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历太原府志

太原府志卷之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建置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以吊往。太原,古赤畿之地,亦称望紧之区。当刘石而倏忽东西,分南北而迁移彼此。转徙于魏州齐郡,参差乎唐道宋军。兴则荒烟野草之繁华,废则华馆琼楼之萧瑟。昔在四分五裂之世,尚仍乔紧之规;今当一统全盛之朝,尽洗金元之陋。其或陵谷换而人移制改,亦有城市在而地古名今。咸与分类甄篇,俾得因时审政。

疆域府东三百七十五里,至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南二百一十里,至沁州武乡县界。西五百五里,至陜西延安府吴堡县界。北三百五十五里,至大同府马邑县界。自府治一千二百里,达京师二千四百里,至南京。

按禹贡:冀州之域。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禹阳。蔡子传云: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谷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水经注曰:大卤,太原也。盖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一地六名,其实同也。古为金天氏子台骀所居。尧始封于此,曰唐国。虞分为并州。夏商省入冀。周成王封弟叔虞于此,亦曰唐,其子燮更号晋。春秋时仍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并六国,始置晋阳郡,寻改郡为太原。西汉兼置并州。东汉省并入冀,分恒山、西河二郡。曹魏复置并州,改郡为太原国。晋为刘渊所据,后没于石勒。后魏仍为太原郡,兼置一并州。后周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大业初复罢州为太原郡,领县十有五。唐初复为并州,置北都及大都督府。开元中,改并州为太原,属河东道。天宝初,加号北京,又为河东节度,领县十有三。五代唐为西京,寻改北京。宋太平兴国初,以榆次县置并州,后徙治阳曲县唐明镇即今治。嘉祐中,复为太原府兼河东军节度,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大观初,升为大都督府,领县十。金改武勇军,后复为河东军。元置太原路,后改冀宁路。

国初,仍为太原,卒隶山西布政使司,领州五、县二十,置太原左右、前三卫守焉,旧,领。六,县二十二。万历二十五年从都御史魏允贞请,升汾州为府,割永宁、临宁乡隶焉。所属阳曲县。附郭。

秦属太原郡狼孟县地。汉置阳曲县,在今县东北八十里忻州定襄县境。汉末,移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属并州刺史。魏武帝徙阳曲县民于太原北狼孟南境,筑城居之,而狼孟县至晋亦废。后魏以阳曲县属永安郡,又移其南八十里,今之石城。隋初以阳字叶音,杨姓恶其曲名,改名阳直,又徙治汾阳故城,改曰汾阳。大业初,复曰阳直县,移治东木井城。唐于故阳曲城分治汾阳县,寻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因旧名也。又分置罗阴县,后省罗阴,复置阳曲。宋初,徙州治于县南唐明村,移县治于西郭外。金天会中,移置郭下。大定间,割榆次之西北乡属焉。元因之。国朝省录事司,仍置阳曲县,改今属,编户九十五里。今裁为七十三里。太原县。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

周叔虞始封之地。春秋、战国、皆名晋阳。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汉、晋、因之。北齐移晋阳于汾水东,而于城中置龙山县。隋省龙山县,复徙晋阳县于城中,又于汾水东置太原县。大业中,迁入府城。唐贞观中,复徙县治于汾水东。宋初以县为平晋军,寻罢军为县,后又徙治永利监,属太原府。元属太原路,国朝移治汾水西。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仍旧属,编户六十七里。今裁为五十五里。

榆次县。在府城东南六十里。

春秋、晋,涂水邑。战国、属赵。秦庄襄王二年,蒙鳌取赵榆次地,即此。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晋属太原国,又分余地为寿阳县。后魏太武时,省入晋阳,寻复置。北齐省入中都。隋开皇初,复旧名,移治汉故城东北隅。唐、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毁并州城,徙治此。金大定中,以地广民众,割其东三百户入寿阳,西四十五百户入平晋,南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南六百户入徐沟,西北八百户入阳曲。元属太原路。国朝因之,编户一百七里。今裁为七十里。

太谷县。在府城东南百二十里。<

春秋、晋大夫阳处父封邑。秦属太原郡,汉为阳邑县,王属。莽改曰繁穰。晋太原国。后魏、属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省,寻复置。后周、建德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并州,后改为太谷县,因县西南有太谷云。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寻废为县,隶并州。五代、宋、因之。大定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乡来属。兴定四年,清源置晋州,以太谷县隶焉。元废州,仍隶太原县。国朝因之,编尸八十里。

祁县。在府城南百五十里。

春秋晋太夫祁奚之邑,因以祁名。晋封贾辛为祁大夫,即其地。秦、汉、皆属太原郡。武帝封李善为祁侯,徙筑于西北,在今祁城村。后魏、并州别驾分。瓒又徙西北筑城,即今治。北齐省,隋、复置,属并州。唐初属太州,开元中仍属太原府。五代、宋因之。金、置碛州,因东南有碛山云。寻废州为县,后割属晋州。元、属冀宁路。国朝仍名祁县,改今属,编户四十五里。

徐沟县。在府城南八十里。本清源县之徐沟镇。

金大定中,因者民言,遂东割平晋县断金乡一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隶太原路。兴定四年改清源县为晋州,县属焉。元州废,仍隶太原路。国朝因之,编户十九里。

清源县。在府城西南八十里。

春秋晋地,又名梗阳,后入于秦。汉、晋、皆为榆次县之西境。后魏、省榆次县属晋阳。隋开皇中,即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以西北有清源水云。大业初,省入晋阳。唐武德初复置。五代、宋因之。金兴定中,改置晋州,以徐沟、太谷、祁县隶焉,元复如隋制。国朝因之,改金属,编二十八里。

交城县。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汉晋阳县之西境。北齐于此置牧官。隋开皇中,析置交城县,属并州。其地西北富汾、孔二水交流之际,有古交城,故名。唐天授初,移置山南却波村,即今治。先天二年,分置卢川县于故县地。开元二年,复并入焉。宋建大通监于此,割沁州绵上县属焉。宝元隅,以监属太原府。金废监,县仍旧属。元因之。国朝因之,编户四十三里。

文水县。在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春秋、为晋平陵大夫之邑,后属赵,名大陵。秦为大陵县,属太原郡。汉因之。故城在今县东北二十。王莽改为大宁。后汉、复为大陵,晋属太原国。后魏徙寿三千户,居大陵城。西南十里置寿阳西县。隋开皇中,改曰交水以县西有文谷水云,属□州。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复属并州,又属汾州。天授初,改为武兴县。龙神元年,复旧名。宋元丰间,因水患徙置南漳沱村高阜处,即今置。金、元仍旧,国朝因之。今改属,编户七十九里。

寿阳县。在府城东一百六十里。

春秋、时。晋为首邑。汉为榆次县之东境。晋始置寿阳县,属乐平郡。晋末省。隋开皇间复置,属并州。唐初置受州,以县属焉。贞观中州废,县仍属并州。五代、宋仍旧。金大定中,置晋州于此,割榆次东三金百五十余户属焉。寻移州治清源县,属平定州。元仍置县,属太原路。国朝因之,编户三十里。今裁为二十八里。

孟县。在府城东北二百四十里。

春秋、时为□□国。晋大夫孟□,邑名曰孟。战国属赵。为原仇城。汉置孟县,属郡、后魏、省入右艾县。隋开皇中,分石艾置原县,属辽州。原仇故城即今治。大业初,改孟县属,隶并州。唐武德三年,割榆次、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县属焉。六年,□□治于赛鱼城,以并州乌河县省入孟县。八年,废受州,复隶并州。五代、宋、皆□旧。金贞祐中,升为孟州。元因之。国朝洪武初,复为孟县,改今属,编户二十二。

静乐县。在府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东汉末,废入九原县。隋为岢岚县,寻改汾源县。大业间,改静乐县,属楼烦郡。唐于县置管州,后废,以县属岚州。宋咸平中,置静乐军,寻废军,徙宪州治于此。熙宁三年,省州为县。十年,复为宪州。金改静乐郡,后仍改为管州。元初,于此置河北路都元帅府。至元初,以管州省属岚州,寻复为管州。三年,又并入岚州,后复为受州,隶冀宁路。国朝洪武初,省州为静乐县,仍旧属,编户三十里。今裁为二十八里,其北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守焉。

河曲县。在府城西北四百八十里。旧为岚州雄男镇。

宋立火山军,属代州,后置火山县,寻废。金改为火山州,后改曰墺州。贞元初,增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元至元初,州县俱省入保德州。国朝洪武二年,仍置河曲县。六年革。十四年,复置,改今属。编户七里。

平定州。在府城东二百八十里。

春秋、晋地。秦属太原、上党二郡。汉为上艾县地,盖太原之东境也。东汉、属恒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为西阳郡,后复为乐平郡,改上艾曰石艾县。隋初郡废,置辽州,后州废,属太原郡,又以石艾县属受州。唐初属辽州,后属并州,又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有广阳故城云。宋初以镇州广阳县建为平定军,盖太祖征太原,先克此县,遂因隶镇州。及太宗平河东,因改广阳为平定县。后废辽州,省平城、和顺二县入辽山,隶平定军,寻复隶辽州,二县复旧。金改为军。平定州为太原支郡,仍领平定、乐平二县。元省平定、乐平二县入焉,寻复立乐平县,国朝仍为平定州,改今属编户二十二里,领县一。又置千户所守御。

乐平县。在州东南六十里。

春秋山东高落氏之国,晋伐之,遂得其地,后分入赵。秦属上党郡。汉、魏、皆为上党郡之沾县。晋析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初,郡县皆省。至明帝孝昌二年,于辽州和顺重置乐平郡及县。北齐、移治沾城,即今治。隋初郡废,以县属辽州,又分置东山县。大业初省辽州及东山县,以乐平属并州。唐及五代皆因之。宋升为平晋军,寻复为乐平县,属平定军。金升为皋州。元改为乐平县,寻省入平定州,后复置,属平定州。国朝因之,编户十一里。

忻州。在府城北百六十里。

春秋属晋,后分属赵。秦属太原郡。汉为太原之阳曲县地。东汉、末,于此置。新兴郡治九原,晋改为晋昌县。后魏、置肆州,治秀容城。后周、徙肆州于鴈门郡。隋初,复立新兴郡及云州,后改郡为忻州取界内忻水为名。大业初,废云州及忻州,以其地入娄烦郡。唐复置新兴郡,领秀容县,复为忻州,又置定襄县。天宝初,改定襄郡。乾元初,复为忻州。属河东路。五代、宋、仍旧置团练使于此。金置刺史,为太原府支郡,属河东北路。元改九原府,寻复为州,领秀容、定襄二县。国朝因之,以秀容省入编户六十三里,领县。

定襄县,在州东五十里,汉阳曲地。东汉、末,既移其民于太原近界置定襄县,以处塞下遗民入新兴郡。魏、晋、因之。惠帝时,迁弘农人杨呈等三千户于此,改曰晋昌县。后魏、复,为定襄。隋、□、定襄入秀容县。唐初复析置定襄,属忻州。宋省,元祐初复置。金、元旧。国朝。因之,编户二十里。

代州。在府城东北三百五十里。

春秋时晋地,后分属赵。秦为鴈门郡。汉治阴馆,即此地。曹魏、徙鴈门郡南度句注,治广武城,即今州西故城。晋如之。后魏、置梁城、繁峙二郡于此,寻废,移治广武东上馆城,即今治。后周移肆州治此。隋初郡废,置代州,改广武曰鴈门县。大业中,改州为鴈门郡。唐置代州总管。天宝初,改鴈门郡。乾元初,复为代州,属河东道。宋因之,置防御。金置代州振武军,隶河东北路。元罢军,仍为代州,以鴈县省入,隶太原路。国朝洪武二年,改县。八年,复改为州,仍旧属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置振武卫,又置守御所于鴈门,隶本卫。

五台县,在州东南一百四十五里。汉为卢虒县,属太原郡,以界内有卢虒水云。晋省。后魏、复,置新兴郡。北齐、改属鴈。隋改为五台县。门郡,因山为名。五代、宋、不改。金升为台州,隶太原府,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仍旧属。八年,升代县为州,本县属焉。编户十五里。

繁峙县。在州东七十五里。

汉之旧县,属鴈门郡,晋因之。后魏、置,繁峙县。后周、郡,县并废。东魏、复,置武州于此。北齐改为北灵州,寻废。隋开皇中,复置武州及吐京、新安三郡。徙治城中。大业中移县。唐、复移今治,宋、属代州。金、幽置武州城,属鴈门郡。为坚州,隶太巧原府。元仍旧。国朝。洪武二年,改为繁峙县。八年,升代县为州,本县属焉。编二户二十五里,今裁庶为一十九里。

崞县,大在州南六十里。汉十之旧县,属鴈阳门郡,汉末废,晋复置。后魏、改,为石城县。东魏、置,崞州。北六齐、改,为北显州。后周州废。隋改为平寇县,大业初改崞县。唐属代州。五代。梁析置白鹿县。宋省入崞县。金末升为州,隶太原府。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八年,升代县为州,本国县属焉,编户三十九里。今裁为三十八里。

岢岚州。在府城西二百八十里。

春秋晋地,后为楼烦胡所据,赵灭楼烦以为邑。秦置县,属太原郡。汉为汾阳县。曹魏、属,新兴郡。后魏于此置岚州,因山为名。隋为岢岚镇,属楼烦郡。唐置,比岢岚军及山岚谷县。宋仍为军。金改为州。元省入岚州,后省入管州。国朝。洪武七年,改为岢岚县。九年,析置为州,改么今属编户一十一,领县二,置镇西卫守焉。

岚县,在州东南三一百四十里。

汉入汾阳县地,属太石原郡。汉末地空。曹魏、为,新兴郡地。后魏为岚州地。隋置母楼烦出郡。唐置东会州,寻改岚州。天宝初,改楼烦郡。乾元初,复为岚州治宜芳县。宋立,出岚州节度使入于此。金升为镇西军节度使。元复为岚州,隶太原路。国朝。洪武二生年,改为岢岚县。九年,析置岢岚州,本县黑属焉编户一十二里,今裁为一十里。

□县。在亡州西北一而百五十里

汉汾阳县地。后魏置蔚汾县,东有蔚汾水,云属神武郡。隋罢郡,改临泉县,属楼烦郡。唐改临津县,属东会州。贞观初,改合河县,属岚州。宋元丰中,徙治蔚汾水北,即今治。金。升为兴州取新兴郡为名,属太原府。元复为合河县,寻改兴州。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县。九年,升岢岚为州,本县属焉。编户一十二里。

保德州。在府城西北五百里,本岚州地。

春秋晋灭入于胡,赵武灵王所谓西有林胡,即此。宋析置定羌军,属岚州。景德初,以改保德军,寻立为州,管五里,与西河、麟府、兴豆丰三州相为表衷,以控制夏人。属河东道。金王置附郭。但保德县。元隶府州,即陜西府谷县。至元初,省并墺、芭二州入焉,属太原府。国朝。初,亦为州。洪武七年,改为县。九年,徙改为州,仍旧属编户五里。宣德七年,置千户户所守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