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般若与人生

三、《大般若经》的内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译者略说

玄奘法师到了晚年才翻译《大般若经》,在陕西铜川玉华宫进行翻译,当时他身体有病,但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一共600卷,法师费尽心力终于把它完成。除翻译外,还要给弟子们讲学,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经》翻译工作以后,他自己说:真不容易!这般若经我早怕完不成,现在完成了,这部经与东土有缘。法师在翻译《大般若经》以后就没再翻译了,然后不久就圆寂了。

受持《大般若经》,会得到诸天护法神的护持,得到十方诸佛、诸菩萨的意念和加持。现在补充讲一下玄奘法师的感应,以增强大家学佛的信心。

我们晓得民间流传有一部小说叫《西游记》。《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现在,已传译到国外,译本也很多。《西游记》里的人物主要有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部《西游记》流传到民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电影、戏剧都时常在上演。

《西游记》实际是神化小说,但这中间有譬喻,孙悟空譬喻玄奘法师的心,猪八戒、沙悟净就譬喻玄奘法师在求法中间的辛苦劳动。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在花果山聚众为王,凭他的神通上闹天宫,下闹地府,大海里面闹龙王宫,到处捣乱。到处捣乱是谁把他收拾了的呢?第一个就是如来佛,第二个就是观世音菩萨。他的筋斗云翻不过如来的手掌心,被如来的手掌翻过来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后来,因为唐太宗游地狱以后,派遣唐僧玄奘法师到西方求经。观音菩萨为了保护唐僧才从五指山下把孙悟空放出来,并给他提了一个条件,叫他保护唐僧。另一方面,观音菩萨又怕孙悟空不听话,就给唐僧一顶花帽儿,又教了他一个“紧箍咒”。结果唐僧把花帽拿出来,孙悟空看到花帽儿很高兴。猴子喜欢花帽子,我们人间很多都喜欢戴高帽子。花帽子戴上就取不下来,一调皮,玄奘法师就念“紧箍咒”,他就痛得在地上打滚儿,只有求饶。这就是一个譬喻。

书中写到唐僧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个难关都是靠孙悟空保护过去的。这是一种譬喻。心,必须要调伏,靠什么调伏呢?在佛家讲,必须要具足正见,要有般若慧。唐僧念的“紧箍咒”是什么呢?就是般若心经。我们在玄奘法师的传记里看到,玄奘法师能够从中国到印度学法,一共十八年。他是靠什么支撑的呢?首先是靠他的艰苦努力。他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他在路上发誓,“不求得正法,誓不东归一步”。不东归一步,连东方都不回头望一下,决心很大。这种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也是具备正见的精神。以般若调伏内心,以般若克服困难,降伏恶魔。昨天,我讲过,般若不但可以调伏内心的魔,也可以调伏外面的魔──天魔。所以,玄奘法师在印度取经成功,首先是靠他坚强的意志、伟大的愿力。那么同时靠的是两个法宝,一个就是般若心经,二个是观音菩萨的圣号。般若心经、观音圣号就是他求得正法并成就伟大译业的动力源泉。心经、圣号具备这种功能。

玄奘法师小时候出家,当时朝廷要进行考核,他是条件不合,岁数太小了。他年龄虽小,但特别聪明,相貌也庄严,所以考官就破格录取了他。他到成都是在大慈寺受的戒。出家以后,他勤于学习,刻苦求法。当时,中国翻译的经典(从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后,翻译了大批的经典)不完备,有一些经文和翻译的文字还有出入。玄奘法师在江南、江北乃至到四川学习大小乘经典,当时所翻译的经典基本上是学完了的,但他不满意,因为经典太少了,而且在解释方面有些出入,他就想到印度求法。

他在长安住的时候,一次发现庙里面有一个害病的僧人,就去服侍他。这个僧人好了以后很感激他。当时,《心经》已经传译过来了。这个僧人就把《心经》传授给他,并对他说,这是佛法大乘宝典,你能随常记诵,就能转危为安,逢凶化吉。那时,玄奘法师经常念心经,同时又念观音菩萨。

据历史记载,他到印度并不是唐太宗派他去的,而是偷渡出去的,在路上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同他去的最初有十几个人,后来其余的人病的病、走的走,只剩下他一个人万里孤征,但他不灰心。一路上跟着他的就是一匹马,但马要吃草饮水。有一次经过沙漠地带,缺乏草和水,这时人马都很疲惫、饥饿,当天晚上不能支持,就倒在地上,迷糊之际到天要亮了,听到空中说话:法师,你快点起来走!他就跟着马儿走,走到一个地方发现有水有草,加上带的干粮饱餐一顿。然后,盛满水继续前进。

一路上,有时经过荒凉地带,白骨累累、鬼魅现形,玄奘法师就念《心经》,或者念观音菩萨。一念,鬼魅就潜形不见了。

走到印度,他过河又遇到水盗。这个水盗非常凶狠,将玄奘法师拦住并绑上岸。水盗看到玄奘法师高高大大的,就准备杀来祭天。但法师很镇静,他的神识在定中就升上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参拜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你的志向一定会达成,弘扬正法的责任还在你肩头上。在说这话时,空中乌云密布,地面上狂风大起、飞沙走石,水盗与水盗之间对面不见人。这时水盗头子就惊怖了,说:我们本来要祭天神,天神发怒,可能这个人不寻常,于是就给玄奘法师松绑。一问他的情况,才晓得玄奘法师是从中国到印度取经求正法的。水盗这才觉得做错了,就求忏悔,皈依法师,然后把劫的东西还了,护送他过河。

在玄奘法师传里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到了印度以后,王舍城东面有座大山,大山上供有观音菩萨像,很高。玄奘法师感谢观音菩萨的加持,于是就顶礼,顶礼时心里许愿:假如我在印度能求得正法呢,我现在供的花鬘(当时兴用花供佛),第一朵撒在菩萨的头顶上,第二朵撒在菩萨的肩头上,第三朵撒在菩萨的手上。接着,他就抛花,三朵都如他所愿,他很欢喜,菩萨一定会加持,满足求法的愿望。

到了中天竺(中印度),当时有座最大的佛教学府,就是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是由国家资助的一个最高学府。在那里求法的超过万人,规模很大。那兰陀寺的主持就是戒贤论师。他到那兰陀寺后就参拜戒贤论师。戒贤论师见着法师的面就流泪了,并接受了他。

事后,有弟子就问戒贤论师:你为什么流泪?他说,我在三年前得了重病,一身疼痛,不能睡眠,也不能饮食,我想自寻短路。后来在半夜梦中见到护法神对我说:你不能死,三年后有个支那僧人要向你求法,你必须传法给他,使他回到中国以后传播佛法。所以呢,今天我看到玄奘法师就感动得哭了。

玄奘法师在那兰陀寺前后学法十多年。他学法的范围很广,不单是学大乘唯识法相学(包括《瑜伽师地论》),同时广学般若系统的经论教典,另外对小乘经论也进行学习。所以,他对小乘、大乘的教义都很通达。除学习这些以外,印度的古代哲学、六派哲学,他也学习。他中文很好,又精通梵文,在所有修学的法师中,他的成绩尤为显著。

他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制恶见论》,一部是《会中论》。《制恶见论》是针对一些空见外道毁谤佛法,特别是毁谤瑜伽,而著了这部书。另外会合般若和瑜伽两大教法,提出了“中道”思想,就是“三性三无性”的教理。般若经典主要是“破”,破邪才能显正;而瑜伽的法相唯识,除了“破”以外还有“立”,建立正论,故说它有破有立。所以,玄奘法师会合这两种思想写了《会中论》。这部书就阐发了瑜伽法相唯识学所开显的中道。可惜这两部论著都没翻译过来。

当时,不管大小乘或者空宗、有宗的学者,都很敬佩玄奘法师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后来玄奘法师在曲女城,立“真唯识量”,万数以上的人,没有人能破一字。所以,他的学识是很高深的,堪称古今第一人。回到长安以后,唐太宗给他以热烈的欢迎,还专门给他开设了译经院。在回国的前一年,玄奘法师梦到了三位菩萨,一个穿黄衣服的是文殊菩萨,一个穿白衣服的是观音菩萨,一个穿青衣服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给他讲,你现在学法的缘快要满了,赶快回中国去,你应该早点离开那兰陀寺,在不久以后,印度有教难,那兰陀寺都要被破坏、毁灭。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后没多少年,果然印度出了个国王不信佛教,破坏佛教,那兰陀寺也被焚毁了。

玄奘法师在长安译经是费尽心力,白天译经,晚上讲学,最后在圆寂的时候,口念《心经》,最初还可以依照文念,当要断呼吸了,只是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识不可得”,最后念“不可得亦不可得”,之后就圆寂了。圆寂以后,唐高宗罢朝三日,叹说“失了国宝”!玄奘法师是我们的国宝!当时送葬的有十万人以上,守墓的有一万多人。可见,玄奘法师的影响是很大的!

去年我在西安铜川,参加了第四届玄奘法师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是纪念玄奘法师,研究和发扬光大他的学术思想。玄奘法师,一直到现在,受人景仰、受人恭敬,被誉为不单是一个宗教家,而且是一个学问家、一个文化使者、一个国际主义者,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报纸都不能抹杀玄奘法师的功绩。所以,玄奘法师的影响是很大的。今天我们讲的《般若经》,翻译的人就是玄奘法师。昨天我谈到关于般若的功用,玄奘法师就是个典型。他受了般若教义的很大影响,取经、学法、念《心经》,最后临终念《心经》。他的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他的行为就是般若之行,他也因此得到了感应。我把这个事迹补充讲一讲,让大家了解了解,也就是权当一个印证。

2.大经之纲要

现在,我来介绍《大般若经》的内容。

1般若概貌

在大藏经中,般若经典卷帙浩繁,讲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般若、光赞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据《金刚心论》记载,第一,大品般若,有十万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万五千偈(偈也叫“颂”,有五个字的,有七个字的,就像我们中国的诗歌,很简洁精要,这叫偈);第三,光赞般若,有一万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离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胜天王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八,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九,金刚般若,有八百偈。

这个“五部”或者“八部”,说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内容很丰富。现在要介绍的《大般若经》,实际上就包涵了这些般若经教。《大般若经》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万偈,内容很多。所以《大般若经》是集般若经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经教中最完备的。

佛说般若是在四个地方,经过十六个法会,所谓“四处十六会”。下面作简略的介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七个会,是在印度王舍城灵鹫山,佛常说法的地方。当时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其国王频婆娑罗王,就是佛的外护。这七部就是在灵鹫山讲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这七会是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讲的。“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名称的出处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给孤独园”这个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国叫庙宇。另外有两会,第十会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宫,为天人说的法。第十六会,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给四众们讲的。这就是佛十六会的说法地点和每个地点说法的次数:有七次在灵鹫山,有七次在给孤独园,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这就是“四处十六会”。

关于内容,包括了上面讲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会就属于大品般若;第二会有三种:光赞般若、放光般若和大品般若。第三会、第四会一共有六种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经、摩诃般若经、佛母广德藏般若经、佛母处生三法藏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这就是三、四会的内容。第五会、第六会就讲天王般若经、胜天般若经。第七会有两部,有文殊般若经,大宝集经。第八会,有住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第九会,有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第十会一共有三种:实相般若经、瑜伽理趣般若经和实相般若波罗密经。第十一会,说布施度般若经;第十二会,说净戒度经;第十三会,说安忍度般若经;第十四会说精进度;第十五会说禅定度;第十六会说般若度。

这就是“四处十六会”般若的内容。所以我刚才讲《大般若经》就是汇集各种般若之大成。

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在开县大觉佛学院教书,那时,刚从汉藏教理院毕业。我在汉藏教理院是十六岁入学,到二十一岁毕业。在汉藏教理院,我听过喜饶嘉措、法尊法师讲关于西藏中观论、印顺法师讲“三论”、雪松法师讲“唯识”(如《解深密经》、《楞伽经》、《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和“因明”。但那个时候当学僧,理解力不强,融通也不够,同时呢,只重“解”不重“行”。所以,虽然学了这么多东西,实际上不论在理解还是融通方面都还较差。另外由于忽略行持,没能做到“解、行相应”。

到了开县以后,由于法尊法师、雪松法师对我教育很切,太虚法师对我希望很深,于是自我策励起来,白天讲课,晚上读经。我晚上读的经典包括《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还有《华严经》、《法华经》等比较大部头的经我都读了。《大般若经》我也是利用晚上读的,前后读了半年时间,从头年的秋末经过冬天,到第二年的初夏才把它读完。以前读书虽然有点一般的理解,但是融会不通。为什么佛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呢?一会儿说很多法门,一会儿又否定呀?!大、小,空、有,融会不起来。自读大般若经以后,可以说对于教义基本上就融会贯通了,把以前所学的回忆起来,加以比较、鉴别、贯通,自己就有个心得。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机会,增加对般若修学的信仰。

2《金刚经》的般若中道义

刚才介绍了《大般若经》的纲略,下面谈谈经的奥义。先介绍一下通行的《金刚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就是由听闻金刚经而悟道的。禅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经典是《楞伽经》,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普遍盛行、流传民间了,不管文人学士,还是民间百姓都读《金刚经》。

《金刚经》一共七种译本,我们一般读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金刚般若,六祖大师有解释,就是《六祖坛经》。“金刚”形容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可以斩断无明烦恼,证得解脱。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释,《金刚经》的要义乃“明诸法之实相,修菩萨之正行”。以遣相去执而明诸法空性;以无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摄”而三轮体空为菩萨之正行。

《金刚经》的立论是深合辩证法的,它的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下面列举十四种:

第一,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五,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就是“般若波罗密”,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第六,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七,如来说诸心,即非诸心,是名为心;

第八,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十,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十一,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十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般若方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着,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3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般若中道义

天台宗根据《法华经》和《大般若经》提出了“三止、三观、三谛”。“三观”就是“假观、空观、中观”。“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现象,均由世间的语言安立,乃至佛教经典亦是语言安立,都是假名。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实,所以就是“空”。一切现象,一切语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谛、胜义谛,还是有为法、无为法,对这些名相,不要执着有一实体,要遣执、要去相,这叫做“空”。所以第二叫“空观”。前面两个,一是“假名观”,二是“空观”。假名是幻有的,空观,观万法实体是没有的,所以不要执着,要遣相去执。经过这两个阶段以后,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法上见到妙有真空,就是诸法实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称之为“中”。

我们学佛的人应具备般若智慧,不落“断、常”二边,能够观察到诸法实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这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中心点要破执。说假,是说明它是幻化的;说空,就是它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要去执──去“我执”和“法执”。因“我执”和“法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是世间争论的起源,也是斗争的起源、战乱的起源。必须要破除我执、法执,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就是“无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无我慧),对于众生和事相的观察,才能够正确把握,视大地、山河与我融合在一起、观众生与我平等,就可以救度众生,创造和谐、和平的环境。这是它的精神,依此就能提高修行程度,提高般若智慧。

一方面观“假”,一方面观“空”,诸法亦有亦空,这称之为“中道”。所以上面这个三段论式,第一个就代表“假”,“如来说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轮体空,──你不要执着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么呢?不要执着有个施者,有个受施者,不要执着有个施物,三轮体空。为什么当年达摩祖师同梁武帝说话不投机呢?因为梁武帝尽管做了功德,他还执着有功德,执着有什么好报,所以,与达摩祖师谈话不投机。于是达摩祖师就离开了,一叶芦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执着布施,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样的内容,修忍辱波罗密而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修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余此类推,就这么一个方式。在现代来讲,这也是辩证法思想。所以,金刚般若是一种最高的辩证法思想。在《大般若经》中有金刚般若,这是般若精髓。

4《心经》是般若总纲

《心经》属于般若这个系统,《大般若经》中有六品说的都是《心经》内容。《心经》有十一种译本,我们现在读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还有十种,但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最盛行,赵朴老就经常念《心经》。

《心经》只有260多个字,是很精炼的。这260多个字,包括了《大般若经》的精华,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视、要恭敬、要持诵。玄奘法师就是受了《心经》的加持感应,求法、学法、弘扬经典,最后译《大般若经》,到了临终念《心经》。你们看,这个《心经》多重要!

《心经》的重点是说,第八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修无相空观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以后,度一切苦厄。即证了空境,观众生平等,同时发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头几句的内容。然后就讲中道观、讲空相,讲在修行过程中要“不可得”、要无所着。最后,就总结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心经》的总纲,就是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就是“空、不、无”;一句话就是“不可得、无所得”。就这么一个内容。“空、不、无”就是讲缘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法的幻相,就可以见它的本性、理体,这就是“空”。从空性的理所显的现象,就是因缘生法的“色”。由“有”见“空”,由“空”见“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观。

第二就是显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这个“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说,不能以有为生灭之法来对待“空相”,不能以有为法的垢净、增减来测度真如法性。

“无”就是破执,从“世俗谛”到“胜义谛”,从有为法到无为法,遣除执着。大家要注意到,这一个“空”,是夺情不夺法。什么叫夺情不夺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执,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譬喻因果法,能否定因果吗?讲三宝功德,能否定三宝功德吗?讲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吗?所以,不管世间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出世间法(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四摄等)都要遣除执着。虽然遣除执着,但法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的。所以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因果等一切法相是不能否定的。“无”就代表这个意思。

总之一句话──不可得,无所得。对于一切不要执着,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那还有执着。这是《心经》的大纲,这个纲要也代表了整个《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大家要好好学《心经》,并恳切地依之修行。

今天讲这段是介绍《大般若经》的内容,因时间关系就不能再多讲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