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第二十一方~第四十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一

[方义]

此解表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脉洪大有力。兼见喜冷性饮食或暴注下迫、肛门灼热等现象。

[药品]

葛根五至八钱 甘草一至二钱 黄芩二至三钱 黄连二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葛根辛甘平,解肌退热,以清阳明在表之风热;芩、连苦寒,燥湿清热,以除湿热在里之下利;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并辅正以胜邪。

[禁忌证]

身不发热,脉无力,喜热不喜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里虚寒下利,兼有表寒证之方。

(2)葛根汤:此治表寒兼自利之方。

麻黄汤方第二十二

[方义]

此散寒发汗,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或身疼腰痛,或骨节痛,或单恶寒,或寒热并见,脉浮而紧,气喘无汗。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欲饮水,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钱至:二钱半 甘草一钱 杏仁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覆被取汁。

按:旧日先煎麻黄去上沫的煎法,我试验去不去沫,在疗效上没有什么差别,故改之。

[用药大意]

麻桂以散风寒;杏仁以利肺气,并助麻黄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1)阴虚或有内热者,如口渴喜冷性饮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虚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脉微者,尺中迟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种病证,都指麻黄证兼见之证而言,深恐误发其汗,亡其津液,或热邪益甚。或亡阳厥逆,酿成种种事故.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汤:此治太阳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汤:此辛凉解表之方。

(3)大青龙汤:此治表寒兼有内热之方。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三

[方义]

此治风热证,辛凉解表之方。

[主治]

风热气喘发热,或有汗,或无汗,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

按: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热宜多用。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杏子一至二钱 生石膏二至五钱(研细)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解表降气治喘,生石膏以清内热,炙甘草以和中。

[禁忌证]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

(2)三拗汤:此为治表不甚寒、里无内热喘证之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四

[方义]

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补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按: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还须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防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体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防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理阴煎或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兼感寒邪之方。

按:阳虚须加附子。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五

[方义]

此治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发热恶寒,头痛,脉沉微。 不喜冷性饮食,从体质方面检查,没有显著可补的衰弱现 象。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细辛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细辛升内陷之阳气。对于表 里皆寒始得之证最为相宜,或兼头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阴虚血虚兼受风寒之 病。体质有虚弱现象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阳虚气虚兼受风寒 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甘草汤:此治表里皆寒,或体质较弱,或时间较长,或没有头痛之方。

按:此证须加人参。

(2)景岳理阴煎、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感受风寒之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六

[方义]

此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之方。

[主治]

身黄,发热,无汗,有表证者。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连轺三至五钱 生姜一至三片 赤小豆三至五钱 杏仁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生梓白皮二至三钱

按: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代之。 《千金翼方》 “轺”作“翘”。可从。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姜、枣以解表,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以退黄。旧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利热也。

[禁忌证]

黄疸没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里寒者亦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茵陈蒿汤:此治黄疸兼有里证之方。

(2)栀子柏皮汤:此治黄疸没有表里证,单纯湿热郁滞之方。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七

[方义]

此升散下陷之郁阳,治上热下寒、热多寒少证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等证。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

整理者按:李翰卿有麻黄升麻汤治肺痿案。

[药品]

麻黄五分至一钱 升麻五分至一钱 当归一钱至钱半黄芩一钱至钱半 葳蕤一钱至钱半 知母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白术一钱至钱半 茯苓一钱至钱半 天门冬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愈。

[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以升散内陷之阳邪;黄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积之内热;天冬、葳蕤滋阴;当归、芍药和血。合之以治咽喉不利、吐脓血之上热证。桂枝、干姜温中去寒,苓、术、炙草补脾利湿,一方面助升阳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热滋阴之品有伤肠胃也。这是治上热下寒的一种方法。

[禁忌证]

此方寒药较多,对于亡阳真寒假热之证,回阳救脱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凉之品,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乌梅丸:此方热药较多,且重点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之证属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而寒证较多之方。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祛水饮之方。

[主治]

太阳病,无汗,咳嗽,吐痰,气喘,不得卧,身肿等。但必须没有口渴、喜冷饮的内热现象。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生杭芍一至二钱 细辛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五分至一一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至二钱

[加减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至二钱,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热生津之蒌根代之,或仿《金匮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钱。

(2)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钱半至二钱。原系加荛花,太原本地无此药。因利为里证,不宜发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至钱半。噎是痰涎水气阻碍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下行之证,不宜麻黄解表,而宜附子温里,因痰涎水气得温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者,去麻黄,加茯苓钱半至二钱。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黄,根据实践经验,麻黄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细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饮水气。(根据实践,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证]

无表证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饮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香苏散:此治外感风寒咳嗽之通用方。

(2)银翘散、桑菊饮:此二方是治外感风热咳嗽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治本证兼有热证之方。

(4)从龙汤:此治服本汤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复发之方。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

[方义]

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

[主治]

腹痛喜按,或心悸心烦。但必须是不喜冷性饮食,脉虚弱者。

按:此方补而不滞,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胀,不适用参、芪补剂者用之最效。

[药品]

桂枝一钱半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钱半至二钱生杭芍三至六钱 大枣二至四枚 饴糖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人饴糖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芍药温通血脉,饴糖、大枣、生姜、炙草补中散寒,故治虚而兼寒之种种疾病。

[禁忌证]

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也。喜冷者不可服,热证不宜用温性方药也。腹痛拒按者不可服,实证不宜用补性方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

(2)桂枝甘草汤:此是治心阳虚心悸之方。

(3)内补当归建中汤:此是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之方。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论“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亦足资参考。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内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败毒散:此补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药较多。

(2)桂枝人参汤:此祛邪补正之方,但温补之药较多。

(3)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第四十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i)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