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第三讲】循八大人觉经走向正觉—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古人解经,先要分科立分。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凡是佛经,不论经文长短,一般分为三大科—即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序分,第二部分称正宗分,第三部分称流通分。此分科立分的方法,始自东晋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这种分法,说他:‘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后来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论中亦具有三分,此三分称作: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至此,国人始信道安的‘弥天高判’,后代就一致遵行了。

但是亦有经文,以结构不同,而分为四分者—于正宗分及流通分之间加上总结分的,这本八大人觉经就是如此科分。

本经的经文,分做以下四分,即是:

一、序分:自‘为佛弟子’起,至‘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止。

二、正宗分:自‘第一觉悟’起,至‘第八……毕竟大乐’止。

三、总结分:自‘如此八事’起,至‘修心圣道’止。

四、流通分:自‘若佛弟子’起,至‘常住快乐’止。

本经总结分称:‘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如此八事是那八事呢?就是‘正宗分’中所说的八件事。这八件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所从而觉悟的。

本经正宗分所称的八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蕅益大师在其所撰辑的《阅藏知津》一书中,把这八种觉悟真理途径,提纲挈领的列举出来,即是:

(一)无常无我觉—世间无常、五阴无我。

(二)常修少欲觉—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三)知足守道觉—常念知足、安贫守道。

(四)常行精进觉—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五)多闻智慧觉—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六)布施平等觉—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七)出家梵行觉—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八)大心普济觉—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古人讲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仪规,在经文科分上也有一定的形式。依照天台宗释经的规范,有所谓‘五重玄义’,即以五条规范,提纲挈领,提示纲要,以发挥经中的要义。这五条规范是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我们这种‘佛学讲座’,只能说是通俗演讲,不能叫做讲经,所以我们并没有遵照正规讲经的程序来讲,不过经题总要加以解释,下面就先由经题讲起。

(2)解释经题

经题,是一本经的题目。自来讲经的顺序,是先讲全经‘纲要’,次则‘正释’经文。正释分三部分,先释经题,次释译人,末释正文。现在我们也照此顺序,先自解释经题开始。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本经,经题多冠以‘佛说’二字,但本经不是佛说,所以我们在此把‘佛说’二字省略,直接从经题讲起。本经的经题是‘八大人觉经’,现在分释如下:

(一)八:八是数字,指本经正宗分,自第一觉悟:世间无常……渐离生死起,至第八觉悟:生死炽然……毕竟大乐止,其数共为八条,故云为八。也即指的是,八种追寻真理(觉悟)的方法。

(二)大人:大是小的相对,人是我辈圆颅方趾、身心和合生命体的总称。大人二字,解释不一,照字面解说,与小儿相对的成年人称大人;或者一般人对父母尊长的称呼,称大人;大人也是古代官府的称呼,如清朝四品官以上称大人。《左传注》曰:‘大人,公卿大夫也。’。

而儒家以君子为大人,反之则为小人。如《大学》一书,解释为大人之学。《论语》一书中的句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等等。此外,大人亦为对有德者之称。如《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曰:‘大人,圣人也。’

如果说,大人是有德之人、是圣人,就和本经中所称的大人相近了。本经中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的,观经文:‘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可知。

佛是天人师,众生父,证悟宇宙诸法实相,号称法王,当然是大人;菩萨号称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绍隆佛种,生补佛位,所以与佛同称大人。是以本经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

(三)觉:觉是对迷说的,因为世人迷昧颠倒,佛陀才说此觉悟法门。如果没有迷昧颠倒的众生,佛陀就不说此法门了。关于觉的意义,见本文第一讲。

(四)经:经的意义,见本文第二讲,此处不赘。

本经经题‘八大人觉经’五字,若详加分析,其中有通有别。如‘八大人觉’四字,只是别名,不通于其他的经。而最后的‘经’字,则为通名,别的经可以通用故。

经题之下,还有一行字,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后汉,对前汉而言。前汉就是刘邦所建立的皇朝,建都长安,所以又称西汉;后汉,是‘光武中兴’的汉朝,建都洛阳,所以又称东汉。至于‘沙门’二字,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至于安世高三字,是译经人的名字。见下节所释。

(3)翻译此经的安世高:

佛陀住世时,游化四十五年,他只是‘说法’,并未‘著书’。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没有书写的工具。直到佛陀灭度后四百年,在西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印度才有了贝叶经的出现—把经文写在处理过的树叶上。

公元世纪开始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天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是最早在中国译经的外国沙门。但近代学者考证,四十二章经不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那只是一本‘经抄’。因此,最早在中国翻译佛经的人,就是本经的翻译者安世高了—当然,八大人觉经不是安世高唯一的译作,也不是他最早的译作,而是他的译作之一。

在现代流通的《八大人觉经》经文首页,于经题之下,标明‘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于此我们来介绍这位译经大师。安世高,名清,字世高,他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是古代的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称安息国建国时代,为自西元前二四七年、至西元二二四年。安世高在世的年代,大约在西元一一0年至一八0年之间。

《高僧传》上,说安世高是‘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说他自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刻意好学。他通达外国典籍,天文地理,以及医方异术,并且还通达鸟语。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一群燕子啾啾而鸣,他对同伴说:‘燕子说,待会将有人给我们送食物来。’顷之果然。所以他俊异的名声,早已传遍西域。安息国是个佛教国家,早在西元前两百余年,印度阿育王在位时代,派遣了多批传教师到国外传道,佛教就由印度经阿富汗斯坦传至波斯。所以安世高自幼信奉佛教,在家学佛,奉持戒律,丝毫不苟。他长大之后,父王薨逝,他继位为王。但他体认到‘深惟苦空,厌离行器。’于服孝期满后,让国与叔,而毅然出家修道。世高出家后,博览经藏,精通内典,游方弘化,遍历诸国。后来于东汉桓帝初年,到了东汉国都洛阳。这时大约是西元的一四七或一四八年。

世高自幼机敏颖悟,才智过人,到洛阳未久,就通达中国语文。于是他:‘宣译众经,改胡为汉。’他所译的经,主要的有《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安般守意经》,《阿毗昙五法经》等,当然也包括这部《八大人觉经》,据东晋释道安編著《众经目录》上说,世高译出的经典共有三十五部。到隋代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漫无简别的列出了一百七十多种—他把佚名译者的经本,全列到安世高的名下了。现在《大正藏》中列名世高所译的经为五十五部,五十九卷,是否全是世高所译,就很难辨别了。

于此附带说明,汉、魏、两晋时代,译经师译经,并不是拿著梵文本的贝叶经对照,再译出汉文来。早期译经,没有经本,全是背诵。因为‘外国法师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见《分别功德论》所载)。因此,经文全是背诵的。像《高僧传》称安世高‘讽持禅经’,称支娄迦谶‘讽诵群经’,称鸠摩罗什‘从事受经,日诵千偈’,由此可见那时学经,只是口诵,并非目读。所以那时译经,也只是‘宣译’—以口诵梵经,由助手执笔写出梵音文字,再由主译者依梵本口宣为汉文。当然到了后来,梵文经本大量输入,译经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4)经文内容

八大人觉经,连经题在内,全部三百八十五字。经文序分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由此可知,这本经是要随时诵念的。因此,我们先将全部经文敬录如下,以便随时诵念: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糩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5)经文提要

每一本佛经,都有其重点,例如《般若心经》的重点,是强调‘般若’—无分别智的妙用,否定一切差别观,而说万法空性的妙理。而本经—这本《八大人觉经》的重点,是在于循八条觉悟之道,‘速登正觉,永断生死。’

佛陀四十五年游行教化,其最大的目的,即在于众生‘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所以《法华经》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无非是生死大事。此一大事,也就是本经的重点。

本经经文全部三百七十二字,但提到生死二字的,却有七处之多。如第一觉悟中的:‘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中的:‘生死疲劳,由贪欲起’;第五觉知中的:‘第五觉知,愚痴生死’;第八觉知中的:‘生死炽然,苦恼无量’,以至于流通分中:‘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令诸众生,觉生死苦’,到最后的:‘速登正觉,永断生死’。永断生死,就是寂灭,就是涅槃。因此,我们于后面讲到经文时,要特别注意此点。

一九九四年九月廿一日撰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