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越史通鉴纲目

卷之二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起丙戌黎聖宗光順七年盡丁亥黎聖宗光順八年秋九月〉凡一年有奇

〈丙戌〉七年〈明成化二年〉春正月,追徵租賦。

先是,恩赦,丁田賦稅竝行豁免。至是急於用度,復追徵之。

〈御批:弊政,失信。〉

註:丁田賦稅,潘輝注歷朝憲章國用志:黎聖宗定人丁稅例,每人仝年納錢八陌。田土及桑洲稅例,量畝分爲一二三三等,出錢有差。

三月,親試貢士,賜楊如珠等出身有差。

先是議試進士,以丑、辰、未、戌等年爲限。至是會試,取中格二十七名。帝御敬天門親策,賜楊如珠等八名進士出身,阮仁浹等十九名同進士出身,臚傳名第,揭榜于東花門外。頒恩命,賜榮歸。三年一比自此始。

註:楊如珠,超類樂土人。阮仁浹,武寜金堆人。

夏四月,改置五府軍,定軍校。

國初置五道衛軍,衛置總管、都總管、同總管及正副隊長、正副伍長等職。至是改置五府軍。淸化、乂安屬中軍府,南策、安邦屬東軍府,天長、順化屬南軍府,國威、興化屬西軍府,北江、諒山屬北軍府,其太原、宣光二道屬奉直軍。每府六衛,每衛五所或六所,每所軍例各四百人。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衛置總知、同總知、僉總知,所置管領、副管領、正武尉、副武尉,每伍置總旗各一。〇以親隨局爲左右羽林軍。舊制,內侍有親隨局,以六品以上至三品官員子充補。至是,陞爲殿前左右羽林軍。

註:五道衛軍。詳見大祖順天元年。淸化、乂安、安邦、順化、興化、北江、諒山、太原、宣光,竝註見光順十年。南策,卽南冊,註見前編當晉齊王開運二年。天長,註見陳太宗天應政平十五年。國威,註見陳裕宗大治五年。洪德天南餘暇集:中軍府六衛:捧聖衛:天定、天威、天雄、天魁、天節,凡五所。奉宸衛:闞虎、威虎、神虎、猛虎、雄虎,凡五所。千牛衛:明義、効義、威義、信義、勁義,凡五所。虎賁衛:六丁、神丁、壯丁、義丁、火丁,凡五所。軍騎衛:彊武、神武、興武、驍武、信武,凡五所。震威衛:雷火、電火、威火、捷火、銳火、穿雲,凡六所。東軍府六衛:明毅衛:驍騎、玄額、開山、中威、定威,凡五所。廣武衛:三輔、解紛、威勇、雲騎、効勝,凡五所。玉鈐衛:彰武、控拳、壯勇、健武、批亢,凡五所。英德衛:武威、鐵虎、頭銅、玄戈、振遠,凡五所。臨康衛:直盪、應平、彎弧、博掉、矯雄,凡五所。奮威衛:周電、威電、猛電、烈電、奮電、淩霄,凡六所。南軍府六衛:保忠衛:神鑾、雲提、神翊、勇捷、定武,凡五所。建勳衛:壮鋒、武騎、神力、旄頭、鑾輦,凡五所。制勝衛:昭武、制奇、天長、壯造、森旗,凡五所。壯節衛:披鷹、果敢、橫野、鎭虜、克敵,凡五所。樂昌衛:超關、貞健、挾輪、貔肅、投貔,凡五所。雄威衛:鎭敵、制敵、雄力、鎭邊、靜塞、飮羽,凡六所。西軍府六衛:驍捷衛:威遠、仁威、信威、歸義、決奇,凡五所。嚴勇衛:順國、百額、雄勝、執㦸、横海,凡五所。鷹揚衛:寧朔、凌雲、突騎、鐵山、萬捷,凡五所。豹韜衛:振武、驍勝、并越、鐵額、摧堅,凡五所。昭功衛:執夷、鳧迅、搴旗、遏寇、刺蛇,凡五所。雷威衛:掣電、轟天、雷轟、霆驅、衝震,凡五所。北軍府六衛:寜國衛:大勝、精騎、禦敵、平寇、雄勇,凡五所。翊順衛:義勇、凌江、拔山、摧鋒、決勝,凡五所。開山衛:耀武、義勝、著勇、萬勝、靜邊,凡五所。淸朔衛:決牌中所、昭勝前所、萬勝右所、靜邊後所,一所缺詳,凡五所。弘靜衛:落驩、鹊擊、剪雄、提驅、伏熊,凡五所。宣威衛:猛突、卻敵、無敵、貫鋏、振虎、貫革,凡六所。潘輝注歷朝憲章職官志:親随局,官屬有都知、正監,副監等職,其員數今不可考。羽林軍,註見八年。奉直軍,今失考。

罷六院,置六部、六寺。

先是置六院,分掌庶政。至是罷之。改置爲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置尙書、左右侍郎,官屬有郎中、員外郎、司務。又置大理、太常、光祿、太僕、鴻臑、尙宫爲六寺。寺置寺卿、少卿、寺丞。

〈御批:好㪅張之病。〉

註:六院,註見光順六年。

五月,分遣諸軍歸農。

太僕寺少卿黎廷俊奏言:「農者天下之本,辰不可失。請畱諸軍一半應役,餘放回農務。」從之。

註:黎延俊,細江淸朗人,光順癸未科進士。

六月,定文武服色。

自一品至三品朝服紅色,四、五品綠色,六品至九品靑色。〇頒補子繪圖。凡食獸法象,公、侯、伯、駙馬竝文武正品畫一,從品畫二,風憲堂上司畫一,分司畫二,雲、河、山、水、葩木諸樣,繁殺不拘。以五彩彰施于五色絺繡金線,聽各從宜。〇敕內外文武官,常參或陛辭,著圓領衣。〇定進朝服制。衣長去地二寸,袖廣一尺三寸。

分天下爲十二道。

國初,分國中爲五道,以府、路、鎭、州、縣、社分隸之。各道分置行遣及宣撫正副使,府置知府,路、鎭置安撫、鎭撫等使。府、路、鎭之職,蓋聯而通之也。州置防禦使,縣置轉運、巡察等使,社置社官。及帝卽位,改行遣爲宣政使,官屬有參政、参議、主事、推官等職。至是,分天下爲承宣十二道,曰淸化、乂安、順化、天長、南策、國威、北江、安邦、興化、宣光、太原、諒山,各置都、承二司。都司置總兵、副總兵。改宣政使司爲承政使司,置承政使、承政副使。罷諸道宣撫正副使。又以京畿二縣置爲中都府,設府尹、少尹、治中等職。罷諸路鎭,竝設爲府。改安撫使爲知府、鎭撫使爲同知府,防禦使爲知州,轉運使爲知縣,巡察使爲縣丞,社官爲社長。

註:五道,註見太祖順天元年。淸化、乂安、順化、北江、安邦、興化、宣光、諒山、中都府,竝註見光順十年。天長,註見陳太宗天應政平十五年。南策,卽南冊,註見前編當晉齊王開運二年。國威,註見陳裕宗大治五年。

秋七月,以阮善爲淸化承政副使。

先是,善爲御史,遇事敢言。帝敕諭曰:「爾爲人臣,盡誠憂國,屢進嘉言,朕或振之以威,未嘗挫折,眞可褒嘉。特遣司禮監賷諭,賞賜銀兩。」至是,出補承政。又諭之曰:「爾曩爲諌官,議論切直。今撫綏百姓,保障一方,當奉法憂民,懲忿窒欲,俾無忝所職。」〇諭僉都御史陶雋曰:「太和、延寧間,御史之職,不出於外戚,則出於權臣。是以公論混淆,馬鹿不辨,國政之弊,莫斯爲甚。爾今司風憲,率意妄行,反輕易於言,誠猾吏也。」

註:陶雋,彰德崇山人,仁宗太和戊辰科同進士。

冬十月,改置刑部司屬。

舊制,左刑、右刑、審刑、祥刑、司刑五刑院,各置大夫。至是,分設刑部,改左刑院爲淸刑司,右刑院爲愼刑司,審刑、祥刑、司刑三院分爲明刑、祥刑二司,各置郎中。五刑院大夫竝罷。〇帝以太和年間,刑司只置大夫二員,斷獄多淹滯。至是,敕吏部揀內外官有剛柔相濟、才長鞫獄者,增置刑司員外郎三人。

不雨。

〈丁亥〉八年〈明成化三年〉春正月,赦。

諭略曰:「去年自秋徂冬,天久不雨,人民苦於實艱食。朕爲民父母,實切于懷,其加恩寬赦,以示惠民至意。」

〈御批:赦如何失詳,何以徵實。〉

初行慶壽禮于勤政殿。

先是,春首,駕詣太廟,行葆神禮。巫人祝辭以祈神祐。禮畢,暫歇行殿,百官行慶壽禮。至是議定,春首行葆神,禮成,帝還宫,始行慶壽禮于勤政殿,自後率以爲常。

註:勤政殿,詳見太祖順天元年。葆神禮,潘輝注歷朝憲章禮儀志:葆神禮行於宗廟,以祈神祐。

幸藍京。

敕:「自今凡有臨幸,朝參官佩牌扈從,其牌面明註扈從等字,以便誌認。」從陳封之言也。

二月朔,日食。

詣交廟,釋奠于先師。

不雨。

帝以天久不雨,令太保阮耒禱于至靈、弘佑等祠。

註:至靈祠,在淸化省良政州。弘佑祠,在梁江縣。

命勘藍山官土,給功臣有差。

辰藍京官土多爲勢家私占。帝命户部尙書陳封,同淸化承政使潘師尊勘藍山鄕官土,給功臣自一品至七品各有差。且諭百官、耆老曰:「藍京帝鄕,非他處比。比者勢家違禮玩法,私占官土,以爲己有。念繩之以法,不若先之以禮。今立定界限,敢有違犯者治罪。」

註:藍山,註見平定王元年。

國威、三帶疫,給藥療之。

辰國威、三帶人民多被疾疫。命畱守黎念發庫錢,令濟生堂使買藥醫治之。嗣後諸府民有疫癘者,皆令官爲療治。

註:國威,註見陳裕宗大治元年。三帶,註見前編當宋乾德四年。畱守,辰帝幸四京,命念畱守東京。濟生堂使,屬太醫院,註見洪德二年。

帝還至天長,命諸軍演陣法。

帝自藍京還,至天長,頒陣圖法,習中虛陣于魯江,三才七門陣于韋江。西軍都督黎舌等以閱習違令,面縛詣營門待罪。尋放之。〇初,轉運使漢庭、太祝丞阮德等上陣圖,一曰中虛,二曰滿天星,三曰常山蛇。帝嘉納之,乃拜二人爲鎭殿副將軍,使敎五府軍演習。久不成,帝杖罷之。

〈御批:可知皆是粉飾虚名。〉

註:魯江,在南昌縣,今屬河內省。韋江,卽翁韋江,在武僊縣,今屬南定省。

還宮。

三月,考學生、監生及儒吏,中者授以官。

舊制,官員子孫選充御前近侍局學生,生徒鄉試中四場者,均充國子監監生,監生有吏才者,充補各衙門吏。至是,命吏部詳加考察,中者,近侍局學生除各縣縣丞,國子監監生及各衙門㪅除各府敎職。

命求黎廌詩文遺集。

廌佐太祖開國,復相太宗,才略謀猷,卓冠當世。又有軍中詞命、輿地志、玉堂遺集、郊祀大禮石盤圖及詩文諸作。及被誅,遺草多脫佚,其一二略存者。帝覽之,大加奬異,故命求之。

占城來貢。

先是,帝幸西京,駕至行殿,占使沈樸沙來貢,賜朝見子行在。至是,賜宴于北使館,又命內官問以事大之禮。對曰:「占國之於聖朝,如子之事父母,惟命是聽。然天子所命,常貢之外責以錫貢,是乃新例,不敢專對。」

註:占城,卽林邑,註見前編屬晉穆帝永和九年。

以陳封爲刑部尙書,阮居道爲御史臺都御、權户部尙書、知經筵事。

帝諭陳封曰:「朕聞爲國不以賞罰,雖唐虞不能以治天下。今吾重寄托于汝,汝惟勤誠敦慤四字而已。汝可不黽勉讀書,以識明哲保身之道乎。」〇諭阮居道曰:「厥少與爾遊,及登大寳,爾侍經筵,義爲君臣,情同魚水。爾盡心協力,勉圖報國,至公無私,杜塞賄賂,则朕得爲知人之君,爾得爲盡忠之臣,顯身揚名,光于史冊,顧不偉哉。不然,則朕爲不知人之君,爾爲尸位之臣矣。二者惟爾擇其所從。」

註:阮居道,嘉定東塊人,太宗大寶壬戌科同進士。

順州土酋琴同以哀牢寇興化,命總兵屈打討,平之。

哀牢占居弄峝,順州輔導琴向與之串援,侵掠邊氓。帝命總兵屈打爲督將,同總兵阮恫爲副汧、仁壽贊理軍務,領兵五千餘,會嘉興鎭守軍征之。軍至嘉興木州,并土兵三百人,直抵馬江溝弄冊。屈打分遣嘉興衛總知黎勉領本衛軍至丘祝,幷越、每二州土兵截諸要路,揚聲擊賊。賊聞之,奔潰。屈打遣人諭以利害,輔導琴同等詣營門降。屈打乃令木州經略使車蠻修完舊隘,與土官琴蘿督率土兵守備,打引兵遷。是役也,往返纔十八日,經行之處,鷄犬不驚。獻俘之日,帝欲發所犯地方誅之,以警其餘。太保黎列等奏曰:「琴同果誠服來降,則待以不死,以勸後來。若迫而後附,以圖免死,誅之可也。」詔下琴同獄。〇校尉黃輦以安西府土兵與哀牢部落戰于丘牢,斬獲甚眾。順州尋解送琴同妻子及哀牢俘馘于京師。

謹按:舊史載,屈打招降哀牢賊道同等。今查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哀牢國,其先居于牢山,西通大秦,南通交趾,代代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黎廌輿地志:哀牢部落甚繁,在在有之,皆號曰牢。黃仲政興化風土錄:興化上接哀牢諸蠻。山羅、遵教、枚山三州,黎初爲三峝,均屬順州,琴氏世爲輔導。則哀牢乃自越境占居弄峝,順州輔導琴同與之串援,侵掠邊氓。及官兵進討,哀军潰散,琴同始降,下獄。順州以琴同妻子俘馘送京。是知琴同非是哀牢部落。道卽輔導,同卽琴同。舊史以道同爲哀牢賊,誤,故正之。

註:哀牢,註見前編趙越王二年。輔導,註見洪德二年。嘉興府,古臨西地,註見李太宗通瑞四年。木州,註見平定王十年。馬江,上流在淸化之關化州,左夾興化省,南下與梁江合流。越州,古名芒越,黎改爲越州,明命三年改爲安州。順州,今屬興化省嘉興府。每州,註見太宗紹平四年。安西府,註見洪德十年。經略使、校尉,皆官名,竝註見洪德二年。琴氏、車氏,皆土蠻姓。溝弄,冊名。弄峝、丘祝、丘牢,皆峝名。今沿革失詳。

初置五經博士。

辰監生專治詩書者多,習禮記、周易、春秋者少,故置五經博士,專治一經,以授諸生。

省減北平、通化二府員屬。

先是,北平、通化二府,府置知府、同知府,州置知州、同知州,縣置知縣、縣丞各一。至是减省之,專置知府、知州、知縣各一員。

註:洪德天南餘暇集:北平,府名,原隸太原承宣,後改高平,永治年間改爲鎮,今爲省。通化,府名。今仍屬太原省。

明土蠻岑祖德侵北平,副總知黎六、同總知阮量,以罪流遠州。

明鎭安府土人岑祖德率其眾千餘人駐于音洞,聲言捕逃賊岑望,遂掠北平、通農邊民牛畜而去。再據保樂州,請驅犯人岑望等出境。廷議,以爲祖德所言皆詐。帝特命中書行移廣西布政使司,飭還所掠人畜,及遣北道監察御史潘薦往勘問之。執黎六、阮量,下法司治,各流遠州。以守備不謹,致邊寇也。〇敕諭諒山、安邦、北平諸總兵土官:「朝廷守土之臣,保境安民,折衝禦侮,乃其職也。頃者,外人侵掠,不聞戰守之效。今若一一繩之以法,有所未忍。爾等宜竭盡心力,思蓋前愆。」仍頒科令十一條。

註:鎭安府,大淸一統志:鎭安府屬廣西省。音洞,在小鎭安州,屬鎭安府。通農,州名。註見李英宗大定六年。保樂,州名。註見李仁宗英武昭勝九年。廣西省西南,今與本國高平、諒山二省接界。諒山、安邦,竝註見光順十年。

夏四月,頒五經印本于國子監。

從秘書監學士武永禎之言也。

註:武永禎,天本鐵劵人,太祖順天二年己酉中明經科。

令諸軍讀書。

令權尚寶寺卿楊海、通政左丞汧仁壽、教習驍勇兵馬等軍讀書。〇辰令五府軍造兵器新樣,旣而又改别樣,軍人有咨嗟者。威雷衛軍人文廬上言:「本年正月,陛下旣頒新樣兵器,令諸軍製造,今又改别樣,是政令不常也。帝命吏部諭之曰:兵器同是一樣,爾所言乃妄爾。」侍郎梁如鵠私謂廬曰:爾非言職,安敢妄論國事。廬曰:「國以民爲本,而兵所以衛民也。今號令不信,軍民愁怨,公乃近臣,緘默而不言,廬言之,是愛君也。」鵠等默然。

〈御批:㪅張之病、逢迎之習可見。〉

註:楊海,原名每,後改海,水棠眉山人,仁宗太和癸酉科進士。五府軍、威雷衛,竝註見光順七年。

杜男、阮如堵有罪下吏。

都給事中鄭鐵長等劾刑部尚書杜男居官受賂、吏部尚書阮如堵選舉失當,請竝送法司,如律治罪。從之。

註:鄭鐵長,安定東里人,仁宗太和戊辰科進士及第第三名。

以阮復爲淸化承政使司參政。

初,復北使回,歷官政事院參議。至是,遷淸化參政。諭曰:「卿昔充北使,王事賢勞。及在官,屢進昌言,誠可嘉也。」特遣監丞阮耒賫銀兩賞賜,以旌其忠。

註:淸化,註見光順十年。政事院,潘輝注歷朝憲章職官志:黎初官制,有政事院,以典樞軸。有尚書、參知、參議、同參議等職。

五月,明土酋宋紹侵鎻脫隘。

明鎭安府土官宋紹侵鎖脫隘,奪民田,擅取牛畜。北平府知府陶復禮以事聞,詔下,朝臣議防之之策。太師黎列等皆以爲邊遠蠻夷,自相攻擊乃其俗耳,宜固守封疆無開邊釁,彼來拒之而已。

註:鎻脫隘,在高平省廣淵縣,今果脫隘是。

詔諸臣賜國姓者復本姓。

禮部尙書范公毅上言:「古者建國,因生以賜姓。契始封商,賜以子姓。稷始封邰,賜以姬姓。胙土以命氏,因氏以立宗,夫人各有姓,九官、三公、五臣、十亂,皆有大勳勞於國,未嘗賜以國姓者。至漢高祖賜婁敬姓劉、唐高祖賜世勣姓李,不過一辰駕馭之術而已〈御點〉。不知姓有譜系,固不可混。以人臣而混國姓,則不敬。以人子而忘本族,則不孝,不可爲訓。宜革正之,凡人臣得賜國姓,竝改還本姓,使澄天潢之流派,明族氏之本原。」帝從之。

六月,造輿地圖。令十二承宣官履勘管內山川險易、古今事跡,畫圖詳註,送戶部作輿地圖。〇化州承政使司參議鄧贍上疏言興便五條:一曰立保守於思容,二曰塞堧海口,三曰開蓮渠,四曰罷源頭稅使,五曰招亡籍、墾布政荒田。

〈御批:從否無考。〉

註:化州,詳見陳英宗興隆十五年。鄧贍,山圍瑁蒲人,仁宗太和癸酉科進士。思容海口,在承天府富榮縣東南,李爲烏龍,陳改爲思容,僞莫改爲思客,今改爲思賢。堧海口,在承天府香茶縣,今順安汛是。蓮渠,註見胡漢蒼開大二年。

東宫侍講武原潛、謝彪以罪罷。

帝幸東宮,問太子書義,太子以原潛所授對。帝召原潛、彪等于鳳儀堂,試以詔制表三題,竝不成文。乃讓阮如堵、陳封、陳鷟等保舉非人,罷原潛、彪等職。

西軍都督黎舌以罪罷。

舌爲西軍都督,以標下巡邊,嚇取脫州人銀子。事發,故罷。

註:脱州,在諒山省長定府,屬明以前曰脫州,黎初改爲脫朗州,今因之。

命京官選吏,體訪軍民疾苦及政事得失。

命六部、六寺、六科選衙吏識字有行檢者各二人,體訪軍民疾苦及政事得失。

〈御批:體訪而用此輩,甚不合體。〉

命史官黎義進日曆。

〈御批:好名之心相同,故欲觀耳。〉

帝欲觀國史,命中官就翰林院,諭史官黎義,曰:「昔房玄齡爲史官,唐太宗欲觀實錄,玄齡不與。今爾與玄齡孰賢?」義曰:「玄武門之事,玄齡乃不直書,以太宗命而後書,恐未爲賢。」中官曰:「上欲觀光順元年以來日曆。」義曰:「人君觀國史,唐太宗、玄齡所爲,後世非之。」中官曰:「上以觀日曆,向者有過,得以省改。」義曰:陛下彊爲善而已,何必觀史。」帝令中官諭之再三。義曰:「聖上實能改過,社稷無疆之福,此是不諫而諌。」遂進之。

〈御批:守道不固。〉

註:黎義,平河縣大田人,光順癸未科同進士。

草賊犯安邦,督將屈打、總兵黎悔等與戰,敗績,逮下吏治。

先是,草賊犯安邦可勒堡,命都督僉事屈打領五府兵五百人討之,不及而還。乃命權吏科給事中汧仁壽、東道監察御史韶惟精往安邦,按問將帥之逗遛者。帝又以安邦地遠,一有邊警,接應不及,擬設安邦鎭衛軍。至是,草賊再犯安邦可勒堡,復命屈打領五府軍一千人,會安邦鎭總兵黎悔討之。召丁列、阮耒、黎念、鄭文灑等,共議攻計之策。命南軍府都督同知阮德忠等往監軍,發米三萬升給軍。屈打等與賊戰,敗績。汧仁壽劾黎悔不能料敵、屈打追討失機,以致敗衂。敕仁壽往勘,仍逮屈打、黎悔等送京,下吏治。〇一日,朝罷,帝問大臣曰:「屈打前雖失律,刑部方按問。朕欲用以總兵,使鎭守北平,何如?」阮耒曰:「生殺予奪,人君之權,非臣下敢論。然屈打討賊無功,六科見劾,刑部方按問。且待獄成,如其無罪,用之未晩。」帝從之。〇刑部尚書陳封等鞫黎悔,獄成,欲以軍法當之。都御史陳鷟曰:「悔前有功,今以失律獲罪,宜從八議。」帝曰:「國法無二,鷟所言岐而二之,非軍法也,乃游說耳,宜罪之。」未幾,帝又諭鷟曰:「予前責爾爲游說,過矣。嘉謀嘉猷,入告于內,庶乎甘霖歲旱。舟楫濟川,以報稱明德。」

註:草賊,猶草寇也,潛伏草澤,無有名目可指,故謂之草賊。可勒堡,卽金勒所屬,安邦都司守禦經略使所。

京師饑,詔減租稅,糴乂安粟。

是歲,天久不雨,田禾傷損,京師米價騰貴。詔賜田租及人丁稅各有差。命。乂安承政使和買乂安粟輸京。

註:乂安,註見光順十年。

秋八月,召東軍府權都督鄭公路還命,阮德忠權鎭安邦。

公路爲東軍府權都督,至是討賊無功,召還。乃命阮德忠權鎭安邦,節制諸軍。鄭公路自安邦回,上便宜四條:一曰立萬寧新安營,以禦外侮;二曰選置鄕長爲甲首,以相統攝;三曰擇有文武才幹,以爲鎭守;四曰塞關隘之路,勿使斬伐材木,開通道路,以致失險。

註:東軍府,南策、安邦竝屬東軍府。萬寧,州名,註見陳順宗光泰四年。新安,州名,今先安州是,屬廣安省。

校定軍制。

先是置五府軍,至是增置。內外諸軍校定軍制。內軍六十六司、五十一衛,外軍二十六衛,每司軍例一百人,每衛五所或六所不等。每所二十隊,每隊二十人。〇命五府都督鄭文灑、黎希葛等,同兵部尚書阮永錫,揀選五府諸衛大小總旗,充殿前五衛軍。

註:內外諸軍,洪德天南餘暇集:內軍、直金、光殿各司力士,金刀、寶刀、海淸、河淸、騎射、銃射、明威、鑾駕、號令、奉令,凡十司。錦衣衛各司勇士,銀刀、捉生、儀衛、材官、號令、敵萬、天馬、旗手、廷尉、守禦、伏波、銀鎗、捍衛、游弩、神威、飛騎、神射、淸路、舍人、旗牌,凡二十司。屬錦衣衛各司壯士,敵萬、伏波、舍人、俊士、神威、飛騎、外直、號令、廷尉、儀衛、鳴鞭、旗牌、游弩、吹金、壯弩、五城兵馬、象廏、馬廏凡十八司。屬锦衣各衛所,馴象四衛:前衢、折衝、雄力、威鋒、壯毅、奮猛凡五所,左衛、大壯、火猛、勁威、神勝、奮銳凡五所,右衛、威銳、威勇、震敵、都虜、克捷凡五所,後衛、就浪、擒鷙、城岳、港河、跪林凡五所。馬閑一衛:踰景、送後、游靡、凌霄、踏霞凡五所。金吾衛各司武士:鎭殿力士、旗手、材力、長鎗、凌波、勁弩、環衛、短矟、定令、護衛、神臂、定威、淸道凡十四司。屬金吾衛各司壯士:壯士、凌波、神臂、昭勇凡四司。屬金吾各衛所:神武四衛:前衛、奉天、前興、勇捍、周廬、扈垣凡五所,左衛、効忠、威爪、桓虎、攢侯、森裁凡五所,右衛、武功、辰極、肅關、執岑、協勒凡五所,後衛、勁節、壯猶、保信、挾正、師干,凡五所。効力四衛:前衛、左衛、右衛、後衛,無別軍號。每衛各置中、前、左、右、後五所。羽林衛,緹騎、靖難、長技、直光、黑矟,凡五所。宣忠衛:摧山、飛石、翹關、蹶張、翊衛,凡五所。天威衛:神電、神箭、勁弩、神弩、迅石、迅飛,凡六所。水軍衛:海鯨、海馬、海鯤、海鰍、海鴻、海鵬,凡六所。神策衛:摧擊、伏藏、雲翼、隼擊、佽飛,凡五所。應天衛:拱辰、翊武、控鸛、直關、飛山,凡五所。五府三十衛,註見光順七年。外軍、淸化都司、五衛,淸化衛:建義、雄義、保義、武義、彰義,銃弩凡六所。清化馴象衛:捍突、摧崖、控雲、制遐、振威,銃弩凡六所。畱守衛:奮忠、神勇、報國、崇威、保順,銃弩凡六所。畱守馴象衛:略遐、花車、衝堅、函届、猛突,銃弩凡六所。歸德衛:惠迪、保極、邁義、宜化、欽邁,銃弩凡六所。乂安都司三衛,乂安衛:神魁、神雄、神剛、神略、神力,銃弩凡六所。乂安馴象衛:突勝、跨山、剪敵、長弧、牢堅,銃弩凡六所。建安衛:神鋒、神勁、神勇、神績、神畫,銃弩凡六所。順化都司四衛,順化衛:神戈、神勝、神銃、神戟、神壯,銃弩凡六所。鎭平衛:直徼、踰伏、武飚、神幹、捍羗,凡五所。海康衛:開疆、固圉、綏遐、遏方、築鯨,凡五所。价藩衛:跨海、斷鱷、殳萊、蒐菁、截搏,凡五所。安邦都司一衛,安邦衛:鎭海、鎭遠、靖海、雄遣、綏遠,銃弩凡六所。宣光都司四衛,言光衛:守邊、陵山、淸塞、開遠、耀武,銃弩凡六所。定西衛:靜鑾、寧遠、捍邊、制邊、服遠,銃弩凡六所。平山衛:平羗、靖羗、揚武、掃氛、恢遠,銃弩凡六所。靖西衛:安邊、神鋒、雄捷、略西、懷夷,銃弩凡六所。興化都司二衛,嘉興衛:効武、射生、壯捷、靖戎、鎮西,銃弩凡六所。歸化衛:平蠻、威蠻、定威、決勝、摧蠻,銃弩凡六所。太原都司五衛,太原衛:寧塞、定塞、充壯、平虜、摧敵,銃弩凡六所。太原馴象衛:迪發、固關、蹴鋒、攻堅、用猛,凡五所。平狄衛:平戎、淸懷、破虜、靖朔、武敵,銃弩凡六所。北平衛:鎭夷、効虜、籌邊、克敵、壯威,銃弩凡六所。寧朔衛:摧鋒、靖遠、鎭遠、手箭、飛揚,銃弩凡六所。諒山都司二衛,諒山衛:平遠、鎭戎、禦虜、指弩、振勇,銃弩凡六所。慶揚衛:橫海、控遠、制朔、滲飚、捍敵,銃弩凡六所。天長、北江、南策、國威,各屬東西南北府軍,無有都司軍。北平衛後改爲高平衛。按內外軍號,間有重複,無意義,當辰議定,今皆失詳。但參之洪德天南餘暇集及黎朝官制典例,補註以備考。阮永錫,上福縣人,仁宗太和戊辰科進士。

九月,蝗。

辰蝗蟲爲災。命道士設壇新禱,又命阮如堵等致祭諸神以禳之。

暹羅國人來獻方物,卻之。

暹羅國海舶來雲屯庄,上進金葉表文,并獻方物,帝卻不受。

註:暹羅,國名;雲屯,庄名;竝註見李英宗大定十年。

颶風。海水溢。

辰颶風大作,南策、�山、太平、建昌等府,海水大漲,堤防決裂,禾穀淹浸,民多饑死。乂安源頭、海瀕等縣多被水害。命御史丁仁甫、韶惟精,分行沿海東、西、南三道,履勘堤岸,飭所在承司培築,且免沿海軍明年大集。

註:颶風,黎貴惇芸臺類語:颶者,謂具東西南北之風也。其起也,自東北來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來者,必自北而東;竝至于南乃息。�山,縣名,今屬海陽省荆門府。乂安,古驩州,註見光順十年。太平,府名,今屬南定省。建昌,府名,註見陳太宗天應政平十五年。沿海堤岸,今皆失詳,惟寧平省安謨縣有石堤,自神符海口北至乾海門南岸土堤,自安謨縣瑰池社至安慶縣蓬海社南岸,相傳黎聖宗所築,以禦鹹水,因號曰洪德堤。今廢,姑錄俟考。

罷各道總兵兼承政使。

初置十二道都、承二司,都司置都總兵、使總兵、同知、總兵、僉事各一。承司置承政使、參政、參議各一。承政使多以總兵兼掌之。至是,鎭殿將軍黎文言:「總兵但由武途出身,不暁文字,兼司兩職,恐妨軍政。今總兵宜專掌軍務,停其兼承政司事。其承政使選文學爲之,參政、參議量省其一,俾有專責。邊方有事,聽二司會議,免致阻誤。」從之。〇諭諸道承宣、總兵:「帥閫重職,藩維所寄。朝廷如有宣召,查問徵發諸重事,必降旨書內符,宜詳勘。果無差忒,方可從命。如有敕無符、有符無敕,及公侯以下諸衙門移勾徵調等文書,有姦詐,省卽馳驛劾奏。若擅自離職者,重死、輕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