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细说隋唐

二四 李渊从太原起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和隋文帝杨坚一样,李渊也是出自北周。北周是鲜卑族的政权,汉人混杂其中,时间一久,将祖籍搞得有些混乱。一说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他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二说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陇西人,他后来依靠关陇军事集团得天下,亦与此有关。他有着出身不凡的家世,他的七世祖是十六国之一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祖父李虎以功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爵位,从而三世为国公。隋朝建立,被任为千牛备身。靠着母亲与独孤皇后是亲姊妹的关系,他受到了隋文帝的重用,在外放了多处地方官后,回到中央担任了要职。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发动第二次高丽战争,李渊以卫尉少卿的身份,前往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负责督运军需。恰逢杨玄感造反,他得到紧急命令,赴弘化郡(今甘肃庆阳)担任留守,主持关右即潼关以西的军事。

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历经政治、刑法、民事、军事等各种要害部门,李渊深入了解了国情民风。在这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隋朝这条大船已经千疮百孔,无可挽救,行将覆灭。由此,他广结志士豪杰,逐步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势力集团,为夺取天下作好了准备。他不想当忠臣,为失尽民心的隋朝去陪葬。然而,尽管他行事周密,还是受到了隋炀帝的怀疑。隋炀帝召他去行在,他托病未去,隋炀帝暗中流露了希望他早死的意思。为打消隋炀帝的怀疑,他开始自秽,受贿、酗酒、玩女人,以掩盖他的真实行迹。这一招是有效的,隋炀帝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因隋炀帝确信,如此一个贪官、淫官、混账官,虽然行为很是不端,却是不可能胸有大志的,这要比那些廉官、好官、正直之官让人放心得多。为什么在衰世恶官层出不穷,聚蚊成雷,在其中也许可以得到些答案。

唐高祖李渊雀屏中选 隋定州总管窦毅的女儿才貌出众,不肯将她轻易嫁给人家,要选一个有本领的佳婿。窦毅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对前来求婚的人讲,谁能两箭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便把女儿嫁给谁。先后来了数十个公子,没有一个能射中的。李渊闻之赶来,两箭各中一目。窦毅甚为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后称择婿许婚为“雀屏中选”,典出于此。

李渊的自秽,不仅取得了预期的保身效果,且迎来了官运亨通。在出任几个显眼的军事职务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被任命为至关重要的太原留守。太原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为防御突厥,此地建造了森严的深池坚城,集聚了大批的精兵强将,囤积了充足的粮食军需。此外,太原还建有晋阳宫,是隋炀帝在北方的行宫,由此具有相当的政治感召力。李渊受命的任务是,和马邑(今山西朔县)太守王仁恭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突厥。

精通政治的李渊深知,眼下的顺利,并未改变他真正的危境。若要在动荡的风云中占取主动地位,绝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抓紧时机,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势,先发制人。否则,一旦多疑的隋炀帝再对他采取什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进一步收罗壮士、谋士、死士,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二子不负父命,结纳了大批的人才。自然,李家父子出众的秉质,以及他们拥有的实力,也使得许多在寻找出路的人才,乐意投奔到他们的营垒中来。

投奔而来的人才八仙过海,各以各的方式,积极地为李渊集团效劳,出谋划策。其中,最得力的是李世民交接的二人,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刘文静有非凡的观察力,能洞若观火,看出李渊志在天下,又看出李世民是非常之人,由是倾心相结。然他因和瓦岗寨首领李密联姻的缘故,无辜受株连被捕下狱。李世民去探狱,他分析天下群雄四起,隋炀帝困于江都的形势后,献出了这样一计:于太原百姓中招募十万军队,会同原先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即可成就帝业。李世民首肯这是好计,通过裴寂,将此计转呈于李渊,遂定下了起兵的大略。

对于募兵,李渊分两步走。第一步,让释放出狱的刘文静伪造隋炀帝诏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凡二十至五十岁之间的丁男悉数为兵,于岁末集结涿郡,参加征伐高丽。这些地区的人本就厌烦高丽战争,由此更加惶恐不安,人心思乱。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随之走第二步,趁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联合突厥,率众前来进攻太原之机,再次伪造隋炀帝让他自行募兵的诏令,顺利地募到了数量可观的兵员。

然而,太原的最高领导层并非铁板一块。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仍在效忠隋朝,他俩看出李渊行将谋反的行迹后,准备采取突然袭击,逮捕李渊。李渊得到情报,让刘文静等人捏造出王、高二人“勾结刘武周与突厥”的罪行,先行将他们处死。当刘武周和突厥的军队兵临城下时,李渊打开太原所有的城门,以疑兵之计将来犯之敌吓得不战而撤。

尽管李渊具有一定的实力,然为了不至于分兵作战或腹背受敌,他采纳了刘文静之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暂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妥协。同年六月,李渊正式竖起举兵的旗帜。与此同时,他开置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下设左右三军: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统右三军。在出兵之前,大开粮仓,赈济穷困,赢得远近一片欢呼声。

进入炎炎的七月,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命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军事支援;自率大军三万从太原出发,走对角线向关中挺进。

开始十日无战事,在抵达灵石的贾胡堡后,五十里之外的霍邑(今山西霍县),已由杨侑派出的将军宋老生布下了防线。这是第一仗,关系到李渊军出师是否顺利的第一仗。可天公不作美,连旬瓢泼大雨,后方粮饷难以继运,前方道路泥泞三尺,李渊不得已下令部队暂作休整,以待天气变化,以待粮饷供应。但等了多日,雨仍不见止,刘文静迟迟未来,军中忽然传出流言,说突厥已生变卦,准备乘虚袭击太原,军心开始动摇。面前的仗不能打,大本营又可能面临危险,李渊犹豫了,再三思量后,欲放弃进攻关中,调转兵锋,北撤太原,并命令部分左军作为撤退的先头部队。这个决定,遭到了李建成、李世民的反对(在许多史料中,李建成反对的事实被隐去了,仅剩下李世民一人反对),兄弟俩认为,后撤是错误的,非但大业将毁于一旦,且前景更是令人担忧的。他俩苦谏、长谏,终于谏得李渊回心转意,收回了成命。

到八月初,天终于放晴。李渊发出向霍邑的进攻令,为了弱化对方高城严备的优势,他亲自上阵,以弱兵相诱,将宋老生诱出城来。贪功的宋老生中了计,倾其主力出城,欲一举消灭李渊军。双方接触后,李渊佯败,向后退却,待宋老生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李世民、李建成以精骑夹击敌军,阵斩宋老生,全歼其部,随之攻克霍邑。

凯歌高奏,李渊军乘胜向前推进。途中,出使突厥的刘文静赶来,他顺利地完成了使命,以“人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归突厥”的条件,争取了突厥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支持,并带来了突厥助战的军队五百人及二千匹战马。

九月初,李渊军兵临杨侑设下的第二道防线——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下。河东城位于黄河东岸,为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所把守,他凭借坚固的城墙和险要的地理形势,把河东城守得固若金汤,并撤去了河上的浮桥及各种船只,阻止李渊军渡河。李渊争取到当地居民及义军的支持,得了些舟楫,组织敢死队绕城渡河。可敢死队遭到了屈突通的夜袭,溃不成军。李渊围城挑战,然屈突通坚壁不出;发动攻击,却损兵折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李渊望城兴叹之际,李世民、裴寂等人献计,主力溯河北上,从梁山(今陕西韩城东黄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中)渡河入关;分兵继续围城,阻止屈突通追击。

形势豁然开朗,龟缩在河东城中的屈突通不得动弹,李渊率主力按计渡过黄河,进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欢迎。他命李建成、刘文静率部进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兼守潼关,扼制东向来援之敌;命李世民率部沿渭水经营,直取长安。

李世民的部队并非孤军深入,他的堂叔李神通、妹妹平阳公主与妹夫柴绍夫妇等人相继起兵,联络当地义军,成功地扫荡了长安以外的隋军据点和营垒,前来与李世民会师。随后,李建成挥部入关,李渊统军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

夺取长安,是一场大战。时李渊军已达二十万人,在关中形成绝对的优势。然辅助杨侑的刑部尚书卫文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誓死不降,领导城内军民展开了长安保卫战。李渊下令攻城,经过血战,于十一月攻陷了长安城。此时杨侑已成傀儡,任凭李渊摆布,被戴上了空头天子的名号,改元义宁。李渊自任大丞相、大都督,都督内外诸军事,受封唐王,总理万机。

得到长安,并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李渊集团成了天下诸雄中极为显耀的一路,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如何发展壮大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