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情趣人生

孔子之人格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我屡说孔学专在养成人格。凡讲人格教育的人,最要紧是以身作则,然后感化力才大。所以我们要研究孔子的人格。

孔子的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前节曾讲过,孔子出身甚微。《史记》说:“孔子贫且贱。”他自己亦说吾少也贱。(孟子说孔子为委吏,乘田皆为贫而仕。)以一个异国流寓之人,而且少孤,幼年的穷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我们读释迦基督墨子诸圣哲的传记,固然敬仰他的为人,但总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们万万学不到的。惟有孔子,他一生所言所行,都是人类生活范围内极亲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学他,人人都学得到。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此。

近世心理学家说,人性分智(理智)、情(情感)、意(意志)三方面。伦理学家说,人类的良心,不外由这三方面发动。但各人各有所偏,三者调和极难。我说,孔子是把这三件调和得非常圆满,而且他的调和方法,确是可模可范。孔子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就是理智的作用;仁,就是情感的作用;勇,就是意志的作用。我们试从这三方面分头观察孔子。

(甲)孔子之知的生活

孔子是个理智极发达的人。无待喋喋,观前文所胪列的学说,便知梗概。但他的理智,全是从下学上达得来。试读《论语》“吾十有五”一章,逐渐进步的阶段,历历可见。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孔子并不是有高不可攀的聪明智慧。他的资质,原只是和我们一样;他的学问,却全由勤苦积累得来。他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解释“好学”的意义,是不贪安逸少讲闲话多做实事,常常向先辈请教,这都是最结实的为学方法。他遇有可以增长学问的机会,从不肯放过。郯子来朝便向他问官制。在齐国遇见师襄,便向他学琴。入到太庙,便每事问。那一种遇事留心的精神,可以想见。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可见他真是以学问为性命,终身不肯抛弃。他见老子时,大约五十岁了,各书记他们许多问答的话,虽不可尽信,但他虚受的热忱,真是少有了。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还恨不得多活几年好加功研究。他的《春秋》,就是临终那一两年才著成。这些事绩,随便举一两件,都可以鼓励后人向学的勇气。像我们在学堂毕业,就说我学问完成,比起孔子来,真要愧死了。他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他从十五岁到七十三岁,无时无刻不在学问之中。他在理智方面,能发达到这般圆满,全是为此。

(乙)孔子之情的生活

凡理智发达的人,头脑总是冷静的,往往对于世事,作一种冷酷无情的待遇,而且这一类人,生活都会单调性,凡事缺乏趣味。孔子却不然。他是个最富于同情心的人,而且情感很易触动。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必式之。可见他对于人之死亡,无论识与不识,皆起恻隐,有时还像神经过敏。朋友死,无所归。子曰:“于我殡。”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一哀而出涕。颜渊死,子哭之恸。这些地方,都可证明孔子是一位多血多泪的人。孔子既如此一往情深,所以哀民生之多艰,日日尽心,欲图救济。当时厌世主义盛行,《论语》所载避地避世的人很不少。那长沮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孔子却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见孔子栖栖惶惶,不但是为义务观念所驱,实从人类相互间情感发生出热力来。那晨门虽和孔子不同道,他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实能传出孔子心事。像《论语》所记那一班隐者,理智方面都很透亮,只是情感的发达,不及孔子(像屈原一流情感又过度发达了)。

孔子对于美的情感极旺盛,他论韶武两种乐,就拿尽美和尽善对举。一部《易传》,说美的地方甚多(如乾之以美利利天下,如坤之美在其中)。他是常常玩领自然之美,从这里头,得着人生的趣味。所以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前节讲的孔子赞《易》全是效法自然,就是这个意思。曾点言志,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叹美曾点?为他的美感,能唤起人趣味生活。孔子这种趣味生活,看他笃嗜音乐,最能证明。在齐闻韶,闹到三月不知肉味,他老先生不是成了戏迷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见他除了有特别哀痛时,每日总是曲子不离口了。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可见他最爱与人同乐。孔子因为认趣味为人生要件,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说“乐以忘忧”,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乐”字,就是他老先生自得的学问。我们从前以为他是一位干燥无味方严可惮的道学先生,谁知不然。他最喜欢带着学生游泰山游舞雩,有时还和学生开玩笑呢!(夫子莞尔而笑……前言戏之耳!)《论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正是表现他的情操恰到好处。

(丙)孔子之意的生活

凡情感发达的人,意志最易为情感所牵,不能强立。孔子却不然,他是个意志最坚定强毅的人。齐鲁夹谷之会,齐人想用兵力劫制鲁侯,说孔丘知礼而无勇,以为必可以得志。谁知孔子拿出他那不畏强御的本事,把许多伏兵都吓退了。又如他反对贵族政治,实行堕三都的政策,非天下之大勇,安能如此?他的言论中,说志说刚说勇说强的最多。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教人抵抗力要强,主意一定,总不为外界所摇夺。如“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都是表示这种精神。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教人以献身的观念,为一种主义或一种义务,常须存以身殉之之心。所以他说:“仁者必有勇”,又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讲仁讲义,都须有勇才成就了。孔子在短期的政治生活中,已经十分表示他的勇气,他晚年讲学著书,越发表现这种精神。他自己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语看似寻常,其实不厌不倦,是极难的事。意志力稍为薄弱一点的人,一时鼓起兴味做一件事,过些时便厌倦了。孔子既已认定学问教育是他的责任,一直到临死那一天,丝毫不肯松劲。不厌不倦这两句话,真当之无愧了。他赞《易》,在第一个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表意志力,“不息”是表这力的继续性。

以上从知情意即知仁勇三方面分析综合,观察孔子。试把中外古人别的伟人哲人来比较,觉得别人或者一方面发达的程度过于孔子,至于三方面同时发达到如此调和圆满,直是未有其比。尤为难得的,是他发达的径路,很平易近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步。所以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做人类的模范。我们和他同国,做他后学,若不能受他这点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

(节选自《孔子》,1920年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