是为的这个!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这一类造佛像的人,也都统统成佛了!

n5 约画佛像明开显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经文上虽然说用胶漆布来造佛像,但是在戒律上,不可以用胶漆布来造佛像,因为胶漆布有股臭味。还有在戒律上也说,若是站着的佛像,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着;坐着的佛像,我们不可以在佛像前躺着。这个我也提一提,每一个人都要知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彩画,就是彩色绘画成的佛像,佛像画得非常圆满庄严。自作若使人:或者自己造佛像,或者用钱请人帮着造佛像;皆已成佛道:因这种的工作,然后这种人都会成佛了。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乃至于最小的童子在玩耍的时候,或者用草,或者用木头造佛像,或者用笔来画佛像,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或者用指甲蘸着墨水,而来画佛像。

过去,在四川有一个人,他念《金刚经》的时候,并且用手在虚空这么写《金刚经》,每一天都站在同一个地方写。你说怎么样?以后每当下雨的时候,在他写《金刚经》那个周围的地方,总也没有雨,雨落不到地下,每一次下雨都是这样子。那么有开眼的人,就看怎么这个地方在方圆这么一块地,就没有雨下呢?一看,原来这个人虽然是用手在虚空中写《金刚经》,可是天龙八部也都在那儿保护着这一部经,令雨不落到这个地方;所以以后就在这地方造了一座庙。你看,就这么用手往虚空中这么一书写,已经就有这么大的感应。这是在〈金刚经上灵异记〉记载着,是真有其事的。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像上面所说的造佛像这么多人等,渐渐都累积功德,积得多了,具足大悲心:也都具足大慈悲心了,皆已成佛道:现在已经都成佛道了。但化诸菩萨:可是佛是教化菩萨,令这声闻回小向大,修菩萨法,然后再回向佛乘。度脱无量众:度脱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众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n6 约供塔像明开显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假使有人在塔中,或者在寺庙里,无论是对着宝像也好,或者是对着画像也好,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以花、香、幢幡和宝盖。这也包括其余的璎珞、衣服、饮食、音乐等等,存着一种恭敬心,而供养佛像。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或者请人奏乐,打着鼓,或者吹牛角、贝螺之类的。箫笛琴箜篌:或者是吹箫、吹笛子,或者奏琴,或者吹箜篌;箜篌也是用竹子作的。琵琶铙铜钹:或者弹琵琶,或者打铙、打铜钹。钹是这么打的,“咚!咚!咚!”你们大家大约没有见过。在佛前,要作正当的音乐,就是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不是唱邪淫之歌、唱男女谈情说爱那种的音乐,那种的音乐,在佛前是不可以奏的。又好像我们敲木鱼、敲磬,这也是音乐;我们诵经、念咒、唱赞等,这都是用音乐来赞叹供养佛的。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像这样子,很多种的微妙音,尽用它来供养佛。

或以欢喜心:或者有人以欢喜赞叹佛的心。歌呗颂佛德:就是用种种的歌,呗是梵音,颂是赞颂,颂扬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至于以这少少的歌唱,来颂扬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由这个最少的小音,也都已成佛道;况且那么大的音声、那么多的音声来赞颂佛的人,更早就已成佛道了。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如果有的人,心里没有定力,非常散乱;以这种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乃至于以单单一朵花,来供养佛的画像。渐见无数佛:那么由他供养画像的功德,渐渐的积累,他就能见到无数的佛。

或有人礼拜:或者有人向佛顶礼。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者有人就仅仅在佛前这么合掌,乃至于举起一手,到额头这个地方。那么这是很小的一种恭敬心了。或复小低头:或者就仅仅这么低一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以这种最少的恭敬心,来供养佛的画像或者宝像,也渐渐的,由最初这一念的发心,乃至见到无量这么多的佛。

自成无上道:自己因为这么积功累德,所以也成佛道了。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广度无量无数这么多的众生,入到无余的涅槃。如薪尽火灭:就好像柴烧尽了,火也灭尽了似的。因为众生的机,就比方薪;佛的应身来度脱众生,就比方火;那么众生的机薪既然已度完了,火也就应该灭了!

n7 约称佛名明开显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散乱心,就是不专一,没有禅定。也好像游客来到这儿来参观庙、参观佛像,只是参观、看一看,这都叫散乱心;他们都没有诚心,虽然到庙上这儿看,但根本就不知道有佛,所以这可以说是散乱中的散乱。入于塔庙中:到佛塔,或者到佛的寺庙里边,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声“南无佛”;以最初这一念,他们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么原因呢?因为“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你跑一千里路,你从什么地方跑起呢?在第一步开始的时候。你想走一千里路,这也就到一千里路;你万德圆融,想成佛,这始于最初一念。以最初一念,你种这个佛因,将来必定结佛果。

我们念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你看!很容易念的!可是这个机会并不容易遇着的。现在你们各位都遇着了,明白念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念佛的人多?还是会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说是会念佛的人,就像月亮那么稀少;不会念佛的人,好像星星那么多。你看看是星星多?是月亮多?所以会念佛的人,这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会遇着这个念佛的法门。

在佛住世的时候,佛有一个堂兄弟叫提婆达多,他专门和佛来作对。佛教化弟子,每天要日中一食;提婆达多就标异现奇,做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他说你一天吃一餐,我叫我的弟子一百天吃一餐,可以一百天不吃饭。释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斋不吃肉;提婆达多说我叫弟子不但不吃肉,连盐都不吃。总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筹、比佛做得高。可是做来做去,他就是不念佛;你叫他念佛,他是不念的。

提婆达多一生尽造罪,尽和佛来作对,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业恶贯满盈的时候,他生陷地狱。怎么叫生陷地狱呢?就是这个肉身,活着就下地狱去。那么在将要下地狱时候,已经要到地狱门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却念不出来了!只念“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说念不出来。你看,业障把他制止了,所以他说不出一个“佛”字!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人也是很可怜的,你不要轻看他!等到他在地狱的罪受满后,出了地狱再修行,那时还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无;就因为他当初念“南无”这两个字,所以成辟支佛的时候,也叫南无。你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以为随便可以念佛;你现在是没有业障来把你障住,若障住的时候,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还有一个公案,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他很穷的,没有钱,他看释迦牟尼佛天天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出去托钵乞食,就想:这个也不错!一天去托钵乞食,回来吃完饭,也没有什么事情,都很好,我也出家去!他看人家比丘托钵乞食很自在的,也不用做什么工,也不辛苦,也没有其他事情去理,很清净自在的;于是他也要出家。他到给孤独园要求出家,这天恰巧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外应供去了。

佛的弟子,有开佛眼的、有开法眼的、有开慧眼的,或得到五眼六通的,也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我们人有开眼的,这叫报得通,就是因为在前生修过〈四十二手眼〉和〈楞严咒〉种种的法门,所以得这种的果报;这并不是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证初果到四果的圣人,可以看到八万大劫这么长时间的因因果果。你看!普通开佛眼、开智慧眼的,或者看人一生、二生、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或者到万生,但是不能看八万大劫;这证果阿罗汉,就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其中的因果。

这个老年人想来出家,这一些个佛的弟子大阿罗汉,就观察,看看这个人的根机怎么样?可不可以出家呢?一看,这个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供过佛,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也没有用一个小音来供佛,也没有用一个花来供佛,也没有合掌、举一手、小低头,这一些供的都没有,那他不能出家。

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出家是很容易的;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出家的。不是说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了,你若没有这种善根,你就想出家,也有障碍的;终究出家了,但过了一天、二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就还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还俗了;或者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后,还俗的都有,再不出家的。所以你不要看出家这么容易的。

那么,大阿罗汉看这个老年人八万大劫之内没有种过善根,这是不能出家的;于是就告诉他说:“你不能出家,你年纪也老了,也不能修行了,你还是回去好,不要在这儿啰!”这个老年人听了就很伤心的,一边走一边哭,想:“我以为出家很容易的,想不到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约是看我老,还是看我穷?他们不收我,我去跳海死了算了啰!”于是就往海边预备跳海去死。

正在要跳海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来了;佛问他:“你这个老人,为什么要跳海呀?”他说:“我想要出家,到了祇树给孤独园,佛也没有在,这些个佛的弟子不收留我!我一想,我这个人生的确没有什么乐趣,我莫如就快一点把人生结束了它!”结束,就是把我这个人生完了;觉得我这个人生没有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佛说:“喔!你要出家吗?那没有问题啊!你跟我回去,我许可你出家!”这个老年人就跟着回来出家;一修行,没有几天,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佛的一些个弟子就不明白这件事,都觉得这奇怪了!这个人他也没有善根,怎么会证阿罗汉果呢?还有他在八万大劫之内,都没有做过好事,佛怎么还收他出家呢?就请问佛。

佛就对一切的阿罗汉讲:“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超过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前,他也是没有钱的人,有一天他在山上斩柴,遇到一只老虎来要咬他;他在这个时候,生了恐惧心,就念了一声‘南无佛’。一念,老虎就跑了,就没有吃他。直到现在,他念一声‘南无佛’这善根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他来出家,并且就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由这一件公案来看,可见出家是不容易的。

还有,在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供养一个天神的像。这天神的身,或者用木头、泥巴塑造的,唯独天神的头是用黄金造的。这件事情就被一个贼知道了,他就想去偷这天神的头去!觉得这个头可以值很多钱。但是他到了那个地方,又因为天神威德的关系,他就生一种恐惧心,他就想起来念“南无佛”;这一念“南无佛”,他就没有恐惧心了!因为他念这一声“南无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都显不出来了,于是他就把天神的金头给偷走了。

偷走之后,这一般人就说:“啊!你看这个天神!你们大家都信祂,可是这天神没有灵感!祂若有灵感,怎么会把头没有了?你们信这个天神是没有用的!”这样一讲,这个天神的灵性又来了,就跑到一个人身上去──神有的时候,会有一股灵气,他灵气到哪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人事不省,就好像喝醉酒似的。那么这个天神附到一个人的身上,就开始说话了:“我不是没有灵验啊!因为这个贼来了,本来他是不敢偷我的头的,但是他念了一声‘南无佛’,他这一念,遍处都是佛光,我也睁不开眼睛,就保护不住我的头,所以被他给偷去了!这并不是我没有灵感,而是因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所以我没法子保护得住我的头。”

讲到这里,是不是佛在帮助这个贼去偷天神的金头,叫他造罪业呢?不是的!因为这个做贼的他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善人念佛或恶人念佛,有同等的功力;不是恶人念佛就没有功德,善人念佛就有功德,不是的!都是一样的功德。所以这个人虽然是作贼的,但是他晓得念“南无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头偷去了;并不是佛帮助他作贼,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

那么他偷东西,怎么还有善根呢?《法华经》上不是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当时虽然是作贼,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将来一定会成佛的,所以这叫“顺逆皆精进”。虽然他是做贼,他也是发念佛的心;所以这并不是佛帮着他去偷天神的头,而是佛平等待遇众生,无论善人、恶人念佛,一样有功效,一样有感应的。所以才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讲到这个公案,我们人不要误会,以为念佛可以偷天神的金头,那我也念佛去偷地神的银头,或者去偷一个值钱的人头来,这不可以的。因为这个偷天神金头的人并不懂佛法,他或者是道听涂说,听人家说念“南无佛”好,他就记住了;等他害怕的时候,他就念“南无佛”。他根本就没有学过佛法!我们学过佛法的人,切记不要用念佛的威德,仗着佛光,来保护着我们去偷东西。这不可以的!因为你学佛法,你知道偷是犯盗戒的,你明知故犯再去做,那就罪上加罪。所以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要认识清楚。

为什么我讲这个?因为在过去有一个和尚,他没出家之前,是做军人的,以后他就学佛法,很相信念佛的,并且常常引导一般人念佛。等出家之后,又受戒,我看着他受戒的。出家大约有五、六年之后,他就到香港。

香港新界有个道风山,是耶稣教办的,专门破坏佛教、破坏出家人,是这么一个机关。怎么破坏?专令出家人还俗的;专门找出家人到那地方,又给钱,又给女人。有一些个出家人没有钱用的,也跑到那地方去;有的想找女人的,也跑到那地方去。这个和尚也就到这地方去,去给人家做厨子。出家人到那个地方都要吃荤,不吃斋了,还要杀鸡、杀鸭、杀很多生。你说怎么样?这个和尚他做厨子,以为念佛可以超度众生,所以他杀鸡的时候,一边拿刀杀鸡,一边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以为他一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所杀的鸡给超度了。结果他住在那地方有半年多,就发精神病,不久就死了。所以这事情是不可做的,这一点,每一个人应该注意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你有什么资格?

你念佛,不错!念佛是可以超度的;你有一定的把握,你把它杀了,你可以超度叫它往生极乐世界吗?你有把握,这可以的;你没有把握、没有这种的能力,不可以这么做的。不可以说我杀它时,想着它生极乐世界去了!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听这一段公案,不要误会念佛就可以造罪;念佛更应该要往好的做,一点罪都不可以造,一点错事也不可以做的。这个和尚的情形是我亲眼看见的,以后他发精神病时,就想要见我;他知道如果见着我,或者他就可以有希望消除他的罪业,但始终也没有见着我。

m2 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在过去一切的佛,或者在世间,或者已经入涅槃之后,如果有人听见这《妙法莲华经》;因为过去诸佛也说《妙华莲华经》,现在诸佛也说《妙华莲华经》,未来诸佛还是说《妙华莲华经》;所以所有闻到这《妙华莲华经》的,他们都已经成佛了。

j3 颂未来佛 分二

k1 颂施权 k2 颂显实

今k1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在未来一切的佛,数目也是没有数量那么多。这一切的如来世尊,也是用这个方便法门,先说权教,然后再归到实教上。

k2 颂显实 分三

l1 正明显一 l2 明佛本愿 l3 重明开显

今l1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十方世界一切的如来,用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方便法门,来度脱一切的众生,令一切的众生都得到佛无漏的智慧。所有若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没有一个人将来不成佛的;闻法,也就是闻《妙法莲华经》。

我们现在能听闻到《妙法莲华经》,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数千年以前,就给人授过记;所以我们有机会听见这《妙法莲华经》的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小了,自己将来都可以成佛的。

你不要以为念“南无佛”,是一个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念一句佛,是觉得不困难;为什么不困难?因为我们没有那么深的业障。若有业障的人,你想念佛,你的业障就把你障住,想念也念不了。好像提婆达多,他仅仅就念了“南──无──”两个字;就因为他业障太重,其余这个“佛”字,他就念不出来。

还有,在中国有一件公案,也是证明人的业障重时,不能念佛。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名秦桧;这个秦桧本来也有一点善根,所以今生很聪明的,并且在当时的考试,得到第一名,中了状元。但是他做官之后,妒贤忌能,就造了很多罪业;尤其是对于岳飞──岳武穆,他把岳武穆杀了。

他造的罪业很重,地藏王菩萨因为和他很有缘,就想来度他:“我到他那儿,只要他能念一个‘佛’字,我就可以赦免他一切的罪业。”于是地藏王菩萨就化身现一个比丘相,来见秦桧。当时,秦桧正有势力,还正在做宰相,看见和尚来了,也就招呼这个和尚,和他谈话。这个和尚劝他说:“你应该念念佛啊!你这么高的地位!”秦桧就说:“那何必念呢?”他根本连一个“佛”字也不说。地藏王菩萨就是想叫他说一个“佛”字,就可以把他所有造的罪业都赦免了,可是他就不念。

这时地藏王菩萨就显了神通。显什么神通?用他的拂尘──拂尘,就是我们四十二手的白拂手;出家人带着这个东西,是预备赶蚊虫的。地藏王菩萨用拂尘这么一拂,秦桧身不由己就跪了下来,想要起身也起不来。于是地藏王菩萨就把手伸出来,说:“你看看!我手写的是个什么字?”地藏王菩萨的手上,就写一个“佛”字;只要秦桧说那个字是“佛”,这就把他的罪业也都没有了。

你说秦桧怎么样?秦桧看了之后就大篇的理论讲起来:“我从小就读书,中秀才、中举人、得进士,然后又中第一名的状元。现在所有各国的文件来,都先要经过我审阅,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处理。如果我连这一个字都不认识,那我当什么宰相呢?这个字我是认识,但是我就不给你念!”你说,只要他一念这个“佛”字,那么罪业就没有了,但是他不念。

地藏王菩萨一看:“喔!这真是业障深重,我真没有法子度你了!”就走了,结果秦桧就堕落地狱去了。

由这一件事情证明,念佛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我们人为什么平时要念佛?平时念佛,就预备临终的时候所需要的。那么临终的时候需要,我们为什么不等临终的时候再念佛?平时为什么要念佛呢?因为一切一切,都是由习惯而来的;你平时没有这种习惯,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想不起来念佛了。所以在平时要学着念佛、修净土法门,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种的大愿。他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所有的众生,若有称我名号,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国土来,将来成佛。我的国土,所有的人都是由莲华化生出来的,所以身体都是清净的。”因为阿弥陀佛发这种的大愿,所以我们现在一切的众生,若修念佛的法门,是很对机,是最容易的。在经上又说:“末法人修行,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就是说,亿亿人修行,一个得道的都没有;只有念佛,才能得度,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现在末法时代,人人念佛正相应。

可是在西方,不是末法时代,这可以说是正法时代。怎么说是正法时代呢?因为佛法刚刚要传到西方国家来,这正是一个兴旺的时候;所以现在美国有很多人欢喜参禅、欢喜打坐,这就是一个正法的表现。在正法的时期,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门;在末法的时候,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门。念佛法门,在什么时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对其他的法门,功夫用得不上去,可以修念佛的法门。永明寿禅师说: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有禅有净土,就是又参禅、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现世可以为人的师表,将来可以成佛做祖。

所以真正参禅的人,也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再往深一层讲,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真正参禅的人,也就是真正持戒。那么真正讲经说法的人,他是为讲经而讲经,也就是真正参禅。〈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又会参禅,又会讲经,这叫“宗说兼通”,宗也明白,讲经说法也明白。再往深了讲,真正参禅的人,也就是真正持咒;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

禅、教、律、密、净,虽然说是五宗,归根究底,说到究竟处,都是一个,没有两个。其实再深一层说,连一个也没有;连一个也没有,怎么会有五个呢?真正学佛法的人,在这个地方应该要明白。

有的人说是念佛法门最高,参禅法门是不对的;或者有的说参禅法门最高,念佛是错误的;这都是没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然没有法可得,何必又头上安头?何必又没有事情又找事情来干呢?所以你若真明白法了,无法可得。可是对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若对他说根本什么没有,他就失望了。所以佛说权法,就是为了说实法;说权智,就为的实智。实智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实智是一个无所得,归无所得;实相无相,无所不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l2 明佛本愿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前面这一段经文,从“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这六句经文,是个“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法华经》本来有“本门十妙,迹门十妙”,但因为恐怕人不懂,所以也没有详细讲。现在只讲“人、行、教、理”,这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这是“行喻”,指所有的人,修行都是一样的。所以诸佛本誓愿:十方诸佛本来的誓愿。他们发什么愿呢?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佛道的法门,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令所有一切的众生,也修行这个道,而证得这个道。

那么既然无法可得,怎么又说得此道呢?这个道,并不是从外得来的。好像《金刚经》上说:“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并不是从外得来的,所以无所得;我们本来就有的,可是我们不知道。好像在衣里头,有一粒明珠,我们因为不知道,所以也就不知道有这种财宝;这粒宝珠,就比方我们本来的佛性,和佛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就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我们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没有成佛;现在我们想要成佛,只不过是恢复我们本有的财宝而已。令一切的众生,也都修行这一个法门,这是“行喻”,修行是一样的。

l3 重明开显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未来世诸佛:未来世一切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虽然说百千亿那么多的法门,其实为一乘:实实在在的,也就是为说一乘佛法。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十方诸佛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他知道一切的法本无自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种种的法门,是从缘而生起的,所以为着这一乘的佛教,才说其他三藏教──藏教、通教、别教。实际上,就是为着这一佛乘,这是“教喻”;这教化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唯一佛乘,而无余乘。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法。住法位,“是法”也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是法”。这个妙法住到什么地方?世间相常住:就住在世间相上。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出世法,也就是世间法。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觉,也就是在世间,你要是离开世间,你再找“觉”,就好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似的。所以“世间相常住”,也就是“是法住法位”的“相”常住。于道场知已:释迦牟尼佛说,我坐菩提道场而成佛之后,已知道这种的道理,导师方便说:所以天人的导师以种种的方便,来说这种妙法,这是“理喻”;所得的理性,都是一个的。

j4 颂现在佛 分三

k1 标出世意 k2 颂显实 k3 颂开权

今k1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天上和人间的人,所应该供养现在十方佛;这一切的十方佛,他的数目,也有恒河沙数那么多,出现十方的世界。他们所为的,就是使令众生都能得到安乐的缘故,所以也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k2 颂显实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佛知道这第一寂灭法、实相的妙理。因为若佛最初就说实相的妙理,没有人会明白;所以佛就用种种方便的力量,为实施权。虽然开示了种种的法门,种种的道理;然而佛最终的目的,就是为说佛乘,使令众生都成佛。

k3 颂开权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但是佛知道众生一切的行业,也知道众生心里所想像的是什么。过去所习业:这是一切众生在过去生中所习染的业果,欲性精进力:所以都对欲念有一种精进之力。及诸根利钝:还有众生有利根的,有钝根的。利根,就是聪明人;钝根,就是愚痴人。这些佛都知道。

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佛以种种的因缘,和譬喻这种种的言辞,随应方便说:随顺着众生的根性,而应机来说方便法门。譬如对难调难伏的刚强众生,佛就说慈悲的法门,来度这刚强众生;对愚痴的众生,就给他讲般若,令他生智慧;对散乱的众生,就教他修禅定;对懈怠的众生,就教他修精进;对好犯戒的众生,就教他持戒律;对贪心重的众生,就教他行布施。总之,用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i2 颂释迦佛章 分二

j1 总颂开权显实 j2 别颂开显六义 j1 分二

k1 颂显实 k2 颂开权

今k1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今,是现在;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我也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样的说法,欲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安稳,得到快乐的缘故,以种种法门来演说佛的道法。

k2 颂开权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真实智慧的力量,知众生性欲:因为一切众生各有他的欲性、各有他的所好,我因为得到真实的智慧,所以对于一切众生的欲性,都非常的明了。方便说诸法:因为我明了众生,于是能用这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为众生说一切的法,皆令得欢喜:令一切的众生,都得到真正法喜充满的快乐、得到真正佛法的滋润。滋润,就是好像水来把东西都润湿了;我现在用这个法,来滋润一切众生,令他得到真正的欢喜。

j2 别颂开显六义 分六

k1 颂五浊 k2 颂施权 k3 颂显实 k4 颂叹法希有 k5 颂不虚 k6 颂拣伪敦信

今k1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着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暝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我现在用佛眼观察,看见六道所有的众生。贫穷无福慧:六道众生在这个地方迷惑、不知觉悟;因为没有智慧、没有福报。为什么没有福、没有慧?就因为太贫穷了;贫穷,就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不懂佛法,所以这是真正的可怜悯者、真正的穷人;如果他有福、有慧,就不贫穷了。什么是真富贵?你明白佛法,才是真正富贵;什么是贫穷?你不明白佛法,就是贫穷。所以你有福慧,就是富贵;你没有福慧,就是贫穷。福慧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你修道修来的。

六道众生没有福慧,入生死险道:入这种生了死、死了生的险恶道路里边。这种生死的道路,是非常危险的,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我们现在做人,不要看得很容易。以前我讲过,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从地上抓起来一把土,就问:“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呢?”一切弟子说:“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着人身,像我手上的土这么少;失去人身,就犹如大地的土这么多。所以入生死的险道,是非常危险的。

今生做人,来生能不能做人?这都保持不住的。

相续苦不断,深着于五欲:相续,就是今生接着来生,这种苦因、苦果、苦报,总也不断。他们为什么不断苦呢?就因为深深着住到五欲上面了。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的尘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

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牦牛是牛的一种,这种牛对它的尾巴看得非常重,所以它总保护着尾巴;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一般的人也就起了贪心想得到它的尾巴,结果牦牛为了保护它的尾巴,连命都没有了。自蔽,也就是死;也就是结果自己因这个尾巴死了。

盲暝无所见:盲,是盲目;冥,是暝默,没有什么声音。冥冥之中,就是人所看不见的事情;可是你也瞒不了人的。盲暝无所见,盲目的,和在黑暗的地方一样,你看不见东西。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这个人既然没有智慧,又不找一个明师,或者求佛指示他断苦的方法。没有智慧,就等于盲人一样;若没有明师的引导,就等于常处于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见不着光明;这时候,他也不想法子来求佛帮助他。大势佛,佛有大势力,可以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

深入诸邪见:因为他不求智慧,好像盲目一样这么盲从,久而久之,所以就深入诸邪见了。人,很奇怪的,你教他正法,教来教去他也学不会;教他一个邪法,一教就会了。奇怪不奇怪?教正法,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容易记得;要是旁门外道,那一些个不正当的法,很容易他就记得。旁门外道那种邪法,人都相信;这个正法,他或者暂信,旋又不敬,等一等你一转身,他又不相信了。所以为什么人学正法不容易,学邪法就容易?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就深入诸邪见;这个邪见,和我们都是老朋友,都是很熟识的,有一种好像骨肉至亲连带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就学会了。而正法呢?我们把它忘了很久了,所以学也不容易记得,学一遍又忘了;为什么会忘?就因为我们和正法距离得太远了。

以苦欲舍苦:以自己苦恼的这种苦根,再想把苦舍去,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什么是苦根?所谓──

种种无明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六道门。

无明,就是苦的根本;你无明断了,苦根也断了。你想断无明,怎么才可以断呢?你要凭你的智慧剑。你有智慧剑,就可以把无明斩断;斩断无明,才能跳出六道轮回。所以最要紧的,要有智慧剑;智慧剑若没有,那就在苦海里头,不容易出来的。

为是众生故:佛因为这一类众生,还在苦海里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总也不能了脱生死的缘故;而起大悲心:佛就生出一种大悲的心,来教化众生。大悲心怎么样子生呢?佛就想:喔!这一些个众生,都等于我自己的子女一样,做父母的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子女在那儿受苦呢?于是就生出一种悲;悲能拔苦,要把自己所有的子女,从苦海都给救出来。

k2 颂施权 分二

l1 念用大乘拟宜不得 l2 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l1 分三

m1 明用大拟宜 m2 明众生无机 m3 明念欲息化

今m1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我始坐道场:释迦牟尼佛说,我最初坐道场,而得佛果的时候。坐在这儿成佛,这叫坐道场。佛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坐的时候多,行的时候少。观树亦经行:我在成佛了之后,坐在菩提树下,观察过去和将来的因缘,有的时候就经行。什么叫经行?就是围着树这么转;一方面可以做运动,一方面也可以收摄其心,令心不散乱。那么,佛的心本来就不散乱,又何必又经行呢?佛之所以这样子做,是为了给众生来效法的,叫众生照他这样修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佛在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他就考虑这一件事。什么事呢?考虑教化众生的事情。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已经成佛了,所得的智慧,是又微妙,又最第一。

m2 明众生无机 分二

n1 明障重不堪闻大 n2 明梵王请佛说法

今n1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可是众生的根基,非常的钝,非常的愚痴。他着迷到眼前的快乐,而被愚痴遮障住,好像眼睛已经盲了一样。愚痴,就是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就等于盲人一样。像这一类没有智慧,等于盲人一样的众生,我怎么样才可以把这愚痴的众生,都度明白了呢?

n2 明梵王请佛说法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轮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正在思惟这个事情的时候,其他六欲天的大梵天王,和三十三天──忉利天,帝释天的天主,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和保护世界的四大天王,以及摩醯首罗天的大自在天王;并余诸天众:以及其余很多诸天的天众,眷属百千万:每一个天王,率领着百千万亿那么多的眷属,恭敬合掌礼:都在我面前这么恭恭敬敬合起掌,右绕三匝,向佛作礼。一切的天众眷属等,为什么向我合掌作礼呢?请我转法轮:他们都请我转法轮。什么是转法轮?就是说法。

m3 明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我即自思惟:因为这么多的天众都请释迦牟尼佛说法,所以佛又作一番思惟。若但赞佛乘:若我单单说这个佛乘,不讲其它的小乘法;众生没在苦:若众生因为知道佛道这么遥远、艰难,要经过三大阿僧祇才能成佛,都会望洋兴叹。

什么叫望洋兴叹?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他望着大海一看,这怎么能过去这个海,怎么能到达对岸呢?他因为看见佛法太高、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想学了,说我没有法子学得到这么多、这么深的佛法。好像没有听过经的人,对经不生欢喜心,一看《法华经》这么厚的两部,什么时候能听完呢?我哪有这么多时间听呢?所以也就不听了。要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了,就会觉得这个法在人生命中是占最重要的地位,甚至于不吃饭,不穿衣服,没有时间睡觉,也一定要学佛法;所以一听有讲经,就要去听经。

按照佛教的规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内,有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居士都应该去听经的。不能信是法:众生因为根性太愚痴,所以佛讲出这个佛乘,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众生不信不要紧,还变成有一种破法的行为,有破法这种的因缘。因为他不相信,他就会生一种毁谤的心,这就是破法。不相信,就是破法;破法,也就是不相信。

所以对于实教这种妙法,如果一生出毁谤的心,就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坠于三恶道:将来就和婆罗门女的母亲一样,也就堕落到三恶道、堕落到大地狱里去了。这婆罗门女的母亲幸亏有一个地藏王菩萨的女儿,才能把她救了生天。我们每一个人自问,是不是保险有一个地藏王菩萨做我们的女儿、或者儿子,来等我们死之后,好去超度我们?没有这个保障!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对佛法要生真正的信心。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佛自己想,因为众生会破法不信,而堕落到三恶道中;我宁可不说《法华经》,赶快入涅槃,不要在这世间转法轮了!

l2 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分二

m1 明化得 m2 释疑  m1 分四

n1 明三乘拟宜 n2 明有小机 n3 正明施化 n4 明受行悟入

今n1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我等一等,又想念起过去的一切诸佛,他们所实行、所推行的这种方便的力量,我现在所得的佛道,也应该为实施权,说三乘的教理。

n2 明有小机 分二

o1 明诸佛赞善 o2 明释迦酬顺

今o1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我这样一作思惟的时候,十方佛就都显现在我的眼前了。梵音慰喻我:他们用佛的清净梵音来安慰我,来对我谈话。说什么呢?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好得很哪!释迦文佛!你真是世界上第一的大导师。得是无上法:你得到这种无上的妙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你随顺十方一切佛,也用方便权巧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我们十方佛,也统统得到这种最妙的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我们因为众生的关系,所以才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

少智乐小法:这种愚痴的人,很少智慧;所以他们所欢喜的,就是小法,他没有大法的根性。就好像小孩子只知道玩小的东西,你给他一个大的东西,他就不会玩了!所以对小乘的人,只可以给他说小乘的法;若说大乘法,他就反而糊涂,反而不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乐小法?而不可以给他们说大法?因为不自信作佛: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成佛的。是故以方便:因为这个,所以只能用方便权巧的法门,分别说诸果:分别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声闻、缘觉;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虽然分别说了三乘,但实际上,就是为教化菩萨,修行佛乘的法门。

o2 明释迦酬顺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闻圣师子:我闻十方诸佛这样子来赞叹我,说我是第一的大导师。我也听见十方诸佛,深净微妙音:这种深净微妙的音声;称南无诸佛:十方诸佛称“南无诸佛”,我也称“南无诸佛”。

在佛和佛互相称叹的时候,复作如是念:又作出这种的想法。我出浊恶世:我现在处在娑婆世界,这是个五浊恶世,是最恶的一个世界。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我也随顺着十方诸佛这种说法的方式,这么样去做。

n3 正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我想过这件事之后,就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去了。什么叫鹿野苑?

以前有两个鹿王在这儿,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宿世,在多生多劫以前做的鹿王,他很慈悲;另一个鹿王,就是提婆达多宿世做的。在当时,鹿野苑有很多鹿,有一位国王就常常到山上来打猎。因为他带的人很多,若一打,就不知道要打死多少鹿?

这两个鹿王就开了一个会议,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就说:“我们来一个请愿,和国王商议一下,请求国王准许我们的希望!”提婆达多那个鹿王说:“怎么样请愿呢?”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就说:“我们要求这国王,每一天给他送两只鹿去作为饮食;这样子,我们鹿的眷属才不会断灭,国王也天天有新鲜的鹿肉吃,我相信国王会答应我们的。如果现在他把我们鹿群给打死,他一天吃不了这么多肉,也都会坏了!”提婆达多这个鹿王说:“好啊!我们就请愿去啦!”

于是两个鹿王就到国王那儿去请愿。一到宫殿门口,有兵在那儿守门,看见来两只大鹿,他拿起枪就要刺。这两只大鹿说:“你不要杀,我们今天来,是要见国王,我们想和国王请愿!”卫兵一看,鹿也会说话?很奇怪!于是就通报国王,说有两只鹿会说人话;国王也很惊奇:“鹿怎么会说人话呢?你叫它们进来,看看是个什么怪物?”

这两只鹿进来,就对国王讲:“你打猎,把我们眷属打死得太多了,你一天也吃不了;如果你打得少,还不够吃。我们现在向国王请愿,我们每一天送两只鹿给国王吃,那么你不必去打猎,总天天有新鲜的鹿肉吃!”当时也没有冰箱,所以说,如果把鹿都给打死,国王一天吃不了这么多,这些肉都会坏的。国王一看这两只鹿会说人话,已经很奇怪了;听他们的请愿,又很合理,于是就批准了:“可以的!你们每天送两只鹿来!”从此之后就照这样子,每一天都送两只鹿来;国王天天吃新鲜鹿肉,觉得很美味的。

有一天,是释迦牟尼佛前身做的鹿王,就亲身来献供,叫国王把它吃了。国王认识这只鹿:“你是个鹿王,你怎么可以来进供?莫非你鹿的眷属都没有了?你的子孙都没有了吗?”

释迦牟尼鹿王说:“我的眷属不但有,而且一天比一天增加。我们每一个鹿王管五百只鹿,在这五百只鹿里边,一天只各送一只给国王用;其余母鹿生产出来的小鹿,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所以现在我们眷属,繁殖比以前多了几倍。不过现在有一个缘故,所以我要自己来进供。”国王说:“有什么缘故呢?”

鹿王说:“我所管的鹿,今天送来没有问题;在另一个鹿王那边,今天轮到一只母鹿应该来献给国王吃。但是这母鹿肚里头有鹿仔了,再过一、两天,鹿仔就生出来;这只母鹿就要求它的鹿王通融一下,换一换,等到改天生了小鹿之后,再来献给国王你吃。可是提婆达多鹿王不准调换,所以这只母鹿来同我商量,想在我这边调换;但是我这边的鹿,没有轮到的,哪一只也都不愿意调换。没有法子,所以今天我自己来,我来代替这只母鹿。”

国王一听,啊!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原来鹿也都是众生之一呀!我为什么要天天吃鹿肉呢?这时国王就说:

汝为鹿头人,我为人头鹿;

从今日以后,不食众生肉。

说你是长着一个鹿的头,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还好;我虽然长着一个人的头,但是我的心都不如你鹿的心。从今日以后,再什么众生肉,我都不吃了!鹿王把这国王都感动了,从此以后就吃斋了!因为有这一个公案的关系,所以这个地方叫鹿野苑。

鹿野苑这个地方,山清水秀,风水非常地美妙;所以有很多修道的人,都在这儿修行。当初释迦牟尼佛出家,有五个侍者──父党之亲三个,母党之亲有两个;五个人统统陪着他出家修行,不过后来他们都离开了佛。什么原因呢?释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的时候,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其中有三个人,受不了苦就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呢?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剩了的两个人,跟着佛修行。那时候,释迦牟尼佛骨瘦如柴,有个牧牛女,就在牛身上挤出来一罐牛奶,送给佛喝;释迦牟尼佛一看这牛奶,也很高兴,就应牧女的供养,把它喝了。

一喝这牛奶,那两个人一看,“喔!你修道,现在完了!这回没有用啰!你永远都不会修成道,你这样子贪图口腹!人家送给你牛奶,你就喝!这怎么能修道?修道要修苦行,现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们两个不愿意在这儿陪着你这么一个没有成就的人!”于是这两个人也跑了!

你看,五个人陪着他,跑了两对半,就剩下他自己在这地方。后来佛就走到菩提树下打坐,夜睹明星而悟道。说修道不能受苦,受苦受得太厉害了,那三个陪着修行的,就跑了;跟着的这两个,认为释迦牟尼佛不对,受不了苦,也跑了。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初修道,也经过多长的时间那种困苦艰难!所以我们修道,受一点的困苦艰难就受不了;那比较释迦牟尼佛,又应该如何呢?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释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诸法的寂灭相,它是没有一个相貌的;本来说不出来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权巧力量的缘故,那是要为憍陈如等五比丘来说法。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是憍陈如等,就是方才所说,陪着他出家修道的这五个人。这五个人,三个怕受苦,跑了;两个怕受乐,又跑了,都跑到鹿苑去修道。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观察因缘,应该先度这五比丘;所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n4 明受行悟入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是名转法轮:佛为这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什么叫三转四谛法轮?佛最初度这五比丘时说: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这叫第一转。说这是苦,对人是有一种逼迫的性质。集,是烦恼结集;这烦恼是有一种招感性,是你招感而来的。灭,就是涅槃的寂灭;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这是你可以证得的。道,这个道是可以修行的。这是第一转。接着又第二转,说: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说这个苦,你也应该知道;这个烦恼,你也应该把它断了;这个涅槃的快乐,你也应该证得;这个道,你也是应该修的。第三转,就是: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说这个苦,我已经知道了;这个烦恼,我已经断了;这种涅槃四德的理,我已证得了;这个三十七道品,我已经修成了。

这烦恼是一种客尘,不是主人,是从外边来的,所以叫招感性。在《楞严经》上讲,憍陈如就因为“客尘”两个字开悟的。他说:“噢!这客,不是在这儿长住的,将来会走的!”他由“客尘”两个字,就开悟了,这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所以,佛对这五比丘一讲,憍陈如当下就证了果、当下就明白了!这叫三转四谛法轮。

便有涅槃音:因为佛转四谛法轮,讲寂灭涅槃的快乐,所以就有涅槃的妙音了。及以阿罗汉:以及阿罗汉的名字;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法僧差别名:法,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僧,就是阿罗汉。所以有法,又有僧,有这种种的差别的名字。

m2 释疑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我从久远劫修佛法以来,就称赞这种涅槃的法。生死苦永尽:你若能证得涅槃快乐的妙理,你这生死的苦就永远都断了、永远都没有了。我常如是说:从久远劫来,我就生生世世都常常给你们讲这个法来的。

k3 颂显实 分四

l1 大乘机动 l2 明佛欢喜 l3 正明显实 l4 受行悟入

今l1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见佛子等:我看见这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立志想要勤求佛道的人,有无量千万亿那么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咸,就是统统。完全都以恭敬心,都来到佛这地方。曾从诸佛闻:在过去,他们曾从诸佛听闻佛法;方便所说法:听诸佛所说的方便法门。

l2 明佛欢喜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着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我即作是念:我现在又作了这一种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如来之所以出现于世,是因为想要说佛这个真实智慧的缘故。今正是其时:现在也正是应该说佛这个真实智慧的时候了。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当知道!钝根小智人:那种愚痴的、有小小智慧的那种人;着相憍慢者:这一类的人,有一种执着相,又憍慢,觉得自己不知多大,所以生出一种贡高我慢来。不能信是法:他们不信大乘法,也不会听这《妙法莲华经》的,所以才有五千退席这样子。今我喜无畏:现在这一些没有善根和憍慢的人,都已经退席了;所以我现在欢喜,无所恐惧了,不担心了!

l3 正明显实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在这一切的菩萨中,我舍弃这个权巧方便的法不用,现在我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就说这真实的智慧,我就说成佛的法门。

l4 受行悟入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所有的菩萨听到这《妙法莲华经》,他们那种怀疑的网,已经都破除了、没有了!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将来他们都是可以作佛的。这是佛给所有的弟子都授记作佛。

所以,妙法是难遭难遇,并且也难于听闻,在百千万劫也不容易遇见这《妙法莲华经》;虽然遇见这《妙法莲华经》了,但是也不容易读诵;你即便能读诵,也不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百千万劫难遭遇”,遇着了,又能听见讲解《法华经》,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在这整个世界上,有能讲《法华经》的地方,是很少很少的;讲《法华经》的这样少,现在我们就讲了;将来我们还准备讲《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更不容易遇着!在中国过去来讲,你或者几百年、或者几十年,遇不着一次讲《大方广佛华严经》!

《妙法莲华经》的道理,是妙不可言;《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道理,是大不可言。因为它太大了,说出来的,都没有那么大,所以就没有人敢讲它。尤其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学问的基础必须要好;如果没有学问,你不要说讲那个意思,你就念经文,你都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我说一段经文,“东方从定入,西方从定出;南方从定入,北方从定出。”又说:“眼根从定入,耳根从定出;鼻根从定入,舌根从定出。”这讲的什么?什么叫“鼻根从定入,舌根从定出”?你看!就这六根里边,他就不是这一根从定入,这一根从定出了!你一读这个文,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回事?谁出谁入啊?所以将来要是欢喜研究佛法的人,你只要真想明白佛法,一定要对这些问题了解了。你不要担心、不要忧愁!将来你要是想求法,不要到印度那么远;好像中国的玄奘跑到印度去求法,把脚也走出泡来,身上也累得很辛苦了。现在你坐在你的本国,就可以闻到这么样的妙法;将来你们的机会,比玄奘法师都好。

k4 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华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释迦佛说,我现在说真实的佛法、说佛乘实智的道理,也像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是一样的。说无分别法:说这种最微妙、最第一,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的这种无分别法,这不是一般人的心意识所可明白的。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十方诸佛出现于世,这要很久远的时间,所以说很不容易遇着。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假设就正当佛出现于世,而说这《妙法莲

华经》,这也是最难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初才说《阿含经》,然后说《方等经》、《般若经》,到最后才说《法华经》;可见说这部经,也是不容易的。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在无量无数劫这么长远的时间,能听闻说这种法,也是不容易;所以现在说《法华经》,这是最希有的一个法会。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能听闻过这《妙法莲

华经》的人,这个人也是不容易遇的,也不容易找的。好像什么呢?

譬如优昙华:好像优昙华这么稀有。优昙华是梵语,译为瑞应华,一种祥瑞的花。这种花,要经过三千年的时间,才开一次花;花一开了,没有好久,就又落谢了!因为很不容易遇着的,所以才这么出贵、这么稀有。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优昙华因为它这么稀有,所以一切人和天上的人,都欢喜这种花。时时乃一出:非得要到了时候,这种花才能出现于世。

闻法欢喜赞:听见这《妙法莲华经》时,这个人生出一种欢喜赞叹的心,乃至发一言:或者就说一句话来赞叹这《法华经》,“噢!这《法华经》真是最微妙了!”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你就这么赞叹一句,这已经算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

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华:这个人也是很稀有的;优昙华,三千年遇着一次开花,这个人比优昙华还更为稀有。可见听法是不容易的,这种因缘是很难遭难遇的。我们现在能听见这《妙法莲华经》,每一个人都要生大欢喜心;这都是在无量劫,广种善根。今天善根成熟了,才能听见这《法华经》;如果不是有善根的话,绝对没有机会听的。

k5 颂不虚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释迦牟尼佛又说,汝等勿有疑:这种法比优昙华更难遭难遇,我所说的法,你们切记不要生一种怀疑。为什么呢?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因为我为诸法之王,已得到真实的智慧;所以我现在用诚实的言语,来普遍告诉你们在法会的大众,以及未来的大众。

但以一乘道,教法诸菩萨:我只用成佛的一乘佛道,这种的法,来教化所有的菩萨。无声闻弟子:在这个法里,没有教化声闻弟子的法、没有教化小乘人的法。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舍利弗!你们这一些声闻和权教的菩萨等,现在都应该转移到佛乘,应该要回小向大了!不要再得少为足,不要再中道自画!说我走到半路上,就不要向前再走了。所以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你们应该知道,《妙法莲华经》所说的这种妙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最秘密、最要紧的妙法,切记不要生一种疑惑心。

k6 颂拣伪敦信 分二 l1 颂拣伪 l2 颂敦信

今l1

以五浊恶世 但乐着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的秘要,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很久也不说这《妙法莲华经》。为什么不说?因为它太重要了!说出这种法来,如果众生不相信,就会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佛宁可不说这种法,也不愿意令众生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以五浊恶世:因为这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种浊恶世界。但乐着诸欲:这五浊恶世所有的众生,他们所好乐的是什么呢?就是这诸欲。诸欲,就是一切他们所贪欲的、所欢喜的。所贪欲、所欢喜的是什么呢?

如是等众生:像这一类的众生,着住到诸欲上,就贪这种一时的、不究竟的快乐,人人都迷于这种的快乐上。所谓“迷”,就是对这个欲上不觉悟、不明白。人这种种的欲,好像贪财的,就迷到财上;贪色的,就迷到色上;贪饮食的,就迷到饮食上。贪吃毒药的,就迷到吃毒药上;吃了一点,以为这回大约吃得少,所以没有开悟,再吃多一点,或者就会有一点办法了。根本这种事情,就是越迷越深;越深他就越迷,贪着这种的欲。这种欲,就是叫你心心念念想这种东西,你着到什么欲上,就迷到这种东西上,不能自拔;自己好像在泥潭里似的,就拔不出腿来。把这个腿拔出来了,那个腿又陷进去了;那个腿拔出来,这个腿又陷进去了。所以总迷到这种种的欲上!

佛早就知道有这一类的迷昧众生,终不求佛道:他们不想求佛道,好令自己生出一种真正的智慧来把迷昧打破。

在佛的当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我们现在这一切,佛早就知道了。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当未来世的一切恶人,他们听见佛所说的一乘佛法。迷惑不信受:对《妙法莲华经》这种的法,生出一种怀疑来,说这是讲的什么?我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见人家说怎么成佛?什么叫成佛啊?生出一种迷惑,不知道怎么叫“成佛”,所以就不信受。破法堕恶道:他们不但不信受,而且还破坏,说是:“他们讲的佛法,根本就没有道理!”所以就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

有惭愧清净:但有的人知道生一种惭愧心,觉得自己是错误了,生一种改过迁善的心,求清净,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佛说,我应当为这一类的众生,来赞叹《妙法莲

华经》这一乘的佛道。

l2 颂敦信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天龙八部等,你们都应该知道,诸佛法如是:十方诸佛,佛佛道同;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都是一个的。所以十方诸佛的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像《妙法莲

华经》这种的妙法;可是佛要观看机缘,来给众生说法。所以佛以万亿方便:用无量无边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随宜而说法:随宜,就是随顺众生的机宜;众生需要什么法的时候,佛就为这一类的众生,来说这一种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佛说出这种的法来,要是众生不去学习,他就不会明白这种的佛法。一定要深深的去学习,然后才能明白这种的佛法;他既然不明白这种的佛法,当然也就不会依法修行了;不会依法修行,就不会成佛。

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们这一班的大阿罗汉、大菩萨、大比丘等等的,你们现在已经都知道这真实的妙法。诸佛世之师: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都是世界的导师;随宜方便事:都是随宜说法,用权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无复诸疑惑:你们这一些在会的大众,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欢喜:你们现在听闻《妙法莲

华经》,心里应该生大欢喜、生难遭难遇的想;这种的因缘,不是容易遇着的。自知当作佛:你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应该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佛的。所以在这个法华会上,一切的众生是决定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都给授过记。

※    ※    ※    ※

现在我把这个赞来给你们讲一讲。本来讲《法华经》,没有讲赞的;不过这也是赞《法华经》的,我讲给大家听一听:

世尊现瑞 弥勒疑详 文殊为众广宣扬

古佛放毫光 三请法王 为演妙莲香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世尊现瑞:释迦牟尼佛就现出这六种祥瑞。弥勒疑详:弥勒菩萨就生出一种怀疑,他不明白佛为什么现这六种的祥瑞,所以他就请文殊师利菩萨来给解释。文殊为众广宣扬:文殊菩萨为大众来说过去佛的因缘,这种种道理。古佛放毫光:那么在过去古佛,十方诸佛,也都同时放毫光,来赞叹释迦牟尼佛。三请法王:因为舍利弗对释迦牟尼佛三次请法。为演妙莲香:就为说《妙法莲华经》。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你这么一念“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已经就有功德无量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