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本草发挥

卷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木部

成聊攝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熱之氣也。

潔古云: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訣》云:滲泄止渴,去榮衛中風寒。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主治秘訣》云:桂枝性熱,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傷寒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

東垣云:肉桂味辛甘。大熱純陽。溫中利肺氣,發散表邪,去榮衛中風寒。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之。又云:桂枝味辛,性熱,氣味俱輕,陽也升也,故能上行,發散於表。收內寒則用牡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若熱以使正氣虛者,以辛潤之。散寒邪,治奔豚。又云: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仲景或云復發其汗,或云先其時發汗,或云當以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湯。凡數處言之,則是用桂枝發汗也;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家不得重發汗,又云發汗過多者,用桂枝甘草湯,則是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明得仲景發汗閉汗,與本草之義相通為一。答曰:本草言桂味辛甘,大熱無毒,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者,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藏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是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不和,榮氣不和則內外不諧,蓋衛氣不與榮氣相和諧也,若榮氣和則愈矣。故用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技能開腠理而發汗出也。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傷寒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其效應如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汗出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皆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此亦是閉汗孔也。又云: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湯,是重發其汗也。凡桂枝湯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二字,下文有通血脈一句,此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此乃榮血中藥也。如此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耳,非是桂枝開腠理髮出汗也。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可也。噫!神農作之於前,仲景述之於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海藏云:桂有菌桂、牡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類,用者罕有分別。大抵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但不用粗皮,止用其心中者為桂心也。《衍義》云: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用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本草云:療寒以熱。故知獨有一字桂者。本草言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也。然《本經》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只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處不中用。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或云:官字即觀字之文,蓋產於觀州者佳,故號觀桂也。深慮後世以為別物,故於此書之。然筒桂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藏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一種柳桂,乃小嫩桂條也,尤宜入上焦藥。仲景湯液用桂枝發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然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桂枝發表則在足太陽經,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經。

丹溪云:桂虛能補,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是表有虛以桂補之也。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風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能收汗而用之也。今《衍義》云乃謂仲景治表虛,誤矣。本草止言出汗,正是《內經》辛甘發散之意。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名曰官桂者,以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貢,而名之曰官桂,乃貴之辭也。桂心者以皮之肉厚,去其粗而無味者,止留近本一層,其味辛甘者,故名之曰桂心,乃美之之辭也,何必致疑若此乎。

胡椒

丹溪云:屬火而有金,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眾,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蓋大其禍也。

蔓荊實

潔古云:氣清,味辛溫。治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胃氣人不可服,恐傷痰疾。《主治秘訣》云:苦、甘,陽中之陰。涼諸經之血熱,止頭痛目暗。

蜀椒

潔古云:氣溫,味辛。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利五臟。凡須用炒去汗及合口者。

東垣云:蜀椒味辛溫,大熱,純陽。溫中明目,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又云:蜀椒去汗,辛熱以潤心寒。丹溪云:紅椒屬火而有水與金,有下達之能。所以其子名曰椒目,止行滲道,不行穀道,能下水燥濕。世人服椒者,無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誰能御之。

吳茱萸

成聊攝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

潔古云:治寒在咽隘,塞胸中。經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則嘔,令人口閉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氣浮而味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去胸中滿,止心痛,治感寒腹痛,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也。

東垣云:治胸中氣逆。不宜多用,辛熱恐損元氣。入足太陰脾經。又云:心腹疼痛,溫中下氣,溫胃,去痰冷。

海藏云:吳茱萸入足太陰、足厥陰,少陰震坤合,為其色綠。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大溫脾湯及脾胃藥,皆用此也。《衍義》云:須探湯中浸去苦裂,凡六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益智子

潔古云:氣熱味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於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

海藏云:君相二火,手足太陰、足少陰。本是脾藥,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鳳髓丹則入腎。益脾肺腎互用者,有子母相關之意。

厚朴

成聊攝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滿。又云: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以下結燥。

潔古云: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乃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味俱厚,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平胃氣,去腹脹。孕婦忌之。

東垣云:厚朴味苦而辛,大溫,陽中之陰。專去腹脹滿,去邪氣。又云:腹脹用薑製厚朴。

海藏云:經言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益氣,消痰下氣,厚腸胃,去腹脹滿。果泄氣乎?益氣乎?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經云消痰下氣者是也。若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泄濕滿,經云溫中益氣者是也。若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厚腸胃。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衍義》云:平胃散中用之,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加減隨證,如五積散,治疫同功。

丹溪云:屬土而有火。氣藥也,溫而能散瀉胃中之實也。而平胃散用之,佐以蒼朮,正為瀉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之太過,而復其平,以致於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也。習以成俗。皆謂之補,哀哉!又云:厚朴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氣。

丁香

東垣云:丁香味辛,溫,純陽。去脾胃中寒,止霍亂。又云: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海藏云:治翻胃,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消痃癖,除冷勞。與五味子、廣朮同用,亦治奔豚氣泄,肺寒,補胃,大治腎氣。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

丹溪云:屬火而有金。補瀉,能走夫人口,居上而地氣出焉。肺行清令,與脾氣相和,惟有潤而甘芳自適焉。有所謂口氣病者乎?口有氣而已自嫌之,以其脾有鬱火,溢人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此所謂為口氣病也。若以丁香含之,揚湯止沸爾。惟以香薷煮汁飲之,其效甚捷。

沉香

潔古云:辛熱純陽,補右腎命門。

東垣云: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及泉。與藥為使,最相宜也。又云:沉香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補腎暖腰膝,去風水毒腫,去惡氣邪氣。又云:重可去怯,以沉香辛溫,體重清氣,去怯安神。

檀香

潔古云:陽中微陰。主心腹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飲食。

東垣云:能調氣而請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將以葛根、豆蔻,縮砂、益智,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中,同為理氣之藥。入手太陰、足少陰。

梔子

成無己云:苦以湧之。梔子之苦,以湧虛煩。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療風熱,是為四也。又云:梔子氣寒,味微苦。治心煩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又云:苦,純陽,止渴。

海藏云:仲景用梔子治煩,胸為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之火也。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故令人上吐,邪因得以出。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以出也。《本經》云:治大小腸熱。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去皮泄心火,連皮泄肺火,入手太陰、手少陰經。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陰虛滿者,加甘草。若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而煩,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梔子甘草乾薑湯。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稜至九稜者,名曰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衍義》云: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以梔子豉湯治之。因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除也。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七服之,無不效。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分四物作湯飲之。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並小利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間熱。

丹溪云:山梔子屈曲下行,降。又能治肺中之火也。

檗皮

成聊攝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檗之苦安蛔。

潔古云: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氣力湧出,痿軟即時去矣。蜜炙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疾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二制則治上焦,單制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既能泄瀉膀胱火,亦能利竅。小便黃用檗皮,澀者加澤瀉。

東垣云:黃檗味辛、苦,苦厚辛微,陰中之微,降也。太陽經引經之藥。瀉膀胱經火,補本經及腎不足。若寒,安蛔,補下焦虛,堅腎。經曰:苦以堅之。凡痿厥除濕藥中不可缺也。

海藏云:足少陰之劑。腎苦燥,故骨停濕也。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檗入腎,燥濕所歸,各隨其類也。活人解毒湯,上下內外通治之。

丹溪云:檗皮屬金,而有水與火。走手厥陰經,而有瀉火補陰之助。舌頰瘡多生於郁用之。以配細辛,治口瘡有奇效。

地骨皮

潔古云: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痹,堅筋骨。《主治秘訣》云:屬陰涼血,去骨取皮,用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東垣云:地骨皮大寒,純陰。涼血,去皮膚骨節間熱。又治表有風寒,熱邪自汗。又云: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也。又云:四物湯內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又云:地骨皮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

海藏云:入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枳實

成聊攝云:枳實味苦寒,潰堅破積。

潔古云:去胃氣濕熱。《主治秘訣》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五:主心下痞一,化胸脅痰二,消宿食三,散敗血四,破堅積五。凡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用枳實、黃連。

東垣云:枳實味苦微寒。苦以泄之,治心下痞。潔古用治脾經積血,故能去心下痞,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散氣消食。苦寒,炙用以泄氣,除內熱。

海藏云:欲益氣則佐之以人參、乾薑、白朮,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殼主高而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主之,枳實七枚,白朮三兩,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消。《衍義》云:枳殼、枳實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散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故胸中痞有桔梗枳殼湯,心下痞有桔實白朮湯,高低之分,易老詳定為的也。

丹溪云: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瀉氣之藥。

枳殼

潔古云:治胸中痞塞,泄肺氣。凡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破滯氣亦用積殼。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升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利胸中氣二,化痰三,消食四。然不可多用,多則損胸中至高之氣。

東垣云:氣血弱者,不可服枳殼,以其損氣也。

豬苓

成聊攝云: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潔古云: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主治秘訣》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去心中懊憹。

東垣云:豬苓味甘苦而淡,性平。甘重於苦,陽也。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痹濕而利小便也。

海藏云:治妊娠淋,及治妊娠從肺上至腹腫脹,小便不利。仲景治少陰渴者用豬苓湯。入足太陽、少陰經。《衍義》: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茯苓

成聊攝云:茯苓以伐腎邪。又云: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又云:津液少者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

潔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訣》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利小便二,開腠理三,除虛熱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東垣云:茯苓味甘而淡,性平,陽也。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平火。寒淫所勝,小便不利,用淡味滲泄為陽也。治水緩脾,生津液,止渴導氣。又云:分陰陽而導濕。

海藏云:入手足少陰、手足太陽也。白者入庚辛壬癸,色赤者入丙丁。伐腎邪,小便多則能止之,小便澀則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卻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其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丹溪云:茯苓屬金,得松之餘氣所成。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病新病之要藥,若久病陰虛者,恐未為相宜。

檳榔

潔古云: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破滯氣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氣。

東垣云:檳榔辛而苦,性溫味厚,氣輕,陰中陽也。苦以泄滯氣,辛以散風邪,專破滯氣下行。

槐實

潔古云:槐實苦酸,涼大腸熱。槐花亦同。

東垣云:槐實味苦酸鹹寒,治口齒風,五內邪氣熱,止涎唾,治大腸熱,婦人乳瘕。槐花味苦平,純陰。涼大腸熱,去皮膚風,腸風瀉血。

琥珀

潔古云:屬陽,利小便,清肺。

東垣云:琥珀味甘平,純陽。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消瘀血,通五淋,利小便。

丹溪云:屬陽,金。古方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蓋脾能運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又云:能長肌肉。

烏藥

海藏云:氣厚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

藿香

潔古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補腎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

東垣云:藿香芳馨之氣,特助脾開胃止嘔。

海藏云: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經,入勻氣烏藥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則補脾。

乾漆

丹溪云:漆屬金,而有水與火。性急能飛補。近用為去積滯之藥。若用之中節,積去後,補性內行,人不知也。

皂莢

海藏云:仲景治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主之。杆皂莢末一物,蜜丸梧子大,棗湯下一丸,日三夜一。《活人》治陰毒正陽散內,皂角引入厥陰經也。用之有蜜炙、酥炙、燒火灰之異,宜從本方。

丹溪云:皂角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山茱萸

潔古云:味酸,陽中陰也。溫肝藏。

東垣云:山茱萸味酸平,微溫,陰中之陽。主心下邪氣,暖腰膝,助水藏,除一切風,逐一切冷。

海藏云:入足少陰、厥陰經。《聖濟經》云: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澀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為君主,如何澀劑以通九竅。雷公用之去核,取肉四兩,緩火熬用,能壯元氣,秘精。核滑精,故去之。

側柏葉

丹溪云:柏屬陰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以取其多得月令之氣也。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紫葳花

丹溪云:凌霄花治血痛之要藥也,且補陰甚捷,蓋有守而能獨行。婦人方中宜用。

酸棗仁

海藏云:胡洽治振悸不得眠,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酸棗仁炒香,六物煮沸。本草注:治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為末,竹葉調湯服(出《聖惠方》)。治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一錢,臘茶二錢,薑汁調服(出《濟眾方》)。

桑根白皮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甘厚辛薄,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辛以瀉肺氣之有餘。

訶梨勒

東垣云:訶梨勒味苦而酸,性平味厚,陰也,苦重酸輕。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之。苦重能泄肺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

丹溪云:訶子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經云肺苦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是也。其氣實者宜之,若氣虛者似難輕服。又云: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蓋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故也。

郁李仁

潔古云:苦、辛,陽中之陰,主破血潤燥。

東垣云:郁李仁味酸平,陰中之陽。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治大便氣結燥,澀滯不通。七聖丸中用之,專治氣燥。

巴豆

成無己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實。

潔古云: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去臟腑停寒二,消化寒涼及生冷硬所傷三也。又云:巴豆辛,陽。去胃中寒積。

東垣云:巴豆味辛溫,生溫熟寒。去胃中寒濕,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

海藏云: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大宜詳審。《藥性論》云:得火良。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用。可以通腸,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仲景治百病客忤,備急丸主之,巴豆、杏仁例用,加減寒熱,佐使五色。並余例,並見《醫壘元戎》。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無寒積勿用。

乳香

潔古云:辛熱,純陽。補腎,及定諸經之痛。

東垣云:乳香味苦、辛,熱,純陽。療風水腫毒,去惡風,心腹痛。若丸散用之,微炒殺毒,得不黏。

胡梧淚

潔古云:味鹹,治瘰癧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胡梧淚味酸、苦,大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即吐。

芫花

成聊攝云: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飲。

海藏云:仲景治太陽中風,脅下痛,嘔逆者可攻,十棗湯主之。胡洽治痰癖、飲癖,加以大黃、甘草、大戟、甘遂與芫花,共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夫水者肺、腎、胃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臍,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異。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藏而用之。若誤用則害深矣。然而此藥大意泄濕。

蘇木

潔古云:性涼,味甘酸而微辛,陽中之陰。發散表裡風氣,破死血。

東垣云:味甘而酸辛,性平,甘勝於酸。辛去風,與防風同。

楝實

潔古云:楝實入心經,止下部腹痛。又云:味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者,非此不能除。

樗木皮

丹溪云:臭椿根皮,性涼而能澀血。

棠球子

丹溪云:棠球子消食積,行結氣,建胃,催瘡疹。治婦人兒枕痛,濃煎此藥汁,入砂糖調服,立效。

松節

丹溪云:松屬陽金。用其節炒焦,治筋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松花多食,能發上焦熱病。

五倍子

丹溪云:五倍子屬金與水。噙口中,善收頑痰有功,且解諸熱毒。

楓香脂

丹溪云:楓香屬金,而有水與火。性疏通,故木易有蟲穴,其液名白膠香,為外科家要藥。近世不知,誤以為松脂之明瑩者,甚失《本經》之意。

桑上寄生

丹溪云:桑寄生,藥之要品也。自《圖經》以下失之,而俗醫又不識其的,惜哉!以其生於近海州邑及海外,其地暖,不蠶,由是桑木得氣之厚,生意濃郁,而無採捋之苦。但桑上自然生出,且所生處皆是光澤皮膚之上,何曾所謂節間可容他樹子耶?此說得之海南北道憲僉老的公云。

合歡

丹溪云:合歡屬土,而有水與金。補陰之有捷功者,長肌肉續筋骨,既可見矣。而外科家曾錄,用何歟?

龍腦

東垣云:龍腦入腎,治骨病。

丹溪云:龍腦屬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達其暖而輕浮飛揚。《局方》但喜其香而貴細,故動輒與麝香同用,而為桂、附之佐,殊不知人身之陽易於動,陰易於虧,幸試思之。

丹溪云:墨屬金,而有火與水。入藥甚助補性。

杉材

丹溪云:杉屬陽金而有火。用節作湯,浸洗以治腳氣腫痛。言用屑者非也。

烏臼木

丹溪云:烏臼解蛇毒有功。

淡竹葉 竹瀝

潔古云:竹葉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東垣云:竹葉辛,平,除熱緩脾而益元氣。

丹溪云:竹瀝本草言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黃芩、黃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前產後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得虛,胎前不損子。夫何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縮手殆盡,豈不哀哉。《內經》云:陰虛則發熱。大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而置疑,是猶因盜嫂受金,而棄陳平之國士也。殊不知竹瀝味苦性緩,能降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也。幸相與評其可否,若曰不然,世人食筍,自幼至老,何無一人因筍之大寒而病。瀝即䇹之液也,況假於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又云:竹瀝滑痰,非佐以薑汁不行經絡;痰在四肢,非竹瀝不可開;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薑汁不可除;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宜用竹瀝;風痰亦宜用。其功又能養血。

潔古云: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海藏云:清頭目,利小便,消熱渴,下氣消食,令人少睡。中風昏憒,多睡不醒,宜用此。入手足厥陰經。治陰證湯藥內用此,與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茗味苦,經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金櫻子

丹溪云:金櫻子屬土,而有金與水。夫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不知,取澀性以為快,遂熬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誰執?

茯神

東垣云:味甘,平,純陽,療風眩,心虛闢不止,驚悸,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心虛非此不能除之。

秦皮

東垣云:苦,寒,主熱利下重,下焦虛。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用白頭翁、黃連、黃檗、秦皮之苦劑也。

杜仲

潔古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以行。

東垣云:杜仲能使筋骨相著。

柏子仁

海藏云:潤腎之藥也。

人部

人溺

成聊攝云:《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隘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和人尿、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熱劑中,要其氣相從,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丹溪云:人溺降火最速。

人中白

丹溪云:能瀉肝火,降陰火。須置於風露下,經二三年者始可用。

人中黃

丹溪云:性涼治溫病,《日華子》有方。

獸部

龍骨

成聊攝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東垣云:龍骨味甘,平,純陽。能固大腸脫。又云:龍齒安魂。

海藏云:澀可去脫而固氣。成聊攝云:龍骨、牡蠣、黃丹皆收斂神氣以鎮驚。凡用,燒通赤,研為粉。

麝香

東垣云:麝香入脾,治肉病。

牛黃

東垣云:牛黃入肝,治筋病。

阿膠

成聊攝云:陰不足者以甘補之,阿膠之甘以補血。

潔古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能補肺氣不足。甘溫,以補血不足。慢火炮脆,搓細用。

東垣云:喘者用阿膠。

海藏云:入手太陰、足少陰、足厥陰。補虛損極,咳唾膿血,非阿膠不能補。仲景豬苓湯用阿膠,滑以利水道。《活人》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白馬脛骨

丹溪云:白馬胚骨,煅過用,性甘性寒,可代黃芩、黃連,中氣不足者用之。

丹溪云:世俗言犬治虛損之病,似指陽虛而議治。殊不知人身之虛悉是陰虛,若陽果虛,其死甚易,敏者亦難措手。夫病在可治者,皆陰虛也。

羚羊角

丹溪云:屬木,入厥陰經為捷,紫雪方中用之近理。

犀角

海藏云:治一切瘡腫破血,升麻代犀角,其說見升麻條下。易老治畜血分三部:上焦畜血用犀角地黃湯,中焦畜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焦畜血用抵當丸。丸但緩於湯。爾三法的當,後之用者無以復加。

丹溪云:犀角屬陽,性走散,比諸角為甚。痘瘡後用此以散餘毒,俗以為常。若無餘毒而血虛者,或已燥熱發散者而誤用之,禍立至,人所不知也。

豬膚

海藏云:豬膚,豬皮也。仲景《傷寒論》豬膚湯注云:豬膚甘寒。豬,水畜也,其氣先入堅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痢。又云:《傷寒論》白通湯加豬膽汁方注云: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加人尿、豬膽汁鹹苦寒物白通湯熱劑中,要其氣相從,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又與醋相和內穀道中,酸苦益陰,以潤燥瀉便。

羊肉

東垣云: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凡味與羊肉同者,皆可以補之。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也。

豬肉

丹溪云:豬肉皆補氣。又云:世俗以肉為性之物。肉無補性,惟補陽耳。今之虛損者,不在於陽而在於陰,以肉補陰,猶緣木求魚,何者?肉性熱,入胃便發熱,熱發便生痰,痰生則氣便不降,而諸證作矣。久病後須用補胃氣,胃氣非陰氣,不足以自全,所以淡味為自養之良方也。然食淡味,又須安心,使內火不起可也。

虎睛

東垣云:虎睛定魄。

禽部

成聊攝云:陰不足者以甘補之,雞子黃、阿膠之甘以補血。

海藏云:陰不足補之以血。若咽有瘡,以雞子一枚,去黃留白,用苦酒傾殼中,以半夏入苦酒中,取殼置刀環上,安火上熬,微沸去滓,旋旋呷之。

丹溪云:風之為病,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因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經曰:亢則害,承乃制。河間云:土極似木。數千年得經意者,河間一人爾。《衍義》云:雞動風者,習俗所移也。雞屬土,而有金與木。火性補,故助濕中之火,病邪得之為有助,而病反劇,非雞而已。凡有血氣與夫魚肉之類,皆助病邪者也,《衍義》不暇及爾。又云:雞屬巽,助肝火。

蟲魚部

牡蠣

成聊攝云:咸以軟之,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又云:牡蠣之咸以泄水氣。又云:牡蠣味鹹寒,加之則痞者消,硬者軟。

潔古云:能軟痞積,燒白,搗細用。

東垣云:牡蠣味鹹平。主傷寒,寒熱溫瘧,驚恚怒氣,癰瘡鼠瘻,女子帶下赤白,治泄精,軟堅積。

海藏云:治脅下痞滿,能去瘰癧,一切瘡腫。入足少陰經。咸為軟堅之積,以柴胡引之故去脅下硬,以茶引之能消結核,以大黃引之能消股間腫,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之藥也。

敗龜板

丹溪云:屬金而有水,陰中陽也。大有補陰之功,而本草不言,惜哉。其補陰之力而兼去瘀血,續筋骨,治勞倦。其能補陰者,蓋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稟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治陰血不足,止血利,治四肢無力。酥酒、豬脂皆可灸之。

蛤粉

丹溪云:蛤粉治疝氣,能降能消,能軟能燥。同香附末,薑汁調服以治心痛。以蛤蜊殼火煅過,研為粉用之,不入煎劑。

文蛤

成聊攝云:文蛤咸走腎,則可以勝水氣。

海藏云: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數日欲死,燒灰,臘脂和塗之。能墜痰軟堅,收澀固濟。咸能走腎,可以勝水。文蛤尖而紫斑者,即蛤粉也。

丹溪云:馬刀、蚌、蛤、螄、蜆,大同而小異。屬金而有水、木、土。《衍義》云其冷而不言其濕。多食其肉則發痰,以其濕中有火,久則氣上升而不降,因生痰,痰則生熱,熱則生風,何冷之有?

鱔魚

丹溪云:鱔魚善補氣。

鯽魚

丹溪云:諸魚皆屬土,惟鯽魚屬火,故能入陽明,而有調胃實腸之功。若得之多者,亦未嘗不起火也,戒之。又云:諸魚之性無一息之停,故能動火。

丹溪云:鱉魚補氣。

白殭蠶

潔古云: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體輕浮而升,陽也。去皮膚諸風。

丹溪云:白殭蠶屬火,而有土與金、木。老得金氣,僵而不化。治喉痹者,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耳。

蝦蟆

丹溪云:蝦蟆屬土與水,性寒味甘。南方多食之。本草明言可不患熱病,由是病人喜食之。本草之意,蓋是或炙或於,或燒成灰,和在藥劑中用之。非若世人煮為羹,入鹽椒而啜其湯也。此物本濕化,大能發濕,久則濕亦化熱。此因土氣厚,自然生火。《衍義》謂解勞熱藥之謂也,非羹之謂也,戒之。

蛇蛻

海藏云:去翳膜用之,取其義也。蟬、蛇亦同。

蚯蚓

丹溪云:蚯蚓屬土,而有水與木。性寒,大解諸熱毒,行濕病。

水蛭

成聊攝云: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鹹苦以除畜血。

海藏云:苦走血,咸勝血,仲景抵當湯用虻蟲、水蛭鹹苦以泄畜血也。經云:有故無殞也,雖可用之,亦不甚穩。莫若四物湯加酒浸大黃各半,用之為妙。

螻蛄

丹溪云:螻蛄治口瘡甚效。虛人戒,勿用之,以其性急故也。

五靈脂

丹溪云:能行血止血。

果部

草豆蔻

潔古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訣》云:純陽,益脾胃去寒。以麵裹煨熟,去面用。

東垣云:胃脘痛用草豆蔻。

海藏云: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麴櫱、甘草、姜也。入足太陰、足陽明經。

橘皮

潔古云:紅橘皮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辛,氣薄味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滯氣,少用;同白朮則益脾胃,多用;獨用則損脾胃。又云:益肺利氣。有甘草則補脾胃,無則瀉脾。

海藏云:治酒毒,用葛根陳皮茯苓甘草生薑湯。手太陰氣逆上而不下,宜以此順之。白檀為之使。其芳香之氣,清奇之味,可以奪橙也。《活人》治噦而有寒熱,竹茹、陳皮、乾薑等湯,主咳逆。其論並見《此事難知》。

青皮

潔古云:青橘皮氣溫味辛。主氣滯,下食破積,結膈氣,及小腹痛。《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濕,四也;治左腎有積氣,五也。

東垣云:足厥陰、少陽經之引經藥也。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其氣。又云:破滯削堅積皆治,在下者效。引藥至厥陰之分,下食入太陰之倉。

海藏云:青皮如橘皮一種,青皮小而未成熟者,成熟而大者橘也。因色紅,故名紅皮。以藏日久者佳,故名陳皮。如枳實、枳殼一種,實則小而青色,未花,殼則大而黃,紫色已花。故殼高而治胸膈,實低而治心下,與陳皮治高,青皮治低之意同。或曰:陳皮、青皮有二種,枳實,枳殼亦有二種。

杏核仁

潔古云: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苦,氣薄味厚,濁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潤肺氣,消宿食,下降氣。麵炒,去皮尖。

東垣云:杏仁味苦、甘,性溫。散結潤燥,散肺中風及熱,是以風熱嗽用之。

海藏云:杏仁破氣,入手太陰經。王朝奉治傷寒,氣上逆喘者,麻黃湯內加杏仁、陳皮;若氣不上喘逆者,減杏仁,陳皮,故知其能瀉肺也。東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氣也。桃仁治狂,用治血也。杏、桃仁俱治大便秘,亦當以氣血分之。晝則難便,行陽氣也;夜則難便,行陰血也。大腸雖屬庚為白,腸以晝夜言之,氣血不得不分也。年高虛人,大腸燥秘,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脈沉在血,桃仁、陳皮。所以俱用陳皮者,以其手陽明病與手太陰俱為表裡也。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王氏言肺與大腸為通道也。

丹溪云:杏仁屬土而有水與火。能墜痰下行。須細研之。其性熱,因寒者可用。

桃核仁

成無己云:甘以緩之,少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

潔古云: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腸。七宣丸中用之,專治血結,破血。以湯退去皮尖,研如泥用。又云:破滯血須用桃仁、蘇木。

東垣云:桃仁味苦、甘,性平,苦重於甘,陰中陽也。苦以去滯血,甘以生新血,故破凝血者須用之。又能去血中之熱。又云:桃仁性微寒,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治熱入血室一也,去腹中滯血二也,皮膚血熱燥癢三也,皮膚凝聚之血四也。

海藏云:桃仁破血,手足厥陰經藥也。《衍義》云:老人虛秘,與柏子仁、大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臘和丸如梧子大,黃丹湯下。張仲景治中焦畜血用之。

大棗

成聊攝云:甘者脾之味也,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又云:大棗、人參之甘以緩脾。又云:邪在半表,則榮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榮衛。

潔古云:純陽溫胃。

東垣云:大棗味甘,溫,氣厚,陽也。甘以補脾經不足,溫以緩陰血。又云: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

海藏云:中滿者勿食甘,令人中滿。故大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飴、棗,與甘草同例。

木瓜

海藏云:益氣停濕,和胃滋脾。《衍義》云: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鉛霜塗之,則失醋味,受金之制故也。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不可缺也。東垣云:氣脫則能收,氣滯則能和。入手足太陰經。雷公云調榮衛,助穀氣是也。

烏梅

成聊攝云:肺主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烏梅之酸以收陽。

東垣云:烏梅味酸,溫,收肺氣,陽也。

海藏云:《鬼遺方》治一切瘡肉突出,以烏梅燒灰杵末,傅上惡肉,立盡,極效。仲景有治吐蛔下利,烏梅丸主之。

蒲萄

丹溪云:屬土而有水與木、火。東南食之多病熱,西北食之無恙。蓋性能下走滲,西北氣厚,人之稟亦厚也。

櫻桃

丹溪云: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渴。《衍義》發明其熱,能致其小兒之病,將不能病壯者與老者歟!舊有熱病,及嗽者喘者得之,病無甚,有致死者。

芡實

丹溪云:芡屬土而有水。經云補中。《日華子》云言補胃。《衍義》乃言不益脾胃,恐是當時有食之過量而為病者,遂直書之,未之思爾。

乾柿

丹溪云:柿屬金而有土,陰也。有收斂之義。止血止嗽,亦可為助。

荔枝子

丹溪云:荔枝子屬土而有金與木。多食發熱。《衍義》謂發虛熱,蓋小試爾。其核屬金,性燥熱。又云:荔枝肉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滯氣,故消瘤贅,赤腫者用之。知之苟不明則錯,用之而不應。

安石榴

丹溪云:石榴味酸。病人須戒之。以其性澀滯,而汁戀膈成痰,蓋榴者留也。

丹溪云:梨,渴者宜之。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食療》謂產婦、金瘡人忌之,蓋血虛也,戒之。

橄欖

丹溪云:味澀而生甘。醉飽後宜之。然其性熱,食能致上壅。解魚毒。

胡桃

丹溪云:胡桃屬土而有火。性熱。本草言甘平,是無熱也。能脫人眉,動風也,非熱大腸、肺也。

乳糖

丹溪云:石蜜甘,喜入脾。其多之害,必生於脾。而西北人得之有益;東南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亦氣之厚薄不同耳。雖然,東南地下多濕,宜乎其得之為害也:西北地高多燥,宜乎其得之為益也。又云:糖多食能生胃中之火,此損齒之因也。非土製水,乃濕土,非火熱也。食棗多者齒病齲,亦此意也。

米穀部

大麻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

海藏云: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經云: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子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麻油

丹溪云:香油須是炒熟麻,乃可取之。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飴糖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之甘,以緩中也。

海藏云:此即濕餳糖也。以其色紫,如深琥珀色,故謂之膠飴。色白而枯者,即干餳糖也,不入藥。中滿者不宜用。嘔家切忌之。為太陰藥。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飴屬土,成之於火。大發濕中之熱。《衍義》云其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薑、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耶。又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膨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粟米

丹溪云:粟屬水與土。陳者硬而難化,惟得漿水則易化。

粳米

成聊攝云: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海藏云:粳米與熟雞頭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胃為陽明之經,色為西方之由,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有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也。又云: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小麥

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饑年用以代谷。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赤皮,煮以為飯,食之則無面熱之後患。

神麯

潔古云。味甘,純陽,暖。益胃氣,消食。治食不化,須用於脾胃藥中,少加之。

海藏云: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動搶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氣。入足陽明經。

丹溪云:神麯性溫,入胃。麩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丹溪云:大麥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大麥蘖

潔古云: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海藏云:治產後腹中膨脹不通。此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熱水穀。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丹溪云,麥蘖行上焦之滯血,腹中鳴者用之。

成聊攝云:香豉味苦,寒。助梔子以吐虛煩。

潔古云:苦,陰。去心中懊憹。生用之。

東垣云:豉苦,寒,純陰。

成聊攝云,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丹溪云:醋酸漿甘,以之調和諸藥,儘可適口。若和魚肉,其致疾以漸,人所不知,酸收也,甘滯也。人能遠之,亦卻疾之一端也。

菜部

瓜蒂

海藏云:納鼻中,出黃水,除偏頭痛有神。頭因有濕者,宜此瓜蒂。苦以治胸中寒。與白虎同例,俱見知母條下。與麝香同為使。治久不聞香臭,仲景鈐方瓜蒂十四枚,丁香一枚,黍米四十九粒,右為末,含水搐一字取下。

丹溪云:瓜蒂俗呼為苦丁香。性急,損胃氣。吐藥不為不多。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之證,以它藥代之可也。病後產後,尤宜深戒之。仲景有云: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

冬瓜

丹溪云:冬瓜性急而走,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以其分散癰疽毒氣,有從於走而性急也。

丹溪云:本草分六種,而馬莧在其數。然馬莧自是一種,余莧皆人所種者。下溫而又入血分,且善走。紅莧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時煮食之,易產。

萊菔(並子)

丹溪:萊服根屬土,而有金與木。本草言煮食之,大下氣。往往見煮食之多者,停膈間,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其子有推牆倒壁之功。

蔥莖白

成聊攝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

海藏云:味辛,溫,以通上下之陽氣也。《活人》書云:傷寒頭痛如破,連須蔥白湯主之。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

丹溪云:韭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研取真汁冷飲,細細呷之,以下膈中瘀血,甚效。

海藏云:瀉痢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四逆湯加薤白,以瀉氣滯。入手陽明經。

香薷

丹溪云: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效也。

荊芥

潔古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勞。冷搗和醋,封腫毒。東垣云:主清利頭目。

薄荷

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海藏云: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手太陰兼手厥陰藥也。

東垣云:主清利頭目。荊芥亦然。

大蒜

丹溪云: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善化肉,故食肉者喜用之。多在暑月。其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有志於養生者,宜自思之。

茄子

丹溪云: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腑易動者忌之。實之裂者,燒灰以治乳裂。蒂、本燒灰,以治口瘡。皆甘緩火之意。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