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雍大记

雍大记卷之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考易

汉中府禹贡梁州之域,秦、楚之交。周合梁于雍,又属雍州。春秋、战国属秦、楚。秦为南郑及汉中郡。索隐曰:在秦之山南,楚之西北,汉水南之道,名曰汉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都南郑。汉改梁曰益,王莽改曰新城都。后张鲁据汉中,改曰汉宁。魏武复置汉中郡。蜀先主为汉中王, 为梁州。南宋以来,多理南郑。后魏亦立梁州及汉中郡。后周改为汉川郡。隋废梁州为汉川郡。唐为梁州,又以梁、凉声相近,更名褒州。寻复旧名,改汉中郡为梁州。德宗幸梁、洋,升为兴元府。宋乾德中,铸兴元尹印,分益、梓、利、夔四路,兴元府为利州路。后分利州东西路,而兴元为利东路,元为兴元路。国朝洪武三年,平陜西,改为汉中府,隶陜西布政司。领州二,县十四。洪武四年,设汉中守御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隶陜西都司。杂海云: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稍前于定军兴埶作营。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定军山,在汉中东六十里。杨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则无蜀矣。郡县志:汉水经南郑县,沔水东南流注汉,曰沮口。师古云:汉上曰沔。通典:汉中,梁之重镇。后魏遣尧雄为南境守将,雄曰:白苟雄,梁之北面镇,请备之。太公曰:唯褒斜绾𨐅口,即汉中地。黄观曰:若失汉川,则三巴不振。水经汉水又东,黑水注之。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钖,春秋曰钖穴。唐高祖分为山南道。杂海云:兴元府西县西有沔阳,乃汉昭烈立为汉王之处。何景明曰:余观汉中形势,险固四塞,若纳诸匮中,此可。以为门户之扼,而不可以为宫安居也。其北至褒,西至沔,东至城固,方三百余里,崖谷开朗,有肥田活水,修竹鱼稻,棕榈橘柚,美哉其地乎!而据巴、蜀之粟,出秦、陇之马,通 襄之财,由来利之矣。然地远而求多,民杂而赋繁,害来于所产,灾取于所聚,然哉然哉!

南郑县治旧在城西南隅,洪武八年,改创城中,今县是也。周安王十五年春,伐蜀,取南郑,沛公为汉王,都南郑,即此地。唐德兴元年,升凉州为兴元府,置南郑县。宋、元因之。国朝仍为南郑县。 汉中府地理志:汉中南郑有旱麓,即周语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乐易乎䘵焉。北史云:南郑要险,成都之喉嗌,建邺之肩髀也。汉王都南郑,萧何曰:语曰天汉褒城县。括地志云:古褒国也。有褒谷。汉书县曰:褒中都尉,治汉阳乡。唐曰褒城。义宁二年,更名褒中,贞观三年,复故名。西有牛头山,北有甘宁关。宋、元皆曰褒城。旧志颖兴元路。国朝县仍元旧。颖汉中府国都城纪褒国,姒姓,夏同姓所封。水经注: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领山,东南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魏徐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太祖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即此。魏延曰: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通典:汉褒中县西北有阳平关,蜀先主破魏军于此。城固县禹贡梁州之域。周职隶雍州。春秋、战国为楚地。秦置汉中郡城固县地。汉后主建兴七年,丞相亮筑乐城于城固。唐武德二年,更名唐固县。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省。贞观二年,复故名。宋、元皆因之。国朝仍为城固县。 汉中府郡县志:蜀先主遣诸葛武侯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烧火接,处处通照。后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将曹爽等攻不克。即今城固兴势山。洋县禹贡梁州之域,周隶雍州。春秋战国为楚地。秦置汉中郡城固县地。汉 益州部蜀分城固县立南乡县,司改为西乡县。魏废县,仍于丰宁戍置礼宁县。帝废,于此置洋县,又立洋川、兰城二郡。隋置洋川镇,属汉中郡。唐复于西乡立洋州,改洋川郡,自西乡县移理兴道,即今州理是也。复为洋州,又置武安军节度。孟蜀避孟知祥讳,改为源州。宋平蜀,复为洋州,隶利州东路,改武康军节度,领县三,治兴道。元为洋州,隶兴元路。国朝改为洋县,属汉中府。通典云:后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此。魏大将军曹爽攻之不克。西乡县,汉中郡城固县地。三国汉分城固立南乡县, 改为西乡县,属汉中郡。隋属汉川郡,唐、宋俱隶洋州。元 兴元路。国朝洪武三年,平陜西,仍为西乡县,隶汉中府。何景明曰:汉中之茶产于西乡,故谓西乡尽茶地。余问之,不然。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于 虎寇盗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于是有逋户焉。夫计多马以耗民,岂两利之策哉。凤县禹贡雍、梁之交。春秋为氐羌所居。战国及秦为陇西郡地。汉高帝分置广汉郡,武帝置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东汉 因之。魏明帝时,其地没于蜀。初,杨氐部落居仇池,至难当倾国南寇,宋文帝遣裴方明讨之,难当奔魏。后拓定仇池,于此置固道郡。南齐以故道郡置南岐州。西魏改归真郡,又郡南岐州曰凤州。隋置河池郡。唐复为凤州,改河池郡,复为凤州。前蜀建,置武兴军。宋降为圃练川,分川、峡为四路 秦凤路。高宗南渡,以凤州 西路。领县三,治梁泉。元至元五至年,以在郭梁泉县并入。州。国朝洪武三年,陜西仍为凤州 凤翔府。洪武四年,改隶汉中府。洪武七年,降为凤县。

金州古称虞舜居之,谓之妫墟,又曰姚墟。禹贡荆、梁之交。周为庸国地。春秋战国并属楚。秦惠文王置汉中下郡,今州即汉中郡之西域县也。西汉属汉中郡。东汉末,分置西城郡。曹魏改为魏兴郡, 因之安康、西城以县 焉。宋分魏兴之安康县置安康郡。梁为东梁州。西魏其地出金,改为金州,置金城郡,仍领魏兴郡。隋为西廿城郡。唐复为金州,改安康郡,又改汉南郡,复为金州,置昭信军防御,改戎昭军。五代前蜀王建改雄武军,石晋置怀德军。宋平蜀,改昭化军节度,隶京西。南渡后,改 利州路,或带金、房、开、达四郡安抚,或兼管内安抚。元属兴元路,又为散州。国朝仍为金州,隶汉中府。领县六。洪武四年,设金州守御千户所于州城内 陜西都司。平利县,古庸国地,春秋、战国皆属楚, 属魏兴郡,又分。置上廉县,属上唐郡。刘宋改吉阳,后周改吉安。隋废。唐武德元年,以故吉安地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有女娲山,有药妇山。宋仍七唐旧。元改为巡检司,后亦为县。国朝仍为平利县,隶金州。石泉县,

周为庸国之地,春秋战国皆属楚。秦属路汉中。府郡。东汉属西城郡。魏文帝时,久属魏兴郡, 因之。县名永乐。置昌郡。西魏改郡曰昌,寻改永乐曰石泉。析置。魏宁县。后魏省卫昌郡入中城郡,又省魏宁县入石。泉县。唐圣历元年曰武安,神龙元年,复故名。七八历六年省入汉阴。永贞元年复置。宋因之。元改巡。今检司后。复为县。国朝仍复。石泉县,属金州。洵阳县,周为庸国之地,春秋战国皆属楚。 始置为县。初,郡废置。以洵水名,属魏兴郡,后又置洵阳郡。隋开皇初,郡废置。洵阳。唐武德元年,以县置洵州,并置洵城。驴年,州废,县皆来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东有城国申口镇。宋为洵阳县,元改为巡检司,后亦县。朝仍旧为县。 金州一统志云:县之木兰寨,有伎陵。乃蜀汉救孟达。杂海云:金州,后汉末为西城郡,魏得之,改魏兴申仪为太守,迍洵口。蜀蒋琬欲由汉沔袭魏兴。今属利州路。苏秦所谓郇阳,徐广以为顺阳,索隐以为新阳,皆非。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北有泾塞洵。

汉阴县,禹贡 雍之交,秦楚接境。周为庸国地,春秋战国皆属楚, 以来为宁郁。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后萧 改宜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康安。唐武德元年,以县置西安州,并置宁郁、广德二县。二年,曰宣州。贞观元年,州废,省宁郁,以广德入安康来属。至德二载,更名汉阴。西有方山关,有云门山,有胡城贞。观十二年置月川水。有金宋属金、房、开、达四州路地,县仍汉阴。元改设巡检司,后为县。国朝仍为汉阴县,隶汉中府。金州白河县,周为庸国之地,春秋、战国皆属楚, 置洵阳县,属魏兴郡。魏、隋、唐、宋废置不一。国朝成化壬辰,立白河堡,丙申升为县,隶郧阳府,后改隶金州。紫阳县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周为庸国之地,春秋、战国皆属楚,西汉属汉中郡。东汉末,置西城郡。魏改西城为魏兴郡, 因之安康、西城 焉。宋分魏兴之安康县置安康郡。齐因之。梁为东梁州,西魏置金城郡。隋、唐、宋、元废置不一。国朝正德壬申,立紫阳堡,癸酉升为县,仍隶金州。旧名安城,出于古安康之所分。

宁羌州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为蜀属郡。汉为武都郡沮县地。蜀置梁州,治沔县,西 复置武都。宋为东益州,立武兴蕃王国。西魏改东益为兴州。隋为顺政郡,唐复置兴州。宋开禧间,改为沔州。元因之。国朝平定陜西,初为沔州,后改为县。洪武二十九年,因田九成作耗,官军勦除。洪武三十年,于沔县之羊鹿坪开设宁羌卫,隶陜西都司。成化二十二年,设州治于卫之南,隶汉中府。领县二。

何景明曰:余于地志建易,皆有所删治。惟三边诸卫,悉因旧志备著之,使考者详焉。其腹里卫所附诸府州县者,不别著。沔县,禹贡雍州之交。战国为白马氐之东境。秦为属郡。汉分为白马氐,置武都郡,以是地置沮县,置梁州,治汉之沔阳。西 宋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后分王。武兴,即今县治是也。南宋立东益州。梁立武兴蕃王国。西魏改东益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为顺政郡,唐复置兴州。宋因之。高宗南渡,为利西路帅司治所。开禧中。逆曦之变,改为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隶广元路。二十年,废褒州,止设铎水县,迁沔州而治焉。领三县,曰铎水、大安、略阳。国朝仍为沔州。 汉中府。洪武七年八月改为沔县。洪武三十年,摘汉中卫右千户所守御沔县,仍隶本卫。

略阳县。

春秋为氐羌所居,秦为属郡。汉分白马氐为武都之境。西 末,氐人杨茂搜分王武兴郡地,属沔。唐属兴州,置略阳县。宋属沔州。元仍宋相旧,隶四川广府。

国朝仍为略阳县。初属沔州。洪武七年八月,改沔州为县,与略阳县俱 汉中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