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小学二年级那年,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丢下书包就钻进电脑房不出来,周末也是整天坐在电脑前。可想而知,他的学习成绩会是怎样一塌糊涂。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上课老走神,被提问时,一问三不知。我口头上表态“好,好,一定好好教育”,心里却一筹莫展。成绩下降、老师批评也极大地挫伤了儿子的自尊心。每天早上,他总是以“头痛、肚子痛”为借口赖床。我一边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一边还得好言相劝,真是焦头烂额。
一个星期一的早上,闹钟响了几遍,周末疯玩两天的儿子窝在被子里哀叫:“哇,头痛,真是痛!”睡意惺忪的我突然倦怠至极,干脆心一横,说:“那就不上学了!”我给他的班主任打电话请病假。儿子勾着我的脖子,大呼万岁!一整天,他玩电脑、看电视、溜冰、遛狗,玩得不亦乐乎。看他这么尽兴,我突然有了主意。
晚上,我主动提出:“在家这么好玩,明天继续请假吧!”儿子乐坏了,一连疯玩3天。不上课,不写作业,老师不批评,电脑想玩多久就多久,老妈还不唠叨,他直喊过瘾。
第三天晚上,我问他:“不上学比上学好吧?”“那肯定!”儿子回答得干脆利落。“那要不,咱就不上学了,每天就在家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还不用考试,也没人管,多自在!”儿子将信将疑:“真的可以这样吗?你没骗我吧?”“那当然!”
“这……”天下突然掉馅饼,儿子好像一时还接受不了。“没事,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上学还是不上学,你说了算,妈妈都支持你!”“嗯,我得好好想想。”儿子开始认真了。
第四天,儿子继续他的玩乐生活,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打开电脑,这个游戏点一点,那个游戏看一看,自言自语:“没意思!”然后又上qq,叹道:“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关了电脑看电视,又不断换频道,显得心事重重。他时不时地冒出几个问题:“妈,你说不上学,以后还能找工作挣钱吗?”我说:“能!不过,那就需要更勤劳、更辛苦一些!而且,有知识的人肯定比没知识的人更好找工作。”“妈,你说我不上学了,同学们还和我玩吗?”我说:“那说不准,如果他们谈论的事你都不知道,他们也许就会觉得你太out了。”
到了星期五晚上,儿子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妈,我想好了,还是去上学吧。”“为什么呢?”我暗喜,不过尽量表现得很淡定。“不上学,我就会失去很多朋友,老是一个人在家也没意思;不学知识,我以后想做太空旅行、想设计电脑游戏都没办法;还有,学校里还能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
“那不是没时间玩电脑了?”我故意问。“做完作业再玩嘛!”“可你不喜欢做功课啊!”儿子跟个小大人似的,一脸严肃地说:“不喜欢也得做啊。”“你想好了吗?”“想好了!”儿子回答得斩钉截铁。
接下来一星期,儿子果真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装病和我斗智斗勇,也不再因为做作业还是玩电脑和我躲猫猫。老师也觉得惊讶:“病”了一星期,好像开窍了!这生的是什么病啊?
这个令我焦头烂额的问题总算解决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选择,才会明白事理,才会积极参与。自己选择,才会成长。心理学家说:“经过自己的选择,你才算真正活过,否则,你就是替别人在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起跑线上赢了一大截的孩子,会在大学里自杀;为什么一帆风顺的公务员会突然抑郁。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发育成熟,但心智还留在童年,因为他们没有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去选择。他们所经历的生活,纵然光彩夺目,但却不是自己的选择。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这需要父母放手,毕竟,那是他自己的生活。当然,有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我们不把关,那他走偏了、走错了,怎么办?要知道,放手不是放任,做父母的可以将每一种选择的利弊摆给他看,让他好好思考,然后再做决定。摆利弊的过程就是父母在发挥引导作用。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是引路人和护航人,而绝不是教官和法官,孩子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