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畅销了一百多年的奇书,毛姆以犀利的笔触和客观的姿态深刻探讨了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之间所存在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第二种可能,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有多么艰难。
今天我们抛开诗和远方,重点聊聊书中的女人。
《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三个“戏份”差不多的女人——思特里克兰德的太太阿美、勃朗什和月亮女孩爱塔。
很多人说,最令人费解的是勃朗什。
勃朗什出场时的身份是施特略夫的太太,她温婉、贤惠、恬静、端庄,一副贤妻良母的模样。
可是她的结局却最为悲惨——服草酸自尽、声带受损、容貌被毁,至死都没能再见思特里克兰德一面。
一前一后,对比鲜明。
那么勃朗什为何背叛婚姻,又为何以残忍的方式了结生命?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01勃朗什背叛婚姻,因为她从未爱过施特略夫
私以为,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关系最不堪一击,勃朗什和施特略夫的婚姻便是此类。
嫁给施特略夫之前,勃朗什有过一段不幸的情感经历。
她在一户贵族人家做家庭教师,受豪门公子的勾引,未婚先孕却惨遭抛弃。
施特略夫救下想要自尽的勃朗什,并将有孕在身的她娶回家门。婚后三四个月的时候,勃朗什流产了。
所以说,勃朗什嫁给施特略夫是在人生最低处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与爱情没有丝毫的关系。
滑稽可笑的施特略夫在婚后也没有让勃朗什爱上自己。看似田园牧歌似的婚姻生活,不过是一男一女在一个屋檐下搭伙度日罢了。
两情相悦的男女步入婚姻,尚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途分道扬镳,更何况是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勃朗什和施特略夫呢?
02勃朗什出轨思特里克兰德,有一定的报复心理
对于把思特里克兰德接回家里照料,勃朗什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
一来她觉得这个男人品行极差,二来她对思特里克兰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她预感到这个人的到来会打破平静的生活,甚至带来灾难。
她最后会同意,是因为施特略夫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自己不是也一度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恰在那时有人向你伸出了援手吗?你知道那样的帮助意味着什么。现在有人陷入绝境,我们有能力帮他,你难道不愿意伸出一回援手吗?
施特略夫将思特里克兰德与勃朗什从前的处境相提并论,道理虽然不错,可一字一句都化作尖刀利刃刺痛了勃朗什。
她身体发抖,脸色煞白,嘴上虽然同意了,但心里所想却是另一码事: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把思特里克兰德接来好了,总有一天你会后悔没听我的劝告。
所以,勃朗什最初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嘘寒问暖、悉心照料里是含着对施特略夫的报复心理的。
但是,与思特里克兰德接触的越多,她也越发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她不能自拔地爱上了这个自己曾经厌恶的男人。
对勃朗什而言,只要能和思特里克兰德在一起,风餐露宿衣食无着也心甘情愿。
可她万万没想到,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视爱情如枷锁甚至粪土的男人,他的世界里只有画画。
03勃朗什为爱自毁,源于过分偏执的爱情观
继贵族公子的抛弃之后,勃朗什再一次沦为了男人的玩物,崩溃绝望之际,她踏上了不归路。
其实,毛姆笔下的痴男怨女不只勃朗什一个,比如《面纱》里的沃尔特。
沃尔特是一个细菌学家,内向敏感,沉默寡言,他娶了爱慕虚荣的吉蒂为妻,竭尽全力地呵护对方,却遭受背叛。
被背叛之后,沃尔特选择报复,他将吉蒂带往霍乱肆虐的疫区,最后却不堪心碎之痛,满怀着怨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勃朗什和沃尔特的感情经历很像,结局也是出奇的一致。
我想,他们悲情的句点源于过分偏执的爱情观。他们过于夸大爱情的分量,因此忽略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没了爱,便是绝望,便无法存活。
04失了爱情不可怕,只要你还有乘风破浪的勇气
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遇到一个相伴一生一世的恋人,可生活不是童话,人生常有坎坷与不如意之处,爱情亦是如此。在感情的世界里,爱而不得也是一种常态。
其实,悲剧的爱情故事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世界里。
比如张幼仪与徐志摩。
张幼仪是徐志摩明媒正娶的妻子,是名门闺秀,却从未入过他的眼他的心。
当年,在外留学的徐志摩对民国才女林徽因一见钟情,便执意要与张幼仪离婚,还逼迫她去打胎。
语言不通的张幼仪独自一人在医院生下次子,三个月后签订了离婚协议。
可徐志摩的风流与无情并没有把张幼仪打倒。她在外国学院里接受教育,学习了一口流利的德语,回国之后先在东吴大学任教,后成为银行总裁,带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走出困境,还创办了时装公司。
与林徽因和陆小曼相比,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更为深刻,被抛弃后的伤痛自是难以忍受。
但张幼仪没有一蹶不振,她拼尽全力走了一条和前半生截然不同的路。多年之后,连徐志摩都对她刮目相看。
爱而不得固然痛苦,但为情所困,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重新起航,寻求涅槃重生的可能,这完全在于个人对于感情和人生的态度。
若你正为情所伤,愿你依然有乘风破浪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