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法华经说什么

(2)《法华经》的宗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关于《法华经》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标。简单说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名词:大小、半满、渐顿、偏圆、权实等。先介绍这些佛教的基本知识,再告诉大家关于《法华经》的宗趣。

什么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度众生为主,根据悲心度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传教事业,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佛教,还要更多的人学习佛教,并从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脱为主,所谓自了汉,这是指小乘不求大众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运载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车子坐一个人,大车子多坐些人,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我们学习佛法,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身边的人也走入觉悟的大道。要引导所有与我有缘的人,让他们信佛、学佛,最终成佛。这就是大乘境界,我们要努力学习。

什么是半满

“半满”,即半字教与满字教的统称,半字教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满字教为大乘方广等经典。半满就是指小乘、大乘的三藏经文。小乘三藏不及大乘三藏圆满,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说到佛说的一半;圆满就必须是大乘经典。以圆满与否来判定佛教经典,所以叫“半满”。

什么是渐顿

“渐顿”,指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顿就是指钝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据经典,有的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五或者五十三个阶位渐次修行才能成佛,时间很漫长,所以叫“渐”;顿就是顿悟,利根能够顿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靠顿悟。这个叫“渐”与“顿”,实际上“顿”由“渐”而来。不经过“渐”就不会有“顿”。所以渐是基础,不能光想着顿悟而忽视初级的修行。这种利根的人哪,他能够顿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积了智慧的,不能说他一步登天,这不可能。

什么是偏圆

“偏圆”,偏教和圆教的意思,判教理胜劣的称谓。偏教,偏僻所说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从统一协调的认识去观察事理。圆教,圆满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边。小乘教为偏教,大乘教为圆教。也指证果境界的区别。这个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证“人我空”、不能证“法我空”,只证阿罗汉果、无余依涅盘,不能证佛果、无住涅盘,因此说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萨大乘的境界,才比较全面,才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

什么是权实

“权实”,即权教与实教。实教,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的教理,能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圆满的解脱之路;权教,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的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什么叫权实?权,是权智,是方便法门,方便权巧;实,是实智,就是真实,究竟彻底。方便权巧的法门是不彻底的、不了义的。而真实的法门,就是彻底的、了义的、究竟的。

这些都是经常看到的名词,现在讲的《法华经》它主要就是“开权显实”。

我们晓得佛是因机施教,就好象医生对症下药一样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中,前面四种都属于权巧方便之门,都是引导众生走入佛道,根据你的根基说五种法。譬如对人天乘说因果、说五戒十善;对声闻乘说“四谛”,从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对缘觉乘(属于中乘)说缘起、说十二因缘;对菩萨乘就说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因机施教,应病与药。

不管说哪个乘,最终的目标唯有佛乘,目的都是要我们见性成佛。前面四乘你不能停在那个境界上,要最终走入佛乘。关于这点,《法华经》里有很多寓言、譬喻,有火宅喻、化城喻、三车喻、珠宝喻、凿井喻等。

所以,《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以方便法门,引导众生归向佛乘。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修来世,有些为了自己找清净,有些他虽然哀悯众生,但时冷时热。这些都不究竟,最终需要走上佛道,证得佛果。否则那就很成问题,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发四宏誓愿,证得无上佛乘。我们天天上殿,都要念诵四宏誓愿,这不仅仅是要我们在口里念,而是要在生活在行动中落实的。

四宏誓愿

四宏誓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萨们发心,天天也来念诵四宏誓愿,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愿的想法,就达到了因地菩萨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践四宏誓愿,那就是果地菩萨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萨。

唯有一乘法

佛陀开权显实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进入佛乘。《法华经》里面有个偈颂:

十方国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十方国土中诸佛说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世界,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他说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标就是一乘,没得其它的,没有二也没有三。至于说五乘、三乘,这是一种方便说、权巧之说。这是《法华经》的一首偈子。很明显的,这指出了本经的要义。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在中国,智者大师(即智顗)建立的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但也不能离开《华严经》,不能离开《般若经》,这些经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净土经典也都是相通的。《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够恢复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众生,都是这个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都离不开心。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另外《华严经》又讲: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我们这个心体发挥力量,就像那个绘画师一样的,可以画一切森罗万象、各种形态的境界,所以能够画世间。画世间就是三界(欲、色、无色界)五趣(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由心识所生。

“能画诸世间”,不单是世间万法,出世间的境界——净土,也是由心识而生。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上面也讲了,搞环保,治污染,在我们佛家来讲,就是要治根本,从心灵上下手。不为别的嘛!你内心不干净啊,内心污染不除,那么环境污染就去不掉。所以心里头有污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污染,就是圣者境界。“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无量寿经》就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心,就有佛性,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所以“是心是佛”。尽管如此,必须要“是心作佛”。怎样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要发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

什么是一心三观

在中国建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就是天台宗。天台宗的教义,主要就是依据《法华经》,是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中国天台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龙树菩萨。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这是《中论》里的偈子。慧思读《中论》时,由此偈就悟入“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空、假、中”三个范畴。

“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

“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没得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没得常恒不变的自体。“非有非空”呢,就说不是常有,不是实有,也不是断灭,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见”,“非空”,就是不落“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边见,叫做邪见,都不符合中道(中观)。

灭“三惑”证“三谛”

由“空、假、中”三观能消灭三惑。

由空观消灭“见、思”二惑。“见”是见解,“思”就是起烦恼,由认识所起的烦恼。见思惑因对三界内的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生死(即迷的生存),故称界内惑。因它共通三乘所断的烦恼,又称通惑。

据《俱舍宗》说,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即见道所灭的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瞋、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四谛,其所断的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瞋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贪、瞋、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时所灭的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瞋、痴、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这些都是由空观就能断除的。

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尘沙惑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染污无知。“尘沙惑”就是我所了知的对宇宙森罗万象,我们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发生所知障。这属于尘沙惑范围。所以说“假”。修幻有观,就断尘沙惑。

修中观就能消灭“无明惑”。无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见叫无明惑。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即障覆中道的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因为不了一法界的微细烦恼,遂成法性的障碍。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道,只有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修习中观般若,能破除无明惑。

消灭“三惑”就能证得“三谛”。哪“三谛”?即“空观”消灭了“见思惑”证入“真谛”;由“假观”消灭了“尘沙惑”证入“俗谛”;由“中观”消灭了“无明惑”证入“中谛”。称为“三谛,”即三种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边,“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三谛”而圆成“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就有智慧,包括属于了解世间因缘生法的“尽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观”消灭了“尘沙惑”就证得了解脱(解脱德),既不为烦恼所扰,也不为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观”消灭了“无明惑”就证得了如来法身(法身德)。

由“三谛”圆“三德”

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这三德都是佛的境界。修“三观”,断“三惑”,最终圆成“三德”,就是天台宗主要的教义。但是具足三观不离一心,“空、假、中”不离一心。一心生万法,这个万法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圣者世间。这就是一心三观,又叫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百界千如

一个人起一个心念不仅通于三观,还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细观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什么叫“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为“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有这个“十如”,都从这个来分析。

如是相,这个法表现于外就有他的相状。动物也是一样、植物也是一样、矿物也是一样的,各有它的相状。这是属于现象界。

如是性,名种法它有本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如是体,万法有它的本体、有它的体质存在,身体相貌各方面是结合起来的。

如是力,即万法可以发挥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不管物质它都发生功能。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质有物质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动、它的行为表现就是造作,前灭后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产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缘,由因缘成熟得到某种果报。

如是报。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从“相”到“报”,这九种从始到终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离不开真如、离不开真心、离不开唯心所造。

所以森罗万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从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在圣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无明障蔽、妄心。这个就是十如。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我们生一念就通于这个三千世界的境界。学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这个事情。禅宗参禅,要提起你的念头;净宗念佛,要消灭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三密结合,目的是要到大圆满境界,要证得空性。证空性就要离开虚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净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净念”就是不染污,保持清净,佛法修行,就是要有这个功夫。所以要保持正念。否则你念头不正,落什么道里头?贪心重、欲望重堕落饿鬼道;瞋心重,想搞斗争,就堕落修罗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杀欲,堕入地狱道;痴心重,不信因果,诋毁三宝,就堕入畜生。这个念头是可怕的,一个念头不慎,就会堕落呀。一念之差,滚入深渊,掉下悬崖,悔之晚矣。

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一代宗师,在近代很有名。谛闲法师有一段话解释这个“一念三千”的“一念”,说明这个心念的重要。他说:

“若起一念,清净平等,不着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

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净平等就种了这个因。这一个因说是念头清净平等,要去掉妄执,“不着有为,不滞无为”,不为二边的偏执所惑,要行中道,行八正道。

“若起种种利人之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

你的悲心保持,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愿意代众生受苦。有这个心愿就是种了菩萨的因。学习佛教,就是要学习佛陀无畏的精神,去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

“拔诸众苦”,这个工作量很大,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我们佛教的救度。因为我们是佛教的代表,佛教是慈悲的化身。我们佛教建立了许多的慈善基金会,帮助穷苦人度过难关,支持佛教希望工程,救灾济贫,放弃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众生做好事,就是本着这种救苦救难的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精神来,希望大家众志成城,为创建一个快乐、幸福、清净的世界而努力。

“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

只是独善其身,求个人清净,在水间林下清净一辈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这种因就是缘觉因。他虽然了解缘起,但是他只晓得自度,叫缘觉。这要回小向大,学习菩萨道的积极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发心,断灭修道,以求自度,声闻因也。”

就是通过闻佛说法或根据经教,能够认识到世间纯苦无乐,苦是由烦恼与业流产生的。如何息灭烦恼和切断业流呢?就必须修道,修道就可以证涅盘。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就是声闻因。自己解脱了,还要使他人有机会接触佛法,让人种下菩提善因,这样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

“以滞住心,作大善事,天因也。”

虽然是做善事,但是有执着,执着功德,执着我有功德,虽然作了善事,种的不过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报。达摩祖师呵斥梁武帝的话:“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乐。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下来。

“行善懈怠,无勇猛心,人因也。”

就说做点好事,但是心不专一。一般人说他心好,他说做善事。但他不专一,并不是精进勇猛的,并不是一贯的,时冷时热。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做了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虽发大善心,我慢甚高,修罗因也。”

虽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贡高我慢,而且爱发脾气,瞋心重,将来纵然生天,亦只得修罗果报。修罗就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天天互相斗争,心中只有瞋恚,结果当然是大家吃亏。

“起大恶念,做诸恶事,地狱因也。”

这个念头随常为自己打算,随常都想整人,“起大恶念”。而且在行动上造十恶业,不能持基本戒律,杀、盗、淫、妄、酒等什么都来,这都是地狱因。

“常起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

心怀悭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为了自己,越多越好。这种人种的是饿鬼因。在世的时候,让他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广行布施,他办不到。他就种的是饿鬼因,死堕饿鬼道。

“起瞋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

有瞋恚心就难免发展到打人、骂人,发展到相当高度就难免造更大的杀业,结局很惨,死堕畜生道。

所以谛闲法师讲:“染净因果,不出现前一念、迷悟之心尔。”就是不管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是离不开现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染污,就造恶业;一念悟、清净,消除无明,就种净因。这都离不开一心。

大家要注意这个心,注意念头。修行学佛,修什么呢?你的受用是怎样的呢?你时常自己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到现在为止,我的习气消灭了多少呢?我的慈悲心怎么样?我的舍心怎么样?我的内心能保持清净吗?念了佛能够消灭妄念吗?能够以佛号消灭妄心吗?假如不这样,你就是念一下佛,起个什么作用?念经念得多又起个什么作用呀?!

瞋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国王,他平常崇奉恭敬三宝,但是在他心念的深处没有建立修养的信念。有一个热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监之类)给他打扇纳凉。打扇过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他就起了瞋心,把这个侍者大骂一顿,要开除他。侍者忍着没说话,后来他又沉沉入睡了。入睡以后,可怕的景象来了:他鼻子里面流出一条小蛇,流到地面上就化成大蛇,恐怖得很!后边高僧来了(他拜的高僧师父),就说:“赶快把他叫醒,让他正念恢复。”醒来以后,他看到蛇,很怕。高僧就指教他:“你平常的心念老是瞋恚习气不改,遇具体事情就发生瞋心。”瞋心重,就堕入畜生一道。猛兽、毒蛇、虎狼都是瞋心重、毒重。瞋心重,可怕呀!所以叫他忏悔,修慈悲心。后来这个国王修行,慢慢地改掉了瞋恚的毛病。

吴道子画马变马

我在1988年随四川省宗教代表团到西安卧龙寺参访。住持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庙子当时吴道子在这里住过。吴道子,大家晓得,是有名画家,专门画观音像。吴道子就寄住在这个庙子里面。他当时是画马,一天到晚思想都在马身上,怎样把马画好,马的形态跳起来怎么样、睡起来是怎么样、走起来怎么样,整天都想这个问题。有天中午入眠,他女儿给他提饭来,就看到床上有一匹马,他女儿吓了一跳,差点把饭打倒。醒了以后呢,吴道子马形不见了。当时寺里的高僧指教他说:“你一天到晚想马,你看你,睡了以后身形就变为马了,由人道走入畜生道,可怕呀!”然后就叫他改画观音像,以后他就改画观音像。他最初还不晓得怎么画观音像,后来观音菩萨就于空中现白衣大士形。他后来专门画观音像,心念就转变了。

人的这个心念哪,“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是可以证明的真理。天台宗一方面是根据《中论》建立“空、假、中”三观,三观断三惑、证三谛(真谛、俗谛、中谛)、证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另一方面,根据《法华经》一心有百界十如,进一步阐发出“一念三千”的道理。一念三千,不出一心。在一念三千之中,鼓励我们要走佛乘。《法华经》由“权”到“实”,引人入佛道,走佛道才究竟。“开权显实”就是这个经的内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