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教育的本质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便是大学的扩张。所有国家都在经历这一过程,美国在这方面尤其令人称赞。然而,福兮祸所伏,如果社会没有认识到大学应该在整个国家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那么大学的扩张,包括研究所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内部组织的复杂化,都有可能导致大学教育的失效。那些更为发达的国家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对大学的作用进行反思,尤其是美国。因为美国所引领的发展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指引,或许能成为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最为幸运的进步之一。

虽然每所大学的各个系科都面临无数的特殊问题,但本文只讨论最为宽泛的大学教育原则。而宽泛的原则也是需要例子来佐证的,所以我将以某所大学的商学院作为案例。我之所以选择商学院,是因为这类学院代表大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且,商学院与现代国家的主要社会活动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可以很好地展示大学应该对国民生计带来何种影响。在我有幸任职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正在建造一栋气势恢宏的教学楼,最近刚刚建好地基。

作为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如此大规模地建立了一所商学院,本身便是一大创举。它标志着过去数年美国大学建立类似学院的活动终于迎来高潮。高校界出现的这一新现象,不但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也反映了该目的对社会福祉来说有多重要。

商学院的建立极具创新性。大学教育从未拘泥于完全抽象的知识。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该学校便专攻医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创建于1316年,其建立便是为了培养“为国王效力的文官”。大学培养了牧师、医务人员、律师和工程师。商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所以也属于大学教育的范畴,但其本身有其创新之处:课程规划和教学模式都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在创建商学院时,借鉴其他学院初建时采用的一般性原则便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由于我并不了解商学院的创办细节和相关政策,所以对这方面便不发表评论了。

大学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但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所传递的知识和提供的研究机会。

如果只想实现上述的两种功能,我们完全不用耗费如此财力建立大学。书本更为便宜,学徒机制也广为人知。如果我们只是想要传递知识,那根本就不用建立大学,因为从15世纪开始便得到推广的印刷技术让知识的传递变得非常方便。而推动大学建立的主要动因出现于15世纪以后,并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强烈。

大学存在的原因是,使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联合起来,从而在汲取知识和热爱生命之间建立联系。大学确实要传递知识,但应该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递。大学应该对社会做出这样的贡献。没有做到这点的大学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想象所带来的兴奋感能让知识不再枯燥。事实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存在。事实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它充满了能量,就像我们梦中的诗人和向往的建筑师。

想象不能与事实相脱节:它是照亮现实的方式。它能归纳出适用于事实的普遍原则,然后对符合这些原则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它使人们构想出一个新的世界,以令人向往的目标保存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年轻人是充满想象力的。如果我们能通过训练强化他们的想象力,那么这种想象的力量将延续他们的一生。悲剧在于,拥有想象力的人没有多少实际经验,而拥有实际经验的人却缺乏想象力。愚蠢的人没有知识的支撑,只能痴人说梦;迂腐的人则拘泥于知识,无法体会想象力的精彩。大学的任务便是将想象力与经验融为一体。

刚开始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时,我们不应该一开始就约束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每天都必须保持事情井井有条,那么,他们就无法对事物获得公正的认识,无法从普遍原理中推断出理念上的多样性事例。无论想法是否正确,他们都必须拥有思考的自由,拥有体会世间百态的自由。

这些关于大学的一般功能的想法也适用于商学院。商学院的主要作用,便是培养热爱商业的人,对这点我们完全不用避讳。有人认为人类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对狭隘的物质舒适度的普通追求,这其实是对人类天性的诽谤。人类开拓创新的本能和很多其他方面的特质,都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现代社会结构复杂,人们生活的探险离不开对智力的探索。在社会构造更为简单的环境里,开拓者们可以遵从自己的直觉行事,就好比站在高山上远眺目标一样。但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要对商业进行重组,就必须拥有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社会构造越简单,商业关系也会越简单,人们能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应对各式各样的现实情况。如今的商业结构则需要我们通过想象了解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分布于城市、深山、平原、海洋、矿山和森林之中。我们还需要借助想象力了解热带和温带的情况、各个大型企业之间的相关利益、社会整体在面对某个发生变化的元素时会做何反应。我们需要借助想象力了解政治经济法则,不只是抽象的法则,还包括如何将其应用于具体商业案例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政府的惯常做法,在各种情况下政府会做出哪些改变。我们需要借助想象力了解人类组织的凝聚力,体会人类天性的局限性以及满足培养忠诚感所需的条件。我们需要了解健康从何而来、疲惫从何而来以及如何保持持久耐力。我们需要借助想象力了解工厂的社会影响,明白每一门应用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我们还应该敢于对别人说“好”或者“不”,不应该盲目固执地做选择,而应该理智评判相关替代性情况。

大学培养了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学家。它孕育的理想带领人类直面所处社会的困惑。在美国定居的英国清教徒按照自己的宗教理想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他们的早期成就之一,便是在现今的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建立了哈佛大学。剑桥市的名字便来源于英格兰古老的剑桥大学,当时去往美国的清教徒们视之为理想的摇篮,很多人都曾在那里接受过教育。现代商业所需要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力,与过去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人们所需具备的能力相同。而大学便是为欧洲民族的进步提供这类能力的组织。

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早期,其建立的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也几乎无人在意。它们就这么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但得益于它们的存在,欧洲才能在多个领域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通过大学,人们将开拓行动和探索思维结合在一起。大学的成功是情理之中的——即便现在的大学充斥着人类的缺点,使人们无法理解其为什么会成功。当然,大学也有很多失败之处,但纵观历史,各地的大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和美国的文化史都见证了大学的影响力。我所说的“文化史”指的并不是由学者主导,而是由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为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成就做出贡献,为我们的爱国情操打下基础的人所主导。我们都希望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

要获得更高的成就,人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在现代社会,这一难题变得越发危险。所有大型机构中的新人都必须遵从命令完成一成不变的工作。没有哪一家大型公司的总裁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将责任最为重大的工作交给年轻人去处理。年轻人只能例行公事,偶尔才会看见公司总裁进出公司。这类工作是很好的锻炼,它能传递知识,培养可靠的品质。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只能做这样的工作。这种已经成为惯例的做法无可指摘,却会引发不幸的后果:长时间的常规工作将磨灭人的想象力。

如此一来,人们可能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失去了职业生涯后期所需要的能力。这也反映了一个常见的情况:我们只有通过特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必要的技能,而这类训练又会浇灭我们运用技能时所必需的想象力。在教育中,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现象,也是大多数难题的起因。

为了让学生能胜任智力型行业——例如现代商业和其他较古老的职业的工作,大学应该教导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来看待该行业的各种普遍原则。如此一来,学生们在进入技能实习的阶段之前,就已懂得运用想象力将具体细节与普遍原则联系在一起。例行公事也因此变得有意义,并能体现赋予其意义的普遍原则。所以,在大学时接受过良好训练的职场新人便不会盲目地凭经验交差,而是能通过观察细节和养成必要的习惯,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像是一种传染病,你无法测量它的大小与重量,然后让老师们把它带到学生面前。只有那些本身具备想象力的老师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我这么说其实是老生常谈。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将知识比喻为代代相传的火炬。我所说的想象力,便是点燃的火炬。大学教师应该拥有这种能点燃知识的想象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最近兴起的大学扩张中,我们接收了大批的学生,也提高了大学活动的丰富性,这些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但如果我们不谨慎对待这个问题,那么大学的扩张可能会适得其反。

要将想象力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人们需要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受约束,也没有烦恼;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通过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以激发想象力的火花。此外,人们还需要好奇心的驱动,并且对所处社会在知识进步方面的成就感到自信与自豪。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想象力,然后将其永远放进冰箱保存起来。我们应该把知识和想象力运用到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商品。

要将教育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就应该为高校的教师团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条件。你希望你的教师们充满想象力吗?那就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吧。你希望研究者们充满想象力吗?那就让他们与学生交流思想吧。因为那些年轻学生正处于最渴望知识、想象力最丰富的人生阶段,思维能力也刚刚进入成熟阶段。让你的研究者们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那些思维活跃、极富可塑性的年轻人;让你的学生与科研经历丰富的研究者进行接触,为他们的求学之路添砖加瓦。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探索人生,科研则是探索知识。所以,大学应该是年轻人与前辈进行探索的场所。要实现教育的成功,我们应该为人们提供“新鲜”的知识,既可以是本身便带有创新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旧知识在新世界里得到全新运用的知识。知识的保质期甚至比不上海鲜。你所研究的可能是古老的知识与真理,但必须将其与当下社会结合,以“新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就像是刚从海中捞出的海鲜一样。

学者的作用应该是唤醒学生们生活中的智慧与美丽。没有他们的帮助,这些特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过去。社会的进步仰仗于三种人群的努力——学者、探索者和发明者。还取决于拥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受过教育的大众。这里的“探索”指的是对具有高度普适性的真理的发掘;“发明”指的是将普遍真理根据当前需求运用到具体案例中。显然,这三种人群是互有交叉的,致力于实践的人只要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也能被称为“发明者”。但每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一个国家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将所有进步所必需的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人们所做的研究才能影响市场,市场的变化也能影响人们的研究。大学是将这些元素融合成一个促进进步的工具的主要场所。当然,它们并非唯一的场所,但如今,先进国家都拥有繁荣发展的大学。

大学在原创知识方面的产出,不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署名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来衡量。人们的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思想也各有千秋。一些思维最为活跃的人可能并不擅长写作和类似写作的活动。在每一所学校中,你都能发现有的老师非常优秀,但发表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他们的原创性体现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或者与他人的讨论之中。这类人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当他们的学生都去世后,他们便同无数的人类贡献者一样被历史所遗忘。幸运的是,其中有一人获得了永垂不朽的地位,那就是苏格拉底。

因此,通过署名作品来衡量教师的价值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如今社会有陷入这一误区的趋势,我们必须抵制这一破坏教育效率、浇灭人们奉献精神的倾向。

要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应该看该校的教师整体以发表的形式做出了多少思想上的贡献。这里的贡献量应该以思想的重要性为指标,而不是以发表的字数为指标。

因此,大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和企业管理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整体团结一心,对大学的目标抱有相同的热忱时,大学才能实现高水平的教学。教师团队应该由学者组成,他们能够互相激发灵感,自由地决定各类教研活动。你能给他们定下一些形式上的要求,例如限制课堂时间和师生的出勤率,但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教师也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只要符合法律在工作量和薪酬方面的规定,任何组织都能雇佣任何人从事合法工作。人们也有权拒绝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岗位。

所以,大学教育的唯一问题是,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实现大学的成功?组织一支高效但迂腐的、不合格的教研队伍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大众也只有在数年之后,在该学校埋没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才之后,才能发现师资团队的问题。

在民主国家中,现代大学体制要取得成功,当局者就不能以规范商务企业的条例与方针来规范大学,包括其中的商学院。最近,很多美国大学的校长都就这一话题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也不再赘述了。然而,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大众是否会遵循这些校长的建议还是个未知数。大学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在于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学者来影响年轻的学生。经验表明,我们必须着重关注能培养这类学者的必要条件。

无论从办学年份还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都是欧洲的两所顶尖大学。我以牛津大学为例,是因为我对自己国家还是更为了解的。很多年里,牛津大学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保留了自己的一大优点。这一优点能掩盖它所有的失败,这个优点是,在数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它所培养的无数学者都是以充满创造力的方式来对待知识的。单是出于这一原因,所有热爱文化的人都会对它抱有深深的感情。

接下来我引用大洋彼岸美国的例子。《独立宣言》的作者杰斐逊先生成就非凡,堪称美国最伟大的人,甚至可位居历史伟人之列。他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然后赋予它能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美丽的建筑、绝佳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善的教学设备和组织模式。

美国还有很多类似的大学,但我最后想举的例子还是哈佛大学,它是清教徒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17世纪和18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是最具想象力的人,虽然他们外表上看起来严肃拘谨,对任何暗示肉体之美的象征性符号避之不及,但他们对宗教真谛的认识是极具智慧和想象力的。当时的清教徒教师一定也同样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培养了很多世界知名的伟人。后来,当清教主义影响弱化,新英格兰迎来文学黄金时代,爱默生 [61] 、洛厄尔 [62] 和朗费罗 [63] 都在哈佛大学留下了自己的影响。之后,现代科学时代到来,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 [64] 也是典型的充满想象力的学者。

如今,哈佛引进了商学。这所学校能带给商学的礼物便是其古老的想象力,这是代代相传的薪火。这也是一份危险的礼物,因为它曾引发多场“火灾”。如果我们不能鼓起勇气直面这一危险,那我们的大学必然会走向衰亡。很多伟大的崇商民族都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古希腊人、佛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充满智慧的荷兰人和满腹诗情的英格兰人。商业和想象力是共生的存在。所有国家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这份礼物,从而实现如古代雅典人一般的永恒成就:

她之公民,高贵威严,

统领当代,睥睨古今。 [65]

美国教育,也应当抱有如此远大的理想。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

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要实现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对其进行的教导。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1] 坦普尔大主教(frederick temple,1821—1902),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教育改革家,曾任牛津大学讲师和拉格比公学校长。1896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英国圣公会的精神领袖。——译者注

[2] 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创立于1567年的英国著名公立学校,英式橄榄球运动发源地。——译者注

[3]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译者注

[4]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5)。军事家,统帅。1799年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组成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官。1804年加冕称帝,建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通称《法国民法典》)。——译者注

[5]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著有《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译者注

[6]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代表作有《无病呻吟》《伪君子》《吝啬鬼》《唐璜》等。——译者注

[7]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等。——译者注

[8] 维吉尔(vergilius,公元前70—公元前19年),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有《埃涅阿斯纪》、《农事诗集》4卷和《牧歌》等。作品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影响较大。——译者注

[9] 圣徒相通(communion of saints),基督教神学名词,该词希腊原文有两种含义:一为信徒受洗后共享教会成员的惠益;一为与众圣徒心灵交通。参见《基督教词典》,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译者注

[10] 古希腊七贤,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通常是指普林奈(小亚细亚)的拜阿斯(bias)、斯巴达的开伦(chilon)、林都斯(罗得岛)的克利奥布拉斯(kleoboulos)、科林斯的拍立安得(periandros)、密提利那(列斯保岛)的庇达卡斯(pittakos)、雅典的梭伦(solon)和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译者注

[11] 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2或1343—1400),英国诗人、英国人文主义作家的最早代表,代表作有《坎特伯雷故事集》。——译者注

[12] 黑死病,14世纪爆发于欧亚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在欧洲造成超过2500万人的死亡。——译者注

[13] 珀金·沃贝克(perkin warbeck,1474—1499),冒充王子的骗子。1485年,亨利七世创立都铎王朝后,珀金·沃贝克冒充爱德华四世的二儿子,自称“理查四世”。被捕后被判处绞刑。——译者注

[14] “斯库拉总与卡律布狄斯相伴”(every scylla is faced by its charyb-dis),来自英语中的习惯语“在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之间”(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意为进退两难、腹背受敌。斯库拉是位于墨西拿海峡(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海峡)一侧的一块危险巨岩,它的对面是卡律布狄斯大漩涡。在希腊神话中,斯库拉是六头十二臂的女海妖,与另一海妖卡律布狄斯分别驻守在狭窄的墨西拿海峡两侧。——译者注

[15] “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和“合题”(synthesis),出自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黑格尔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一、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译者注

[16]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女教育家。她认为应该把教育看作促使儿童内在力量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认为让儿童进行各种感官练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础,并创制了一套进行各种感官练习的教具。她主张让儿童广泛参与日常生活技能练习、从事园艺活动与手工作业。著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译者注

[17] 卢奇安(luciano,约125—约180),古罗马散文作家、哲学家,其作品多具有讽刺笔调。——译者注

[18] 奎师那的神车(juggernaut),奎师那(krishna)为印度教诸神中广受崇拜的一位神祇,被视为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印度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拜奎师那。仪式上,奎师那的神像(jagannath)被放置在神车上进行游行,狂热的宗教信徒相信被神像车碾死即可升天,因而不惜投身车下献祭自己的生命。因此英语中用“juggernaut”指代奎师那的神车,通常也用它来比喻“骇人的毁灭力量,不可抗拒的可怕力量”。——译者注

[19] 保罗(paul),《圣经》中初期教会主要领袖之一。传说《圣经》中《罗马书》《哥林多书》等为他所作。——译者注

[20] 《律法书》(the law),又名《妥拉》(torah),《旧约》前五卷的总称,一般称为“摩西五经”。——译者注

[21] 《福音书》(gospels),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首四卷《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的统称。有时也可单指其中的某一卷。——译者注

[22]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可译为通识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社会的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通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译者注

[23] 萧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英国剧作家,擅长幽默与讽刺,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里引用的是他的喜剧作品《英国佬的另一个岛》(john bull’s other island)。——译者注

[24]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译者注

[25] 圣本笃(st benedict,约480—约547),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圣徒,本笃会和天主教隐修制度的创建者。——译者注

[26]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5或公元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回忆苏格拉底》等。——译者注

[27]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他用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方法整理感觉材料,对归纳法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因而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译者注

[28] 伯里克利(pericles,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雅典政治家。公元前444年后连续15年当选首席将军。——译者注

[29] 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英国散文作家,曾在牛津大学求学。曾与斯梯尔(richard steele)合编《闲话报》(tatler)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等刊物。——译者注

[30] 罗杰·德·柯夫雷(roger de coverley):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中的一个人物,是生活在英国安妮女王(1665—1714)统治时代的一名乡绅,一个讨人喜欢又有些傻气的人。——译者注

[3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译者注

[32] 玛土撒拉(methusalah),《旧约》人物。《创世纪》仅在描述人类祖先世系时提到玛土撒拉,说他是亚当与夏娃在儿子该隐杀死亚伯一百年后所生的赛特的第六代孙,在世969年。——译者注

[33] 弗雷德里克·威廉·桑德森(frederick william sanderson,1857—1922),英国教育学家,1892年担任昂德尔公学校长,直至去世。他是一名教育改革家,曾在奥多中学和达利奇学院(dulwich college)实行过创新性的工程教育项目。

[34] 马拉松战役(battle of marathon),希波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90年发生在阿提卡半岛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雅典人大败波斯侵略军,后者最终撤退。——译者注

[35]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约公元前99—约公元前55),古罗马诗人、哲学家。所著哲学诗篇《物性论》在古代和中世纪曾被列为禁书。——译者注

[36] 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55—约120),古罗马历史家。历任保民官、执政官、行省总督等职,主要著作为《编年史》和《历史》。——译者注

[37]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哲学家和政治家,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性》《论社会》。——译者注

[38]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具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主要著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译者注

[39]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哲学家,著有《哲学纪事》《人类和知识原理》等。——译者注

[40]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美学家,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则研究》等。——译者注

[41] 詹姆斯·穆勒(james miu,1773—183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精神现象分析》等。——译者注

[42]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公元前43),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译者注

[43] 马丁·塔珀(martin tupper,1810—1889),英国作家、诗人,著有《众所周知的哲学》。——译者注

[44] 泰伦提乌斯(terentius,约公元前195—公元前159),古罗马喜剧作家,现存《婆母》《阉奴》《两兄弟》等6部喜剧,大多根据古希腊后期喜剧作家米南德的作品改编而成。——译者注

[45] 普劳图斯(plautus,约公元前254—约公元前184),古罗马喜剧作家,相传写有一百多部喜剧,现存有《一罐金子》《孪生兄弟》《俘虏》和残篇《吹牛军人》《驴子》等20部。——译者注

[46] 谢里丹(sheridan,1751—1816),英国剧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共写剧本7部,多为喜剧,著有《造谣学校》《批判家》等。——译者注

[47] 狄更斯(dickens,1812—1870),英国作家,作品包括《匹克威克外传》《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其作品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译者注

[48] 《新约全书·启示录》将巴比伦描绘成一个女人,暗指先知时代世界的首都罗马。——译者注

[49] 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湖畔派代表,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1798年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代表作有长诗《序曲》,组诗《不朽颂》《露西》,抒情诗《孤独的割麦人》等。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他的《劝友诗》,诗篇大意为劝告人们放下书本,走进自然,因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心埋头书本,反而“谋杀”了自然之美。——译者注

[50]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公元前425),古希腊历史学家,西塞罗称其为“历史之父”。有名著《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9卷)传世。——译者注

[51] 吉尔博特·默雷(gillbert murray,1866—1957),英国古典文学学者,古希腊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剧作经他翻译后,在现代舞台上重新获得欢迎。——译者注

[52] 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120),古罗马时期希腊作家。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共50篇,其中希腊和罗马名人传各23篇,彼此对照,成为欧洲传记文学的先驱,为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译者注

[53] 马塞卢斯(marcellus,公元前268—公元前208),罗马军事领袖,五次当选罗马执政官。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公元前212年,马塞卢斯攻下阿基米德居住的古希腊城邦叙拉古(syracuse)。混乱之中,一名罗马士兵找到阿基米德,要求他去觐见马塞卢斯,但当时阿基米德正在思考一个数学问题,于是拒绝了他的要求。士兵一怒之下将他杀死。对阿基米德的死,马塞卢斯非常愤怒,因为他本欲善待这位天才。——译者注

[54]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古希腊学者,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引入重心的概念,并提出精确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罗马进犯叙拉古时,他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城破后被害。著有《论球体和圆柱体》《圆的测量》《论浮体》等。——译者注

[55] 托马斯·希斯(thomas little heath,1861—1940),英国数学家、古典学家、数学史家、翻译家。——译者注

[56] 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古希腊数学家,著有《几何原本》13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著作。——译者注

[57] 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公元前8),古罗马诗人,主要作品有《歌集》4卷,《讽刺诗集》2卷,诗体《书简》2卷。

[58] 九点圆,在任意的三角形中,三边的中点、三条高的垂足、三条高的交点与三角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这九个点共圆,通常称这个圆为九点圆。——译者注

[59] 两解情况,指在给定条件下,三角形会有两种解法的情况。——译者注

[60]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主要著有《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世界》等。——译者注

[61] 爱默生(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家、诗人。作品有《论文集》《代表人物》《英国人的性》等。——译者注

[62] 洛厄尔(robert lowell,1917—1977),美国诗人,20世纪60年代后在哈佛大学任教。诗集《威尔利老爷的城堡》和《海豚》获普利策文学奖。——译者注

[63] 朗费罗(longfellow,1807—1882),美国诗人,曾留学西班牙,长期在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诗集《夜吟》《奴隶之歌》《候鸟集》《伊凡吉琳》《迈尔斯·斯丹狄士求婚记》。——译者注

[64]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历任哈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译者注

[65] 引自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1792—1822)的《希腊颂》。——译者注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