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梅尧臣传

附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书中主要人物简释

(按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第一章 成长的时代

1.谢朓,字玄晖,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守,官至尚书吏部郎。

2.梅让,字克逊,宋江南东路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梅尧臣之父,终生未仕。

3.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梅尧臣的叔父。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为利丰监判官,真宗咸平三年(1000)直集贤院。因事降通判杭州,历知苏、濠、鄂、楚、寿、陕诸州,为两浙、湖北、陕西转运使,仁宗天圣六年(1028)直昭文馆,知荆南。明道元年(1032)以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宝元二年(1039)知许州。康定二年卒,年七十八。

4.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本书传主。

5.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祖籍河北涿郡人,宋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

6.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宝九年(976),即皇帝位,庙号太宗。

7.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即皇帝位,庙号真宗。

8.拓跋思恭,唐末党项族首领,汉将李陵的后裔,黄巢起义后,与唐王朝勾结,官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夏国公,赐姓李。

9.李继捧(962~1004),又名赵保忠,是宋朝初年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为李光睿的儿子。

10.李继迁,又名赵保吉,宁夏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人,党项族平夏部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李继捧族弟。982 年,与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组织党项各部叛宋。1004 年,中吐蕃潘罗支之计,伤重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11.潘罗支,吐蕃六谷部大首领。咸平六年(1003)配合宋军击败李继迁。

12.何亮,宋咸平二年(999)六月,永兴军通判何亮上《安边书》。

13.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4.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淳化三年(992)任参知政事,咸平六年(1003)八月与毕士安一起拜相,次年御敌契丹,参与“澶渊之盟”的订立。

15.高琼,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

16.圣宗,即辽圣宗耶律隆绪,辽朝第六位皇帝,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贤长子。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侵宋,与宋军订立“澶渊之盟”。

17.曹利用(?~1029),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北宋大臣、将领。官至宰相,“澶渊之盟”宋朝代表。

18.萧挞览(一作萧达凛),辽朝名将。986 年,于朔州设伏,擒宋名将杨业,升迁为南院都监。随辽圣宗多次南征,是继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之后辽国的又一名将。景德元年(1004)澶州之战,他是辽军统帅,却被宋军射杀于城外,壮烈牺牲。他的死促使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19.谢涛,字济之,其先阳夏人,徙家富阳(今浙江富阳)。谢绛的父亲。官至太常少卿、太子宾客。梅尧臣的岳父。

20.邵煜,生卒籍贯不详,宋真宗时期地方官员。

21.盛度,字公量,祖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22.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任参知政事,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3.窦元宾,五代汉宰相窦正固之孙,宋仁宗年间,曾任馆阁职。

24.吕夷简,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莱州(今山东莱州),祖父吕龟祥曾任寿州知州,因而移家寿州,其伯父吕蒙正是真宗时期的宰相。仁宗年间,他两度为相,才识卓优、清慎勤政,有“廉能”之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

25.范仲淹,字希文,亦称范履霜,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吴中区和相城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卒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6.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

第二章 主簿的才华

27.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初名赵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乾兴元年二月即位,在位四十二年,庙号仁宗。

28.王曾(978~1038),字孝先,别称王沂公、王文正,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时期名相。卒谥文正。

29.冯拯,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间任参知政事。卒谥文懿。

30.谢绛,字希深,浙江富阳人,谢涛之子,北宋进士、文学家、诗人,礼部侍郎。有四子:谢景初(字师厚)、谢景温(字师直)、谢景平(字师宰),皆有文名;谢景回(字师俊),早卒;其女嫁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为妻。梅尧臣的妻兄。

31.钱惟演,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刘娥(刘皇后)之兄刘美的妻舅。从钱俶归宋,累迁至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谥号思。后加增太师、中书令、英国公,改谥文僖。北宋大臣、文学家,“西昆派”诗体的代表人物。为西京留守时,对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颇有提携之恩。有三子:钱暧、钱晦(娶宋太宗第九女献穆大长公主之女)、钱暄。钱暄子钱景臻(娶宋仁宗大长公主)封康国公,盛度为其女婿。

32.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31.刘筠,字子仪,河北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诗和杨亿齐名,时称“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十七人唱和,结集成《西昆酬唱集》。谥文恭。

3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卒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梅尧臣为莫逆之交。

33.尹源,字子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文学家,世称河内先生。与梅尧臣交好。

34.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尹源的哥哥,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天圣八年(1030)六月,知伊阳县,来到洛阳,与梅尧臣、欧阳修等共事河南府。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交好。

35.张汝士,字尧夫,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钱惟演留守河南府,辟为幕府推官,后罢,又辟为司录。工书,喜为诗。洛阳“七友”之一。

洛阳“七友”是:张汝士、尹洙、杨子聪、梅尧臣、张太素、王几道和欧阳修。

36.杨户曹,杨愈,字子聪,生卒籍贯不详,洛阳“七友”之一。天圣、明道年间,曾为河南府户曹参军。

37.张太素,生卒不详,洛阳“七友”之一。天圣、明道年间,曾为河南府判官。

38.王秀才,王复,字几道,洛阳人,秀才,生卒不详,洛阳“七友”之一。《邵氏闻见录》云,王复和王尚恭二人是欧阳修的门生。

39.王顾,字公慥,太原人,生卒不详。天圣、明道年间,曾为河南府判官。“八老”之一。

第三章 政治斗争的开始

40.张先,字子野,开封人。天圣、明道年间,曾任河南府法曹参军。“八老”之一。

40.李迪,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移居幽州;曾祖父时为避战乱,又移居濮州(山东鄄城县)。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中进士甲科,状元及第。深厚稳重有才学,后两度为相。谥文定。

41.范讽,字补之,生卒不详,齐州(今山东济南)人,范正辞之子。明道年间,曾任御史中丞,官至给事中,病卒。

42、王曙(?~1034),字晦叔,隋东皋子绩之后,世居河汾,后为河南人。仁宗明道二年,钱惟演去任后,继任河南府。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病逝。赠太保、中书令,卒谥文康。

43.次公,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仁宗“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后曾任河南府通判。欧阳修《书怀感事》里的次公,疑为此人。

44.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晏殊的女婿。梅尧臣在河阳时,富弼为河阳签书判官,与尧臣交善。

45.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今陕西黄陵县东南),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上书论天下事,议者以为迂阔难用。与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

46.张耆,(?~1048),初名旻,字元弼,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为人重密,有智数,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谥荣僖。

47.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在真宗、仁宗两朝三度为相。卒谥文懿。

48.余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北宋官员,景祐三年(1036)二月任集贤院校理,五月为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庆历三年(1043),复起任谏院右正言,为庆历四谏官之一。卒谥襄。

49.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北宋官员,官至参知政事,为枢密使。景祐年间,任知谏院。通历学,精通医学。卒谥文庄。

50.蒋堂,字希鲁,生卒不详,常州宜兴人。北宋官员,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

51.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他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病卒,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52.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历仕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官至宰相。卒谥忠献,赠尚书令。

53.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曾祖时迁至开封,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为守旧派所弹劾罢职,长期闲居苏州,庆历八年(1048)起复为湖州长史,但不久病死。他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北宋著名的词人,与梅尧臣合称“苏梅”。

54.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代官员,文学家。

55.严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明朝著名的权臣,擅国二十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六十三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厚,擅写青词。

56.严世蕃,乳名应钤,字德球,号东楼。严嵩之子,累官至工部尚书,权倾朝野,阴险狡诈。

57.王随,字子正,北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北宋政治家、佛学家,仁宗期间官至宰相。

第四章 西夏战事的阴影

58.赵元昊,即李元昊(1003~1048),别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远祖李思恭,在唐朝时受赐李姓,其祖父李继迁,父李德明。李元昊继位夏国公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北宋宝元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李元昊建国后,与宋的关系破裂,共有四次大的战役:三川口(延川、宜川、洛川汇合处)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北宋庆历八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李元昊被太子李宁令哥(宁林格)所杀,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59.范镇,字景仁,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曾参与修编《新唐书》。

60.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北宋宰相。卒谥庄敏,追赠司空,加侍中。

61.刘敞,字原父,一说原甫,世称公是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善,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62.胡瑗,字翼之。祖籍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随祖父迁居泰州海陵,世称安定先生。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63.范雍,字伯纯或作伯淳,世家太原,祖葬河南(今河南洛阳),遂为河南人。累官至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卒谥忠献。

64.刘平,字士衡,生卒不详,开封祥符人,北宋勇将,累官至侍御史。康定元年(1040),鄜延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鄜延路都监黄德和及其巡检万俟政、郭遵共五路大军,一万余人,与李元昊战于三川口。刘平、石元孙力战被俘,刘平病死,元孙后被放还,还京后亦死,黄德和等退守甘泉。刘平身后仅存一子景文,亦穷困落寞而死。

65.石元孙,字善良,始名庆孙,避章献太后祖讳易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之孙、石保吉之子,历官殿前都虞侯及鄜延副都部署等。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战被俘,后被放还,还汴京后即卒。

66.宋庠,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民权县),后徙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北宋文学家、宰相,工部尚书宋祁之兄。仁宗天圣二年(1024),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卒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有《宋元宪集》等。

67.唃厮啰,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迁都青塘,为青塘吐蕃首领。降宋后,授其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大败李元昊于河湟地区。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又联合唃厮啰抗击西夏。

68.葛怀敏(?~1042),生卒不详,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北宋名将葛霸之子,以父荫授西头供奉官,历官雄、沧等州知县。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由莱州团练使改任泾原路副都部署、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仁宗庆历二(1042)年,定川寨之战,怀敏等十五位将领战死。赐谥忠隐。

69.孙何,字汉公,北宋汝州人,因其父孙镛为荆门知军,亦说其为荆门人,北宋文人。孙镛三子:孙何,孙仅,孙侑,俗称“荆门三凤”。孙氏一门,三进士两状元,其中孙何(992)、孙仅(998)状元及第,孙侑也在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孙何与丁谓友善,俗称“孙丁”。

70.陆经,字子履,自号嵩山老人,祖籍越州(今浙江绍兴),寓居洛阳。母再嫁陈见素,因冒姓陈,见素卒,还本姓。仁宗朝,官至集贤殿修撰,坐谪流落。与欧阳修、苏舜钦辈游。善真行书,时有《寓山集》。

第五章 赴任湖州

71.晁宗悫,字世良,北宋官员、文学家。宋初大理寺丞晁佺子孙,礼部尚书晁炯之子。

72.任福,字佑之,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后迁居开封,北宋将领,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战为环庆副部属,战死。

73.桑怿,开封雍丘人,北宋将领,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战,与任福一同战死。其余战死的战将还有朱观、武英等。

74.宋祁,字子京,小字选郎。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高祖父宋绅徙居开封府雍丘县(今河南民权县),遂为雍丘人。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宋祁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75.裴煜,字如晦,临川人,生卒不详。北宋官员。

76.刁约,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庆历初年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为集贤校理,后出外官。梅尧臣第二任夫人刁氏的哥哥。

77.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官员、诗人,累官至枢密副使,谥文恭。

第六章 穷而后工的诗人

78.王素,字仲仪,北宋太尉王旦之子,莘县人。官至工部尚书致仕,卒谥懿敏。

79.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庐江),王罕之子,王珪从兄。北宋官员,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80.萧英,字何宁,本名萧特末,萧和尚弟,辽国大臣、驸马、北院宣徽使。仁宗庆历二年(1042)与辽国大臣刘六符(参知政事)一起出使宋朝,索要关南十县。

81.刘六符,河间(今河北河间)人,辽兴宗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1038 年,任参知政事;1042 年,与宣徽使萧特末(萧英)使宋,索关南十县地。

82.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后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辽国名臣,官至于越(至高无上的意思)。仁宗庆历二年(1042),任北院副枢密使,与刘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后历任辽国东京留守、南院枢密使、北院大王,1063 年,加官于越。

83.石介,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徂徕镇)人,世称徂徕先生。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

84.章得象,字希言,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官至司空致仕,并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85.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累官至枢密使、拜同平章事,任宰相百余日因苏舜钦事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谥正献。

86.王拱辰,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累官至御史中丞、武汝军节度使。因谏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事,为公议所薄。卒谥懿恪。

87.李定,字资深,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受教于王安石,进士及第,元丰初年,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官御史中丞,元丰二年(1079 年)同舒檀制造“乌台诗案”,致使苏轼入狱。

88.鱼周询,字裕之,雍丘人,早孤好学,进士及第,仁宗时累官至右谏议大夫,知御史中丞,熟悉吏治。庆历四年(1044)受御史中丞王拱辰指使,与刘元瑜一道弹劾刘巽、苏舜钦等,酿成朋党冤案。

89.刘元瑜,字君玉,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累官右司谏。庆历四年(1044)受御史中丞王拱辰指使,与鱼周询一道弹劾刘巽、苏舜钦等,酿成朋党冤案。

90.江休复,字邻几,河南开封陈留人,进士及第,累官至刑部郎中,北宋诗人。庆历四年(1044),因参加苏舜钦进奏院集会,被斥逐。

91.王益柔,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王曙之子,因荫补入官,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庆历四年(1044)除集贤校理,因参加苏舜钦进奏院集会,醉作《傲歌》,黜监复州酒税。

92.宋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赐进士及第,史学家。初任馆阁校勘,官至史馆修撰,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庆历四年(1044)因参加苏舜钦进奏院集会,被斥逐集庆军判官。

93.钱明逸,字子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荫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擢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庆历五年(1045)八月,谏诬欧阳修“家事案”,使欧阳修罢黜滁州。

94.王举正,字伯仲,镇定人。王化基之子,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累官至礼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

95.吴育,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礼部侍郎吴侍问长子,少时奇颖博学,进士考试获礼部第一,考中甲科。“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为人正直,直言敢谏,累官至参知政事。宰相王旦之婿。庆历五年(1045)秋,有人诬杜衍、富弼图谋不轨,欲调往淮南,吴育力谏才作罢。卒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96.韩亿,字宗魏,祖籍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民权县)。北宋名臣,历知大理寺丞、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受参知政事,庆历二年(1042)以太子少傅致仕,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韩亿有八子,时称“韩氏八龙”,曰:纲、综、绛、绎、维、缜、纬、缅。

97.严羽(1192 或 1197~1245),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南宋诗论家、诗人。有诗集《沧浪先生吟卷》,《沧浪诗话》附于诗集后。

98.谢景初,字师厚,号今是翁,北宋官吏,谢绛之子,其女嫁黄庭坚。

99.胥元衡,字平叔,胥偃之子,北宋潭州长沙人。少力学,工文章。荫补入仕后,进士及第,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湖、海等州,所至以廉洁称。

100.刁衎,字元宾,升州(今南京市)人。初仕南唐为秘书郎,集贤校理,从李煜归宋,授太常寺太祝。历官授大理寺丞、授兵部郎中,西昆派诗人。子刁湛(尚书刑部郎中),刁湛子:刁绎(通判,诗人)、刁约(判太常寺,诗人);三子刁渭(太常博士),子刁纺(推官);女嫁尧臣。

101.王冲,字道损,疑似韩亿的妻弟。韩亿是宰相王旦之婿,但《宋史·王旦传》附传王冲字仲和,这个是道损,所以说是疑似。

102.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迁居长社(今河南长葛东),给事中孙冲之孙,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

103.赵可度,宋仁宗年间任均州知州,曾迫害尹洙。

第七章 从扬州到陈州

104.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仁宗年间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及地方州官,神宗时官拜参知政事,反对王安石变法。卒,赠司空,谥文定。

105.王则(?~1048),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河北贝州士兵起义领袖。早年因灾荒落难贝州,沦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准备在庆历八年(1048)起兵推翻宋王朝,因事不密,遂于庆历七年冬至日,起兵谋事。自封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年号得圣。士兵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明镐、王信、文彦博等率重兵围攻贝州,城陷被俘,解至东京被杀。

106.贾昌朝,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北宋宰相、文学家、书法家。庆历三年(1043)拜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庆历五年,拜相,拜昭文馆大学士。庆历七年春,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参与镇压贝州王则起义。著《群经音辨》,卒谥文元。

107.王信,字公亮,太原人,将军。参与三川口之战,累迁至马步军都虞侯、象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路。庆历七年(1047),王则在贝州起义,明镐任都总管、王信任都部署,文彦博为帅,王信擒获王则。

108.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北宋大臣。庆历七年(1047)王则起义,明镐与王信、文彦博一道共同率军镇压,平定起义。其因功拜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权三司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庆历八年因病逝世,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烈。

109.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之久,被誉为“北宋第一名相”。庆历七年(1047),以枢密副使名义,平定贝州王则起义。

110.许元,字子春,宣州宣城人,尧臣的同乡,许逖之子,以荫补官,历仕国子监博士、三门发运判官、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后历知扬州、越州、泰州。

第八章 监仓的前后

111.张尧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今河南巩义)人,张尧封堂弟,温成皇后(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官至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被任命为三司使。卒赠太师。

112.文洎,生卒不详,文彦博之父,以“强直勤敏、振利攘害”,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封魏国公。

113.唐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一说广西兴安人。北宋著名谏臣。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卒谥“质肃”,追赠礼部尚书。陆游之母为其嫡亲孙女。

114.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累迁监察御史,入朝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曾任任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民间呼为“包青天”。卒谥孝肃,追赠礼部尚书。

115.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曾官知谏院,每进言,唯劝帝禁束左右奸幸。至和三年(1056),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除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卒谥曰文肃,赠兵部尚书。

116.梁适,字仲贤,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其父梁灏为翰林大学士,梁固之弟,梁灏第三子,梁适早年以父荫为官。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有治迹,累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加太子太傅。卒谥庄肃,赠司空兼侍中。子梁子美。

117.魏泰,字道辅,襄阳人,北宋士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喜讹托他人之名作书,曾借梅尧臣名作《碧云》。

118.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举人,清代著名诗人,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119.侬智高,广南西路傥犹州人,后随父侬全福徙居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睦边一带),广西壮族少数民族首领。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月,侬智高率领少数民族五千余人在广南西路邕州起义,历时十个月之久,后被狄青、余靖等率兵击败,逃至云南大理而死。

120.杨畋,字乐道,兖州莱芜(今新泰)人,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之曾孙。官至龙图阁学士、知谏院。仁宗皇祐四年,参与平定侬智高起义。

121.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累官至枢密副使、资政殿学士,熟谙边事,有治军才。皇祐四年,参与平定侬智高起义,升授枢密副使。卒谥威敏,追赠兵部尚书。

122.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出身贫寒,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在宋夏战争中,勇而善谋,屡立战功,以功升枢密副使。仁宗皇祐四年(1052)平定侬智高起义。卒谥武襄,追赠中书令。

123.刘攽(1023~1089),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敞之弟,北宋史学家。进士及第,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有《东汉刊误》等。

124.李寿朋(?~1071),字延老,一作廷老,复圭兄,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进士及第,判吏部南曹,累迁户部、盐铁副使。与梅尧臣、韩维、刘敞、江休复等均有交往。

125.杨元明,北宋金石学家。

126.吴幵,字正仲,滁州人,北宋医学家。

127.吴冲,字冲卿,建州浦城人。北宋名臣,未冠举进士,与兄育、京、方皆高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累官至枢密使。

128.刘沆(995~ ?),字冲之,吉州永新(今江苏永新)人,北宋名臣,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29.刘中允,即刘涣,字凝之,刘恕之父,颍上令。仁宗天圣八年(1030)与欧阳修同榜进士及第,所以谓之同年。

130.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131.王安国,字平甫,王安石弟,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进士及第,北宋著名诗人。与王安礼、王雱称为“临川三王”。

132.杜植,字廷之,官至转运使,诗人。

133.邵必,字不疑,邵亢从父,丹阳人。举进士,为上元主簿。

134.李中师,字君锡,开封人,进士及第,历官集贤校理、淮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权三司使、龙图阁直学士。

135.朱处仁,字表臣,营邱(今山东昌乐)人,少从苏舜钦游,进士及第。历官泗州判官、夷陵推官、阶州通判、泗州知州、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等。与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人交往甚密,相互唱和。

第九章 最后的安排

136.孙复,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石介、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

137.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第三子,韩氏八龙之三,曾拜参知政事。庆历二年壬午科探花(第三名),第一名杨寘(字审贤),第二名王珪(字禹玉),第四名王安石(字介甫)。

138.王珪,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曾拜参知政事。赠太师,谥文恭。

139.范镇,字景仁,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

140.梅挚,字公仪,成都府新繁县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

14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丁酉科甲科第二名,第一名是章惇之侄章衡。

142.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苏轼之弟,同科进士,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143.刘辉,原名刘几,字之道,陈坊沽溪人。幼失怙恃,但卓然有志,八年学成,成为海内名士。刘辉受西昆派濡染,为文靡丽。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名落孙山,后文风大改。嘉祐四年(1059)春,其在礼部贡士中,高中第一名。

144.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宋代文学家。北宋末年,他在东京生活二十余年,北宋灭亡后,南迁临安。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

145.郭之美,字君锡,庐陵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

146.杨褒,字子美,四川华阳人,宋代嘉祐年间为国子监直讲。

147.徐熙(?~975),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出身于“江南名族”。宋灭南唐,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后人将其与后蜀黄筌并称为“黄徐”,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为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

148.陈绎,字和叔,开封人,进士及第,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陕西转运副使、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以侍讲学士知邓州。

149.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书法家。

150.吕夏卿,字缙叔,泉州人,与其兄吕乔卿同登庆历二年进士,史学家。

151.何郯,字圣从,陵州(今四川眉山仁寿县)人,徙成都,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历知州府。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