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教各宗派源流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传教之大乘宗派

一 未分宗派之大乘

婆伽梵所说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等曾结集为大乘法藏,与小乘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光显焉。故后时大乘崛兴,其执著小乘者,甚或斥之为非佛说。虽至无著时,其诤犹烈,依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举七义证成大乘为佛说者可知也。释尊灭度五百余年,有马呜菩萨兴世,外攘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至教。除大庄严经论等杂说因缘暂用导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论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颇与释尊之华严初转根本法轮遥相呼应,此唯建大乘根本纯然未有宗派之分别也。至猛龙、提婆渐偏重阐扬大乘毕竟空义,以治外小之增益执。无著、世亲渐偏重阐扬大乘之如幻有义,以治外小之损减执。但仍互融无间,未据所宗自为其派,故此前皆可谓之未分宗派之大乘也。然空宗、有宗,已隐含其分派之兆于龙猛、无著,且须上溯乎妙德、慈氏矣。

二 空宗有宗之大乘

沿龙树一系之大乘义而至清辨,沿无著一系之大乘义而至护法,佛寂已千数百年矣。于是时大乘始分宗派,谓清辨论师远尊文殊,宗本龙猛、提婆造大乘掌珍论等,为欲极显毕竟空义故,破斥兼及护法等师。而护法论师远尊弥勒,宗本无著、世亲造成唯识论等,为欲极彰如幻有义故,破斥兼及清辨等师。然空宗正名般若宗,显空即彰妙有;而有宗正名唯识宗,彰有即显真空,故虽相破,实以相成。智光承清辨之学(据贤首传),戒贤承护法之学,门徒既众,宗派斯严。故大乘空宗确立于清辨,守持于智光;大乘有宗确立于护法,守持于戒贤。兹后则转为大乘密教之胎金二界,此二宗于印度几等附庸矣。

三 显教密教之大乘

尝察显密之异,异在能诠言对所诠义之或显或密而已。义显之言曰显教,唯影像假智诠。义密之言曰密教,为本质真智境,故亦名真言也。复次,显教是依佛之教声以彰学理者,密教是依佛之果德以轨观行者。由教理而进于行果,既为适当之程序;而胎藏界之教理依般若,金刚界之教理依唯识,显教之二宗与密教之二界相应一贯,尤显然可见。故印度之大乘佛教,在吾华盛唐之际,由显教进转为密教,其迹可依来吾华传教者得之。自唐善无畏至宋法天等所译多为密教,即其明证也。然印度于小乘教根习较深,虽几经大乘掩抑,而俱舍、成实、顺正理等论,皆盛行于佛寂千载间,有部、经部等,卒未尝衰息焉。今印度佛教所仅存之余喘,亦唯小乘。故大乘之化,在印度似至密教而寝灭。

第二节 传证之大乘宗派

此派相传,释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罔措,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密法门,今付于汝,汝善护持”云云。于是由迦叶传阿难,由阿难递传至马鸣为十二代,龙猛为十四代,世亲为二十一代,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代即传入吾华,于印度无复传者。菩提达摩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为此派宗旨。盖不依教理知解,唯悟心者印证相传,故别于传教而曰传证焉。然在印度只一代一代密为传证而已,其显于言行者,仍不外小大乘之经律。故其二十八代相传承者,即是小大乘统法诸祖,而别无宗派可云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