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康熙续修丹徒县志

丹徒县志卷之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丹徒县知县臣鲍天钟纂修

方舆志

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山水、土风。

丹徒北据大江,以金陵为门户,以三吴为堂奥,提封百里,当荆、楚、闽、浙之冲,亦东南三大都会也。然车舟之往来,络绎相望,长吏疲于奔命,小民困于供输,其将何术以纾之?余尝登北固金山,望城中民居鳞次栉比,郁然数万家之聚,可不谓繁且庶。而询之父老,则闾阎往往有愁叹之声,其亦以此故与。至于风尚,旧称淳简易治,近或稍稍习于侈靡偷惰矣。转移之柄,则在上者所当引为已任者乎?志方舆。

沿革

丹徒之为邑也,自秦、汉以来,隶属既殊,称名亦别,盖建置若斯之屡易也。然其地易治,其民之可与为善,则今古未尝异焉。丹徒在禹贡周职方为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朱方,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

秦始皇三十七年,故谷阳为丹徒,属会稽郡。按春秋左氏傅:齐庆封奔吴,吴子予之朱方。朱丹徒县志之方,即今丹徒,实止三邑之地,当系之丹徒邑下,不当系之京口郡下也。地理志言秦时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二千人凿坑以败其势,以赭衣徒所凿,故更名丹徒。汉高帝六年,封其从兄子贾为荆王,丹徒隶焉。贾为英布所杀,以封沛侯濞为吴王。景帝四年,法诛,以其地属江都国。武帝元封兀年,国除,复属会稽郡,统于扬州。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丹徒属之。

吴孙权徙吴郡治丹徒,号曰京城,又号为京地。京口又曰徐陵。嘉禾三年,改丹徒为武进,仍属吴郡。尔推日邱,花高曰京,因谓之京口。吴志:孙策使孙同领兵也。京地。又云:魏臧霸以轻船袭徐陵,皆梢此地而言也。一云:京口以京岘得名,城前浦口即京口。或谓荆王所封,则荆、京字不同。又谓孙权所都,然权之前巳名京矣。二说皆非也。

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吴郡置毗陵郡,丹徒属焉。永嘉五年,改毗陵为晋陵郡,徙治丹徒,又分丹徒曲阿地置武进县。元帝渡江,都建业,乃于京口侨置徐兖州,后又置留石于京口,时号为北府。

宋永初二年,置南徐州,治京口。元嘉八年,又置南东海郡,分丹徒属之。

齐仍属东海郡。

梁攺属南兰陵郡。

陈复属东海郡。

隋开皇九年,废州及郡为延陵镇,名京口为延陵如县,属蒋州。寰宇记: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刑三县,置润州于镇城,盖取川东润浦以立名。大业三年,废润州,以延陵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复置润州,仍曰丹徒。天宝元年,改润州曰丹阳郡,因属之。大历十二年,升望县。乾元初,复丹阳郡为润州,又升为丹阳军。建中初,改号镇海军,皆以丹徒隶之。

南唐复属润州。宋开宝末,改润州曰镇江军。政和中,以徽宗潜邸丹徒县听倦之,府革。升镇江府,所皆属焉。

元为中县,属镇江路。

明初,属江帷府。后敌府曰镇江,仍属之。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七十里。

星野

吴越共分野丹徒三邑隶属其中。今为考之旧志,更参以群书,备稽览焉。

周礼保章氏注:斗牛女扬州。

春秋纬书: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尔雅星纪:斗牵牛,吴分野。

史记正义:南斗、牵牛,吴越之分野。

前汉史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吴北斗分。野今会稽、丹阳诸郡,尽吴分野。

后汉史郡国志:斗牛一度至婺女十三度,一名须女,为星纪之次。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贾直分星次:斗十度至女五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纪。太文至居之。吴越分野。皇甫谧帝王世纪:星纪自斗牛一度至女七吴越分。

陈卓、范蠡、鬼谷、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分星次分野: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丹阳入斗十大度。

晋史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隋史地理志: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得其分。

唐史地理志:润为星纪分。

宋史天文志:吴越当天文南斗、须女之分。

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扬州之分。

明分野书:吴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属吴越分扬州。以上十六则丹徒县旧志。

南斗为庙辨

牛为牺牲

婺女四星

天官考要:斗,北宫之宿,以夏秋之间见南方,故谓之南斗也。

史记正义:南斗六星在南。又云:建六星在斗北,临黄道,天之都关也。斗、建之闲,七耀之道,亦主旗辂。占动摇,则大劳。月晕,蛟离见,牛马疫。月五星犯守,大臣相谋,为关梁不通及大水也。

尔雅:河鼓谓之牵牛。孙炎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故或名河鼓为牵牛。此与司马天官书同。

史记正义:牵牛亦为关梁,其北二星,三曰即路,十曰聚火,又上三星,主道路关梁通。不明不通,天下牛疫死。移入汉中,天下乃乱也。

史记正义:须女,天少府也。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添主布帛,裁制嫁娶。占。水守之,万物不成;火守,布帛,贵人多死;土守,有女丧;金守,兵起也。其北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蕨、丝帛珍宝。主王者致孝于神,明则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明则理。大星怒而角,布帛漏贵;不见则兵起。

天官考要:女宿之下九尺,为日月中道,四星之状,如妇功之式,故名曰女,亦曰婺女。占星明,女王昌,天下丰;移动,后妃废。木犯,立后也。

周礼疏:须女为九河末流,比于星纪,与吴越同占。南斗、牵牛,星纪也。吴越杨州分野。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闲,为吴分。嶂牛去南河受远,自豫章迄曾稽,南逾岭微,为越分。

史记正义:南斗、牵件、须女皆为星纪。于脱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行也。班氏云:吴斗地分野也。

疆域

邑为四达之衢,上接楚、豫,下通吴会,为建业之门户。虽提封不逾二百里,而烟火万家,轮蹄络释,称江左要地焉。

四境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东至丹阳县界七十里门,西至句容县界六十里。南至丹阳县界五十里,北至江都县界二十八里。东南至丹阳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泰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句容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仪真县界七十里。自县达省城三百八十里,北达京师三千二百里。

仁和坊二啚、黄祐坊、前善济坊二啚、仁安坊、宝城坊、怀德坊、市西坊、儒林坊、治安坊、忠祚坊、文昌坊、白马坊、大围坊、云山坊、西津坊、虎踞坊、登云坊、岳祠坊、鸿鹤坊。

大市、小市、马市、米市、菜市、中市。

凤凰衔、五条衔、十字街、上河街、下河街、税务街、屏风街、新街、九里街、通市街、沈公衔。

章尚书巷、顾著作巷、雷太尉巷、吴司马巷、刘巡检巷、滕八郎巷、张四如巷、黑哥哥巷、袁郎巷、殷织纱巷、周豆腐巷、乌马儿巷、汤家巷、刁家巷、洪家巷、封家巷、车家巷、王家巷、姚家巷、南寺巷、任福寺巷、延庆寺巷、弥陀寺巷、静明寺巷、东观巷、西观巷、道堂巷、庙便巷、万寿宫巷、白马庙巷、城隍庙巷、五圣庙巷、双庙巷、清河楼巷、清风楼巷、荷花楼巷、北阴堂巷、正赐库巷、三重门巷糅米仓巷、旧县衙巷、木场巷、南瓦子巷、北瓦子巷、新瓦子巷、针子桥巷、柏家桥巷、道人桥巷、花园巷、四花园巷、豆园巷、东草巷、西草巷、东山草巷、槐树巷、竹竿巷、小竹竿巷、馒头巷、汤团巷、果子巷、泥巷、水巷、石灰巷巷、堰军巷、石头巷、市河巷、臭河子巷、乌盆燠巷、冠子巷、斗笠巷、腰带巷、木杓巷、布袋巷、芦萨巷、琉璃巷、香饼子巷、磨刀巷、杀猪巷、抟马务巷、鸡鹜巷、大马巷、小马巷、狮子巷、大井巷、双井巷、井子巷、隆巷、长巷、文昌巷、洪街巷、夹道巷、八折巷、千石墟巷、高承宣巷、卦旺巷。

乡旧七乡熙宁中益以故延陵县洞仙一乡为八。

崇德乡,在县南都三,里十五

五都、六都、七都

永安里、受遇里、禄城里、崇仁里、宝镜里、从福里、礼贤里、任经里、明宿甲、白免里、古福里、求仁里、安乐里、新丰里、居仁里。

大慈乡,在县东南。都三,里六

一都、七都、八都

守信里、乌洲里、大慈里、马迹里、仁太里、谦仁里。

长乐乡,在县四南。都二里,村十九

二都、十四都

万史里、击壤里、长山里、司丰里、黄绪里、村保里、新安里、支化里、东廉里、永兴里、蜚廉里、长寿里。上时里、奉时里、力庄里、越贡里、修仁里、包庄里、东庄村。

义里乡,在县西都二,里十五

三都、十三都

石门里、严庄里、茆司里、清泉里、仙风里、檀山里、奉天里、招贤里、梅墟里、黄山用高资里、香山里、湖泉里、唐家里、望仙里。

丹徒乡,在县东都二里七,此乡及京口里名最古,后京口里更名,惟乡名尚存耳。

十都、十一都

洪善里、向善里、崇贤里、洞仙里、袁家里。上令千里、下令千里。

平昌乡,在县东南,隶丹阳县,后以练塘乡易之都一里,保二十六

唐村里、福善里、永平里归政用建善里、崇孝里、金牛里、宣孝里、市化里、敬顺里、会善里、缝城里、长寻里、平昌里、吴村里、后贾保、东武保、刘村保、严村保、谭巷保、马巷保、戴巷保、长春保、感应保、水西保、连环保。本都,今十六里。

高平乡,在县西南。都二,里十。

十五都、十六都

高来里、同德里、兴业里、凭信里、会奉里、辞仁里、慈子里、时鱼里、得仁里、莫村里、风仁里。散为村三十七,皆非故名。

洞仙乡,在县西南。都四里,保、村十一。

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

曲阳里、柜村里、塔山里、李庄里、唐庄里、八福里、汤湖里、胡庄保、赤岸村、官庄村、栅田村。散为朴,九尚多,故名

开沙,城东北二十里,在江中二十都。今土人名曰大沙啚凡二十。

藤料沙,城东北五十里,在江中二十三都。啚凡二十。

当江沙,城东七十里,江岸二十二都。啚凡十四。

吴家沙城东六十里,江岸。啚凡五

高家沙,城东北二十五里,在江中。里二,图二。

小沙,城东北二十五里,在江中。里二啚。

玉团沙,城东七十五里,江岸。

江口镇,附城。

丹徒镇,在县东十五里。宋雍熙四年置。

新丰镇,在县南四十五里。陆游曰:李太白诗: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又唐人诗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皆谓此,非长安之新丰也。

大港镇,在县东南四十里。

丁所镇,在县西南七十里。

高资镇,在县西四十里。

形胜

徒邑凭正为险,南徐北府,为自古重镇屯戍之地,故形胜常考也。迩者虽区宇荡平,四海一家,然自古圣贤垂训,不谓巳治巳安,遂悬豫备,未尔他缪,是乌可忽。谨从历代以迄皇清,凡防江防海,用倘要书者,微列之,以助前筹焉。天限南北魏志,禁带江山,表里华甸,经途四达,城邑高明,苞总形胜,实维名都。宋文帝纪。

因山为垒,缘江为境,齐志东通吴会,南接江湖,隋志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通与,险过汤池通鉴,扬州之都会,京日之重镇。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荟萃于斯。三吴之山川林泉,肇发于此。徐铉集。浙西门户,宋知府刘宁责言:京口于扼大江,为浙西门,言四接汉、沔,北距淮、泗。宋曾巩涧川集户内连天堑,外蔽曰畿。镇江志序附江防海防。

东武关屯

舆地志:沿江烽燧台基,吴置在丹徒境。

刺奸屯

舆地志:刺奸屯在城西十八里,吴置幽州牧,屯兵在此。

屯京城

吴使孙河屯京城,赴孙翊之难,为妫览所杀。弟子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京城,起楼橹御敌,葬校尉,食丹徒、曲阿二县。

大业、鸬阿、陵亭三垒。

郗鉴刺徐州,苏峻反,鉴赴国难,渡江会陶侃于茄子浦。王舒、虞潭战不利,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立大业、曲阿、陵亭三垒,拒贼。

土山戍

蔡谟领徐州刺史,所戍东至士山,西至江乘镇,斗守八所,城垒凡十二处,烽火楼望三十三处。

屯京口

开皇十一年,郭衍从晋王广镇扬州,遇江表倡乱,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屯京口。

北固兵塲

刘展叛,江淮都统李知与刺史韦儇辟北固为兵塲,插木以塞江口。

楼船战舰

李希烈反,韩滉为镇海节度,闭关梁,修坞壁,造楼船战舰三千柁,以舟师由海门大阅。

后楼都

海节度使周宝募兵,号后楼都。

南唐

京口涧壁屯戌

卢绛为制置使,由京口至涧壁,立栅屯戍,名募习水战者,得马雄、王川等数十人。

禁军

鼓角将建隆以后置。

宣毅指挥步军庆麓中置。

威果指挥。即哈毅军,熙见三年改。

两浙路步军崇节指挥、鼓角将熙宁中改。

镇江驻札御前水军,乾道三年,招三百人。淳熙五年,招可五百人。

沿江、淮河帅府置水兵二军。建炎初,李纲所请,自隆与至于宝祐。景定沿流堡隘益增

威果指挥、全捷指挥、雄节指挥、武卫指挥。俱建炎后置。

厢军

崇节指挥建炎后置。

横江指挥绍兴四年置,以五百人为额。

镇江府募横江军千人绍兴八年五月诏。

镇江都统司领邱四万七千乾道。

以神劲右军隶镇山都统司隆轨二年三月。

以镇江为忠顺军阴兴二年四。

乡兵

淮南募边民,号镇淮军,数至十万。嘉定初,选汰归农,仅有八千余人,以充效用,余补镇江大军。保建炎以后砦兵。

镇江水军

高宗建炎三年,亲阅水军于镇江登云门外。九月,遣韩世忠控守。

浮水军

嘉定十五年,郡守赵善湘教浮水军五百人,又制多桨船五百艘。

军营

按祥符图经一,南唐故迹一,祥符大年置,并在城西北二里。

禁军营

在城西

广固营

按嘉定志:在府夹城内。

都巡检营

在西津。

军教塲

在府治后。

禁军教塲

在夹城西长巷内。

防江军教塲

在石公山下。

中军教塲

在仁和门外。

水军教塲

在监土山东。

右军教塲

在东岳庙侧。

雄江左军教塲,在曰观山东。

雄江右军教塲

在招隐山北。

游奕军教塲

在道人桥北。

游击军教塲

在小寨门东。

军寨

有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水军、游奕军、雄江军、南后军、游击军、策应军、策胜军、防江军、拱卫军、西津、图山、延陵、经山、包港、放牧等塞。

七万户府

改江淮、江西元师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三十七翼,每翼设达鲁花赤万户,每万户各二人。镇江属下万户府。至元二十七年置。

教塲

即宋雄江左军教塲。

元师府

改元上万户府,置元帅府统士卒。乃筑今城及楼橹、营铺。未几,元帅府设守御千户所,既而又改为卫。

镇江卫指挥使一,辖左、右、中、前、后、中、右六千户所,共统军士若干名。六所各有营。

教塲

在北固山下。宏治十三年,建演武厮,修筑将台于旧所。户部郎中赵祥记。

沿江驻防

嘉靖九年,江洋多盗,特设沿江总兵官驻镇江,事宁罢去。十九年,海寇秦蟠、王艮窃据崇明、南沙,复设提督江淮总兵官,攺兵备道为总兵府,寻罢。万历二十三年,倭警,复以南京都督总淅兵守镇江,寻又罢。

图山营

嘉靖三十二年,倭警,图山三带设把总一员。初屯驻金银门外道宗书院,后移郡城内。万历四年,把总朱先以巡抚都御史宋仪望荐,统战船四十七艘,官兵八口二十二员名,屯大港镇滨江。拓演武塲。王世贞记。

巡江营

旧额大小战船七只,官兵九十三员名,沙船三双座营楼,巡船四只。

浙营

万历中,以倭警,设游般三员,浙兵三百驻教塲左右京口水师也。崇祯十七年七月,设总兵官黄斌卿统战船白水师八千,驻金、焦三带江干。八月,斌卿移镇九江,总兵官郑鸿达统战船三百余艘、水师三万五千,驻镇江上。

援勦营

甲申九月,援勦副总兵官洪日丹统福兵三千,立木寨,驻北固山,防京口精勇营。甲申九月,游击郑天鸿统浙兵二千立木寨,驻银山。

皇清

镇海大将军都统伯八旗大营

顺治十二年,以海警命都统伯石廷柱挂镇海大将军印,统八旗官兵驻防京口,屯演武塲左右,都统居三山书院。

镇海将军都统八旗大营

顺治十六年九月,因海警焚陷南北郡县,复设重镇,命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左右二路水师,随八旗驻镇江,镇守沿江沿海地方。城内圈西南文昌、儒林、黄祐、怀德等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驻。

安南将军八旗大营

康熙十三年五月,命内大臣和硕额驸石华善挂安南将军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驻京口。丹徒县。乡绅士民请于督抚郡县预捐输银,建营房三千五百,而于北固山下演武塲左右随驼。

提督营

顺治十四年,以提督汉兵昂邦章京管效忠镇京口,屯演武塲。

左路水师总兵营

顺治十六年九月,左路兵二千圈西城外阳彭山左右民房屯驿,后移驵右路。康熙十年,移驻江阴县。

右路水师总兵营

顺治十六年九月,右路兵二千,圈城外西北演武塲左右民房,与旧营房屯驼,后移驻左路。康熙十年,移镇瓜洲,留守备三员,兵五百屯大港镇。

随旗营

顺治十六年九月,调防各路绿旗兵马四千,游击、守备八员,随八旗圈城西北东三门外民房,屯驻左右前后四营。康此十年,镇海将军柯永蓁题请,攺随旗为左右前后四营,仍随旗屯驻。

图山营

仍明制,攺把总,设守备三员,驻防大港镇。后因海警,移屯京口。

巡江营

顺治初,与图山营并隶提督操江标下。后裁操江,攺隶总督部院标下,屯驻京口江上。

城守营

顺治二年五月,设总兵官,四年攺为副总兵。康熙四年,又改为城守参将。其始住民间房屋。顺治七年,在城各坊居民照房派银,买总兵府前后民房不足,又于仓基空地建造营房,与兵居住。总兵官初居总领府。十六年,八旗圈坊副总兵杨延机遂移居大市口,没官民房中。

设守备三员,千总四员,统摄屯丁,以运粮艘。演武塲在北固山下,即明教塲。康熙七年,重建官厅,筑将台。总兵官侯,袭爵,书额。

战船

京口战船为防海而设,原系江宁、苏、松、常、镇、扬州六府三十六州县承造承修绿修造事务,弊害多端。康熙十年,允工科给事中李宗孔请,于六府府佐及八旗官员内,各委廉能官员,在镇江驻防之地修造。奉旨,督、抚遂保举苏州府海防同知鲁超驻京口,专理船政。康熙二十年,总督阿、镇海将军杨将疏请奉裁。

墩台

一区三都三四啚。

银山墩座落银山顶、宝盖墩座落费家港、七里墩座落钱家港、宁湾墩座落七里港。

二区二都八啚

乐亭墩座落乐亭铺。

二区十三都一啚

永丰墩座落破桥、洪信墩座落洪信铺、吴山墩座落马步桥。

二区十三都二啚

炭渚墩座落炭渚镇。

二区十三都三啚

刘湾墩座落大凹口、化山墩座落高赘营。

十一区二十二都一啚五啚

木峰楼三座,座落本都二啚。敦家港前。

十区二十二都二啚

郭家墩座落郭家港。

十一区二十二都六啚

风萧连墩座落萧家港。

十三区二十二都七啚

新连炖座落蔡家港。

十三区二十二都九啚

新字墩座落烟墩倦。

十一区二十二都十啚

朱秀墩座落祈宋港。

十一区二十二都十一啚

木峰楼一座,座落刘线港。金坏暾座洛刘线洙。三圣墩座落盗网洲、罗家港。

十一区二十二都十二啚

赵港墩座落赵家港。丹徒县半座,丹阳县半座。

十一区二十二都十三啚

化升墩座落莫家港。

船篷木楼

浮桥船篷一座,系云山坊地界。

南闻下船篷一座,木楼一座,系虎踞坊地界。

猪婆滩船篷一座,木楼一座,系一五都十二啚地界。

上皇窖湾船逢一座,木楼一座,系六都一啚地界。

陶庄利船篷一座,木楼一座,系六都二啚地界。

辛丰镇船篷一座,木楼一座,系崇七都四啚地界。

靳家坟船蓬一座,木楼一座,系崇七都三啚地界。

山水

大江以南,丹徒山川,颇称名巨,历代题咏最我,而前贤往迹,足供后人之凭吊者,往往有焉。

北固山

在郡城三里郡治后。郡南有长山者,发自天目、屏风、三茅,至铜坑东卸而来,势甚高,延袤数里,东行为马鞍、回龙诸山,又迤迩而北,至于釜鼎、京岘。京岘中抽而右折为郡治。郡之北特起此山,三面临江,回岭陡绝,势最险固,故名北固,水经注所谓别岭入江者也。其内巩三枝,南向为十土山,嶪然隆起,状甚尊严。晋、唐以来,郡治莅焉,则北固实郡城之后屏也。晋谢安、蔡谟皆于山上作库,以储军资。山上犹有小亭,登降甚狭。梁武帝幸朱方,乐平侯正义为南徐州刺史,乃广其路,房施阑楯,武帝悦,登望久之,改曰北顾。山上有寺曰甘露。

西有五圣岩、秋月潭,宋嘉定中,郡守史弥坚因山趾陂泽,疏为是潭以藏。舟岩石间有旧刻秋月潭三字,明太祖禽伪吴,戴院刊回临幸焉。潭侧有虾蟆池、石似嘏蟆形。走马涧,相传汉昭烈走马处此中一小往,直达山断,两仅火峙,中通一线石,峭立险温。明崇祯十二年,知府程顺少甃治之。涧东有海涵河,其流俱入于江。涧之上有桥曰柳溪,今废。

西南有凤凰池、上有宋惟海书院,址口,明太祖尝临此也。人见耆儒丁熙拱等有守法、守业、守识之谕,时有憎时性献诗。庐陵王臣诗:山云欲到龙初起,池木空清凤未还。鳗井、天津泉、试剑石、狼石。山后石壁广数十丈,峻峭险峙,下临江潭。最高者名铁柱峰,一名石帆。观音洞在石帆,题曰云房风窟。两伤有甘露门、跨鳌门、俱史弥坚立。甘露在北固亭之北,跨鳌在南。铁塔、双麟塳、甘露港、甘露渡、北固浦。

金山

在城西七里大江中,自长山西北起为五州山,至下濞甫突入江,起为此山。又地理约义云:金山白银山过脉,山海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东坡云:山名浮玉,随波出没,潮汝不爽。周必大云:此山大江环绕,风涛四起,势若飞动,故云。一名金鳌,一名伏牛山。皆志贡:伏牛山,铜器。解。古铸镜必于川海之上,故镜背多波恨,水澡鱼鸟之纹。唐时备镜于此山。一名获符山,晋获符坚,俘置山下,又名互父。想应获符之谣。一名头陀岩。九域志:唐裴头陀挂锡于此,建伽蓝,于水际,获金数镒,以闻,明皇赐名金山。头陀岩记,李倚奏闻易名。然建中时,扬州陈少游以甲十临江,韩滉总兵金山,与小游会,则建中巳名金山,非自锜始。梁书:天监四年,帝临金山,修水体会,则金山之名又非始于建中矣。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梦游其处,攺名龙游山。天禧辛酉,复名金山。

金鳌峰、妙高峰实二山之统名,今惟以山之巅名之,非也。

日照岩,一曰朝阳洞在山之东李山,巉岩绝磴,笑曰丈许。壁上有日照字。明正德内寅前僧搆小楼其上,东眺进山,海门万顷。碧旭日初升,正迎照之,乃山极险处也。

妙本岩在曰照岩下,又名竹岩。明水乐间,伯善聪赴名纂修,归山,傍岩作室保之。

善才石,一名鹊石乂名鹊峰,常有鹘栖口上,俗名湖称石,在东麓水中。

觉岸在善才石南。

至信矶在善才石下,二小石俱以善才得名。

磐陀石在山东麓,近善才石。东坡常至其上,有诗云:中泠南游石盘陌古来出没。

隋龙洞殊制在山东北。

即僧灵山灭毒,龙处祖师岩。曰头陀岩。又曰裴公洞相传即裴头陀开山得金处,昔有蟒盘。以其中头陀驱去之,故又名蟒蛇洞。宋张商英有诗。

金玉悬岩一名竹径,在山东南江天阁下。

三石山,一名笔架山。东曰巧石,奇峭险拔,类斲削而成,虽大水不没。曰石排山,亦曰石簿。其上多昔人镌刻,水啮苔侵,悉不可辨。有桂月乌、剪涛石、折苇门、梳羽岩、梦渔墩、夕阳城、舞蛟洞、问龙潭。昔人题其胜者,称种不一。相传上有郭璞墓按此山皆览石,隐出水面,若木满然,故名。元延祐间,绝管张廷川言:扬子江古号天斩,舟到金山急流处,谓之损簿。泰定间,台臣檄云:金山盘涡旋以号为大薄,又名龙门,又曰龙涡,传水侯。百余丈,取为而恶。

龙眼石在石独西数丈,即头簿也。水大则没,常石有覆舟之患。昔僧树木石表识之,俾舟人谨避门。

槛石在山正南,水底通南岸。

中泠泉

城皇清康熙元年建。故明甲中,杨文骢以佥都御史监京口军。时吴、浙七府解北粮,以路梗,存留原口者将百万石。文驰建议,酉三万石金山筑城,为守江计。诸生陈应昌力陈于形势无补,弗听。城方告竣。清大兵南下,卒南伯刘忠镇京口,令毁金山城。砖石发市上价。巳亥,镇海大将军刘之源奉命防海,复于金山、乐城命三县助工城之。

焦山

在城东九里大江中,与金山并峙,相距十里许。自京岘东北至马鞍、雩山、石公山,名象山,入江,止而为此山。按住山从象山渡脉,善水者云:石底扪之,有石闽,横日江中,如游龙之势。久月水落,近岸之石,闽犹可见也,俗云门槛石。

焦山两卿形,象山两象形,师象截水之下流,郡门在焉。金陵之下流,赖为锁钥。亦称双峰辅维诗。带分力纪双峰照海图。润以双降指后两小山者非。经及类集。后汉焦光隐此,故名。旧名樵山,宋敕焦光河隐樵山,又名谯山。寰十记、杜佑通典皆所。宋之问诗:戍人海中山。山诗亦亦名刻浮玉。在石屏作离,何一在三诏洞之右金山沮师岩,石壁亦有之。山之余支东出,分峙于鲸波弥淼。中曰海门山。唐诗称松寥夷山,佛印曰海门国。佛印诗:二山对叶敞高扉,江汉渭酒同此开。

别峰别是一峰也,下有善才石。

焦仙岭在日颠盘备处。了元本诗:柳子岩在雠峰中下。南如二卿子环抱成曰:自海云岁,今海云横后。

海云岩观音岩在山之西,游,米芾有诗。

罗汉岩怪石晓严其卜。小以判峙于承际石山木,理宗书曰难踪日字刻于石,亦曰罗汉洞。

石屏吴传朋书字法奇古,在浮玉字傍。

醉石朱方公书,在石屏侧。

暇幕石在石屏下。

孙鹤岩、曰羲之岩有瘗鹤铭,中有逸字,故人又以为羲之。

霹雳石在瘗鹤岩侧。

栈道在𬣮制傍,旧刻栈道数字,隐隐苔岩,问而岩隆骑顺,草木淡密,但可遥赋不可即也。

角觝石在栈道石下,水祭,二石相斗,若争雄然。了元有诗。

陀罗尼经石在霹震石。陶唐王负集其祖右军书,自称云阳野夫殴公。集古录云:即奂书,颇为世重。原在郡治中,咸淳中,太守赵滑移至焦山,今失。

三诏洞淡广几二寻,以汉住光三𬣮不起,故名。

钻丹石陶隐居真诰载:汉傅先生隐焦山右室,或云在三𬣮洞侧,今莫知其处。

综髋石在霹雳石东北。

钓鱼台石在霄震石侧。

善财石在山东北。

青玉坞在山东北隅,烟梢雾筿,丛密蔽翳,境甚幽僻。

碧桃湾、竹木阴森,在山西北隅。

礼斗坛、烧丹井在礼斗坛下南麓。

策治泉在山西心经石之上,中冷泉之东,故名心。宋吴琚书。为江潮及风石日剥损,僧移置松寥阁。

月华山

在府治西南,有月台遗址,一名万岁山。晋刺史王恭初建万岁楼于其上,至唐犹存。唐人多所题咏。宋初呼为月台,后攺月观。绍兴戊午,刘岑复加修创。汪藻为讹。

日精山

在府学内,上有日观遗地。

寿邱山,今改圣像山

在城西南,宋武帝微时军基也。帝既即位,筑丹徙宫,后建慈和、普照、生台诸寺。有寿邱司徒庙、宗忠简公祠。又为川质周,南麓有陇华寺,即其址建丹徒县儒学。皇清教谕谭志以过先圣讳,攺名圣像。山。南说二篇。

唐颓山

在城西南城隅有罗汉寺、五通庙、风漪轩。宋苏庠诗云:竹阴既疏明,流泉复清駮。今其上仅存五圣庙。

京岘山

在府城东五里,即秦所凿泄王气处。上有夏禹王庙、萧梁公主庙。唐顾云:隋司徒庙陈地于金问。城临铁瓮,山,分荆岘水。蓬瀛曾取注,鲍昭阳春登京口云:京作荆,非。宋王存舆刁经臣诗:二载京岘居,过从不旧。下有龙目湖。

花山

在城东三里,三名东山。有花山寺及李卫公园亭。今废。皇甫冉诗北固多陈迹,东山复胜游。即指此。

雩山

在城东三十里,见南史。上有昭应庙。

大渎山

在城东三十里。华山,在城东六十三里,即乐府所谓华山畿者。有广惠仙真观及广德王庙、神女塳。

釜鼎山

在城东南四里,中有大觉寺。

鼎石山

在城东南三里,近京岘山。上有石塔,盖在城东南六里。白免山风在城东南十五里,有白免山神庙及报亲庵。宋詹文守坟明一统志云:宋刁约葬此,有白兔跃出,故名。

唐山

在城东南二十里。朱才彩诗注:唐山庄在白免山侧。

娘子山

在城东南三十。

马迹山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上有青童君马迹。又云白马老君马迹。在今紫府观,即第四十九福地也。中有福地镇福石,葛稚川炼丹井。上有黄龙、青龙二洞。嘉定志:马迹山有灵洞,潜通华阳。咸淳志:苟龙洞中旧有石泉二擒,四时不竭,近颇止洛。青龙洞巉岩嵚敬,才入其中,洽然风生。洞有大小石龙数条,挂石罅中,时出青雾,雾出即雨。东有夏禹王庙。

汝山

在城东北十里。

道士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

图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宋张世杰与元兵战于江中,不利,退奔图山,山出火石,有仙人漏虎洞、二箭洞,上有塔。明崇祯间,吏部郎陈观阳建。下有东霞寺。

菊花山

在城南三里。

天福山

与菊花山对峙,俗呼虎头山。

黄鹤山

在城南三里,一名黄佛山,俗名鸿鹄山。宋武帝微时游息于此,有黄鹤飞舞其上,得名。南史:戴颙世居剡中,又徙京口,止黄鹤山。宋文帝每欲见之,曰:吾东巡,当宴戴公山下,故又名戴公山。中有鹤林寺。寺侧有濂溪书院、陆丞相祠。

磨箭山

在黄鹤山东南,宋戴颙女于此磨笄,誓言不适,因名。

云腾山

在鹤林门外,下有西岳庙。凤凰山在城南五里。

回龙山

在城南七里。下有八公岩,林壑静邃,缘谷口入,溪流不深,亦不竭。溪左右为僧庵,八,竹树蔽荫,曰八公洞。

招隐山

在城南七里。有兽窟山,宋处士戴颙隐焉,故名。考南史,颙世居剡中,徙京口,先居竹林,后筑馆此山,颙女舍其宅为僧院。元俞用中碑。梁昭明太子尝读书于此,石案犹存。上有招隐洞、读书台,下有拾隐寺。寺北有真珠泉,东南有虎跑泉、高丈溪数尺,旧建亭以覆,今圯。鹿跑泉。去虎胸二十余丈,唐学十蒋防铭。又有昭明所开古井及玉蕊亭,唐李德裕玉蕊花诗如石在焉。

白龙山冈

兽窟、回龙两山相夹处,由八公岩左通二径,里许曰九儿湾,四山环合,石壁斩然,其山曰白龙冈。明万历间,楚僧奇然结茅其上,入三洞,得龙骨数石,始知有龙潜此中,蜕骨而去,因名曰白龙洞。洞前三石屏蔽,状若莲萼,又曰莲花洞。南山佳境,以此为最。夹山在城南四里,唐禅僧夹山于此说法,寺名竹林。元德安僧塔存焉。明太守程峋延僧林皋入山,复兴竹林寺,时凿山得泉,因曰林公泉。

福田山

在城南,中有大法兴寺。

洪山

在城南六里。

灵山

在城南四十里。

阿育王山

在城南六十里。

岘山

在城西南五里,亦名兽窟,因建地藏寺于此,山遂名九华山。其下有岘山阁。

檀山

在岘山之北。

黄山

在城南五里,下有高安寺。

长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上有灵泉,其流与练湖通。漑田甚多。下有日龙王庙。山别一支,又曰桃花山。

若山

在长山南,上有三真君庙。

宝盖山

在城西四里,有三茅道院。

蒜山

在城西五里。刘稹京口记曰:蒜山无峰岭,临江,魏文帝南望致叹。寰宇记曰:山生泽蒜,因以为名。或云:吴周瑜与何、诸葛亮议拒曹操,于此筹算,故曰算山。陆龟蒙蒜山诗:周郎谓策清宵定,曹操楼删白书灰。东晋末,孙恩浮海至丹徒,率众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唐刘展叛,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复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南唐徐知诰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塲,编虎皮为大幄,率僚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胆诗:志山幸有闲田地,著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山旧宽广,可容万人,似不止今西津渡口孤峰巳也。山顶二翁亭久废。

银山

在城西江口,旧名土山,以山形壁立,俗呼孝土山,避宋英宗讳,亦呼植土山。刘禹锡诗:士山京口峻,即此。元时建寺其上,以与金山对峙,易名曰银山。上有金鸡岭、般若院、浮王亭、与同亭、药王庙、天妃庙、关王庙、褒忠庙、银山寺、好汉亭。明嘉靖时,祀士人义兵死倭难者。其下紫阳洞。张紫阳真人居此。第一村,则孙楚别也。皇清里人同住持,建三元殿于其上,又名云台山。

玉山

在城西江口,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二山鼎列,故曰玉山。疑即古蒜山界也。上有水府殿、观音大士殿,下有避风馆、藏经阁。滨江有钧鳌亭。

镇屏山

在银山侧,下有潮音洞。阳彭山,在城西三里,上有东岳庙、藏佛禅院、碧霞元君殿,后有丽春台。

五州山

在城西三十里。相传山绝顶望见五宋曾布州诗天改。林,峦压寿邱,夹江方瞰两三州。又云海门西北。起崇邱,极日参差见五州。蔡肇诗云:西升崇江望,醉屿见五州。皆用此说。文选颜延年车驾幸京口诗云:春方动宸驾,望幸倾五州。注谓九州。之地,宋得其五。按晋、宋之间,淮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名也。梁时有寺,武帝幸焉,辇道尚存。宋丞相陈升之亲墓在上,于山半建显慈侍,有观日、卧云二亭。苏子瞻尝至,题曰卧看沧江。有泉,题曰夕听流泉。泉流山下,汇为溪澄泓不竭,土人名曰夕溪。有千尺井。黎岩禅帅诗云:门对悬岩干尺井。建炎间,徙寺山下,后废。明万麻间,复建因胜寺。崇祯间建翠岩室,以昔有翠岩禅师居此也。香山在城西四十里。铁炉山在城西四十里,有翟公泉、崇圣寺。

曹山

在城西五卜里。明成祖渡江,驻山下,为行朝三曰,臣民入觐,赐膳迁擢。

覆洲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明三统志以为即酒罂山,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以覆船、酒罂、高骊并列,则又似二山也。

高骊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亦名句骊山。有句骊山神庙。名山记云:高句骊国女来此,海神乘船致酒醴聘之,女不从,海神拨舟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语颇近诞。对山下有仙人洞,波可二丈,内有石桌、石棋。

仑山

在城西大十里。

莫山

与仑山相近。

石公山

在城北九里,濒江为焦山过脉,下有石槛,与焦山对峙。山形如双象,一曰象山山岩有洞,曰象山洞。僧倚洞建庵。旧有送江亭、威辅堂、石公山神庙。

骆驼岭

在城五条街西北,今为路,其迹犹存。

乌风岭

在梦溪上,与圣倏山相对,俗名乌盆坳。

甘露岭

在北固山,俗名龙埂。

金鸡岭

在城西五里,三名京畿岭。

三里冈二

在城南,名南三里冈,一在城西,名西三里冈。

望城冈

在城东南。

大里爽冈

在城东南八里。

长冈

在丹徒镇东南三里。

朱湾冈

在谏壁镇东南七里。

诈输冈

在城西南十五里。

黄坟冈

在城西五里。

分流冈

在城西三十里。

乐亭冈

在城西三十里。

汤冈

在城西四十五里。

大江

扬子江一名京江,东注大海,北距广陵。三国志:魏文帝将东征,出广陵,临大江,见波涛物涌,叹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遂于马上赋诗:谁云江水广,可以三苇杭。类集云:水至金山分为三。灵水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又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洽泉水。蔡祐竹窗杂记:石排山北,谓之北沄江,最淡处,钧者云泆三十余丈。

海潮

图经虽不载,然唐人诗每及之。如李嘉祐云:北固潮声满,贾岛云:潮平京口斜。刘长卿云:潮吞海门石。然镇江潮候与钱塘诸处稍异,而江潮传者复自不同。今悉列于后。

一说一曰:早寅晚申,十六日同。二日寅没申没,十七曰同。三日卯酉十八曰同。此西日大汛也。四日卯酉,十九日同。五日辰晚三更,初二十日同。六日辰晚二更,二十一日同。七曰,辰末晚一更,后二十二日同。八日已晚二更,三十三日同。九曰巳晚二更,后二十四日同。十日午晚三更,二十五日同。十三日,午夜三更,后二十六日同。十二曰翻潮,早四更,晚未初,二十七曰同。十三文曰:早四更后,晚未中,二十八日同。此南曰长汛也。十四日,早五更,晚未末,二十九曰同。十五日,早五更,晚申,三十日同。

一说一曰:十六日卯三刻,西三刻,二日。十七日卯六刻,酉六刻,三日。十八曰辰三刻,戌一刻,四。曰十九曰辰四刻,戍四刻。五曰,二十日,辰七刻,戌七刻。六曰,二十一日,巳三刻,亥三刻。七曰二十二曰,巳六刻,亥六刻。八曰二十三日,子二刻,午三刻。九日十四日,子四刻,午四刻。十日,二十五日,子七刻,午七刻。十二日,二十六曰,丑三刻,未三刻。十二日,二十七日,丑六刻,未六刻。十三日二十八日,寅三刻,申一刻。十四日,二十九日,寅四刻,申四刻。十五日三十曰,寅七刻,申七刻。

一说一日,早卯五刻,晚酉四刻,大汛。二日,早卯七刻,晚西五刻。三日,早辰三刻,晚西六刻。四日,早辰五刻,晚三更一点。五日,卑辰六刻,晚二更一默,下岸。六曰,早巳三刻,晚二更二点,渐小。七曰,早已六刻,晚二臾五点。八日,早午三刻,夜三更一点。九曰,昼午四刻,夜三更四默,小汛。十曰,早四更三点,晚午七刻。十一日,早四更三点,晚未刻。十二日,早五更二点,晚未五刻,起汛。十三曰,早五更四黠,晚申二刻,蕲大。十四日,早寅三刻,晚申五刻。十五曰,早卯三刻,晚申八刻,大泛。十六日,早辰三刻,晚酉三刻。十七日,早巳六刻,晚西六刻。十八日,早午四刻,晚史三黠。十九日,早午四刻,晚三更三黠。二十日,早辰八刻,晚一更四点,下岸。二十二日,早巳三刻,晚二更二点,渐小。二十二日,早巳五刻,晚二更五点。二十三日,早午二刻,晚三更三点。二十四日,早午五刻,晚三更四点,小汛。二十五日,早午七刻,晚二更五黠。二十六日,早未三刻,晚四更二黠。二十七日,早五更三点,晚木八刻,起汛。二十八日,早寅一刻,晚申三刻,渐大。二十九日,早寅四刻,晚酉四刻。三十日早卯三刻,晚酉一刻。

漕渠

旧志不载,寡所自始。今谨按王恭简府志而参考之。

秦凿丹徒、曲阿。见吴录舆地志。

齐通吴会。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

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按旧志引唐孙处悲所撰图,称云:云阳西城右水道至东城而止。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作,使校尉陈动作也。田发屯兵曰万,凿句容十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哭命。船舰号破冈赞上下十四埭。北七埭,入延陵界。下七明人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口。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刚渎而间生容渎,在句容东南五里,顶士分流。一源东南流,曰十里十埭,入延陵界,一源四,南流三十。六州五埭,注何容界,西流。入秦淮。至陈见先。又门上容渎。而则修破冈渎。隋既平陈,诏前废之,则自六朝都建康吴会浦,输自云阳西城,木道径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并端自方山至云阳,至隋大业中,惕帝幸江。都,欲遂东游吴会,始自京。江,开河至于杭。此说不然。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盖六朝漕输由京口泛江以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而京口固未。尝无漕渠也。详诸实录所谓东郡船编不复行,京江之南,可见。舆地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田京。口为木,旧奏谓于丁卯港立明又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皆大朝。时事。尤为明验是。则炀帝初非创百,不过开使宽广耳。及观京口诗。

集宋乾道庚寅作,侍蔡洗濬渠河,成,郡人。顾致尧作诗记之,有曰:两冈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势回孀。练湖寸板虽得尺,庆亭泄去如尾闾。日从秦以兴,赭徒大业广此肆遨娱,岁久不治成麻瘀,下视练皆泥涂。观此,则集始于秦明矣。

宋天圣中开新河。宋会要:天圣七年五月,两浙转运副使言:间州新河毕工,降诏奖之。

庆历中疏蒜山河。应楚中奠同为两所转运副使。疏润州藏山漕桀祇于江,人便利之。

治平中修夹冈河道。治平四年七月,都水鉴言:两浙相度到润州至常州。界开淘运河,废置堰间。乞候今年住运,开修夹冈河道。从之。

政和中开西旧河。政和六年八月,敕:镇江府穷临大江,川楫往来,每遇风瀛。港河容泊,以故年之问凡五百人,命常十倍其数,甚可伤恻。训川西有旧,可以避急,岁久臣拨宜合发逆司。司度洗有浚治,以免沉溺之患,委官处画,早令告功。

乾道中,自丹阳濬至夹冈,自利涉门浚至江岸。乾道六年,郡守蔡洗自丹阳之南濬河至夹冈。八年,郡守筮贶自利涉门之北濬至江岸,郡倅陶之真有记,今不存。

淳熙中,自京口间濬至江口。淳识二年,郡守张津,自京口间以北,浚至江口,文惠钱良臣有记,在府治,今亦不存。

嘉定中,自江口濬至城南门。嘉定志:嘉定癸酒,采近臣议,合漕臣。至郡同守臣视倾川,度间后利便以闻。时史弥坚领郡事,与连则天、州总仰钱仲彪沿渠按视,得其源委。盖渠自江口行九里,而达于城之南门,民居商肆,火渠而列渠岸,秋不容咫,畚士以贮于岸,费省易集,二而濯之,旋复填于江。于原有五间,通按渐汛,樽节启闭。粤从渠塞,积岁不开,木圯石助,渠濬而间启,闹启而漕通,是修闻不可以失时。于是郡委作寨官,通行打量,自江至南水门,共长一千八百六十九丈,约总用濬制修间曰十七万六千五百九十二工。乃先理宽僻之地,尉地,而积上之广狭,以分濬乐节假。之知长司积士背渠之远近,以约日役里数之多寡。又处农事将举,役民非宜,官军健捷,器用利便,宜委戎司。此其役规𬂠先定,条列上闻。都统制刘元鼎具畚铺,籍徒庸以俟命。明年二曰巳亥,报可,截拨緜粟为庸直。儒乃门渠水,立表识,程功作侵渠而城居者振之。役与关集举如云。守臣、总领躬自劝劳,部统制曰后行在,其性妇。越四月庚戌,涟渠赋绩,阔至曲余十性丈余,阐之北蠹者以材,何通葺之以是。曰日屹立,海潮登应则次第启问出纳,浮江之舟拍。岸洪流畅无留碍,然后浚市河,通桥梁,与澳港,建邮亭,修绛路,功绪。新礼部侍郎李南及弥坚皆有记。重记称曾孝蕴之功,弥坚记云:凡费钱二十四万五十四缗,米万八于八百八十一石,文多不载。

元至元大德间,屡募民淘浅。泰定间,复加濬治。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庀役,三月四日竣事。每夫日给官米三升,中统钞三贯,凡费米三千一百一十八石五斗,钞十万三千九百五十贯。

明天顺中重浚,复凿社稷坛西隙地,以通濠堑,达于漕河。崇祯初,知县石确重濬漕河,极其深广。是后民得休逸二十余年。皇清顺治九年开濬。康熙六年重濬,七年又重濬,九年又濬,十二年又濬,十四年又濬,十六年又濬。自是无岁不濬,无岁不阻,岁役工濬数十万,用银一万八千两有奇,民深,病之。二十二年,阖邑绅士张九征等请协济濬河,公呈为六郡之需河一例,徒邑之独累难支,仰请特详,上利国储,下苏民命事。窃惟本邑漕米皆在江口交兑,不假濬河,自能通济。缘浙省之杭、嘉、湖,本省之苏、松、常等六郡漕艘,必由是渠,故加疏濬。是徒邑以三县之民力,代六郡之转输。向时冬兑春开,起连届期,春潮巳涨,民力克舒。近奉功令令开,立限严急,荒旱之后,正赋日报,逃亡大役,何堪更举。比见常州府开白茆、孟渎等河,蒙前任抚宪慕题请动支正供,并饬各府协济。夫白茆、孟渎仅资本境灌慨,犹尚如是。矧兹渠为漕免咽喉,关国家重务,彼此相较,轻重悬殊。伏乞轸耶民艰转。详各宪,援河工协济之例,饬苏、松、常三府,并移檄浙省,俱令量助人夫,共襄大役。合数十邑之力,濬数十里之河,则徒邑之民得此;以各邑之民为各邑之役,则义不能拒,均逸均劳,不特三邑民命获全,抑且国计输将无误。为此合诃猕请。丹徒县知县鲍天钟申各宪详文:看得徒邑漕朱七万余石,起运六万有余,其粮船挂江受兑,不必浚河,而船可通行。所以必须浚河者,为浙省杭、嘉、湖本省苏、松、常之粮艘重载也。以丹徒三邑之民力,而为他省他郡之计,虽皆王土王民,更奉上行成例,不敢有违,而其心终有所未切,故其用力实有所木至。督责过严,则愁叹曰闻,怨诲时有。且向者或十数年三浚,或数年二浚,民力稍舒,尚可竭蹶。而今则每岁议浚,民力难支。杳历来前任旧卷,浚河用挑泥人夫工银万三千七百数十两零,打坝芦席、芦柴、稻草、柏木、黄麻、蒲包、油烛各物料,以及船只水车、打坝车水人夫工银又七千三百九十两零,三项共三万八九千两,是于每岁正赋巳三之。顾正赋尚可三年取足,而河工必须一月取足,穷困小民,实难过迫。今为计土分工之议,不征其银而但征其力,而三应物料,则必不可少。徒邑地当孔道,差使络维,更兼施兵重镇,供应浩繁,自历岁叠荒之后,三空四尽,二孑遗皮尽筋枯,又值岁逋钱粮,十年并微,追比之下,真不帝敲骨刻髓,目击心酸,不得不代为请命。杳前令于上年有通详动项开挑之请,而以无例可考,驳覆未定。某展转思维,动项则损国家之正赋,不如恳求恊济之便。卷杳康熙二十年间,常州府开用白茆,而续案不过滋数邑丹徒县志,为之之灌漑以防旱燎,通商贾以兴水利。尚蒙前任抚宪慕,特疏题请动支正供,并调各府备夫。协济。今兹京口为吴、浙六大郡,粮艘咽喉,较之白茆、孟渎,缓急悬殊。伏乞宪台饬谕苏、松、常二郡,并移檄浙省,量与协助,或帮助人夫,或协济工米,不过征解之间,稍增颗粒,而重艘得前涂无由。在数郡数十县众擎易举,而京口三邑之群心咸悦,益且鼓舞向工,力图永久,不但苏邑残黎,而实济各郡之粮储矣。

关河

旧志未详所始。自北水开达南水关,穿城计千二百丈。

皇清顺治十六年,因海警,闭南北两水关,于是河为粪土瓦砾所。于康熙十三年,知府高得贵、同知孙汝谋募工开浚。

市河有三

其一,城西诸山之水,惟为澳,合永安寺圣井泉,由水西门经唐颓山后,至关门桥、小困桥,达京口港,以入于江。

其一,发源真珠泉,由鹤林门经西园桥,过道人桥,分流右折者经社坛桥,至右军寨,与涣水合;左折者经皇祐桥、染皂桥、嘉秦桥、怀德桥、斜桥、大围桥,亦达京口港,以人于江。

其一,自清风桥侧由折桥、石硅桥至朝慎桥北流,与皇祐桥水合者,则漕渠之溢水也。旧志折桥受漕水,折旋而入于石随桥。今石硗废,漕水不复入矣。宋南渡后,类多湮寒。每加疏导,庆元四年,守臣万锺随宜浚导,番其洪迈有记。越十六年,淤土壅𮤲。嘉定甲戌,郡守史弥坚尝募官军疏洁之。今复淤。塞甚矣。

海鱼河

在京口间外。宋京定八年,郡守史弥坚请于朝,用海无河以洎防江之舟。弥坚日:作濬渠记。

归水澳

在中间之东,长二百丈水,而广狭不等,广至五十丈,狭亦不下十丈,洗丈有五尺。宋元符间,漕臣曾孝蕴置间。崇宁间,设官管干。乾道以来浸废。嘉定中,郡守史弥坚重濬。烂坚洗惟昔人置墺稭水,以补漕渠。之,泄谓寻遗规,程工抔址,倍广增洗。又创开护仓壤,与甘露、湛援,仍创造石关、水间二所于港口,以便转输。自为之记。其略曰:南徐地高卯,漕渠贯城中,为西津斗门,达于江,以出纳纲运。若之为渠谋者,虑斗门之闻而水走下也,则为积水、归水二澳,以辅乎朱稍水在东,归水在北,皆有间。渠,满则闭,耗则启,以有余补不足,故渠通流而无浅于之患。历年久,测发弗治,渠亦病。父老诵言:二澳不可不复按行故迹,积小为,居民祗同独归水溪隄防,以有私念。复湏卿为渠利,以则之西山川川般仓其东北。儒用,引而环之仓桓冈以万,仓必者在。闲人据,以便夫纲运之出纳所而核之川露斗门,以通于江,百曰水为之长,陈焉以修。故间以通于渠。且浚而广之。其护仓壕则以王以广仓垣之北。其迟于甘露、洛者,则为间侯潮登否,以益纳上流之舟。且虑二间问不足以然,多舟也,视北间之址有陂,深则通之,以为秋月潭,以藏舟焉。其下间之外,则补百八十丈,客舟浮江,乘便职洎,以避夫风之害。

积水澳见上注

护仓壕

在转般仓后见上注。

夹冈河道

在县南。宋庆历中,尝置堰,旋罢。宋会要:庆历中,于爽刚道置堰,功费窭而卒无杂,旋罢。旧志:爽渊地势,萦楚岐分山春,相距旷姻,行者端惴。熊叔茂诗:僻疑昏有虎,作怪晓无虽。谓此地也。嘉祐此,郡守宇文正绍彭创六断拨,趋卒午之,舟行陆走,恃以无恐。

龙日湖

郡国志曰:润州遇陂有湖,名龙目湖。刘桢记曰:龙目湖,秦王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圆令断,因改为丹徒,令水北注江,而梁典乃去。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凿其左右为龙目。二湖,未详孰是,今失其所在。周巧诗平湖认龙目,断岭记蜂腰。鹤林寺所山有名胡蜂殷者。

社墅湖

在县东南十五里。寺湖在县南十八里。郑湖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新丰湖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云:晋大兴四年,晋陵内史张暗创。梦溪

在朱方门外子城下,今其水流入关河。

马林溪

在城南三十五里。皇甫冉有马林溪遇两诗。

蜃溪

在县境,流入金坛。宋人避孝宗嫌名,呼为辰溪。

润浦

亦曰东浦,在城东三里。隋置润州,以此浦得名。

西浦

旧志未详所在。三统志:在城西。唐张籍有西浦诗。

北固浦

广三百八十丈,以藏舟。旧志有海涵河、柳溪桥,今俱废。

下鼻浦

在城西十里,北入江。舆地志:吴置刺奸屯。晋郄鉴于浦西筑两垒。京口记:有小墩二,在东西,长高二丈,形类人,鼻在口下,故名。东有憩宾亭。

乐亭浦

在下鼻西七里,吴书所谓簿落也。王濬缘江图为渎浦临北江,中有贵州。魏文帝曾沔至此洲。

徒儿浦

在县东二十里,相传秦始皇将徒儿过此浦,因名。

茅浦

隋刘元进作乱,改润州帝名吐万绪讨之。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之,因济江,背水为郴。明曰,元进来攻,又大败之,贼解润州围而去。今未详所在。

胡豆洲

梁羊鸣园侯景景惟余则下海,欲向蒙山。会景昼寝,鹦语海师:此中何处有蒙山?汝但听我处分。遂直向京口。至明豆洲,景觉,大惊,欲投水,鸣以稍剌杀之。今未详所在。

贵洲

隋开皇十年,郭衍从晋王广镇扬州,遇江表倡逆,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先屯京口,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生擒魁帅。按旧志乐亭浦注云:洲在亭北。

马潭

在县南五十五里。

护军潭

在丁用路。

放生池

旧名秦潭,在月华山下,宋攺为放生池。

白莲池

在城南古竹院东谷中。

金牛池

在城南五里,处峭池在其下。

荷香池

在仁和门内今虎踞门外。池可二三顷,外萦以山,花极盛。旧有亭,今不存。

薛家池

在鹤林门外今城南胜果寺西北。

冲泠泉

在郭璞墓下。张又新水记:刘伯刍水品皆第。陆羽茶经:第七般祸瀼险,俟冬月水涸,用长竿汲之可得,山僧惮于行汲,因于大雄殿西凿井,以冒中泠。四方客至,既不能如李文饶之精辨,而中治品价为之顿减,亦三憾事也。

东泠泉

布焦山之西,心经石之上,以在中泠泉东,故名。

天津果

在甘露寺之西南。明太祖临幸时,见山寺下汲水,题句云:甘露生泉天降津。以示群下,无对者。永乐中,命取御笔归禁中。既而偷善观,见狼右边有异,掘之美泉,因取共语名之,建亭覆焉。

紫金泉

在城中大市。嘉定志:紫金山正当市心,四方民居,旧时犹隐隐见金脚,今不复存,而其泉固在。或云为天下第二泉,久侵于民居。明万历戊戌,知县庞时雍建坊立石。训导李天培有记,究非真泉也。

泮泉

在旧府学西。宋亢祐间,郡守林希凿井得石,刻泮泉二字,教官杨迈为创亭,榜以篆额。元元贞间,教授徐硕又以育德易之。明景泰中迁学,以故学基与井入民闲,而篆额犹存。万历中,知县庞时雍清出,立石曰古泮众。

虎饱泉

以在招隐山东南,石琢龙首,泉乳从石质出,引为流觞曲水,旧建亭以覆之。唐学士将防记。

鹿跑泉

去虎跑二十余丈。将防为铭。

珍珠泉

在寺北,梁昭明所开,唐李迪搆及泉亭于其上。

兽窟泉

在兽窟山地藏寺山麓之左,清湛停涵。僧累乱石甃池,以便行汲。

林公泉

在夹山麓。明崇大时,僧林皋凿石得泉,可引至爨下。太守程峋题日林公泉。

便民泉

在西关大围坊。明知县庞时雍立石。

卓锡泉

在城西因胜寺。夕听泉在五州山,宋苏轼题。

寄奴井

在城南鹤林寺内,宋武帝微时凿。

烧丹井

在焦山礼斗坛下,南麓。

馒井

在甘露寺。僧妙机既井,得𫚥鱼二,因名。

千尺井

在五州山翠岩室前。高僧翠岩诗:门对悬岩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

庆封井

在县治南白龙冈庵下,水逆流,又曰逆流泉。齐庆封奔吴,吴与之朱方,聚其族而居,此井在所居之地。陛龟蒙诗。今歌此井是吴人,断粳沉藏自兹始。

义井

在城南,其水甚甘,有疾者祷饮即愈。陶氏义井在丹徒镇,更名曰二省泉,明知县庞时雍立石。

炼丹井

在马迹山,葛稚川炼丹处。城西圣井在承安寺。

城南圣井门

在南闸下运河南岸水府殿前,水深三四尺,四时不竭,甚清甘。

龙井

在长山白龙王庙,祷雨辄应。

土风

考图经、通典及各志记,所称谦让淳,君子尚礼,民庶乐业,徒邑风俗之美,大槪可睹。第近今以来,习尚渐以移易,不无深切相忧者。谨就旧志所称士风之美,敬载数则。至新修郡乘中所列十余条,义有当于风劝,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仲附书末行,庶望阅者省览云。

本泰伯之化,有谦让之风。旧图纲。

士风淳一。朱文帝纪。

人性轻扬。承嘉后,艺文儒术,斯之为盛。虽闾暗贱品,处力役之间,吟脉不绝,盖因颜、谢之风扇焉。通典。

礼逊谦谨,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寰宇记。

承泰伯之高踪,存季子之遗意,盖英贤之旧壤,杂吴夏之语音。寰宇记。

小人习战,君子尚礼。力舆胜览。

士大夫崇靖退,贵气节,民庶循礼乐业而不好竞。嘉定志。

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咸淳志。

士首四民,风俗转移之权舆也。润之乡先达,有自诸生时负海内重望归如巨人长德者,其姓字具在前史,今视昔稍间矣。父生师教,自制举业外,辄刺书不观。而所谓制举业者,又区区以苟且侥幸应之,非有穿贯今古,博综经术,可以卓然追配前闻者也。艺文凋谢,行访寖衰,以至谒公庭,溷乡曲,逐货贿,皆自学校倡之,欲风俗不偷,乌可得乎?书曰:若射之有志,士不立志,犹决拾而忘其鹊也。先民是程,取则不远。所谓盛儒术,贵气节,其士鹄欤?古者卿大夫行乡饮酒于乡学,以宾礼升贤者能者,而升其书于天府。其礼有所谓致尊让者焉,有所谓致洁者焉,有所谓致敬者焉,与斯典者,领不难乎。自俗敝教弛,有司失职,贾竖胥役,十跻宾筵,以礼始而以贿终,蔑制伤化,于斯极矣。

周官有墓大夫之职。古者万民墓地同处,不能相容,故专设墓大夫掌之,分其地使各有区,以族作之。久葬有期,不得逾,逾时者,谓之不能葬。自后世欲大夫之职发,而葬之期无所画也,于是有迟之数年,或数十年不得就兆域者,盖不仅公千过时之讥也矣。仁人孝子,亦鉴古墓大夫之制,而稍以期准焉,可乎?

服饰逾制,贾谨痛哭于湏文之世者也。今幸奉功令,贵贱上下,章明有等,而闾里之习为潜侈者如故。夫救世善俗,必以禁奢靡,崇俭约为之端。当此穷蹙贫瘠之时,靡丽相惮,恬不知怪,流为丹徒县志俗士风。风尚则逾越亡等,中于人心则顽悖不祥。维持风化者,毋忽为细故而不察也。

京口为舟车络释之冲,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转移百物,以通有无,此一郡之大利也。往者粃政未除,官司箕饮,重为民病。官曰取行,民曰应行,器币食货,俱有私派,而奸人之擅利者复钩。结胥役,予绌取嬴,以恣其侵渔脧削之术,谓之包行。我世祖章皇帝洞悉民,出谕禁饬。顺治十二年,御史冯所训言派征音通行严禁。京口如造船、钉铁、汕麻之属,一切子得擅取。自是莅妙土者,莫不仰承德意,凛素后而饬簠簋。乃包行之八,因绿为如者,至今未也。而贾人之市杂货者尤甚。夫鹯本不去,无以生禽鱼,通商慈贾,使皆悦而藏于市,亦仁政之大者也。

郡邑例有官代书,乃有不居代书之名,而权奇倾险,驾空涉虚,以荧惑听讼者之耳目,谓之试徒。县志卷之土风目师,自有讼师,而佥千肆志,良善重足矣。班固曰: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者,求所以宣杀之。讼师之求杀人也,甚于狱吏。鬻棺者欲岁吴,岂复问爱憎耶?他如列饮粘揭,律有明禁,而恶俗渐渍,习为固然。飞语诋谋,刺肤浸骨,人心风俗曰流于偷敝。皆所谓讼师者,流其毒而扬其焰也。夫弃礼而征于书,叔向之所叹也,而况有导之讼者乎?小之情,鼠牙雀角之争,大之启告密投辄之渐,奸伪日长,毒害滋多。语日孙告者务绝共根,此之谓矣。周官萍氏掌几酒,以讥察酒酤。自汉以后,代有清禁。宋法为独严,犯私曲多者,罪至弃市。至明而弛其禁,今则酒酤相芋于道矣。京口以酒名,擅利者滋众,每常就歉,二麦不登,则官禁造曲。而自家少纬叶,造物也如故,大曲薜亦民之业也,棨禁之则夺民利,但使官立之法,后岁必禁,权京必开,无始禁而终弛,跖,为政少平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