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摘自第一版 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里斯·戴维斯教授创作的《阿育王》本应是“印度统治者”系列的第一卷,但因条件不具备,未能如愿。因此《阿育王》一书就空缺了。经里斯·戴维斯教授同意,我用大众可以接受的形式补充了孔雀王国的相关内容。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与其他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有很大不同。譬如,与亚历山大·卡宁厄姆的《比尔萨佛塔》相比,《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的论述有所不同。写《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时,我向最杰出的现代史学家看齐,努力将传说与貌似史实的部分区分开来。书中讲到了锡兰皈依佛教和所谓第三次结集[1]的故事。这些故事形式各异、荒诞不经。任何考证都无法从中提炼出史实。

在处理音译问题时,我没有依据国际上通用的那套死板、生硬的翻译系统。该系统使词汇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将krishna和champa分别处理为krsna和kampa。在《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中,原文本中的辅音字母与姓名都以英语的拼读方式呈现。元音字母则以意大利语的拼读方式呈现。短音“a”为无重读短音节,如“woman”一词。除了必要时在长元音上加的标注外,本书未使用其他变音符号。

在《比哈尔与奥里萨邦研究协会期刊》1919年12月第四部第五卷中,贾斯瓦尔[2]、格林、阿瑞姆·森和穆罕默德·哈拉帕尔斯巴德·萨斯特里等人发表了文章。文章写道,如果帕尔卡姆雕像[3]原型确为公元前6世纪的佛国皇帝阿阇世王[4],并且巴特纳雕像群[5]原型确为公元前5世纪的摩揭陀诸位国王[6]——即阿阇世王的后继者们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重新构建印度雕塑的发展史了。

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1920年2月1日

* * *

[1]第三次结集是公元前236年时阿育王为镇压异教在华氏城所举行的结集。该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此外,他还诵读了《论事》一书。——译者注

[2]贾斯瓦尔(1881—1937),生于米尔扎布尔,印度历史学家、法学家及钱币专家,是古遗址发掘与修复的先锋人物,也是《皇家亚洲学会杂志》邀请致辞的第一位印度人。贾斯瓦尔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印度政体》与《印度史》等史学文献。以下格林、阿瑞姆·森、穆罕默德·哈拉帕尔斯巴德·萨斯特里等人均无法查证。——译者注

[3]帕尔卡姆位于马图拉以南约20公里处,是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村庄。这里因一尊据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古老夜叉雕像而闻名。雕像底座上刻有婆罗米文。——译者注

[4]阿阇世王(公元前4世纪早期)与释迦牟尼佛处同一时代,是东印度摩揭陀国诃黎王朝的一个国王,在从父亲频婆娑罗王手中夺取了摩揭陀王国的政权后,采取扩张政策。在阿阇世王统治下,摩揭陀成为北印度最强大的王国。——译者注

[5]古代巴特纳,即华氏城,是印度比哈尔邦的首府,也是世界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地方之一。摩揭陀国王在公元前490年建立了巴特纳。该城曾是诃黎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巽加王朝、笈多王朝及帕拉王朝的首府。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巴特纳曾是印度次大陆的权力、政治和文化中心。——译者注

[6]摩揭陀是南比哈尔邦的古印度王国,是古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耆那教与佛教方文献中经常提到古摩揭陀,该国对印度耆那教与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摩揭陀国曾历经诃黎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巽加王朝、笈多王朝及帕拉王朝。——译者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