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吴氏医方汇编

第二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螻蛄串

此症乃思慮傷脾,脾氣鬱結所致。其患多生於兩手,初起骨中作癢,漸生漫腫堅硬,不熱不紅,連腫數塊;久則出如豆漿,串通諸竅,寒熱交作。首尾俱宜益氣養榮為主。補而不應者,氣血瀝盡而已矣。

益氣養榮湯

治懷抱抑鬱,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瘰癧馬刀已潰未潰,或潰而不斂。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 當歸 川芎 黃耆(鹽炒) 熟地 白芍(炒,各一錢) 炙草 桔梗(各五分) 白朮(炒,二錢) 柴胡(六分) 姜(一片)

水煎服。

熱瘡

此症皆濕熱而生。其名不一。初起即生白膿,名膿窠;如毒極淺,只出黃汁,瘡痂積累,名肥瘡;如似肥皂喜著手足,常相對生,名瘑瘡。初起黃汁流出即結薄痂,汁之到處即成瘡,名黃水瘡。以上四症,只以滲濕清涼祛風之藥為末,敷之即愈。

疥癬

夫疥癬者,脾之濕熱及肺之風毒客於肌膚所致也。癬發於肺,而疥又兼乎脾。疥之初起,先見於手,又則延及遍身,或作痛癢,或成膿漿,或有鮮血,搔之皮起干痂。症雖不一,皆有細蟲而能染人。癬之狀,初起癮疹,漸漸胤生,有如錢形,有如熱非疿者,浸淫若蟲行者;有如牛領之厚皮而且堅,乾濕雖異,而生赤小蟲則同,宜服當歸飲子以散其風濕,外用殺蟲滲濕之藥即愈。戴元使云:此雖皮膚小疾,不足為害,然瘡有惡瘡,癬有頑癬,疥有疥癆,不當只有外敷之藥,須內服宣毒之劑,方能奏效。

苦參丸

治遍身瘙癢、疥癬瘡瘍。

苦參(四兩) 元參 黃連 獨活 枳殼 防風 黃芩 梔子 菊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千餘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漿水下,日進三服。茶酒任下。壯人加大黃。

防風通聖散

麻黃 防風 芒硝 荊芥 大黃 滑石 梔子 薄荷 石膏 桔梗 黃芩 連翹 白朮 甘草 當歸 白芍 川芎

弱者,去大黃、芒硝,加參、耆。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煎服。

本方去大黃、芒硝,名雙解散。

疥藥方

蛇床子 蕪荑(各一錢) 川椒(五分,去目) 硫黃(五分) 苦參(一錢) 雄黃(五分) 大楓肉(二十個) 枯礬(錢二分) 輕粉(二錢) 朝腦(二錢)

共為末。或豬油、柏油、核桃油,俱可調搽。每一付分作三丸搽患處,再加水銀更妙。

治癬症驗方

土蜂窩(生用) 黃芩(炒) 黃柏(炒) 官粉(炒黃) 水銀(各一錢) 燈草(燒灰,五分)

同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入冰片少許,香油調敷。

遇癬除根方

水銀(鉛製,二錢) 雄黃(錢半) 硫黃(一錢) 銅青(錢半) 龍骨(五分) 麝香(三分)

共為細末。先以姜擦過,用醋調藥搽一次,七日愈。忌水。

鯽魚散

治頑癬。

用鯽魚一尾去首尾翅及鱗臟,桃花信三錢,入魚腹中,用濕草紙裹炭或火,煨存性,為末,陳醋調擦患處。

變金錢

治金錢癬。

用靛花末敷,或鍋底灰,香油調搽亦效。甚者,用黑礬為末掩之,出汁再掩,汁盡痂干而愈。

八面風

治一切癬症。

黑礬入棗燒灰,連棗為末,如有一兩,加硫黃、陀僧各五錢,脂油調搽。

不過三

治大疥。

硫黃(二兩) 頭髮(一兩,炒黏離火為末)

用鐵勺一個,將硫黃化開。若黃燃則以醋噴殺,再熬為汁,入發灰攪勻,深埋地內,俟三五天後,去其毒性,方可為末,香油調搽,再以捍草火烘之,不過三次而愈。

治惡癬

斑蝥 生半夏(為末,等分)

先抓破瘡痂,以陳醋搽,忍痛,須臾,黃水流出即愈,神驗。

陰癬

生在兩腿合縫間,痛癢不已。

野根宕菜疙瘩(切成三四分厚片)

用釅醋浸五七日,搓之。

愈癬膏

治濕癢結痂甚厚,按時而發者。

柏油(四兩) 黃柏(二錢) 黃丹(五錢) 樟腦(三錢,各為末) 豬膽取汁(用一個) 黃燭(三兩)

將柏油熬滾,入燭化開,再入三末調勻,離火入膽汁攪成膏,攤貼。

頑癬散

治一切癬症。

川槿皮(二錢)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百藥煎(二錢) 斑蝥(全用,五分) 大黃(一錢) 海桐皮(一錢) 蒼朮(錢半) 百部(一錢)

共為細末。以陰陽水調成稀糊,先用川山甲刮淨,敷之。

癬瘡方

用棒捶草,一名莽牛墩,一名馬狼墩。採根洗淨,常搽患處,黃水出即愈。

治癬驗方

大露蜂房,不拘多少,以生白礬填入孔內,用破罐底盛之。仰口朝上,用炭火煅,合白礬化盡為度,取出研末搽癬上,一二次即愈。

諸色癬方

川烏 草烏(各一錢) 椿樹皮(錢半) 白花蛇(錢八分)

共為末。將大碗上加竹簟一塊,棚蓋,放米糠一層,上放藥,又蓋以米糠,燒之,其油墜於碗底,取以搽之甚效。

治一切疥癩

大楓肉(二兩) 枯白礬(二兩) 輕粉(一兩) 柏油(六兩) 樟腦(三錢)

溶化合勻,搽之。

治癬疥效方

楝樹根皮(一兩) 花椒(五錢) 白礬(五錢) 豬板油(一塊)

共為細末,用豬板油調勻,為大丸。患人洗浴後,將藥摻上,再服後方三四劑。

川芎(一錢) 歸身(三錢) 白芍(三錢) 生地(五錢) 赤首烏(二錢) 白蘚皮(二錢) 山甲(炒,二錢)

水煎服。

濕癬

桃樹青皮,陰乾為末,醋合頻敷。

熏疥驗方

此方三伏天不宜輕用。

大木鱉子仁(一個) 祁艾(一錢) 黃香(五分)

共研極爛,撒於火紙上,撮成卷,置陰陽瓦內,將外腎用綿包密,以被繞項裹固方可燃火熏之,俟藥卷盡,徐徐去被。次日,疥焦頭脫痂即愈。

癬症

柏油(四兩) 豬膽(二個) 黃柏(二錢) 黃芩(二錢)

共煠枯,去渣,入黃燭一兩,熬成軟膏敷之。如濕癬,加蒼朮二錢;作癢,加荊芥穗二錢;痛甚,加白芷二錢。

凍瘡

此症乃嚴冬寒風侵人,或著耳、面、手、足,先僵後破,輕者腫痛,重者遇冷即發,先癢後痛者是也。只以蟹蓋炒炭為末,香油調搽即愈。

八背散

蟹蓋炒炭為末,香油調搽。

金頂砒散

密陀僧為末,生薑搗汁調塗。

洗凍瘡方

蒜瓣(一掛) 白萊菔(二個)

煎湯浴之。

手足皺裂

豬脂 薑汁

調勻,熱搽,少頃即合,數次即安。

漆瘡

此症乃氣虛肺熱之人,以感漆氣,周身腫癢,形若熱痱。先用柳葉煎湯浴之,再以雞子黃熬油塗之。蟹黃更捷。內服解毒化斑湯。

解毒化斑湯

治三焦火風熱毒致生火丹,遍身癢痛,兼治漆瘡。

元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淡竹葉(廿片)

水煎服。

翻花瘡

由瘡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瘡口內胬肉突出,形如芝菌,或如蛇身,長短不一,斷不可誤用刀針蝕藥,只以藜蘆為末,加豬脂調敷即縮,或烏梅燒炭敷之,皆效。

瘡僵肉

由癰疽生肌太疾,皮不能一時即斂,見風成僵。以寒水石煅研為末,加水飛銅青末少許敷之,其肉自斂,即不作僵矣。

枯筋箭

此症乃憂鬱傷肝,以致筋氣外發。初如赤豆,枯點微高;久則破裂,趕出筋頭,縫松枯槁,多生胸乳間。宜藥線齊根系緊七天後,其患自落,再以珍珠散搽之。

珍珠散

青黛(飛,五分) 珍珠(制淨,煅,一錢) 真輕粉(一兩)

共為細末。腐爛者,甘草水洗淨,豬脂調搽;瘡不生皮者,以此乾摻。

血箭血痣

血箭之症,發於心經,火盛逼血從毛孔湧出。血痣之症,由於肝經鬱怒。血熱初起,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血流。

瘟毒

一、大頭瘟,乃濕熱聚於高巔之上,初覺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如瓜、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以普濟消毒飲主之。內實者,加大黃;如耳前後及額角紅腫,加柴胡、瓜蔞根。發於頭腦項後,用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發於耳鼻面,芩連消毒飲;實,加牛子、芒硝微利之,不可大劑。

二、捻頭瘟,喉閉失音,頸大腹脹如蛤蟆,治以荊防敗毒散。

三、楊梅瘟,遍身紫塊,發如黴瘡,治以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散。

四、疙瘩瘟,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以三稜針刺委中三寸出血,及服人中黃散。

五、玳瑁瘟,其色黑如瑁,故名。必先從口鼻至額頰、目胞、兩耳及手臂足頸,甚則胸腹俱黑如墨色,四圍有紅暈,鮮澤若痘瘡,根腳緊附如線,他處肉色不變,方許可治。先與葛根、黃芩、黃連、犀角、連翹、荊芥、防風、人中黃,解其肌表;俟其邪毒發透,乃以涼膈散加人中黃、紫荊烏犀微下,再與犀角地黃湯加人中黃之類調理。如黑色枯焦不澤,四圍無紅暈,及灰白死黯者,皆不可救也。

六、葡萄瘟,其患多有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瘟毒蘊鬱於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點色葡萄,發於四體及頭面口內。遲治傳於胃,牙根出血。初起宜涼血清瘟藥中加羚羊等。又云:瘟毒傷於氣者,則頭項腫脹;傷於血,則肢體疙瘩;傷於胃,則嘔汁如血,名瓜瓤瘟,生角飲;傷於腸,則水泄不通,名絞腸瘟,雙解散探出吐之。若入臟則不知人而死。大法以證為憑,勿以脈論。又有發頤痄腮之症,亦感四時不正之氣所致。其候發於面、鼻、耳、項、咽喉,赤腫或結核,令人憎寒、壯熱、頭痛、肢體痛,或口乾便秘昧者,當分表裡。在表者,發之升麻牛子散,或普濟消毒飲;在裡者,下之通聖散。堅硬不赤不痛者,為滯氣停痰,宜疏之,流氣飲加減。外以化頑散或赤豆散,調敷四圍。

普濟消毒飲

黃芩(炒) 黃連(酒炒) 陳皮 甘草 元參(各二錢) 連翹 牛蒡(炒) 薄荷(一錢) 升麻(七分) 姜蠶(洗淨,炒) 柴胡 桔梗(各二錢) 板藍葉(一錢) 馬勃(一錢)

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羌活 柴胡 枳殼 桔梗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獨活(一錢)

加荊、防、薄荷、牛子入金汁內。熱加酒連、酒芩;口渴加天花粉。

清熱解毒湯

黃連 酒芩 酒芍 生地 人參 石膏 羌活 知母 甘草 升麻 葛根

生薑為引,徐服。

人中黃散

辰砂 雄黃(各錢半) 人中黃(一兩)

每服二錢,薄荷桔梗湯送下。

涼膈散

梔子(酒拌,微炒,一錢) 桔梗(一錢) 麥冬(一錢) 酒芩(一錢) 竹葉(二十片) 連翹(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上焦蓄血,漱水善忘,煩躁如狂,並驟然吐血。

生地 犀角(二味,涼心去熱) 丹皮 白芍(各二錢) 當歸 紅花 桔梗 甘草 陳皮

腹有瘀血,加桃仁、紅花、酒軍;若腹不滿,為無熱,減地黃、加木香。水煎服。

雙解飲

升麻牛子散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元參 麻黃(各一錢) 連翹(二錢) 生薑(三片)

水煎,稍熱服。

化頑散

南星(二錢) 鬱金(一錢) 大黃(一錢) 白芷(一錢) 紅藥子(一錢) 三稜(五分) 莪朮(五分)

共為細末。色紅用醋調敷;色白,香油調搽。

赤豆散

乳症

乳房屬胃,而黑圈內屬肝。其症不一,有懷孕而內吹者,由有小兒食乳而外吹者,有勒乳而結者,有欲斷乳而太急者。初覺疼痛,即以通殼塞鼻,立消。如起腫痛,肉色赤,或憎寒熱,頭痛煩渴者,為乳癰,宜清胃解毒湯,熱服取汗。如已潰者,須用補養氣血之藥。若起於黑圈,腫硬不消,亦無疼痛者,乃肝氣鬱滯所致,宜生何首烏一兩,加青皮、柴胡平肝之劑。至於五心煩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乳內結毒如芡實者,為乳慄。初起用青皮為末,以人參湯調人生薑汁細細呷之,一夜五六次,至五七日自消;再用四物湯加行經開鬱之劑。若遲至日久,內毒外潰,形如巖穴,名乳岩,百無一生。

東垣內托升麻湯

治婦人乳中結核。

瓜蔞仁(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節(一錢) 青皮(一錢)

水煎,食後細細呷之。

清胃解毒湯

瓜蔞(連皮切碎,一個) 蒲公英(酒洗,五錢) 天花粉(一錢) 乳香(一錢) 生甘草(三錢) 當歸(三錢)

水煎服。

乳岩

澤蘭葉(四錢) 地丁(四錢) 白及(四錢) 蒲公英(四錢) 生甘草(一錢) 木瓜(四錢) 當歸(三錢)

水酒各一碗,煎一盅,候飢時熱服。渣再煎浴乳,汗出即愈。如患重者,再一劑,痛止腫消矣。

乳岩久不愈

樺皮(燒灰存性) 油核桃(燒灰存性) 枯礬(各等分) 輕粉(減半)

為末,香油調敷。

乳岩

蟹殼砂鍋內炒炭,為細末,每服二錢,黃酒調服,日日服之,勿令間斷,以消盡為度,神效無比。

清肝解鬱湯

八珍湯加川貝、柴胡、陳皮、粉丹皮、山梔。

消毒散

銀花 青皮 天花粉 柴胡 姜蠶(炒) 川貝 當歸 白芷(各二錢)

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服。如治便毒,加大黃一二錢,空心服。

瓜蔞飲

瓜蔞(搗碎,二個) 甘草 當歸(各五錢)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一錢)

作二劑,用酒三碗,煎至二碗,分三次飲,更以渣罨患處。

通殼丹

生半夏(一個) 蔥頭(如指大,一塊)

共搗爛,以夏布裹塞鼻,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半炷香為度。

乳癰潰爛

蝸牛 石膏

共搗爛,曬乾上之,神效。

乳吹散

蟹蓋(燒灰存性) 絲瓜瓤(炒,各五錢)

共為末,黃酒送下。

勒乳成癰

益母草,為細末,水調塗。

乳癰初起

白芷 川貝(為末,各二錢)

溫酒調服。

乳癰不消

白麵炒黃,醋煮為糊,塗之。

陰菌

生於前陰,或上下,或左右,形如芝菌雞冠,如乳首,大小不一,由七情鬱火損傷脾肝二經,以致濕熱下注;或兼天行疫癘之氣,互相傳染,俗名下翻。初起心神恍惚,或頭痛,唇帶白色,不覺痛楚,久而方知淋漓作癢,宜瀉肝湯;壯者,加大黃。外用蛇床子敷之洗之。如脹悶體倦,內熱口乾,赤白帶下,經候不調,淋漓腫痛者,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潰腐者,逍遙散加山梔、川芎。

逍遙散

柴胡 當歸 白芍(炒)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炙草(五分)

加薄荷、生薑為引,水煎服。

陰菌

朝腦(三錢) 五倍子(焙,三錢) 枯礬(三錢) 龍骨(煅,水飛,三錢) 蓮瓣(有此更好,三錢) 麝(一分) 冰片(二分) 雄黃(水飛,錢半) 杏仁粉(二錢)

先將龍骨、五倍、枯礬研細,入朝腦、片、麝,研極細,搽患處。忌諸豆,並忌雞、魚諸發物。搽時先用藥水熏洗。蒼朮、土茯苓、甘草,煎湯洗。

下翻奇驗

白礬(飛) 黃連 柳綠皮(焙) 石榴皮(焙) 硼砂 壁錢窩(去子,土焙,五個) 蛤蜊(煅,各等分) 冰片(少許)

各為細末,調勻,香油調搽。

治下翻仙方屢驗

黃連(五分) 五倍子(去蟲炷,焙,一錢) 烏木(銼為末,焙,三分) 枯礬(三分) 輕粉(三分) 壁錢窩(去子並蜘蛛,焙,七個) 雄黃(水飛,二分) 冰片(少許)

共為細末,用鮮地黃自然汁合丸,如大黑豆大,納患處;再以豬脂熟油二兩、銀珠一錢、黃燭三錢熬勻,俟冷攤一貼覆丸上,次日起,去堅肉一層,再用花椒煎湯洗淨,換藥,三五天可愈。

胎前生癰

胎前當清熱養血安胎為主。如瘡初起未潰,解毒托裡藥中須加安胎藥。若已潰之後,只宜補養血氣。胎既安,則不必用安胎藥。總之,胎氣藉母之血氣為養,時時當留心於胎,不特傷胎藥不宜,即損傷榮衛之劑亦當斟酌。

產後生癰

產後當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此丹溪法也。瘡已潰,則氣血愈損,不須別治,惟有大補一著,佛手散加人參。若瘡初起,不可輕用解毒,當顧元氣,人參托裡散去黃耆。如膿將潰,須當預用補托使氣血充實,方可開通。產後塊痛未止,忌用白朮、黃耆;如虛,惟人參為主藥;若無力之家,以黃黨參代之,功同遼參。

佛手散

川芎(三錢) 當歸(去頭,五錢) 益母草(四錢) 桃仁(十粒,炒) 炙草(五分)

入童便一小盞、黃酒二三匙,熱服。

人參托裡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

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產後流注

惡露注於腰腎、手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肢體倦怠,名為流注,急用蔥慰法以治外腫,服化生湯加參以散滯血,勿緩也。久則成膿,及膿成不潰者,俱氣血虛也,宜補之。日晡內熱,宜四物湯加人參、丹皮;嘔逆,六君子湯、炮姜;食少體倦、四肢逆、小便頻數,宜補中益氣湯、益智仁。如脈平和,內無他證,忽作腫痛,或隱隱作痛,乃外手風寒所束而然,則去風濕之劑疏之即愈。若泥於產後流注論治之,則誤矣。

生化湯

四物湯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

再加人參、丹皮,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再加炮姜,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黃耆(炙,錢半) 人參 歸身 甘草 白朮(土炒,各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再加益智仁、薑棗為引。

適經生癰

婦女以經期為首務,即瘡症雖屬外科,亦不可舍此不問,而冒昧以治之也。如瘡初起,經方來而旋閉,須當以桃仁承氣湯行之;瘡未潰,經屆期而即來,用四物湯加味以補托之。若已潰之後,氣血俱虛,復遇經至,則是損中又損,非用大補,恐難收斂。至於疔瘡大毒,遇經陡至,以致毒氣內陷,多不可救。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 芒硝 甘草 桂枝(各二兩)

水煎服。重者,大黃用韭菜汁炒。

妊婦忌藥歌

金石之藥與諸蟲,烏頭附子及天雄,大戟牛膝並巴豆,藜蘆苡仁丹桂同。牙硝牽牛共皂角,通草星夏一樣能。更有瞿麥赤小豆,胎前能忌即良工。

驗胎散

生川芎(不見火為末,二錢)

濃煎艾湯,空心調下,覺腹內微動,即胎也。服後一日不動,非胎也,血凝也。

安胎飲

白朮 當歸 熟地(各二錢) 川芎 條芩(各八錢) 陳皮 紫蘇 炙草(各四分) 人參(一錢) 砂仁(帶殼炒,三分)

薑棗為引,煎服。

幼女扎足

杏仁(一錢) 桑白皮(四錢)

水五碗,煎三碗,去渣,入皮硝五錢、乳香一錢,煎化,置足於內,先熏後洗,三日一作,十餘次後,軟若束綿。

纏腳生瘡

荊芥炒炭為末,蔥汁調搽。

塌腫湯

苦參 蛇床 鶴蝨 白芷 大薊 土茯苓 歸尾 威靈仙 龍膽草 生甘草(各一錢) 蔥白(三寸) 蒼朮(一錢)

煎水洗之。

杏仁散

杏仁 雄黃炒 白礬(各二錢) 麝(二分)

共為細末,敷之。

淨府丹

治下翻。

黃柏(醋炒,一兩) 上好黃連(酒炒,五錢) 生梔仁(兩) 枯礬(二兩) 蛇床 雄黃(各二兩) 生川烏(一兩)

共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陳醋煉蜜一兩為丸,每丸重一錢,納患處,以瘀肉蝕盡為度。若一丸不能去盡,少遲二三天再用一丸,甚至三丸,無不愈者。凡患此症,往往長夜發熱,初用一丸則減去半夜之熱,第二日或夜作嘔吐,乃藥力上行,不必驚疑;至第三日,則毒自小便而出,或色黃,或色如血水,越多越暢,飲食倍加,漸漸而愈。

如幼女患此者,用丸一半,亦捻元用近。有幼孩肛門內類此形者,亦系肝傷濕熱,亦用此藥入肛門中即愈。如動過刀針者,難療。

鈕釦風

生項中,風濕作癢,久如癬形,甚是沿漫項背,以消風濕藥為末敷之。

失容疽

失容者,先得後失,始富終貧,亦有居富之家,因六慾不遂,損傷中氣,郁痰失道停結而成。其患多生於肩上,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半載方發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泛如蓮,愈久愈大,愈潰愈堅,犯此難獲全愈。未潰之時,宜和容散堅丸常服,或有能愈者,十之三四也。

和容散堅丸

人參 白朮 歸身 熟地 茯神 香附 橘紅(各二兩) 川貝 南星 棗仁 遠志 柏子仁 丹皮 龍齒 蘆薈 海沉(各八錢) 硃砂(為末,六錢)

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合歡根皮煎湯送下。

女人面生黧黑斑

此症乃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班黑,色枯不澤,宜地黃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之。

玉容丸(方缺)

黑子

黑子者,痣也。此腎經濁氣混滯於陽,陽氣束結而成,堅而不散,無害於人。若發於面部不吉之處,以五灰膏點之即去。

五灰膏(方缺,見外敷通用廿二張)

白屑風

此症,多生於頭面、耳項及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體熱當風,風熱所化,宜潤藥潤去痂疤,再以蒼朮、威靈仙等為末摻之。

腳風作癢

此症,乃足三陽風濕下注,凝結不散,先癢而後生濕爛;又婦女足底灣曲之處癢潰皆然。用枯礬散,洗淨搽之。

甲風

此症,乃甲長侵肉,或因修甲損傷良肉,鞋襪穿小,俱易生之。其患胬肉裹指,腫痛異常,以生地膏潤軟輕修,盡赤足數日必差。

生地膏

生地(一兩二錢) 粉甘草(三錢) 當歸(六錢) 黃占(兩半) 香油(六兩)

熬成膏聽用。

丹毒

此症,發無定處,忽然變赤,如丹塗之狀,與斑相類。有乾濕二種。乾者,色紅,形如雲片,發熱作癢,乃心肝之燥火,用化斑解毒湯;濕者,色多黃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癢,乃脾肺之濕熱,用除濕胃苓湯。若腰脅生之,乃肝火妄動,名曰纏腰丹,用柴胡清肝散,以慈嬰散敷之。若未過周歲之小兒而得此症,其毒多受於未生之前,發於已生之後,先天已損,百或一生。

慈嬰散

滑石(二錢,飛) 寒水石(一錢,飛) 雄黃(五分,飛) 羚羊(三錢,炒炭)

共為末,雞子清調敷。

化斑解毒湯

元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子(各一錢) 甘草 淡竹葉(廿片)

水煎服。

除濕胃苓湯

防風 蒼朮 赤苓 陳皮 厚朴 山梔 木通 澤瀉 滑石(各一錢) 甘草 薄荷(各三分) 白朮 豬苓(各一錢)

燈心為引,水煎服。

柴胡清肝散

柴胡(錢半) 黃芩(一錢) 山梔(錢半,炒) 川芎(一錢) 桔梗(八分) 甘草(五分) 連翹(一錢)

水煎服。

奶癬

奶癬,乃小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煿,遺熱於胎。生後頸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瘙癢不絕。內服、外敷,俱以解毒為主,方能奏功。

胎瘤

此症生於小兒之頭面或胸間,腫起如李,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須候滿月外以針披之如赤豆汁出,再服五福化毒丹。

五福化毒丹

元參 桔梗 赤苓 人參(三分) 黃連 膽草 青黛 牙硝 甘草(五分) 冰片(五釐) 硃砂(三分) 金箔(二張)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痘癰

痘癰者,多因痘之灌漿不足,餘毒留於脾肺二經,以致手足胸背結成漫腫,大如桃李。此多發於收靨之後。身涼不渴者吉,以馬齒莧膏敷之;元氣虛者,兼服保元湯。

馬齒莧膏

生綠豆末(五錢) 豬脂油(煉淨,三錢) 馬齒莧(搗去汁,一碗) 赤豆末(五錢) 石蜜(一兩)

熬成膏,塗腫處。

保元湯

人參(二錢) 黃耆(三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一片)

水盅半,煎半盅,溫服。

玉爛瘡

此症,乃小兒臟腑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初生如麻子,須臾有膿汁,乍痛乍癢,甚則潰爛,如湯火傷形。

頭瘡

薛立齋云:人身諸陽之氣會於首面、聚於面,患瘡痍者,因臟腑不和,氣血凝滯於諸陽之經也。未過周歲者,惟解胎毒而已;已過周歲者,或心氣不足,虛熱上攻,治當養心為主,宜服養心湯。或食膏粱甘肥所致,須當雙解。臨症變通,筆難盡述。

養心湯

黃耆 茯苓 夏曲 當歸 川芎 辣桂 柏子仁 炒棗仁 北五味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炒,四錢)

薑棗水煎。

白禿

此因剃頭時腠理司開,外風襲入,結而不散,以致氣血不潮,皮肉乾枯,發為白禿,久則發落,最能染人,以馬齒莧膏搽之。作癢者,以熱油餅覆之,皆可奏效。愈後,大忌發物數月。

黃金膏

治痘疔及一切惡瘡疔毒,化毒解肌。

香油(一斤) 豬油(十兩) 官粉(一兩)

以上三件,合一處熬粉黑色,離火,下黃燭一兩,攪使化開,再入乳香、沒藥、兒茶、輕粉、牛黃、珠子各五錢,細研攪勻,入瓶內,坐涼水中,使去火毒。此膏用簪頭點於瘡上,約須指數大,空不必過多。

治小兒癖疾方

白蜀葵花根(二兩) 梔子(一兩) 皮硝(五錢) 蟾酥(五錢) 麝(三分)

共搗爛,用雞蛋清調作膏,攤油紙上,以梭布覆膏,周圍用線縫貯。先用皮硝五錢化水洗淨患處,後將此膏系患處;再攤一貼覆於腰眼處,則病根盡除,永不發矣。

鎮驚丸

治小兒受驚,大便青色。

川連(去毛,一錢) 黃芩(生用,一錢) 天麻(一錢) 膽星(一錢) 大黃(生一錢,熟一錢) 礞石(煅,五分) 生甘草(五分)

共為細末,麵糊丸黃豆大,硃砂為衣,薄荷、燈心湯送下一二丸。加犀角、羚羊,更效。

犀角丸

治小兒一切熱症。

滑石(八兩) 石膏(煅,八錢) 海浮石(煅為末,水飛,四錢) 硃砂(水飛,三錢) 雄黃(水飛,三錢) 犀角(磨汁,二錢) 羚羊(磨汁,二錢) 琥珀(為細末,二錢,無此亦效)

共研細末,麵糊丸彈子大。每用一丸,清水化服,或薄荷水亦妙。

馬齒莧膏

生綠豆末(五錢) 豬脂油(煉淨,三錢) 馬齒莧(搗成汁,一碗) 赤小豆末(五錢) 石蜜(一兩)

熬成膏,塗腫處。

犀角消毒散

牛子 甘草 荊芥 防風 犀角 銀花

水煎服。

化丹湯

漏蘆(一錢) 防風(一錢) 黃芩(炒,二錢) 獨活(五分) 射干(五分) 石膏(二錢) 升麻(一錢) 青黛(一錢,飛) 麥冬(錢半,去心)

共為末,每服一錢。在表者,加麻黃去根節、炒炭、五分;在裡者,加硝黃各一錢,亦為末,俟藥煎滾入內,再滾起兌羚羊汁,溫服。

犀角消毒散

犀角(三錢) 牛子(炒,二錢) 防風 荊芥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六分,溫服。外用敷藥。

胎毒驗方

硃砂(五分) 雄黃(五分) 官粉(焙黃,五分) 松香(去油,五分) 鏡子鏽(五分) 冰片(一分) 麝(一分)

共為細末,豬脂熟油調搽。

頭上軟癤

大枳殼半整個,去穰磨平,用生面糊塗周圍,覆癤上,即消。

頭練久不愈

核桃一個,連皮,燈上燒存性,以碗覆息,入輕粉少許,為末,香油調搽。

頭面肥瘡膿水浸淫

官粉(炒紫色) 松香(去油) 黃柏 黃連 枯礬(各等分)

共為細末,香油調搽。

又方

小紅棗燒灰存性,清香油調搽。

月蝕瘡

官粉(炒) 枯礬 黃丹 輕粉(各一錢)

共為末,香油調搽。加黃連一錢、麝三釐,治胎毒。

龍鳳散

治小兒頭上諸瘡。

青龍皮 鳳凰衣(為末,等分)

柏油調搽。

癖老生疳

珠子(二分) 海巴(三分) 乳香(三分) 白礬(四分)

共為細末。用五倍子一整個,以利器從頂上開一孔,將藥入內,白礬在上,四圍加熟炭燒之,黑煙盡為度。研細末,先以米泔漱淨,然後吹藥,不必吐藥出,陸續嚥下,瘡好病愈。

小兒疳瘡

巴豆去皮,一個,人言米粒大

一塊並油胭脂,搗成膏,貼印堂穴,約半炷香即起一泡,遂去藥,疳漸漸而愈。

小兒疳疾

此方即腹大如鼓,敷藥後吐涎即愈。

爐甘石 明礬(二味,各等分) 蠶繭(一個) 斑蝥(一對) 珠子(三五粒)

共為細末。以滿繭殼為度,燒存性,研細。用新筆蘸米泔洗淨,仍以筆敷藥。口涎外流,不可咽入腹內,三五天即愈,腹症亦漸消矣。

小兒外腎腫

蛇床子 歸尾 威靈仙 苦參 地骨皮 槐枝 蔥白 地膚子 蟬蛻

水煎頻洗。

又方

老杉木燒灰存性,入官粉,將清油調和塗之。亦治大人繡球風。

小兒禿瘡

冷泔水洗淨,一老蔥生蜜搗塗之。

小兒鱗體

皮膚如披鱗甲之狀。

姜蠶(去嘴,為末) 蛇脫(一條)

煎湯浴之。

三黃散

治玉爛瘡。

赤芍 甘草 白蘞(各三錢) 黃連 黃芩 黃柏(微炒,各五分)

蜜調塗,日三四次。

鯽魚膏

治浸淫瘡。

鯽魚(一尾) 豆豉(一合)

杵爛塗之。

又方

苦瓜(一兩) 蛇退(炒,五錢) 露蜂房(炒,五錢) 伏龍肝(煅,一錢) 發灰(一錢)

共為細末,豬脂和塗。

清陽敗毒散

治練癩等瘡。

黃香(去油,三錢) 黃丹(制,三錢) 松樹皮(燒灰存性,二錢) 雄黃(二錢半,飛) 黃連(二錢半) 白礬(二錢)

共為細末,頭髮煎油調搽。癢甚,加銅綠一錢。

胎毒

煙膠即熏皮子的灶內琉璃,水飛為末,香油調塗。

活命飲

治小兒疳瘡。

麝(一分) 冰片(一分) 銀珠(三分) 白芨(一錢) 巴豆(一個) 象牙(錢半) 珍珠(一分)

陳醋調,夾紙攤,俟星出全時,貼印堂一炷香,起一小泡即愈。

五色丹毒

榆面、雞子清調塗。

又方

鹿角炒炭為末,豬脂調塗。

天灶

赤從背起。

柳木炭為末,水調塗。

野火丹

從背上兩脅起。

殭蠶為末,以火麻仁搗塗。

柏葉散

側柏葉(炒黃為末,五錢) 蚯蚓糞(韭菜畦內者佳) 大黃(各五錢) 赤小豆 輕粉(各三錢)

共為細末,新汲水調搽。

小兒渾身風疹

密如蠶子,癢不可當。

黃耆 防風 荊芥 苦參 蟬蛻 姜蠶 土蒺藜(炒) 去刺 何首烏 當歸 赤芍 川芎

水煎,晚服。

體氣

此症,因父母有傳染者,有胡胎而受生者,故不脫本來氣質。凡此腋下多有棕紋,數孔出此氣味。常食蒜,外以五香散搽之,或以木香末二三錢以絹袋貯於腋下,其氣可漸而退也。

五香散(無方)

楊梅

楊梅之毒,來自兩廣。原名廣瘡。有傳染而得者,有中毒而得者。傳染者,先自上部見之,發於脾肺二經,頂紅根白,癢而不痛;中毒者,先自下部見之,發於肝腎二經。頂白根紅,骨痛便澀,久則口角發白。初起,用解毒湯連服自愈。久而消潰者,用金蟬蛻殼法,一服即安。斷不可妄用汞粉,圖邀近功。輕則蝕傷耳,重則殃及胎孕,慎之慎之!

解毒湯

黑鉛一斤,溶汁,淬水十數次,以洗水煎藥。男用六味,女用四物,連服十餘劑漸愈,屢驗。

金蟾脫殼

大蟾蜍(一個) 無灰酒(斤半)

酒煎滾,將蟾蜍淬死,另用淨石臼搗爛,入酒內,熬至一飯碗,以帛濾淨渣。令患者以舊被蓋之,熱服,將房內門窗塞嚴,不可令人同睡,汗出而愈。次日,用醋一碗,置病人門內,以鐵器燒紅,淬醋中收其餘毒。待一二時後,方許入室。將病者著身之衣被拿空地,以火焚之,以防染人。不十日全愈,屢驗。

三奇湯

金銀花(二錢) 姜蠶(洗淨,炒,錢半) 赤芍(錢半) 甘草節(一錢) 金頭蜈蚣(去頭足,焙,一條) 蒺藜(炒,去刺,二錢) 連翹(去穰,二錢) 枳殼(錢半) 歸尾(錢半) 川山甲(炒珠,一錢) 皂針(一錢) 大黃(量虛實用,或二三錢)

水酒各半,煎服。

掃地出門

白雞冠(連根葉,一珠)

水煎服。

羊肉湯

土茯苓(木器打碎,一兩) 姜蠶(洗淨,炒,錢半) 麻黃(二錢,夏月一錢,蜜炙) 羌活(錢六分) 大生地(三錢) 當歸(二錢) 蟬蛻(去足翅,一錢) 漢防己(錢二分) 威靈仙(一錢) 大黃(三錢,虛者用熟的) 銀花(五錢) 牛子(炒研,二錢) 黃芩(一錢) 川山甲(土炒,一錢) 桂枝(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先用淨羊肉四兩,熬湯二碗;黃酒一碗,煎藥。多半碗渣,再用羊肉湯一碗、黃酒半碗,煎半碗。二次合一處,溫服。服後飲酒數杯,以助藥力。

先天一氣湯(忌鐵器)

皂角樹皮(打碎,一斤) 木炭(打碎如豆大,二兩半) 鹽(二兩半) 酒(六兩) 醋(六兩)

先以酒醋將鹽化開,加皂角樹皮、木炭煮之,俟汁漸干,取起,微炒,每服一兩二錢;再加土茯苓四兩、豬肉四兩、水四碗煎,候肉熟取汁,並肉同食三四十天,其患毒併除矣。如瘡在項上,加藁本一錢;在肢,加桑條、桂枝各一錢;在面上,加蔓荊子一錢;在脛及陰囊,加豬苓、澤瀉各一錢;在下部,加牛膝、防己、木瓜、苡仁各一錢;在中部,依本方服。

治楊梅瘡

土茯苓(兩) 薏仁米 金銀花 防風 木瓜 木通 白蘚皮(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水二碗,煎一碗,日三服。忌飲茶及牛、羊、鵝、雞、魚、燒酒、房勞。八十付除根,永無後患。

換肌消毒散

治時瘡,不拘初起、潰爛。

土茯苓(五錢) 當歸 白芷 皂刺 薏米(各一錢)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 木通 忍冬(各七分)炙草(五錢)

水煎服。

內托消毒散

大黃 姜蠶 忍冬(各五錢) 蜈蚣(三條) 全蠍(十個,去毒)

黃酒煎,空心服。

紫金丸

龜板(人乳炙透,二兩) 石決明(九孔者,煅紅,童便淬一次,二兩) 硃砂(飛二次)

共為細末,爛米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土茯苓湯下。筋骨疼痛者,酒下之。

五寶丹

治楊梅結毒。

琥珀(透明血色者,甘草水煮過,三分半) 珍珠(炒過,三分半。或用豆腐包蒸) 硃砂(透明者,二分半) 鐘乳石(用木香,生甘草各一錢,同煮乾,去木香,甘草,用淨石三分半) 飛羅面(炒,三分半) 冰片(臨時加)

上俱為細末,磁罐收貯聽用。

服法:每日用土茯苓成塊者一斤洗淨,用石敲碎。先入水二升,煮取汁四碗,收磁器內。將前渣再入水四五碗,煮汁二碗,併入前汁內,為一日之用。

若病在上者,加木香二錢;病在下,加牛膝二兩,與土茯苓同煮。病者不得另飲茶湯,但將土茯苓湯時時飲之。若飲湯,半盅加五寶丹二釐,飲一盅加四釐,體厚者,加六七釐。一日內服盡此湯為度。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忌茶酒並一切發風動氣之物。其毒,貼清涼膏,或摻藥。收口日,若舊有輕粉等毒藥,後當盡發出,無則不發也。大忌房事。輕者十服,重者二十服全愈。

腎子爛出

老杉木(燒炭存性) 蘇葉(各等分)

為細末,敷上,仍以蘇葉包之。

天泡瘡

大棗(去核,入銅綠豆大一塊,燒灰存性) 冰片(少許)

共為細末。濕則干搽,干則香油調搽。

繡球風

蓮房 慄房 樺皮 柳皮(各等分)

煎湯洗之。

金不換

治楊梅。

輕粉(一錢) 細茶(一錢) 杏仁(去油,二錢) 銅青(煮七次,二分)

共為細末,唾津調搽。

下疳仙方

鱉甲(揀單齒者焙黃,四錢) 狗牙(四錢,炒) 真輕粉(二錢)

共為細末。瘡破,用甘草水洗;不破,荊芥水洗。藥末乾摻瘡上,以浸不出毒水為度。

津調散

黃連 款冬花(等分) 麝(少許)

共為細末。先以湯藥洗淨,軟帛拭乾,唾津調敷。忌用生薑洗。

七寶檳榔散

檳榔 密陀僧 雄黃(飛) 輕粉 黃柏 朴硝 黃連(各等分)

共為細末。先以蔥白煎湯洗淨,濕則干,上干則香油調敷。

下疳瘡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朴硝 荊芥

水煎,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一日五七次。用下藥敷之。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螵蛸 麝(各等分)

共為細末,洗後至夜敷上。

魚口便毒

五倍子(炒黃為末) 百草霜(等分)

為末,醋調塗。

又方

五倍子打碎為末,加陳醋熬成膏,以棉攤貼,如干即易,三五次即愈。

下疳瘡

爐甘石(煅,浸醋五次,一兩) 兒茶(三錢)

共為細末,芝麻油調搽。

治陰囊濕癢兼潰破

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用花椒三粒,香油內浸三日,用火點著,取滴下油搽之。先以金銀花湯洗淨。

大麻風

初覺麻木,次發紅斑,久則破爛、浮腫、無膿,甚則鼻塌指脫。壯者,先服再造散,長服麻風油酒;弱者,當用苦參丸。輕者半載,重者連年。大忌房勞、厚味,須獨居幽靜之處,方可治之。

再造散

鬱金(五錢) 檳榔 大黃(煨) 皂角刺 白醜(六錢,半生半熟,各取頭末)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日出時面東,無灰酒送下。

麻風酒

牛子(一斤) 生地(半斤) 枸杞(半斤) 牛膝(半斤)

共為粗末,入絹袋內,以好酒十斤浸十天,任飲。

大麻風仙方

真漆(鍋內炒乾出煙為度,一斤) 雄黃(鍋內下黃酒懸胎煮過,四兩)

共研末。小兒五分,大人一錢,黃酒送下,不過三劑即愈。

癘風酒

胡麻 牛蒡 枸杞 蔓荊子(俱炒,各一兩) 白蒺藜 天花粉 苦參 防風(各五錢)

共為細末。每末一兩,加輕粉二錢調勻。每服一錢,清茶送下,晨、午各一付。至五七日,齒縫追出毒涎,令人如醉;或下膿血,病根乃去。仍量人之虛實,重者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氣將復,方用此藥。切要忌煿炙厚味。

苦參丸

苦參(一斤) 大楓肉(六兩) 荊芥(一斤) 防風(六兩) 白芷(六兩) 全蠍 何首烏 白附子 枸杞 靈仙 當歸 大胡麻 川芎 蒺藜 大皂角 牛蒡 牛膝 獨活(各五兩) 蔓荊子 海風藤 杜仲 草烏(制,去皮尖) 甘草 人參(各一兩) 砂仁(二兩) 白花蛇(咀碎,炙黃,二兩)

醋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錢,黃酒送下。

胡麻散

胡麻仁 何首烏 威靈仙 苦參 荊芥 石菖蒲 當歸 黃耆(各一兩)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外以紫背浮萍熬湯,貯大缸內洗浴。

外科摘要

李東垣云:瘡瘍,發熱惡寒,大渴不止,躁煩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血虛發燥,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閉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補水。

東垣云: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無陽也,當極瀉其陰,峻補其陽。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純陽無陰也,當極瀉其陽,峻補其陰。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拒盛陽而生病,非寒也。

薛立齋云:凡人背近脊並髀皮里有筋膜一層。患此處者,外皮雖破,其膜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症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兼以托裡。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其堅物待其自潰,不亦反傷乎?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自潰也。

薛立齋云:下部患疔瘡,乃至陰之下,藥力在所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隔蒜灸之為良。若灸之而不痛者,以明灸之,及針釘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若針之不痛,或無血者,以針燒赤,頻烙患處,以痛為度。不痛,眼黑如見火光者,此毒入臟腑也,不治。

李東垣云:瘡疽之發,其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裡以溫劑,反用寒藥則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裡,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表裡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殆,重則死矣。

《病機機要》云: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之三法。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實,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赤腫痛,在外形證顯然,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也。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為差,必無變症,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陳自明云:治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更以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救。

千金云: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為癰。

薛立齋云:瘡瘍生蟲,乃肝經風熱也。

薛立齋云: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也。當推其虛實表裡而早治,可以內化,此即托裡之意也。若毒氣已結者,勿泥此內消之法,當辨之有無淺深。若按之復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小按便膿者,膿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若氣結微腫,久而不潰,後亦成膿,此寒熱所謂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亦能成膿,急酌量刺之,緩則穿痛臟腑,腐爛筋骨,可不慎哉!

薛立齋云:惡肉者,腐肉也。大凡癰疽瘡腫潰後,腐肉凝滯,當急去,乃推陳致新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澀,必先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是謂定禍亂以致太平。或留而不去,則有爛筋腐肉之患。

薛立齋云:常見患懸癰者,多不肯用針,待其自破。殊不知緊要之地,若一有膿,宜針急刺之,使毒外發,不致內潰。故前人云:凡瘡,若不針烙,毒結無泛而出,膿瘀無泛而泄。又云:開戶以逐之。今之患者又謂:地部緊要而不用針,何其相違之遠。

《太平聖惠方》云:癰疽已破,泄其膿,煩膿尚未全退。診其脈,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澀遲緩者易差。

立齋云: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燈照看遍身,若有小瘡即是。宜急灸之,候醒更服敗毒藥或奪命丹。人汗入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

王洪緒云:肺癰初染,兩腳骨疼痛或不痛,而舌下生細豆一粒,在心口之上,內作微痛,及咳嗽口乾咽燥,此肺中生毒之證。即甘桔各三錢煎服,稍安,即肺之患毒無礙矣,以犀黃丸十服定愈。預識預治,百無一死。世人但知腳痛醫腳,咳嗽醫嗽,直至面變赤色,口吐臭膿,方知肺癰。猶小舟飄入大洋,此等立論,安可為後學津梁!遇赤貧之家,患此症者,以隔年醃芥菜滷,每辰取半杯,用滾豆腐漿衝入服。服則胸中塞上塞下,至數次方能吐出,連吐惡膿而愈。凡患此症,終身忌食鴨蛋、蘿蔔、石首魚。

瘡瘍

括關鍵處治之法

一、治瘡瘍用藥,當審其經絡、標本、虛實以治之;不可泥於熱毒內攻,專用清涼克伐之劑虧損脾胃氣血,多致有誤。若腫高焮痛者,即氣實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解毒。漫腫微痛者,真氣虛也,用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用四君子加黃耆、肉桂。若膿既出反痛,血氣虛也,用八珍散。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子加芍藥、木香。又當舍時從症,如腫痛、煩躁、發熱、飲冷、便秘、脈洪數實,是為五實。雖在嚴冬,必用大苦寒之劑,瀉其陽以救其陰。若脈細、皮寒、瀉痢、腸鳴、不食、嘔吐、手足逆冷,是為五虛。雖在盛暑,必用大辛熱之藥,散其陰以回其陽。若執其常法,則誤矣。

二、治瘡瘍作嘔。如熱盛焮痛,邪氣實也,用仙方活命飲解之。若因作膿焮痛,胃氣虛也,用托裡消毒散,或針以瀉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用內疏黃連湯導之。寒藥傷胃者,托裡健中湯。食少胃寒者,托裡益中湯。脈細、腸鳴、腹痛瀉,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者,托理益中湯。胃腕停痰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者,托裡益黃散。鬱結傷脾者,托裡越鞠湯。喜寒惡熱宜降火,喜熱惡寒宜養胃,脈實便秘宜瀉火。

三、治瘍症用圍藥。如腫痛熱渴,症屬純陽;若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非潰,屬半陰半陽;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症屬純陰,當隨症變通,不可概用寒涼。

四、治瘡瘍陽氣脫陷。或誤用克伐,或膿血大瀉,或吐瀉勞役,或誤行房事,發熱,煩躁,頭痛,頭暈,便血,目赤,煩喘,自汗,盜汗,氣短,睡痰,體倦,熱渴,意欲飲水投水,身熱惡寒,增寒惡衣,揚手擲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張,呻吟不絕,脈洪浮大,此無根虛火假熱之症。若微寒頭痛,咳逆嘔吐,耳聾目蒙,小便自遺,或時淋漓,瀉痢腸鳴,里腹痛,玉莖短縮,冷汗時出,齒牙浮動,肢體麻痹,或厥冷身痛,咬牙切齒舌,唇木強硬,呃逆,喘,脈促、微沉細,此危殆之症,但見一二。急用大劑參附湯補之,多得復生。

五、治瘡瘍潰後,發熱煩躁。若發熱無寐,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加黃耆、五味子。午前發熱,補氣為主;午後發熱,補血為主。脈澀而熱亦補血。若大渴面赤、脈洪浮,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脈浮或弱而兼惡寒者,氣虛也,宜補氣。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微,陰盛發熱也,四君子加姜附。

六、治瘡瘍,大便閉結。脈澀而閉者,屬血少,宜養血;若作渴飲,其脈洪數而有力者,或沉實結痞,屬實火,宜用內疏黃連湯。若口乾飲湯,其脈浮大而無力者,屬氣虛,宜用加味八珍湯。脈浮而澀,氣血虛也,宜補氣血。若飲食雖多,肚腹不脹,此內火銷鑠,切不可通。若腹痞脹而不通者,乃因直腸乾涸,以豬膽汁導之。若誤行疏導,復傷元氣,則不能潰斂。

七、治瘍瘡,大便瀉。若因寒涼傷脾,六君子加砂仁。脾氣虛弱,六君子煎送二神丸。命門火衰,用八味丸料煎送四神丸。脈沉而細,飲食不下,用姜附湯,多有復生者。

八、治瘡瘍,小便頻數,或莖中澀疼者,乃腎經陽氣虧損,陽無以化之惡瘡也,加減八味丸。足脛逆冷者,用八味丸以補陽。小便頻而黃者,四物加參、朮、麥冬、五味以滋肺腎。小便短而黃者,補中益氣加山藥、麥冬、五味以補腎。若熱結膀胱而不利者,五淋散以清熱。脾肺氣燥而不化者,黃芩清肺飲以滋陰。若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者,用七味丸量加知柏。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者,與老人陰痿、精內敗者,用八味加車前、牛膝;如不應,更加附子。若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牽痛,以前藥多加附子,多有生者。若黃柏知母淡滲之劑,既瀉真陽,又損真陰,其危矣。

九、治瘡瘍作渴。上部脈數,降火。如脈大無力,或微弱,宜補氣血。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部脈沉實,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四順清涼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若因胃火銷爍而津液短少者,胃脈數,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腎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若因腎水乾涸作渴,或口乾舌燥者,尺脈大或無力,用加減八味丸。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作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其惡也。如膿血大泄,或瘡口出血而渴者,大補氣血;如不應,急用獨生湯。苟能預知其因,預先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禍。

十、治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虛,虛火動而錯經妄行也。若因肝旺而血妄行者,四物湯加炒梔、丹皮、茯苓。肝虛不能藏血也,六味地黃丸;心虛不能主者,加炒連、丹皮、苓朮。若脾虛不能統血者,四君加炒梔、丹皮。若脾經鬱結者,用歸脾湯加五味子。若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加五味子。若氣虛俱虛者,十全大補湯。若陰火動者,六味丸加五味子。若發熱而脈大者,不治。

十一、治瘡瘍肌肉不生。若赤色而不生者,血熱也,四物湯加丹皮。晡熱內熱者,血虛也,四君子加歸地丹皮。若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胃火也,竹葉黃耆湯。煩熱作渴,日晡熱甚,腎虛也,加減八味丸。

十二、治腫瘍。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裡也,宜下之。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者,邪在經絡也,當調榮衛。焮腫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之。或焮腫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宜清之。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秘、譫語者,結陽症也,宜下之。不作膿,或熱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十三、治潰瘍。膿熱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肉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用桑柴炙之。膿清或不斂者,氣血俱虛也,宜大補。膿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倦怠懶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寒氣襲干,瘡口補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脈大無力,或澀微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之。

十四、治潰後作痛。膿出而作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瀉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千捶膏

專治疔毒,瘰癧。

木鱉(五個) 松香(四兩) 銅綠(二錢) 乳香(二錢)沒藥(二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 蓖麻仁(七錢) 巴豆仁(五個) 麝(一分) 冰片(二分)

共搗千餘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