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英殖民帝国

第1章 轨迹: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活动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人类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交替更迭。虽然一些领域看似平淡无奇,但在人类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文明之光依旧熠熠生辉。早期人类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差异自然显现。人类离开中亚的栖息地,前往其他区域定居。海洋与陆地交汇,新大陆与岛屿碰撞,人类开始逐渐形成不同种族,在世界各地或落地生根,或东迁西徙,或日趋消亡。在黄河长江流域、恒河平原、幼发拉底河谷地、地中海东部沿岸、尼罗河谷地等地形成了人类文明的中心。人类定居在这些地方,以农业和初级手工业为生。后来,劳动和法律衍生出了社会关系,继而形成国家雏形。与此同时,许多地区仍处在部落时代或游牧时代。当生活在文明中心的人们忙着耕作、兴建城市和庙宇时,其他地方的文明却停滞不前。居住在亚洲地势较高地区的鞑靼人攻城略地,随后销声匿迹。澳大利亚土著、南非霍屯督人和布须曼人,以及黑人部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中,止步不前。中国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其早期的影响远大于后期。在欧洲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中国的影响力并没有辐射到西方。印度与欧洲之间的屏障逐渐消失,英印关系日益紧密,影响深远。栖居在尼罗河谷地、幼发拉底河谷地和腓尼基沿岸的民族与英国唇齿相依,为英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历史,从尼尼微、巴比伦、提尔、波斯,到希腊的城市、群岛和殖民地,再到势力范围波及西亚、南欧和北非的罗马帝国,人类文明日趋融合,文明中心向北部和西部缓慢推移,直至喀尔巴阡山和大西洋之间的陆地。与人类文明社会相似的初级文明社会逐渐形成。

鞑靼人

英国殖民者与澳大利亚土著

霍屯督人

布须曼人

当今世界种族繁多,而且各种族间息息相通。四亿中国人、三亿印度人和三亿欧洲人生生不息。散居的马来族、非洲部落和波利尼西亚人被归为一类。在世界文明的变迁历程中,欧洲历史独树一帜。早期人类发现温带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宜居住,因此,在这些地方频繁活动。黑格尔曾说:“人类历史的真正舞台在温带地区。”如果没有英国的保护,居住在热带地区恒河谷地的民族可能会一直受制于阿富汗和尼泊尔的高山民族。高寒地区健壮的游牧民族经常侵略、盘剥弱小民族,但其盛景犹如昙花一现。欧洲文明在人类宜居的温带地区快速发展,并通过人类活动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凯尔特人和皮拉斯基人盘踞欧洲、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半岛、撒拉逊人征服北非等活动影响深远。欧洲扩张是人类寻找栖居地的最后一项伟业,其影响如下:

波利尼西亚人

一、探索地球的形状、水陆比例、山脉、岛屿、河流等。通过这些地理探索,人类完成了对地球的测量。

黑格尔(1770—1831)

二、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航海业将海洋变成公路,蒸汽机缩短了空间距离,电力解决了时间问题。

三、对人类的科学认识逐渐统一。虽然人类起源和人类命运的一致性都遭到过质疑,但科学与欧洲感伤主义都体现了人性的统一。

四、自由灵活的商业活动与产业组织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在地球上自由行动,并以资本的形式享用物质资料。

五、自然科学虽然门类繁多、特点各异,但各研究领域都探索出了具有终极性的真理。知识具有世界性,科学属于全人类,文学因源于生活而显得丰富多彩,艺术需要百花齐放,道德流派也异彩纷呈,只有自然科学能够认识规律、揭示真理。

六、超越民族、国家和语言的宗教本质日益显现出来。深爱至高无上,欲望丰富多样。宗教信条针对人性的种种特点,数以千计的信徒置宗教于国家之上,投身信仰与希望之中。

现在,各民族逐渐融合,世界相对和平,人类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第1节 殖民准备

欧洲步入了殖民准备阶段。在国家机器的压迫下,人民流离失所,但分久必合的规律并未改变。无视这一规律的种族注定要走向灭亡。毛利人和印第安人面临着种族衰亡的威胁。与此同时,能够适应民族融合的种族继续繁衍生息。非洲人虽然文明程度不高,但因接受了欧洲人的统治重获新生。

直到15世纪,欧洲才开始在世界文明中独领风骚。当时的欧洲拥有三件法宝:航海罗盘、印刷机和火药。罗盘为人类指引航向,使海上交通变得更加便捷。地中海连接了北非和欧洲,海洋贯穿各大洲。印刷机帮助人们记录并传播了人类文明,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共享日新月异的知识。火药帮助欧洲列强入侵尚未开化的国家和部落。欧洲列强在这些地方开展了道德规训、军事操练、商业训练和宗教传播等活动。

毛利人

印第安人

参与殖民运动的欧洲国家分为两派[1]。一派是拉丁派,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和意大利等国。另一派是日耳曼派,主要有神圣罗马帝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和英格兰等国。大多数凯尔特人融入了其他国家,没有主动发挥历史作用。此外,斯拉夫人也无所建树。然而,并不是上述所有国家都做好了殖民准备。意大利虽然还没有真正统一,但仍然与东方保持着固有联系,在科学与艺术方面成就颇高。神圣罗马帝国自顾不暇。多年来,斯堪的纳维亚诸国通过格陵兰岛和西北海域的冰上通道传播文明,但在殖民探索方面却分身乏术。因此,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荷兰和英格兰勇敢地挑起了殖民重担。里斯本、马德里、塞维利亚、巴黎、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布里斯托尔成为殖民活动的中心。

欧洲早期的印刷机

上述五国一边整饬内政,一边整装待发,步入了殖民时代。莱昂王国和卡斯蒂尔王国联手阿拉贡王国,八百年来转战千里,通过游击战将摩尔人逐出了西班牙中部。查理五世[2]整合了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岛、撒丁岛、米兰和荷兰的资源。1474年,西班牙王国成立。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标志着现代法兰西的开端。阿基坦公国、勃艮第公国和布列塔尼公国相继加入中央王国[3]。不到一个世纪,法兰西文明空前繁荣,由此迈入了路易十四时代。16世纪,荷兰逐渐发展起来,意欲独立。欧洲的封建主义瓦解,英格兰中产阶级掌握了国家大权,英格兰和苏格兰也即将统一。1479年,《波伊宁斯法》[4]的颁布标志着爱尔兰已经被英格兰彻底征服。英格兰王国的航海业蓄势待发,正朝着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全盛时期迈进。

这五个国家对内辅车相依,对外攘权夺利,外交政策逐渐表现出“权力制衡”的思想。

纵观整个欧洲殖民史,哥伦布的远航和殖民活动并不是一起偶然事件,而是一次精心筹划的航海和探险。一些民族趑趄不前,不喜欢探索。因此,它们很难发现新世界。然而,能征善战的民族通常高度自律、锐意进取,最后总能获得成功。正如黑格尔所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如同恺撒大帝翻越阿尔卑斯山那样伟大。这两起历史事件都激发了人类探索新世界的潜能。

查理五世(1500—1558)

路易十四(1638—1715)

哥伦布(1451—1506)在西印度群岛登陆

第2节 早期的殖民活动

一个国家的殖民形式有很多种,譬如整个部落共同迁徙或部分人民移居海外。后一种扩张形式被称为“殖民活动”。塞缪尔·约翰逊[5]曾将殖民地定义为:“宗主国人民移居远方。”但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泛指移民侨居他乡,如英国移民生活在莫斯科和美国移民生活在巴黎。完整的定义应该包含“殖民地与宗主国保持政治联系”这一限制条件。希腊人不承认殖民地的政治性,强调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强烈的依附感犹如初次点燃的熊熊圣火。罗马军事殖民地易守难攻,当地军队保证了宗主国的安全。腓尼基人从提尔迁到迦太基,在那里兴建了贸易殖民地和工厂。殖民活动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建立新家园;第二种是为当地的工商业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欧洲国家的扩张活动。第一种情况以美洲为典型,殖民者征服了墨西哥和南美洲的部分原住民,建立了新家园。第二种情况以印度为典型,殖民者促进了当地的工商业发展。

殖民者征服墨西哥

广义的殖民地包括岛屿、港口或海角,旨在为宗主国赢得海上或军事优势。现在我们聚焦英格兰,了解英格兰早期的殖民活动。

几个世纪以来,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之间冲突不断,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才界定了疆界,逐渐统一。七国时代[6]的统治者、威尔士的君主和爱尔兰的各首领暂时和解。英格兰与法兰西一些公国的长期联盟破裂,不少公国重新投入法兰西王国的怀抱。与此同时,苏格兰与英格兰结盟,步入历史新时代。宗教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仅涉及教会等级和宗教信仰,还旨在复兴希腊和罗马的思想与艺术,鼓励人们思考和鉴赏,以及设定目标并付诸实践。英格兰国教对是否接受宗教改革犹豫不决。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约翰·科利特、罗杰·阿斯克姆和约翰·奇克的学说在大学和新文法学校盛行。弗朗西斯·培根的思想也为文化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指导。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

当时,英格兰的人口达五百万人。约翰·哈里森[7]指出,1574年至1575年,约有一百一十七万两千六百七十四名男性服兵役,但这也许只是实际服役人数的三分之二。1603年,英格兰的实际参军人数达两百万,其中包含少数非英格兰国教徒,这一点与约翰·哈里森的预估吻合。英格兰人勤劳勇敢、积极进取,不断利用优质草场和牲畜发展农牧业。但随着农业劳动力骤减,困难日渐显现。各类制造业——细绒呢、粗绒呢、起绒粗呢、金属器皿、啤酒与木材等——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商业领域资金匮乏,人才奇缺。诺威奇和英格兰西部的织机昼夜不停地工作,约克郡的许多小镇很快变得闻名遐迩。伦敦、布里斯托尔、赫尔和波士顿的大小港口遍布忙碌的水手。约翰·哈里森认为,英格兰的航运业“坚不可摧、设施齐全,而且灵活快捷、独一无二”。通过对比国内外的航运业,他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伊丽莎白一世拥有二十四艘船,而国内四十吨至一百吨的船有六百五十六艘,一百吨以上的商用船有一百三十五艘。英格兰商人旅居海外,大多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眼界开阔,但很少涉足黎凡特、伯尔齐或契丹人和鞑靼人居住的地方。佛罗伦萨、比萨、莫斯科、挪威、瑞典和丹麦的殖民工厂鳞次栉比。这些工厂一般自定章程。在市参议员的管辖范围内,所有商业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但交易范围仅限于英格兰船只。只有英格兰人才能在海外的蛮荒地区开展商业活动。西班牙征服了美洲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区,并占领了墨西哥、佛罗里达、秘鲁和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屿。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成了殖民扩张的必经之路。葡萄牙征服了巴西,并与荷兰一起控制了远航东方的海路。虽然成功并非唾手可得,但英格兰人只要不断进取、竭智尽力,就能在殖民扩张进程中独领风骚。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繁忙的布里斯托尔港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版图包括五大主要区域:

第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国国王或女王统治,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文明世界的商业中心。议会组成独立的行政部门。

第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英属殖民地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纽芬兰自治领建立的七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人们使用英语,遵守英国律法,并遵循英国礼节,与英国同音共律。

第三,英国统治的混合式殖民地的原住民人口远超过英国人口,如南非的早期殖民地开普敦、纳塔尔、塞拉利昂、黄金海岸、拉各斯、毛里求斯、英属西印度群岛、圭亚那地区、洪都拉斯和马六甲海峡。

第四,附属国的统治者都愿意为原住民谋求福祉,如英属印度管辖区、英属北美殖民地和印度的土邦、锡兰、缅甸、斐济,以及部分不完全接受宗主国统治的地区,如桑给巴尔岛、尼日尔、贝专纳和英属新几内亚。此外,欧洲的其他国家与英国已经达成共识,不会干涉英国的“势力范围”。

第五,军事、航海、商业警戒区包括直布罗陀、马耳他、圣赫勒拿岛、阿森松、缅甸、福克兰群岛、塞舌尔群岛、索科特拉岛、查戈斯、石油岛、亚丁湾、新加坡、纳闽岛、香港、诺福克岛、克马德克群岛、路易西亚德群岛、罗图马岛和汤加。

只要了解了英国殖民政策的三大特点,就可以解开复杂的英国殖民史带给人们的困惑。第一,英国迅速建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美洲,其中包括北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其殖民扩张规模史无前例。相比之下,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第一代殖民地除促进种族融合外,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第二,目前,英国统治着印度,为印度人谋福利,而其他英属殖民地并没有这种待遇。第三,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中,各殖民地休戚与共。英属殖民地毗邻中国和日本,辖制美洲,英国还占据了欧洲的一些岛屿,驻足非洲海岸,向多方延伸。在澳大拉西亚[8]和南大洋[9]的势力无人能及。

因此,英国拥有年均十亿英镑的商贸进出口业务,而法兰西和德意志有三亿五千万英镑,美国有三亿英镑,俄国有一亿五千万英镑。1886年,英国劳埃德船级社[10]的首份完整登记簿显示,英国船只占全球船只总数的52%,其中蒸汽船占63%。商业活动为英国提供了很多海事方面的岗位,也催生了银行系统,伦敦由此成为世界商贸中心。英国越来越强盛,商业日趋繁荣,英语成为受教育者的必修课程,书籍出版与期刊流通也兴旺发达,英国思想在世界精英阶层中迅速传播。

* * *

[1]为了准确界定扩张民族占有的地区,需要知道的是,15世纪,欧洲东南部的国家退出了基督教世界。1453年,奥斯曼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但在欧洲西南部,1492年,摩尔人被驱逐出了西班牙王国。——原注

[2]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以及勃艮第公国(自1506年起)的统治者。——译者注

[3]指15世纪末法兰西王国。——译者注

[4]爱尔兰议会规定该法案要得到爱尔兰总督、英格兰国王及其枢密院批准。爱尔兰人民对此不满,因此,1782年,对该法案进行了一次修订,1878年该法案被废除。——译者注

[5]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常被称为“约翰逊博士”,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编辑和词典编纂者。——译者注

[6]七国时代指5世纪到9世纪这一时期。七国指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译者注

[7]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867—1954),英国政治家、国会议员。——译者注

[8]澳大拉西亚是大洋洲的旧称。——译者注

[9]南大洋又称南极海或澳大利亚海,是由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组成的海域。——译者注

[10]英国劳埃德船级社成立于1760年,负责检验新造船舶,在军工领域享有盛誉。——译者注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