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第十讲、识蕴——前六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云何识蕴

在五蕴中,列为第五位蕴的是识蕴。《大乘广五蕴论》曰: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关于对识蕴的诠释,在无著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集论》中,说的更明白一点:‘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所薰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谓一切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何等鼻识?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何等舌识?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何等身识?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什么叫做识呢?《大乘义章》曰:‘识者心之异名’,是了别的意思。心对所缘之境的了别,名之为识。《成唯识论》卷一曰:‘识谓了别’。《大乘止观》卷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在唯识学上,这三个名词虽可互相通用,然其实体各别,如次第配之于八识,则集起之心是第八识,思量之意是第七识,了别之识是前六识。

唯识宗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识的含义,如印度僧伽跋陀罗(众贤)造《顺正理论》,卷十一谓:‘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唯识宗将一心析为八识者,无非是破遣我人‘实我’的执著。原来我人通常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万有视为实体,因此我人说到‘心’时,把心视为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为对治此等观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为八,以此心不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来破遣‘实我’的执著。现在依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的次第诠释如下。

【2】前五识

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的总称。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是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出的五种认识作用。这五识的作用是:

一、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之名称,有随根立名与随境立名两种方式。随根立名者,是随所依之根,而立五识之名。即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五识之名。随境立名者,是随其所缘之境,而立五识之名。前五识所缘之境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以其了别的尘境之名,而立色、声、香、味、触五识之名。识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识之生起有四种依,若缺任何一种,识则不生,此四种依为:

一、同境依:谓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此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曰同境依。

二、分别依:谓依于第六识,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意识与之同时俱起,与前五识同缘色声等境,而起了解分别作用,曰分别依。

三、染净依:谓依于第七识,第七识与‘四烦恼常俱’,是染污识。前五识本来无染,但以无始以来受第七识影响,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识是前五识的染净依。

四、根本依:谓依于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前五识依第八识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识为根本依。

五识缘境,各不相同,眼识所缘者为色境,耳识所缘者为声境,鼻识所缘者香境,舌识所缘者为味境,身识所缘者为触境。关于‘五境’,在本文第三章已予叙述。前五识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应。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个,即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中随烦恼心所二个,大随烦恼心所八个,及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心所,共为三十四个,《八识规矩颂》曰:‘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嗔。’即指此而言。

【3】第六识

第六识又名意识,这是我人心识活动的综合中心,也就是我们攀缘外境的缘虑心。此识是依于意根、即第七末那识,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其认识的作用有二方面,即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五俱意识是配合前五识,认识色、声、香、味、触的作用;独头意识是单独生起,其认识的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谓‘法境’。在其认识作用中包括著推理、思考、判断在内,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而通于过去、未来、现在。

五俱意识是在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时,即与之俱时而起,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故称为五俱意识。此又称为明了意识,以其能够明了缘取相应的外境故。五俱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五俱,视缘而定。五俱意识即:

一、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眼俱意识。

二、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耳俱意识。

三、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鼻俱意识。

四、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舌俱意识。

五、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身俱意识。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时,有五种心念次第生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此称为‘五心’。五心即是:

一、率尔心:意识初对外境,于刹那间的轻率了别。

二、寻求心:于率尔了别之后,进而生起寻求作用。

三、决定心:意识寻到目标,进而决心了别。

四、染净心:意识于了别外境后,对于怨亲顺违等境界,所生起的染净之心。

五、等流心:染净之心相续,即叫做等流心。

以上五心,顺次生起,而前五识之染净,必定由意识为之引导。意识的染净心虽是一刹那,而前五识的染净是多刹那。

另一类独头意识,又名不俱意识,是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意识。此复有四种,称为散位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分释如下:

一、散位独头意识:此又称独散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此识生起时,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称之为独散意识。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

二、梦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睡梦中,缘梦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识。

三、定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禅定中,缘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识。

四、狂乱独头意识:狂是颠狂,乱是杂乱,如精神病患者,他独言独语,或辅以肢体动作,别人不知所以,事实上他的意识、也是缘著他自己幻想的境界而活动。

前六识生起,对外攀缘六尘境,是受著四种力量的驱使。此四种力量是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种因力为:

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

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

三、境界力:谓识所缘境界,或极可意,或极特殊,则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

四、数习力:就是习惯力,如果识于某种境界,已极谙悉,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马路,听到汽车声,自然提高警觉。

意识恒时现起,发生其了别外境的作用,它有如一具马达,通上电流后即一直转动不停。但在五种特殊情况下,意识功能隐没,成为‘无意识状态’,此称为‘五位无心’。

《唯识三十颂》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五位无心的情况是:

一、生于无想天:外道修行,生于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间意识不起。

二、入无想定;外道修行,入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行。

三、灭尽定:修此定者,前六识不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亦不起现行。

四、睡眠:深度熟睡而无梦者,意识不起现行。

五、闷绝;俗称昏迷,医学上谓‘无意识状态’,这是由于大惊怖、大剌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故闷绝并非死亡。

心识的思考模式有三种,称为三分别,即:

一、自性分别:此是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所对之境的直觉作用。

二、计度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的判断推理作用。

三、随念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

在六识之中,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识具足三种分别。

第六识是我人的的心理活动综合中心,作用至为宽泛,它有与前五识同时俱起,了别五种尘境的作用;也有单独生起缘虑法境的作用。它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它通于现量、比量、非量三量;也通于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由于他的作用特别强,所以心所有法中的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配合其各种作用。《八识规矩颂》中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即指此而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