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雍大记

雍大记卷之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考易

凤翔府禹贡雍州之域。本岐州故地。春秋、战国为秦郡。始皇并天下,以属内史。汉高初,更内史名中地郡。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后置主爵中尉,及改为右扶风,以辅京师,谓之三辅。魏为扶风郡。晋为秦国。后魏置平秦郡,又于郡东置雍城镇,后镇为岐州。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炀帝初,州废,置扶风郡。唐初,复为岐州。天宝初,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初,以岐州置凤翔府,取凤鸣于岐山之义,号西京。宝应间,罢京名,属关内道。五代时,属关西道。宋仍为府,升节度属秦凤路。金置天兴军,属陜西西路。元初,割平凉府、秦、陇、德顺、西宁、镇宁州隶巩昌路。废恒州,以所领盩庢隶西安府。寻立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更为散府,专行四品。府事。元末,陜西平章政事李思齐据守。

国朝洪武二年,卫国公徐达兵至,思齐款附。是年仍为凤翔府。领州一,县六。附郭,治凤翔县。寰宇记:岍、渭、岐、漆、雍五水皆会。于郡界。旧志:雍有三秦,凤翔其一也。唐王承元传: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阻。前汉地理志:武帝开地斥境,兼徐、梁幽并、夏、摘之制,为十三部。扶风其一也。诗括云:扶风名凤。翔杂海云:德公初居雍城大郑宫。世纪:今扶风雍是。洪武间,设凤翔守御千户所于城内。 陜西都司秦记:康公居雍高寝,桓公居雍大寝。

凤翔县治。本岐州故汉地。汉为雍县。唐至德中,改曰凤翔县。宋改为天兴县。金大定十九年,以天兴县衍庆殿宇相同,又更为凤翔县。元因之。

国朝仍为凤翔县。杂海云:德公徙雍,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七里。

岐山县治。本岐周故地。汉、晋属雍县地。后周割泾州鹑觚县地置三龙县,于岐山西南四十里,改为岐山县。唐改为岐阳县,武德中,移于龙尾城,废为镇。五代、宋、金、元皆因之。

国朝仍为岐山县。 凤翔府。通典:文王徙于岐。舆地广记:太王邑岐山之下,诗谓居岐之阳。叔向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沈括曰:后汉西南传作彼岨者岐。吕氏以为太王、文王虽往,而其岨易可行之道昭然皆在,与山俱存,未尝忘也。杂海:说文:周之兴也,𬸚𬸦鸣于岐山,成王有岐阳之搜。秦记:宁公徙居平阳。世纪:郿之平阳亭是也。地志:平阳故城在岐山里,秦公徙都之处。县有平阳乡,乡内有平阳。纪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上多白金,其下多铁。毛氏曰:周原,沮漆之率。西水浒。沮漆,水侧也。周圯,古公去豳,渡沮漆。曹氏曰:岐周之地,迫近西北二虏,镐方、焦获之地,尝为其所据。杂海:世纪:太王避狄,循漆水。地理志在扶风漆县西。又云:王季从程。书序云:维周王季宅程。地理志:程在右扶风安陵。阚骃以为本周之程邑也。苏氏曰:文王既克密湏,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谓程邑是也。

宝鸡县治,本岐周故地。陈仓秦汉旧县。后魏曰宛川,西魏复改陈仓。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隋开皇十八年,置曰陈仓。唐改为宝鸡县。地理系右扶风地志载三秦记云:陈仓以山得名。有石鸡。唐至德二载,更名宝鸡县。宋、金、元因之。

国朝仍为宝鸡县,隶凤翔府。荣氏开山图注:伏羲徙治陈仓。又云:诸葛武侯进兵攻距魏中将郝昭,即此地。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通典:后汉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左将军皇甫嵩督前军董卓救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 则城灭。嵩曰: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国今以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旧志云:左金陆,右玉涧,面渭水,背陵原。

麟游县通典:隋置凤。义宁元年,高祖起仁寿宫。二年,于宫西获白麟,更凤栖曰麟游郡。唐武德元年,废置麟州,后降为县治,因山头为城,四面深涧。宋因金元因之。国朝仍为麟游县,属凤翔府。

扶风县本岐周故地。汉以扶风郡为三辅之一, 废为美阳县。后周天和元年,置燕州,省美阳县。隋末州废。唐武德三年,析岐山县置𣲗川县,贞观八年,改为扶风县。五代、宋、金、元皆因之。

国朝仍为扶风县。 凤翔府旧志云:东临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抵凤岭。何氏曰: 之兴中原,半为夷居。姚氏,羌也,而居扶风,符氏,氐也,而居临渭。地理志:周道郁夷。

郿县。崧高诗:申伯出封,王饯于郿,即今县境。按地里图经:郿本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后汉董卓之郿坞也。隋书注:旧曰平阳县,西魏改曰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三年,改为郿县。又后周置云州,建德中废。唐、宋仍为郿,属凤翔府。金贞佑元年。 京兆府升郿州太守。元宪宗辛亥仍为郿州。至元中,改为县,隶奉元路。

国朝仍为郿县。 凤翔府东连丰、镐,西接散关,太白耸其前,渭水绕其后。

陇州,禹贡属雍州之域,秦、凤之间,因山而名,山高而长。故名陇。今之陇山、天井、金门、秦岭,皆古有也。春秋、战国属秦内史。汉、晋属右扶风。西魏置陇东郡及岍阴县,后改县曰杜阳。后周又曰岍阴。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县改曰岍源。又有西魏东秦州,后改为陇州。隋大业三年,州废,寻改属扶风郡。唐复为陇州。天宝元年,曰岍阳郡。宋为陇州,属秦凤路。金海陵时,属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来属。宋、金俱置防御使。元改属巩昌路,罢防御使为散郡,省吴山、陇安二县入岍源县,领岍阳、岍源二县。

国朝洪武二年,归軿岍源县入陇州,属凤翔府。领县一,曰岍阳。大宁关记云:谷有二岐,左陇山而右岍河,面五峰而枕灵谷,为秦、凤要害之地。昔始皇尝表此,以为秦之西门。应邵曰:陇西郡有陇坻在其西。郭仲产秦州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豋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歌。括地志:文公东猎岍、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汉匈奴传曰:自陇以西有犬戎。史记:自陇以西有绲戎。地理志:陇之安戎,乃唐防御使薛逵,大中六年奏称临水挟山,当川限谷,危墙深堑,克杨营垒之势,改为定戎关。

岍阳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岍山。周礼:其山镇曰吴岳,其薮曰弦蒲。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岍水出,西北入渭。汉置岍县,与隃糜相接,属右扶风。晋为岍阳。后魏、隋皆置岍阳郡。唐复为岍阳县。宋、金、元皆因之。

国朝仍为岍阳县,属陇州,隶凤府。尔雅云:秦有阳陓。陓,即岍县地,一名其圃。后汉书隃糜侯国雍,左传邵穆公采邑。杂海云:昔非子养马于岍、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谷。南临岍水,北倚冯河。

何景明曰:凤翔即岐周,今在八府,为地少,然邑辏而无险阻,土物亚于西安。余至凤县,观凤鸣之山,曰南岐。至成县,询古西康州有凤鸣处。凤县今属汉中,成县今属巩旦昌。各去数百里,间于羌戎,则文王冶岐地盖广远矣。

平凉府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朝那故地。秦属北地郡。汉析置安定郡,治高平, 徙置临泾。后魏于潘原县为武州,属太平郡。后周属原州。隋安定郡治安定县,又析置平凉郡,治高平。唐初,属原州。元和中,以原州平凉县置行渭州,又陷于吐番。中和四年,复置渭州。宋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所,政和中,置平凉军。金初为原州刺史。大定二十七年,为泾州支郡,后立平凉府。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化平入 亭,仍为平凉府,隶巩便宜都总帅府。

国朝仍置平凉府。领州三,县七,附郭,治平凉县。洪武三年,设平凉卫于府内。 陜西都司,唐天宝治于河西节度。胡文定公曰:赫连定自统万徙于此地而振。张轨据姑臧,即凉州。后吕光据是称梁。沮渠蒙逊杀叚业,称凉,谓之北凉。赫连勃勃据朔方,都统万,称大夏。隋末,梁师都据于此。

何景明曰:余至平凉,城中千室皆荆户土墙而朱其门。问之,悉宗室人居,日需禄,府官不得,则白衣张弮,詈于衢,府官患苦之。夫宗室日益蕃而养弗给,肢胫病不伸,畜而将为壅肿支离,可不急治之哉?

平凉县治在府治东。元末废坏。

国朝洪武三年,于府东一里十六步治平寺三门外,草创治事。洪武六年,知县吴 祥于旧基创建。

旧县建置汉为安定郡高平县,后周暨隋始置平凉县。有可兰山。宋、元因之。

国朝仍为平凉附郭县。通典: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是后复大入萧关,烧回中宫。萧关即平凉。

华亭县,秦属北地郡。两汉 属安定郡。后魏筑城置镇,以扼番戎之路。隋大业初,始置华亭县,倚。有陇水、芮水,亦属安定郡。唐义宁二年,析华亭属陇州,为神策军之地。后唐同光中,置仪州。宋宣和中,复为华亭县,属渭州今平凉府。金元仍宋旧县。

国朝仍为华亭县,属平凉府。崇信县,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见方舆胜览。唐贞元间,武康郡王李元谅筑三镇,一曰百里镇,二曰元良镇,三曰崇信镇,见长安志。宋改镇为崇信县,属凤翔府。淳化初,改为仪州。后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元因之。

国朝仍为崇信县,隶平凉府。

镇原县,秦属北地郡。两汉、晋为安定郡地。元魏太武置高平镇,后为高平郡,兼置原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置平凉郡。唐武德元年,曰原州,天宝元年,曰平凉郡,中都督府。广德元年,没于吐蕃,泾原节度使马邻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泉城。贞元十九年,徙治平凉。元和三年,又徙治临泾。太中三年,收复关陇,归治高平。广明元。年,复没于吐蕃,又侨治临泾。宋至道元年,以故高平县地置镇戎军。金因之。元改镇原州,以东山、三川二县来属。至元七年,例并州县,遂以临泾、彭阳、东山、三川四县及平安一寨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顷有奇,属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元末,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张德钦据守。

国朝改州为镇原县,属庆阳府。旋以地近平凉,遂 平凉府。

何景明曰:镇原有石窑岭,坂盘回峻极,泥则不可上下,足以固矣。而虏时时入掠故域守在人险以为固,末焉尔已。

静宁州史记故戎那地。两汉、晋属安定郡。隋属平凉之会宁。唐属平凉、渭州之西北境。宋庆历中,以渭州陇干城置德顺军,复置陇干县,属秦凤路。按:德顺军,旧陇干城也,在六盘山外。宋祥符中,守渭州曹玮:今陇山外有弃地,号陇干川,垣为兵冲,曾无捍蔽。熟户以田输官,因相地形筑城,尽要害之地,以兵戌之,立堡,置弓箭手居之。庆历中,经略使韩琦言:陇干城为山外四砦之首,北接镇戎军,捍一路戎马走集,北缘胡卢河川,经占萧关至鸣沙县,乞建为军,因赐名德顺。自六盘山砦南二十里至瓦亭四十里,又七十里。渭州西自神林堡四十里,至石门蕃界七十里,东南至仪州百二十里,东北至镇戎军百一十一里,南好水川。金皇统中,升军为州。元初,并治平、水洛二县入陇干。后复省陇干,改为静宁州,属庄浪路。

国朝州仍为旧,领隆德、庄浪二县,属平凉府。

隆德县,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五代以前,地与渭州。同,宋天禧初,置砦,属渭州,地名邪没陇川,蕃语讹谓之羊牧隆城。庆历初,改为隆德砦。 德顺军在六盘山外,时与夏人分界。隆德与静边二砦居边壕外,东至陇干里,上有崖阁,下临嘉陵江,唐冲妙先生之别隐。宋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遁迹山三字,镌于山麓之石。

堡子山,在凤县南三里,上有堡子鼎峙。旧传宋吴曦戌兵于此山。

御爱山,在凤县旧梁泉东北五十里松陵堡之侧。唐韦庄入蜀记云:大散岭之北,唐僖宗巡幸,历山下,爱玩不能去。

南岐山,在凤县南一十里。上有竹云洞,洞内有湫池。方与滕览云。南岐志凤之名州,其疆理与凤翔府相邻,有周之舆,𬸚𬸦当鸣于岐,翱翔至于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曰凤州。

何景明曰:余由南岐至柴关诸岭,木烂于道,樵染弗睹,而长安之民亡种火之薪,物用有无,何可以相通哉?父子谷,在凤县北十里。唐僖宗西幸蜀,至白石镇,有村叟进醴,上问叟曰:此何居?对曰:父子谷。因赐金帛,问其姓名,不对。

和尚原,在凤县。宋绍与初,金兀术会诸道及女真兵数万人,造浮梁跨渭,亲攻和尚原。吴玠自富平收兵保此,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屯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北,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 都元帅府立总司,辖邠州。后巩昌都总帅府,或隶凉府,陜西省 不一。

国朝仍为泾州,隶平凉府。后后汉西戎传云:泾北有义渠之戎。杂海云:卢芳据安定,称西平王。安定即泾州。周礼职方氏曰: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有泾水,至高陵县入渭。通典:步落稽胡,盖晋时匈奴别种,或去山戎赤地之后,自安定以东,方七八百,居山谷间。后周齐王宪讨破之。

灵台县,古密湏之地,姞姫之国。大雅文王伐密曰: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阮,在今泾州北五里之共池是巳。秦为北地郡,两汉 为安定郡之阴密县百嚣安。亭。隋大业初,以安定、鹑觚分置灵台县,二年,县废。唐天宝中,复置灵台县。宋、金仍唐之旧。元至元七年,以县归并泾州。十一年复立,以良原县并入本县,而以长武县。仍并于泾州。

国朝仍为灵台县,属平凉府,泾州。

固原州。秦属北地郡,两汉 属安定郡。唐故原州萧关。都卢山、朝那湫及泾水所出,即其境。唐至德中,陷于吐。番,自是三辅西无襟带之固。宰臣元载上议:曰:今西。境极于潘原,吐番防戍在摧河堡。原州界其间,当四塞之。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旧垒存焉。吐蕃北毁其垣墉,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故地,长壕大堑,重复深固,乘间筑之,可移大军居泾州,以为本根,分兵守石门、木峡、陇山之间,北抵于河,皆连山峻极,不可越。置鸣沙县以为安丰军之羽翼,灵武五城为形势,然后举陇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谓断匈奴之胫。图其地以献,量井泉,计徒庸,畚锸皆具而不果城。宋咸平中,始诏曹玮修筑,建为镇戎军。自陇而东,缘古长城,开浚壕堑。初,李继隆请城于此,朝廷询其事,弟继和奏曰:平凉旧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乃城之,后以为便。东至泾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临洮六百里,南至秦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灵州五百里。金升军为镇戎州。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世祖皇子安西王 阿刺分治秦、蜀,遂立开城路咸平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降为州。领县一:曰 城,在府南四十里。州一曰广安,在府东南四十里。

国朝洪武初,府与州俱废,惟县存焉,改曰开城。成化三年,胡寇内侵,杀县官,城残毁,乃奏请于

朝移县于北四十里之固原,即旧原州镇戎军。成化五年,都御史马文升檄按察司佥事杨冕等增筑新城,添设固原卫于县治内, 陜西都司。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纮奏改为固原州,隶平凉府。

陜西行太仆寺在平凉府东,洪武三十年,少卿潘立创衙治事。

陜西苑马寺在平凉府东。永乐四年建。初于指挥杜谅宅治事。永乐十五年,移建今处。内设主簿厅,领长乐、灵武、威远、同川、熙春、顺宁、六监 城、安定、弼隆、广宁、清平、万安、庆阳、定边、武安、陇阳、保川、泰和、天兴、永康、嘉靖、安胜、康乐、凤林、香泉、会宁、云骥、升平、延宁、永昌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庆阳、巩昌府地界。正统三年,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

何景明曰:诸寺苑不治,则三边无马。今以汉中之茶,收羌、氐之马甚利,故必茶法行,斯马政可举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