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一

己四、菩提分法择摄2 庚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我今当说。

庚二、标释一切2 辛一、总嗢柁南

总嗢柁南曰:

念住与正断 神足及根力 觉道支息念 学证净为后

辛二、别嗢柁南9 壬一、念住摄4 癸一、初嗢柁南2 子一、颂标列

别嗢柁南曰:

沙门沙门义 喜乐一切法 梵行数取趣 超二染为后

子二、长行释8 丑一、沙门2 寅一、总标简

依四念住修习增上,由四因缘,应知内法有沙门道,及有究竟;外法决定无沙门道,亦无究竟。当知他论,诸沙门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

寅二、别释相2 卯一、略释一切4 辰一、四种因缘

云何名为四种因缘?一者、依止四处,得四证智故;二者、解脱四种外随烦恼故;三者、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故;四者、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故。

辰二、内法沙门4 巳一、征

云何名为内法沙门?

巳二、标

谓诸沙门略有四种。

巳三、列

一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四者、污道沙门。

巳四、指

是四沙门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已辩其相。

如声闻地已辩其相者:声闻地说:当知诸善逝,名胜道沙门;诸说正法者,名说道沙门;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门;诸行邪行者,名坏道沙门。乃至广说应知。(陵本二十九卷十七页2461)

辰三、内法道2 巳一、征

内法道者,云何为道?

巳二、释2 午一、出体性

谓八支圣道。

午二、明施设2 未一、唯内法有

若处施设八支圣道,是处施设污道为后四种沙门。

未二、简外法无

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缘,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无污道,况得有余。

辰四、内法究竟

内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谓断诸取。诸取断已,当来毕竟无复相续。

卯二、广释因缘4 辰一、第一因缘摄2 巳一、征

云何名为依止四处?云何复名得四证智?

巳二、释2 午一、四依处

谓四处者,一、三结永断苏息处,二、无退堕法势力处,三、定趣菩提种类处,四、极七反有随行处。

午二、四证智

依此四处,于佛法僧及于净戒得证净智。

辰二、第二因缘摄3 巳一、征

云何名为解脱四种外随烦恼?

巳二、列

一者、解脱现法外随烦恼;二者、解脱后法外随烦恼;三者、解脱展转互相违戾所作外随烦恼;四者、解脱于诸圣谛不能宣说、不能觉悟所作外随烦恼。

巳三、释2 午一、辨烦恼4 未一、第一现法外随烦恼

当知此中,诸外道类阙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领纳诸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于乐起染,于苦起恚,于非苦乐发起愚痴。如是名为第一现法外随烦恼。

未二、第二后法外随烦恼

彼由如是染恚痴故,以受为缘,生后有爱;以爱为缘,发生诸取;有爱、取故,以取为缘,成办于有;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积集增长。如是名为第二后法外随烦恼。

未三、第三外随烦恼

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种种见趣,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是名第三外随烦恼。

未四、第四外随烦恼

又诸外道,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是故彼于自师宗智虽得增上,而实无知,堕无明趣。是名第四外随烦恼。

午二、明解脱

住内法者,于是一切皆能解脱。

辰三、第三因缘摄2 巳一、征

云何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巳二、释2 午一、外道弟子

谓外道弟子,或堕有见常边,或堕无见断边,长夜积集,深起藏护。由闻亲近,由思染着,由修染着。

长夜积集深起藏护者:摄异门分说:一切愚夫异生,于其六处,由执我故,名藏;执我所故,名护。(陵本八十四卷十一页6384)此说藏护,应准彼知。

午二、内法弟子

内法弟子行处中行,远离二边。

辰四、第四因缘摄3 巳一、征

云何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巳二、释2 午一、外道师3 未一、标

谓外道师,于一切取虽同宣说断遍知论,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知。

未二、释2 申一、由未全断4 酉一、能于欲取立断遍知

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断遍知,非于自见、自戒、我语。

酉二、于分见取立断遍知

若有与他诸余沙门、婆罗门等,见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非于戒禁、我语二取。

酉三、于分戒禁立断遍知

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

酉四、不于我语立断遍知

其我语取,于一切时,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语取中,皆不施设断遍知论。

申二、由未永断

又彼虽能分舍诸取,而于当来还复能取,未永断故。

未三、结

如是外道,于诸取中未全断故、未永断故,不得究竟。

午二、内法大师

内法大师,当知一切与上相违。

巳三、结

如是应知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丑二、沙门义2 寅一、标

复次,依四念住修习增上,略由三处、三地、三种补特伽罗,当知普摄诸沙门义。

寅二、释2 卯一、列种类3 辰一、三处

云何三处?一、境,二、智,三、证。

辰二、三地

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摄异生地,二、有学地,三、无学地。

辰三、三种补特伽罗

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正加行异生补特伽罗,二、有学补特伽罗,三、无学补特伽罗。

卯二、释彼相2 辰一、三处摄2 巳一、释得名3 午一、境

云何名境?谓地等六界与六触处为所依体,此六触处与十八意行为所依体,十八意行能杂染心。

与十八意行为所依体者:谓喜、忧、舍,由触为依各有六种,如是总名十八意行。

午二、智

云何名智?谓心清净增上慧依处。

谓心清净增上慧依处者:此中义显,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乃至能证无作究竟涅槃。由是说慧依处,名心清净增上。

午三、证

云何名证?谓即慧依处增上,若谛依处、若舍依处、若寂依处。

巳二、成依处4 午一、别辨相4 未一、慧依处

云何慧依处?谓慧为依处,于正加行异生地中,正修善法为因缘故,能无放逸入有学地;若慧为依处,证阿罗汉无学地中,得尽智故,如实了知我生尽等;若学无学出世智后诸世间慧。

云何慧依处等者:此中说慧依处,略有三种。一者、异生正加行慧,二者、有学无漏正慧,三者、有学、无学诸后得慧。如文可知。

未二、谛依处

云何谛依处?谓已获得八支圣道,断诸烦恼。由此依处,当来众苦毕竟不生。由此毕竟无忘失故,名谛依处。

未三、舍依处

云何舍依处?谓断彼事。由此依处,于已断事无杂染行,现法乐住。

谓断彼事者:谓于境界事欲已远离故,彼贪随眠已永害故。

未四、寂依处

云何寂依处?谓为断灭所余结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为依处,于所余结及所余事,能舍无余。

午二、摄要义

如是一切以要而言,为欲得证,故修其智;既得证已,便获圣道及圣道果。果有二种,谓烦恼断及与事断。

午三、明施设2 未一、出应作

此中一种,证所未证。第二依处,舍未来苦。第三依处,能随习近现法乐住。第四依处,断未圆满能令圆满。齐尔所处,诸瑜伽师于所应作皆得究竟。

未二、释应知

谓于未证,由初能证。于未来苦,第二能舍。于现法乐,第三能住。于上断灭所未圆满,第四能满。如是一切,由四依处应当了知。

午四、简所证

此中先所获得圣道,名寂静道。为断上位烦恼、事故,正修习时,于其事断倍趣增益,于烦恼断防未得退。

先所获得圣道名寂静道者:此中更释第四名寂依处。由先所获圣道,名之为寂。以此为依,进断余结及余事故。

辰二、三地及三补特伽罗摄2 巳一、明智观察2 午一、征

此中云何由智观察所知境界,证所应证?

午二、释3 未一、异生位3 申一、住循身观3 酉一、出其观相

谓正加行异生地中,正行异生补特伽罗,由内外别观察五界,于所有身住循身观。谓心解脱及慧解脱为增上故,彼起如是如理加行,于诸界中住唯界想,观唯有界,都无有我。

由内外别观察五界者:此中五界,谓地、水、火、风、空界应知。

酉二、明断未断2 戌一、标

依思择力,于诸色界已远离贪,而于所缘犹未能断。

戌二、释

于未来世不希望故,于现在世不耽着故,名已离贪。未能永害彼随眠故,名于所缘犹未能断。

酉三、结应修治

彼于其贪已远离故,由心解脱为增上力;远离贪故,心得清净。而于所缘未能断故,有余上位应更修治。

申二、住循受观2 酉一、明断未断2 戌一、总标简

从此已后,于六触处所摄境界无倒观察。于诸受中住循受观。彼如前说,依思择力,于诸受界亦远离贪。

彼如前说依思择力者:谓如前说,心、慧解脱为增上力,能起如理加行故。

历观缘生无常性故,即如前说,而于所缘犹未能断。

即如前说者:谓如前说:未能永害彼随眠故。

戌二、随难释

彼于无明已远离故,由慧解脱为增上力,依诸明触所生如理作意相应所有善受,于一切受所生杂染厌舍而住。

酉二、结应修治

由于无明触所生受为缘起贪已远离故,名得清净。而于随眠未永断故,有余上位应更修治。

申三、住循心法观3 酉一、总标

从此已后,于十八意行无倒观察,俱于心法同时安住循心法观。

酉二、别释2 戌一、于心住循心观2 亥一、释相2 天一、思惟妙舍

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谓诸所有寂静解脱,超过诸色,在于无色。于能顺舍起诸意行。

天二、思令清净

复作是思:若我依此胜妙意行,于清净舍若定、若生耽着系忆,因此我心便成杂染。如是知已,舍而不忆。

亥二、结名

是名于心住循心观。

戌二、于法住循法观

复于诸处观无常性,是名于法住循法观。

酉三、结简

彼于尔时,于三想定,及以非想非非想处所有诸行余第一有,已离贪故,名于想界及行界贪亦得远离。余如前说。

于三想定等者:前三无色,名三想定。非想非非想处生本诸行,名第一有。于此二种已离贪故,名于想界及行界贪亦得远离。然未永害彼随眠故,名于所缘犹未能断,由是故言余如前说。

未二、有学位

如是彼于正加行摄异生地中净修心已,为欲证会学心解脱,复于一切身受心法,观唯有法,都无有我。于一切有深心厌舍,不起加行,谓我当有,或我当无。如实了知此中无有有者、无者。

未三、无学位

彼由如是如实知故,渐于见、修所断三漏,心得解脱。

渐于见修所断三漏者: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名三漏。处择摄说:诸欲界系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名欲漏。诸色无色二界所系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名有漏。若诸有情,或未离欲、或已离欲,除诸外道所有邪僻,分别愚痴所生恶见蔽覆其心;依此恶见,于彼诸欲一分寻求、一分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于彼三界所有无智,总摄为一,立无明漏。(陵本八十九卷六页6733)

得尽智故,观察一切当来诸受不复流转。此不流转由身灭故,彼于尔时,依诸漏尽所获尽智为最第一。有学、异生诸慧依处犹有垢故,今此所得定无垢故。

巳二、料简依处2 午一、成就第一4 未一、慧依处

又即此慧,于诸烦恼断灭谛中,以寂静行攀缘而住,暂时失念亦不能动。

未二、谛依处

如是所有心、慧解脱,不为忘念之所陵杂。如前异生及有学位,以彼尚有忘失法故,谛不圆满。在无学位,于一切时如实性故,其谛圆满,故谛依处成就第一。

未三、舍依处

由能弃舍一切依事,故舍依处成就第一。

未四、寂依处

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异生及诸有学,故寂依处成就第一。

午二、问答因缘2 未一、问

问:何因缘故,唯在无学四种依处说为第一,非在异生及有学位?

未二、答2 申一、一切位相2 酉一、料简差别

答:在此位中,微细淋漏亦不可知,况有中上。在异生地淋漏弥多,有学位中少可知有。

酉二、释名淋漏

此中何等名为淋漏?应知如前诸动举等,说名淋漏。

应知如前诸动举等说名淋漏者:前说异生及有学位,谛不圆满,有忘失法,心、慧解脱为所陵杂,故有动举。等言,等彼有学、异生诸慧依处未能无垢。如是一切说名淋漏。

申二、无学位相3 酉一、永断淋漏

于彼一切皆永断故,趣向圆满牟尼性故,说名牟尼最极寂静。

酉二、尽苦边际

又已永害当来因故,于初中后生老死苦永止息故。

酉三、行住永寂

现法行时,于诸世法四种贪爱永寂静故,四种瞋恚永寂静故。又于住时,不悦喧杂永寂止故。

于诸世法等者:世法有八,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于中若得、若誉、若称、若乐,能起贪爱;不得、若毁、若讥、若苦,能起瞋恚。于此一切皆永寂静,故作是说。

丑三、喜乐2 寅一、标列七法

复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圆满增上,由七因缘,当知建立七种正法。何等为七?一、闻所成作意所缘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缘故;三、即此三种作意加行时差别故;四、于受用财、遍受用财善通达故;五、受用财法,于时时间从他得故;六、于究竟时内离上慢,无失坏故;七、亦于他所离增上慢,无失坏故。

当知建立七种正法者:闻所成地说: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无退久住。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五、正求财法;六、无增上慢;七、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拣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陵本十四卷二十二页1265)当知是名七种正法。由闻所成作意所缘,建立第一闻所成慧;由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缘,建立第二、第三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由三作意加行时差别,建立第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于所食等及受取中善知其量,名善通达受用财及遍受用财;于剎帝利、婆罗门、长者等众及于沙门众受用财法,名从他得;由是二种因缘,建立第五正求财法。由于究竟离增上慢,无有失坏,建立第六无增上慢。由于他所离增上慢,无有失坏,建立第七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拣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

寅二、随释后五2 卯一、指释初二

此中依诸止、举、舍相修习知时,如声闻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辩其相。

依诸止举舍相修习知时等者:声闻地说: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1)又三摩呬多地说:应时时间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别之相,不应一向,乃至广说。(陵本十三卷十一页1110)如是辩相应知。

食饮等义,如声闻地应知差别。

食饮等义如声闻地应知差别者:声闻地决择中说:云何知量?谓于所食、所饮、所啖,乃至广说。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任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所饮、所噉、所尝善知其量。精进随顺性者,谓于若行、若住,乃至广说善知其量。(陵本七十一卷十页5541)如是差别应知。

卯二、别释后三3 辰一、受用财法等6 巳一、受用财

又于此中受用财者,谓于剎帝利、婆罗门、长者等众。

巳二、受用法

受用法者,谓于沙门众。

巳三、应如是行

我应如是行者,谓善护于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

巳四、应如是住

应如是住者,谓至门首,若不听许,则不应入;或得入已,若不听许,不应自专就座而坐。

巳五、应如是坐

应如是坐者,谓不应宽纵一切身分,乃至广说。

乃至广说者:谓如声闻地说:不应翘足、不应交足、不太狭足、不太广足,端严而坐。(陵本二十四卷十七页2055)是名广说应知。

巳六、应如是语默2 午一、标列二相

应如是语者,谓五种语。一、应时语,二、应理语,三、应量语,四、寂静语,五、正直语。应如是默者,谓于五时应当宴默。谓或纷扰故,或相诽拨故,或违诤而住故,或延请故,或谈论故。为待言终,所以宴默。

谓于五时应当宴默等者:声闻地决择中说:于五时中应当默然。一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故作异言,现相喧乱,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二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拨言且止,吾不欲闻,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三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于说者所起求过心,发违诤言,现相乖背,尔时说者宜当默然。四者、施主以衣服[1]等来相屈请,尔时受者宜当默然,而许可之。五者、若有敌论者来,现相较论,尔时论者宜当默然,听其言说。(陵本七十一卷十三页5552)此说五时,如次应知。

午二、别释五语5 未一、应时语3 申一、征

云何应时语?

申二、释2 酉一、遮非

谓非纷扰、或遽寻思、或不乐闻、或不安住正威仪时而有所说。

酉二、显正

又应先序初时所作,然后赞励正起言说。又应待他语论终已,方起言说。

申三、结

如是等类,一切当知名应时语。

谓非纷扰等者:声闻地决择中说:时有三种。一者、乐闻,非不乐闻。不乐闻者,谓如有一,或饥、或渴、或身疲倦、或风热等之所逼恼。是名初时。二者、安住如法威仪,非非威仪。或复有一,虽乐欲闻,非威仪住。非威仪者,谓不应立为坐者说,除彼重病。如别解脱经广说其相。是第二时。三者、其心无有染恼,非染恼心。染恼心者,谓如有一,其心怱遽,于彼彼事增上勤劬,或荒或乱,或复浑浊;或他仆使,或作业者,或复杀者、敌者、怨者。是第三时。(陵本七十一卷十二页5548)此中诸相,如应当释。

未二、应理语

云何应理语?谓依四道理,能引义利,称实而语,名应理语。

未三、应量语

云何应量语?谓文句周圆;齐尔所语决有所须,但说尔所,不增不减;非说杂乱无义文辞。如是等类,名应量语。

未四、寂静语

云何寂静语?谓言不高疏、亦不諠动、身无奋发、口不咆勃而有所说,名寂静语。

未五、正直语

云何正直语?谓言无诡诈,不因虚构而有所说,离谄曲故,发言纯质,如是当知名正直语。

辰二、于究竟时内离上慢2 巳一、名自知

于己[2]所无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谓为自有。于其狭小,亦不增益以为广大。唯于实有乃至所有,如实了知自称言有,故名自知。

于己所无信等善法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戒等,乃至是善男子,如是一切善法应知。言自知者,谓由三相应自了知。一、由依处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时分故。如声闻地决择中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七十一卷十三页5553)

巳二、显渐次2 午一、出五法

又信为先,受持净戒;持戒为先,求多闻法;由此为先,舍诸过失,普于一切资财身命无所顾恋;由此为先,心得静定,证如实智。

午二、释因缘

如是五法,由四因缘之所显发。一、由他教故;二、教增上力,自内证故;三、俱生寻思胜辩才故;四、由先串习,获得俱生功德相应善男子故。

如是五法等者:信乃至慧,是名五法。声闻地决择中说: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支;闻是毗钵舍那支;舍是奢摩他、毗钵舍那资粮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随顺教授教诫,是能摄受奢摩他、毗钵舍那支。(陵本七十一卷十四页5553)其义应知。又说:于自所证诸深细义,若有欲知而生疑惑,为断疑故,如自所证为彼宣说。又为降伏诸敌论者,故须有辩。于他身语邪行起时,须有忍辱柔和所摄善男子性。此胜辩才,及善男子功德相应,应准彼知。

辰三、亦于他所离增上慢2 巳一、约补特伽罗辨2 午一、双标二种

略有二种补特伽罗者,双标二种。

双标二种者:谓可供养、不可供养二种差别故。

午二、分别二种

如是二种者,分别二种。

分别二种者:谓如沙门庄严少欲者等,是可供养。若诸世智大福德等,是则不可供养。如是分别应知。

巳二、约法胜利辨2 午一、标二种

此二为胜者,当知简择二种差别,修七善法,得二胜利。

午二、释二相

谓现法中得轻安乐,觉境实性,发生胜喜;由是因缘,多住喜乐。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证得诸漏永尽。

丑四、一切法2 寅一、诸学学果摄一切法3 卯一、总标

复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略由诸学及诸学果摄一切法。

卯二、别释2 辰一、出体性3 巳一、诸学

云何诸学?谓三种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

巳二、学果

云何学果?谓有余依及无余依二涅槃果。

巳三、一切法9 午一、善法欲

当知此中,一切法者,谓善法欲清净出家,为证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渐次乃至获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说一切诸法,欲为根本。

由是渐次者:谓戒为先,心得静定;及定为先,证如实智故。

午二、触

又依净戒,引求正法,摄受多闻;由闻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

午三、受

又彼皆为流趣明触所生诸受,乃至有余依般涅槃界为其后际,为求安乐而发起故,此乐一向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学所摄法为受流趣。

午四、作意

又彼为求所有明触,及依明触所生诸受,起闻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说彼为作意生。

午五、念

又于尔时,于四念住,由观品念以观为依,与内心止为其增上,是故说彼念为增上。

午六、定

又念增上,起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午七、慧

又于圣谛诸现观中,慧为最胜,谓能无余永尽诸漏,是故说彼慧为最胜。

午八、解脱

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生受俱行解脱。

获得究竟明触生受俱行解脱者:谓阿罗汉慧善解脱故。

即此解脱,非由一切学所摄法数数随得,唯由顿得。由此解脱,一切乐中为最第一,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即用解脱以为坚固。

午九、涅槃

又彼如是善解脱心,若诸明触所生受等,若学所摄所有诸法,并所依身,于无余依般涅槃界,任运自然究竟寂灭,是故说彼皆以涅槃为其后际。

辰二、别配属2 巳一、配诸学2 午一、别配3 未一、增上戒学

应知此中,欲为增上,受持净戒,名增上戒学。

未二、增上心学

依止触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学。

未三、增上慧学

慧为最胜,名增上慧学。

午二、总结

如是应知名为三学。

巳二、配学果

及彼依持解脱坚固,是有余依般涅槃界第一学果。涅槃后际,是无余依般涅槃界第二学果。

卯三、总结

如是略说学及学果,摄一切法。

寅二、诸学学果能证资粮2 卯一、总标

又此诸学及诸学果能证资粮,当知对治八种过患,修习[3]九想。

卯二、别释2 辰一、释八过患

云何名为八种过患?所谓耽着利养恭敬,爱藏一切后有诸行,懈怠懒惰,萨迦耶见,贪着美味,于诸世间种种妙事欣欲贪爱,依止放逸恶行方便,依止邪愿修习梵行。

辰二、释修九想2 巳一、出种类

云何名为修习九想。一者、修习出家想,二者、修习无常想,三者、修习无常苦想,四者、修习苦无我想,五者、修习厌逆食想,六者、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者、修习死想,八者、修习世间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习有无、出没、过患、出离想。

巳二、随难释2 午一、释名平等不平等

应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摄,能往善趣善身语意业,说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摄,能往恶趣不善身语意业,名不平等。

午二、释名有无出没等

又住于此若生若长,能生后际所有众苦,说名为有。从其前际,于现法中有死灭苦,说名为无。余出没等,应知如前已广分别。

丑五、梵行2 寅一、举外道2 卯一、出不实知2 辰一、于集苦谛2 巳一、别辨相2 午一、初三处

复次,诸外道辈,闻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想为依止故,发起无明所生诸受;由此为依,发生诸漏。而诸外道,于是诸漏不如实知,亦于无明触所生受不如实知,亦于听闻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实知。

午二、后三处

于是三处不实知故,发起欲求,发起有求,亦复发起邪梵行求及无有求。彼于诸欲不如实知,于后有业不如实知,于其众苦不如实知。

巳二、结配属

此中前五是集谛处,最后一种是苦谛处。如是外道,于此集谛及以苦谛不如实知。

此中前五是集谛处者:谓如前说,诸漏无明触所生受,闻不正法所生邪想,及与诸欲,并后有业,皆是集谛摄故。

辰二、于染净相2 巳一、标列

又即于此集谛、苦谛,略由二相不如实知。一、杂染故;二、清净故。

巳二、别广2 午一、杂染

此中杂染复有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故;四、因果差别故。

午二、清净

此中清净复有二种。一、集苦灭,二、趣灭行。

卯二、斥彼梵行

彼于如是四圣谛中,阙乏正智,不能修习菩提分法,由是因缘,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为最极究竟;即由此缘,不名究达,不尽漏故。

寅二、翻内法

住内法者,与彼相违,所修梵行最极究竟,名为究达,尽诸漏故。

丑六、数取趣2 寅一、总标

复次,于其六种补特伽罗,依染净法,如来所有大士根智,及当来法生起智转。

如来所有大士根智等者:如来无上根胜劣智力,是名大士根智。种种界智力,名当来法生起智。

寅二、别释3 卯一、释补特伽罗相2 辰一、征

云何名六补特伽罗?

辰二、释2 巳一、举初三种2 午一、别辨相3 未一、第一补特伽罗2 申一、辨2 酉一、先余生行

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佛善说法毗奈耶获得净信,广说乃至得正直见。

酉二、今现法行2 戌一、先行放逸

彼于今生,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近不善士,闻不正法,非理作意。于现法中,最初生起诸邪见爱、诸业杂染。彼于尔时,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现法中诸不善法。

戌二、后不放逸

复于后时,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弃舍恶说法毗奈耶,于恶说想诸不善法不生染着,速能遣灭。此于当来成清净法。

申二、结

是名第一补特伽罗。

获得净信等者:此显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声闻地说: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最初获得昔所未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是名趣入。(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1869)此应准释。

未二、第二补特伽罗2 申一、辨2 酉一、先余生行

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俱行二法毗奈耶行。

俱行二法毗奈耶行者:谓于善说、恶说二种法毗奈耶中,俱习彼二因行故。

由彼为因,于现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

酉二、今现法行

彼于今生,最初如前于善说法,乃至获得如理作意。

乃至获得如理作意者:谓如前说,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故。

于现法中,诸不善法令旧灭没,新不复生。诸有善法令旧增长,新复更生。诸先所有不善未断随眠随逐,今于一切皆能断除,无放逸住。此于当来成清净法。

申二、结

是名第二补特伽罗[4]。

未三、第三补特伽罗2 申一、辨2 酉一、先余生行

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中唯行外行。

酉二、今现法行

彼于今生由是为因,串习出家故,串习邪见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遇缘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复生邪见,住自见取,造无间业,亦断善根,一向成就诸不善法,恶趣决定。

申二、结

是名第三补特伽罗。

午二、略摄义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当知第一,先于内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先行放逸,后不放逸。第二补特伽罗,先于内外俱习因行,于现法中,当知一向行不放逸。第三补特伽罗,先于外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当知一向多行放逸。

巳二、例后三种2 午一、标相违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复有余三补特伽罗,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午二、释彼相

此中第一补特伽罗,先于外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先不放逸,后行放逸。第二补特伽罗,先于内外俱习因行,于现法中,专行放逸。第三补特伽罗,先于内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当知一向修不放逸。

卯二、释染净法相4 辰一、因缘差别喻2 巳一、约善说辨

又于此中,先世所习善不善因,犹如种子。今世善说法毗奈耶,于其先世诸善种子,犹如良田;于彼先世不善种子,犹如瘠田。

巳二、约恶说辨

与是相违,今世恶说法毗奈耶,于其先世不善种子,犹如良田;于彼先世诸善种子,犹如瘠田。

又于此中先世所习善不善因等者:此中举喻,种种差别。义显前说先于内外俱习因行二种补特伽罗,诸所有相应知。

辰二、能治所治喻

又彼先世因增上力,今善法起,犹如光明,与彼一切如无明暗诸不善法为能对治;彼不善法,与彼一切犹如光明所有善法为所对治。

辰三、能烧所烧喻2 巳一、约不善法辨

如是先世诸不善法,如有热炭,由有能烧身心义故。今世恶说法毗奈耶,如干苇舍。

巳二、约善法辨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热炭,由有能烧烦恼义故。今世善说法毗奈耶,如干苇舍。

辰四、依处差别喻2 巳一、约善法辨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处今恶说法毗奈耶,由[5]损减故,犹如置在冷地石器,如无热炭。

巳二、约不善法辨

又彼先世诸不善法,处今善说法毗奈耶,由断灭故,犹如置在冷地石器,如无热炭。

卯三、显如来希有

此中诸如来,由大士无上根胜劣智力,于其先世善不善因所习成根,随其所应如实了知;又于现法染净门转,生起当来染净诸法,亦随所应如实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丑七、超3 寅一、总标

复次,往恶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别,当知略有五门不同。由此五门,于自超度如实了知,于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谓诸佛及佛弟子。

寅二、别释5 卯一、永损害门2 辰一、出往恶趣行3 巳一、征

云何名为往恶趣行?

巳二、释

谓诸外道,所有一切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恶见趣,并彼所缘、并彼所依以为依止,发生种种恶欲及害,若杀生等所有无量恶不善法,如经广说,乃至所有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为最后。

乃至所有诸非法行等者:谓诸外道,依邪行处引随烦恼。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义如三摩呬多地决择中说。(陵本六十二卷三页4974)

能往险恶处,能往那落迦,能往诸恶趣,差别生起。若往于彼,名生恶趣,领受彼因所感非爱诸果异熟。

巳三、结

如是名为往恶趣行。

辰二、明能永害道2 巳一、由现观3 午一、出观相

于此多闻诸圣弟子,若彼所缘生诸见趣,若自所依令起执着,

若彼所缘生诸见趣等者:闻不正法,名彼所缘。非理作意,名自所依。

若诸所有能往一切险恶趣等诸恶欲等,广说乃至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为最后,若往[6]于彼领受非爱险恶等果,如是一切,如实随观非我、我所。谓于是中,决定无我,亦无我所。

午二、明永断

如是观已,当于圣谛得现观时,彼诸见趣随眠根本皆永拔故,说名为断,其余一切毕竟不续。

午三、结永害

此圣弟子,于彼见趣以为根本所有能往险恶处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险恶处等。是名第一往恶趣行永损害门。

巳二、由遍知2 午一、辨2 未一、异生

由是因缘,能于自内如实了知:离我等圣所余异生,虽复有能以世间道,超度能往恶趣不善及恶趣等,获得四种现法乐住,或得超过诸色无色寂静解脱,然其不能究竟损害,诸恶趣等后可相应。是故彼流,虽极能离欲、色界爱,暂时获得胜上乐住,而复当来更还造作杀生等事,往诸恶趣。

未二、诸圣

我等定当不能造作杀生等事,乃至广说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当能不造作。是名圣法毗奈耶中永损害门,谓能损害往恶趣行。

午二、结

如是诸佛及佛弟子,能实遍知永损害门所有差别。

卯二、发心愿门

又即如是诸圣弟子,为欲超度所余未断往善趣行,此圣弟子,于先所作不生喜足,于上漏尽起欣乐欲,发正愿心。于彼所得诸世俗道,审观过患,谓彼不能究竟离苦。是名第一为欲超度往善趣行发心愿门。

卯三、能进趣门

发心愿已,普于一切善趣后有所生爱味深观过患,如险恶道,心生厌离;欣慕寂静现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进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为能进趣门。

卯四、后上行门

彼由修道渐次离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于上舍多生爱味放逸因缘,于现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还果者。如是名为后上行门。

但名上行不还果者:声闻地说:云何上流补特伽罗?谓有不还补特伽罗,从此上生初静虑已,住于彼处,不般涅槃。从彼没已,展转上生诸所生处,乃至或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处。是名上流补特伽罗。(陵本二十六卷六页2188)此应准知。

卯五、般涅槃门2 辰一、标观相

若复于彼深观过患,于上舍中不生爱味,彼于现法能证涅槃,依有余依般涅槃说。如是名为般涅槃门。

辰二、明正知

由是门故,如实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于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谓诸佛及佛弟子。

寅三、结配

此中初一永损害门,当知超度往恶趣行;后发心愿、进趣、上行、涅槃四门,当知超度往善趣行。

丑八、二染2 寅一、总标

复次,诸圣弟子,已见谛迹未离欲者,应知略有二种杂染,谓欲杂染、后有杂染。于此二种,诸圣弟子应勤加行净修其心。

寅二、别释2 卯一、辨杂染2 辰一、出二差别2 巳一、断欲杂染

诸圣弟子为欲断除欲杂染故,勤方便时,渐依三行。谓趣无动行,

趣无动行者:如下自释,从初静虑乃至识无边处,皆得建立名无动处。今说趣无动行,总摄彼一切处应知。

趣无所有处行,趣非想非非想处行[7],证入无动、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此由断对治故,及远分对治故,超度欲杂染。

巳二、断有杂染2 午一、出正修习

或为断除后有杂染,勤方便时,已离欲界爱,未离色界爱,谓我所何当不有,我何当不有,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弃舍。彼正修习能断后有所有差别对治道已,离色界爱,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离色界爱等者:谓离色界及与前三无色诸后有爱,说乃至言。

午二、料简差别2 未一、不般涅槃般涅槃别

若现法中,于其上舍多生爱味,不般涅槃,彼于现法不全解脱一切所有后有杂染。若于上舍不生爱味,彼现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脱所有一切后有杂染。

未二、名共解脱圣解脱别2 申一、共解脱

当知此中,若为对治欲杂染故,修对治道,渐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为对治后有杂染,修对治道,渐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种,名共解脱。由诸圣者、非圣异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脱不名圣解脱。

申二、圣解脱

若于一切乃至有顶萨迦耶苦如实知已,超度有顶,于现法中,永断一切所有杂染。如是解脱,唯诸圣者方能获得,故此解脱名圣解脱。

辰二、结显五处

如是一切,总有五处。一、趣无动行,二、趣无所有处行,三、趣非想非非想处行,四、现法涅槃,五、圣解脱。

卯二、释修治2 辰一、欲杂染摄3 巳一、趣无动行3 午一、辨离欲2 未一、厌坏诸欲2 申一、出过患

复有三种诸欲过患。一者、诸欲能为顺乐受境界所生贪欲因缘;二者、诸欲能为顺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缘;三者、诸欲能为顺不苦不乐受境界所生无明愤发因缘。

申二、辨应观2 酉一、标列

又此诸欲,当于三处应观过患。一、自性故;二、所缘故;三、助伴故。

酉二、随释

自性故者,谓虚妄分别所生贪爱。所缘故者,谓若内若外五种色境。助伴故者,谓非理作意相应倒想。

未二、厌离上欲2 申一、修广大心2 酉一、释名

又离上欲胜方便心,说名广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转上转胜,故修彼心说名广大。

又离上欲胜方便心者:从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欲,说名上欲。简欲界欲,故作是说。

酉二、显相

若能厌离下地世间,当知定以无常等行,厌坏制伏。于其上地所应得处,当知亦以暂时方便,起寂静想,任[8]持其心。

申二、住净信心2 酉一、能入诸定

又我已得于是处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当知彼于加行道中修习净信,于是处所生净信心。

已得于是处所具足安住者:谓已证入从初静虑,渐次乃至识无边处根本定故。

由此净信增上力故,修习精进、念、定、慧等,从初静虑,渐次乃至识无边处,诸无动定皆能证入。又由其慧起是胜解:谓我已能入如是定。

酉二、能感生果

此即能感识无动处所有生果。若现法中不般涅槃,或不进求往于上地,彼于当来决定应往此无动处。

午二、明建立2 未一、建立无动4 申一、标由三缘

又由三缘,于是诸地当知建立为无动处。

申二、别辨其相

谓外欲等散动断故,立初静虑为无动处。

谓外欲等散动断故者:色等十相,名为外欲。等言,等取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如是一切流散扰动,名散动断。

寻、伺、喜、乐色界地中诸动断故,立第四静虑为无动处。有色、有对种种别异想动断故,立空无边处[9]为无动处。

有色有对种种别异想者:取青等相,名为色想。能取行碍,名有对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别异想。如决择分释应知。(陵本五十三卷十七页4267)

申三、通释一切

第二、第三静虑中,后后所有诸动断故,当知亦得名无动处。识无边处,由空无边处外门缘动得远离故,当知建立为无动处。以要言之,缘所有定无动摇故,皆名无动。

申四、结显边际

此定边际极至识无边处,是故当知,乃至此处建立无动。

未二、料简一切

即此一切缘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从此已上,缘无所有定,当知名为无上想定。从此已上,复名非想非非想处定。故由三分宣说三行。

故由三分宣说三行者:谓如前说:趣无动行,趣无所有处行,趣非想非非想处行。是名三行应知。

午三、结能趣

由三种门,诸圣弟子厌坏欲等;既厌坏已,渐次能入乃至识无边处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种无动处行。

建立能趣三种无动处行者:前说:又由三缘,于是诸地当知建立为无动处。由是此中能趣彼行,亦有三种。

巳二、趣无所有处行2 午一、第一趣行

又若色想、若无动想,于诸下地深厌坏已,能入无所有处定,是名第一能趣无所有处行。

午二、第二趣行2 未一、出修习3 申一、标无漏

又即此处,是无漏道修习边际。

申二、广二种2 酉一、标列

此无漏道复有二种。一者、有上,二者、无上。

酉二、随释

如有想定其有上者,无常行俱;其无上者,无我行俱。由有上行,于其下地深厌坏已,入此处定;由无上行,于下、于上一切法中思惟无我,能入无漏无所有处定。

申三、结无上

此无上行,当知名为第二趣行。

未二、显差别3 申一、标列二种

此第二趣行,复由二行有差别故,建立二种。云何二行?谓能依、所依智差别故。

申二、别释其相2 酉一、能依无我智

此中能依无我智者,谓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于中都无我所属处,谓地方域;我所属者,谓诸有情;我所属事,谓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类。如彼于我非所属处、非所属者、非所属事,如是我亦于彼非所属处、非所属者、非所属事。

酉二、所依无我智

此中所依无我智者,谓诸世间空无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无常、我、我所真实可得,唯有诸法。如是世间既悉是空,当复有谁有所属处、有所属者、有所属事。

申三、结其差别

是故当知,前无我智是其能依,后无我智是其所依。

巳三、趣非想非非想处行

非想非非想处无无漏道,唯由厌坏无所有处想故,能入此处定,于中唯有此一趣行。

辰二、有杂染摄6 巳一、我所何当不有

又于此中,我所何当不有者,谓由生等苦故,说我有苦。

巳二、我何当不有

我何当不有者,谓即以生等苦为我,发生如是乐欲心已,正勤加行。

巳三、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

正加行已,获得前后所有差别。由是因缘,复得决定,谓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

巳四、若今所有

若今所有者,谓今现法造作增长所有新业。

巳五、若昔所有

若昔所有者,谓诸故业。

巳六、一切弃舍

彼于此一切所有异熟果皆不愿求,一切弃舍,无顾恋故。

癸二、第二嗢柁南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安立边际纯 及如理缘起 修时障自性 说断起修后

子二、长行释5 丑一、安立边际纯2 寅一、指应知

此中安立四念住为初、道支为最后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若略若广等者:声闻地说菩提分修,一一差别及广分别,一切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五页2378)

寅二、明安立2 卯一、边际差别

又由四念住,应知一切所知事边际。由所知事边际故,复应了知智事边际。

应知一切所知事边际等者:身、受、心、法,名所知事边际。断四颠倒,名智事边际。

卯二、纯无第二2 辰一、明能趣证2 巳一、出加行

又四念住,由欲、精进等修习加行,方得圆满。

巳二、显究竟

应知除此四种念住,更无有余不同分道或所缘境。由此道、此境,能尽诸漏,获得涅槃。

由欲精进等者:增上意乐,是名为欲。策励、发勤精进,是名精进。等言,等取策心、持心,如是总显四种正断应知。

由无第二清净道故,说纯有一能趣正道。

辰二、广其因缘3 巳一、标列

又此纯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缘,能令有情究竟清净。一、由思择力故;二、由修习力故。

巳二、随释2 午一、出染法

此中愁者,谓染污忧。所言泆者,谓掉俱行欲界染喜。愁以四种世法为所依处,泆以余四世法为所依处。

午二、辨清净2 未一、由思择力

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择力超度愁、泆。

愁以四种世法为所依处等者:世间八法,如应配属愁、泆应知。

未二、由修习力

由依世间修习力故,得离欲爱,弃舍忧苦。依出世间修习力故,超度一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圣道果真实妙法。

巳三、总结

一切有情,当知皆由思择、修习二种力故,得一切种究竟清净。

丑二、如理缘起2 寅一、辨缘起2 卯一、举相违

复次,若于身等四种所缘,发起种种非理作意,即便违背四种念住。违背此故,即便违背如理作意,谓圣如理,无间能生正见支等所有圣道。违背此故,即便违背一切圣道。违背道故,便为违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

卯二、正释相2 辰一、明渐次2 巳一、悟入无常

又瑜伽师,了知身等因缘生已,复于三世身等诸法,住无常观。

巳二、净治其心3 午一、于后有爱

由住如是无常观故,于诸后有,终不依止后有爱住。

午二、于执取见

又现法中,于一切行若内若外,都不执取我及我[10]所。

午三、于集灭法

又于未来,当知安住集法随观;于过去世,当知安住灭法[11]随观;于现在世,生已无间尽灭法故,当知安住集灭法随观。

辰二、显究竟

由彼最初于身等法观缘生性,悟入无常。悟入如是无常性已,于诸爱、见杂染等处,多修习住净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圆满。由此为依,能随获得究竟漏尽。

于诸爱见杂染等处者:于诸后有起爱杂染,是名爱杂染处。于一切行执我、我所,是名见杂染处。等言,等取三世身等诸法。此为观察无常之所依处。

寅二、摄要言2 卯一、出品类

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谓善不善,若杂染品、若清净品。

卯二、辨集起

当知此中,诸杂染品皆用非理作意为集,诸清净品皆用如理作意为集。如是一切,总略说名作意为集。

丑三、修时障自性等3 寅一、修时2 卯一、指修相

复次,修诸念住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卯二、显修时

又此念住修习道理,非今世尊出现于世方始宣说,今圣弟子适初修习。然于过去无始时来,于诸念住修习流转;于未来世,当知修习亦无穷尽。

寅二、障自性2 卯一、所障法

又是过去、未来、现在世出世间无量善法生起依处,故说如是四种念住名为善聚。

卯二、能障法

又能障碍如是善聚,故说五盖名不善聚。

故说五盖名不善聚者:闻所成地说: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多闻,后亏止观善轭。谓于诸欲中心生爱染,于能觉发忆念教授教诫者所心生瞋恚,未受尸罗令其不受;虽先受得后令弃舍,或使穿穴。耽着惛睡,恒不寂静,染污追悔,常怀疑惑,于所闻法不能领受;虽初领受,寻即忘失;虽不忘失,不证决定。(陵本十四卷十四页1229)由是当知,此说五盖障碍世出世间无量善法,名不善聚。

寅三、说3 卯一、明无边

又由身等四所知法无边别故,如来智慧于彼无碍,亦无有边。智无边故,如来所说无上法教,亦无有边。

卯二、显无量2 辰一、出二缘2 巳一、标列

如是法教二缘所显。一、由文故;二、由义故。

巳二、释义

义差别门无有数量,法教文句开显义门亦无数量。于此文句不重宣说,无边展转辩才无尽。

辰二、结善说

是故如来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善能宣说所有法教,于一义中,能以无量巧妙文句方便开示,而不重说。

卯三、辨修习2 辰一、成就差别4 巳一、有趣

又于圣教宗义趣智善成就故,名为有趣。

巳二、有意

俱生闻思所成妙慧善成就故,名为有意。

巳三、有念

成就定故,名为有念。

巳四、有慧

通达谛故,名为有慧。

辰二、结说次第

当知此中,初一总标,后三别释。

丑四、断起2 寅一、出其渐次

复次,有诸苾刍,于身等法,先由闻思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观。知一切法无我性已,不唯于此闻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脱。为求定故,住远离处,唯缘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寂。

寅二、略摄因缘

由二因缘,起四念住名善发起。一、由如理作意如实智故;二、由三摩地如实智故。此慧无间,由如实智当得究竟。

丑五、修3 寅一、出三对治

复次,有诸苾刍,于三对治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阻碍。谓无常想,若仁慈观,若无相定。

寅二、配释修相

彼由如是三种对治,随其所应,如前所说于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厌逆想、不厌逆想,弃彼二种舍念正知。

寅三、结名善修

由此因缘,当知名为善修念住。

随其所应如前所说等者:谓由修习无常想故,于其可意身等境界,住厌逆想。修习仁慈观故,于不可意身等境界,住不厌逆想。修习无相定故,于非可意非不可意境界,弃彼厌逆不厌逆想,住于舍念正知。如是随其所应,当知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阻碍,名如前说。

癸三、第三嗢柁南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先诸根爱味 前后有差别 取相及诸缠 大果利为后

子二、长行释6 丑一、诸根2 寅一、出种类2 卯一、略标

有三种根,于诸念住一切善聚为障碍故,当知说名不善法聚。

卯二、列释

何等为三?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二、寻思根,能令现法住不安苦。三者、根根,与恶行根及寻思根为根本故,说名根根。

寅二、释先因

应知此中,诸贪瞋痴三不善根,能与身等恶行为根;欲等三想,能与欲等寻思为根;

欲等三想者:谓欲、恚、害诸染品想应知。

欲等三界,当知能与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为根。

欲等三界者:谓欲、恚、害界应知。

丑二、爱味2 寅一、简非大士3 卯一、标

复次,有诸苾刍,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间道离欲界爱,广说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住。即于此定多生爱味,即于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于圣法毗奈耶中,不名大士。

卯二、征

何以故?

卯三、释

其心未得善解脱故。

寅二、翻名大士

与此相违,得名大士。

丑三、前后差别2 寅一、明奢摩他2 卯一、释渐次2 辰一、前位2 巳一、出随烦恼

复次,有诸苾刍,于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观,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聚。当知此心,于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不得解脱;不解脱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诸惛沈性,生起心中诸下劣性。

巳二、明得解脱2 午一、修方便

若于念住善安住心,如实了知此所生起随烦恼已,

此所生起随烦恼者:此随烦恼,谓即惛沈下劣应知。

便从内聚还收其心,安置在外净妙境相,谓于佛等功德行缘持心令住。

谓于佛等功德行缘等者:谓于佛法僧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故。

由缘此故,发生欢喜;广说乃至由妙举门,于所缘境令心得定,从奢摩他之所对治诸随烦恼而得解脱。

由妙举门于所缘境令心得定者: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是故能令心得正定。

午二、如实知

从此已后,如实了知于随烦恼心得解脱。

辰二、后位2 巳一、于外解脱

为此义故,祈愿于外;

为此义故等者:为欲解脱随烦恼故,名为此义。于外净妙境相安止其心,是名祈愿于外。由是于随烦恼心得解脱,名得此义。

得此义已,还复如前摄心内聚,而不为其诸随烦恼之所恼乱。

诸随烦恼之所恼乱者:贪欲等五,是名诸随烦恼。故能令心恒不寂静,名所恼乱。今翻彼义应知。

心内聚已,不由祈愿,自然如实了知于外心得解脱。

巳二、成办胜定

彼于外缘行相、寻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难可运转,皆得自在解脱弃舍安乐而住,已得成办胜奢摩他。

彼于外缘行相寻思等者:此中行相,谓色等十。言寻思者,谓欲等八。如是二种,缘外门转,故名外缘。于彼一切取过患想,名有制伏及有加行,由是说彼难可运转。

卯二、结差别

如是彼于四种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后差别。

寅二、出毗钵舍那

又应知此补特伽罗,先已修行毗钵舍那,毗钵舍那以为依止,于奢摩他修瑜伽行。

丑四、取相3 寅一、出所应

复次,有诸苾刍,于诸念住勤修加行,毗钵舍那以为依止,于奢摩他乐修观行。彼即应于内奢摩他所摄自心,取如是相:谓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为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之所恼乱。复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不为彼法之所恼乱。

寅二、辨失德2 卯一、举有失2 辰一、随惑所恼不得静定2 巳一、标义

若彼苾刍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随烦恼染污心已,便于外缘取净妙相。由是为因,虽能暂时除遣现在现前随惑,然于后时,若复如前摄心内聚,还为如是随惑所恼,不得静定。

巳二、释相

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缘,为随烦恼数数扰乱;又不能得所欣求义,复为忧愁之所损恼。

辰二、不获寂止及正念知

又经长时,不能获得内心寂止,不能获得依奢摩他、毗钵舍那为先清净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获得内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现法乐住;

四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四静虑定,名四增上心。依诸静虑,于现法中领受喜乐、安乐、舍乐,是名现法乐住。

由不获得增上第一正念正知[12],故不能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槃。

卯二、翻有德

与上相违,应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获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槃。

寅三、举譬喻

此中典厨譬瑜伽师,主即譬于内奢摩他所摄受心,其肴膳味喻执取相,上妙衣食喻于内心奢摩他等,当知黑品喻诸愚夫,所有白品喻诸智者。

丑五、诸缠2 寅一、异生2 卯一、出贪缠

复次,有诸苾刍,于诸念住正勤修习,而是异生。或有胜妙可爱境界正现在前,或复独处得诸相状,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为依止,率尔发起猛利贪缠。

卯二、明对治2 辰一、由深厌耻

彼于此缠深心厌耻,谓如自身堕于厄难极鄙秽处,发起猛利思远离心。由如是行,便于彼缠心得解脱;既解脱已,心生欢喜。

辰二、由无常想

从此已后,起猛利厌;猛利厌后,得无常想,如见大犁发诸行块,便于圣谛如实现观,以其依止依附涅槃。

寅二、有学3 卯一、出贪缠

又即有学观察作意,于胜妙境思惟净相,由未永断贪随眠故,贪缠率尔生起现前。

卯二、明对治

寻复于彼深见过患,为欲断此缠及随眠,入无相定,如是能断余未断法。从定起已,如实了知一切已断,领受微妙解脱喜乐。

领受微妙解脱喜乐者:无漏界中,离贪、离瞋、离痴等欲,证胜义乐,是名微妙解脱喜乐。

卯三、辨胜劣

如实观见自己成就大智力故,名为强盛。诸魔罗品其力羸劣。

丑六、果利

复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当知能感最胜增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当知能感最胜增上乐胜利故,名有大利。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七

[1] 編按:「衣服」,卷七十一原文作「衣食」。

[2] 「己」,陵本作「已」。

[3] 「習」,大正作「集」。後同。

[4] 大正、陵本無「是名第二補特伽羅」一句。

[5] 「由」,大正作「田」。

[6] 「往」,大正、陵本作「住」。

[7] 大正、陵本無「趣非想非非想處行」一句。

[8] 「任」,大正作「住」。

[9] 「空無邊處」,大正、陵本作「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10] 「我」,大正作「於」。

[11] 「法」,陵本作「去」。

[12] 「知」,大正、陵本作「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