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细说隋唐

六三 理财家刘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国之命脉,在于经济。唐朝之繁荣,得力于经济。掌管与调整经济事务,时称理财。唐朝前后出了许多理财家,刘晏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他进入仕途,进得相当奇。八岁那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他随着一起去,在途中献了一篇颂词。唐玄宗见他年幼,甚是惊奇,让宰相张说测试他的才华。测毕,张说汇报说:“这是国瑞。”唐玄宗立即授他为太子正字。公卿们将他视为“神童”,争相宴请,由此名声大振。

虽以文学叩开了仕途大门,然刘晏最感兴趣的,却是经济。对此,他花了相当大的工夫去研究。他研究经济,不是从纯经济出发,而是将经济与时代背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当他被授为夏县(今属山西)县令后,他将他的研究所得,在县内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效果非常出色,不用他督促,当地的民众便自动地缴纳赋税,一时称为美谈。他对经济有着一套独到的看法,然其宗旨却是利民,这与其他理财家刻剥民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在他转任温县(今属河南)县令后,受到了民众刻石的颂扬。

正当刘晏要为盛世进一步贡献经济才华时,安史之乱爆发了。他避难于襄阳(今属湖北),在江南准备另起炉灶的永王李璘,看中了刘晏的理财能力,任命他为高官。可刘晏拒绝了非正统的李璘,投到唐肃宗的阵营。他被拜为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由此负起了经营南方对唐廷运输线的重责。然他到达吴郡(今江苏苏州)后,李璘的兵锋已经逼来,他利用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为唐廷保存了这块土地。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出任过地方长官,也担任过中央负责经济的要职,他虽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舆论的好评,然由于官场的倾轧,几经沉浮,终未能在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

唐代宗登位,刘晏以宰相衔领河南江淮转运、度支、盐铁、铸钱、租庸、常平使,集经济事务与大权于一身。他所领之事都是要务,然要务中的要务,是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

自战乱以来,运河漕运几乎中断,首都所在地关中需要的粮食,只能从长江、汉水等地辗转运来,由于运输困难,致使关中粮食十分紧张。每斗米值千钱,当地农民用麦穗供应禁军,宫中有时竟也遇无米之炊。

刘晏为解决这问题,不避千辛万苦,亲自在运河线路上勘探了一遍,全面地了解了情况。随后向宰相元载上了一道书,提出重新整治运河,恢复原有的漕运。此事本在刘晏权限之内,然他为避免其他方面的掣肘,以及嫉妒之人的谗言,而请求元载的支持。此事因有利于宰相的政绩,元载批准了刘晏的计划。刘晏又为了取得沿途地方的支持,和各节度使确定了漕粮的分配数额。在上下一致的支持下,刘晏组织力量疏浚了淤塞的运河段落。接着,恢复了运河的漕运。

他的成绩是喜人的,每年向关中输送四十万斛粮食,赢得了唐代宗的高度赞扬。从此,不论关中是否遭受水旱,粮食保持了合理的价位。

在重新开通运河漕运后,刘晏为向关中运送更多的粮食,在漕运的粮耗上做起了文章。他通过实地调查,注意到江、汴、河、渭各大水系的水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漕运从江南直达关中,因路途遥远,舟船朽毁,一路损失不断。对此,他作了分段处理,在各大水系之间设立粮仓,以作中转之用。其具体的安排是:江船至扬州(今属江苏)而止,汴船至河阴(今河南郑州西北)而止,河船至渭口(今渭水入河口)而止,渭船通达长安。由此,在漕粮总数不变的前提下,运送到长安的粮食增加到百余万斛。

国以民为本,在农业社会,人口多少,决定着劳动力的多少,而劳动力的多少,则决定着国家的赋税收入量。由于战争,战后人口遽减,加上藩镇割据,隐匿其治下的民户,遂使天下户口数下跌百分之六七十。

为此,作为一个理财家,刘晏推出有力的措施,促进民户的增长,以改变民户凋零的状况。他在诸道设立巡院官,以及时反映各地丰灾的情况,并在丰年以高价收购粮食,在灾年低价出售粮食,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此外,遇到特大的灾害,官府减免赋税,或出面赈济,使农民有生活的保障。在如此利民的措施下,民户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刘晏刚出任转运使时,天下户口仅有二百万户,到了他的晚年,增到三百万余户。民户的增长,相应地提高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从年四百万缗,提到了一千万缗。

对盐业的整顿,刘晏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对民生而言,盐是仅次于粮食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以前缺乏统筹的盐务,致使私盐泛滥,民众负担加重,而国家的盐税收入大减。

刘晏对盐实行了专卖法,并辅以灵活的方法。他于产盐之地设置盐官,收购盐户生产的盐,然后转卖给盐商,由盐商分售于各地。此外,对一些距离产盐地较远的地区,为防止盐商在那里牟取暴利,将官盐运送到那里储存起来,于盐价过高时投入市场,均衡盐价,此称为常平盐。

在刘晏主持盐务后,国家盐税大增,仅江淮地区,就从六十万缗,增加到六百万缗,而民众不仅保证了用盐,且对盐的开支大减。相比之下,不属于刘晏管辖的地区,盐价却一直居高不下,如盛产池盐的河东地区,其盐利不过八十万缗,盐价超过了江淮的海盐。盐务的妥善处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私盐的贩卖。当长安有一次盐价腾贵时,他奉命急调外盐以济长安市场,由于他真正控制了盐务,从扬州调盐入京,仅用了四十天,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

对调节市场,实现贡赋的真正价值,刘晏也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各地出产不一,而有些产物在当地价钱较贱,尤其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产之物更是不值钱,当这些产物被当做贡赋,经过长途转运,送到首都后,其运输价已超过产物本身的价值。刘晏让当地政府收购产物,折算成货币,然后将货币贡入首都。仅江淮地区,每年即可贡入十余万缗。

与其他掌管经济事务官员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刘晏能及时掌握各地市场的行情。他派了诸道巡院官驻在各地,随时注意各地市场的变化,一有变化,便通过严密设置的快马、驿站系统,立即迅速通报于他。不出数日,他便能知晓各地市场的变化情况,由此能让各地市场互通有无,以平衡物价,繁荣市场。他自称,这种办法,简直像钱在地上流一般。

刘晏的成功,在于他的敬业精神。他几乎没什么业余爱好,而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经济事务中。每日上朝,在马上筹算,处理事务,直到半夜,连休息日也如此。不论事情多么繁杂,当日事必当日毕。他的居所,极为粗糙简陋,饮食毫不讲究,甚至连一个侍候的奴婢都没有。

大历时期,人称军国费用全仰仗于刘晏。换句通俗的话说,刘晏是唐代宗时代的“财神爷”。

他理财多年,为做好理财工作,他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并强调“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从而培养了一大批的理财人才。在他死后二十多年,他所培养的人才,如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徵、李衡等,相继掌管了财赋。刘晏用人,有个原则,即只用士人,不用俗吏,他对此的解释是:“士有爵禄,从而名重于利;吏无荣进,从而利重于名。”此外,他还将大量财货馈送给天下名士,名士们由此到处为他美言,提高了他的名声。

在唐德宗即位后,兴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刘晏开始走下坡路。他以前曾与杨炎一起在吏部共过事,两人矛盾极深。在元载获罪后,他奉命进行审讯,乘机将杨炎赶出了中央。君位更迭,杨炎东山再起,为替元载报仇,更为自己出气,以刘晏谋立妃子为皇后,和朱泚通谋等罪名,说动唐德宗将他贬为外官,再予以赐死。

刘晏死得冤,天下皆为他喊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