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国士无双

附录一 蒋廷黻生平及著述年表简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诞生

十二月七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县)楮塘铺(今属廉桥镇)一中等农商之家。父蒋恕学,母熊氏。

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五岁

春,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同乡贺家小姐订婚。

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六岁

与兄蒋嵝入二伯蒋兰圃所办私塾就读。

生母熊氏病逝,开始由祖母照顾衣食;约两年后,始由继母照顾。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七岁

与兄转读赵家私塾,开始住校生活。

一九○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八岁

在赵家私塾读书。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 九岁

与兄转读邓家私塾,仍过住校生活。

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十岁

在邓家私塾攻读。

清廷废科举,二伯决议送兄弟二人入新式学堂。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十一岁

春,与兄入长沙明德学堂就读。

秋,与兄转入湘潭益智中学(长老教会学校)就读。在益智中学学习四年半时间内,受到林格尔夫人(mrs. jean lingle)的教育和诸多照顾。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十六岁

继续在益智中学攻读。

夏,因病随林格尔夫人到庐山牯岭避暑休养,期间参与许多教会活动。

秋,辛亥革命爆发,益智中学停办,计划随林格尔夫人赴美留学,并抵上海;受洗为基督徒。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十七岁

元月中旬,只身搭乘“波斯”轮赴美。

二月,船抵旧金山,暂住青年会,旋入密苏里州派克学院(park academy),半工半读,靠体力劳动和演讲赚取生活费。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十八岁

春,向湖南省长申请并获得奖学金,每月八十美金。

夏,接兄来美入派克学院就读。

是年,与朋友一起组织俱乐部。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 十九岁

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秋,转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

因国内政局变动,停发奖学金,重新开始自力更生。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二十三岁

六月,从奥柏林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赴纽约接受一星期青年会战地工作训练,准务赴法国。

同时,受兄长婚姻悲剧影响,经过长期抗争,毕业前后终于正式与五岁时订婚的贺小姐解除婚约。

七月,应基督教中国学生青年会约请,赴法国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华工服务。

十月,到巴黎青年会总部述职。

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续留法国为华工服务。公事之外,尽量旅行,以增广见闻。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二十四岁

一月,巴黎和会开幕。和会期间数度赴巴黎,关心对中国的决议。

六月,与晏阳初由法返美。

夏,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秋,改习政治,旋转攻历史。

一九二○年(民国九年) 二十五岁

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历史。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二十六岁

夏,任美国东部各大学中国学生夏令会主席。

秋,开始撰写博士论文,题目是《工党与帝国:1880年以来英国工党对英帝国主义政策反应之研究,以其代表在国会的舆论为主》(labor and empire: a stndy of the reaction of british labor,mainly as represented in parliament,to british imperialism since 1880 )。

十一月,华盛顿会议期间,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担任后援会英文刊物的编辑;并以民间代表余日章秘书身份参与其会。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二十八岁

完成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春,返国,与唐玉瑞同船,在船中宣布结婚。

夏,父亲去世。

秋,得张伯苓赏识和支持,任教于南开大学。教课之余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并与学生合译海斯(carlton j. h. hayes)著《族国主义论丛》一书。

十二月,由天津返湖南老家探亲。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 二十九岁

任教于南开大学。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三十岁

任教于南开大学。

夏,应邀往西北大学暑期讲习会演讲。

十二月,在《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发表第一篇论文《现今史家的制度改革观》。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三十一岁

任教于南开大学。

三月,在《现代评论》,发表《统一方法的讨论》。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三十二岁

任教于南开大学。

春,与何廉到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国中部地区游历。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三十三岁

夏,与南开大学的同仁赴东北考察。

秋,完成《族国主义论丛》中译本。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三十四岁

五月,应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请,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兼任历史系主任。

六月,在《北海图书馆月刊》第二卷第六号,发表《评清史稿邦交志》。

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 三十五岁

任教于清华大学。

《族国主义论丛》中译本由上海新月书店正式出版。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三十六岁

任教于清华大学。

十月二十七日,在《北平晨报》,发表《东北问题的背景及其解决方法》。

十月,在《清华学报》第六卷第三期,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

十一月,出版《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卷)》一书。

十二月,发表《李鸿章——三十年后的评论》。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三十七岁

任教于清华大学。

五月,与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人于北平创办《独立评论》周刊,并负责编辑事务。

六月十二日,在《独立评论》第四号,发表《陈果夫先生的教育政策》。

九月十八日,在《独立评论》第十号,发表《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十月十六日,在《独立评论》第二十二号,发表《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十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二百四十期,发表《外交及外交史料》。

十一月六日,在《独立评论》第二十五号,发表《提倡国货的治本办法》。

十二月四日,在《独立评论》第二十九号,发表《中国社会科学的前途》。

十二月十八日,在《独立评论》第三十一号,发表《南京的机会》。

十二月,在《清华学报》第八卷第一期,发表《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 三十八岁

任教于清华大学。

一月十五日,在《独立评论》第三十五号,发表《我们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

一月二十二日,在《独立评论》第三十六号,发表《中国的政治》。

二月十九日,在《独立评论》第三十八号,发表《中国的教育》。

三月二十六日,在《独立评论》第四十三号,发表《热河失守以后》。

四月五日,在《独立评论》第四十五号,发表《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四月三十日,在《独立评论》第四十八号,发表《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五月二十一日,在《独立评论》第五十一号,发表《知识阶级与政治》。

六月十八日,在《独立评论》第五十五号,发表《教育的合理化——“这一星期”之三》。

七月二日,在《独立评论》第五十七号,发表《北平的前途及古物的保存“这一星期”之七》。

夏,以学者身份,受邀在江西牯岭首次谒见蒋介石。

九月十日,在《独立评论》第六十七号,发表《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九月十七日,在《独立评论》第六十八号,发表《九一八——两年以后》。

九月二十四日,在《独立评论》第六十九号,发表《对大学新生贡献的几点意见》。

十月一日,在《独立评论》第七十号,发表《外交与舆论》。

十月八日,在《独立评论》第七十一号,发表《帝国主义与常识》。

十二月十日,在《独立评论》第八十号,发表《革命与专制》。

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独立评论》第八十三号,发表《论专制并答胡适之先生》。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 三十九岁

任教于清华大学。

一月二十一日,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新名词·旧事情》。

二月四日,在《独立评论》第八十八号,发表《国际现势的分析》。

春,得蒋介石再次约见,并咨之以外交问题。

三月十一日,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建设的出路不可堵塞了》。

五月十三日,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平教会的实在贡献》。

五月十三日,在《独立评论》第一○○号,发表《论“日本和平”》。

七月,赴苏联考察,并开展欧洲之旅。

七月八日,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十月四日,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九卷第四期,发表《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十月二十一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二三号,发表《经过“满洲国”——欧游随笔之一》。

十月二十八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二四号,发表《车窗中所看见的西比利亚——欧游随笔之二》。

十一月四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二五号,发表《观莫斯科——欧游随笔之三》。

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二八号,发表《观列宁格拉——欧游随笔之四》。

十二月三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三二号,发表《赤都的娱乐——欧游随笔之六》。

十一月,出版《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一书。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 四十岁

二月十七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三八号,发表《出苏俄境——欧游随笔之八》。

二月二十四日,在《独立评论》第一三九号,发表《俄德的异同——欧游随笔之九》。

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一日,在《独立评论》第一六五、一六六号,发表《矛盾的欧洲》。

九月,回到清华。

十二月三日,在天津《大公报》,发表《非常时期之青年》。

十二月,辞去清华大学教职,赴南京就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 四十一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七月二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报》,发表《地方行政的几个问题》。

十月十日,在《大公报》二十五年国庆特刊,发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十月,被派任为驻苏联大使,十一月七日到任,十一月十一日呈递国书。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 四十二岁

任驻苏联大使。

是年,在莫斯科晤见蒋经国,并助其回国。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 四十三岁

元月,卸驻苏联大使职,离任返国。

五月,在汉口完成《中国近代史》一书。

五月,重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十一月,与翁文灏、何廉、陈之迈诸人创办《新经济半月刊》。

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在重庆《大公报》,发表《青年的力量》。

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 四十四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一九四○年(民国二十九年) 四十五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春,与吴景超、崔礼诸人赴湖南、广东等地视察。

七月,结束视察工作,回到重庆。

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 四十六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十一月,与十四位省主席在重庆举行圆桌会议。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 四十七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 四十八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十一月,赴美参加联合国有关战后救济会议,为其参加国际组织会议之始。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九岁

任行政院政务处长。

七月,赴美出席联合国金融财政会议,被推举为一委员会之主席。

十一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正式成立,蒋被任为“联总”中央委员会中国代表,常驻华盛顿。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五十岁

春,免行政院政务处长职,转任“联总”中国代表及中央委员会代表。

秋,抗战胜利,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成立,蒋被任为首任署长。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五十一岁

监察院提案弹劾蒋在“行总”的措施。

十月一日,国民政府解除蒋在联总及行总之职务。

秋末,奉派代表国民政府出席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会议。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五十二岁

夏,被任命为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代表。

九月,被任命为出席联合国第二届常会中国代表团代表,旋继郭泰祺为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四月二十六日,在《世纪评论》第一卷第十七期,发表《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

六月十四日,在《世纪评论》第一卷第二十四期,发表《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五十三岁

七月二十一日,与沈恩钦在美国结婚(此前单方面与前妻唐玉瑞办理了离婚手续)。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三届常会中国代表团代表。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五十四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四届常会“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

十一月,提出“控苏案”。

年底,在纽约宣布组织“中国自由党”,卒无结果。

一九五○年(民国三十九年) 五十五岁

元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提出《中国代表权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指派的代表任之》草案,蒋极力阻挠。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五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五一年(民国四十年) 五十六岁

三月二十日,返台述职;四月十一日,离台返任。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六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五二年(民国四十一年) 五十七岁

二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控苏案”之决议。

十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七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改任代表团团长。

一九五三年(民国四十二年) 五十八岁

五月九日,返台述职;五月二十六日,离台返任。

八月十六日,在《自由中国》第九卷第四期,发表《高等教育的一方面——对台大的一项建议》。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八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五四年(民国四十三年) 五十九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九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一九五五年(民国四十四年) 六十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一九五六年(民国四十五年) 六十一岁

三月十日,返台述职,获台湾当局颁赠卿云勋章;三月二十八日离台。

十一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一届常会“中国代表团”代表。

一九五七年(民国四十六年) 六十二岁

春,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二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一九五八年(民国四十七年) 六十三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三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五九年(民国四十八年) 六十四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四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六○年(民国四十九年) 六十五岁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五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一九六一年(民国五十年) 六十六岁

五月四日,返台述职;五月十一日,离台返任。

九月,担任出席联合国第十六届常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十一月,被派任为国民党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一九六二年(民国五十一年) 六十七岁

一月四日,到任“驻美大使”;一月十二日,呈递“国书”。

七月二十九日,辞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兼职。

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一九六三年(民国五十二年) 六十八岁

任“驻美大使”。

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六十九岁

任“驻美大使”。

四月三日,返台述职;四月二十四日,离台返任。

一九六五年(民国五十四年)七十岁

五月,从“驻美大使”任内退休,移居纽约。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约,作“口述历史”录音。

十月九日,因癌症病逝于纽约。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