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四

癸三、上品贪等摄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上贪教授及苦住 观察引发不应供

明解脱修无我论 定法见苦最为后

子二、长行释12 丑一、上贪2 寅一、出因缘

三因缘故,补特伽罗于所缘境上品贪行。何等为三?一者、康强,非羸劣;二者、端严[1],非丑陋;三者、习贪,非舍贪。

何等为三等者:此中康强,非羸劣,谓彼补特伽罗。端严,非丑陋,谓所缘境。习贪,非舍贪,谓上品贪行。是名上贪三种因缘。

寅二、明对治2 卯一、略标别

复由三种对治摄受,尚令如是怀上品贪补特伽罗,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勤修梵行,调伏其心,令得寂静,何况但怀中软品贪微薄尘者。何等为三?一者、密护根门为所依止,远离一切欲乐边故;二者、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减省睡眠为所依止,远离一切自苦边故;三者、最胜正念正知为所依止,行于中道出离行故。

卯二、随难释2 辰一、别辨相2 巳一、举贤圣2 午一、第一种类2 未一、知受想等2 申一、于行时

当知此中,于四念住善住心者,

于四念住善住心者者:此如下释,谓从得作意无有放逸诸异生位至一来果应知。

或于行时境界现前,若不取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受生住灭;若取其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想生住灭。

申二、于住时

或于住时,如实了知彼因寻思生住与灭。

如实了知彼因寻思者:寻思有八,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轻懱相应寻思、家势相应寻思。义如前说应知。(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非理作意取相、随好,说名彼因。

未二、结名最胜

由如是相正念正知,于一切时,于一切种所缘境界,能如正轨守护其心,是名最胜正念正知。

午二、第二种类4 未一、标彼类

复有最胜正念正知,谓已获得灭尽定者,或已获得无相[2]定者,或已获得无寻伺者。

未二、显无上

当知依止圣住天住,除此最胜正念知住,更无有余能过上者。

当知依止圣住天住者:住灭尽定及无相定,是名圣住。住诸静虑及诸无色,是名天住。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9)当知此中,除初静虑,说余一切名已获得无寻伺者。

未三、辨彼相2 申一、举依灭定如实知受

或从灭定起已而住,或将入定方便而住,如实了知受生住灭,是名最胜正念正知。

申二、例依无相定如实知想等

如依灭定如实知受,依无相[3]定如实知想、无寻伺定如实了知所有寻伺,当知亦尔。

未四、明最胜

由此最胜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于如是受、想、寻伺,起我、我所虚妄分别。

巳二、简愚夫

若诸愚夫受、想、寻伺差别生时,于受等法不能发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领受,乃至广说。

乃至广说者:谓我能了取,我能觉察,是名广说应知。

由是因缘,彼尚无有正念正知,何况最胜。

辰二、略摄类

此中后说正念正知,或不还果、或阿罗汉;当知前说正念正知,从得作意无有放逸诸异生位至一来果。

从得作意者:谓于瑜伽行初修业者,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作意,名得作意。义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6)

丑二、教授2 寅一、劝请因缘2 卯一、略标列

复次,由二因缘,如来自言其年衰暮,身力疲怠,劝诸声闻请他说法。一者、为令恃其少年,专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厌故。二者、为令于当来世,诸有苾刍其年衰老,无有势力远离疑悔,劝请少年诸苾刍等宣说正法;诸有苾刍其年盛美,具足势力远离疑悔,无所恐惧为他说法。

卯二、随难释2 辰一、标列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处大集会宣说正法。一者、决择说,二者、直言说。

辰二、随释2 巳一、决择说

决择说者,谓兴诘问征核方便,说正道理,灭除疑惑。

巳二、直言说

直言说者,谓诸听众默然而住,如说法师宣说正法。

寅二、能随顺相2 卯一、标列

又由四相,名能随顺教授教诫。一、能分析诸处差别,于诸行中得无我智,见清净故。二、于诸受并所依灭,离增上慢,最极寂静,见清净故。

于诸受并所依灭者:内外诸处,名受所依。彼无余灭,受亦随灭,故作是说。

三、能超越未来诸苦,见清净故。四、能超越现在诸苦,见清净故。

卯二、随释4 辰一、得无我智见清净

此中分析内外诸处、识、触、受、想、思、爱众别,显示无我,由依缘起方便道理,能引最初正见清净。

分析内外诸处等者:眼等诸处,名内六处。色等诸处,名外六处。眼等诸识,名六识身。眼等诸触,名六触身。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名六受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名六想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名六思身。眼触所生爱,乃至意触所生爱,名六爱身。如是分析众多差别,唯有诸法可得,而无有我。缘性缘起净行所缘,名依缘起方便道理。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缘性缘起所缘。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七卷一页2243)

辰二、最极寂静见清净

如明依灯,如影依树,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显示内外诸处差别为因诸受,由彼诸处无余灭故,此亦随灭。离增上慢,于其涅槃如实了知最胜寂静,能引第二正见清净。

辰三、超越当苦见清净

于现法中,以智慧力[4],能永断灭一切烦恼,显示无余超越当来所有众苦,能引第三正见清净。

辰四、超越现苦见清净

显示遍于顺苦、顺乐、顺非苦乐一切法中,不起贪欲、不起瞋恚、不起愚痴;显示见道,于其念住善住其心;显示修道,修诸觉分。谓令诸漏永灭尽故,超越现法杂染苦住,能引第四正见清净。

丑三、苦住2 寅一、举过患3 卯一、标列苦住

复次,有诸苾刍不守根住,于诸境界心多爱染、心多散乱。由此因缘,受二种苦。一者、麤重所作苦,二者、于诸法中疑惑所作苦。

卯二、释其所以2 辰一、受麤重所作苦

所以者何?由彼方便,应勤修身;勤修身已,应勤修戒奢摩他支。

由彼方便应勤修身等者:守护诸根,修根律仪,名彼方便。如下说言:为得未得明与解脱,当知略有四种修道。谓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其义应知。

以不修身,亦不修戒奢摩他支为因缘故,身不轻安、心不轻安,是故彼受麤重所作苦。

辰二、受疑惑所作苦

轻安阙故,不能触证胜三摩地。由是因缘,应如实知不如实知,多生疑惑,是故彼受于诸法中疑惑所作苦。

卯三、结名过患

由此二种苦恼住故,名不守根增上缘力,所得众苦不安隐住。如是名为于现法中,不守根者所有过患。

寅二、例相违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守护根者所有功德。

丑四、观察2 寅一、由观察作意2 卯一、举为离欲贪2 辰一、出修方便3 巳一、思惟净相

复次,有诸苾刍为离欲贪,勤修方便,由正修习加行道故,伏诸烦恼。作是思惟:我于诸欲,为有欲贪而不觉了,为无有耶?乃以净相作意思惟,于断未断方得决定。

巳二、寻求依处

观察作意为依止故,寻求贪欲生起处所,如实了知忆念分别,是诸烦恼胜安足处。

巳三、制伏烦恼

由彼烦恼未永断故,若为烦恼漂漾心时,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

辰二、料简失德2 巳一、不制伏等

若不制伏,于先所得少三摩地尚还退失,况能进趣胜品功德。由整摄故,能不退失,亦能进趣胜品功德。

巳二、不观察等

若不观察,复还发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观察故,能证决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还复整摄,是故不退。

卯二、例于余上位

如修方便,为离欲贪,于余上位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于余上位随其所应者:为离色无色贪,勤修方便,有多差别,故作是说。

寅二、由猛利见2 卯一、胜伏所缘

若猛利见审观察时,而不生起,彼便获得决定胜解:我于诸处已能胜伏。谓此所缘应生烦恼,我于是处已胜伏故,令不生起,超过学地。

卯二、心自在转

犹如大王,能随己[5]心自在而转,降伏一切魔罗聚落,证得究竟尽、无生智,梵行圆满。

丑五、引发2 寅一、举三苦果2 卯一、总标

复次,于其六根,如前所说五寂静相,

如前所说五寂静相者:如前已说:于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种寂静妙行。谓深于彼见过患故,名为善调。于不应役诸境界中而不役故,名为善覆。于所应役诸境界中,或于率尔现前境上,善住念故,名为善守。一切烦恼皆能断故,名为善护。已善修习圆满道故,名为善修。(陵本九十卷八页6810)

不寂静故,当知摄受三种苦果。

卯二、别释2 辰一、受现法苦

谓现法中,依根增上杂染而住,由诸不善现行为因,或于他所成其退劣,或被讥呵,或被杀害,受如是等现法众苦。

辰二、受当来苦2 巳一、生老等苦

又受当来生老病死种种诸苦。

巳二、根杂染苦

又受当来由先数习所引等流不护诸根诸杂染故,亦名为苦。

寅二、例三苦灭

与此相违,于其六根,由有五种寂静相故,当知摄受三苦灭果。

丑六、不应供2 寅一、举世俗梵志2 卯一、标不应供

复次,略有二种世俗梵志,实非福田,怀增上慢,自谓福田,自称我是真实福田。当知成就非实福田性及相故,不应供养。

卯二、列其种类2 辰一、诈现离欲

一者、从他所得利养恭敬现前,猛利耽着,诸根饕餮,为性躁扰,诈示现前离欲之行。

辰二、无义利行

二者、摄受家产亲属,杂居鄙秽,专自修身。

专自修身者:谓唯护养身命,不修诸善故。

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远离尸罗正法正行,远离能往[6]善趣善行,远离能住涅槃妙行,当知彼与一切愚夫异生之类无有差别。

寅二、翻胜义梵志

住正法者与此相违,当知是名胜义梵志。

丑七、明解脱2 寅一、简外法

复次,此正法外,有诸沙门、婆罗门等,为诸弟子宣说法时,多分为求诘责胜利,及求免脱他难胜利。当知如是宣说法者,就第一义,无义无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

寅二、显内法2 卯一、标得果利

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宣说正法,唯为证得明及解脱二果胜利。当知如是说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无不圆满。

卯二、释明解脱2 辰一、出体性2 巳一、三明

行于三世无忘失住最胜义故,三种所缘境差别故,说名三明。

行于三世无忘失住等者:不愚前后中际,名于三世无忘失住。于六通中,唯取宿住智通、死生智通、漏尽智通,建立三明,如其次第,对治前际、后际、中际愚故,是名三种所缘境别。

巳二、解脱

若心解脱、若慧解脱,皆名解脱,是爱、无明根本杂染胜对治故。

辰二、明修次2 巳一、辨2 午一、得方便3 未一、四种修道2 申一、标

为得未得明与解脱,当知略有四种修道。谓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修戒所引念住、觉支无倒修故,能修心慧。

申二、释3 酉一、出种类2 戌一、举修根2 亥一、标列

此中修根,复有三种。一、世间修,二、有学修,三、无学修。

亥二、随释3 天一、世间修

若思择力为所依止,虽取可爱、不可爱境不如理相,而不发起烦恼诸缠;设令暂起,寻复除遣。是世间修。

天二、有学修

若于圣谛已得现观,由失念故,或生适意,或不适意,或兼二意,而心不为缠缚坚住,速于杂染能得解脱。是有学修。

天三、无学修

若即此心坚固安住,如前于内无有隘迮,善脱善修。都无一切下至失念,于诸可意、不可意等发心亲近,计彼有德而趣向之。是名无学善净修根。

戌二、例所余

当知修戒、修心、修慧三种亦尔。

如前于内无有隘迮等者:谓如前说,不为烦恼缠缚,善脱杂染,善修诸根故。

酉二、简所引

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种所引,当知亦尔。

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等者:谓如前说三种补特伽罗,诸所有相,如其次第,三种修根之所引故。如是修戒、修心、修慧,前后次第相望,各有三种所引,谓世间修、有学修、无学修,当知亦尔。

酉三、释差别3 戌一、标

此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别故,有恩、有怨有情差别故,功德、过失相应有情差别故,所爱、非所爱有情差别故,当知一向适意,一向不适意,适意不适意相杂差别。

戌二、释2 亥一、境界差别

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别故者,自有境界一向可意;自有境界一向不可意;自有境界其类相杂,少分可意、少分不可意。

亥二、有情差别3 天一、有恩怨等

如是有情,或一向有恩,或一向有怨,或恩怨相杂。

天二、有得失等

或一向有得,或一向有失,或得失俱备。

天三、所爱非所爱等

若于有情爱复生爱,当知一向是其所爱;若于有情恚复生恚,当知一向非其所爱;若于有情爱已生恚,或于有情恚已生爱,当知是名所爱非所爱。

戌三、结

由如是等差别因缘,适意等三有其差别。

未二、修习善行3 申一、标

又于恶行,随观现法所有过患,随观当来所有过患,是故远离,修习妙行。

申二、释2 酉一、现法过患

若于六处,由一切门皆被诽毁,是名现法所有过患。

酉二、当来过患

由是因缘,堕于恶趣,是名当来所有过患。

若于六处等者:此中义显,不善修根,起诸恶行,故作是说。言一切门者,谓十不善业道三门所显。一、作业毁坏门,二、意乐毁坏门,三、方便毁坏门。前之七种作业毁坏,其次二种意乐毁坏,最后一种方便毁坏。义如闻所成地说应知。(陵本十四卷一页1174)

申三、广2 酉一、诽毁

此中为他所诽毁者,谓为外道及余世间有聪敏者,闻其鄙恶名称声颂,咸共诽毁。

酉二、其余

当知其余即如所说。

当知其余即如所说者:未堕恶趣,说名其余。此身坏已当堕恶趣,故名当来所有过患。如前说义,不复分别,名如所说。

未三、修习念住3 申一、三地别

又此中言修念住者,谓念觉分创始发起,在异生地;数修习者,在有学地;修圆满者,在无学地。

申二、三界别

修习觉分,未得断界,于其断界正希求时,名依远离;未得无欲界,于无欲界正希求时,名依离欲;未得灭界,于其灭界正希求时,名依于灭。

申三、劣胜别

弃舍下劣修觉分故,回向胜妙修觉分故,名弃舍回向。

午二、证圆满

又诸苾刍,守护诸根,有惭有愧;由是因缘,耻于恶行,修习妙行;修妙行故,无有变悔;无变悔故,发生欢喜;此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见如实;见如实故,明及解脱皆悉圆满。

巳二、结

当知是名修行次第。

丑八、修2 寅一、不善修根2 卯一、外道师2 辰一、于施设

复次,有一沙门、若婆罗门,自既不能善修诸根,而不如理为他施设善修根法。见唯弃背所有境界,名护诸根。

辰二、于摄受2 巳一、由生杂染

然其自于诸弟子众深生染着,一分起爱、一分生憎。谓于其教顺逆因缘,适不适意常现行故。

巳二、起善修慢

于此微细自己[7]杂染,不能以慧如实悟入,而谓自能善修诸根,起增上慢。

卯二、外道弟子2 辰一、随顺彼见

诸有随顺如是见者,彼虽令根离诸境界,独处空闲,而缘彼境,发起种种寻思杂染,然无智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诸根。

辰二、起邪解慢

又亦不为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胜解及以邪慢。

寅二、善修诸根2 卯一、诸佛如来2 辰一、于施设

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如理施设烦恼断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诸境界。

辰二、于摄受2 巳一、略显2 午一、明不共

又诸如来,于其三种不共念住善住其心,故不染着诸弟子众。于正行众悦意现行,于邪行众行不悦意。

午二、名无上

由此所生贪欲杂染、瞋恚杂染都无所有。由是因缘,虽与弟子等烦恼断,而名无上善修诸根。

巳二、广辨2 午一、出五转别5 未一、标差别

又此修根,依五品众有差别故,当知亦有五转差别。

未二、列五众2 申一、初四品众

谓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而亦毕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毕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毕竟;或有弟子行于邪行,而不毕竟。

申二、第五品众

或有弟子多种品类,一行正行;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时放逸、或不放逸。如是名为第五品众。

未三、配观待2 申一、明可意不可意

此中如来称可意者,谓诸弟子,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为修诸根得圆满故,修行正行。复有一类不可意者,谓行邪行,或不修行。

申二、配悦不悦意等

是故如来,观第一众,生起悦意;观第二众,生不悦意;观第三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观第四众,生不悦意、生起悦意;观第五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亦复生起悦不悦意。

未四、释无染

如来虽复于此五众,发起如是五转差别悦不悦意,然诸如来终不为彼爱恚行相之所染污,由诸烦恼并其习气永离系故,善修根故。

未五、结无上

是故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永断为所依止,能善住念,于弟子众无诸杂染,说名五转无上修根。

午二、明三对治

又于如是一切五转,随其所应,当正思惟三种对治。一、无常想,二者、慈心,三、无相[8]定。如是三种,随其所应,当知其相。

如是三种随其所应当知其相者:谓若生起悦意,为爱染污,当正思惟无常对治。生不悦意,为恚染污,当正思惟慈心对治。若复生起悦不悦意,为诸行相之所染污,当正思惟无相对治。如是于弟子众五转差别,随应当知。

卯二、诸佛弟子2 辰一、辨2 巳一、无学弟子3 午一、标名已修

又佛世尊,所作已办无学弟子,名已修根,由彼长夜乐涅槃故。

午二、释其离染2 未一、由无相舍

虽遇如前诸有情数境相现前,或纯可爱,或纯非爱,或多杂类通爱非爱。由贪瞋痴永远离故,由心解脱及慧解脱增上力故,即由无相,令心于彼速疾弃舍。

未二、由安住舍

由意乐故,于诸境界起厌逆想,又于涅槃见寂静德,如是速能安住于舍。由此因缘,一剎那顷失念所作杂染污心亦不得起。

午三、结善修习

当知齐此善修习故,名善修根。

巳二、有学弟子3 午一、未能住舍

若诸有学,未能速疾安住于舍,有余烦恼熏彼相续,成杂秽故。

午二、能修对治

又于一切三转境中,爱憎[9]所起诸烦恼故,现行烦恼所逼迫时,则能方便住厌逆想及过患想。

又于一切三转境中者:谓如前说:诸有情数境相现前,或纯可爱,或纯非爱,或多杂类通爱非爱。如是一切,名三转相。

午三、名正行者

如是修行,能令修根速得圆满,是故说彼名正行者。

辰二、结

如是当知,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大师美妙诸弟子众,得所得义,能修正行。

丑九、无我论3 寅一、标

复次,无我论师略有三种正所作事。

寅二、征

何等为三?

寅三、释3 卯一、第一正所作事3 辰一、标

谓于苦集谛所摄行,自相、共相应正显了,安立无我。

辰二、释

当知此中,显各各别众多性故,显了自相;开示生灭相似性故,显了共相。

辰三、结

是名第一正所作事。

卯二、第二正所作事3 辰一、标

复于无我唯有因行,如其所有杂染、清净如实显了。

辰二、释2 巳一、显示杂染

当知此中,于三种受缘生三种烦恼随眠未能永断,

于三种受缘生三种烦恼随眠者:谓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不苦不乐受中妄计颠倒,是故说彼无明所随增。义如思所成慧地决择中说。(陵本六十六卷一页4939)[10]

于其见道我见随眠未能除遣,于其修道我慢随眠未能除遣,于见慢品能起无明亦未永断,未能生起彼对治明,是故不能作苦边际,如是名为显示杂染。

巳二、显示清净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显示清净。

辰三、结

是名第二正所作事。

卯三、第三正所作事3 辰一、标

复于诸行断增益我萨迦耶见,依能取实无我正见,如清净相,应实显了。

辰二、释

此无我见,在异生位,能正摄受圣谛现观,又能证得诸圣慧眼;在有学位,能得上位尽、无生智;在无学位,能令一切学与无学,见、修所断所有烦恼无余永断。是故当知,此无我见能令清净,故应显了。

辰三、结

是名第三正所作事。

丑十、定2 寅一、料简殊胜3 卯一、标

复次,于其成就世间正见多闻不定住正法者,即成就此世间正见多闻得定住正法者,当知略有五种殊胜正加行果称赞利益。

卯二、征

何等为五?

卯三、释5 辰一、第一殊胜2 巳一、辨2 午一、心未得定

谓彼第一住正法者,先由其心未得定故,奢摩他支戒未清净,亦未鲜白。

午二、心已得定

即此第二住正法者,心得定故,清净鲜白。

巳二、结

当知是名第一殊胜正加行果称赞利益。

辰二、第二殊胜2 巳一、辨2 午一、举未得定4 未一、标

又彼第一心未得定补特伽罗,于一切受并其所依、并其所缘、并其助伴、并其随转,不如实知。

于一切受等者:如前已说:由五种相,当知安立诸受差别。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缘故;四、助伴故;五、随转故。乃至广说。(陵本八十九卷一页6720)此应准释。

由不知故,便为三种无智为因过患所触。

未二、征

何等为三?

未三、列

一、受杂染所作过患,二、世杂染所作过患,三、现法后法杂染所作过患。

未四、释3 申一、受杂染所作过患

当知此中,受杂染所作过患者,谓愚痴者,于其乐受、并彼随转、并所随染,有贪爱缚;于苦受等,有瞋恚缚;于其不苦不乐受等,有愚痴[11]缚及随眠缚,由有愚痴所随眠故。

申二、世杂染所作过患

世杂染所作过患者,谓愚痴者,于现在世有贪染缚,于过去世有顾恋缚,于未来世有系心缚。

申三、现法后法杂染所作过患2 酉一、现法过患2 戌一、释2 亥一、增益后蕴

现法后法杂染所作过患者,谓彼如是杂染心者,于世于受有杂染故,便能生长感后有业,由此增益后有诸蕴,令当得生。

亥二、增长贪爱3 天一、标列

又能增长所有贪爱,谓后有爱及资财爱。

天二、随释

后有爱故,能生当来所有自体;资财爱故,于追求时极生疲怠。

天三、别广

若得境界,便生染恼;若不获得,所欲不遂,便自烧然;若得已失,便为愁恼之所损害。

戌二、结

如是名为现法过患。

酉二、后法过患

若即由彼作及增长能感后有诸业、烦恼增上力故,起于当来生老死等众苦差别,如是名为后法过患。

午二、翻例心定

第二心定补特伽罗,应知一切与上相违。

巳二、结

当知是名第二殊胜。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如前应说:正加行果称赞利益。今略不具,故指如前。

辰三、第三殊胜

又彼第一补特伽罗,心未定故,于其无智所作过患,若自、若他不如实知。

于其无智所作过患者:谓如前说:三种无智为因过患所触。此名无智所作过患。

第二心定补特伽罗,于彼皆能如实了知。当知是名第三殊胜。余如前说。

辰四、第四殊胜2 巳一、辨2 午一、心已得定

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补特伽罗,于诸过患如实了知,已入修地。即前所得无我相应所有正见,由此修故,于二时中,依其断界及无欲界,与彼一切菩提分法皆共圆满。

于二时中者:谓于行时及与住时,是名二时。

午二、心未得定

初未得定补特伽罗,心未定故,于彼一切皆未圆满。

巳二、结

当知是名第四殊胜。余如前说。

辰五、第五殊胜2 巳一、辨2 午一、心已得定

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补特伽罗,所有多闻毗钵舍那助伴支分,彼能摄受胜三摩地,能净修治毗钵舍那,由是因缘,止观二种平等双转。

所有多闻毗钵舍那助伴支分者:谓彼多闻,是毗钵舍那助伴支分,由此能令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修所成地说: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陵本二十卷五页1720)其义应知。

午二、心未得定

心未得定补特伽罗,应知多闻与彼俱阙。

与彼俱阙者:谓彼止观二种俱阙故。

巳二、结

如是于成世间正见多闻不定住于正法补特伽罗,即此成就世间正见多闻得定住于正法补特伽罗,当知有此第五殊胜正加行果称赞利益。

寅二、显遍知等2 卯一、依于断界

如是即彼由已获得胜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于断界,应遍知者能正遍知,应永断者能正永断,应作证者能正作证,应修习者能正修习。

卯二、依无欲界2 辰一、标

依无欲界,于彼一切已知、已断、已证、已修。

辰二、释

于所依色及能依名,正知、已知;于所依无明及能依有爱,正断、已断;于所依明净智及能依解脱烦恼断,正证、已证;于所依奢摩他及能依毗钵舍那,正修、已修。

丑十一、法见2 寅一、出种类2 卯一、标列

复次,有二法见。一、有为法见,二、无为法见。

卯二、随释2 辰一、有为法见2 巳一、明彼见3 午一、略标类

有为法见者,谓如有一,于谛依处及谛自性皆如实知。

午二、别释相2 未一、谛依处

云何名为谛所依处?谓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数物。

未二、谛自性2 申一、征

云何为谛?

申二、释2 酉一、标

谓世俗谛及胜义谛。

酉二、辨2 戌一、世俗谛2 亥一、征

云何世俗谛?

亥二、释2 天一、除唯假

谓即于彼谛所依处,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称言:我眼见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说,谓如是名,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广说如前。

天二、结得名

当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称、唯假言说,所有性、相、作用、差别,名世俗谛。

戌二、胜义谛2 亥一、征

云何胜义谛?

亥二、释2 天一、举无常性

谓即于彼谛所依处,有无常性,广说乃至有缘生性,如前广说。

天二、例苦性等

如无常性,有苦性等,当知亦尔。

有苦性等者:等取空及无我应知。

午三、总结名

若于如是世俗、胜义谛所依处,其世俗谛如实了知是世俗谛,其胜义谛如实了知是胜义谛,如是名为有为法见。

巳二、出满足

若有成就有为法见苾刍,齐此言说满足。

辰二、无为法见2 巳一、征

云何名为无为法见?

巳二、释2 午一、明彼见

谓即于彼谛所依处,已得二种谛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于一切依等尽涅槃深见寂静,其心趣入,如前广说乃至解脱,如是名为无为法见。

午二、出满足

若有成就无为法见苾刍,齐此言说满足。

于一切依等尽涅槃者:谓一切依皆寂灭故,名一切依等尽涅槃。

寅二、辨成就

又此法见,当知三种补特伽罗皆得成就。一者、异生,法随法行,已得定心,博识聪敏,能如正理观察诸法。二者、有学,已见谛迹。三者、无学,诸漏永尽。

丑十二、苦2 寅一、出过患2 卯一、略标列

复次,若有希求人天盛事,自发誓愿行梵行者,当知彼为称赞人天二种过患。何等为二?一者、烦恼所生众苦,二者、无常所生众苦。

卯二、别释相2 辰一、烦恼所生众苦2 巳一、征

云何烦恼所生众苦?

巳二、释2 午一、明染污

谓于人天,住境界爱,依现在世故;住境界乐,依过去世故;住境界欣,于现在世,依过去境生爱乐故;住境界喜,于未来世,依现在境生爱乐故。

午二、结生苦

若于如是三世境中住染污者,当知彼为称赞所欲有匮乏苦,及生老等所有众苦,是名生起烦恼所作众苦过患。

辰二、无常所作众苦3 巳一、征

云何无常所作众苦?

巳二、释

谓顺乐处有背失故,起变坏苦;随顺苦处现在前故,起厌离苦;一切自体于终没时皆灭坏故,有灭坏苦。

巳三、结

当知是名三种无常所作众苦。

寅二、明能越2 卯一、举如来2 辰一、标

此中如来超过如是二种过患,住一向乐,即于此乐应如实知;由此故乐,复应如实知乐方便。

辰二、释2 巳一、由此乐

云何为乐?谓一切境相应永尽,无上安隐,即有余依般涅槃界。

巳二、乐方便

云何方便?谓如前说,于五种受发起五转如实妙智。

谓如前说于五种受等者:前说:由正闻思所成作意,听闻正法增上方便[12],于五种受分位转变所起过患如实了知。乃至广说。(陵本九十卷七页6808)其义应知。

卯二、励声闻

若诸声闻,弃舍大师所证超过人天妙乐,希求下劣人天乐者,当知彼于诸智者所多受毁辱,亦自欺诳。

癸四、多住等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一住远涅槃 略说内所证 辩一切智相 舍所学业等

空随行恒住 师弟二圆满

子二、长行释12 丑一、一住2 寅一、举有二住2 卯一、标列

由二因缘,当知名为有第二住。谓有爱故,为欲生起第二自体,受习其因;此自体灭,第二自体次生起故。

卯二、随释2 辰一、有爱2 巳一、征

云何有爱?

巳二、释2 午一、第一义2 未一、辨3 申一、有喜乐

谓诸可爱所缘境界将得现前,最初生起染污欣悦,名有喜乐。

申二、有欢喜

从此已后,乃至未得,于彼多住作意思惟;设复已得而未受用,于其中间,即由喜乐增上力故,住染欣悦,名有欢喜。

申三、有染着

于受用时,多生贪爱,名有染着。

未二、结

故名有爱。

午二、第二义

又于未来起希求故,及于已得生领纳故,名有喜乐;于过去世随忆念故,名有欢喜;于已获得正受用时,生贪爱故,名有染着。如是名为第二差别。

辰二、生起第二自体

云何生起第二自体?谓喜乐等为集因故,于当来世生老为根众苦生起。

寅二、翻无二住

与此相违,当知是名无第二住。

丑二、远涅槃2 寅一、标列互违

复次,有二种法更互相违。一者、烦恼,二者、涅槃。

寅二、释其差别2 卯一、去涅槃远2 辰一、由顺后有

是故安住杂染法已,即便随顺后有而转;若于后有随顺转时,当知说名去涅槃远。

辰二、由鄙碎行

复有六种鄙碎士夫补特伽罗鄙碎行相。一者、性多忿恚;二者、所作不思;三者、乐逼恼他;四者、若苦所触,便发不实粗恶语言;

便发不实粗恶语言者:谓粗恶语唯恼乱他,不随实过,是名不实。

五者、或发真实能引无义粗恶语言;

或发真实能引无义粗恶语言者:此显粗恶语不善业道,当感恶趣,是名真实能引无义。

六者、因此展转发起无量差别恶言,非但少词而生喜足。

卯二、顺证涅槃4 辰一、标

由二因缘,诸出家者力励受行,速疾能证沙门义利,诸未信者令生净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长。

辰二、征

何等为二?

辰三、列

一者、忍辱,二者、柔和。

辰四、释

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言柔和者,谓心无愤,性不恼他。

丑三、略说3 寅一、标列二教

复次,以要言之,如来略依二种处所,说无界教。

说无界教者:涅槃界教,名无界教,烦恼苦依皆灭无故。

一者、说有余依涅槃界教,二者、说无余依涅槃界教。

寅二、释其差别2 卯一、说有余依涅槃界教

若由如是烦恼断故,名成就断补特伽罗,不成烦恼。即由如是,不住彼果后有众苦,当知是名说有余依涅槃界教。

卯二、说无余依涅槃界教

若由如是不住烦恼后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寿尽既灭没已,一切余依都无所有,不住此身、不住余身、不住中有,证得一切众苦边际,当知是名说无余依涅槃界教。

寅三、出其念因

略有三种念力强因。一、由其年少壮,二、由前生串习,三、由现法数习。

丑四、内所证3 寅一、标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涅槃是内证法。

寅二、列

谓离信故,乃至离见审察忍故。如前应知。

如前应知者:前说: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审察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陵本九十卷十三页6825)于中五相差别,如前已释应知。

寅三、释

谓现法中,于内各别内外增上所生杂染,如实了知有及非有。

丑五、辨一切智2 寅一、标列因缘

复次,由三因缘,显示诸佛无上菩提。一者、觉了一切境故;

觉了一切境故者:谓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故。如菩萨地释应知。(陵本三十八卷一页3099)

二者、觉了有及非有如实事故;三者、觉了染净二品一切法故。

寅二、出他请问

是故他于如是三处,请问世尊。

丑六、相2 寅一、出有为法

复次,诸有为法俱有转时,令心迷乱,能令于相邪取分别。

诸有为法俱有转时令心迷乱者:如世尊说:色如聚沬,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如幻事。由如是相令心迷乱。

是故如来,为诸弟子分别开示,令于彼相决定悟入。

寅二、释令悟入

为欲了知真实相故,又为于自无欺诳故,又为于他坦然无畏正记别故。

丑七、舍所学3 寅一、出安立

复次,诸出家者,弃舍所学增上力故,当知安立顾恋境界。

安立顾恋境界者:五拘碍中,顾恋其身、顾恋诸欲,是名顾恋境界。

又出家者,毁犯尸罗增上力故,当知安立未出家者弃背趣入心株覆事。

寅二、释因缘

远离惭愧故,一向爱味故。

远离惭愧等者:如次配释前说二种安立应知。

寅三、随难释2 卯一、别辨3 辰一、名极爱味

若坚执取所缘境界,当知彼名最极爱味。

辰二、为心株杌

由是因缘,于修上品诸善业中,为心株杌,是不调柔无堪能义。

辰三、覆所造恶

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行诸恶行。内怀隐匿所造众恶,故生其覆。

卯二、略摄

如是一切略摄为一,说名于境最极爱味心株覆事。

丑八、业等2 寅一、依业故生2 卯一、生次第2 辰一、顺次道理

复次,若于诸根无护行者,由乐听闻不正法故,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当来世诸处生起所有过患不如实知;不如实知彼过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长彼相应业;造作增长相应业故,于当来世六处生起。如是名为顺次道理。

辰二、逆次道理

逆次第者,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

卯二、因差别2 辰一、举业

又于此中,先所造业,是现法受六处之因;现法造业,是次生受六处之缘,或是后受六处由藉。

辰二、例余

爱等、业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爱等业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者:前说六处以业为因,有先所造及现所造二世差别。如是爱望于业,乃至无明触望于不正作意,次第为因,亦有二世差别。随应当知,故作是说。

寅二、随业而行3 卯一、标简

复次,由二因缘,后有生起。一、后有业,二、后有爱。而但说言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卯二、释由2 辰一、标列三爱

何以故?略有三爱。一者、欲爱,二者、色爱,三、无色爱。

辰二、释不定生2 巳一、欲爱2 午一、望生恶趣2 未一、标无能

此中欲爱是不善者,虽有异熟,然若不起恶不善业,终不能与恶趣异熟。

虽有异熟者:谓彼欲爱是不善故,增上有力,名有异熟。义如思所成慧地决择中说应知。(陵本六十六卷五页5262)

未二、释为缘2 申一、明增上

若欲界爱,于无明触所生诸受起希求时,于可爱境发生贪欲,于可憎境发生瞋恚,于可迷境发生愚痴。由此三种增上力故,行不善业;由此业故,生诸恶趣。

申二、结助伴

非但由彼贪瞋痴缠定堕恶趣。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午二、望生善趣2 未一、明增上

又由希求可爱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语意业;由此为因,得生善趣。

未二、释非因

此中可爱诸异熟果,但应用业为引生因,非染性爱。

巳二、色无色爱3 午一、标体性

又若此爱,色无色系虽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异熟果。又即由此色无色爱,名有爱者。

午二、明造业

彼由听闻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观粗鄙相,证得明触所[13]生世间如理作意相应诸受,调伏欲界贪瞋痴等,造修所成善有漏业。

午三、结助伴

由于此间造彼业故,当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污性爱。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卯三、结说

是故但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丑九、空2 寅一、世俗谛空2 卯一、标说2 辰一、举果受者

复次,于外事中,世间假名增上力故,亦说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时空,世现可得;或时不空。

辰二、例因作者

如果受者,因与作者,当知亦尔。

卯二、结名

如是名为世俗谛空,非胜义空。

于外事中等者:外器世间,说名外事。彼由有情共业所感,为所受用,由是义说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时空、或时不空,能感彼业若坏、若成正现前故。

寅二、胜义谛空3 卯一、略标义

若说恒时一切诸行唯有因果,都无受者及与作者,当知是名胜义谛空。

卯二、广七种2 辰一、标列

应知此空,复有七种。一、后际空,二、前际空,三、中际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

辰二、随释4 巳一、后际空2 午一、释2 未一、斥未来实有

当知此中,无有诸行于未来世实有行聚自性安立,诸行生时从彼而来。若有是事,彼不应生,于未来世诸行自性已实有故。

未二、诘无常可得

又不应有无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当知,诸行生时无所从来,本无今有。

午二、结

是名后际空。

巳二、前际空2 午一、释2 未一、斥过去实有

又无诸行于过去世有实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灭诸行往彼积集而住。若有是事,不应施设诸行有灭,过去行聚自性俨然常安住故。

未二、诘无常可知

若无有灭,彼无常性应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诸行于正灭时,都无所往积集而住,有已散灭,不待余因自然灭坏。

午二、结

是名前际空。

巳三、中际空常空我空

又于剎那生灭行中,唯有诸行暂时可得,其中都无余行可得,亦无别物,是名中际空。当知亦是常空、我空。

其中都无余行可得等者:谓唯剎那生灭诸行可得,除此都无余暂住行可得,故是常空。亦无别物可得,故是我空。

巳四、受者空作者空

以无我故,果性诸行空无受者,因性业行空无作者,如是名为受者、作者二种皆空。

卯三、释道理2 辰一、唯缘生

作者、受者无所有故,唯有诸行于前生灭,唯有诸行于后生生,于中都无舍前生者、取后生者。是故说言:唯有诸法从众缘生,能生诸法。

辰二、无实用

又一切法都无作用,无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说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谛,假立作用,宣说此法能生彼法。

丑十、随行2 寅一、于能顺喜所缘

复次,由五种相,于能顺喜所缘境界随顺而行。深心喜乐,不如正理执取其相,发生贪欲,多起寻思方便求觅,因此广行福非福行。

由五种相等者:谓如深心喜乐,是为初相。不如正理执取其相,是第二相。发生贪欲,是第三相。多起寻思方便求觅,是第四相。因此广行福非福行,是第五相。由是五相,于能生喜所缘境界随顺而行。

寅二、于顺忧舍所缘3 卯一、标随应

如能顺喜所缘境界,顺忧、顺舍所缘境界,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卯二、释差别

其差别者,于能顺忧所缘境界随顺而行,深心厌恶,发生瞋恚。于能顺舍所缘境界随顺而行,深心愚昧,发生愚痴。

卯三、例余说

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谓如前说,不如正理执取其相,多起寻思方便求觅,因此广行福非福行,是名为余。

丑十一、恒住3 寅一、标其因缘

复次,有诸苾刍证阿罗汉,诸漏永尽,于一切境随顺而行,恒时不堪乃至失念生诸烦恼,是故恒住无杂染住。由是因缘,说名恒住。

寅二、释无杂染

彼随行品若喜、若忧、若欣、若戚,诸阿罗汉皆无所有,乃至善中亦无是事。

乃至善中亦无是事者:谓于诸善法中,亦无若喜、若忧、若欣、若戚随行。证圆满故,所作已办,无复应作故。

寅三、出随德名3 卯一、名最胜

又彼恒住极难行故,及无罪故,名为最胜。

卯二、名第一真实福田

能成就者极难得故,说名第一真实福田。

卯三、名应奉请等

应当奉请,乃至广说,当知如前摄异门分。

应当奉请等者:摄异门分说,应奉请、应合掌、应和敬、无上福田世应奉施。如彼别释应知。(陵本八十四卷二页6354)

丑十二、师弟二圆满2 寅一、初义圆满2 卯一、总标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应知大师及弟子众各由二相,其德圆满。

卯二、别释2 辰一、师德圆满2 巳一、征

云何二相,应知大师其德圆满?

巳二、释2 午一、第一相

谓依利他行,欲令悟入诸所有受皆是苦故,说受所依,说彼因缘,说能杂染所有随行,说所对治及能对治师句安立,说一切种究竟出离,是名第一师德圆满。

说受所依等者:眼等诸处,名受所依。眼等六触,名彼因缘。若喜、若忧、若欣、若戚,名能杂染所有随行。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如是三十六师句,名所对治及能对治师句安立。于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界出离舍根,名一切种究竟出离。

午二、第二相

又依自利行,宣说不共三种念住无杂染住,是名第二师德圆满。

辰二、弟子德圆满2 巳一、征

云何二相,应知弟子其德圆满?

巳二、释2 午一、第一相

谓于如来无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闻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为修行法随法行,证得出离,非为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随法行,非但随说音声语言以为究竟,是名第一诸弟子众其德圆满。

午二、第二相

如是修行法随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当往趣贤敏丈夫所趣之地,定当获得彼所应得,是名第二诸弟子众其德圆满。

寅二、后义圆满3 卯一、总标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复由三相,应知大师其德圆满;又由二相,应知弟子其德圆满。

卯二、别释2 辰一、师德圆满2 巳一、征

云何三相,应知大师其德圆满?

巳二、释2 午一、辨三相3 未一、第一相

谓佛世尊,为诸弟子最初施设远离二边中道正行,是名第一师德圆满。

未二、第二相

又于圣教未生信者、有毁犯者,以正方便令入圣教,离诸毁犯,是名第二师德圆满。

未三、第三相

又于圣教已得入者,由四法摄正摄受之,是名第三师德圆满。

午二、释四摄3 未一、征

云何名为四种法摄?

未二、列

一、于秘密,以其如法闲静教授而教授之,不以非法。二、于违犯,以其如法苦切语言现前呵摈,非不如法。三、于寻思、依止耽嗜,教令于内勤修寂静。四、令时时听闻正法,常无懈废。

未三、释4 申一、如法教授

又令远离相似正法,及令对治弃舍正行,

又令远离相似正法等者:相似正法略有二种。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如下调伏事中广释其相应知。(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7444)如是一切,能令远离,又令发勤精进,不舍善轭,名令对治弃舍正行。

当知即是于其秘密,能引如法闲静教授。

申二、如法呵摈

于实毁犯,若正了知要当呵摈方调伏者,以如法言现前呵摈,心无杂染。

申三、令修内静

于寻思者,方便令其易得决了。于诸流荡五妙欲者,示其过患,令生厌离。渐次修学乃至证入第四静虑,所有寻思、依止耽嗜,方能于内究竟寂静。

申四、令闻无废

自令无恼,令他摄取,当知是名于时时间听闻正法,常无懈废。

自令无恼令他摄取者:易可修学,名令无恼。能引义利,名令摄取。

辰二、弟子德圆满2 巳一、征

云何二相,诸弟子众其德圆满?

巳二、释2 午一、第一相

谓诸弟子,最初忍受大师所见,谓诸法中空无我见。由是因缘,于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执着,亦不毁坏世俗道理。胜意乐故,无所随从;随言说故,亦不远离。是名第一诸弟子众其德圆满。

胜意乐故无所随从等者:如次显示胜义、世俗二种道理应知。

午二、第二相

又彼于见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随法行。由四法摄所摄受时,若彼诸法有苦有害,如实了知,能速断灭;若彼诸法无苦无害,如实了知,能速作证。是名第二诸弟子众其德圆满。

若彼诸法有苦有害等者:有漏诸行,众苦所依,能为恼害,名彼诸法有苦有害。与是相违,涅槃界中常乐寂静,名彼诸法无苦无害。

卯三、总结

如是大师及弟子众之所摄受诸佛圣教,当知一向无染清净,诸聪慧者之所归趣。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二

[1] 「嚴」,大正作「儼」。

[2] 「相」,大正作「想」。

[3] 「相」,大正作「想」。

[4] 「力」,大正作「刀」。

[5] 「己」,陵本作「已」。

[6] 「往」,大正、陵本作「住」。

[7] 「己」,陵本作「已」。

[8] 「相」,大正作「想」。

[9] 「愛憎」,大正、陵本作「憎惡」。

[10] 編按:此段引文原在卷六十六,韓清淨將之調整至卷六十一。

[11] 「癡」,大正、陵本作「愛」。

[12] 編按:「增上方便」,卷九十原文作「增上力故」。

[13] 「所」,大正作「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