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康熙浙江通志

浙江通志卷之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沿革

王者区画疆宇,经纬山川,职方所纪,而沿革之说兴。考浙,古扬州地,春秋属吴越,战国属越。自秦设郡县以后,其制有曰部、日道、曰军、曰路之异,其名有或攺或分、或置或罢之殊,不啻如丝之棼而绣之错矣。

兴朝统一海内,靡事更张。浙之领府十三,州三,县七十五,自石门更名以外,悉仍明旧。版籍不纷,则民志定,郡邑不攺,则物力苏,规模宏远,固已迈越前代矣。从此金瓯巩固,虽千万载如一曰也。作沿革志。

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禹平水土,画九州。浙江在扬州之域。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国号于越,今杭以东为越地。殷因之。及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勾章于吴,今杭以西为吴地。春秋时,吴越互相争长。元王三年,越灭吴,兼其地。传六世,至楚威王,杀无疆,尽取故吴之地,而越散亡。秦灭楚,置郡县,以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其在浙者十七,又置鄣郡。秦末,项羽起兵会稽,又为西楚地。汉高帝五年,灌婴定会稽。六年,建荆国,以刘贾为荆王。十三年,贾为英布所杀。十二年,以荆地立刘濞为吴王。景帝四年,濞诛,国除,复会稽郡,徙江都王刘非治故吴国,鄣郡属江都。元狩二年,江都国除。元封二年,攺鄣郡为丹阳郡。五年,初置剌史,部十三州,二郡皆属扬州。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人周嘉上书,以吴越一国,周旋一万三千里,山川险绝,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浙江以东为会稽郡。永和末年,立会稽东南二部都尉。建安十三年,分丹阳郡之六县置新都。郡终汉之世,两浙为郡四:曰会稽、丹阳、吴、新都。吴黄武五年,分吴郡之三县立东安郡。七年废,仍属吴。太平二年,分会稽东部之六县置临海郡。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之四县置建安郡,今为福建。宝鼎元年,以吴郡四县及丹阳郡四县之水悉注乌程,乃合九县为郡,目吴兴郡。又分会稽郡九县置东阳郡。

吴有两浙,凡五十九年,较汉增郡三,曰临海、吴兴、东阳。自是浙地之属于丹阳者尽归吴兴,丹阳乃别为郡,与浙不复相系矣。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会稽、吴、新都、临海、吴兴、东阳皆隶焉。攺新都郡日新安郡。二年,封孙秀于会稽,改郡为国。永宁元年,复除为郡。建武元年,吴郡攺为国。太宁元年,分临海郡之五县立永嘉郡。二年,徙琅琊王为会稽王,郡复为国。晋增郡一日永嘉。宋永初二年,吴国复为郡,罢会稽郡,府复为郡。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会稽、新安、东阳、临海、永嘉五郡。吴郡隶司隶校尉。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大明三年,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州。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还为东扬州。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升明三年,攺扬州剌史曰牧,领郡十,会稽、吴、吴兴、东阳、新安、临海、永嘉皆隶焉。南宋六十二年,总部屡更,而郡比晋无所增损。齐扬州刺史统会稽、吴、东阳、吴兴、临海、新安、永嘉七郡,郡仍宋旧。

梁以吴兴郡为震州,以乌程县为吴兴。郡。普通六年,复以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及今福建三郡立东扬州。大同六年,改临海郡为赤城郡,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太清三年,以吴郡置吴州。太宝初,吴州复为吴郡。陈废震州,复吴兴郡及乌程。永定二年,割吴郡三县置海宁郡。三年,省东扬州并入扬州,改永嘉郡为缙州,攺会稽郡为越州,改东阳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永嘉、会稽、东阳三郡,又置东扬州。祯明元年,以吴郡钱唐县置钱唐郡,复以吴郡置吴州,钱唐郡属焉。

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县大加并省。省东扬州,废会稽郡,置吴州总管府,废钱唐、吴兴、海宁三郡,置杭州,废东阳郡,置婺州,废新安郡,废临海、永嘉二郡,置处州,改吴郡为苏州。苏州今江南地。十二年,改处州曰括州。仁寿二年,立湖州,置总管府于杭州。三年,置睦州。大业初,废杭吴总管府,废湖州,攺吴州曰越州。三年,改杭州为余杭郡,攺睦州为遂安郡,攺越州为会稽郡,攺婺州为东阳郡,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元年,吴兴太守沈法兴起兵。次年,以旧湖州地立吴兴郡。四年,攺余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吴兴郡为湖州,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以婺州之信安县置衢州,以永嘉郡之临海县为海州,复以永嘉郡为括州,分睦州之桐庐县为严州。五年,攺海州为合州。六年,盗辅公祏陷苏、湖、衢、台州,废衢州。七年,废严州,睦州更名东睦州,复置湖州。湖州自四年改置,不知废于何时。或为辅公袥所蹈,则台州又不言复置,姑阙之。八年攺。东睦州为睦州。贞观元年,以州县数多,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时两浙属江南道,为州七,曰杭州、睦州、湖州、越州、婺州、台州、括州。上元二年,分括之二县为温州。垂拱二年,分婺之三县置衢州。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以江南为东西二道。二十六年,析越州之四县置明州。天宝初,攺杭州为余杭郡,睦州为新定郡,湖州为吴兴郡,越州为会稽郡,明州为余姚郡,婺州为东阳郡,衢州为信安郡,台州为临海郡,温州为永嘉郡,括州为缙云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东道领会稽、余姚、东阳、信安、临海、永嘉、缙云七郡;西道领余杭、吴兴、新定三郡。乾元初,复为杭、越、睦、湖、明、婺、衢、台、温、括十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以括州犯太子名,攺为处州。建中元年,杭州置镇海军,复分置浙东西道。二年,复合为两浙道。贞元三年,复分杭、湖、睦隶西道,而越、婺、台、明、衢、处、温为东道。中和三年,越州升义胜军。光启三年,台州升德化军,改越州义胜军为威胜军。景福元年,改杭州镇海军为武胜军。乾宁二年,明州建望海军。三年,湖州号忠国军,改越州威胜军为镇东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杭为吴越国,而睦、湖、越、明、婺、衢、台、温、括皆其统属。后镠为安重裕所间,不得命,遂自改元宝大,以扬州所隶之嘉兴县置开元府。长兴二年,镠子元瓘复奉藩于唐,罢之。四年,升嘉兴县为秀州,建温州为观海军节度使,升婺州为武胜军,又攺为武胜府。宋建隆元年升明州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仍为杭、越、睦、秀、湖、婺、明、台、温、处、衢十一州。淳化初,改武胜军为保宁军。五年,杭州号宁海军。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属两浙路。熙宁五年,徙两浙路治于杭州。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大观初,杭、越二州各置都督府。政和七年,升秀州为嘉禾郡,升温州为应道军。八年,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军曰遂安军。建炎三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罢应道军。绍兴初,升越州为绍兴府。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嘉不郡、湖、严二州皆属焉。东路治绍兴府,督婺、明、台、温、处、衢等州。庆元初,升嘉禾郡为嘉兴府,明州为庆元府。宝庆二年,攺湖州为安吉州。淳祐初,升严州为建德府,升温州为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复以临安府为杭州,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又攺杭为安抚司,而建德府、台州亦改为安抚司,庆元府攺为宣慰司。嘉兴、绍兴二府、婺、处、衢三州俱攺为路,安吉州攺为湖州路,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各置录事司,理郭内之地。十四年,建德、庆元、台州改为路。十五年,改杭州安抚司为路。凡十二路,俱属江淮行省。二十三年,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于杭州路。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于婺州路,浙东道宣慰司于庆元路。至正十六年丙申,张士诚据湖州路,攺为吴兴郡,罢录事司。戊戍年,明克建德路,攺为建安。府。克婺州路,攺为宁越府,克处州路,改为处州府。壬寅年,克衢州路,改为龙游府,攺宁越府为金华府,俱罢录事司。癸卯年,克吴兴郡,改为湖州府,改龙游府为衢州府。明吴元年,杭州、嘉兴、台、绍诸路归附,俱攺为府。又克温州、庆元二路。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温州路为温州府。九年,改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府。二十五年,攺建安府为严州府。后二百七十余年,未有改置。迄今皇清统一海宇仍其旧。

杭州府属县沿革

禹贡淮海维扬州。自会稽合丹阳、九江、豫章诸郡统言之,而杭属焉。春秋时,吴越彼此兼并,不列上国。由楚而秦,置县三:曰钱唐、余杭、富春,属会稽郡。汉高帝五年,属荆王国。十三年,英布杀荆王。十二年,即以其地为吴王濞国。景帝四年,国除,复会稽郡。元封二年,置于潜县,属丹阳郡。新莽改钱唐曰泉亭,富春曰诛岁,余杭曰进睦。东汉建武初,悉复汉旧名。六年,废钱唐。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统县二,曰富春、余杭。建安十六年,析余杭县西鄙置临水县,而吴郡增县一。吴黄武五年,分吴郡之富春、余杭、临水三县立东安郡,三县属之。七年,析富春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东安及新城,而富春、余杭、临水三县仍属吴郡。宝鼎元年,割吴郡之余杭、临水、丹阳郡之於潜县隶吴兴郡。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兴郡、吴郡隶焉。攺临水曰临安。吴兴郡,统临安、余杭、于潜三县。吴郡,统钱唐、富春二县。自汉废钱唐后,不详复于何时,姑从阙。建武元年,吴郡攺为国。咸和九年,复置新城县,属吴郡。太元中,攺富春为富阳。宋永初二年,吴国复为郡。大明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升明三年,攺扬州刺史曰牧吴,吴兴隶焉。陈永定二年,割吴郡之盐官及二县置海宁郡,县属之。盐官者,吴析海盐所置县也。海盐别见。祯明元年,置吴郡钱唐县为钱唐郡,领县三:曰富阳、新城。复以吴郡置吴州,钱唐郡属焉,后仍为吴郡。隋开皇九年,废钱唐、吴兴、海宁三郡,钱唐仍为县。置杭州,废新城,而以盐官属于杭。杭领县六:曰余杭、于潜、盐官、钱唐、富阳、武康。武康者,前吴兴郡属县也,而无临安县。县志云必废于梁、陈间,然正史不可考矣。仁寿二年,置总管府于杭州。大业初废,攺杭州为余杭郡,置新城县,共领县七。唐武德元年,李子通改富阳为桐州,改武康为安州,又攺武州。自后武州别见。四年,罢余杭郡,复为杭县。领县四:曰钱唐、余杭、于潜、新城,而盐官别属东武州。废桐州,仍为信阳县,属浙州。七年,攺于潜为潜州,又析置临水县,废浙州、富阳仍属杭州,省新城入富阳,省盐官八钱塘。八年,废潜州及临水县,仍为于潜县。杭之领县凡四:曰钱塘、余杭、富阳、于潜。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以其地置江南道,而杭州仍领四县。四年,复置盐官县,属杭州。永淳初,复置新城县。垂拱二年,析新城置紫溪县。四年,析余杭、于潜置临安县,而杭之领县八:曰钱塘、余杭、富阳、于潜、盐官、新城、紫溪、临安。万岁通天初,攺紫溪为武隆,寻复旧。及别置武隆县。圣历三年,省武隆八紫溪。长安四年,又析紫溪置武隆县。神龙初,敕攺各州县武字,攺武隆为唐山。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其地为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杭州为余杭郡,领县九,曰钱塘、富阳、余杭、新城、临安、于潜、紫溪、唐山、盐官。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余杭郡属西道。乾元元年,改余杭郡为杭州。大历六年,省唐山、紫溪二县。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杭置镇海军,复分置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杭隶于西。长庆初,复置唐山县。景福元年,改镇海军为武胜军。光化初,割严之桐庐来属杭州。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杭为吴越国。镠奏攺唐山曰金昌,临安曰安国,新城曰新登。四年,割湖之武康来属。杭州。龙德三年,析钱塘、盐官置钱江县,而杭州领县十一:钱塘、富阳、余杭、新登、安国、于潜、金昌、盐官、桐庐、武康、钱江。唐同光初,复以金昌为唐山。晋天福五年,改唐山为横山县,寻又攺为吴昌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相卢、武康,仍归严、湖。杭州领县九。四年,改钱江为仁和,吴昌为昌化,复以安国为临安,新登为新城。淳化初,攺武胜军为保宁军。五年,号宁海军。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杭属两浙路。熙宁五年,徙两浙路治于杭州,省严之南新县入新城县。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杭属西路。建炎三年,高宗自建康如杭州,升为临安府,领县九:曰仁和、钱塘、盐官、富阳、余杭、临安、新城、於潜、昌化。绍兴二年,分浙东西路、西路治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复为杭州,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又攺杭为安抚司。十五年,攺杭州安抚司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攺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于杭州路。元贞初,丹盐官为州。天历二年,盐官州攺为海宁州。明吴元年,改杭州路为府。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二年,改海宁州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隶焉。领县九:曰仁和、钱塘、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新城、于潜、昌化皇清因之。

仁和县

唐盐官、钱塘二县地。后五代置钱江县,属吴越国。宋改为仁和县,属杭州。高宗南渡,幸杭,见县名日:此故都城门名也。意决建都,升杭州为临安府,仁和县属之。元仁和县属杭州路。明仁和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钱塘县

秦钱唐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泉亭。东汉复名钱唐县,寻废。后百五十年封。朱。唐侯,地,属侯。封,其复不详何时。三国吴因之。晋分钱唐属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置杭州钱唐县,属杭州,后属余杭郡。唐讳国号,易唐为塘,名钱塘县,属杭州。后五代钱塘县属吴越国。宋钱塘县复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钱塘县属杭州路。明钱塘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海宁县

三国吴析海视置盐官县,属吴郡。晋、宋、齐因之。梁海盐盐官俱属吴州。陈海盐盐官属海宁郡。隋废海盐盐官属杭州,寻属余杭郡。唐盐官别属东武州,寻省,后复置,属杭州。后五代盐官县属吴越国。宋盐官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盐官县,属杭州路。寻以户口数登,升盐官为州,又以潮、汝为患,久乃得息,更名海宁州。明改州为海宁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富阳县

秦富春县属会稽郡。汉富春县,封河间孝王子为富春侯,属侯封。新莽改名诛岁。东汉复名富春县,属吴郡。三国吴富春县,属东安郡,后废,东安仍属吴郡。晋避简文母郑太后讳,改富春为富阳县,属吴郡。宋、齐、梁因之。陈富阳县属钱唐郡。隋富阳县属杭州,寻属余杭郡。后李子通僭号,以富阳为桐州。唐废桐州,仍为富阳县,置浙州,富阳属之。后废所州,改复杭州,即以县属之。后五代富阳县,属吴越国。宋富阳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富阳县,属杭州路。明富阳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余杭县

秦余杭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进睦。东汉复名余杭县,属吴郡。三国吴、余杭县,属东安郡,后仍属吴郡,又置吴兴郡,县属之。晋、宋、齐、梁、陈因之。隋余杭县,属杭州,寻属余杭郡。唐余杭县仍属杭州。后,五代余杭县,属吴越国。宋余杭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余杭县,属杭州路。明余杭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临安县

东汉析余杭置临水县,属吴郡。三国吴、临水县属东安郡,后属吴典郡。晋攺名临安县,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临安县,唐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寻省。后以故临水城置临安县,属杭州。后五代改名安国县,属吴越国。宋复为临安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临安县属杭州路。明临安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新城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郡及县。晋复置新城县,属吴郡。宋、齐因之。梁新城县属吴州。陈新城县属钱唐郡。隋省新城,寻复置,属余杭郡。唐省新城,寻复置,属杭州。后五代避梁太祖父讳,改新城为新登,属吴越国。宋复名新城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新城县,属杭州路。明新城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于潜县

汉析余杭置於潜县,属丹阳郡。其加水为潜,自东汉始。三国吴、於潜县,属吴兴郡。晋、宋、齐、梁因之。陈于潜县属钱唐郡。隋于潜县属杭州,寻属余杭郡。唐以县置潜州,后州废,复为於潜县,属杭州。后,五代于潜县属吴越国。宋於潜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于潜县属杭州路。明于潜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昌化县

唐析于潜置紫溪县,寻析紫溪置武隆县,且易武隆为唐山,俱废。后复置唐山县,属杭州。后五代梁攺名金昌县。唐复名唐山县,晋改为横山,寻又改为吴昌县,俱属吴越国。宋改名昌化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昌化县,属杭州路。明昌化县属杭州府。皇清因之。

嘉兴府属县沿革

嘉兴者,古扬州域。夏少康封无余于越,遂为越。周武王封泰伯后于吴,更为吴郡,西徙门镇,当吴、越之交也。至越灭吴,尽为越地。后为楚所灭,秦又并楚。始皇三十五年,置长水、武原二县,属会稽郡。薛通志以秦置县在浙者有由拳、海盐,初无长水、武原之名,存以俟考。三十七年,东巡,过长水,恶其王气,凿山潴其水,有山因倦而走,因号囚倦山,置囚倦县,而长水废。或误囚倦为由拳云。二世元年,项羽起兵据吴,此为西楚地。汉高帝五年,立荆国,改武原为海盐县。十一年,国除。明年,又立吴国,景帝四年除,仍为会稽郡。新莽攺海盐为展武。后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仍名武原县。东汉建武二年,后名海盐。永建二年,又陷为当湖,移治,顾邑山而海盐之名不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统县二,曰由拳、海盐。吴黄武二年,割二县地置盐官县,属吴郡。黄龙四年,由拳野谷自生,攺名禾兴县。赤乌五年,避太子讳,改禾兴为嘉兴县,属吴郡,隶扬州。

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郡隶焉。领县三:曰嘉兴、海盐、盐官。建武元年,吴郡改为国。宋永初二年,复为郡,仍隶扬州。太明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吴郡隶焉。梁天监六年,以海盐属信义郡。信义,今江南地。太清三年,以吴郡置吴州,析海盐置前京县,与嘉兴、海盐俱属吴州。前京者,亦江南地别见。大宝元年,罢吴州为郡,复隶扬州。陈永定二年,割海盐、前京、盐官三县地立海宁郡,嘉兴仍隶吴郡。隋开皇九年,废海宁郡,攺吴郡为苏州,废嘉兴、海盐二县,而以盐官属杭州。自后盐官别见。唐武德七年,复置嘉兴、海盐县,属苏州。八年,废嘉兴。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以其地置江南道,而苏州领县一曰海盐。寻复置嘉兴,省海盐入之。景云。二年,又复海盐县。先天二年,又废。开元五年又置。二十三年,苏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苏州攺为吴郡,仍领嘉兴、海盐二县。十三载,吴郡复为苏。大顺元年,以海盐属杭州。乾宁四年,吴越王钱镠平嘉兴,尽有两浙。唐同光二年,吴越攺元宝大,升苏州为中吴府,别于嘉兴置开元府,仍以海盐属之。长兴二年,元瓘奉藩于唐,罢开元府,嘉兴、海盐二县仍属中吴。中吴,今江南地,别见晋。无福三年,析西鄙义和镇为崇德县。明年,以嘉兴为秀州,另立嘉兴县,与海盐、崇德属之。

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秀州,仍领县三。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秀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秀属西路。政和七年,升秀州为嘉禾郡。宣和三年,改为州。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嘉禾州属焉。庆元元年,以孝宗毓圣地,升嘉兴为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为嘉兴安抚司,明年,改为嘉兴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三年,攺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只兀年,升海盐、崇德为州,属本路。明吴元年,改路为府。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嘉兴府属之。二年,复以海盐、崇德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隶焉。领县三:曰嘉兴、海盐、崇德。宣德四年,分嘉兴西为秀水,此为嘉善、海盐,东北为平湖、崇德,东为桐乡。而嘉兴府领县凡七:曰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平湖、崇德、桐乡。皇清因之。康熙元年,避太宗崇德年号,改为石门县。

嘉兴县

秦长水县,又攺为由拳,属会稽郡。汉由拳县,属吴郡。三国吴。攺名禾兴县,后改为嘉兴,属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嘉兴县,唐复置嘉兴县,属苏州,寻省,寻复。后五代嘉兴县属中吴府。后置秀州,即以县属之。宋嘉兴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嘉兴县属嘉兴路。明嘉兴县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秀水县

明析嘉兴县之五福等乡置秀水县。相传北关外有秀水,天和景明,则陆离五色,故各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嘉善县

明析嘉兴县之北境置嘉善县,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海盐县

秦、武原县属会稽郡。汉改名海盐县,新莽又攺为展武。展武陷,移治武原乡,仍名武原。东汉、复名海盐县,属吴郡。三国、吴、晋、宋、齐因之。梁海盐县属信义郡,浔又属吴州。陈海盐县属海宁郡。隋废海盐县,唐复置海盐县,属苏州。后五代海盐县割属杭州,后属秀州。宋海盐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升海盐为州,属嘉兴路。明复为海盐县,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平湖县

明析海盐置平湖县,以其县治即武原陷为湖处,言与湖平也。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石门县

后五代晋钱兀瓘析嘉兴之义和市及崇德七乡置崇德县,属秀州。宋崇德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升崇德为州,属嘉兴路。明复为崇德眩,属嘉兴府。皇清康熙元年,避太宗崇德年号,改名石门县。

桐乡县

明析崇德之梧桐等六乡,直桐乡县,属嘉兴府。皇清因之。

湖州府属县沿革

扬州之地,禹贡以前,防风氏国在焉。春秋属吴,后属越,又属楚。楚以其地立菰城,为春申君封邑。秦罢封建为郡县。始皇二十五年,攺菰城为乌程县,属会稽郡。置故鄣县,属鄣郡。汉高帝建荆国,又建吴国。景帝四年,国除,复会稽郡。又徙江都王刘非治故吴国,鄣郡属江都。元符二年,江都国除,故鄣仍属鄣郡。元封二年,改鄣郡曰丹阳。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乌程县属之。中平二年,析故鄣置原乡县。初平二年,又析置安吉县,俱属丹阳郡。兴平二年,太守许贡奏分乌程置永安县,属吴郡。吴封皓为乌程侯。宝鼎元年,以吴郡之永安、余杭、临水、阳羡及丹阳之故鄣、安吉、原乡、于潜之水悉注乌程,合九县以为郡。曰吴兴、余杭、临水、於潜三县,见杭州。阳羡,今江南地。而吴兴之统县五,曰乌程、故鄣、安吉、原乡、永安。

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兴隶焉,析乌程西乡为长城县东乡。为东迁县,攺永安曰永康,俱属吴兴郡。永康元年,攺永康为武康。宋元徽四年,攺东迁县曰东安。升明二年,复为东迁。三年,攺扬州刺史曰牧,吴兴郡隶焉,分故鄣置绥安县。梁以吴兴郡为震州,以乌程县为吴兴郡。陈废其州,郡仍复郡县。吴兴郡之,领县八:曰乌程、故鄣、安吉、原乡、武康、长城、东迁、绥安。隋开皇九年,大加并省废。吴兴郡,省武康入杭州,并故鄣、安吉、原乡入绥安。绥安,今江南地,以东迁长城入乌程。仁寿二年,析置长城,复置武康,立湖州。湖州名始此。领县三:曰武康、乌程、长城。大业二年,湖州废,以乌程、长城属吴郡,武康属余杭郡。唐武德元年,武康人沈法兴起兵,以旧湖州地立吴兴郡,攺长城为长州。沈,故湖州太守也。是年,李子通称帝江都,攺武康为安州,又改武州立安吉县。四年,杜伏威平之,复置湖州,领乌程一县,安吉县属杭州,更长州为绥州,又改为雉州,置原乡县,属雉州,而武州自为州。六年,没于辅公祐。七年,平公祏,攺安吉为桃州,复置湖州,领乌程,废武州为武康县,废雉州及原乡、桃州为长城县,属之。湖州领县三:曰鸟程、长城、武康。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领湖州。麟德二年,复置安吉县。天授二年,析武康东乡置武源县。景云二年,攺武源为临溪。开元二十一年,湖州隶江南西道。天宝元年,攺临溪为德清,攺湖州为吴兴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吴兴郡属西道。乾元元年,复以吴兴郡为湖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湖隶西道。乾宁二年,升湖州为忠国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湖属吴越国。四年,割武康属杭州,又改长城曰长兴。周显德四年,改忠国军为宣德军。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湖州。属浙西路,复以武康属之。七年,析乌程置归安,而湖州之领县六,曰乌程、归安、长兴、安吉、德清、武康。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湖属两浙路。景祐元年,攺宣德军为昭庆军。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湖隶于西。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湖州属焉。宝庆二年,攺湖州为安吉州,仍领六县。元至元十三年,攺安吉州为湖州路安抚司,后直云湖州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三年,攺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元年,以长兴县为州。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湖州路,攺为吴兴郡。明克安吉、长兴、乌程、归安、德清、武康六县,攺吴兴郡为湖州府,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二年,长兴州复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湖州府属焉。弘治二年,割长兴之三乡属安吉,析安吉县之孝丰等乡置孝丰县。正德二年,以安吉县为州,并属湖州府。府领州一,曰安吉,县六:曰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孝丰,皇清因之。

归安县

宋析乌程置归安县,时钱倜初来归命,故名,属安吉州。元归安县属湖州路。明归安县属湖州府皇清因之。

乌程县

战国楚立菰城为春申君封邑,秦攺名乌程县,以乌巾、程林二氏所居,乃名,属会稽郡。汉乌程县属吴郡。三国、吴、封孙皓为乌程侯,地在封内。后置吴兴郡,乌程县属之。晋、宋、齐因之。梁以乌程县为吴兴郡,陈复为乌程县,属吴兴郡。隋乌程县属湖州。唐因之。后五代乌程县属吴越国。宋乌程县属安吉州。元乌程县属湖州路。明乌程县属湖州府。皇清因之。

长兴县

晋、析乌程置长城县,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长城县,后复置,属湖州。唐攺名长州,又攺绥州,又攺雉州。后雉州废,复置长城县,属湖州。后五代避梁太祖父讳,攺为长兴县,属吴越国。宋长兴县,属安吉州。元升长兴属州,属湖州路。明复为长兴县,属湖州府。皇清因之。

德清县

唐析武康置武源县,寻攺名为临溪。后又改德清县,属湖州。后五代德清县属吴越国。宋德清县属安吉州。元德清县属湖州路。明德清县属湖州府。皇清因之。武康县汉析乌程置永安县,属吴郡。三国吴、因之。晋改为永康县,又攺为武康,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武康县,寻复置,属湖州。唐攺名安州,又改武州。后武州废,复置武康县,属湖州。后,五代武康县钱氏割属杭州。宋武康县属安吉州。元武康县属湖州路。明武康县属湖州。皇清因之。

安吉州

汉析故鄣置安士县,属丹阳郡。三国吴、安吉县,属吴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省吉安县,唐复置安吉县,寻攺为桃州,寻又省,寻又置为安吉县,以属湖州。后五代安吉县属吴越国。宋攺湖州为安吉州,用县名也,仍领安士口县。元安吉县,属湖州路。明性安吉为州,属湖州。皇清因之。

孝丰县

明析安吉之孝丰等九乡置孝丰县,属湖州府。皇清因之。

宁波府属县沿革

宁波为扬州之域,盖堇子国也。夏封无余于越,此越东南境。春秋时,吴增封越邑,东至勾角,勾甬之名始见。又越语勾践之地,东至于鄞,鄞之名始见。吴越春秋,以越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云。勾践灭吴,欲置夫差甬东君三百家,而遂为越东南所际之全地。后越无疆为楚所灭,尚遗子孙在焉。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降越君,置勾章、𬪍鄞三县,属会稽郡。汉元封二年,会稽郡隶杨州刺史。新莽攺𬪍曰海,治鄞曰堇。东汉建武初,复其旧名。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为会稽郡,仍领县三,曰勾章、鄞𬪍。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会稽隶焉,而勾章𬪍鄞,仍属会稽郡。太康二年,封孙秀于会稽,改郡为国。永宁元年,国除,仍为郡。太宁二年,徒琅琊王为会稽王,郡改为国。宋永初元年,复以会稽为郡,仍领三县。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会稽郡。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会稽郡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会稽郡。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攺会稽郡为越州。天嘉三年,复以越州为会稽郡,仍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县大加并省,省东扬州,废会稽郡,置吴州总管府,废𬪍鄞及前会稽郡之余姚入勾章县,勾章属吴州。大业初,废吴总管府,改吴州日越州。三年,仍攺越州为会稽郡,勾章属焉。唐武德四年,攺会稽郡为越州,还故余姚地置姚州。自后别见,以勾章故𬪍鄞地置鄞州,不设县。八年,废州为𬪍,县属于越。贞观元年,越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东道越州属焉。二十六年,析𬪍县为奉化、慈溪、翁山四县,置明州。天宝初,攺明州为余姚郡,仍领四。县。至德二载,余姚郡隶浙东道。乾元元年,复为明州。广德二年,以台州之象山县来属明州。大历二年,省翁山县,明州之领县仍四。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明隶东道。乾宁二年,明州建望海军,又以望海镇置望海县。明州增县二。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明州属吴越国。三年,攺望海为定海县,𬪍县曰鄞县。而明州之领县凡五日: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宋建隆元年,升明州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吴越国除明州,仍领五县。至道三年,明州属两浙路。熙宁五年,析鄞县置昌国县。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三。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明属东路。绐兴二年,复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明州。庆元元年,升明州为庆元府,领县六日: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曰国。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庆元府,攺为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二年,攺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浙东道宣慰司于庆元路。元贞初,升昌国、奉化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攺庆元路为明州府属之。二年,昌国、奉化仍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州府隶焉。十四年,攺明州府为宁波府。二十年,除昌国县入定海。而宁波府领县五:曰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皇清因之。

鄞县

秦、勾章、鄞、𬪍三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𬪍为海,治县。鄞,日堇县。东汉、复为勾章、鄞𬪍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晋、宋、齐、梁因之。陈勾章、𬪍鄞三县,属越州,寻仍属会稽郡。隋勾章县废,即鄞入之,属吴州,寻属越州,寻仍属会稽郡。唐以勾章故𬪍鄞地置鄞州,后州废为可县,属越州,寻属明州,或属余姚郡,寻仍属明州。后五代改为鄞县,避梁祖讳茂云,属吴越国。宋鄞县属庆元府。元鄞县属庆元路。明鄞县属明州府,浔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慈溪县

唐以前本𬪍县,唐析置慈溪县,属明州,或属余姚郡,后仍属明州。后五代慈溪县,属吴越。宋,慈溪县属庆元府。元慈溪县属庆元路。明慈溪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奉化县

唐以前本胸县,唐析置奉化县,属明州,或属余姚郡,寻仍属明州。后五代奉化县属吴越国。宋奉化县,属庆元府。元升奉化为州,属庆元路。明复为奉化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定海县

唐。以望海镇为县,属明州。后五代攺为定海县,属吴越国。宋定海县属庆元府。元、元、定海县属庆元路。明定海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象山县。唐象山县,本台州地,属四州。后五代象山县属吴越国。宋豕山县,属庆元府。元象山县属庆元路。明象山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绍兴府属县沿革

禹置扬州,会诸侯江南计功,命日会稽。其后少康封无余,国号越,越之称所自始也。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吴。吴越兵兼并,疆塲屡易。后越勾践灭吴,传六世而无疆为楚所灭,越乃散亡。秦并天下,悉以故越地置会稽郡,山阴、诸暨、余暨、剡、余姚、上虞六县属之。汉高帝建荆国,国除,又立为吴国,国除,复为会稽郡,领县如故。新莽改诸暨曰疏虏,剡曰尽忠,余暨曰余衍。东汉建武初,复汉旧名会稽,仍领六县。永建四年,分浙江为东西二郡,东曰会稽郡。永和三年,析上虞置始宁县。兴平二年,析诸暨置汉宁县。汉宁别见。吴太平二年,攺余暨为永兴。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会稽隶焉。领县七,曰山阴、上虞、余姚、始宁、剡、永兴、诸暨。二年,封孙秀于会稽,攺郡为国。永宁元年,国除,仍为郡。太宁二年,徙琅琊王为会稽王,郡又为国。宋永初元年,复为郡,仍领七县。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会稽郡。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攺扬州刺史曰牧,会稽郡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会稽郡。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攺会稽郡为越州。天嘉三年,越州复为会稽郡,仍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会稽郡,置吴州总管府,又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四县,又废余姚入勾章县。勾章别见置会稽县。而吴州之领县三,曰会稽、剡、诸暨。废东阳郡之。吴宁入诸暨。大业初,废吴总管府,攺吴州曰越州。三年,复攺为会稽郡,仍领三县。唐武德四年,攺会稽郡为越州,以剡县置嵊州,而以其地为剡城县,以故余姚地置姚州。七年,姚州废为余姚县,析会稽复置山阴县,而越州之领县五,曰会稽、剡城、诸暨、余姚、山阴。八年,废嵊州及剡城,仍为剡县,并山阴入会稽。贞观元年,越州隶江南道,领县四。仪凤二年,析会稽置永兴县。乖拱二年,析置山阴县。万岁通天初,省山阴。武后时复置。开元二十一年,分为江南东道越州隶焉。二十六年,攺永兴曰萧山县,攺越州为会稽郡,领县六日:山阴、会稽、余姚、诸暨、剡、萧山。至德二载,会稽郡隶浙东道。乾元元年,复以会稽郡为越州。大历二年,省山阴县,七年复置。十四年,合渐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元年,析置上虞县。三年,复分浙东西道,分时越隶东道。元和七年,省山阴,十年又置。中和三年,越州升义胜军。光启三年,改为威胜军。乾宁三年,又攺为镇东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越属吴越国。二年,析剡置新昌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仍为越州。领县八日:山阴、会稽、余姚、诸暨、剡、萧山、上虞、新昌。至道三年,越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属越东路。宣和八年,攺剡曰嵊县。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仍领八县。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乾道八年,析诸暨置义安县。淳熙初废。元至元十三。年,克宋给兴府,攺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初,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属本路。至正癸卯年,攺诸暨州为诸全州。明洪武元年,绍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绍兴隶焉。二十一年,攺绍兴路为绍兴府,改诸全州为诸暨县。余姚州亦为县,属绍兴府。府领县八,曰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皇清因之。

山阴县

秦、山阴县,属会稽郡。汉、三国、吴、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山阴县,唐复置山阴县,属越州。后省而置者四。后,五代山阴县属吴越国。宋山阴县属越州,后属绐兴府。元山阴县属绍兴路。明山阴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会稽县

隋析山阴置会稽县,属吴州。唐会稽县属越州。后五代会稽县属吴越国。宋会稽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会稽县属绍兴路。明会稽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萧山县

唐析会稽置萧山县,属越州。后五代萧山县属吴越国。宋萧山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萧山县属绍兴路。明萧山县属绍兴府。皇凊因之。

诸暨县

秦、诸暨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攺名疏虏。东汉、复名诸暨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晋、宋、齐、梁、陈因之。隋诸暨县属吴州。唐诸暨县属越州。后五代诸既县属吴越国。宋诸暨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升诸暨为州,属绍兴路。明复为诸暨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余姚县

秦、余姚县,属曾稽郡。汉、三国、吴、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余姚县。唐置姚州,后州废,仍复为余姚县,属越州。后五代余姚县,属吴越国。宋余姚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升余姚为州,属绍兴路。明复为余姚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上虞县

唐析会稽置上虞县,属越州。后五代上虞县,属吴越国。宋上虞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上虞县属绍兴路。明上虞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新昌县

后五代梁析剡置新昌县,属吴越国。宋新昌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新昌县属绍兴路。明新昌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嵊县

秦剡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尽忠。东汉、复为剡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剡县属吴州。唐以县置嵊州,即其地为剡城县,后俱废,仍为剡县,属越州。后五代剡县,属吴越国。宋攺名嵊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嵊县属绍兴路。明嵊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治州府属县沿革

台在禹贡时为扬州。春秋属越,越亡入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初,越王之后,闽越君摇率越人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以其地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攺治县曰章安。兴平二年,析章安置始平县。吴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又置临海郡,领县三,曰章安、始平、临海。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郡隶焉,攺始平为始丰,析临海置宁海县。永和三年,析始丰置乐安县。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临海郡隶焉。领县五,曰章安、始丰、临海、宁海、乐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临海郡。大同六年,攺临海郡为赤城郡,寻复旧。陈永定二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天嘉三年,更置东扬州,统临海郡。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临海郡,置处州,并章安、宁海、始丰入临海县,临海属处州。疑乐安同时废入,而隋书及各志不载,阙之。十二年,攺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又攺为永嘉郡,领临海县。唐武德四年,以临海县为海州,复置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四县,与临海为县五,俱属海州。五年,攺海州为台州。六年,省宁海入章安。八年,省始丰、乐安、章安入县海。而台之领县一。贞观元年,台州隶江南道。八年,复置始丰县。上元二年,置永宁、乐安二县,攺始丰日唐兴。永昌初,复置宁海县。天授元年,攺永宁为黄岩。神龙二年,析宁海置象山县,而台之领县凡六:日临海、唐兴、黄岩、乐安、宁海、象山。开元二十一年,以台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攺台州为临海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临海郡隶东道。乾元初,复为台州。广德二年,以象山属明州,而台之领县损三。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台属于东。光启三年,台州升德化军。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台属吴越国,攺唐兴、日新兴。唐同光初,攺新兴仍为始丰。天成二年,攺乐安为永安。晋天福初,改。始丰为台兴。金宋建隆四年,攺台兴为天台。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台仍领县五,曰临海、天台、黄岩、永安、宁海。至道三年,台属两浙路。景德四年,攺永安为仙居。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台隶于东。绍兴二年,又以台州属东路。元至元十三年,改台州为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台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三年,攺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初,升黄岩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台州府,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二年,复以黄岩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隶焉。成化六年,析黄岩与温州之乐清置太平县,属台州府。府领县六:曰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天台、仙居,皇清因之。

临海县

汉、本回浦县地。东汉、攺名章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析置临海县,属临海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临海县属处州。唐临海县属台州。后,五代临海县属吴越国。宋临海县属台州。元临海县属台州路。明临海县属于治州府。断工诸之皇清因之。

黄岩县

唐析临海置永宁县,后改为黄岩县,属治州。后五代黄岩县属吴越国。宋黄岩县,属台州。元升黄岩为州,属台州路。明复为黄岩县,属治州府。皇清因之。宁海县,晋、析临海置宁海县,属临每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宁海县。唐复置宁海县,属台州,寻省,寻又复。后五代宁海县属吴越国。宋宁海县,属台州。元宁海县属台州路。明宁海县属治州府。皇清因之。

太平县

明析黄岩与温之乐清置太平县,属治州府。皇清因之。

天台县

三国吴、本汉章安地,析置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名始丰县,属临海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始丰县,唐复置始丰县,属台州,寻省。寻又复改曰唐兴。后五代攺名新兴,又改始丰,又改台兴,属吴越国。宋改名天台县,属台州。元天台县属台州路。明天治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仙居县

晋、析始丰置乐安县,属临海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疑废乐安。唐复置乐安县,属治州,寻省,寻又复。后五代改名永安县,属吴越国。宋改名仙居县,属治州。元仙居县属台州路。明仙居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金华府属县沿革

古扬州之域也。夏封为于越。春秋战国,吴、越兼并由楚。而秦初置乌伤县,属会稽郡。汉封荆国,后又封吴国,地在封内,国除,仍属会稽郡。新莽改乌伤为乌肴,光武时,复其名。初平三年,析乌伤置长山县。吴赤乌八年,又析置永康县,俱属会稽郡。宝鼎元年,分会稽置东阳郡,以其郡在金华山之阳、瀫水之东也,而乌伤、长山、永康属之。晋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东阳隶焉。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东阳郡。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并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东阳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阳州,统东阳郡。十年,割吴郡之建德来属。大同六年,改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东阳郡为缙州,寻复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扬郡,置婺州,盖以天文为婺女分野,因名州云。改长山县曰吴宁。婺州仍领县三,曰永康、乌伤。吴宁。十二年,改吴宁为东阳。十八年,攺东阳为金华。大业初,攺婺州为东阳郡。唐武德四年,攺东阳郡为婺州,攺永康为丽州,乌伤为绸州,以建德县隶严州。六年,废绸州为义乌,废丽州为永康,而婺州之领县三,曰永康、义乌、金华。贞观元年,婺州隶江南道。咸亨五年,析金华西郡置兰溪县。垂拱二年,析义乌之东置东阳县,仍郡旧名也。攺金华县为金山。天授初,析永康置武义县,寻改为武成。长安四年,改金山仍为金华。开元二十一年,娑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攺婺州为东阳郡,领县六:曰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成。十三载,析义乌之北鄙与兰溪之东二乡置浦阳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东阳郡隶东道。乾元元年,复以东阳郡为婺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娑属于东。天祐中,攺武成为武义县。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务属吴越国。贞明三年,攺浦阳为浦江县,东阳为东塲县。晋天福四年,升婺州为武胜军。又升为武胜府。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改东塲为东阳县务州领县七:曰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义、浦江。淳化元年,攺武胜军为保宁军。至道三年,婺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复合为三。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务属于东。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婺州。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婺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三年,攺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婺州路属之。又置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于婺州路。元贞初,升兰溪为州,属本路。明克元,攺婺州路为宁越府,寻又攺为金华府。洪武元年,攺江浙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金华府隶焉。二年,复以兰溪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隶焉领县七。成化七年,析义乌置汤溪县,而金华府之领县八:曰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皇清因之。

金华县

东汉、析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三国、吴、长山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攺名吴宁,又改名东阳,后攺为金华县,属务州。唐改名金山,寻复名金华,属婺州。后五代金华县属吴越国。宋金华县属婺州。元金华县属婺州路。明金华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兰溪县

唐析金华置兰溪县,属婺州。后五代兰溪县属吴越国。宋兰溪县,属婺州。元升为兰溪州,属务州路。明复为兰溪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东阳县

唐析义乌置东阳县,属婺州。后五代改名东阳县。钱镠与杨行密仇恶,闻其姓之同音者,请于梁,更之,属吴越国。宋复名东阳县,属务州。元东阳县,属务州路。明东阳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断工通斗之,皇清因之。

义乌县

唐攺乌伤置义乌县,属婺州。后五代义乌县,属吴越国。宋义乌县属姿州。元义鸟县属务州路。明义乌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永康县

三国吴、析乌伤置永康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永康县,寻复置,属务州。唐即县地属丽州。后州废,仍为永康县,属婺州。后五代永康县属吴越国。宋永康县属婺州。元永康县属务州路。明永康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武义县

唐析永康置武义县,寻改名武成,后仍为武义,属婺州。后五代武义县属吴越国。宋武义县属婺州。元武义县属务州路。明武义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浦江县

唐析义乌、兰溪置浦阳县,属务州。后五代改名浦江县,属吴越国。宋浦江县属婺州。元浦江县,属婺州路。明浦江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之二,沿革皇清因之。汤溪县明析义乌置汤溪县,属金华府。皇清因之。

衢州府属县沿革

衢本扬州地,封为于越,其西为姑蔑,傅载弥庸建姑蔑之旗,是也。战国属楚。及秦置太末县,属会稽郡。孟康以太音如闼,后汉志始作太云。新莽攺太末为末治。建武初,复曰大末。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仍为会稽郡。初平三年,析置新安县。建安四年,又析置丰安县,其将郑平戍峥嵘镇,即此。又析新安置定阳县,俱属会稽郡。吴赤乌二年,析太未置平昌县。三年,攺太末为龙丘,分会稽置东阳郡,统县五,曰龙丘、新安、丰安、定阳、平昌。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东阳隶焉。改平昌为遂昌,攺新安曰信安。后遂昌、定阳废。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东阳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并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东阳隶焉。工通。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东阳郡。大同六年,攺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攺东阳郡为缙州,寻复为东阳郡,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阳郡,置务州,并太末、丰安入吴宁县。吴宁见金华。太末既改龙丘,而志云太末者,不知复于何时矣。大业三年,攺㜈州为东阳郡,领县一,曰信安。唐武德四年,攺东阳郡为婺州,以信安县置衢州,又析置定阳、须江及太末、白石四县。六年,废衢州,仍为信安县,定阳亦废。七年,废太末、白石二县。八年,废须江县,信安属㜈州。贞观元年,婺州隶江南道。八年,复置龙丘县。咸亨五年,析信安置常山县。垂拱二年,复置衢州,领县三,曰信安、龙丘、常山。四年,复置须江县。如意初,析龙丘置盈川县。开元二十一年,衢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初,改衢州为信安郡,领五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信安郡隶东道。乾元初,复为衢州,以常山割属信州,后以地远,复属于衢。信州今江西地。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衢属于东。元和七年,盈川废。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县。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衢属吴越国。唐长兴二年,改龙丘为龙游县,须江为江山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衢隶两浙路。领县四: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六年,以常山之开化塲置开化县。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衢属于东。宣和四年,诏避龙字,改龙游曰盈川县。建炎三年,复为龙游。绍兴二年,衢隶两浙东路。咸淳初,攺江山曰礼贤县,常山曰信安县。元至元十三年,改为衢州路,属江淮行省,而礼贤、信安仍为江山、常山县。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衢州路隶焉。明克元,攺衢州路为龙游府,次年攺为衢州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隶焉。府领县五,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皇清因之。

西安县

东汉、析太末置新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新安县,属东阳郡。晋以弘农有新安,改名信安县,属东阳郡。宋、齐、梁、陈因之。隋信安县属婺州。唐信安县属衢州,寻改名西安县。后五代西安县属吴越国。宋西安县,属衢州。元西安县,属衢州路。明西安县属龙游府,寻又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龙游县

秦太末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攺名末治。东汉复名太末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改名龙丘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龙丘县属。务州唐废龙近县,后复置,属衢州。后五代改名龙游县,属吴越国。宋攺名盈川,后仍名龙游,属衢州。元龙游县,属衢州路。明龙侠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江山县

唐析信安置须江县,属衢州,寻省,寻复。后五代改名江山县,属吴越国。宋改名礼贤县,属衢州。元复名江山县,属衢州路。明江山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常山县

唐析信安置常山县,属衢州,后割属信州,寻复还。后五代常山县,属吴越国,宋改名。信安县,属衢州。元复名常山县,属衢州路。明常山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开化县

宋析常山置开化县,属衢州。元开化县属衢州路。明开化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严州府属县沿革

地本扬州南境,春秋间属吴越,战国属楚。秦灭楚,置会稽郡,于桐江置富春县。富春,别见杭州。汉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建安十三年,孙权遣贺齐击定山越,破之,置新都郡,置始新、新定二县。以属之。吴黄武四年,析富春置建德、桐庐、新曰三县,属吴郡。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新都二郡隶焉。攺新都郡日新安郡,攺吴郡之新昌为寿昌县,改新安郡之新定为遂安县。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新安郡。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攺扬州刺史日牧吴、新安二郡隶焉。梁普通二年,分吴郡之寿昌县属新安郡。六年,复立东扬州。十年,分吴郡之建德县属东阳郡。东阳别见金华。而吴郡止领桐庐三县。新安郡领始新、遂安、寿昌三县。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天嘉三年,复立东扬州。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阳、新安二郡,桐庐、建德亦废,而吴郡自后别见。改始新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置婺州以领之。仁寿二年,以新安故城置睦州,领县三,曰新安、遂安、桐庐,盖遂安、桐庐二县,于是年复置。大业三年,改睦州为遂安郡,攺新安县为雉山。唐武德四年,复以遂安郡为睦州,领县二曰雉山、遂安。以桐卢为严州,复置建德县,又析桐庐七乡置分水县,而严州领县二,曰建德、分水。七年,废严州,并建德、分水、八桐庐属睦州。睦之领县加曰桐庐。寻以睦州为东睦州。八年,仍为睦州。贞观元年,睦州隶江南道。永淳二年,复置建德县。文明元年,以雉山为新安县,又置武成县,俱属睦州。睦州领县五,曰新安、遂安、桐庐、建德、武盛。永昌元年,莽新安置寿昌县。载初元年废。神龙元年,复置寿昌县,攺武盛为分水县。开元二十年,攺新安为断工,通六子之二。还淳县。二十一年,以睦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睦州为新定郡,领县六:曰建德、桐庐、寿昌、还淳、分水、遂安。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新定郡隶浙西道。乾元元年,新定郡仍为睦州。宝应元年,析分水置昭德县。大历十四年,仍并入分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睦隶于西。永贞元年,攺还淳为青溪县。光化中,割桐庐属杭州。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睦属吴越国。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国除,睦州隶两浙路,桐庐仍属睦州,而睦州之领县仍六。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三。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睦州属西路。政和七年,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使。宣和元年,改青溪为淳化县。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军为遂安军。绍兴元年,改淳化为淳安县。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严州属焉。咸淳元年,升严州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攺建德府为安抚司,后攺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德路属之。明克元,改建德路为建安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安府隶焉。二十五年,攺建安府为严州府。领县六:曰建德、淳安、遂安、桐庐、寿昌、分水。皇清因之。

建德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建德县,属吴郡。晋、宋、齐因之。梁建德县割属东阳郡。陈因之。隋废建德县,唐复置建德县,属睦州。后,五代建德县属吴越国。宋建德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建德县属建德路。明建德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淳安县

汉始新县,属新都郡。三国吴、因之。晋始新县,属新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攺名新安县,属睦州,寻又攺名雉山县,属遂安郡。唐复名新安,属睦州。既又攺名还淳,避宪宗讳,又攺名青溪县。后五代青溪县,属吴越国。宋改名淳化县,属严州,后攺名淳安县,属建德府。元淳安县属建德路。明淳安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遂安县

汉新定县,属新都郡。三国吴、因之。晋改名遂安县,属新安郡。宋、齐断工通酌眷之。梁、陈因之。隋并人新安县,寻复置遂安县,属睦州,后属遂安郡。唐遂安县属睦州。后五代遂安县属吴越国。宋遂安县属严州,寻属建德府。元遂安县属建德路。明遂安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寿昌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新吕县,属吴郡。晋攺名寿昌县,属吴郡。宋、齐因之。梁寿昌县,属新安郡。陈因之。隋省寿昌县,唐复置寿昌县,寻省,又复属睦州。后五代寿昌县属吴越国。宋寿昌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寿昌县属建德路。明寿昌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桐庐县

三国吴析富春直桐庐县,属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桐庐县,寻复置,属睦州。唐因之。后五代,桐庐县,钱氏割属杭州。宋桐庐县属严府,又属建德府。元桐庐县属建德路。明桐卢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分水县

唐析桐庐置分水县,寻省,寻复改名武盛县,后仍名分水,属睦州。后五代分水县属吴越国。宋分水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分水县属建德路。明分水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皇清因之。

温州府属县沿革

温在古扬州域。春秋战国属越,越亡属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初,越勾践之后,闽君摇从诸侯灭秦击楚。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攺治县曰章安。永和二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吴赤乌二年,析永宁置罗阳县,寻攺为安阳,属会稽郡。太平二年,分置临海郡,章安、永宁、安阳属之。晋太康兀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隶焉,攺安阳为安固。四年,析安固置始阳,寻攺为横阳县。太宁元年,分立永嘉郡。宁康二年,析永宁置乐成县。永嘉郡领县四,曰永宁、安固、横阳、乐成。而章安自属临海郡,别见台州。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永嘉郡隶焉。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攺扬州刺史日牧永嘉郡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弁属扬州,攺永嘉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为永嘉郡,更置东扬州。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永嘉郡,置处州,省横阳人安固,攺永宁为永嘉县,而处州之领县三,曰永嘉、安固、乐成。十二年,攺处州为括州,省安固、乐成入永嘉县。大业三年,攺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括州,领永嘉一县。五年,又置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为东嘉州。七年。省乐成入永嘉。贞观元年,以州县数多,命并省,省横阳入永嘉,省永宁入安固,省东嘉州入括州,隶江南道。上元二年,分括之永嘉、安固二县为温州。载初元年,析永嘉复置乐成县。大足初,析安固复置横阳县。而温州之领县四,曰永嘉、安固、乐成、横阳。开元二十三年,温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攺安固为瑞安县,攺温州为永嘉郡,仍领四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永嘉郡隶浙东道。乾元初,复以永嘉郡为温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浙东西道,分时温为东道。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温属吴越国。二年,攺乐成曰乐清。乾化二年,攺横阳为平阳。晋天福四年,建为观海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倜纳土,国除温,仍领县四,曰永嘉、瑞安、乐清、平阳。至道三年,温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复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温属东路。政和七年,升温州为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应道军。绍兴二年,又以温州属东路。淳祐初,升温州为瑞安府,仍领四县。兀至元十三年,攺瑞安府为温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攺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初,升瑞安、平阳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攺温州路为温州府,属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二年,瑞安、平阳复为县。九年,攺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温州府隶焉。景泰二年,析瑞安、平阳置秦顺县,属温州府。府领县五:曰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皇清因之。

永嘉县

汉、置治县,属会稽郡。东汉,攺名章安县,后分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宁县属临海郡。晋永宁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攺名永嘉县,属处州。唐永嘉县属括州,后属温州。后五代永嘉县属吴越国。宋永嘉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永嘉县属温州路。明永嘉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乐清县

晋、析永宁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乐成县,唐复置乐成县,属温州。后,五代攺名乐清县,属吴越国。宋乐清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乐情县属温州路。明乐清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瑞安县

三国吴、析章安置罗阳县,后攺为安阳,属临海郡。晋改名安固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安固县。唐复置安固县,属括州,后属温州,攺名瑞安县。后,五代瑞安县属吴越国。宋瑞安县,属温州,后属瑞安府。元升为瑞安州,属温州路。明复为瑞安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平阳县

晋、析安固置始阳县,寻改名横阳,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省横阳县,唐复置横阳县,属温州。后五代攺名平阳县,属吴越国。宋平阳县,属温州,后属瑞字府。元升为平阳州,属温州路。明复为平阳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泰顺县

明析瑞安、平阳置泰顺县,属温州府。皇清因之。

处州府属县沿革

处州,古扬州地。春秋、战国属越,越亡入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越王后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改治县为章安。兴平二年,析章安南乡置松阳县。吴太平二年,分置临海郡,领章安、松阳二县。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隶焉。太宁元年,分立水嘉郡,领松阳县,而章安自属临海郡,别见台州。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永嘉郡。孝建初,攺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攺扬州刺史曰牧,永嘉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攺永嘉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为永嘉郡,更置东阳州,永嘉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永嘉郡,置处州,析松阳之东乡置括苍县。处州之领县二,曰松阳、括苍。十二年,攺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攺括州为永嘉郡,领括苍、松阳二县。唐武德四年,以松阳为松州,复以永嘉郡为括州,领括苍一县。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贞观元年,括州隶江南道。圣历初,析括苍置缙云县。景云二年,析括苍置青田县,析松阳置遂昌县,而括之领县凡五,曰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开元二十三年,以括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攺括州为缙云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缙云郡隶东道。乾元初,攺缙云部为处州,析括苍置龙泉县,而处之领县加一。后处州复为括州,时不可考。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复以括州为处州,避代宗太子适名也。括苍亦攺为丽水。建中初,复分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处隶于东。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处属吴越国。四年,钱镠与杨行密仇恶,闻其姓,攺松阳郡为长松。晋天福四年,攺长松县为白龙。宋太平兴国二年,钱倜纳土吴越国,除处州。领县六:曰丽水、白龙、缙云、青田、遂昌、龙泉。至道三年,处州属两浙路。咸平二年,攺白龙仍为松阳县。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处隶东路。宣和四年,诏避龙字,攺龙泉为剑川。绍兴初,复为龙泉县。二年,又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处州。庆元三年,析龙泉置庆元县,而处之领县凡七:曰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元至元十三年,改处州为处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攺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处州路属之。至正戊戍,明克处州路,攺为处州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攺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隶焉。领县七,仍宋旧。景泰二年,析丽水置云和、宣平二县,析青田置景宁县,而处之领县加三。凡十县日: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龙泉、庆元、云和、宣平、景宁。皇清因之。

丽水县

隋析松阳置括苍县,属处州,寻属括州,寻属永嘉郡。唐括苍县属括州,寻又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攺名丽水县。后五代丽水县属吴越国。宋丽水县属处州。元丽水县属处州路。明丽水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缙云县

唐析括苍置缙云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缙云县属吴越国。宋缙云县属处州。元缙云县属处州路。明缙云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青田县

唐析括苍置青田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青田县属吴越国。宋青田县属处州。元青田县属处州路。明青田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松阳县

汉、析章安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松阳县属临海郡。晋松阳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松阳县属处州,浔属括州,寻属永嘉郡。唐攺为松州,后州废,后为松阳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攺为长松县,后以岁旱祷雨,有白龙见,改名白龙县,属吴越国。宋仍为松阳县,属处州。元松阳县属处州路。明松阳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遂昌县

唐析松阳置遂吕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遂昌县属吴越国。宋遂昌县属处州。元遂昌县属处州路。明遂昌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云和县

明析丽水之元和乡置云和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龙泉县

唐析括苍置龙泉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龙泉县属吴越国。宋龙泉县属处州。元龙泉县属处州路。明龙泉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庆元县

宋析龙泉置庆兀县,属处州。元庆元县属处州路。明庆元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景宁县

明析青田之深辕诸乡置景宁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宣平县

明析丽水之宣兹寺乡置宣平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