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

六 成汉李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八王之乱”的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八王之乱刚结束时,十六国中的两个已经建立,即巴氐的成汉李氏和匈奴族的汉(前赵)刘氏。还有两个建立时间较晚,而事实上已经存在,它们是汉人张氏所建的前凉和鲜卑慕容氏的前燕。

本篇单说成汉李氏的建国始末。

东汉末年,有一支原居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的氐人迁移到了汉中。曹操攻占汉中,氐人首领李氏即率众归附。曹操封他们的首领为将军,把他们迁到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以北,从此就有了巴氐的名称。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关中连年饥荒,发生了以齐万年为首的起事(见第三篇)。略阳、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等郡各族百姓数万户又流入汉中。其中,巴氐李特、李庠、李流兄弟,都有英雄气概,善于骑马射箭,富有组织能力,流民在途中发生了疾病、贫乏等困难,李氏兄弟都帮助他们解决,因而深受爱戴,隐然成为流民的领袖。

元康八年(298年),流民因汉中地区狭小,不容易生活,就上书朝廷,希望让他们到蜀中“就食”。朝廷派来慰劳流民的一个御史认为可行,于是大量流民进入了蜀地,李特也在其中。到了剑阁,他仔细察看了地形,不禁叹道:“刘禅有如此之地,而束手就缚,真是庸才啊!”他不甘寂寞的心情在这话里完全泄漏出来了。

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诏书召益州刺史赵廞入朝。赵廞是贾后的亲戚,其时贾后已于四月被废黜,他怕受牵连,不肯入朝,遂自称益州牧,意欲割据蜀地。赵廞是巴西人。李氏亦祖籍巴西,李特兄弟入蜀后,结识了许多巴西同乡,赵廞便想利用他们,李特等也借此机会,公开组织武装力量。李庠首先组织一支有四千骑兵的队伍,投到赵廞麾下。赵廞见他骁勇,赞他是“一时之关、张”(两晋南北朝时,称赞武勇之士,常以关羽、张飞作比),任命他做威寇将军,让他在流民中招募壮士,把部队扩充到一万多人,去防守从汉中入蜀的道路。

李庠训练兵士,不用旗帜,举矛为号,不听号令者立斩,阵容整肃,队列寂无声息。赵廞本希望李庠为他出力,但见李庠有治军的才干,便又不放心了。永宁元年(301年),赵廞借李庠劝他称帝的机会,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他杀了。但赵廞又不能不用他手下的兵士,而要用这六郡流民中的壮士,就不得不借重李家的人,所以他又派人去安抚李特等,说李庠是为自己才说了大逆不道的话,与兄弟们无关,并把李庠的尸体交还他们,让他们安葬。同时,仍用李特兄弟做督将。可这些举动完全是在自欺欺人。赵廞很快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李特、李流不愿意为赵廞所用,遂带兵移屯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不久,赵廞派费远等领兵一万多人去担任原由李庠负责的防务。他们在绵竹附近宿营时,受到李特的奇袭,损失了十分之八九的兵力。李特乘势进攻成都,赵廞无法抵御,只得坐小船逃走,在路上被随从所杀。李特进了成都城,便听任兵士大肆掳掠,同时上表朝廷,申诉赵廞之罪。

这时晋廷对西南边远地区的动乱,事实上根本过问不了。恰好梁州刺史罗尚在赵廞反后有表到洛阳,说赵廞并没有什么能力,不受蜀人拥戴,于是廷议就拜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领兵入蜀。梁州的治所在汉中,辖境(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东部及重庆市各一部分)与蜀地(益州)是近水楼台。罗尚来得快,李特自然害怕,便派兄弟李骧带上贵重的礼物远出迎接。罗尚见了那些贵重的物品,非常高兴,马上任李骧做骑督。之后,李特、李流又备下酒肉,在绵竹慰劳罗尚带的人马。于是罗尚进了成都,罗、李之间暂时相安无事。晋廷因李氏兄弟征讨赵廞有功,即拜李特、李流做将军,封侯爵,还让他们为有军功人士开列名册,准备封官行赏。命令到了成都,罗尚左右的广汉太守辛冉要把灭赵廞的功劳据为己有,把命令搁下,不照实际情况报告朝廷,从此罗、李双方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这时,朝廷要在蜀中流民回乡。这道命令使矛盾很快激化起来。李特的长兄李辅又从略阳赶到蜀中,告诉李特等人,中原情形很乱,不宜还乡。李特便使天水人阎式去见罗尚,请求让流民仍留在蜀中,罗尚表示同意。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派人催督流民,限在七月里动身。流民都在梁、益二州各地帮佣耕种,听说要限期动身,都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们都没有积蓄,当时田里的粮食还没有收上来,一动身就要挨饿。为此李特再派阎式去见罗尚,请求宽限到冬季。辛冉和犍为太守李芯认为必须坚持原议,罗尚就拒绝了阎式的要求。

罗尚、辛冉都是贪官,尤其辛冉,竟想从遣返的流民身上发笔横财。他和李芯禀告罗尚,说流民在赵廞乱时,曾抢到大量财物,遣返时可在路上设立关卡,一一搜括出来。这个主意正中罗尚下怀,至期他就命梓潼太守张演,在各个必经路口设卡,派人搜检流民的财物。梓潼在剑阁以南,是出蜀北归的必经之途。他们简直是惟恐流民不反,想方设法逼他们造反。

这正是拱手奉送给李特的机会。李特便以流民救星的姿态出现,他在绵竹扎下营盘,一面收容流民,一面要求辛冉对流民实行宽大政策。李特是明知辛冉不会同意,故意作此姿态,是要进一步激起流民反抗的怒火。果然,辛冉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到处张贴文告,悬赏捉拿李特、李流兄弟。李特见了,将计就计,把它取下,改成“能送六郡酋豪李、任、阎、赵、上官及氐、叟(汉魏六朝时居今甘肃东南部及川西、滇东、黔西的少数民族,在蜀的则称蜀叟)侯、王一首,赏百匹”,然后重新张贴出去。这一改,打击面扩大了许多,把巴氐几个大姓的首领和蜀叟的酋长也都包括了进去,流民见了更为恐慌,投奔到绵竹大营的人越来越多,个把月里就达两万多人。这时李流也纠集了好几千人,他们整编部队,收拾衣甲兵器,很快就作好了战斗准备。

官方是用两面派的手法对付李氏兄弟的。罗尚扮白脸,对李特的代表阎式,表示可以放宽期限,以作安抚;辛冉、李芯则积极准备,想用武力解决。史籍说辛、李二人认为“罗侯不足复问”,是擅自决定动武,这不见得可信。因史籍又说,辛、李派兵出发后,罗尚知道了,也派兵前往增援,可见他二人绝不是背着罗尚行事的。

辛、李二人派曾元等将校,领兵三万,偷袭李特的绵竹大营。他们到了目的地,见对方并无戒备,便放胆冲进,不料李特早有准备,故意放他们进来,然后伏兵齐起,一举歼敌。他们领兵的四个将校,死了三个,罗尚所派的一个也在其内。罗尚得知败讯,无可奈何,只好怪罪辛冉过于轻敌,贸然动手,以致遭殃。

六郡流民起义由此正式爆发了。李特众望所归,被首领们推为行镇北大将军,李流也出任行镇东将军。之后李特又攻广汉(今四川省射洪县南),辛冉屡战屡败,只得弃城逃走。李特得了广汉,进而威慑成都。罗尚没有力量迎敌,只得死守城池,向邻近的梁州等地求救。

李特的声势大了。他自称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承制封拜一依窦融在河西故事(窦融据河西以拥护汉光武帝,光武给以自行封拜官吏的权力)。他封兄李辅,弟李骧,子李始、李荡、李雄为将军,阎式等为幕僚。蜀人恨罗尚贪污残暴,李特即与百姓约法三章,赈济贫苦居民,优礼贤士,整肃军纪,因此大得人心。

这是永宁元年(301年)岁末时的形势。

次年(太安元年),河间王颙派兵自关中入蜀,朝廷也派张微入蜀任广汉太守。此时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已以一方之主自居了。这年八月,张微进兵争夺广汉,相持了好多天后,侦察到李特营中兵力薄弱的机会,派步兵突然进攻,李特抵敌不过,形势十分危险。李荡得讯,引兵去救,因山路狭仄,只通得过一两个人,兵力无法展开。李荡发狠,披上重铠,挺着长矛,亲自当前,大声喊杀,一连刺死十多人,冲过狭路。部下见状也都跟着猛冲,终于把官军一举击溃。李特得胜后,本想让将士休整一下,但其部下多认为不能给张微获得养成气力卷土重来的可能,遂又乘胜追击,攻杀了张微。

李特与张微相持时,曾使李骧、李流兵分两路,以牵制成都方面的官军。李骧几次击败罗尚后,罗尚便派一名叫张兴的将官,假意投降李骧,去刺探他的虚实。其时李骧军只有两千人,罗尚得报,即挑选一万精兵,连夜偷袭李骧的营盘。李骧猝不及防,损失很大。幸而李流的营盘相去不远,他就率部向李流靠拢,再合力反击,竟又反败为胜,将罗尚军大部歼灭。李特两战告捷,成都的形势便日益紧张了。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李特亲自领兵,从广汉西进,渡过郫水向成都推进。罗尚在郫水沿线本来有兵防守,无奈这些部队一遭攻击便溃散了。蜀郡太守徐俭见李特主力来到,不敢抵抗,即向他投降。李特顺利占据了成都少城后,罗尚只守着个太城,蜀人相聚建立的坞堡,都表示臣服李特。

这是李特声望最高的时候。他骄傲起来了,以为“大事已定”,建元称建初元年;又以军中粮草不多,便把六郡流民分散到蜀人各坞堡中“就食”。李流、李雄都劝他不能丧失警惕,对新近归降的坞堡首领,应该要求他们送子弟来做人质,主力部队更要集中,不应该分散。他却不以为意,说不应该怀疑降人的诚意。

朝廷见蜀中问题严重,即命荆州刺史宗岱等,率水军三万,入蜀援救罗尚。官军的声势为之一振。坞堡首领服从李特,本是出于无奈,现官军既盛,他们又准备投过去。成都城里,有个兵曹从事任叡向罗尚献计,联络各坞,约定于二月十日同时发动,攻击李特大营。罗尚就派他趁黑夜缘索出城,与各坞首领定约。他又诈降李特,骗他说城内粮食即将吃完,只剩些布帛。这样一个人,理当把他扣下,但李特却听他一句“想去探家”,便放他走了。他自然不会去探家,而是笃笃定定回到城里,向罗尚汇报去了。

二月十日,罗尚出兵袭击李特的营盘,成都附近各坞的地主武装群起响应,李特吃了次大败仗,他本人和李辅也同被杀害,时年约五十多岁。这是六郡流民起义遭到的重大挫折。

李特既死,其兄弟李流继承首脑地位,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继续统领义军。李特之子李荡、李雄,也承其父志,收拾余部,决心再战。

三月中有一次非常激烈的战斗。罗尚派兵反击,起义军中两个氐人将校苻成、隗伯叛变,形势十分紧张。李荡的母亲罗氏亲自披甲上阵,眼睛被隗伯刺伤,仍浴血奋战。她是起义军中的一位女英雄。最后,罗尚军被击退,两个叛将也跟着逃进了成都城。李流率部进逼城下,但李荡在追击时不幸中矛阵亡。

其时,荆州军的前锋孙阜已深入蜀中,在德阳(今遂宁东南)击破起义军一部,宗岱的主力也快赶到了。李流见李特、李荡相继阵亡,成都难打,援敌将到,心中很是担忧。李含劝他投降,李流竟以为可行,便与李含各送一个儿子到孙阜军中做人质。流民起义几乎被他们断送了。

李骧、李雄都反对投降。李含的另一个儿子李离也坚决反对投降,并与李雄商议袭击孙阜军。李雄担心两个老人不答应,李离毅然表示只有决一死战,前途才有希望。他们劝说部下道:“我们同蜀人结怨已深,一旦投降,便要成为他人刀俎上的鱼肉,只有同心协力打败孙阜,才能取得富贵。”于是一举大破孙阜。恰巧此时宗岱在途中去世,荆州军就退回去了。

经过此番波折,李流很是惭愧,自觉不如李雄,不久,李雄攻克成都西北的郫城(今四川郫县),李流就把这里做了大本营,以后义军兵权就逐渐转到了李雄的手中。

这时,粮食问题使起义军陷入严重的困境。蜀中打了两年半左右的仗,居民有的逃往南面的宁州(今云贵一带),或沿长江东去荆州,留下的都是据险建立坞堡的地主武装,城邑处处了无人烟。义军无处筹粮,休说再战取胜,即令维持生存都很困难。这时,天师道首领,涪陵人范长生在这紧要关头帮了他们大忙,范长生率领一千多户人,依青城山(在今都江堰市西南)结寨居住,积有大批粮食。他和起义军合作,提供军粮,部队才恢复了活力。范长生因此成为成汉的开国元勋。

李流不久病死,享年五十六岁。病重时,他嘱咐儿子们要服从李雄;又嘱咐众将,说兄弟李骧虽好,但英武不及侄儿,要求大家拥护李雄做成都王。李流死后,李雄即被拥立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李雄确实具有卓越的领袖气魄。罗尚使隗伯领兵攻郫城,战败被俘。李雄不杀这个亲手刺伤他母亲的叛徒,使有过动摇变节行为的人们消除了疑惧心理。李雄尊重李流的儿子李国、李离,大小事务都商请他们决断。李国、李离也向他尽忠竭力,堂兄弟间团结得很紧密。

同年闰十二月,罗尚兵弱粮缺,放弃成都出走,留守的将士开门迎降,李雄进占了成都城。但是,粮食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他只得把军队分散到郪县(今中江县东南)一带比较容易筹粮的地方去,甚至掘野生芋头,用以果腹。

晋永兴元年(304年)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建元为建兴元年。

李氏与罗尚的争战还要继续一段时间。罗尚逃到巴郡(今重庆市),依靠荆州的支援立定脚跟后,又屡次出兵进攻蜀地。这期间蜀中李离与阎式,因部将叛变在梓潼被害,但不久内乱即归平定。后来罗尚死去,东方的形势才平静下来。这是李雄建国好几年后的事情,我只一笔带过,不去细说了。

晋光熙元年(306年)六月,此时正当“八王之乱”结束前夕,李雄即位做皇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此时,范长生也下山进城,做了丞相。这时他已八十多岁,做了十二年丞相后去世,享年将近一百岁。

大成建国后又相继攻占了汉中及南中之地,疆域几与蜀汉相同。李雄建国之初,蜀中贫困缺粮,已见上述,但这种情形很快就改变了。农业社会只要不打仗,赋役轻一点,很快就会富庶起来。李雄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规定男丁每年交三斛谷,女丁减半,有病也减半;户调每年几匹绢,几两绵。事少役轻,蜀中在中原板荡的乱世,成为一个安定的地区。

李雄在位二十九年,于大成玉衡二十四年(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后来成主李寿(李雄堂弟)改国号为汉,所以史有“成汉”之称。晋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晋桓温所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