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细说隋唐

三〇 房玄龄、杜如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古典小说中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比喻一个君主事业兴旺:文臣如云,武将似雨。这句非常朴素的话,透彻地揭示了君主事业与人才的关系。唐太宗能成就一番大业,与他的文臣武将大有关系。

唐太宗的文臣,是第一流的文臣。

唐太宗的文臣中,以房玄龄、杜如晦最为闻名。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在唐太宗率军进入关中之际,他自效于军门。李世民初次相见,谈得投机,犹如旧友。

房玄龄是个智者,又是个廉者,智廉一体,使他别具风采。他竭尽心力,为李世民处理事务,出谋划策,掌草文书。每次战争胜利,别人竞求财宝,他却独自忙着收罗人才。他有很好的人缘,他的人缘不是用在为自己谋利,而用在申明道义,激励谋臣猛将为李世民出死力。在他的努力下,李世民集团在内有了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对外有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李渊对他评价极高,说:“此人深识机宜,可委以重任。每为我儿陈奏事务,必通人心,千里之外,犹如面谈。”

在秦王集团与东宫集团相争之日,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以致李建成说:“秦府中最让人畏惧者,当数房玄龄与杜如晦!”从而在唐高祖面前百般中伤,将他们二人逐出秦王府。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让他俩化装成道士,潜入府中,一起筹划了事变大计。

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中书令,前后为相二十余年。(图选自明刊本《历代帝贤像》)

辅佐唐太宗得了天下,论功行赏,他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被定为第一。有赫赫战功的唐太宗叔父李神通等人不服,说他们首举义旗,出生入死,怎么到头来,却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吏占了第一。

唐太宗声情并茂地解释说:“房玄龄如同汉代的萧何,运筹帷幄,有定社稷之功,虽未身临战场,然殚精竭虑,故得功居第一。”

房玄龄先是凭着他理事的能力,当上了宰相之一的中书令,帮助唐太宗治理天下。继而,他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总理朝政。他处理事务,废寝忘食,力求无纤芥失误;度量宽宏,对人不求全责备,听到人有长处,犹如自己的一样高兴;谙达政务,精通文学;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量才录用,不分贵贱。

难得的宰相,人称良相。

他是个双料的功臣,谋国有功,治国有功,由此他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被画像于凌烟阁(人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下赞语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

他尽管有功,唐太宗尽管英明,彼此又懂得君臣相处的道理,可伴君如伴虎的古训还是起了作用。先是房玄龄知趣地看到自己年岁大了,加上任职时间已久,于是提出辞去宰相。

唐太宗百般挽留,最后干脆说:“公学汉代的张良、窦融主动让位,惧怕月盈而亏,知进知退,是难得的。然公任相日久,一朝辞去,则国失良相,朕失两手。公若是筋力不衰,切勿再烦着让来让去。”

由是房玄龄不便再让。可过了没两年,唐太宗却嫌他老了,以一件小事为借口,将他给罢免了。大臣中有人为他叫屈,说了许多道理,却不知唐太宗的真实心理,丝毫不起作用。

房玄龄卒于七十岁,临终前给唐太宗留了道表,说不要征伐高丽,让唐太宗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与房玄龄相同,好谈文史。他年轻时,以识人著称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曾预言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杜如晦是在李世民平定长安时前来相投的。初来乍到,他就受到了重用。然这个重用,是和其他有才之士一样,仅得到了一个较高的职务,并未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时李渊既依靠李世民,又有些防着他,恐怕他的势力过大,不好约束,遂将秦王府的英才多调出,另授他用。杜如晦名列其中。

房玄龄极度欣赏杜如晦,为保全杜如晦,他对李世民说:“府中僚属出者虽多,但不足惜。唯有杜如晦聪明识达,是王佐之才。若大王想经营天下,非得此人不可。”

李世民如梦初醒,说:“不是你及时相告,险些失去此人。”于是想方设法保下了杜如晦。

杜如晦不负李世民的殷切之望,不负房玄龄的推荐之诚,在此后的岁月中出色地体现了他的才干。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雄,他是参谋本部的重要成员之一,拿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讨论军国大事,他剖断如流,深为同僚所钦服。

秦王李世民开天策府,设立了文学馆,以招徕天下文士。来投的文士如过河之鲫,其中著名的是十八学士,杜如晦名列榜首。十八学士有画像,他的画像下的赞词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是的,杜如晦在辅佐李世民的事业中,立了身,扬了名。

唐太宗登基,杜如晦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他每任一职,都有称职之誉。后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成了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同时,还一起制定了中央机构的规划和国家的文物典章。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合作成事的典范,他们彼此一片赤诚,互敬互让,无半点狭隘的嫉妒之心。杜如晦善断,房玄龄善谋,他们取长补短,合作得相当好,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谋臣,在打天下、得天下、治天下的漫长过程中,共同建立了首屈一指的功勋。

房玄龄、杜如晦辅弼有功,促成“贞观之治”,被誉为良相,并称“房、杜”。

“房、杜”美名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传及后世。人以相业相比,比之汉初的萧(何)、曹(参);以交谊相比,比之春秋的管(仲)、鲍(叔牙)。

杜如晦死在房玄龄之前,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哭得伤心,痛感:“朕与如晦,君臣义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