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

第28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内战爆发

精彩看点

保守思想与下议院多数派态度的转变——查理一世可以依赖的力量——支持王党军和支持议会军的地区——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担任议会军总司令——鲁珀特亲王——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精锐部队——纽伯里战役

下议院多数派的态度一开始强硬,但最终还是变得软弱,这是其保守思想在作怪。人们之所以抵制查理一世及其任命的主教,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强制推行一套令人反感的宗教仪式。只要英格兰还有威廉·劳德派系宗教思想的残余,以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为代表提出的妥协方案就难以实现。下议院的多数派在《大抗议书》中宣称:“在教会管理上不讲规章,放松要求,任凭个人或会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礼拜,这远非我们的初衷。相反,我们认为,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在整个王国建立一套有章可循的统一制度。不过,我们希望新的制度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仪式,严禁华而不实的创新,跳出偶像崇拜的窠臼。”为此,英格兰应该召开一次宗教大会,“邀请英格兰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虔诚聪慧的神职人员参加讨论,并邀请与我们信仰相同的岛外神职领袖前来指导。”查理一世上台后,英格兰是无言论自由可言的。自1629年以来,《大抗议书》的起草者在教会改革上没有任何作为。非要说有什么作为的话,那就是他们在尽力避免动静过大的改革发生。与约翰·皮姆不同,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一贯主张接受教会新规并与查理一世妥协的做法,而与查理一世妥协的做法让下议院失去了少有的主动权。

事实上,一旦内战爆发,查理一世可以依赖的力量不是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等下议院少数派人士。一支善于冲锋陷阵的骑兵比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和大法官爱德华·海德的雄辩口才更有用。查理一世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武装力量上,还体现在他拥有一批死心塌地的效忠者。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说:“如果国王的王冠挂到了灌木之上,我会不惜牺牲性命将其夺回,誓死捍卫王权的尊严。”效忠者完全凭感情用事,根本不会从理性的角度去考虑查理一世的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问题。埃德蒙·维尔尼爵士就是这样一名保王党成员。他对爱德华·海德说:“你认为你有权建议陛下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乐此不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从我个人角度讲,我不想看到陛下和下议院之间有任何争吵和矛盾发生,我衷心希望陛下能做出让步,满足下议院的一些要求。此外,我只想怀着感恩和荣幸的心情效忠陛下。我已经侍奉王室近十年了,一直拿着王室的俸禄。因此,我绝不会做出背叛陛下的事情来。我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过说实话,我对主教们并无多少好感,毕竟现在的矛盾皆因他们而起。”

埃德蒙·维尔尼爵士

想要保留过去制度的保守派与想要保留精神信仰的保守派就这样对立了起来。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拉起了一支部队,号召效忠者和他一道讨伐议会的反叛分子。上议院大部分议员和下议院少数派议员都加入了国王的阵营。英格兰内战就此打响。

诺丁汉

支持王党军和支持议会军的地区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线。大体而言,英格兰西北地区的民众大多支持王党军。这里的人口密度和文明程度都很低,虽然盛产煤和铁,但对英格兰国库的贡献几乎为零。英格兰东南地区的民众大多支持议会军。这里土地肥沃,商业及制造业发达,是英格兰最富裕的地区。

议会任命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为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声望颇高,做事沉稳,头脑清醒。不过,他如果再聪明一些,就明白乘胜追击有多么重要了。1642年9月22日,王党军和议会军在波威克桥首次交战,王党军大获全胜。查理一世率军一路南下,希望能在白厅欢度圣诞节。

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率军在埃吉希尔截断了王党军的去路。1642年10月23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战役打响了,但双方未分胜负。查理一世的外甥鲁珀特亲王——伊丽莎白公主和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之子——率领一支英勇的骑兵冲破了议会军的防线。但王党军的步兵不敌议会军的步兵,鲁珀特亲王只得折返用骑兵克敌。不久,王党军便在战斗中占了上风。谨慎的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率议会军慢慢撤退,而查理一世率王党军紧追不舍。1642年11月12日上午,王党军抵达了布伦特福德。

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率军在埃吉希尔截断了王党军的去路

鲁珀特亲王

菲利普·斯基篷

伦敦告急!但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曾驰骋于神圣罗马帝国战场的菲利普·斯基篷率领伦敦民兵赶往滕汉姆格林御敌。前进的过程中,菲利普·斯基篷不断鼓舞士兵:“勇士们,让我们虔诚地祈祷,勇敢地战斗吧,为上帝,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妻子儿女。”1642年11月13日,两军对峙了整整一天。最终,查理一世下令撤退,此后再也没有攻入伦敦的机会了。

议会军一直等待的天才领袖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并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奥利弗·克伦威尔!奥利弗·克伦威尔对威廉·劳德强制推行的主教制度深恶痛绝,非常反感那些形式奢华的教堂仪式。他认为那些教堂仪式就如同藩篱一样,硬生生地将他与上帝分开了。对他而言,上帝存在于基督徒传颂《圣经》的话语中。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始终将穷人和被压迫者的疾苦放在心上,这便是奥利弗·克伦威尔的人格魅力所在。即使在清教徒饱受压迫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岁月里,他也在为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而奔走请命。当选为长期议会议员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他不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其他历史时期的英格兰或者其他国家也许需要理想主义,但目前的英格兰并不需要。奥利弗·克伦威尔正在完成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把英格兰从查理一世及其任命的主教手中拯救出来。他清楚,查理一世如果还拥有王权,就会继续任命主教,继续在英格兰实施暴政。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就不明白这一点。奥利弗·克伦威尔行事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没有人能比他清楚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务实地工作,还可以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非常规的工作方式。

奥利弗·克伦威尔一眼就看出了议会军的问题所在。他对约翰·汉普敦说:“看一下你手下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都是佣人和酒保等不入流之人。再看一下敌人的队伍,绅士出身,年轻力壮,战术素养极高。你觉得你这帮散兵游勇能敌得过训练有素的敌人吗?他们有士兵该有的勇气、荣誉感和必胜决心吗?不要嫌我说话难听,你必须重点培养士兵的骑士精神。只有这样,你的部队才能和敌人血战到底,否则只能屡战屡败。”约翰·汉普敦无奈地摇了摇头,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建议虽然好,但不切实际。在所有事情上,清教徒都秉持一种务实的精神。约翰·弥尔顿认为,最美丽的女子是那些内心高洁的人;奥利弗·克伦威尔则认为,最勇敢的士兵是内心强大的人。

奥利弗·克伦威尔不顾约翰·汉普敦的怀疑,坚定不移地实施自己的想法。无论在担任上尉期间,还是在晋升上校后,奥利弗·克伦威尔都要求手下心系使命,并严格遵守军纪。不久,他便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的部队正在发展壮大,表现非常优秀。见了我的部队,你也会肃然起敬。”

查理一世在滕汉姆格林战场

滕汉姆格林战役

整个1643年,战争一直持续,但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查理一世把王党军大本营搬到了牛津。王党军虽然失去了对雷丁的控制,但在朗德威德昂打了胜仗,并在1643年7月前控制了布里斯托。德文郡、萨默塞特郡、多塞特郡、威尔特郡和汉普郡北部地区也都处于王党军的控制之下。约翰·汉普敦在一次战斗中被流弹击中而丧生后,王党军开始围攻格洛斯特,满怀信心地要剿灭其后方所有敌人。威斯敏斯特议会上议院和下议院开始犹豫要不要和查理一世议和,但武装市民不断向议会施压。威斯敏斯特议会上议院和下议院打消了这样的念头,毕竟议和就意味着必须放弃正在力争的权利。如果当时格洛斯特沦陷,英格兰内战很可能就画上了句号。但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率军冒险前来格洛斯特解围。获知消息的王党军不再围城,转移到纽伯里,等待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到来。第一次纽伯里战役就这样打响了,但双方都未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战斗也未能阻止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向格洛斯特挺进的步伐。虽然格洛斯特得以解围,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的部队也未被击败,但王党军还是控制了英格兰许多地区。

雷丁

朗德威德昂战役

纽伯里战役虽然不是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但因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战死沙场而令人难以忘记。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一直反对战争,不愿和身边志趣不合之人共事,早已厌倦围在查理一世身边进谗言的小人。“原本活泼开朗的他慢慢变得抑郁,从未有过的伤感笼罩着他的大脑。”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终日挂在他嘴边的只有“和平”两个字。这样的生活他彻底厌倦了!他不愿再让身边那些武夫指责自己缺乏勇气了。他感到和谈无望,就果断放弃了和平思想,英勇无畏地投入了战斗。在纽伯里战役中,福克兰勋爵卢修斯·凯里英勇献身。他高洁的灵魂无法帮助人们战胜世间的邪恶。他渴望的和平时代可能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当今时代呼唤像约翰·皮姆和奥利弗·克伦威尔这样的领袖。

第一次纽伯里战役

获胜后的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进入格洛斯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