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第四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道源法师讲述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两科,昨天已将‘己一、约五根五尘明受用’讲完,今天接讲‘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分二

庚一、别明 庚二、总结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声 辛二、化无情声

辛一、又分二 壬一、鸟音法利 壬二、征释略显

壬一、鸟音法利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故以音声而作佛事,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复次舍利弗’,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这一句是总说。‘种种’指种类很多,‘杂色’就是颜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议。下面略明六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把娑婆世界里已有的几种鸟标示出来。‘白鹤、孔雀、鹦鹉’,这三种鸟我们中国也有,所以不多讲。后三种鸟我们中国没有,印度则有。‘舍利’,华言鹙鹭,长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频伽’,华言妙音鸟,这种鸟还没从卵壳出来就会叫,而且叫的声音很好听,超过其他一切鸟音,故称‘妙音鸟’。‘共命之鸟’,由两个众生共转成一只鸟,称为‘共命’。这种鸟有两个头一个身,若死了一个另一个也活不成,所以称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前面虽只标出六种鸟,实际上还有很多种其他的鸟,故称‘众鸟’。‘昼夜六时’,这与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鸟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极乐世界的鸟,昼夜六时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鸟叫的声音非常和谐幽雅。‘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诸众鸟,所演畅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属于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种类。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种行法,从众生地能通达至于佛之宝所,故名为‘道’。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所谓‘三四、二五、只七、单八’。下面分科解释:

第一、四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共有四种:‘(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一)观身不净者;娑婆世界的人,由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躯,身体内外充满污秽。修行者,常观此身,秽恶不净,即能破除‘身见’。(二)观受是苦者;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修行者,常观凡所受者,无不是苦,即能破除‘爱见’。(三)观心无常者;妄心念念生灭,刹那不住。修行者,常观此心无常,即可破除‘心见’。(四)观法无我者;众生所执之我,乃内心外身组合而成。内心是受、想、行、识四蕴,外身是色蕴。所谓‘我’者,乃五蕴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观念五蕴法中,原无实我,即破‘我见’。四念处,乃佛四种遗嘱之一。佛临涅槃时,阿难尊者请问:‘佛住世时,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后,依谁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如此可知四念处之重要!我们要了生死,断烦恼必先修四念处,是故列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进,简别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恶令断:谓未修净业之前,愚痴颠倒,造作恶业,必须断除,以免障碍圣道。(二)未生之恶令不生:谓虽然发心修行,但以烦恼未断,恶念仍然生起,必须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谓一切善法,必须发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长:谓一切善法,必须广修,日益增长,勿令退堕。此四正勤,前两句即‘诸恶莫作’,后两句即‘众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为四种禅定,如意者,所愿皆遂;足者,所依之义,如人的身体依足而立。谓依此四种禅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愿望之义,依此愿望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二)精进如意足:谓依此精进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三)心如意足:谓依此一心专注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谓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义,犹如大树生根,能摄持自体,不被狂风动摇。(一)信根:信三宝四谛等法,不被疑惑动摇。(二)精进根:勇猛精进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动摇。(三)念根:忆念正法,更无他念,不被邪念动摇。(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乱动摇。(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痴动摇。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坚固之后,发生力用,能破诸邪法,故名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进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乱。(五)慧力:能破愚痴。犹如大树生根之后,发挥大力,而能开花结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语菩提,华言觉,亦名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以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致错取诸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进,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不错修于无益苦行,故名精进觉支。(三)喜觉支:进修道法,工夫深造,与真法相应,心得法喜。不依计断计常,著空著有颠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实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觉支。(四)除觉支: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支。亦名轻安觉支,谓断除身心诸见烦恼之粗重部份,使身心轻快安适,故名轻安觉支。(五)舍觉支: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支。(六)定觉支:若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悉皆虚假,非真实定,不生爱见味著,故名定觉支。(七)念觉支:若修出离世间,了脱生死之道时,善能觉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审察提起,而不令沉没。或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发念用除、舍、定三觉支,以摄持之,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故名念觉支。

第七、八圣道分:‘圣’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明析正确,故名正见。八正道以正见为主体,设若知见不正,则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见四谛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说一切非理之语,故名正语。(四)正业: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故名正业。(五)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即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二、自说功能:即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三、占相吉凶:即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四、高声现威:即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即于彼方得利,则于此方称说之;于此方得利,则于彼方称说之,以求利养)。(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故名正精进。(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讲演已竟。经文中尚有一句结词,即‘如是等法’;‘等’者,等于六度万行。即谓诸众鸟,不但演说五根、五力...而且演说六度万行,一切诸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闻到了众鸟演说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于是常念佛、法、僧三宝。

以上‘壬一、鸟音法利’一科讲演已竟,以下接讲‘壬二、征释略显’。

壬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科征问解释极乐世界何以有鸟说法。‘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佛告诉舍利弗,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前面所说的那些鸟,实是罪业报应而转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为什么呢?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叫一声舍利弗,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那里有个实实在在的恶道呢?‘何况有实’的‘实’,是对著前面‘实是罪报所生’的‘实’而解释的。这就是怕众生会起怀疑心,鸟是属于畜生道,畜生是罪报而生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么会有罪报生的鸟呢?这是需要详作解释,不是由罪报而生的。那么这些鸟从那里来的呢?‘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些众鸟,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为了要使法音宣扬流布,以不思议力,变化出这些鸟来说法的。

(释疑)问: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极乐的众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说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为基础,再进修六度万行。

问: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为什么由五根、五力说起,而不说前面十二种道品呢?

答: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即已超越四念处等十二种道品。例如,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极乐世界的众生,皆是莲花化生,身体清净,用不著「观身不净’。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用不著「观受是苦’。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圣人之流,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退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来果海,用不著「观心无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执’已破,用不著「观法无我’;所以不说‘四念处’。正定聚的众生,自然断恶,任运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极乐世界的众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说前面十二种道品。

问:极乐世界有佛菩萨说法就好了,何必变化众鸟说法呢?

答: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爱鸟的众生,以及好奇心的众生,而示现的。问者又说:我生来就不爱鸟,这些鸟对我个人说,简直是打闲岔?答:鸟是应机示现的,你既然不爱鸟,生到极乐世界去,就不会看见鸟,也不会听到鸟叫声,这样你就可以放心了,请勿疑心,赶快生起信心吧!

讲到这里把‘壬二、征释略显’一科讲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声’一科讲完。下面接讲‘辛二、化无情声’。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极乐世界的众鸟会说法,而且诸宝行树,及宝罗网也会说法。阿弥陀佛的国土,有轻微的风,吹动了‘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路旁由四宝所成的七重行树,及四宝所成空中的罗网,被微风一吹,就会发出微妙不可思议的声音来。‘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像百千种的音乐,同时在奏乐。听到这种声音能得到什么利益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听见了四宝行树及宝罗网所发出的法音,自然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宝就是所得的利益。

(释疑)问:阿弥陀佛费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们得法益。可是,前面化有情声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后面化无情声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这样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吗?

答:这是对佛法僧三宝不够了解,才会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宝可说是全部佛法的大纲,我们初进佛门,发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你再进一步受五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五戒三皈’。受菩萨戒,也要先受三皈,称为‘菩萨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弥、沙弥尼十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萨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出家菩萨戒三皈’。若受过出家戒后,每天早晚课皆要皈依三宝,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见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宝,佛是能说之人,法是佛所说之法,僧为受持佛法,流传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讲到这里把‘辛二、化无情声’一科讲完,即是将‘庚一、别明’一科讲完了。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面所讲的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皆是阿弥陀佛功德成就的。这是总结前面的依报之妙,依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到此已将‘丙一、依报妙’一大科讲演已竟,下面接讲‘丙二、正报妙’。

丙二、正报妙分二 丁一、征释名号 丁二、别释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征 戊二、释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再叫一声舍利弗,就是叫当机者要注意听著。在你心意之下以为如何?西方极乐世界那尊佛,何故号为阿弥陀呢?在前面的别序之中有讲到‘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他何故名为阿弥陀呢?这里就征问起来。

这段经文要特别注意,此经乃是如来的确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别征问佛名而解释之。持名而称妙行者,有三种妙:第一、但持一句佛号,而得三界横超,此为‘简捷妙’;即是最简单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此为‘殊特妙’;即是最殊胜最特别之妙。第三、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此为‘圆顿妙’;即是最圆满最顿超之妙。有此三种妙,故称妙行。这段经文解释正报妙,正报有主有伴。先征问解释化主名号,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

戊二、释再分二 己一、约光明释 己二、约寿命释

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光、无量寿。他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经文分两科,先约光明释。

己一、约光明释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叫做无量光佛,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没有障碍。因此之故,号为阿弥陀。

(释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呢?

答:这要知道,不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们,而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碍,而不能见到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的觉性相违背,与众生的尘劳相合,称为‘背觉合尘’。若想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应该‘背尘合觉’,也就是背弃众生的尘劳,至诚忏悔自己的业障。把业障忏悔清净了,就能跟佛的觉性相合,自然会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阳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阳光本来普照一切,因为这个盆覆在地上,就‘背阳合阴’,所以阳光照不到它。若是把这个盆翻转过来,使它‘背阴合阳’,太阳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寿命,及其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为阿弥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皆是印度大数目之名词。‘劫’者,梵语‘劫波’,华言长时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寿命最短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增至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为止;再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减至人寿十岁为止。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本经所言乃是大劫。梵语‘阿僧祇’,华言无央数。这是说阿弥陀佛及其人民的寿命,不只一个大劫,两个大劫,而是阿僧祇的大劫。不只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而是无边的阿僧祇劫。不只一个无边的阿僧祇劫,两个无边的阿僧祇劫,而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

(释疑)问:大家都知道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下首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入涅槃后,极乐世界没有像法,没有末法。正法于上半夜灭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入涅槃正法灭后,是夜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可是,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观世音菩萨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本经所说的无量,是个大数目名词,乃有量之无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体,实相理体无始无终。第二、报身,因圆果满,证得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报身之寿命,皆是无量之无量。第三、应身,即是随机应现之身,其寿命有始有终。本经所说的无量寿,属于应身,乃有量之无量,即是说明阿弥陀佛之寿命,不只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而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等待阿弥陀佛寿命终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

以上将无量光、无量寿之名义解释清楚,再深进一层解释,以显发光寿二义,所含之深理。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一真法界之全体。一真法界包含无量功德,如无量智慧、无量辩才、无量神通、无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摄于无量光、无量寿二义之中。是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具有无量功德,无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截断生死,横超三界,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了达如是深理,对于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说明阿弥陀佛,乃万德之洪名。兹再显发‘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众生心中,名曰本觉。一遇师教之缘,由本觉理体生出智慧,名曰始觉。以众生从来不觉,今日方始觉悟,闻到念佛法门,开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觉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觉之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体无二无别,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诸佛法身之理体,与众生本觉之理体,亦复如是无二无别。是故所念之佛,即是众生心中之本觉。又者,始觉之智,由本觉之理生出;是始觉之智,同于本觉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达此理,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决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别释主伴分二 戊一、别释 戊二、结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别释主伴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萨众等都是伴,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说法的教主。阿弥陀佛成佛是证果的,证果必由修因。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为大国王,时世有佛号曰世自在

王如来。国王见佛闻法,发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当时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于无量劫,修无量功德;因行圆满,得成佛道,即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段经文是在启发我们的信心。因为阿弥陀佛刚成佛不久,正好去亲近他,在娑婆世界释迦佛已涅槃,弥勒佛尚未来,要想见佛闻法是很困难的。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亲近阿弥陀佛,常闻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声闻弟子是小乘众,都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罗汉呢?‘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算数所能算出的,极言其多。‘诸菩萨众亦复如是’,极乐世界不只有声闻众无量无边,而诸菩萨众,其数甚多,亦非算数之所能知。

(释疑)问:天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他说西方极乐世界里没有声闻、缘觉等二乘人,那不是与阿弥陀经互相矛盾吗?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第一、释迦佛说阿弥陀经,是以声闻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当机者。这是释迦佛有大慈悲心,权巧方便,要度这些声闻众,希望他们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才说极乐世界的声闻弟子都证得了四果阿罗汉,而且多到‘非是算数之所能知’的数目。等他们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没有不发大乘心的;发了大乘心,以声闻乘四果为基础,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劝他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第二、就是众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声闻乘根性的,听阿弥陀佛说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时候,任运自然的会先证得阿罗汉果,证得了阿罗汉果,却不入偏空涅槃,更进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后再证大乘果位,等证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声闻众了。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声闻众,乃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往生论所说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之类,他们根本不发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极乐世界去呢?如是融会贯通,阿弥陀经与往生论,并不冲突。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么多的阿罗汉和众多的菩萨,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讲到这里,已将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一科讲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