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三字经训诂

三字经训诂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

三字经训诂

三字经训诂,歙西徐士业建勋氏校刊。

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予不揣荒陋,谬为训诂,不无贻诮高明,然于稚习之助,庶或有小补云尔。岁在康熙丙午,嘉平之吉,讱庵王相晋升甫识。

人之初,性本善,

此立教之初,发端之始,故本于人之初生而言之:天之所生谓之人,天之所赋谓之性,秉彝之良谓之善。人生之初,始有知,则先识其母,始学语,则先呼其亲。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朱子曰:人性皆善,不其然乎?

性相近,习相远。

此承上文而言。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人初生时,智愚贤不肖皆同此性本。相近而无别也。及乎知识既开,气禀各异,资之敏者则为智,识之暗者则为愚,循乎理者则为贤,纵乎欲者则为不肖。反之秉彝之善性,不既大相远乎?此无他,习气使然也。惟君子为能有养正之功,而不使幼稚之性移于不善也。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正之谓。何谓能教也?人非圣人,岂能生知?非亲不育,非教弗成。有子而不教则昧。

其天赋之良,悖理纵欲,日迁于不善矣,教之何如?古者妇人有娠,坐不偏,卧不侧,立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勿使娇声;能行,使知四方上下;能揖,教以礼让尊亲,此阿保母氏之教也。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父师之教也。然教之之道,又贵在专而无倦,盖不专则学难成就,倦教则子益废弛,非教之善道也。○娠音身。

昔孟母,择邻处,

母氏之教本于慈,由巽而入,教之所宜先也。古之贤母,能教子以成大名者,惟孟母最著。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也。父早丧,母仉氏,居近屠肆。孟子幼尝嬉戏其间,学为屠人宰割之事。孟母曰:此非可以居子也。乃迁于郊,居近坟茔。孟子又学为埋葬哭泣之戏,孟母曰:此亦非可以居子也。又迁于学宫之旁。孟子朝夕学为揖让之礼,进退周旋之节,孟母曰:此可以教吾子矣。遂安居焉。古语云:交必择友,居必择邻。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其此之谓乎。○仉音掌。

子不学,断机杼。

杼者,织机之梭。孟母平居以织纺为事。孟子稍长,出从外傅,偶倦而返,孟母引刀自断其机。孟子惧,跪而请问。母曰:子之学,犹吾之织也。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疋。今子学为圣贤,乃厌倦而求归,犹吾织布未成而自断其机也。孟子感悟,乃往受业于子思之门,绍明圣学,皆母教也。○杼音暑。

窦燕山,有义方,

为父之教,本于严以正而训教之,不可忽也。近代之严父,能教诸子皆成令名者,惟窦氏为最。窦禹钧,幽州人,以地属燕,因号燕山。其为训也,家庭之礼,肃于朝廷内外。之防,严于宫禁,父子之训,凛于官师。左传石碏曰: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如燕山之教,可谓义方也已。○碏,音崔。

教五子,名俱扬。

燕山五子:仪、俨、侃、称、僖,宋初皆为名臣巨卿,世守其父之家法,奕叶贵显,皆严亲训迪之功也。○称音称,迪,音惕。

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之于子,不患不慈,但患失教。有子而不能教,岂非父之过乎?

教不严,师之惰;

师长之于弟子,不患无教,但患不严,不严则弟子怠玩而不遵,志荒而业废矣。此为师之过也。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古语云:养子不教父之过,训道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又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呜呼老矣!是谁之愆?言悔之无及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义,道义也。礼经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美玉,不琢不磨,不成器物,则无所用。犹人虽有美材,不勤学问,则不能知理义道德,终不可谓成人也。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此言为子弟之道也。凡为人子弟,当少年无事之时,宜当亲近明师,交结良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爱亲敬长之道,进德修业,以为立身之本。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初学之士,不可不知也。昔汉时,有江夏黄香,年九岁,即知孝于亲,每当夏日炎执之时,则扇父母之帷帐,使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温煖其亲之衾裯枕席,以待亲之煖卧。幼而行孝如此,虽云天性,然人子之道,昏定晨省,冬温夏凊,礼当然也。○凊音静。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敦伦笃谊,友于为重。兄弟之义,幼学所宜知也。汉时,鲁国孔融,年始四岁,即知友爱敬让之道。时有馈送其家梨一筐,诸兄竞取之,融独后,又择其最小者取之。人问:尔何独取小者?答曰:我本小儿,当取小者。即此可观其谦恭敬让之一端。日后罹钩党祸,兄弟一门争死,其孝友之风,灿然千古矣。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孝弟之道,人伦所当尽,见闻之理,幼学所宜知。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其目则为数,识其义则为文。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日新其德。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及乎闻见既广,知识既深,则言寡尤而行寡悔矣。

一而十,十而百。

此以下皆言知某数也。万物之数,起一于。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百者,十之盈也。

百而千,千而万。

十累而盈满,十则为百;百累而盈满,十则为千;千累而盈满,十则为万也。过此以往,数无纪极,莫之能穷也。

三才者,天地人。

混沌之气,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天地之间,万物群生,惟人最贵。人为万物之灵,气禀阴阳,道敦化育,生生不息,与天地参,故曰三才。

三光者,日月星。

日本乎阳之精,照临于昼;月本乎阴之魄,光明于夜。五星列宿,皆丽乎天,辉煌灿烂,布列森罗,配乎日月,谓之三光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纲者,统系也。天下之大网有三:君正于朝,为臣之纲,父正于家,为子之纲;夫正于室,为妻之纲。三纲既正,则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宇宙清宁,邦国平康矣。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此言岁时之序也。一岁之序,分为四时,应乎北斗。斗柄东指,在寅夘辰,万物发生,于时为春;斗柄南指,在巳午未,万物畅茂,于时为夏;斗柄西指,在申酉戌,万物收敛,于时为秋;斗柄北指,在亥子丑,万物闭藏,于时为冬,四时之循还不已,运转无穷,寒暑迭易,而岁功成焉。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此言四方之位也。正东之方,其干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勾芒,盛德在木,于常为仁,于时为青阳。正南之方,其干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盛德在火,于常为礼,于时为朱明。正西之方,其干庚辛,其帝金天,其神蓐收,盛德在金,于常为义,于时为白藏。正北之方,其干壬癸,其帝颛顼,其神元冥,盛德在水,于常为智,于时为位英。中央之宫,其干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勾龙,盛德在土,于常为信,于时寄旺乎四季。四方春夏秋冬,各有专司,惟土居中用事,而四方咸应之也。○蓐音耨。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化生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生序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五行之性之德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万事万物无不有五行贯乎其间,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数皆由此推,不可不知也。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之理,根于性生。一曰仁。仁者人也。心之德也,宽裕温柔,慈良恻隐,是之谓仁。二曰义,义者宜也,心之契也,发强刚毅,奋决果敢,是之谓义。三曰礼,礼者仪也,心之理也。齐庄中正,逊顺谦恭,是之谓礼。四曰智,智者,知也,心之机也。聪明睿知,文理密察,是之谓智。五曰信,信者厚也,心之主也。诚实正直,忠厚和平,是之谓信。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不容紊乱也。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榖,人所食。

此言榖可食者有六也。一曰稻,有私稻、粳稻、晚稻、糯稻。二曰粱,北方高梁,米,有黄梁、白梁、青梁。三曰菽,即诸豆之总名,有大、小、黄、黑、青、白、豇、扁、豌、蚕之类。四曰麦,夏谷也,有大麦、小麦、穬麦、荞麦。五曰黍,北方之谷,又名小米,有粘、有粳。六曰稷,一名秬,祭祀之用也,有黄、有黑。凡此六谷,皆天生以养民者也。○粳音梗。豌音湾。穬音矿。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此言人之所畜养者有六也。马能负重致远,牛能耕田,大能守夜防患,则畜之以备用者也;鸡、羊与豕,则畜之孳生以备食者也。六者在人饲养使得其宜,则生息蕃滋,而为利溥矣。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此言七情之动也。人之有生,便有知识,絻有知识,则七情生焉。一曰喜,欢乐也;二曰怒,嗔恚也;三曰哀,伤感也;四曰惧,恐畏也。五曰爱,眷恋也。六曰恶,憎嫌也;七曰欲,贪慕也。凡此七情,智愚贤不肖皆有之,惟圣贤能出之以正耳。出之以正,则为君子,出之以邪,则为小人。人当崇正而黜邪,循理而窒欲,可不慎乎?○恚音惠。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此言八音之器也。乐所以配礼。凡奏乐者,八音备而后乐始全。八音维何?一曰匏,瓠瓜也,用为笙竽。二曰土,瓦器也,用为埙。三曰革,牛皮也,用为鼓;四曰木,木器也,用为柷敔;五曰石,玉石之器,用为磬;六曰金,铸器也,用为钟镛;七曰丝,弦索也,用为琴瑟;八曰竹,用为箫管。凡此八音,制自黄帝,五帝、三王,各有乐,用以享上帝,祀鬼神,荐祖考,宴嘉宾,酬酢献灌,非乐不宣,登降揖让,非乐不和,迭奏宣通,调和敷畅,所以导诚敬,畅性情,昭感格,助威仪。所谓礼乐备而治功成。乐之为用,其大也如此。古人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此之谓也。○柷音竹。敔音于。埙音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此言九族之伦也。九族云何?一曰高祖,高者最上之名,祖之祖也。凡高祖所生以后,均为同族,所谓五服以内之亲也。二曰曾袓,曾者,层叠而上也,谓父之袓也。三曰祖,一曰大父,一曰王父,谓父之父也。四曰父,一曰家君,一曰严君,尊称之也。父没则称考,母没则称妣,高曾祖父皆考也,高曾祖母皆妣也。五曰身,己,身也。身之嫡配为妻,庶妇则为妾。六曰子,妻妾之所生也。妻生为嫡子,妾生为庶子。七曰孙,子之子也。孙者,系也,统系相传,有绪而不绝也。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

己身之下有子孙,子孙之所出,则有元、曾。八曰曾孙孙之子,九曰元孙孙之孙也。自高祖至元孙九世矣。九世之所出,谓之九族。族者,众也。其间生育繁庶,各有亲疏远近之分,伦,序也。尊卑之序,定而不紊。凡此亲族兄弟、诸父、子侄诸孙,皆出天伦一本之源,所当敦笃敬爱而不衰者也。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自人伦言之,九族之次,又有十义:一曰父子,生我者父,我生者子,父子之道,慈孝之理,皆由天性之恩;一曰夫妇,男则有室,女则有家,夫妻好合,和翕顺从,是谓刑于之化;一曰兄弟,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同根一本,兄则友爱其弟,弟则恭敬其兄,是谓手足之谊。人能如是,则诚天伦之美德,家庭之至乐也。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一曰朋友。同德为朋,同类为友,感契以情,周旋以礼,序分长幼,谊同手足,义共死生,情均苦乐。朋友之道,如是而己。非此则不过一时聚散之浮交,非所谓友也。一曰君臣。君者臣之主,臣者君之辅。为君之道,聪明睿知以临其民,庄严恭肃以居其位,恩威宽惠以御其臣。为臣者,光明正大以持其心,公廉敏信以尽其职,忠良醇谨以事其上,如此,则邦国和平,治化大行。非此则君骄臣谄,日趋于乱矣。

此十义,人所同。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是谓五伦。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爱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所谓十义也。人同者,人具此理,皆人道之所当为也。

凡训蒙,须讲究。

自一而十至此,皆属于数,所谓知某数矣。后此皆发明识某文之义。凡此皆所谓训。蒙之道也。蒙者,如草之初生,蒙昧未明也。训蒙之义,以讲究为先。讲者,讲其字义之详究者,究其精微之奥。

详训诂,明句读。

诂考证也。既详究其义理,又考证其所出之源。凡经书之义,一句为句,半句为读。如字句太长,则于断续之中略为点断,以便童蒙诵习也。○读音豆。

为学者,必有初。

凡为学之道,须要由渐而进。初学者须由浅而入深,不可躐等,则易入而无碍,鲜扦隔不通之患矣。○躐音猎。扞音汗。

小学终,至四书。

古者人生八岁,先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使知其义而识之于心。故朱子著为小学之书,其要以立教、明伦、敬身为内纲,稽古、嘉言、善行为外目。立教者,立言以教子弟也。明伦者,皆所以明人伦也。敬身者,恭敬此身,无敢怠惰也。朱子既详明备悉三者之条,又益之以稽古者,稽古人立教明伦敬身之法;曰嘉言者,集古人立教明伦敬身之言;曰善行者,集古人立教明伦敬身之事,以实之也。幼学须是讲得朱子小学明白,然后讲习四书,自不难矣。四书者,论、孟、学、庸,古有其书。唐、宋以来,论孟与孝经、尔雅、公羊、谷梁二传、周礼、仪礼并五经为十三经。论、孟二书专习者尚少,中庸、大学二书又载入礼记篇中。至朱子始采先儒杂说而折衷之,为论孟集注。又本程子之意,取学庸分章释句,通名之为四书。自有四书之名,学者始知专习,而识孔、曾、思、孟圣贤授受之源流矣。

论语者,二十篇,

论语,孔门传道之书,有齐论、鲁论。齐论不见于世,今所行者,鲁论也。上下凡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乃孔子弟子子夏、子张、子游及曾子、闵子之门人,记圣人之言行,训诲答述之。语,朱子集注为四书之首。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当战国之时,游于齐梁,其道不行,退居邹国,与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著孟子七篇。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德者,圣贤躬行所心得。仁与义乃本于天而具于性,恻隐羞恶,其见端,而抚世长民,其功用也。如辟异端,贵天爵,尊王贱霸,距邪放淫,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是也。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孔子之孙伯鱼子名伋,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言皆人生日用不可须臾离之道,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者也。旧本云:作中庸,乃孔伋斥言。大贤之名。今僭改子思笔三字为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传孔子一贯之道,学者尊之为宗圣,作大学一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纲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其目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作圣之功,学者之先务也。朱子分为一经十传,所谓初学入德之门。○按:孔子之道,曾子独得其宗,子思之学,本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此书乃先论孔、孟,而后及子思,曾子反为最后者,何欤?盖此书但据当时之次序而言,论语、孟子先有成书,中庸、大学则出于礼记之篇名。中庸为礼记之第三十一,大学为礼记之第四十二,朱子取而章句之,以列于四书,作者故以为次也。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此言读书之序也。孝经为古十三经之一,曾子叙孔子问答之言,为经十八章,以明孝道。学者四书既孰之后,宜先读孝经,以知为子之礼,然后循序而读六经。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此言六经之目,易、书、诗、春秋、周礼、礼记是名六经,学者所当讲习而研求者也。当时周礼列于六经,今则去周礼为五经矣。○研音严,有磋磨之意。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易之书有三:一曰连山,伏羲之易,以艮为首,山之象也。二曰归藏,炎帝之易,以坤为首,地之象也。三曰周易,文王之易,以乾为首,天之象也。连山、归藏二易,学者鲜通。其义今所行者,周易六十四卦之象,始于伏义。卦辞、彖辞,文王所著卦之爻辞,周公所著卦象、爻象、文言、上下系辞,则孔子之所著,经四圣人而后成全易也。注易之儒,多不可纪,今惟用程子易,傅朱子本义。秦焚诗书,惟易为卜筮之书,得以不毁。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者,虞、夏、商、周四代之书也。典、谟、训、话、誓、命,皆书之篇名。典者,常也。典常而不可。易为帝王受命之书,如尧典、舜典是也。谟者,谋也,大臣匡赞谋猷,以襄圣治,如大禹、益稷之谟是也。训者,诲也,大臣训迪其君。以匡不逮,如伊训是也。诰者,召也,王者涣发号令,诏诰天下,以布维新之政,如仲虺之诰、大诰、康诰、召诰、酒诰是也。誓者,信也,人君恭行天讨,命将誓师,信赏必罚之辞,如甘誓、汤誓、泰誓、费誓、秦誓是也。命者,令也,人君申布命令于大臣,如说命、微子之命、顾命、蔡仲之命、文侯之命是也。昔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凡百篇。至秦焚诗书。汉文帝时,济南有伏生,名胜者,年九十,口授鼌错二十八篇,以其上古之书,故谓之尚书。又河内女子献泰誓一篇。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其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孔安国考论,增多伏生二十五篇,朱子门人蔡沈为之集注。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礼,周公所作。公姓姬氏,文王子,武王弟也。周礼一书,为周家一代设官分职之制,有天官蒙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故谓六官犹六卿也。天子垂拱于上,六官分职于下,纪纲周布,制度分列,事无不治,政无不理,而天下平矣。秦毁诗书,不用周礼,至汉求书始出,而亡。其冬官,汉儒以考工记补之。宋代用以取士,今不用。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礼记一书,不称经者,五经皆圣人亲制,此则后儒纂述先圣之言以成书,故称记而不称经也。大戴,汉儒戴德,小戴则德兄子戴圣也。戴德集古礼乐诸书一百八十篇,删定为八。十五篇,今名大戴礼记。小戴更为裁定,成书四十九篇,大学、中庸亦附于篇之数。元儒陈浩注为礼记集说、大戴礼。今不行。惟小戴礼记列于五经。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之体有四:一曰国风,民俗歌谣之诗,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风俗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二曰小雅,诸侯卿大夫朝见天子及列国之君迎劳王臣使客之作。三曰大雅,天子宴享诸侯卿士,及王朝公卿会宴陈述之作。谓之雅者,其体端严典雅,以别于风也。四曰颂,天子享祀郊庙,颂美先王先公之乐章,鲁颂、商颂附焉,通为四诗,学者所当讽诵而咏叹之也。秦火之后,汉儒毛苌考定成书,或谓之毛诗、朱子集注。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王者之迹,文武之道也,如文之谟、武。之烈,成康之盛世,周、召。之宏勋,以及豳风肇业宣王中兴,皆见于四诗之篇,是王者之迹,因诗以存也。自东迁以来,乐师不陈,诗而风亡。诸侯不觐天于而小雅亡,天子不享诸侯。而大雅亡,诸侯不助祭而颂亡,诗既亡而王者之迹熄矣。故孔子生于东,周之末。伤王政之不行,诸侯专恣,于是自卫反,鲁作。春秋以正王化。春秋者,鲁史之旧名也。四时,皆备举春秋以为名者,取春生,秋杀。之义,寓王者之大权也。周衰于东,迁,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当平王之末,东周之始王也,历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至获麟而绝笔。伤非时而麟见,悲王道,之不复也。凡纪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肃于斧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谓其赏罚。章而善恶明,乱臣贼子无所逃罪于天地之间也。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传者,所以释春秋之义也。传春秋者不一,而王传最著。一曰左氏传,左邱明,鲁之贤人也。其传春秋,用编年纪事之体,而详著于每年之后。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币之交,兴衰存灭之故,贤奸淑慝之分,非左氏则不详也。二曰公羊传,公羊高,鲁人也。三曰谷梁传。谷梁赤,子夏弟子也。二传各有短长同异,皆论断春秋之大义,表章善恶之微辞也。左传有晋杜预注,公羊有汉何休注,榖梁有晋范宁注春秋,言简意深,非传不明,故并存之,列于十三经之数。今者考时纪事,则折衷于三传,断制取法,则用宋儒胡安国传。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四书六经皆经也,固不可不孰读而考其义理之精微矣。若经学既明,又不可不旁采诸子而读之。但诸子之书,醇疵互见,必当撮取其简要之言,以裨正学,记忆其事迹之实,以备参考,则所学日进于淹博,而不至流于邪僻矣。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子书百家浩繁,不可胜纪。就其最善者而读之,则有五子: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亳邑人,东周时为柱下史,作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名周,字子休,楚蒙城人,为漆园作令南华经。荀子名卿,楚兰陵人,作荀子上下二篇。扬子名雄,汉成都人,作太元经、法言二书。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龙门人,作元经、中说二书,谥文中子。五子大义:老子不矜名,不炫德,以清静无为为尚;庄子寓言玩世,以离群绝俗为高。荀子言性命之学,择焉而不精。扬子拟易立言,大醇而小疵。文中、中说拟论语,而人非其伦。元经比春秋,尊篡晋,帝北魏,非春秋之旨。学者但玩文取义,而不泥于辞可也。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六经诸子既通,然后诸史可读也。史书纪一代治乱兴亡之事,君之圣狂,臣之贤奸,世系之传授,始终之岁年,可得而考也。史书之体有二:曰通史,曰国史。国史纪一朝之事,如汉书、晋书之类;通史纪古今之事,如通鉴纲目之类。国史君有本纪,臣有列传,政事有志有表。通鉴则编年叙事而已,其事则本于国史也。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洪荒之始,混沌之初,伏羲以前,虽有君长,不可得而详也。故司马迁作史记,以伏羲为始。太昊伏羲氏始制文字,首画八卦,为万世文明之祖。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树艺五榖,立生民养育之源。黄帝有熊氏,制衣裳,定礼仪,文明大备,品物咸亨,作万国具瞻之表。后世首崇祀典,以羲、农、黄帝为三皇,史记列于前编,为千古帝王之冠。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五年,金天之孙帝喾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并尧、舜为五帝。作者但言尧、舜者,以其功德最高也。帝尧,陶唐氏,高辛少子,兄帝挚无道,诸侯废之而立尧,自唐侯而为天子,其始封于陶,故号陶唐氏。尧之为君也,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在位七十二年。有子弗肖,求贤而禅于虞,是为帝舜。有虞氏。舜,黄帝之裔孙。父顽母嚚,克谐以孝,耕稼陶渔,日彰其德。四岳荐之于尧,妻以二女,俾总百揆。后逊以位,举用九官。十二。牧八元、八恺之贤,诛四凶之不肖,使禹治水成功,在位六十一年,而禅于禹。唐、虞之际,世乐雍熙,揖逊而有天下,可谓盛矣。盖自黄帝以来,始有年甲可纪。自黄帝至舜,凡六世四百八十年。颛顼音专旭。嚚音银。揆音葵。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二帝之盛,为君道立极,继其盛者则有三王。夏后氏之君,首称禹王。禹者,受禅成功。之谓。继夏者商则有汤王。汤者,除残去虐之谓;继商者周则有文、武二王。文者,武之父,经天纬地曰文;武者,文之子,伐暴救民曰武。是皆三代受命之始祖,故曰三王。尧、舜、禹、汤、文、武,二帝三王,所谓继天立极,为万世之君师者也。

夏传子,家二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前通论三王,此则各言其终始。三皇、五帝以天下为公,传贤而授位,谓之官天下。若夫家天下,则自夏后氏始。禹姓姒氏,颛顼之后也乎。治洪水,圣德神功,及民悠久,复生贤子曰启,贤能诚敬,继禹之道。禹崩之日,让位于其臣伯益,天下之民不从益而从启,曰:吾君之子也。自禹之传子,后世以天下为家,故曰家天下。夏历十七世,至桀,躭酒嗜色,无道虐民,而国以亡,凡四百五十八年。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继夏为君者,商也。汤姓子氏,名履,高辛之子契之后也。世封于商,伐桀而有天下,传祚二十八世,六百四十四年,至纣无道,而失其国。

周武王,始诛纣,

纣为商王帝乙之子,言足拒谏,智足饰非,宠嬖妲己,炮烙庭臣,刳剔孕妇,以观男女,斫人胫骨,验髓盈枯,剖叔父比干之心。西伯周武王兴师伐纣,而迁殷社焉。

八百载,最长久。

周自文、武开基,都于酆、镐,成、康继世,天下咸宁,传昭王、穆王,以及共、懿、孝、夷、厉,凡十二世,而厉王以无道失国。宣王中兴,至幽王,复无道而见杀于西戎,其子平王东迁于洛,是为东周。传桓、庄、僖、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定、哀、思、考、威烈、安烈、显、慎靓,至赧王而周亡。凡东西周共三十八世,八百七十四年,有国之最长者也。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周自东迁,诸侯强大,王令不行,列国日寻千戈,互为侵伐,游说之士,逞口舌为纵横。之言,以兴战斗而已。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平王东迁之始,则为春秋,孔子绝笔之后,则为战国。春秋诸侯,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缪公、楚庄王,迭为雄长,盟会诸侯,谓之五霸。至于威烈以后,诸侯强横僭恣。称王,凭陵小国,吞食殆尽,而七雄出焉。七雄者,秦、楚、齐、燕、韩、赵、魏也。各逞兵戈,互相吞并。当五霸时,虽云诈力,犹假仁义,尊王伐叛,有扶倾济弱之功。及乎七雄自王,周室衰微,下同小国,周祚虽长,犹一线之仅。延而己。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嬴,秦国之姓也。秦伯益之后。非子起自西戎,事周孝王,牧马蕃庶,封国于秦。至襄公而国日富,缪公而国曰强。惠、文称王,蚕食列国。昭、襄益大,吞并诸侯。赧王献土而周室亡。传孝文,庄、襄灭东周君而姬祚尽。迨及始皇帝为庄襄子,其母先有娠而生始皇,实吕氏之子,冒继秦祚,而嬴氏亡矣。始皇席强大之业,翦六国而成一统,威武强暴,以临天下,销兵革,筑长城,焚诗书,尚律令,除谥号,自称始皇,欲传国于万世,在位三十七年,东巡狩而崩于沙邱。宦者赵高矫诏,杀太子扶苏,而立少子胡亥,是为二世。酷暴厚敛,斩绝宗枝,大兴土木,户口逃亡,天下大乱。楚人陈胜起兵,不成而败。继之者项梁,项羽立楚后以伐秦。汉高祖刘季为泗上亭长,因民之乱,合楚兴兵入关,灭秦。二世已为赵高所弑。三世子婴,素车白马而降。秦有天下,才三世,四十三年而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国于西蜀,恐其东。归,立雍、塞、翟三王以阻之。未几,汉王出定三秦,与楚战于成皋,凡七十余战,互有胜负,终会兵于 下以破楚。项王势穷,自刭而汉兴矣。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史记之书,始于三皇,终于汉武。班氏作前汉书,以纪西京十二帝。前汉高祖姓刘氏,名邦,字季,沛人也。诛秦灭楚而有天下,都长安,传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凡十二世而王莽篡位。王莽者,孝元王皇后之兄子也,以谦恭窃名,而致宰相鸩杀平帝,假立孺子,复废之而自立,凡十八年,炎汉复兴而诛莽。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后汉光武皇帝名秀,景帝七世孙,以布衣起兵,诛王莽,灭群盗而复兴汉室,都洛阳,是为东汉。传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凡十二世,而禅于魏。两汉共历二十四世四百二十五年。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两汉书后有三国志三国者何?魏、蜀、吴是也。魏国曹氏,名操,谯人也。当董卓之乱,天子蒙尘,操迎驾都许,挟天子令诸侯,削平僭乱,威德曰盛。子丕继立,受汉禅位而有天下,国号曰魏,传子睿孙芳、髦以及侄璜而禅于晋,凡五世四十六年。蜀刘氏,名备,景帝。之后,起兵讨贼,据有荆、蜀。汉亡称帝,传子禅,二世四十三年。○吴孙权,父坚,兄策,积累世之业,跨有江表,传子亮、休孙皓,四世五十九年而灭于晋。○三国之祚,皆归于晋。晋司马氏名炎,祖懿、伯师父昭,四世执魏政,受禅而有天下,都于洛阳,是为武帝。传子惠帝、怀帝,孙愍帝。怀、愍俱见杀于前赵,而西晋亡,凡四世五十三年。○东晋牛氏,司马懿孙琅琊恭王妃夏侯氏,通牛氏之子而生子宾,冒袭王爵,据有江表,值晋失国,遂称帝于金陵,是为东晋元帝。传子明帝、孙成帝、康帝曾孙穆帝、哀帝、帝奕,以及元帝少子简文孙孝武帝曾孙安帝、恭帝,凡十一世百二年。

右两晋共十五世一百五十四年。○两晋之间,前后僭伪于北方者凡十八国,总计二赵、三秦、五燕、五凉、蜀、魏、夏,而拓拔之代魏不与焉。前赵刘渊,单于左贤王,惠帝时,据平阳称汉帝,传子刘聪,陷长安,执晋二帝,传子和,渊侄曜,曜子熙,凡五世二十六年,灭于后赵。○后赵石勒,渊之将,元帝时据襄国,传子弘弟虎,虎子世遵、鉴、祗七世二十三年,灭于冉闵。前燕慕容廆,鲜卑部长子皓,怀帝时据邺称王,历皓子儶称帝。儶子𬀩,四世六十三年,灭于秦。○后燕慕容垂,皓子,孝武时叛秦称帝,历子宝孙盛,宝弟熙,四世二十四年,灭于高云。○。西燕慕容泓,儶子,据华阴,历弟冲,冲侄𫖮,冲子瑶,泓子忠,泓弟永,六世十年,灭于后燕。○南燕慕容德,垂弟,据滑台,历子超,二世十三年,灭于晋。○北燕冯政,慕容垂臣,据龙城,历弟弘,二世二十八年。○前秦苻洪,穆帝时据长安,历洪子健孙生,健弟坚,坚子丕、登,登子崇,七世四十六年,灭于后秦。子后秦姚苌叛秦,据长安,历子兴孙泓,三世三十四年,灭于晋。

西秦乞伏国仁,秦将,据金城,历弟乾归孙炽磐,磐子暮末,四世四十七年,灭于夏。○前凉张轨,晋臣,惠帝时据平凉,传子寔孙茂,茂子骏,骏子重华,华子曜灵,华弟祚,曜灵弟元靓,祚弟天锡,九世七十八年,灭于秦。○后凉吕光,秦将据凉,传子绍、慕隆,四世十九年,灭于后秦。○南凉秃发乌孤,凉将,据乐都,历弟利鹿孤、傉值,三世十九年,灭于西秦。○西凉李暠,北凉叚业臣,据晋昌,传子歆、恂,三世十九年,灭于北凉。○北凉殷业,后凉将,据张掖,称王五年,其臣沮渠蒙孙弑之自立,传子牧犍,两姓三世四十三年,灭于魏。○蜀李特,惠帝时据广汉,传子雄,称成帝, 侄 期,期叔寿。改号汉,传子势,六世,四十七年,灭于晋。魏。冉闵,石虎养孙,杀虎子,自立三年,燕人诛之。○夏赫连勃勃,刘渊之族,据统万,传子昌,定,三世二十五年,灭于上谷浑。○北燕高云弑慕容熙而自立,三年,为其下所杀。冯跋继立,云与冉闵弑逆不终。西燕六主,自相戕杀,三者不成国。余十六国俱附见晋书。○廆音巍。皓音晃。傉儃音辱。坛。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此言南朝之史也,凡四朝:一曰宋高祖刘裕,彭城人,受晋禅,传子少帝文帝,文子孝武,武子废帝,武弟明帝,明子苍梧顺帝,凡八世六十年。二曰齐萧氏,太祖道成,兰陵人,受宋禅,传子武帝孙二,少帝侄明帝,明子东昏和帝,七世二十三年。三曰梁萧氏,武帝萧衍,齐之族,受齐禅,传子简文元帝,元子敬帝,四世五十六年。四曰陈陈氏,武帝霸先,长兴人,受梁禅,传兄子文帝,文子废帝,文弟宣帝,宣子后主,五世三十三年。以上四朝,俱都金陵。南史之外,各有国史四朝,连吴与东晋,又号六朝。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北史三朝一曰:魏姓拓拔氏,起于翔漠,始圣武帝诘汾,神元帝力微,世为君长,臣服中国。至拓拔猗庐入讨内叛,始有中国,自称代王。传弟子郁律,律子什翼健,健子圭,以孝武时称魏帝,都平阳,是为道武帝。子明元,元子大武,武孙高宗,高子献文,献子孝文,始改姓为元氏。传子宣武,武子孝明,孝文孙孝庄、节闵、孝武。孝武为其相高欢所逼,奔于长安,是为西魏。传从弟文帝,文子废帝、恭帝,而禅于周。○东魏静帝善见,孝文之孙高欢所立,都于邺,分魏为二,立十二年而褝于齐。自道武至恭帝,凡十六。主百七十年,恭帝上至圣武三百三十余年。○二曰:齐高氏,始高欢立静帝,世执其政,至子洋而受禅,是为齐文宣帝,传子废帝弟孝昭武成成子后主,五世二十八年,灭于周。○三曰周宇文氏,宇文泰拥魏孝武帝于长安,世执其政,其子孝闵帝觉受魏禅,改号周,传弟孝明。孝武武子孝宣,宣子孝静,五世二十五年,禅于隋。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四曰隋杨氏。高祖杨坚相周受禅,国号曰隋,南平陈国而一天下,传子炀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不再传而李氏立恭帝,隋亡矣。右隋三世三十七年,以上四朝,谓之北史。魏、齐、周、隋亦各有史书。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继隋者唐也,是为唐书。唐高祖姓李氏,名渊,陇西人,仕隋为太原守,威望素著。隋帝忌之,帝东巡不反,关中大乱,诏高祖尽讨群贼高祖惧,乃因子太宗之计,倡义起兵入关,立炀帝孙恭帝,号召天下。未几,遂创。业,而移隋祚矣。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唐有天下,高祖开基,皆由其子太宗戡定祸乱,削平僭伪之功也。太宗子高宗,高子中宗,为母武氏所废,武氏称制二十年,然后复位。中弟睿宗,睿子明皇宠杨妃而乱。国。安禄山犯京师,帝迁西蜀,几亡天下。明子肃宗,肃子代宗,代子德宗,德子顺宗。顺子宪宗,宪子穆宗。穆子敬宗、文宗、武宗穆弟宣宗,宣子懿宗,懿子僖宗、昭宗,昭子昭宣。凡传国二十世,历年二百八十九而灭。于梁,唐之国祚,遂改移为梁矣。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继唐者梁、唐、晋、汉、周,是为五代史官,作五代史,共为一书。一曰梁太祖,朱温始为贼将。归唐为节镇,遂篡唐,都于汴,贪淫无道,为子友圭所弑。三子友贞杀圭自立,凡二世十七年,灭于后唐。○二曰后唐庄宗李存勖,木姓朱邪,沙陀人,先世有功于唐,赐姓李氏,封晋王。朱氏篡唐,与晋世仇,灭后梁而有天下,好游戏而失国。父之养子嗣源代位,是为明宗,传子愍帝,养子王从珂,又夺其位,凡四世十五年,而灭于晋。○三曰:后晋高祖石敬塘,明宗之壻,借辽兵而灭唐,传子齐王,为契丹所灭,凡二世十年。四曰:后汉高祖刘知远,逐辽而代晋,传子隐帝,杀戮大臣,兵变而亡,二世凡四年。○五曰后周太祖郭威,仕汉镇邺,兵变,废汉而代之,传养子世宗柴荣,威定南北,传子恭帝禅于宋,凡三世十年。右五代共十三主五十三年。附十国纪年。五代三世,各据一方。吴王杨行密、南唐李昪、蜀王建,后蜀孟知祥、闽王审知、楚马殷、吴越钱镠、南汉刘隐、北汉刘崇、荆南高季兴,凡十僭国。至宋初,南北汉、唐蜀、荆南、吴越皆入于宋,惟契丹与宋并立。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继五代者,宋也。宋以火德王,故称炎。宋太祖赵氏,名匡允,受周禅而都于汴,传弟太宗。太宗子真宗,真子仁宗,太宗曾孙英宗,英子神宗,神子哲宗、徽宗,徽子𫒋宗,凡九。帝。金人克沐,徽、钦父子皆降于金。○南宋高宗徽宗子,都杭州,无子,传太祖八世孙孝宗,孝子光宗孙宁宗无子,传太祖十一世孙理宗,理子度宗,度子恭帝端宗弟炳,凡九世而亡于元。两宋十八世三百二十年。○北方之国,前乎宋者,有辽太祖耶律氏,名阿保机,传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灭于金。德宗自立,号西辽,传仁宗末主,凡十二世,百七十余年,灭于乃蛮。○后辽而王,有金姓完颜氏,太祖名旻,灭辽而都于燕,传太宗、熙宗、废帝、世宗、章宗、卫王、宣宗、哀宗末主,凡十世,百二十年,灭于元。○元太祖姓奇渥温氏,名铁木真,兴自蒙古,传太宗,灭金,都于燕。太宗子定宗,太祖孙宪宗,宪弟世祖灭宋而南北混一,传孙成宗,成侄武宗、仁宗,仁子英,宗成侄,泰定武子明宗文宗,明子宁宗顺帝。凡十四世,百六十五年而灭于明。

十七史,全在兹。

十七史,当时正史之数也。一曰史记,三皇、五帝、三王、秦、楚以至汉武帝之史,汉司马迁著;二曰前汉书,汉班固著;三曰后汉书,刘宋范蔚宗著;四曰三国志,晋陈寿著;五曰晋书,唐太宗著。六曰宋书,梁沈约著;七曰齐书,梁萧子显著。八曰梁书,九曰、陈书,俱唐姚思廉著。十曰北魏书,北齐魏收著。十一、北齐书,唐李百药著;十二、北周书,唐令狐德棻著;十三、隋书,唐魏征著;十四、宋、齐、梁、陈南史。十五、魏、齐、周、隋、北史,俱唐李延寿著十六唐书,宋宋祁、欧阳修著十七五代史。欧阳修著。作者言十七史之大略,全在于兹也。继此又有宋史、辽史、金史,俱元脱脱欧阳元揭徯斯著,又有元史,乃明宋 等著,共称二十一史。

载治乱,知兴衰。

史者,经国之大典,所载者朝廷治乱之由,国祚兴衰之理,得其道则治,失其道则乱。千古如一辙也。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言凡读史,须要细心考较,君臣纪傅之实录,与稗官小说真伪不同,贤奸治乱,彰明较著,通达古今,如亲眼所见,则微辞奥义可得而明,彼短此长,可得而评也。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此以下通言读书之法。惟,思也。凡读经史、子集诸书,要心口相应。口诵而心不惟,则扞格而不入;心惟而口不诵,则神志不专。朝或于斯,而夕或不然,则所学有时而废。所得有时而亡,非时习之道也。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此以下杂引古人,以劝勉小子之读书勤学也。仲尼,孔子之字。孔子之母,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故孔子字仲尼。项橐,鲁之圣童,也。七岁而为孔子师,言圣人生知,尚且辛勤好学,师仿贤圣之童以自励,况乎今之小子可不勉欤?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此言既贵而好学也。宋赵相太祖,太为宗中书令,故曰中令。尝曰:吾以半部论语相太祖,以半部相今皇,凡世治民安论,皆读语之功也。彼既仕且贵为宰相矣,而勤学好读,尚且如此,况未仕之小生,可不勉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此言无书而好学也。汉以先非世家无书,非钞录传写,则无书,又无纸,非绢帛皮币简册,不能钞录,贫而无资者不能得书。汉有路温舒牧羊于大泽,取蒲草编织成席,借尚书钞录而读之。公孙弘年五十矣,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乃以刀削去竹青,借取春秋钞录而读之,二子由是名显当时,贵为卿相。夫二子贫贱而好学如此,今之读书者,易求易办,轻便精良如此,而不好学,岂非自误乎?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此言苦读之勤也。晋有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头髻悬于梁上,以妨困睡。苏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励志读书,每值懒惰昏倦之时,将利锥刺其股以自警。夫二子之刻苦自励如此,固无父兄之教威严课督之也。尔辈小生,享安居温饱之乐,又有贤父兄以教率之,安得不思勉励以自奋哉?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此言贫不废学也。晋车允好学,家贫,夜读无油,乃取萤火囊之,而藉其光,以照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读。夫二子不以贫而废学,终成大名,况尔。辈有父兄资给,可不勉欤?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此言身劳而好学也。汉朱买臣贫而采樵,不废读书。方砍柴时,置书于林下而读,负薪而归,悬书于担头,诵而行。后仕武帝,为会稽守。隋李密好学,乘牛而读汉书,将余本挂两角之上。杨越公见而奇之,后袭爵为蒲山公。二子身既勤劳,而犹劳苦坚卓如此,况尔辈饱食,终曰无所事事者乎?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此言年长而好学者也。老泉名洵,字明允,宋眉山人,苏东坡之父也。老泉幼而失学,至三十七岁始悟其非,发愤攻书,以成大名。两子皆大儒,世号三苏。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二十七岁,虽不为老,以人生八岁当入小学,十五当入大学计之,则已老矣。夫老泉年既长,有室家之累,又初不好学,而一旦悔向学之迟,发愤以成大名如此。至尔辈小生,当未老之时,宜早恐上进,黾勉以成功,莫待老而后悔之无及,又安能如老泉天资之高也乎?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此言好学之心,至老而弥笃也。大廷,天子之廷魁,多士状元也。宋之梁灏苦学,一生未遇,及乎年八十有二矣,尚能奋发有为,对策大廷,而为多士之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彼,指梁灏也。言灏年高而才雄力健,又能成此大名,真古今之独异者也。尔辈读书,宜以此为法,不以未遇而自荒,不以不遇而自废,一心向学,至老而不倦,以灏自期。无怠其志可也。

莹八岁,能咏诗,

此言幼而早成也。北齐祖莹,年八岁,即能咏诗成章,后为著作郎。

泌七岁,能赋棋。

唐李泌年始七岁,姑子员半千九岁举神。童。明皇问曰:外庭尚有如卿者乎?对曰:舅子李泌,七岁,才胜于臣。帝令入见。时帝方与张说奕棋,帝问曰:小子能赋乎?对曰:能。帝命赋方圆动静。泌请问其旨,张说曰: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对曰:方若行义,圆若运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帝大奇之,赐以 衣。后历相位,为社稷臣。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言祖、李二人童年颖悟,才能动主,早取卿相,人称奇异如此,尔幼学之人,当以为法,而效之可也。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言古不独男子好学,虽女子亦有聪明才智过人者。蔡伯 女,名琰,字文姬。父方操琴,遇猫捕鼠,文姬知其琴声带杀。董卓擅政,邕有忧时之心,方操琴,而文姬伤其父。琴声焦杀,危难将至,父因卓之诛得罪,而苑流文姫于胡地。文姫作胡笳十八拍之曲,流入中国,幽怨哀伤。曹孟德闻之,以千金赎回,而配士人。董玘。谢道韫,晋宰相谢安之兄女,幼能咏诗。庭中大雪,安问诸子侄云:大雪纷纷何所似?侄琰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奇之。后嫁王右军。子凝之夫苑以节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言文姬、道韫不过女子耳,且能聪明敏捷,审音如此其精明,应对如此其颍异,况尔辈皆男子也,岂可不如女子而自颓其志乎?当以此自警而自惕可也。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此又引神童之事,以明颍悟之才。唐有刘晏,年方七岁,值明皇幸华清宫,晏拦驾上书,帝大奇之,谓之神童。授翰林正字。日诏见,杨妃爱之,命坐于膝上,亲为绾髻。帝问之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晏俯伏对曰:诸字皆正,惟有朋字不正。盖朋宁似两月字,而体不正,且以讽当时谗臣用事,宠幸多门,朋比而为奸也。明皇大异之。后历仕明、肃、代德,官至户部尚书、平章事。晏不惟聪颍,而崇正黜邪之心已见于此矣。○绾音挽,髻音计。黜音出。

彼虽幼,身巳仕,尔幼学,勉而致。

言晏虽七岁幼童,然己身入仕林矣。尔等幼学,当勉力以效之可矣。

有为者,亦若是。

人但不能奋发有为耳。彼刘晏亦人也,效之何难?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尔曷不下观于物类以自警乎?犬与鸡皆畜也,犬则有守夜之能,使人不敢犯;鸡则有司晨报晓之能,使人知早起。夫鸡犬之微,尚有可取之处,况人为万物之灵,岂可晏然自安乎?自古大圣大贤,皆由学而后成。人苟不学,则终归下流,反不及鸡犬之可取,则亦何以为人哉?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又不观之于蜂与蚕乎?彼蚕、蜂至微之物也,无求于人,为人所畜。蚕则有吐丝结茧,以成币帛之功;蜂则有采花酿蜜,以资服食之用。为物也小,成功也大。汝等堂堂男子,倘如不学而荒其业,是昆虫之不如也。

幼而学,壮而行,

人之生也,非徒事于诵读而巳。幼而学圣贤之言,将以壮而行圣贤之行也。若徒学而不行其行,又何取于学也?

上致君,下泽民。

壮行云何?士君子得志而行其道也,上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下以泽其民如尧、舜。之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学为大儒,声名达于四方;仕为名臣,褒宠加于父母。或全忠尽孝,百世流芳;或正直公廉,一时颂德,俱扬名显亲之事也。人能以道德勋猷扬显于世,则盛德大业光耀。于祖宗,积庆钟祥,垂裕于后世,岂非读书之大效哉?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此总结上文,言凡人遗留与子孙者,但重金银,我则惟以一经教子,使学为圣贤而已。语云: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是也。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此总戒后学之辞。言凡人殷勤向学,则有曰进之功,若怠惰嬉戏,则无益而有损也。尔辈宜戒之戒之,不可不勉力励志于学,以成大儒也。

天保二年刊。

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