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内阁,是翰林院的延长。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废除丞相制度,直接处理六部及其他大小衙门所递上来的公文,忙了九个月,终于吃不消。于是,从各省找来了六个老儒生(王本、杜佑、龚敩、杜敩、赵民望、吴源),创设所谓“四辅”: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王、杜、龚三人当了春官,杜、赵、吴三人当了夏官,秋官、冬官也由他们兼代。职务是与皇帝坐而论道,“协赞政事,均调四时”。这六人都是毫无政治经验的老学究,不曾能够帮得了朱元璋多少忙。不久,朱元璋腻了,换了几个人,依然不行,这四辅制度便在洪武十五年七月宣告结束。
但是,朱元璋仍旧需要几个有学问的人在身边,以便遇到问题好商量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以翰林院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官阶一律为正五品。(检讨是从七品,翰林学士是正五品,典籍是从八品。)吴伯宗是明朝开国以来的最早一个状元(在洪武四年考中的,当时还不曾有状元实授修撰的成例,而且修撰一职是在洪武十四年才设的),由从七品的检讨一跃而为正五品的武英殿大学士,可谓殊荣。宋讷在元顺帝时便已中了进士,被朱元璋任为从八品的国子监助教,是到了洪武十五年才刚刚被破格升为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不久,调任为文渊阁大学士,官阶虽则一样,却也加了一个“大”字。吴沉的父亲在元朝当国子监博士,本人对经学尚有研究,在朱元璋的翰林院中先充从五品的“待制”(这官职于洪武十四年被取消),其后一降为正七品的编修,再降为从八品的典籍,却突然又被破格升为正五品的东阁大学士。
除了吴伯宗、宋讷、吴沉三个人以外,朱元璋也叫正二品的礼部尚书邵职,兼上一个正五品的华盖殿大学士的头衔。这一年不多久以后,他又任命年逾八十的崇德人鲍恂,年逾七十的吉安人余诠、高邮人张长年,作文华殿大学士。这三人是被征召而来的宿儒,都不肯作官,朱元璋只得放他们回家,到了次年,才有一个从上海来的全思诚,肯就文华殿大学士之任,但也只是当了一年左右,便告老回家了。
严格说来,这些洪武十五年、十六年的几位大学士,并未形成内阁。他们没有属员,没有专责,只是皇帝的顾问而已。当时帮助朱元璋看看公文,签注签注意见的,是翰林院与詹事府左右春坊的若干官吏。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是在明仁宗的时候。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把各殿各阁的“大学士”,改为“学士”,增加一个正心殿学士。正心殿的原名是谨身殿。
明成祖即位,把自己所信任的解缙等七个人,放在文渊阁,不称做文渊阁大学士,而分别以各人原职,“入直文渊阁”。直,是“值班”。这就好比是清朝的皇帝叫某些人在军机处“行走”。解缙与黄淮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分别以翰林院侍读与编修的资格,奉到入直之旨。次月,侍讲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与胡俨,也奉到入直之旨。十一月,解缙升为侍读学士,黄淮、胡广升为侍读,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都升为侍讲。到了永乐二年四月,解缙又再升为文渊阁学士兼詹事府右春坊大学士,黄淮升为左庶子,胡广升为右庶子,胡俨升为左谕德,杨荣升为右谕德,杨士奇升为左中允,金幼孜不曾升。九月间,胡俨调任国子监祭酒,退出文渊阁,没有补上别人。从此,直到永乐之末,文渊阁的人数有减无增。
解缙在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失宠,外放为广西布政司的参议,黄淮升为右春坊大学士,同时候胡广也升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在永乐十二年闰九月失宠下狱(到了明仁宗即位才恢复自由,出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胡广的运气好,在永乐十四年四月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他是自从朱元璋去世以来,第一个文渊阁大学士。他死于永乐十六年五月。到了永乐十八年闰正月,杨荣、金幼孜二人也成了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于是,文渊阁同时有两个大学士兼翰林学士,阁内此时只有三人。杨、金而外,另一人是杨士奇。杨士奇已在永乐十五年二月升翰林学士,其后在永乐十九年正月升左春坊大学士。
明仁宗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即位,除了把黄淮释放出狱,任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外,又调整了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三人的官职。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卿兼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次月,改杨荣为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傅衔;改金幼孜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杨士奇仍为华盖殿大学士,加少保衔(不是太子少保)。于是连同黄淮,四位大学士均有了实缺,与崇高的加官,不再是皇帝的顾问,而是事实上的宰相,有“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之权了。明景帝以后,内阁的诰敕房与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秘书),使得六部“奉命维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