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

子三、触为缘等2 丑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触缘见圆满 实解不爱乐 法住智精进 生处等为后

丑二、长行释8 寅一、触缘2 卯一、标列三记

于一切触缘受有中,若诸沙门、或婆罗门,宣说无因、恶因论者,如前请问,此作此受,乃至广说。

乃至广说者:谓余作余受应知。

安住正法大师弟子,若胜、若劣,略有三种无倒记别。一、开自宗记,二、伏他宗记,三、有执无执杂染清净记。

卯二、随释差别3 辰一、开自宗记

当知此中,于彼所问无差别记:谓诸苦乐皆从缘生,是我宗致。斯则名为开自宗记。

辰二、伏他宗记2 巳一、出能伏2 午一、举记

若于彼问作如是记:诸计苦乐自作、他作、俱作、俱非无因而生,于一切处由触生受,何用妄计自他作等。若触因受现不可得,更求余因可为巧妙;然触因受既现可得,故求余因非为巧妙。

午二、结名

如是记者,是则名为伏他宗记。

巳二、释所以2 午一、第一义

所以者何?由二因缘,彼为摧伏。一者、除唯根、境、识合,不能显示余作者故;二者、不能诽拨一切世间现量如理所得触因缘故。

午二、第二义

又彼不能立自宗故,亦复不能破他宗故,名被摧伏。

辰三、有执无执离染清净记4 巳一、举记

若于彼问作如是记:我亦唯依根、境界、识,假立自作、他作、俱作若苦若乐,而于实我都无所执;汝于此中有邪执着,故不随许。

巳二、释因

所以者何?若有执着即为杂染,若无执着即为清净。

巳三、辨相2 午一、杂染

云何名为若有执着即为杂染?谓彼世间不聪慧者,若于前际有所执着,无明缘行,广说如前,便于中际苦乐杂染;若于中际有所执着,彼亦如前,当于后际苦乐杂染。

若于前际有所执着等者:谓于前际诸行执我、我所,由是无明为缘生行,广说如前至触缘受,便于中际苦乐杂染。如是若于中际有所执着,无明缘行,广说如前至触缘受,当于后际苦乐杂染。

午二、清净

云何名为若无执着即为清净?谓聪慧者,若于前际、或于中际,不于诸行执我、我所,彼于前际诸受因灭,已般涅槃;或于后际诸受因灭,当般涅槃。

巳四、结名

是名第三有执无执杂染清净记。

寅二、见圆满3 卯一、出见差别2 辰一、释行相3 巳一、名见圆满

复次,若有弃舍无因、恶因,于因生法五种因中获得正见,名见圆满。

巳二、名正直见

于此正法及毗奈耶不可转故,亦得名为成正直见。

巳三、名成证净

由于涅槃意乐净故,亦名成就于佛证净,于所知境智清净故。

辰二、配所缘

由此三缘,如其次第,名于正法趣向、亲近及与正证。

由此三缘等者:谓由于因生法五种因中获得正见,名于正法趣向。于此正法及毗奈耶不可转故,名于正法亲近。涅槃意乐净故,名于正法正证。如是次第应知。

卯二、释五种因2 辰一、征起

云何名为从因生法五种因耶?

辰二、列释5 巳一、恶趣因

一、恶趣因,谓诸不善及不善根。

巳二、善趣因

二、善趣因,谓一切善及诸善根。

巳三、识住因

三、于识住令识住因,谓四种食。

巳四、杂染因

四、现法后法杂染因,谓一切漏。

巳五、清净因

五、清净因,谓谛缘起。

卯三、释见圆满2 辰一、标名

若有于此诸因自性,如实了知是其自性;于此因缘,如实了知是其因缘;于因缘灭,如实了知真实是灭;于趣灭道,如实了知真实是道;名见圆满。

辰二、显义

观缘生事,乃至无明为边际故,过此更无缘生因观,唯由此观,自义究竟。

寅三、实2 卯一、标列境事

复次,略有三种于现法中真实寂灭,乃至寿量未永止息,恒相续转所知境事。于彼有学正修行时,施设学性。于彼无学作是思惟:我一切尽,不复当尽。尽、无生智所思择故,名思择法。云何为三?一、六处,二、六处缘触,三、触缘受。

卯二、释其施设2 辰一、由补特伽罗增上2 巳一、第一义2 午一、学常委2 未一、释修相2 申一、别辨三种2 酉一、于受

当知此中,所有多闻诸圣弟子,随所领受,即于彼受如实遍知。

所有多闻诸圣弟子者:此中多闻诸圣弟子,谓诸异生。若唯说圣弟子,谓已见谛。如是二种皆有学摄,如下自释应知。

又即于彼厌离欲灭勤修正行。

酉二、于触六处

又能如实了知彼受触所引生,触复由彼六处引生,即于彼触引因六处厌离欲灭勤修正行。

申二、略摄无常

又于彼受、触及六处一切实事略摄为一,了知一切由无常灭名灭法已,于现法中,于此一切三种实事无常灭法,如前修行厌离欲灭。

未二、结得名

由此正行,名学常委。

午二、择法常委

又由修行此正行故,无所造作,究竟解脱,是故说名择法常委。

巳二、第二义2 午一、学常委

为欲证得曾所未得、曾所未证,修行无间、殷重方便,名学常委。

午二、择法常委

为于所有现法乐住无有退失无间所作、殷重所作,由是说名择法常委。

辰二、由法增上2 巳一、名法界

等说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名为法界。

等说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者:无倒名句文身,能令解了一切事法,是名增上,如其法性平等说故。

巳二、名善达法界2 午一、由无碍解

诸有获得无碍解故,名句文身随欲自在,是故说名善达法界。

午二、能广宣说2 未一、于真实义

由于法界善通达故,即于如是真实想义,更以余名,随其所乐差别宣说。

更以余名随其所乐差别宣说者:法界异名有多差别,谓空、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无我等。如辩中边论别释其义应知。

乃至能于七日七夜,或过彼量,辞辩无竭。

未二、于有为法

复以如是差别种类,如实宣说彼是有为,思所造作,动转羸顿,如病、如痈,乃至广说。

如病如痈乃至广说者:此中广说,谓即如箭、恼害。如是一切名厌背想,行择摄中别释其相应知。(陵本八十六卷四页6497)

寅四、解3 卯一、标列

复次,当知具解诸阿罗汉,略有六种记别所解。一、有异门记别,二、无异门记别,三、智记别,四、断记别,五、总记别,六、别记别。

卯二、随释4 辰一、有异门记别

有异门记别者,谓如有一,或他请问,或复自然为欲令他于佛圣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记:我于今者无一疑惑。

我于今者无一疑惑者:谓于圣教宣说异门,无一疑惑故,如是说名有异门记别。

辰二、无异门记别

无异门记别者,谓作是记:我生已尽,乃至广说。

我生已尽乃至广说者:如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摄异门分别释其相应知。(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5)

辰三、智记别2 巳一、标名

智记别者,谓有问言:云何知故,云何见故,彼生已尽?便记别言:生缘尽故,彼生已尽。以如是相,记别自己[1]善解脱智所摄尽智,名智记别。

巳二、释相2 午一、别记别2 未一、因缘诸取

又即于此别记别者,谓即记别:彼因缘有。又复记别:彼生因缘,因缘诸取。

未二、远离诸取

又复记别:此诸取相如实知故,如实见故,令取无有。

午二、总记别

总记别者,谓即于此一切所记,了知所有诸受皆苦,既了知已,令彼生尽。如是记者,名总记别。

辰四、断记别2 巳一、标名

断记别者,谓即由彼内解脱故,一切贪爱因缘皆尽。如是记者,名断记别。

谓即由彼内解脱故等者:彼生已尽,名内解脱。欲、色、无色所有贪爱皆得离系,是名一切贪爱因缘皆尽。

巳二、释相2 午一、别记别

此断记别,即如前说,名别记别。

即如前说名别记别者:谓如前说,一切贪爱因缘皆尽,各别为记,名别记别。

午二、总记别2 未一、标

此总记别,当知略由三种行相。

未二、释3 申一、最初断总记别

谓薄伽梵所说诸结,我皆无有。是名最初断总记别,谓诸有结皆永断故。

申二、第二断总记别

又我安住如是正念,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贪忧恶不善法,能令毕竟不漏于心。是名第二断总记别,谓恒住故。

申三、第三断总记别

又于此中自无憍慢。是名第三断总记别,谓无有余增上慢故。

卯三、结数

如是总说有六记别。

寅五、不爱乐2 卯一、举所爱乐

复次,有三种法,是诸世间所爱所乐,依内而说。一者、势力,二者、妙色,三者、寿命。

一者势力等者:此中势力,谓即无病。妙色,谓即少年。翻下疾病、衰老应知。

卯二、显不爱乐2 辰一、标列三法

复有违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爱乐三种别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殁。

辰二、料简超越2 巳一、总标列2 午一、标差别

若于三学起邪行时,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殁。若于三学起正行时,即能超越如是三事。

午二、列三学

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

巳二、别释相2 午一、释诸学行3 未一、依增上戒2 申一、举邪行3 酉一、征

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戒学起诸邪行?

酉二、释2 戌一、举因缘6 亥一、无有羞耻

谓如有一,于初学中有所毁犯,或观于自、或观于他,无有羞耻。

亥二、不自防护

既自安住无羞耻已,便于一切恶不善法不自防护。

亥三、都无敬忌

既于彼法不自护已,于佛法僧不起恭敬,于诸所学教授教诫都无敬忌。由是因缘,若于此事他正谏举,便于彼言不能忍受,自亦于彼默[2]不与语。

亥四、亲近恶友

于处非处能正谏举补特伽罗,憎背远避;

于处非处者:于彼彼事理无相违,是名为处。理有相违,是名非处。义如决择分说应知。(陵本五十七卷一页4563)

于行邪行同己[3]法者,亲近交游,好共安止。由与恶友共安止故,于诸贤圣尚生憎背,况当诣彼躬申敬觐。

亥五、憎背圣教

设复往彼为说正法,憎背圣故,而不欲闻。设暂属耳,心无敬顺,唯怀违诤,不为知解而有听闻。于处非处分别正行诸智论中,不乐安住。彼由内怀违诤心故,虽有听闻,而不信受,亦不依行。

于处非处分别正行者:此处非处证得门,摄决择分说:无处无位未具资粮,于现法中证学无学究竟解脱,无有是处;已具资粮,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未得圣道能证涅槃,及证声闻、独觉菩提,若证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已得圣道,斯有是处。(陵本五十七卷三页4570)其义应知。

亥六、为贤圣弃

又诸贤圣默[4]不与语,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与语教授教诫。

戌二、出毁犯

彼既自然无法自制,又为贤圣之所弃舍,于其内心恒不寂静,外身语意猥杂而住,勃恶、贪婪、强[5]口、憍傲,于如是事不见过罪,多所毁犯,不如法悔,由数习故,渐次毁犯一切尸罗。

酉三、结

当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学起诸邪行。

申二、翻正行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学所起正行。

未二、依增上心2 申一、举邪行3 酉一、征

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心学起诸邪行?

酉二、释2 戌一、于行时

谓于行时,不如正理,执取境界诸相、随好,由是因缘,发起忘[6]念。即于其中不观过患,烦恼生已,坚执不舍,由是因缘,不正知住。

戌二、于住时

或于住时,居远离处,无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为所依止,心外驰散。

酉三、结

如是名为依止所有增上心学起诸邪行。

申二、翻正行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学所起正行。

未三、依增上慧2 申一、举邪行3 酉一、征

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慧学起诸邪行?

酉二、释

谓如有一,离近贤圣,依近恶友,闻不正法胜解为因,不如正理思择诸法。于诸恶欲及诸恶见喜乐受行,或于广大所学、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轻懱。

酉三、结

如是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慧学起诸邪行。

申二、翻正行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学所起正行。

午二、辨于所治2 未一、举不超越2 申一、不断三结

此中异生补特伽罗,依止如是三种学中所起邪行,无有堪能超异生地,无倒趣入正性离生,永断三结。

申二、不越当苦

由不永断三种结故,无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罗汉,于现法中无余永断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殁。

未二、翻能超越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于三学中,如实正行一切白品,广说乃至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殁。

寅六、法住智2 卯一、略辨2 辰一、出二智依

复次,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

辰二、明令解脱

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

四种圆满远离者:行择摄说:由四支故,具足远离名善具足。何等为四?一者、无第二而住,二者、处边际卧具,三者、其身远离,四者、其心远离。(陵本八十五卷二十页6480)此应准释。

卯二、广释2 辰一、法住智3 巳一、征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

巳二、释

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

巳三、结

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辰二、涅槃智3 巳一、征

又复云何名涅槃智?

巳二、释

谓彼法尔若于苦集灭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灭道谛时,便于苦集住厌逆想,于灭涅槃起寂静想。所谓究竟寂静微妙,弃舍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广说。

弃舍一切生死所依等者:谓无余依涅槃,与一切依不相应故,名弃舍一切生死所依。安住常乐真无漏界,是名广说。

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想,便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

巳三、结

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寅七、精进2 卯一、出观六种4 辰一、标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诸聪慧者,正观六种圆备现前,足能发起勤精进住。

辰二、征

云何名为六种圆备?

辰三、列

一、大师圆备,二、圣教圆备,三、圣教易入圆备,四、证得自义无上圆备,五、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六、有圣言将圆备。

辰四、释2 巳一、能发精进2 午一、观圆备6 未一、大师圆备

云何名为大师圆备?谓诸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如是等名大师圆备。

未二、圣教圆备

云何名为圣教圆备?谓自称言:我今已处大仙尊位,能转梵轮,于大众中正师子吼,开示一切顺逆缘起、寂灭涅槃。如是等名圣教圆备。

未三、圣教易入圆备

云何名为圣教易入圆备?谓此圣教所有文句,其性明显、其义甚深。由此圣教能正开发诸甚深义,故说文句其性明显、其义甚深。如是名为圣教易入圆备。

未四、证得自义无上圆备

云何名为证得自义无上圆备?谓无沙门、或婆罗门,于如来所能正开觉通慧为胜,是故于他证得自义所应得义、所应觉义,唯有如来所说法教为妙、为上。若过于此,言辞路绝。如是名为证得自义无上圆备。

能正开觉通慧为胜者:此中通慧,谓漏尽智。唯诸如来,由此通慧,能正开示觉了于他,是故为胜。

未五、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云何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谓诸如来所说法教,普为一切人天开示,无倒开示;于一切法不作师拳[7],无遗开示。如是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未六、有圣言将圆备

云何名为有圣言将圆备?谓有能断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所依大信现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师现前。如是名为有圣言将圆备。

午二、住修学

诸聪慧者,正观此六圆备现前,足能发起勤精进住。于三学中,依增上戒修习瑜伽,依增上心修不放逸,依增上慧于大师教修瑜伽行。

巳二、希求胜利2 午一、简有过患

若有安住懈怠心者,当知希求二种过患。一者、希求现法、当来能生众苦,一切烦恼杂染忧苦不安隐住。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证、已证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住[8]善趣涅槃大义。

午二、正显胜利2 未一、标相违

与此相违,勤精进者,当知希求二种胜利。

未二、广无退2 申一、总标

此精进者,于诸善法未证能证,无退失时,能办自义、他义、俱义。

申二、别辨3 酉一、能办自义

云何名为能办自义?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名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谓离系果。二者、能起世间胜乐,谓往善趣乐异熟果。

酉二、能办他义

云何名为能办他义?谓广为他宣说法要,令其能往世间善趣、究竟涅槃。

酉三、能办俱义2 戌一、征

云何名为能办俱义?

戌二、释2 亥一、成净福田

谓自修治净福田性,堪任受用从净信边所得如法衣服等事。

亥二、得自他利2 天一、自利

由此受用,摄养己[9]身,令其能顺一切善品。

天二、利他4 地一、得大果报

又能令他于己[10]所作得大果报,谓于当来往善趣故。

地二、得大胜利

得大胜利,谓当获得财宝、仆从皆圆满故。

地三、得大荣盛

得大荣盛,谓当获得寿命、色、力、乐、辩才等自圆满故。

地四、得大修广

得大修广,谓即于上所得三处,长时随逐无间断故。

卯二、广圣教相2 辰一、总标

由四种相,应知世尊所说圣教名善说法。

辰二、列释4 巳一、能趣寂静

一、能趣寂静,能令证得有余依涅槃界故。

巳二、能般涅槃

二、能般涅槃,能令证得无余依涅槃界故。

巳三、能趣菩提

三、能趣菩提,能令证得声闻、独觉、无上正等三菩提故。

巳四、善逝分别

四、善逝分别,最极究竟、现量所显无上大师所开示故。

最极究竟现量所显无上大师者:永断二障,得大菩提,是名最极究竟。出现世间宣说正法,是名现量所显。

寅八、生处等3 卯一、能生圣处2 辰一、出四圆满4 巳一、标

复次,具四圆满,能生圣处。若随有一成此圆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修行时,名曰善来、善出家者。

巳二、征

云何名为四种圆满?

巳三、列

一、增上意乐圆满,二、根圆满,三、智圆满,四、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

巳四、释4 午一、增上意乐圆满

增上意乐圆满者,谓如有一,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非为债主及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广说。当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于圣处。

乃至广说者:谓或为王之所逼录,或为强贼之所逼录,或为债主之所逼录,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而求出家,是名广说应知。

午二、根圆满2 未一、举种类

根圆满者,谓如有一,眼耳无阙,非半择迦,不阙支分。

未二、释堪能

由得如是根无阙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堪任出家,说正法时堪能听受。

午三、智圆满2 未一、举种类

智圆满者,谓如有一,性不愚戆,无有下品愚痴障故;亦不瘖痖,无有中品愚痴障故;非手代言,无有上品愚痴障故。

未二、释有能

离三种智愚痴障故,有力能解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午四、值佛圆满

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者,谓如今时,有薄伽梵释迦牟尼出现于世,是为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广说。若广解释,应知如前摄异门分。

乃至广说等者:谓如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是名广说。摄异门分别释其相应知。(陵本八十三卷十八页6333)

宣说正法趣寂静等,广说如前。

广说如前者:谓如前说:由四种相,应知世尊所说圣教名善说法。一、能趣寂静,二、能般涅槃,三、能趣菩提,四、善逝分别。是名广说应知。

辰二、略摄二种2 巳一、名为善来善得出家

当知此中,生圣处故,名为善来、善得出家。

巳二、名善获得具足人身

根无阙故,不愚戆故,不瘖痖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获得具足人身。

卯二、观察流转2 辰一、有疑惑2 巳一、标列其因

复次,其于缘生诸行流转修观行者,略有二种作犹豫法。云何为二?一者、承习说无因论,二者、承习说恶因论。

巳二、别释其相2 午一、承习说无因论

此中承习无因论者,观一切种皆无所因,便生疑惑:云何诸法无因而转?

午二、承习说恶因论

其有承习恶因论者,亦生疑惑:云何由彼不相似因、不称理因,有诸法转?

辰二、无疑惑2 巳一、标能正观

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二种非真实论,正观流转,由是因缘,得善决定,无有疑惑,内证真实。

巳二、料简异类

若于是处说有多闻诸圣弟子,当知此中是诸异生;若于是处唯说有其诸圣弟子,当知此中说已见谛。

卯三、有苦乐住2 辰一、出苦住3 巳一、标

复次,于正法中,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犹有苦恼不安隐住。

巳二、征

云何为三?

巳三、释3 午一、第一补特伽罗2 未一、辨2 申一、举类

谓如有一,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为求涅槃,趣向涅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唯能受持所有禁戒,便喜足住,不于时时转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申二、释相

彼舍先时居家所有受用境界,未能随得无上安隐证涅槃道,处在中间,犹有苦恼不安隐住。

未二、结

是名第一补特伽罗。

午二、第二补特伽罗2 未一、辨2 申一、举类

复如有一,虽不唯于所受禁戒喜足安住,然其未能超异生地。

申二、释相

由未能超异生地故,于一切法缘藉[11]他故,常视他面、常观他口,何当如实知于所知、见于所见。恒于他所求闻正法教授教诫,然其自心有疑有惑,犹有苦恼不安隐住。

未二、结

是名第二补特伽罗。

于一切法缘藉他故者:非内自证,但随他闻,名缘藉他。

午三、第三补特伽罗

复如有一,是学见迹,放逸而住,于现法中不堪证得究竟涅槃。有能摄受第二有体生起之因,有第二住,犹有苦恼不安隐住。是名第三补特伽罗。

有能摄受第二有体生起之因等者:如前已说:由二因缘,当知名为有第二住。谓有爱故,为欲生起第二自体,受习其因;此自体灭,第二自体次生起故。(陵本九十二卷十五页6965)其义应知。

辰二、翻乐住2 巳一、标三种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复有三异补特伽罗,有诸快乐善安隐住。

巳二、随难释

谓阿罗汉一向乐住。

复有三异补特伽罗等者:翻前三种,名有三异补特伽罗。于中阿罗汉一向乐住,唯释后一善安隐住。

子四、有灭等2 丑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有灭若沙门 婆罗门受智 流转与来往 佛顺逆为后

丑二、长行释6 寅一、有灭3 卯一、标相

诸学见迹,虽于有灭寂静涅槃,不随他信,内圣慧眼自能观见,然犹未能以身触证。

卯二、举喻

譬如有人热渴所逼,驰诣深井,虽以肉眼现见井中离诸尘秽清冷美水,并给水器,而于此水身未触证。

卯三、合法

如是有学,虽圣慧眼现见所求后烦恼断最极寂静,而于此断身未触证。

寅二、若沙门婆罗门2 卯一、出唯世俗

复次,有诸沙门、若婆罗门,于贪瞋痴无余断灭真沙门义、婆罗门义全未证得,而诸世间起沙门想、婆罗门想,彼亦自称是真沙门、真婆罗门。世间于彼虽起是想,然彼但是世俗沙门及婆罗门,非第一义。

卯二、显非胜义2 辰一、标不忍许

若第一义诸有沙门及婆罗门,皆不忍许彼为沙门及婆罗门。

辰二、释其所以2 巳一、由不实知2 午一、标列依处

所以者何?由彼不能如实了知诸杂染法、杂染法因,亦不如实了知彼灭、趣彼灭行。

午二、随释杂染2 未一、杂染法

杂染法者,谓老死支所摄众苦及以生支。

未二、杂染因2 申一、标列

杂染法因复有二种。一、爱所作,二、业所作。

申二、随释2 酉一、爱所作

爱所作者,谓由缘起逆次道理,有取、爱支,若无明触所生诸受,若无明触及无明界所随六处。

酉二、业所作

业所作者,谓由缘起逆次道理,名色、识、行,及即于彼不如实知。

巳二、由无实智

如法住智尚未能了,况当如彼谛现观时能遍了知,或如修道未遍了知如无学地,未能超越。

如法住智尚未能了等者:谓彼沙门及婆罗门,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未得法住智故,未能了知诸杂染法,乃至趣彼灭行。由是此说:如法住智尚未能了,何况如彼谛现观时得真实智,能遍了知;何况修道如无学地究竟现观,能遍了知。是故于杂染法及杂染因未能超越。

寅三、受智2 卯一、略标列

复次,略由二种明触生法,于其缘生一切行中,依四谛理趣入现观。云何为二?一、由领纳所缘为性明触生受,二、由简择所缘为性明触生慧。

卯二、释差别2 辰一、明建立2 巳一、出依谛

当知此中,于十一支安立四谛,依此一一支谛建立四十四事。

巳二、辨二事2 午一、受事差别

即依明触所生诸受,宣说如是四十四种受事差别。

午二、智事差别2 未一、四十四智

即依明触所生诸慧,宣说如是四十四种智事差别。

于十一支安立四谛等者:从老死支逆次观察乃至行支,一一各有四谛差别,名十一支安立四谛。谓如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其义应知。

未二、七十七智2 申一、辨因果

此中后际所作老死,唯果非因;于其前际所发无明,唯因非果;其余有支,亦因亦果。

此中后际所作老死唯果非因等者:由老死支唯果非因,故逆观察此为最初。由无明支唯因非果,故至行支以为后边。由是义显,于十一支安立四谛道理,是故总有四十四事。

申二、出差别

三时遍智有差别故,如前所说决定遍智有差别故,由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性有差别故,当知建立七十七种智事差别。

三时遍智有差别故等者:此中义显,依十一支,更复建立七十七种智事差别。初中后际建立缘起遍了知故,是名三时遍智差别。如前已说:略由三相,应知建立缘起差别。(陵本九十三卷一页6990)此应准释。又如前说: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二种非真实论,正观流转,由是因缘,得善决定,无有疑惑,内证真实。是名决定遍智差别。如实了知因集故行集,因灭故行灭,是名由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性差别。本地分说:为显有因杂染智故,又复为显于自相续自己所作杂染智故,又复为显前际诸支无始时故,又复为显后际诸支容有杂染还灭义故,又复为显支所不摄诸有漏慧遍知义故。于一一支皆作七智,当知总有七十七智。(陵本十卷十九页827)与此文别义同,前已广释,今应准知。

辰二、结观果

如是显示历观诸谛一切行相,从此无间入谛现观,渐次修习,乃至获得阿罗汉果。

寅四、流转2 卯一、第一义2 辰一、出三相2 巳一、举流转2 午一、标列

复次,由三种相,于缘生行应正了知流转渐次。何等为三?一、因增益故;二、果生起故;三、果增集故。

午二、略摄

如是一切略摄为一,总名诸法若增、若生、若集。

巳二、显还灭

依因果灭,如其所应,当知说名若减、若灭、若没。

辰二、结意趣

如是意趣差别道理不违法性。

卯二、第二义

复有别义。初中后际时差别故,欲、色、无色界差别故,如其次第,若增、若减、若生、若灭、若集、若没,应正了知。

如其次第若增若减等者:此中次第配释二义。谓依流转还灭渐次,于初际时若增、若减,于中际时若生、若灭,于后际时若集、若没。又依三界自体差别,于欲界中若增、若减,于色界中若生、若灭,于无色中若集、若没。如是二种别义应知。

寅五、来往2 卯一、出杂染3 辰一、略标列

复次,当知略有二种杂染。一、业爱杂染,二、妄见杂染。

辰二、明所依

此二杂染依于二品。一、在家品,二、出家品。

辰三、释二因

应知此中,业爱杂染所造作故,名思所作;妄见杂染邪计起故,名计所执。

卯二、辨来往2 辰一、举二类2 巳一、异生2 午一、由具杂染

此中异生,若在家品、若出家品具二杂染,由诸缠故及随眠故。

午二、能招后有

因彼所缘,于四识住令心生起诸杂染已,招集后有,循环往来不得解脱。

因彼所缘等者:彼谓诸缠及与随眠。由彼为因,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决择分说:若诸烦恼事,若属彼烦恼,说名依取。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陵本五十四卷二页4284)其义应知。

巳二、有学2 午一、断见杂染

有学见迹,妄见杂染已永断故,唯有我慢依处习气尚有余故,不造新业,不欣后有。

午二、有业爱染

业爱杂染,无有诸缠能为杂染,唯有随眠依附相续能为杂染。因彼所缘,于诸识住杂染其心,招集后有。

辰二、简无学

若诸无学,二种杂染缠及随眠皆永断故,即现法中,于诸识住其心杂染,及与当来所招后有,一切皆无。

寅六、佛顺逆2 卯一、出顺逆观2 辰一、举诸如来2 巳一、意显无量2 午一、思惟缘起

复次,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如理思惟缘起法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今薄伽梵亦于缘起正思惟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

午二、现住安乐

如过去佛得菩提已,即于缘起作意攀缘顺逆道理,方便随修现法乐住,已住安乐;今薄伽梵亦复如是。

巳二、结唯说七

彼虽无量,如说世间七劫相似,故唯说七。

辰二、明证菩提

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尚由[12]如实知缘起故,未证能证,证已获得现法乐住,况余下劣所有菩提。

卯二、指断方便

又为如实等觉缘起,摄受五支为断方便。如前应知。

摄受五支为断方便等者:谓如前说:由五种相,正勤方便观察缘起,能尽众苦,能作苦边。何等为五?一者、观察诸缘生法生起因缘;二者、观察彼灭因缘;三者、如实了知能趣彼灭正行;四者、修行法随法行;五者、于证离增上慢。如是名为善起观察及果成满。(陵本九十三卷十一页7019)此应准知。

癸二、显总义2 子一、品类差别

又此缘起总略义者,谓依转品有因诸苦;又依还品有因无漏所有诸法;又有因苦因缘诸漏;又彼诸漏所依止性从无明触所生诸受;又有因法住立因缘,则现法中烦恼断者,唯有依缘。

谓依转品有因诸苦等者:缘起支中,后五所摄生老死支,苦所显故,是名为苦。爱、取、有三是彼生因,由是总说有因诸苦。无明、爱、取永尽所显,是名有因无漏所有诸法。无明、爱、取能为杂染,名有因苦因缘诸漏。缘起支中,前七支摄,名有因法。今说于现法中烦恼断者,唯由先业所引名色,与识展转相依、展转为缘,是名唯有依缘。有因法中,为简余法,故作是说。本地分说:问:几缘起支名有因法?答:谓前七。问:几缘起支名有因苦?答:余五。问:几支灭是漏尽所显?答:三。问:几支灭是缘尽所显?答:即此三是余支缘故。问:几支灭是受尽所显?答:一。谓由烦恼已断故,所依灭时,此一切受皆永息灭故。(陵本十卷十八页825)此中诸义,准彼应释。

子二、清净渐次3 丑一、总标甚深

又复依于七种清净渐次修集,为得无造究竟涅槃,应知宣说随顺如是缘性缘起甚深言教。

丑二、释渐清净2 寅一、征列七种

云何名为七种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智见清净,七、行断智见清净。

寅二、明渐修集3 卯一、征

云何名为如是清净渐次修集?

卯二、释2 辰一、明渐次7 巳一、戒清净

谓有苾刍,安住具足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广说应知如声闻地。

广说应知如声闻地者:声闻地说戒律仪相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

巳二、心清净

彼由如是具尸罗故,便能无悔;广说乃至心得正定,渐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

广说乃至心得正定者:声闻地说: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7)如是广说应知。

巳三、见清净

彼既获得如是定心,渐次乃至质直、调柔、安住不动。于为证得漏尽智通,心定趣向,于四圣谛证入现观,断见所断一切烦恼,获得无漏有学正见。

巳四、度疑清净

得正见故,能于一切苦集灭道及佛法僧永断疑惑。由毕竟断,超度犹豫,故名度疑。

巳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又于正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正道,由此能断见所断后修所断惑;又于邪见前行非道,如实了知是为邪道。于道非道得善巧已,远离非道,游于正道。

巳六、行智见清净

又于随道四种行迹如实了知。何等为四?一、苦迟通,二、苦速通,三、乐迟通,四、乐速通。如是行迹,广辩应知如声闻地。

如是行迹广辩应知如声闻地者:声闻地说:或有行迹是苦迟道,或有行迹是苦速道,或有行迹是乐迟道,或有行迹是乐速道。当知此中,若钝根性补特伽罗,未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苦迟道。若利根性补特伽罗,未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苦速道。若钝根性补特伽罗,已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乐迟道。若利根性补特伽罗,已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乐速道。(陵本二十六卷十一页2202)如是广辩应知。

巳七、行断智见清净3 午一、于初行迹

于此行迹,如实了知最初行迹一切应断,超越义故,非由烦恼离系义故。

午二、于第二第三行迹

如实了知第二第三苦速乐迟二种行迹一分应断。

苦速乐迟二种行迹一分应断者:谓彼二种行迹,随其所应,若苦、若迟各别一分应超越故。

午三、于第四行迹

如是如实了知初全及二一分应当断已,依乐速通正勤修集。

辰二、明究竟

从此无间永尽诸漏,于现法中获得无造究竟涅槃,身坏已后证无余依般涅槃界。

卯三、结

如是七种清净为依,渐次修集,乃至获得诸漏永尽无造涅槃。

丑三、释定具足2 寅一、应求一切

当知此中,由于如是七种清净一切具足渐次修集,方乃证得无造涅槃,非随阙一。是故应求如是一切,于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随一。

寅二、具说一切2 卯一、明施设

又佛世尊由此因缘,亦具施设如是一切,为令证得无造涅槃,非随舍一。

卯二、明甚深

又于此中,依一一说,非唯由此、亦非离此能获无造究竟涅槃。如是应知此中缘性缘起甚深。

壬二、食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安立与因缘 观察于食义 极多诸过患 杂染等为后

癸二、长行释5 子一、安立4 丑一、略辨2 寅一、能长养法3 卯一、标

有四种法,于现法中最能长养诸根大种。

卯二、征

云何为四?

卯三、列

一者、气力;二者、喜乐;三者、于可爱事专注希望;四者、气力、喜乐、专注希望之所依止诸根大种,并寿、并暖安住不坏。

寅二、能为食法2 卯一、标

如是四法,随其次第,当知别用四法为食。

卯二、列

一者、段,二者、顺乐受触,三者、有漏意会思,四者、能执诸根大种识。

丑二、广释2 寅一、能令安住2 卯一、辨4 辰一、段食

当知此中,段与现法气力为食。由气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

辰二、触食

能顺乐受诸有漏触,能与喜乐为食。由喜乐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

辰三、意思食2 巳一、出意思名

若在意地能会境思,名意会思。

巳二、释为食义

能与一切于可爱境专注希望为食。由专注希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

若在意地能会境思等者:决择分说:思有五相,令心造作。一、为境随与,二、为彼合会,三、为彼别离,四、能发杂染业,五、令心自在转。(陵本五十三卷十六页4261)今约为彼合会,名意会思。

辰四、识食

由能执受诸根大种识故,令彼诸根大种,并寿、并暖与识不离身为因而住,是故说识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气力、喜乐、专注希望依彼而转。

卯二、结

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寅二、能令摄益2 卯一、辨2 辰一、初三食2 巳一、举由段食2 午一、作增长业

又由段故,而有气力;有气力故,诸根大种皆得增长。由是因缘,诸有顾恋身命愚夫,为此义故有所追求,于追求时,造作种种新善恶业,亦令增长。

午二、增长烦恼

又能增长种种烦恼。

巳二、例由余二

如说于段,触、意会思,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辰二、后识食2 巳一、能集后有

由此三门,能集后有业、烦恼、识。

巳二、摄受后有

此于现法,有业、烦恼所随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摄受当来后有。

卯二、结

如是四食,令求后有、爱乐后有,于其后有未能断者,能摄后有、遍摄后有、随摄后有。

丑三、料简2 寅一、第一义2 卯一、初段食

又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为细,或处中有、母腹、卵[谷-禾+卵],当知亦尔。欲界余位段食名粗。

卯二、后三食

触、意会思及以识食,在无色界当知名细,余处名粗。有色为依易分别故,无色为依难分别故。

寅二、第二义

又此诸食,当知有异粗细义门。谓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说名为粗;摄益求有诸有情者,当知是细。

丑四、总结

如是应知安立四食。

子二、因缘2 丑一、流转摄2 寅一、举爱为缘2 卯一、于已生有情

复次,如上所说诸根大种,由集谛摄先爱而生,为欲令彼得增长故,追求四食。

如上所说诸根大种等者:前说诸根大种由识执受,是故说识名彼住因。如是诸根大种,当知彼依前际集谛所摄爱为根本而生,于现法中,为令增长,追求四食。

由此道理,已生有情虽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爱为缘故有。

卯二、于求有有情

又有爱故,于现法中依诸食身,由三种门滋长业惑,能办业惑常所随逐有取之识,于现法中摄受后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虽由四食之所摄益,然复藉爱为缘故有。

寅二、广余为缘2 卯一、举受等

又即此爱,于现法中,由无明触所生诸受[13]为缘故起;此无明触所生诸受,由无明触为缘故起;此无明触,由先串习诸无明界所随六处为缘故起。

卯二、释边际

此六处后更无余因。

此无明触由先串习诸无明界所随六处为缘故起者:决择分说:于现法中,名色为缘六处生起,不断不知。此为所缘及依处故,一切愚夫于内自体愚痴生起,是名无明。(陵本五十六卷[14]十六页4545)此应准释。

于现法中,唯此六处展转相依,有色诸根依止于识,识亦依止识所执受有色诸根。由此因缘,六处已后更无所说。

丑二、还灭摄2 寅一、举因缘

或复有时,听闻正法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习为内支力,由是因缘,正见生起。

寅二、释灭相2 卯一、出转依

正见生故,能断无明,能生于明。彼现法中,诸无明界所随六处皆得除灭,明界所随六处得生,名为转依。

卯二、明永灭

彼品麤重皆止息故,六处既灭,渐次乃至爱亦随灭;由爱灭故,诸食亦灭。能取后有诸法灭故,当知后有亦复随灭。是故应知,处于明者不求后有。

子三、观察食义2 丑一、出食义2 寅一、征

复次,无有少法生已安住,亦无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缘,彼何名食?

寅二、释

然唯约与未生诸法作生缘理,唯法引法说为食义。

丑二、名食者3 寅一、标唯假

但由法假,于其识上假想施设补特伽罗,望此四食说为食者,为欲随顺世间言说。约世俗谛,说有如是补特伽罗,能食四食,非约胜义。

寅二、释所以2 卯一、明非理

所以者何?若说有识生已安住,体是真实补特伽罗,名能食者,不应立识为其食性。未曾见有补特伽罗,还自能食补特伽罗。一相续中,定无二识同时安住。是故立识体是真实补特伽罗,为能食者,不应道理。

卯二、记二问2 辰一、斥他

由有如是不应理故,若作是问:谁食识食?当知此问为非理问。

辰二、显自

若作是问:谁是能食识食因缘?当知此问为如理问,能令悟入缘起理故。

谁是能食识食因缘等者:此中义显,诸业、烦恼,名为能食识食因缘。如下释义应知。

寅三、明缘起2 卯一、辨流转2 辰一、标列有二

复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业有。

辰二、释其相续2 巳一、由业有趣生有2 午一、出名业有

若为当来后有生起,今现法中,诸业、烦恼所随逐识为因,能引当来生有。即彼曾有前行业性,说名业有。

午二、显趣生有

于现法中有此有故,能令当来生有所摄后有生起。于命终时,前际六处纔无常灭,后际六处寻复续生。

于现法中有此有故者:谓有业有应知。

巳二、由生有成业有

即此六处,识于先时为能引缘,复于今时为结生缘。如是由识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为缘,便有六处;由无明界所随六处以为缘故,有相似触;渐次乃至取为缘故,令后际业转成其有。如是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从别别缘起。

卯二、结略义2 辰一、简无补特伽罗

当知此中,都无触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触,乃至有有。

辰二、显唯诸法假立3 巳一、标因果

唯有诸法别名所食、别名能食,是故因果堕在诸行相续流转,无有断绝。

巳二、释相续

由其先际业有,往趣后际生有;复由后际业有,还趣先际生有。如是缘起轮回不绝,从此世间往彼世间,自彼世间还此世间。

由其先际业有等者:此中义显业有为依,往趣生有,此彼世间轮转不绝,故作是说。

巳三、结食义

是故唯法能引法义,当知此中说为食义。

子四、极多诸过患3 丑一、标列苦因

复次,三食为因,能令三种内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

丑二、正观过患2 寅一、于前三食2 卯一、辨3 辰一、于段食

初苦,段食为因;第二苦,触食为因;第三苦,意会思食为因。段食因缘,生内病苦,是故苾刍当观段食如子肉想,不应贪着。

辰二、于触食2 巳一、标当观

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生于内欲希求苦,是故苾刍当观顺[15]彼六种触处如无皮牛。

巳二、释观相2 午一、举初触处2 未一、观生众苦

应作是观:若我依于六种触处,发起种种欲希求贪,便为依止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发起种种诸恶不善寻思。如无皮牛,触处诸虫之所唼食,多生众苦不安隐住。

未二、结无染住

如是观已,于初触处深见过患,无染而住。

午二、例余触处2 未一、例生苦

如依于色,如是依声、香、味、触、法,当知亦尔。

未二、例无染

如于初触处深见过患,无染而住;如是乃至于第六触处,当知亦尔。

辰三、于意思食2 巳一、出观苦

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生于内求不允苦,是故苾刍当观有漏意会思食如一分火。观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热恼故。

巳二、结住乐

彼作如是正观察已,终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诣他家,是故不为所求不允所生苦触,其心坦然安乐而住。

卯二、结

由是因缘,应正观察如是三食,所谓段、触、意会思食。

寅二、于后识食3 卯一、出观苦

即由如是三食因缘,生如所说依识内苦,是故苾刍当观识食如三百鉾之所钻刺。

卯二、释所以

所以者何?段食因缘,能令非一种种众多品类病苦依识而起;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识而起;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令种种求不允苦依识而起。

卯三、结胜利

如是行者,于识食中,正观诸食以识为依,多生过患。由是因缘,不顾身命。

丑三、结能永断

如是如理于四种食审正观察;审观为依,能于现法永断诸食;食永断故,得至当来后有苦际。

子五、杂染等2 丑一、喜贪过患2 寅一、略标列

复次,若不如实观此四食,便为喜、贪之所染污;若为是二所染污者,当知希求二种过患。一者、当来,二者、现法。

寅二、随别释2 卯一、释名喜贪

于四食中,有漏意会思食因缘,专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随顺乐受触食因缘,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着,名贪。

随顺乐受触食因缘等者:谓由触食,顺生乐受,是名随顺乐受触食因缘。于六触处能生喜乐,不见过患,有染而住,是名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着。

卯二、释二过患2 辰一、当来过患

此二烦恼,于现法中能染于识,令其安止四种识住,增长当来后有种子;既增长已,生起后有生等众苦。当知是名喜、贪二种烦恼所作当来过患。

辰二、现法过患

彼由如是于四食中安住喜、贪二种烦恼,便于现法有诸尘染;由尘染故,食若变坏,于现法中便生悲叹愁忧萎顿怀戚而住。当知是名喜、贪二种烦恼所作现法过患。

丑二、喜贪依处2 寅一、缘境烦恼依处2 卯一、举未断2 辰一、喻入住

复次,诸有于此四种食[16]中喜贪未断,彼六处摄有识之身犹如台观六处窗牖,能与缘境烦恼日光作入依处。是光于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

辰二、显生苦

既得住已,如前所说于四识住能染于识,生起当来后有众苦。

是光于此者:谓彼烦恼日光于此识所依处,或住上地,或住下地,能染于识,令于当来受上地生,或下地生。

卯二、翻能断

若有能断如是喜贪二种烦恼,与彼相违;缘境烦恼尚不得起,况依此入而当得住。

寅二、烦恼彩画依处2 卯一、未断已断2 辰一、举未断

又复若有补特伽罗喜贪未断;便为魔罗来诣其所,以其种种犹如彩色可爱境界彩画如是补特伽罗,令其变生种种烦恼相貌显现。当知如是补特伽罗喜贪未断,譬如其地,能为种种烦恼彩画作所依处。

辰二、翻已断

已断喜贪补特伽罗,魔诣其所,如前广说。当知如是补特伽罗喜贪已断,犹若虚空,非为种种烦恼彩画作所依处。

卯二、过患功德

当知是名于诸食中喜贪未断如其次第所有过患;当知是名于诸食中喜贪已断如其次第所有功德。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四

[1] 「己」,陵本作「已」。

[2] 「默」,陵本作「嘿」。

[3] 「己」,陵本作「已」。

[4] 「默」,陵本作「嘿」。

[5] 「彊」,陵本作「疆」。

[6] 「忘」,大正、陵本作「妄」。

[7] 「拳」,大正作「捲」。

[8] 「住」,大正作「往」。

[9] 「己」,陵本作「已」。

[10] 「己」,陵本作「已」。

[11] 「藉」,陵本作「籍」。

[12] 「由」,大正、陵本作「猶」。

[13] 「受」,大正作「愛」。

[14] 「五十六卷」,披尋記原作「五十七卷」。

[15] 「順」,鉛版等披尋記作「隨」,韓清淨手稿作「順」。

[16] 「食」,大正、陵本作「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