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

附录二 印度哲学的资料(非外道或有关佛教、另存的)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大乘法苑义林章记》卷第十六

……第四辩废立者略有四义:一《僧祇律》云:为翻外道邪三宝故,《优婆塞戒经》云: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归依自在天等;若归法已,终不归依外道典籍;若归僧已,终不归依道邪众。《涅槃》、《成实》,说亦同此。……

2.外道有五种

《显扬圣教论》卷五

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槃外道,五说无因外道。……

3.舍夷国

《中起本经》卷上

还至父国品第六

于是如来将归舍夷。与大比丘僧皆得应真,神静通微。明晓三世众生行源。……

忧陀白佛:佛当还至舍夷国不?佛言当还。

(《中本起经》卷上 第四卷下一部一五四页)

4.舍夷国六师

《义足经》卷上异学角飞经第十

时梵志六世尊:不兰迦叶、俱舍摩却梨子、先跪鸠堕罗知子、稽舍今陂梨、罗谓娑加遮延、尼焉若提子。是六尊亦余梵志共在讲堂议言:我曹本为世尊,国王、人民所待敬,云何今弃不复见用?悉反承事沙门瞿昙及弟子。

参见:《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第二十一卷:尔时舍夷国犹遵旧典,不与一切异姓婚姻。……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十卷:尔时世尊还归舍夷,未至迦维罗卫城。……

5.九十六种道

《杂譬喻经》第四卷下三部第五○○页

三界之中有九十六种道,世人各奉其所事,冀神有益。此诸小道未晓为福,岂能执德。

6.与大乘辩论

《杂譬喻经》第四卷下三部第五二三页

时有菩萨名曰喜根,于大众中讲摩诃衍。……喜根菩萨说实相法,言淫、怒、痴与道不异,亦即是道,亦是涅槃。文殊尔时闻而不信,即便舍去,到喜根弟子家,为说恶露不净之法。喜根弟子即时难曰:无所有者法之真也。诸法皆空,云何当有净与不净?头陀比丘默然无对。

(《杂譬喻经》第四卷下三部第五二三页)

彼若自明诸法实相,阿毗昙明诸法有,各各相异勒相无相而说也。

(《杂譬喻经》第四卷下三部第五二七页)

7.苦行者之上伪妄

《长阿含经·第二分散陀那经》第四

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著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恡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著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毁呰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懈堕喜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贡高、憍慢、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为垢秽。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耶?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梵志言:唯愿说之。佛言: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恡惜。若有净食则不染著,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贡高、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瞋恨,不为巧伪,不怙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8.时间之讨论(兼及生、灭、住)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五

破时品第三之余

复次,有作是言:前说无住有何体者?此说不然。住体虽无,然有不住。诸法自体,不可拨无。应作是言:诸行生灭展转相续,无间灭时有刹那顷无住法体。所以者何?无常力用迁流不住。立之为灭,法体无者。灭何所依?若说法外有无常相为法灭因,亦同此难。我亦不拨诸法皆无,但言汝等所执真实,时所依体皆不可得。所以者何?执有住体与时为依。前已广破,执有生灭与时为依,亦不应理。所以者何?本无今有假说名生,本有今无假说名灭。如是生灭既非实有,云何依此执有实时?复云何知生灭是假?本无今有名生,本有今无名灭。生之与灭皆二合成,如舍如林岂名真实?又生与灭二分所成,半有半无,如何定有?又本无分不名为生,体非有故,如龟、毛等。其今有分亦不名生,体非无故,如涅槃等。又本有分不名为灭,体非无故,如虚空等。其今无分,亦不名灭,体非有故,如兔、角等。一一别分既非生灭,二种和合岂是生灭?假名诸法,是事可然。真实法中无如是义。又于生灭各二分中,本无未来,今无过去,去来二际已灭未生,其体既无,非实生灭。今有本有俱现在摄,岂一刹那生灭并有?不可现在有二刹那,初名为生,后名为灭。时既有别,世云何同?若必尔者,世应杂乱。生时灭未有应名未来;灭时生已无应名过去。又灭灭法令无入过去灭,在现在说名有。生既生法,令有入现在生,应未来说名无。又本无时名为未来,于今有时名为现在;于本有时名为现在,其今无时名为过去。云何二世合成一时而言此时决定实有?如是推征生灭非实,不应依此立有实时。若有为法无实生灭,如何上言无常所迁,暂生即灭,何容有住?无常既无何能迁法,我上所言皆为破执。随他意语非自意,然彼执无常,复执有住。为破彼住,且许无常。今住既无,无常亦破。不应谓我定许无常。我如良医,应病与药。诸有所说皆随所宜,故所发言不应定执。若色等法实有住者,容可审知。是有为性既无有住,复非无为,是故不应执为实有。既色等法非定实有,云何汝等依此立时?世俗可然,非为胜义。

复次,有作是说:若离有为别立住体,能住于法既言有过,即有为法。前前刹那能生后后,名住何失?此亦不然。最后刹那诸有为法不生后果,应无住相。既无住相,应名无为。若尔已前诸有为法,与此同类,应非有为。若有为法后后刹那续前前故名住相者,此亦不然。后念生时若与前念为住相者,生相应无。若尔有为应无四相。若后生时,望前为住。当位名生,二相俱有。是即说生以为住相。名虽有异,用应无别。如是四相,既无别用,何须立此无用相为?最后刹那既无后念,续此而生,应无住相。是故即法住相亦无。

复次,有作是言:令有为法于将灭时能生后果。是住相用由此用故,诸有为法虽不暂停而有住相。此亦不然。最后刹那不生后果,应无住相,过同前说。若谓尔时亦能生后,余缘阙故后果不生。既彼后果毕竟不生,云何知前有能生用?若见前时同类有用,比知最后亦有用者。此亦不然,现见异故。前时诸行有后果生,最后诸行后果不续。得果既别,为因岂同?若同为因,应俱有果。若尔最后,刹那不成。又汝不应前后诸行以同类故更相比决,谓皆为因,勿后无果。例前亦尔。或前有果,例后亦然。又前诸行亦非一向,于将灭时能生后果。入灭定等最后念心,不能生后等流果故。亦不应言望后,亦行为同类因,种类别故。勿阿罗汉入无余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名,同类因取等流果,若尔应无永灭度义。若言后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非因缘故,无有过者。此亦不然。入灭定等最后念心,望后色、行亦非因缘,云何生彼名住相力?若言色、行望彼后心以同性故,是等流果后心与彼为同类因,是因缘故名住力者。入无余心望他身识及无识身,汝宗亦许有同性义,云何非彼同类因耶?夫因缘者,自类熏习生果功能,非余法也。是故汝立住相不成,非一切法生同类故。又因缘者,世俗假立,如何依彼立实住相?又汝五因取果、与果皆许因缘,云何但说一同类因取果,一用为住相力?又未来世无实有体,云何望彼为同类因?过去、未来非现在世及无为摄,同兔、角等,非实有性。是故因时果未有故,如望兔、角非彼实因。果现前时因已无故,如从龟毛,非彼实果。因果尚非真实有体,依立住相岂得实有?既无住相,时何所依?是故定无实有时体。

复次,云何定知诸法有体而依法体执有实时?若由现见知法有体。此亦不然,见非实故。所以者何?

9.《录存不入章抉择记》

……章劫尽常假者。假字错也,合为隐字。(如外道计劫坏之时父母常微,各各散隐而不减无。……)……

10.《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八十

辩定品第八之四

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诸无漏道。若证正法住在世间,此所弘持教法亦住,理必应尔。现见东方证法衰微,教多隐没,北方证法犹增盛故。世尊正教流布尚多。由此如来无上智境,众圣栖宅。阿毗达磨无倒实义此国盛行,非东方等所能传习。二中教法多分依止,持者、说者得住世间,证正法住唯依行者。然非行者唯证法依,教法亦应依行者。故谓有无倒修行法者,能令证法久住世间,证法住时教法亦住。故教法住由持、说、行,但由行者令证法住。故佛正法随此三人,住尔所时便住于世。阿毗达磨此论所依。此摄彼中真实要义。彼论中义释有多途,今此论中依何理释?

11.龙树与外道

《龙树菩萨传》第五十卷一部页一八五

大师名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

12.火鬘外道

《佛说兴起行经》卷下佛说苦行宿缘经第十

往昔波罗 城边,去城不远有多兽邑。中有婆罗门,为王太史,国中第一。有一子,头上有自然火鬘,因以为名。姿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图书谶记,无事不博。外道禁戒及诸算术皆悉明练。

13.不兰迦叶外道

《中本起经》卷下度波斯匿王品第十

王迷情疑重,质言曰:瞿昙年少,学日甚浅。所以者何?世有婆罗门,修治水火,精勤苦体,不去昼夜。九十六术靡不经涉,年高德远。不兰迦叶等六子辈,名称盖世,犹未得佛,佛者实尊。以是推之,惟疑不信。

14.《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货提品第十九

亲属闻是言  悉共愁忧念  皆会诸道人  对悔过自首

归命诸道人  悔过自首已  请五百道人  供养以饭食

重悔过自首  归命众道人  供养饭食已  心自发愿言

令我与是等  诸尊者合会  如是等得度  我心脱如是

世世所生处  勿令在贫穷  莫令我兴起  贪嫉恶心意

害辟支佛已  犯是恶罪殃  于彼寿终已  堕太山地狱

15.《撰集百缘经》卷第八须漫比丘尼辩才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名曰梵摩,多闻辩才,明解经论,四韦陀典,无不鉴达。

16.舍利弗在胎

《撰集百缘经》卷第十长瓜梵志缘

有其二子,男名长瓜,女字舍利。其男长瓜,聪明博达,善能论议。常共其姊舍利。凡所论说,每常胜姊。姊既妊娠,共弟论议,弟又不如。时弟长瓜而作是言:我姊先来,共我论议,常不如我。怀妊以来论议殊胜,乃是胎子福德之力。若子生已,论必胜我。我今当宜游方广学四韦陀典、十八种术。

17.南天竺婆罗门(默然就是输了)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页一○二二

尔时中方有一婆罗门子,欲学法术,遍行诸处,渐至南方。其南天竺有大婆罗门,名曰地师,善明四论,世号大师。……有那罗村中婆罗门,解四明论,智慧如火。彼自造论,题名摩吒罗。……客婆罗门,名曰地师,可令先首。彼既先与诵五百颂已,便住默然。时摩吒罗覆诵其颂,出多过失。即便告言:其诵言义,甚不相当,不合道理。地师闻已,便即默然,无所言说。论议之法,默然不答,便是堕负。王告臣曰:谁为得胜?谁是不如?大臣答言:摩吒啰论议得胜。……教其艺业,所谓算计手印,婆罗门行,洗净取灰取土,赞叹四薜陀书。祭祀、读诵,施受六种,悉得成就。……于后(忍澂师校刻本曰有疑剩)有南天竺国,有婆罗门童子名曰底沙,善明无后世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