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卷第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二

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二

帝曰。自师行后朕奉为穆大后。于西京造弘福寺可就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洽。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证义大德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者一十一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惠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线州振响寺沙门敬明等。缀文大德九人至。即京普光寺沙门迁玄。弘福寺沙门明浚。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支。栖岩寺沙门道卓。邠州照仁寺沙门惠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等。字学大德一人至。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谟。其年五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创译大菩萨藏经。沙门道宣执笔并删缀词理。又复旁翻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二十年春正月又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次译瑜伽师地论。法师于论重加陶练。微有余隙又出西域记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事连比前后。自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乱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金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于时。

驾返西京。奘乃进新译经论并大唐西域记表请题序。

手敕答书略云。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己所闻。其杂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又再三表请方蒙允许。遂谓驸马都尉高履行曰。卿前请朕为父作碑。今气力不如昔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能作碑。卿知之。

贞观二十二年春幸玉华宫。六月敕追法师赴宫见于玉华殿。帝问。比翻何经论。答近翻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

帝曰。此论甚大何圣所说。复明何义。答曰。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又问。何名十七地。奘举纲提目陈列大义。

帝深爱焉。遣向京取瑜伽论。帝自详览。睹其词义宏远非从来所闻。叹谓侍臣曰。朕观佛经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敕所司简秘书书手。写新翻经论为九本。颁与豫雍洛兖相荆杨凉益等九大州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帝先许作新经序。机务繁剧未及措意至此。法师重启方为染翰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神笔自写敕贯众经之首。

帝居庆福殿百寮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寮宣读。霞焕锦舒极褒扬之美致。天皇在春宫奉睹。圣文又制述三藏圣记。自此常参内禁扣问沉隐。翻译相续不爽法机。又读法师所进菩萨藏经。美之因 敕春宫作序。其后秋七月夏罢 敕赐云纳袈裟一领妙绝今古。又敕天下诸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维持圣种皆奘正言之力也。冬十月随驾还京。敕所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别营一所。号弘法院。令奘居之。昼则帝留谈说。夜乃还院翻经。更译无性摄论。世亲摄论。缘起圣道经。百法明门论。

皇太子奉为 文德圣皇后。于晋昌里置慈恩寺度三百人。别造翻经院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给新度弟子一十五人。弘福寺旧处仍给十人。皇储亲降制诗褒饰。二十三年夏四月驾幸翠微宫。仍敕陪从。既至处分之外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

圣遗芳故迹。皆引经酬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逮高宗嗣录素所珍敬追入优问礼殊恒祑。永徽二年请造梵本经台。蒙 敕赐物寻得成就。又追入内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降手诏飞白书慰问优洽。显庆元年正月。为皇太子于慈恩寺设大斋。朝寮总至。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曰。译经佛法之大。未知何德可以光扬耶。奘曰。公之问常所怀矣。译经虽位在僧。光价终凭朝贵。至如符秦时昙摩难提译经。黄门侍郎赵文业执笔。姚秦时鸠摩罗什译经。秦主及安成侯姚嵩笔受。元魏时菩提留支译经。则宣武皇帝及侍中崔光录文。齐梁周隋并皆如是。大唐贞观初波颇翻译。

敕左仆射房玄龄。赵郡王李孝恭。太子詹事杜正伦。大府萧璟等。监问译之。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公等能为致言则斯美可至。二公详为陈奏。寻下。

敕曰。慈恩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等时为看阅。有稳便处即随润色。若须学士任量追两三人。冬十一月中宫在难。归依三宝请垂加祐。法师启曰 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当蒙 敕许。其月一日。

皇后施纳袈裟一领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余件。五日有 敕令报法师。皇后分难已讫。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己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遂号为佛光王。当受三归被袈裟服。十二月五日满月 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其佛光王即。

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号也。创登皇极敕为法师。于两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之。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之故宅也。复内出画影奘之宝舆。送慈恩寺翻译堂中。追谥法师称大遍觉。显庆二年春二月 驾幸洛阳宫。法师与佛光王驾前而发。并翻经僧五人。陪从弟子各一事事公给。既到安置积翠宫。召入大内丽日殿。翻观所缘等论。夏四月。

车驾避暑于明德宫法师亦陪从。安置飞花殿译大毗婆沙等论。五月 敕法师还于积翠宫翻译。法师初谒文帝。已请于少林寺翻经。至是秋九月复请入少林。

天皇手诏抑而不许。三年二月随 驾还京。秋七月西明寺成。敕法师居之。令给上房一口新度沙弥海会等十人充弟子。天皇以法师先朝所重。嗣位之后礼敬逾隆。中使朝臣问慰无绝。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文不周备。众人更请委悉重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请就于玉华宫翻译。即以四年冬十月徙于玉华宫。并翻经大德及门徒等同去其供给诸事一如京下。至彼安置肃诚院焉。五年春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经。梵本总有二十万颂。佛于四处十六会说。文既广大学徒每请删略。如罗什所翻除繁去重。法师将顺众意。于夜梦中即有极怖畏事以相警诫。觉已惊惧向诸众说。还依广翻。夜中乃见诸佛菩萨胜吉祥事。觉而喜庆不敢更删。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功毕绝笔。合成六百卷。合掌欢喜告徒众曰。此经于此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拥护。此乃镇国之妙典人天之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欣庆。于中间又翻成唯识论辩中边唯识二十论品类足论等。至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御制经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 敕垂许。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翻经大德及玉华寺众。殷勤启请翻大宝积经。法师见众僧专至俯仰翻数行讫。便摄梵本停住告众曰。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奘自贞观十九年乙巳于弘福寺创启梵文。讫麟德元年甲子终玉华宫寺。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等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撰西域记一部。自般若翻了惟自策勤行道礼忏。告翻经僧及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华。于经论有疑者今可速问。又谓门人曰。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省俭。可以籧篨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从屏远。门徒等闻之莫不哀鲠。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证。怀此专至盖增翘励。所造功德皆愿往生。至正月九日脚趺伤胫因即寝疾。开目闭目见大莲华鲜白而至。又见伟相知生佛前。遂命僧喜尚读所翻经论名目。及造像写经施僧济乏然灯放生。具令读讫自怀欣悦。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于是罄舍衣资。更令造像及转读斋嚫。又命塑工宗法智。于嘉寿殿竖菩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并遣表讫。便默念弥勒。又令旁人称愿生颂至二月四日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申髀。暨于属纩竟不回转。不饮不食至五日中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答曰。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少间神逝。侍人不觉属纩。方委从足渐冷最后顶暖。颜色赤白怡悦胜常。过七七日竟无改变亦无异气。自非定慧庄严戒香资被。孰能致此。又冥应众多具于别传。此略不述。时坊州刺史窦师伦奏。法师已亡。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宰寮莫不悲咽流涕。帝言已呜咽悲不能胜。翌日又谓群臣曰。惜哉朕国内失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苦海方济舟楫遽沈。闇室犹昏灯炬斯掩。帝言已嗟惋不怡。寻下 敕移神柩归京安置慈恩寺。葬事所须并令官给。又 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送至墓所。法师道茂德高。为明时痛惜故于亡后重叠降恩。求之古人无以加也。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哀笳哀梵气遏人神。四俗以之悲凉。七众惜其沉没。以四月十五日葬于浐东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弥满其茔与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烛帝城。禁中多见时伤圣虑。至总章元年四月八日。有敕改葬[(樊-爻+ㄠ)/邑]川北原。与州县相知供给吏力乃又出之。众咸叹异。经久埋瘗。色相如初。自非愿力所持。焉能致此。法师形长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疏朗。形貌端凝。谈论清华。音词远畅。使听者无倦。瞻者忘疲。或处徒众。或对嘉宾。一坐半日。终无倾动。服止乾陀。裁唯细[疊*毛]。修广适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视辄不顾眄。滔滔焉若长江之纪地。灼灼焉类芙蕖之在水。加以戒范端凝始终如一。爱惜之志过护浮囊。持敬之坚超逾系草。性爱怡简不好交游。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又闻盛暑之辰体无沾液。祁寒之际貌不惨凄。又不夭不申不欠不啑。斯盖未详其地位何贤圣之可格哉。又北宫现疾之时征应繁缛。将终之日色貌敷愉。亦难得而测也。及终月余有人赍栴檀末香至。请依西国法以涂三藏身。众咸莫之许。其人作色曰。弟子别奉进止。师等若不许请录状以闻。众从之及开棺发殓已。人觉异香香等莲花之气。互相惊问。皆云若兹。向人徐并殓衣唯留衬服。众睹三藏貌如生人。皆号绝共视。向人涂香服殓盖棺已俄失所在。众疑天人焉。又其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謟行藏适时。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寔当代之英贤。乃释门之法将矣。且其发蒙入法特异常伦。听览经论用为恒任。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莫不倾倒林薮更亲学府。遂能不远数万咨求胜法。誓舍形命必会为期。发趾张掖途次龙沙。中途艰险身心仅绝。既达高昌倍光来价。传国祖送备阅云仪。路出铁门石门。躬乘沙岭雪岭。历天险而志逾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兼以归禀正教师承戒贤。现逐言扬义非再授。广闻异论包藏胸臆。致使梵侣倾心不遗其法。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又西华余论深尚声明。奘乃卑心请决随授随晓。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三修广论恢张怀抱。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及睹其唇吻听其词义。皆弹指赞叹。何斯人也。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道俗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德归依更崇开信。可以家国增荣光宅推远献奉岁至咸奘之功。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振斯鸿绪。导达遗踪。前后僧传往天竺者。首自法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相继中途一十七返。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莫高于法师矣。恨其经部不翻其数犹众。年未迟暮足得出之。无常奄及惜哉。至。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有 敕。于塔茔所置大唐兴教寺。以旌传译之功。垂芳不朽(时至德三载岁在戊戌二月五日改为乾元元年八月二日敕内出寺额度僧七人至十二月日白黑奉迎大唐兴教寺额至于郁川寺所安置耳)。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序题云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见内典录)

·释迦氏略谱一卷(或无略字见内典录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于西明寺撰记)

·释迦方志二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撰)

·大唐内典录十卷(见内典录麟德元年于西明寺译)

·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见内典录麟德元年龙朔元年于西明寺撰第四卷麟德元年撰或三卷)

·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亦云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见内典录麟德元年撰)

·续高僧传三十卷(见内典录)

·广弘明集三十卷(见内典录)

右八部八十一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吴兴人也。彭祖之后胤。宣少寻教相长慕寻师。关之东西河之南北。追访贤友无惮苦辛。外博九流内释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漪。存护法城著述无辍。尤工律藏删补章仪。常于终南山以坚其志。凡所修撰并行于代。护法经要此录载之。余别行门在于内典录。贞观末年方事修缉撰四分删补羯磨等八部。内典录中更有后续高僧传十卷。寻本未获故阙。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见内典录)

右一部二十五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玄应。大慈恩寺翻经沙门也。博闻强记镜林苑之宏标。穷讨本支通古今之五体。故能仇校源流勘阅时代。删雅古之野素削浇薄之浮杂。悟通俗而显教。举集略而胜美。真可谓文字之鸿囿。言音之龟镜者也。以贞观之末敕召参传综经。理经正纬咨为实录。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依字置反曾无追顾。致失教义寔迷匡俗。应所作者全异恒伦。征核本据务在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偶也。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疏。遂从物故惜哉。

·古今译经图纪四卷

右一部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靖迈。简州人也。以博学驰誉。大唐三藏翻译众经。召充缀文大德。后大慈恩寺翻经堂中。壁画古来传译缁素。靖迈于是缉维其事。撰成图纪题之于壁。但略费长房录续逮皇朝。直述译经余无所纪。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二卷(或一卷贞观中在内译初出与流志千手千眼身经同本波仑制序)

·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一卷(或无经字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一卷(亦云多唎心经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见大周录)

右四部五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智通。律行清高兼明经论。于总持门特所留意。通以隋大业年中出家。住京大总持寺。有游方之志。遂于洛京翻经馆学梵书语。早通精奥。唐贞观中有北天竺僧。赍千臂千眼经梵本奉进文帝。敕通共梵僧相对译出。勒成二卷。后于天皇永徽四年癸丑。于总持寺又出千啭等经三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伽梵达摩。此云尊法。西印度人也。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然题云西天竺伽梵达摩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似是 皇朝新译。但以传法之士随缘利见。出经流布更适余方。既不记年号故莫知近远。升亲问梵僧云有梵本。既非谬妄故载斯录。准千臂经序亦云智通共出。

·陀罗尼集经十二卷(见大周录永徽四年三月十四日于慧日寺译至五年四月十五日毕沙门玄楷笔受)

右一部一十二卷其本见在。

沙门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加以大士利生无吝乡国。志弘像教罔惧艰险。遂西逾雪岭东越沙河。载历艰危来仪 帝阙。以 天皇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广将梵本来届长安 敕令慈恩寺安置。沙门大乘琮等一十六人。英公鄂公等一十二人。请高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并皆供办。法成之日屡降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沙门玄楷等遂固请翻其法本。后以四年癸丑至五年甲寅。于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场经中要钞译集成一十二卷。沙门玄楷等笔受。于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叉师迦叶师等。于经行寺译功德天法。编在集经第十卷内。故不别存也。

·诸经要集二十卷(显庆四年西明寺撰)

右一部二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玄恽。本名。律学高誉谟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西明创居召为大德。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钞诸要事撰成一部。名诸经要集。余如内典录载。

·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见内典录)

右一部六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彦琮。识量聪敏博晓群经善属文笔尤工著述 天皇龙朔二年壬戌有 诏令拜 君亲。恐伤国化令百司遍议。于时沙门道宣等。共上书启闻于朝廷众议异端。所司进入 圣躬亲览。下敕罢之。琮恐后代无闻故。纂斯事并前代故事及先贤答对。名为集沙门不拜俗议。传之后代永作楷摸。墙堑法城玄风不坠也。兼撰大唐京师寺录行于代。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一卷(亦名八曼荼罗经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

·离垢惠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

·阿吒那智咒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续高僧传)

右三部三卷(前二部二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那提。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乌代耶。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师开悟志气雄远。弘道为怀历游诸国务在开物。而善达声明通诸诂训。大夏召为文士拟此士兰台著作者。泛爱好奇尚。闻有涉悟不惮远夷。曾往执师子国。又东南上楞伽山。南海诸国随缘远化。承脂那东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夹合一千五百余部。以天皇永徽六年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寺安置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由克彰掩仰萧条。达名寔难。那提不蒙引到无由自敷。显庆元年。

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广又倍于前。以昔被 敕往理须返命慈恩寺梵本拟重寻研。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出。意欲翻度莫有依凭。惟译八曼茶罗等经三部。要约精最可常行学。禅林寺沙门惠泽译语。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其年南海真腊国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无已。思见其人互相牵率假途远请。乃云。国有好药唯提识之。请自采取。下敕听往返亦未曾有。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硕。反西梵僧云。大师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违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词出珠联理畅霞举。所著大乘集义论可有四十余卷。将事译之被遣遂阙。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千龄罕遇那提挟道远至。投俾北冥既无所待。乃三被毒再充南役。崎岖数万频历瘴氛。委命遭命斯在斯人。呜呼惜哉。

·大般涅槃经后译茶毗分二卷(亦云阇维分亦云后分沙门惠立制序见大周录)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

沙门若那跋陀罗。唐云智贤。南海波凌(亦曰诃凌)国人也。善三藏学。往者麟德年中益府成都沙门会宁。故游天竺观礼圣。迹泛舶西逝路经波凌国。遂共智贤译涅槃后分二卷。寄经达于交州。会宁方之天竺。后至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附经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门灵会。于东宫启请施行。

·大乘显识经二卷(第二出与宝积贤护长者会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都太原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一卷(或无续字续旧华严经阙文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一名神通游戏第四出与竺法护普曜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毕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沙门复礼笔受)

·证契大乘经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界智陪卢遮那藏第二出与大乘同性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太原寺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第三出与元魏菩提留支所出无字宝箧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第四出即与次前离文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第二出与如来师子吼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大乘百福相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第二出即与次前百福相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乘四法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菩萨修行四法经一卷(永隆二年正月于京弘福寺译沙门彦琮制序第二出与前大乘四法同本于京再出)

·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金刚智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永淳元年五月二十日于京弘福寺共沙门彦琮译兼制序见经前序)

·最胜佛顶陀罗尼除业障经一卷(第四出即与前经同本日照后欲归国于大东都共沙门惠智再译前缘后法二文并广)

·大乘密严经三卷(见大周录)

·造塔功德经一卷(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救菩萨造亦云功德施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惠菩萨造无广字见大周录垂拱元年六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右一十八部三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三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赡。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游此国。以天皇仪凤初至。天后垂拱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即今西崇福寺是也东太原寺即今太福先寺是也)。

及西京弘福寺。译大乘显识经等一十八部。沙门单陀般若提婆译语。沙门惠智证梵语 敕召名德十人助其法化。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证义。沙门思玄复礼等缀文笔受。

天后亲敷睿藻制序标首。光饰像教传之不朽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日照等出者同本仪凤四年正月五日译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清信士杜行顗京兆人。仪凤中任朝散郎行鸿胪寺典客署令。顗明诸蕃语兼有文藻天竺语书亦穷其妙。于时有罽宾国僧佛驮波利。赍梵经一夹诣阙奉献。

天皇有诏命顗翻出。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宁远将军度婆及中印度三藏法师地婆诃罗证译。是时仪凤四年正月也。此杜译者有庙讳国讳皆隐而避之。即世尊为圣尊。世界为生界。大势为大趣。救治为救除。译讫奉进。

皇上读讫顾谓顗曰。既是圣言不须避讳。杜时奉 诏以正属故而有寝焉。荏苒之间杜君长逝。未遑改正其经遂行。后日照三藏奉诏再译。名佛顶最胜陀罗尼。大周录云。佛顶尊胜陀罗尼日照三藏译者误也。

·十门辩惑论二卷(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或三卷)

右一部二卷本在。

沙门释复礼京兆人。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兴善寺。性灵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玄儒。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俗流名士皆慕仰之。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华严等经。皆敕召礼令同翻译。缀文裁义实属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用以问礼请令释滞。遂答之撰成二卷。名曰十门辩惑蒙。宾主酬答剖折稽疑。文出于智府。义在于心外。如斯答对非此而谁。可谓龙猛更生马鸣再出。权文学睹斯轮已众疑顿遣顶戴遵行。此虽一时之酬答。寔为万代之龟镜也。法师兼有文集行于代。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惠立。本名字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宦徙寓新平。故为豳(今改为邠)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节隋秘书郎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照仁寺。此寺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远。习林远之高风。迈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

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住。

天皇之代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

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经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弘福寺沙门彦琮续而成之。总成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琮笺。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题云四分戒本并序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四分僧羯磨三卷(题云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右四部八卷其本并在。

沙门怀素。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袭冠冕。贞观十九年出家师奘法师为弟子。而立性聪敏专寻经论。进具之后偏隶毗尼。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不淹时序而为上首。先居弘济后住太原。学侣云奔教授无辍。以先德所集多不依文率己私见妄生增减。遂乃捡寻律藏抄出戒心羯磨。但取成文非妄穿凿。可谓嗣徽迦叶继轨波离而已焉。又别撰四分记抄兼经论疏记等五十余卷行于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佛陀跋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耶。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及经前序)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佛陀波利。唐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

天皇仪凤元年景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望睹圣容。倏焉见一老翁从山中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精诚恳恻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冥。报诸。

佛恩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波利闻此语已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向山更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波利惊愕倍增虔敬。遂返归本国取得经来。既达。

帝城便求进见。有司具状。

闻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遂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译讫嚫绢三十匹。经留在内。波利因乃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布流行是所诚望。

帝愍其专至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任将流布。波利得经不胜喜跃。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共翻译。

帝允其请。遂对翻经大德圆测共贞翻出。名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前杜令所翻之者。咒韵经文大同小异。波利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莫知所之。比诸众译此最弘布。

(准经前序乃云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状闻奏。其年即共顺贞再译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今寻此说年月稍乖。其杜令译者乃仪凤四年正月五日也日照再译乃永淳元年五月十三日也。既云永淳二年方达唐境。前之二本从何而得。又永淳二年天皇已幸东都。如何乃云在京译出。其序复是永昌已后有人迷记却叙前事。致有参差。此波利译者不可依序定其年月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