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物语日本史

21 和气清麻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行基

奈良时代的佛教十分兴盛,以宗派而论,有俱舍宗、成实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六宗,被称为南都六宗。而到平安时代初期,又增加了天台宗与真言宗,变成八宗。至于寺院,东大寺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此外则有西大寺、大安寺、元兴寺、药师寺、法隆寺、兴福寺等大寺。

僧侣中的著名人有行基、良弁、鉴真等人,首先就从行基开始说起吧。僧侣的本职是诵经与侍奉佛祖,这一点不需要我多加解释,例如法相宗与华严宗就会特别专注于诵读《华严经》,而三论宗则会以《中论》《百论》与《十二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僧侣之中也有人不满足于研究艰深的学问,而以帮助世人为己任,帮助人们的生活并使人们的身心都得到解脱。孝德天皇朝时就有一位这样的僧侣,他名叫道登,大化元年时曾有十名优秀的僧侣被选为十师,道登能够成为其中之一,说明他已经是相当优秀的僧侣了。他在大化二年(646)修建了宇治桥。在此之前,宇治川上没有一座桥,无数人因为渡河失败而溺水,道登对此感伤不已,因此发愿造桥,造福宇治川周边的往返行人。而记录道登造桥的功绩的石碑,现在还留在距离宇治桥不远的地方。毕竟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二十余年了,石碑保存得并不完整,但是前人尊贵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据《续日本纪》中的记载,修建宇治桥的人并非道登而是道昭,但是道昭在大化二年时年仅十八岁,恐怕当时只是作为道登的弟子随侍于其身边,后来继承了师父的遗志,以服务世人为目的,在道旁开掘水井,以令行人有水可以喝,在河川上的便利之处造桥或是整备渡口、准备船只。道昭在文武天皇四年(700)以七十二岁的高龄辞世,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扩大民间活动的僧侣就是行基。这个人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因此朝廷一度以为他是危险人物,后来因为了解了他的为人,在建造大佛时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而寻求他的帮助,天平十七年更赐予他大僧正之位,这是僧职中的最高位。行基于天平胜宝元年时以八十岁的高龄辞世,他一生中所修建的东西包括六座桥、十五个水池、七个水沟、两处码头,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建筑。世间的百姓为了称赞他的功德,将他尊称为行基菩萨。菩萨指的是离成佛很近的人。

接下来要说的是良弁,他的名字不读为“リョウベン”(lyouben)而读作“ロウベン”(rouben)。他极受圣武天皇的信任,当圣武天皇决定修建东大寺、以大佛为中心在精神上将国民统合在一起的时候,他最主要的协助者就是良弁。后来良弁也升任僧正,成为东大寺的长官。此外,关于这个人还有一件有趣的故事。良弁出生于近江(现滋贺县),在他只有两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一起下田地劳动,将良弁放在树荫下,而自己去采桑叶。结果当时有一只大鹫从空中飞下,叼起良弁就飞走了,母亲流着眼泪,急匆匆地沿着大鹫飞去的方向寻找孩子,却怎么都找不到。当时有一位名僧叫作义渊僧正,他某一天去参拜春日神社的时候,正看到一只鹫叼着小孩,急忙赶去一看,鹫就丢下孩子逃走了,于是他就将这个孩子带回寺里加以教育,这个孩子就是良弁。再说回母亲那一边,母亲三十多年来寻找孩子却毫无结果,终于心灰意冷决定放弃,在她坐船准备由淀川回家的时候,听到同船的人在谈论这样的传闻:“这件事情也真是稀奇,东大寺的良弁是位优秀的和尚,听说他小时候被一只鹫叼走,后来是义渊僧正将他接回来养大成人的。”听到这个消息的母亲欣喜若狂,急忙赶去奈良,母子时隔三十多年后终于重聚。

鉴真

接下来要说的是鉴真,这位鉴真大和尚是中国人,是当地极受重视的高僧,据说经他授戒的和尚有四万人之多。唐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天平十四年)时,日本有两位前往中国求法的和尚,名为荣睿与普照,他们两人被鉴真所感动,拜托他“来到日本之地弘扬佛法”。但是当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高龄了,要离开本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鉴真就询问自己的弟子们:“你们之中有谁愿意代替我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吗?”但是毕竟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要渡海前往日本真的是一件要冒生命危险的大事,因此弟子们谁也没敢出声。见到这个情况,鉴真就说“好吧,那就由我亲自去吧”,于是马上开始出海的准备。第一次出航的时间是天宝二年六月,因为弟子内部产生了纠纷,一度闹到官府,所以出航无疾而终;当年年末,鉴真带着大批弟子与工作者出海,结果遇上了暴风,没能到达日本;第三次渡海也受阻于暴风;第四次则因为弟子的法律纠纷而没能成功;第五次出海也遇上了风浪,险些就沉船于海上、没法回到中国。邀请鉴真来日的两人中,荣睿在这期间过世,另外的普照也一时间失去了希望,而鉴真却百折不挠地无论如何都要试图渡海前往日本。就在这时,鉴真一行人碰巧遇到了遣唐使的大使藤原清河与副使大伴古麻吕,当时两人正好完成了遣唐使的使命准备回国,得知这一状况时亲切地邀请鉴真一行人同行:“请乘我们的船一起回日本吧。”于是鉴真一行乘上了大伴古麻吕的船,最后安全无事地到达了萨摩国(现鹿儿岛县),当时是天平胜宝五年(753)十二月二十日,鉴真时年六十六岁,此前的五次失败整整耗费了他十年的时光。然而不幸中的大幸是鉴真乘坐的是大伴古麻吕的船,当时如果他和阿倍仲麻吕一样乘坐大使藤原清河的船的话,这条船最后一路漂流到南面的安南(现越南),那么鉴真这次也就会像清河与仲麻吕一样没法到达日本,而最后恐怕也就再没有来日本的机会了。大伴古麻吕能够平安回到日本固然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他本人则是一个非常豪爽又有男子汉气概的人物,以下是他的一段轶事。他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唐朝的朝廷仪式,诸国的使节都聚集在一起,当时诸国使节分坐左右两侧,东侧的第一席上坐的是新罗使臣,第二席上坐的则是大食国(阿拉伯)的使臣,而西侧的第一席上坐的是吐蕃(西藏)使臣,日本使臣则坐在了西侧的第二席上。大伴古麻吕对这一安排表示不满:“自古至今,新罗之朝贡大日本国久矣,而今列东畔上,我反在其下,义不合得。”唐朝意识到古麻吕不肯动摇,于是就将日本国使的席位改到了东面第一席,而将新罗国使的席位改到了西面第二席。

将话题转回鉴真。鉴真来到日本时已经六十六七岁了,不幸的是这时他的眼睛已经坏了,几乎看不见东西;但是他的记忆力仍然精准,据说在东大寺印刷经文之时,他能够背诵经文全文以校对经文内容。尤其是他高尚的人格,感动了所有与他有接触的人,因此在天平宝字二年八月,天皇下诏赐予他“大和上”的称号,并制定了“政事躁烦,不敢劳老,宜停僧纲之任,集诸寺僧尼,欲学戒律者,皆属令习”的方针,不拿烦琐的政务劳烦他,而让他担任精神指导者,而他的住所就定在了唐招提寺。鉴真于天平宝字七年(763)五月六日离世,享年七十六岁。

所谓的“大和上”,只是“道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大师”之意,并没有强力的职权,在法律与制度上也没有被赋予约束其他人的权力。尽管如此,人们却尊重鉴真的人格与道德,聚集于他的周围,接受他的教化。鉴真以盲人的身份,只听别人朗读经文就能够指正经文中的错误,这让人联想起后世的塙保已一。一千年后的歌人松尾芭蕉为怀念鉴真为咏:

若葉して 御目のしづく 拭はばや

该俳句的意思是“假如我找到了好用的眼药,希望能够治好鉴真大和上的眼睛”。

鉴真大和上是一名外国人,同时还是一位盲人,尽管如此,他却在精神上教化了众人。行基和尚架桥铺路,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的生活,世人的欣喜不难想象。当行人在路上感到口渴时,在道旁能找到行基开掘的水井;当干旱一直持续,田里的作物要干枯之时,人们可以从行基开挖的水渠中引水灌溉。刚才我也列举了行基的若干件事迹,除此之外,行基的社会活动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兴建的布施屋。所谓的布施屋,是让穷人也能免费使用的住所,行基就是因为进行了这么多为众人考虑的社会活动,因此人们尊称他为行基菩萨,将他视为仅次于佛的道德高尚之人,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道镜

如果世上所有的和尚都像被尊为大和上的鉴真和尚或者是被尊为菩萨的行基和尚一样品德高尚的话就好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和尚中也有恶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弓削家的道镜。他最初的风评也很好,因此得到了女帝孝谦天皇的信任。孝谦天皇是接受圣武天皇让位而即位的,在她之后的淳仁天皇治世时,朝廷不幸陷入内乱,结果孝谦天皇重祚登基,被称为称德天皇。这时道镜先是被任命为大臣禅师,后来又被任命为太政大臣禅师,这都是大宝令中没有规定的不可思议的官位。这个官位一方面使他在政治上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另一方面也使他占据了佛教界的最高地位。不止如此,第二年他又被授予了法王的地位,而且其下设有法王宫职,法王宫职的长官、次官等相继得到任命,法王厅成为一个完整的机构。而到了神护景云三年的正月,道镜甚至开始接受以大臣为首的朝廷重臣的朝贺。当时的左大臣是藤原永手,而右大臣则是吉备真备,这些大臣豪族都被迫低头向他致以新年的祝贺。至此,人们纷纷怀疑道镜是否在不久之后就要篡夺天皇之位,于是有人提早做好了准备来讨好道镜。这个人就是在九州的太宰府负责神祇祭祀的习宜阿曾麻吕,他报告说得到了八幡神的神托:“令道镜即皇位,天下太平。”天皇虽然信任道镜却也不得不开始对他生出怀疑,于是派遣另一位受到信任的名为法均的尼姑前往九州,确认所谓的八幡神托是否属实。因为以女性之身远赴九州多有不便,最终由她的弟弟和气清麻吕代替她前去。清麻吕当时的官职是近卫将监,将监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的四等官制之中属于第三等的判官,也就是说他当时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近卫步兵中尉到大尉之间。而要论他当时的年龄,因为他在延历十八年以六十七岁离世,以此推算在神护景云三年时他应当是三十七岁。清麻吕奉敕代替姐姐前往九州,可以说这时整个日本国的国运,就压在了三十七岁的近卫将监和气清麻吕一个人的双肩上。清麻吕前往余佐(现大分县),到八幡神的神前俯首礼拜,询问八幡大神的心意。八幡神突然出现,说道:

我国家开辟以来,君臣定矣,以臣为君,未之有也。天之日嗣,必立皇绪,无道之人,宜早扫除。

清麻吕回到奈良,将听到的八幡神的话如实上奏,于是弓削道镜大怒,将清麻吕流放到了因幡国(现鸟取县),后来又追加处罚,将清麻吕流放到了大隅国(现鹿儿岛县),将其姐法均流放到了备后国(现广岛县)。

姐姐法均的原名是广虫,和弟弟清麻吕一样早年就开始侍奉孝谦天皇,得到天皇的信任,而当天皇决定出家之时,也与天皇一起出家为尼,并将名字改为了法均。天平宝字八年时发生了一场名为惠美押胜之乱的叛乱,当时有三百七十五人被判处了死刑,法均苦谏之下,天皇终于免除了这些人的死罪,改处流放或是禁锢之刑。而这次的叛乱之后,百姓苦于饥饿与疾病,有许多孩子都被遗弃了,法均将这些被丢在树丛中的孩子捡回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据说她捡回来的孩子多达八十三人。就因为她是一位品德如此高尚的人,天皇才会将咨询八幡神神意的重任委托给她。然而毕竟她以女性之身前往九州并不容易,于是将这一任务委托给了自己的弟弟;而能够受到姐姐的信任,代为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清麻吕的人格之高尚也就可以想象了。在他出发前往宇佐之前,道镜许他以大臣之位,让他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答复;而清麻吕拒绝了道镜的诱惑与要挟,将神旨原原本本地报告给天皇,说出“我国家开辟以来,君臣定矣……无道之人,宜早扫除”这样的话来,不得不说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道镜为此非常生气,试图在清麻吕前往流放地的途中杀死他,万幸最后没有成功。

清麻吕被流放到大隅国的次年八月,称德天皇驾崩,光仁天皇即位。光仁天皇是天智天皇之孙、施基皇子之子。这时朝廷的重臣们积极活动,阻止了道镜篡位的企图,其中建了大功的是坂上苅田麻吕,他知道了道镜的阴谋并将道镜的阴谋详细地报告给了朝廷。称德天皇驾崩十七日后,道镜被流放到了下野国(现栃木县)的药师寺,同时习宜阿曾麻吕也被流放到多祢岛。道镜被流放后的第二天,道镜的弟弟弓削净人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流放到了土佐国(现高知县),弓削净人被流放之前兼任着以大纳言为首的若干个显官要职,由此可见道镜当时势力之大。第三天,探知并报告道镜阴谋的坂上苅田麻吕被授予正四位下的位阶,又过了十三天,朝廷将和气清麻吕与姐姐法均从各自的流放地召回。

此前无论是清宁天皇驾崩之时也好,武烈天皇驾崩之时也罢,虽然当时皇室因为没有皇子继承而面临存亡的危机,但是当时没有出现过试图扰乱国体之徒。而之后不幸出现了像苏我氏和道镜这样不明白君臣之分的恶徒,这些人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受到皇室信任而妄自膨胀,以至于弄不清自己的身份而最终灭亡。平定苏我氏之乱的人是天智天皇,而这一次平定道镜之乱的则是天智天皇之孙光仁天皇。

光仁天皇在解决道镜的问题之后,为了整治多年来道镜把持政权造成的恶果,于是采取了更严格的法律,厉行俭约,规定僧侣必须进入山林修行。同时在光仁天皇的治世期间,奥羽地区的政局混乱,出现了带头作乱之人,因此光仁天皇任命征东大使,试图解决东北地区的问题,而在此期间,光仁天皇病重,于是将皇位让给了皇太子,这就是桓武天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