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丙十二、菩萨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独觉地。云何菩萨地?

丁二、广辨一一2 戊一、普摄学果3 己一、标释品类2 庚一、总标2 辛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初持次相分 增上意乐住 生摄受地行 建立最为后

辛二、长行

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何等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乐,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摄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庚二、别释3 辛一、初持摄2 壬一、总释持名4 癸一、出体2 子一、征

云何名持?

子二、释

谓诸菩萨自乘种性、最初发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为持。

癸二、释义2 子一、征

何以故?

子二、释3 丑一、种性持

以诸菩萨自乘种性为依止[1]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自乘种性,为诸菩萨堪任性持。

云何名持等者:持谓任持,谓大菩提,为自种性、最初发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体虽不同,而义是一。由随彼体等量不坏是持义故。

丑二、发心持

以诸菩萨最初发心为所依止、为建立故,于施、戒、忍、精进、静虑、慧,于六波罗蜜多,于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于施戒忍精进静虑慧等者:谓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又此六种,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义如摄大乘论说。(摄大乘论二卷二十四页31,144b)又此六种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资粮有二,谓福及智。福摄三种波罗蜜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罗蜜多,三、忍波罗蜜多。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精进、静虑波罗蜜多,应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义如下说。(陵本三十六卷五页2916)如是当知,施等体虽是一,望义不同,是故此中差别宣说。

于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学,是故说彼最初发心,为诸菩萨行加行持。

于一切菩提分法者:显扬颂云:觉分有众多,最初三十七。如彼长行广释应知。(显扬论二卷十页31,488b)

丑三、觉分持

以诸菩萨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依止、为建立故,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圆满大菩提持。

癸三、遮简2 子一、简无种性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虽未发心、未修菩萨所行加[2]行,若有种性,当知望彼而得名持。

子二、简不发心

又住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发心、不修菩萨所行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与此相违,当知速证。

癸四、异名

又此种性,已说名持,亦名为助、亦名为因、亦名为依、亦名阶级、亦名前导、亦名舍宅。如说种性,最初发心、所行加行,应知亦尔。

壬二、别显持义3 癸一、种性持(即种性品)6 子一、安住种类别2 丑一、标二种类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丑二、释二义意2 寅一、辨义2 卯一、本性住种性

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

六处殊胜等者:声闻地说: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又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乃至广说是故当言堕一相续。(陵本二十一卷二页1811)其义应知。

卯二、习所成种性

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

寅二、明意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子二、名字分位别2 丑一、释名字

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

丑二、释分位

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粗,与果俱故。

子三、自他胜劣别2 丑一、由种性2 寅一、标自最胜

若诸菩萨成就种性,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性无上最胜。

寅二、释其所以3 卯一、征

何以故?

卯二、释

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一切声闻、独觉种性,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性,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

卯三、结

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

丑二、由四事2 寅一、标列四胜

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者、善巧胜,四者、果胜。

寅二、校量胜劣4 卯一、校量根

言根胜者,谓诸菩萨本性利根,独觉中根,声闻软根,是名根胜。

卯二、校量行

言行胜者,谓诸菩萨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胜义利益安乐;声闻、独觉唯行自利;是名行胜。

卯三、校量善巧

善巧胜者,声闻、独觉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中能修善巧;菩萨于此及于其余一切明处能修善巧;是名善巧胜。

声闻独觉至是名善巧胜者:声闻、独觉能修善巧,唯内明处少分所摄。菩萨不尔,于五明处能修善巧,是故殊胜。

卯四、校量果

言果胜者,声闻能证声闻菩提,独觉能证独觉菩提,菩萨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胜。

子四、白法相应别3 丑一、标列六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丑二、释其差别6 寅一、施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2 辰一、由意乐2 巳一、惠舍摄

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心喜施与,意无追悔。

本性乐施至意无追悔者:施品中说:又诸菩萨,施前意悦,施时心净,施后无悔。(陵本三十九卷九页3203)如其所应配释应知。又复此中,性能于他平等分布者,谓诸菩萨行布施时,普于一切有情之类起平等心,住福田想,而行惠施。终不分别怨亲中庸、有德有失、劣等胜品、有苦有乐品类差别。

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

施物虽少至而非狭小者:施品中说:又不狭劣而行惠施。谓财虽少,尚广心施,何况财多。(陵本三十九卷八页3201)

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3]喜悦。

巳二、供养摄

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

辰二、由正行3 巳一、法施摄

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

于其彼彼此世他世等者:戒品中说:谓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乃至广说于佛圣教怀憎嫉者,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超诸恶趣,尽一切结,越一切苦;应知亦尔。(陵本四十卷九页3284)由是当知,诸所说事,随其所应,能令有情此世他世安乐,是名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若他求请、或不求请,以相应文句等而为宣说,是名如理为说。

巳二、无畏施摄

若诸有情[4]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

巳三、财施摄2 午一、不诳罔他

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5]。于其种种末尼、珍[6]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7]于彼,况当自为。

午二、不乐畜积

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寅二、戒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2 辰一、由意乐3 巳一、律仪戒摄

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

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等者:谓以软品贪瞋痴为因缘故所起诸业,是名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于诸众生无杀害心,是名不极暴恶。成就不害,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是名不极损恼。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

不生欢喜者:有寻有伺地业颠倒中,说有喜乐颠倒。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陵本九卷五页651)与此相违,当知是名不生欢喜。

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

巳二、摄善戒摄3 午一、敬事尊长

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

午二、修和敬业

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

修和敬业等者:摄事分说:谓有苾刍作是思惟:摄取捷慧、爱乐修福同梵行者以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余事皆令彼作,我独萧然自得而住。(陵本一百卷七页7490)当知是人,于同梵行非爱、非敬,不作应作。今此不尔。所作机捷,成就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是名善顺他心。

午三、成就贤善

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

常先含笑等者:此显为性贤善应知。随世仪转慰问有情,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是名先言问讯。

巳三、饶益戒摄5 午一、了知恩报

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

于来求者常行质直等者:谓诸菩萨,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十四页2965)此所说义,准彼应释。

午二、如法求财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如法求财等者:谓与如理作意相应,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不以非法及凶险。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五卷十五页[8]380)

午三、乐修福业

性常喜乐修诸福业。

性常喜乐修诸福业者:谓施、戒、修三福业事应知。

于他修福尚能奖助,况不自为。

午四、愍苦知畏

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9]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及重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

过于自受重于法受者:谓若见闻他所受苦,过于自所受苦,重于现所领受彼法苦故。

午五、助伴作业2 未一、简择所作2 申一、于如法事

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申二、于非法事

于他种种斗讼诤竞,或余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利[10],受诸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未二、加行所作2 申一、制止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

申二、成办

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同[11]戒。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己[12]所作而为成办。

辰二、由正行2 巳一、意相应善

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

巳二、语相应善

尊重实语,不诳惑他,不离他亲,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言常柔软,无有麤犷;于己僮仆尚无苦言,况于他所。敬爱有德,如实赞彼。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寅三、忍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

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寅四、精进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5 辰一、被甲精进摄

谓诸菩萨,性自翘勤,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

辰二、方便精进摄

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

于所作事者:谓为成熟自佛法故,及为成熟他有情故,诸有所作,名所作事应知。

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

辰三、不下精进摄

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懱,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

于诸广大第一义中者:此说无上大菩提果,名广大第一义应知。

辰四、无动精进摄

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余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

或余种种难行事业者:如下说有难行施、戒,乃至难行利行,其事应知。

辰五、无喜足精进摄

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

能引义利大事务中者:此说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诸菩萨行,名大事务。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寅五、静虑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4 辰一、爱乐远离2 巳一、处所远离

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

性于法义能审思惟等者:谓于诸法正审思虑,及于所缘系念寂静,性有堪能故。

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

若见若闻阿练若处等者:谓若见闻人不狎习离恶众生居远离处,谓阿练若、山岩、林薮、边际卧具。此远离处顺修远离,是名随顺宴默。宴谓宴坐,默谓于彼心一境性修瑜伽行。

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

是处安乐出离远离者:自他利品中说: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樊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页2894)其义应知。

巳二、烦恼远离

性薄烦恼,诸盖轻微,粗重羸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心不极为诸恶寻思之所缠扰。

思量自义者:谓三摩地所行境界,说名自义,是自内心所起相故。

辰二、慈愍众生2 巳一、慈俱行

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

巳二、悲俱行

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

辰三、安忍众苦

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13]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

辰四、成就念力

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

于法能受能持能思等者:此显于法闻思所集成念,能正修习瑜伽作意,是故说言成就念力。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寅六、慧种性相3 卯一、征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卯二、释

谓诸菩萨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处境界。

谓诸菩萨成俱生慧等者:宿习资粮所集成慧,名俱生慧。此能悟入一切所知,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如慧品说。(陵本四十三卷五页3492)此应准知。

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

性不顽钝等者:性是利根,名不顽钝。能证所知障净,名不微昧。能达诸法无我,名不愚痴。

遍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

遍于彼彼离放逸处等者:谓生贵家,财宝具足,于诸妙欲耽着受用,名放逸处。思求出离,能见过患,是名有力思择。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丑三、结成胜因

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性粗相。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由诸菩萨所有种性,性与如是功德相应,成就贤善诸白净法。

性与如是功德相应等者:谓菩萨种与六波罗蜜多功德相应,本性应尔、自性应尔、法性应尔,此即显示决定实义。成就身心澄净诸贤善行,及与施等诸白净法,此即显示种性粗相。

是故能与难得最胜不可思议无动无上如来果位为证得因,应正道理,余不应理。

难得最胜至余不应理者:如来果位,要经三无量劫长时积集资粮,方能证得,是名难得。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是名最胜。由五种相及二因缘,当知说名不可思议。由五种相不可思议者,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由二因缘不可思议者,谓离言说义故,及过语言道故,不可思议。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故不可思议。义如决择分说。(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701)摧伏一切外道异论,不为外道异论之所摧伏,是名无动。于所知障得清净故,是名无上。此唯菩萨种性堪能证得,是故说彼为证得因。所余声闻、独觉种性无此堪能,为证得因不应道理。

子五、有染无染别2 丑一、无染位

种性菩萨,乃至未为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与如是白法相应。

丑二、有染位2 寅一、染果3 卯一、标差别

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显现,或于一时生诸恶趣。菩萨虽生诸恶趣中,由种性力,应知与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

卯二、释彼相

谓彼菩萨久处生死,或时时间生诸恶趣,虽暂生彼,速能解脱;虽在恶趣,而不受于猛利苦受,如余有情生恶趣者;虽触微苦,而能发生增上厌离,于生恶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

卯三、结所由

如是等事,皆由种性佛大悲因之所熏发,是故当知,种性菩萨虽[14]生恶趣,然与其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

寅二、染因2 卯一、征

何等名为种性菩萨白法相违四随烦恼?

卯二、释4 辰一、第一随烦恼

谓放逸者,由先串习诸烦恼故,性成猛利、长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

辰二、第二随烦恼

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

是名第二随烦恼性者:此中烦恼,谓诸恶见应知。由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广说乃至我自了知无诸后有。随彼恶见,起邪解行故。

辰三、第三随烦恼

又为尊长、夫主、王[15]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

是名第三随烦恼性者:此中烦恼,谓即散乱。意地决择[16]中说:由散乱所作,意根损坏故。(陵本五十四卷二十一页4380)[17]

辰四、第四随烦恼

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

是名第四随烦恼性者:此中烦恼,谓即拘碍。五拘碍中,说有顾恋其身故。由此能障证出世法,故名拘碍。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七页574)

子六、有障无障别2 丑一、有障位4 寅一、标

又诸菩萨虽具种性,由四因缘,不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寅二、征

何等为四?

寅三、释4 卯一、第一因缘

谓诸菩萨,先未值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为说菩提无颠倒道。如是名为第一因缘。

卯二、第二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于诸菩萨正所学中颠倒修学。如是名为第二因缘。

卯三、第三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而于加行方便慢缓、懈怠、懒惰,不成勇猛、炽然精进。如是名为第三因缘。

卯四、第四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亦于加行勇猛精进,然诸善根犹未成熟,菩提资粮未得圆满,未于长时积习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为第四因缘。

寅四、结

如是菩萨虽有种性,因缘阙故,不能速证无上菩提。

丑二、无障位2 寅一、显自种性

若具因缘,便能速证。

寅二、简无种性

若无种性补特伽罗,虽有一切,一切一切种[18],当知决定不证菩提。

虽有一切一切一切种等者:此中初一切言,谓即前说四种因缘。次一切言,谓无种性一切有情。后一切言,谓无种性有情生于诸界趣中,有多种类差别可得,名一切种。由是假说无种性补特伽罗,纵具一切因缘,然彼一切有情,于彼彼一切种类,当知决定不证菩提。缘起经说: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乃至广说。今此一切一切种,准彼应释。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

癸二、发心持(即发心品)3 子一、辨相2 丑一、别辨五种5 寅一、自性

复次,菩萨最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性。

复次菩萨最初发心等者:发心有二,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此中且说世俗发心,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故。如显扬论说。(显扬论二卷十九页31,490c)此于菩萨五正愿中,依顺次数,说名为初。何等为五?谓发心愿、受生愿、所行愿、正愿、大愿,是名菩萨所有正愿。如下菩提分品中说。(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3657)

寅二、行相

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无上正等菩提者:菩提品中有三差别,如彼应释。(陵本三十八卷一页3097)

能作有情一切义利,

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者:谓诸如来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正行最胜故。此中有情,唯说天人,彼有势力能了其义修正行故。

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者:谓断菩提及智菩提。如菩提品释应知。(陵本三十八卷一页3097)

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19]。

寅三、所缘

又诸菩萨缘[20]大菩提,及缘有情一切义利,发心希求,非无所缘,是故发心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为所缘境。

寅四、功德

又诸菩萨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故,是善、极善,是贤、极贤,是妙、极妙,能违一切有情处所三业恶行功德相应。

殊胜善根为上首故等者:增上义是根义。能除杂染及证清净,是名善根。此复有五,谓信、勤、念、定、慧。超余一切声闻、独觉,名为殊胜。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为善。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是名为贤。成就尸罗,是名为妙。如是后后展转增胜,证得究竟,是名极善、极贤、极妙。如是总显能违一切有情处所三业恶行功德圆满,有此发心,即有此功德;有此功德,即能违逆三业恶行令不现行;由是故名功德相应。

寅五、最胜

又诸菩萨最初发心所起正愿,于余一切希求世间、出世间义妙善正愿,最为第一,最为无上。

最为第一最为无上者:共诸世间善圆满故,名最第一。于所知障得清净故,名最无上。如摄异门分释应知。(陵本八十三卷四页6285)

丑二、结显略义

如是应知最初发心有五种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缘,四者、功德,五者、最胜。

子二、明业2 丑一、别辨四义4 寅一、是趣入摄

又诸菩萨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此据世俗言说道理,是故发心趣入所摄。

预在大乘诸菩萨数等者:谓初发心,即名趣入;堕在大乘名数,然非真实诸菩萨摄。如发心时,起增上意,发誓愿言: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由是宣说此据世俗言说道理。

寅二、菩提根本

又诸菩萨要发心已,方能渐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未发心,是故发心能为无上菩提根本。

寅三、大悲等流

又诸菩萨悲愍一切有苦众生,为欲济拔,发菩提心,是故发心是悲等流。

一切有苦众生者:此约胜义,说诸三界有情皆有生死可得,是名有苦,为诸行苦所随逐故。

寅四、学所依止

又诸菩萨以初发心为所依止、为建立故,普于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切有情义利菩萨学中皆能修学,是故发心是诸菩萨学所依止。

为所依止为建立者:如说大种,于所造色为五种因,谓生、依、立、持、养。云何依因?谓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云何立因?谓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今初发心,望菩萨学为所依止及为建立,义亦如是。谓菩萨学不离发心而修学故,名所依止。及由发心舍与不舍,菩萨学损减、增上,名为建立。

丑二、结显略义

如是应知最初发心是趣入摄、菩提根本、大悲等流、学所依止。

子三、辨类2 丑一、具明二种2 寅一、出其差别2 卯一、总举2 辰一、标名

又诸菩萨最初发心略有二种。一者、永出,二、不永出。

永出不永出者:谓此发心不堕世间,求出世间,故名为出。自发心已,究竟不舍,名为永出。与此相违,名不永出。

辰二、释义

言永出者,谓发心已毕竟随转,无复退还。不永出者,谓发心已不极随转,而复退还。

随转退还者:谓所发心最初剎那,名之为转。相续剎那无变异故,名为随转。若发心已,还复弃舍,名为退还,退堕法故。

卯二、别广2 辰一、标名

此发心退复有二种。一者、究竟,二、不究竟。

辰二、释义

究竟退者,谓一退已,不能复发求菩提心。

退已不能复发求菩提心者:谓有声闻、独觉决定种性者,虽复发心求大菩提,然定不能当证大果,终当弃舍大菩提心,还于自乘而般涅槃。如是种类,名究竟退。

不究竟者,谓退已后,数数更发求菩提心。

退已数数更求发菩提心者:谓唯大乘种性补特伽罗,由种性力,若遇胜缘,虽发心退,然能数数更发心故。

寅二、显缘因力2 卯一、明初发心3 辰一、总标

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

四缘四因四力者:建立义是缘义,顺益义是因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五卷十二页368)即于如是诸因缘中,若令发心坚固不动,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缘转名为力。

辰二、别释3 巳一、四缘2 午一、征

云何四缘?

午二、释4 未一、由见神变

谓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有不思议甚奇希有神变威力,

有不思议甚奇希有神变威力者:神变有三种,谓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如威力品释。(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页3073)如是神变由成所作,名不思议。决择分说: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陵本七十四卷十页5704)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胜于其余、胜诸世间同意所许,故名甚奇希有。

或从可信闻如是事。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说诸佛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名安住者。善修心故,名修行者。

由此见闻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发心缘。

未二、由闻说法

或有一类,虽不见闻如前所说神变威力,而闻宣说依于无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萨藏教,

微妙正法菩萨藏教者:谓于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唯菩萨藏。即于是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无上菩提微妙正法。

闻已深信;

闻已深信者:谓诸菩萨具多胜解,于真实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七页3118)

由闻正法及与深信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二初发心缘。

未三、由住持法

或有一类,虽不听闻如上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

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者:谓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及所余分菩萨藏摄者,是名一切菩萨藏法。若诸有情世间由见浊故,有情多分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故说正法将欲灭没。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于世,能灭无量众生大苦,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

能灭无量众生大苦者:谓如能断金刚般若经说: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如是一切,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说菩萨要依菩萨藏法,得微妙智,方能成办如是不思议事,是故说言能灭无量众生大苦。

由为护持菩萨藏法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

未四、由见难得

或有一类,虽不观见正法欲灭,而于末劫、末世、末时,

末劫末世末时者:谓于尔时正法欲隐,是名末时。于是时中,为显诸行生灭三世差别,是名末世。若复为显彼时久远,假设譬喻计算数量差别,是名末劫。当知此中,时是总称,世是其位,劫是其数,如是差别。

见诸浊恶众生身心,

诸浊恶者:略有五种。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如菩提分品释。(陵本四十四卷十八页3599)于尔所时,一切有情多造恶业,多受恶果,故名为恶。

十随烦恼之所恼乱。

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者:谓诸众生身心为随烦恼之所恼乱有其十相,非谓十种随烦恼也。又复随烦恼名,通说一切本、随烦恼。集论中说: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集论四卷十二页31,677b)又烦恼差别有其多种,倒染心故,名随烦恼。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八卷六页564)

谓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

谓多愚痴等者:痴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痴。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耻,名无惭愧。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由可爱事若变坏时,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此拊膺,故名为苦。身心刚强,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故名粗重。此有十八品类差别,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九卷二页4787)能令身心不寂静转,故名烦恼。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现在前故,故名恶行。不修诸善,不护诸恶,故名放逸。耽着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故名懈怠。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四圣谛生不顺解,故名不信。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浊恶世,于今正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发下劣声闻、独觉菩提心者,尚难可得,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我当应发大菩提心,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于我起菩提愿。由见末劫难得发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缘。

巳二、四因2 午一、征

云何四因?

午二、释2 未一、略标

谓诸菩萨种性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阙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

未二、别辨4 申一、种性具足

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足。

申二、善友摄受2 酉一、总标

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

酉二、别释4 戌一、第一善友具足

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性不愚钝等者:不愚诸法,性是利根,名不愚钝。由与俱生、引发二慧相应,名为聪明。了知诸法自相及分别体,是名黠慧。于实无事,不如一类起增益执;于实有事,不如一类起损减执;是名不堕恶见。

戌二、第二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终不教人行于放逸等者:谓如诸受欲者,乐受诸欲而无喜足,名行放逸。精妙饮食及余资身众具,名放逸具。

戌三、第三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终不教人行于恶行等者:堕恶趣行,名为恶行。毒、火、刀、酒等物,名恶行具。

戌四、第四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所谓终不劝舍大乘,劝修二乘;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21]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等者:此中信、欲、精进、方便,即四瑜伽。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八卷九页2354)受学,谓于一切所应学处。望义差别,或说增上,或说下劣,随应当知。

申三、多起悲心2 酉一、总标

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

酉二、别释2 戌一、由见众苦

谓诸菩萨,虽有十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

于诸众生多起悲心者:此说菩萨于诸有苦众生,多分能起拔苦增上意乐故。

于中恒有众苦可得,非无众苦。

于中恒有众苦可得者:谓有八苦,名为众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如决择分释。(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4933)

或时见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

随遭一苦者:谓于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蕴苦,所余随一故。

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二种俱遭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触对逼切。

或见二种俱遭大苦者:见自及他,名见二种。于八苦中,生、死二苦,名为大苦。五取蕴苦,亦名大苦,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无始流转,故名长时。遍五趣有,故名种种。驰趣无碍,故名猛利。流转相续,故名无间。

戌二、由性仁贤

然此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

性自仁贤者: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是名为仁。远离颦蹙等,是名为贤。

依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

依四境处者:谓如前说,见他、见自、或见自他、或见二种所遭苦事,能为所缘,生起悲心,故名境处。

申四、无诸怯畏2 酉一、总标

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先起悲心,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阙生死大苦

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阙生死大苦者:此中无阙,谓诸菩萨依受生愿,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下从欲界人中,上至色究竟天遍受生故。

难行苦行尚无怯畏,何况小苦。

难行苦行者:谓诸菩萨波罗蜜多及四摄事,各有三种难行之相,是名难行,如下广释。又诸菩萨为求菩提,心能忍受一切事苦。此有八别,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劬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如忍品释。(陵本四十二卷八页3440)

酉二、别释4 戌一、第一因缘

谓诸菩萨性自勇健,堪忍有力,当知是名第一因缘。

性自勇健堪忍有力者:于难行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是名勇健。众苦现前,思择忍受,是名堪忍。心无怯弱,亦无畏惮,故名有力。

戌二、第二因缘

又诸菩萨性自聪敏,能正思惟,具思择力,当知是名第二因缘。

性自聪敏等者:成俱生慧,名性聪敏。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是名能正思惟。遍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是名具思择力。

戌三、第三因缘

又诸菩萨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当知是名第三因缘。

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者:谓于无上正等菩提所应得义,成就净信,具多胜解,谓我堪任定当能得故。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七页3119)

戌四、第四因缘

又诸菩萨于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当知是名第四因缘。

于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者:谓若见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故。

巳三、四力2 午一、征列

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者:如四缘中除第一、二,及四因中除其第二,所余缘因皆自力摄;即彼所除是他力摄。夙习相应,是名因力。现法修习,是加行力。

午二、随释4 未一、第一初发心力

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22]初发心力。

未二、第二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

未三、第三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覩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

未四、第四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者:善士即善友之异名。云何善友?云何亲近?如供养亲近无量品释。(陵本四十四卷六页3560)听闻正法,谛思惟等,如力种性品释。(陵本三十八卷十五页3144)此中等言,等取于法正修应知。

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长时修习种种善法者:谓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有多差别,故名种种。如戒品释。(陵本四十卷三页3242)

辰三、料简2 巳一、无动

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无动。

依上总别四缘四因乃至坚固无动者:谓发心时,四缘、四因,总略宣说,唯有尔所,是名为总。差别宣说,随一所显,是名为别。坚谓坚牢,不可摧伏故。固谓深固,不可倾拔故。言无动者,定趣大菩提故。

巳二、有动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

卯二、令发心退4 辰一、标

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辰二、征

何等为四?

辰三、列

一、种姓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阙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

辰四、例

如是四种心退因缘,与上发心四因相违,广辩其相,如前应知。

丑二、广不退相5 寅一、由不共2 卯一、略标列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不共世间甚希奇法。

不共世间甚希奇法者:谓诸菩萨甚希奇法,不与一切余有情共,是名不共世间。

何等为二?一者、摄诸众生皆为眷属,

摄诸众生皆为眷属者:此说菩萨顿普摄受。谓初发心,摄受一切诸有情界皆为眷属故。如摄受品释。(陵本四十八卷二十六页3897)

二者、摄眷属过所不能染。

卯二、随难释

摄眷属过有其二种。谓于眷属饶益损减、染污违顺。如是二事,菩萨皆无。

谓于眷属饶益损减等者:由诸菩萨得清净忍,于诸众生恒常现前欲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益已损而不益。他则不尔,虽于眷属或时饶益,或复损减,是名第一摄眷属过。又若菩萨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不于徒众或顺、或违起染污心,或益不益。他则不尔,非于一切眷属起利益俱平等之心,故于一切违顺非不令有染污,是名第二摄眷属过。

寅二、由意乐2 卯一、标列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于诸众生发起二种善胜意乐。

二种善胜意乐者:七相怜愍,名善意乐。即此增上有十五种,名胜意乐。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九页3760)今于此中唯说二种,略摄彼相应知。

一者、利益意乐,二者、安乐意乐。

卯二、随释

利益意乐者,谓欲从彼诸不善处,拔济众生,安置善处。安乐意乐者,谓于贫匮无依无怙诸众生所,离染污心,欲与种种饶益乐具。

利益意乐安乐意乐等者:利益安乐有多种类,如自他利品释。(陵本三十五卷十八页2888)此中安置善处,唯说利益种类无有罪相。及于贫匮无依无怙,唯说安乐种类苦对治乐。言贫匮者,谓无资具。言无依者,谓无眷属。言无怙者,谓无救护。菩萨于此有苦诸众生所,能正施与资身众具而作饶益,令息众苦,是名乐具。

寅三、由加行2 卯一、标列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加行。一、意乐加行,二、正行加行。

卯二、随释

意乐加行者,谓即利益安乐意乐日夜增长。正行加行者,谓于日夜能自成熟佛法加行,及于众生随能随力,依前所说意乐加行,起与利益安乐加行。

能自成熟佛法加行者:谓于六波罗蜜多,于福德、智慧资粮,于一切菩提分法,精勤修学,是名加行。此加行满,无间能证烦恼障断、所知障断,是名成熟。此有三喻,如成熟品说。(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页3075)

寅四、由善法2 卯一、出种类2 辰一、举增长门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增长大善法门。一者、自利加行,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二者、利他加行,能脱一切有情众苦。

增长大善法门者:谓于无上菩提所摄一切善法,名大善法。由自、他利二种加行,能令善法增长广大,故名为门。由令趣入,是门义故。

辰二、例余二种

如二增长大善法门,如是二种大善法聚、二种无量大善法藏,当知亦尔。

大善法聚及大善法藏者:积聚资粮义,是此聚义。摄受所学义,是此藏义。

卯二、显殊胜2 辰一、标列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初发心求菩提故,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有二种胜。一者、因胜,二者、果胜。

辰二、释成

谓诸菩萨所摄善法,皆是无上正等菩提能证因故,所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余一切声闻、独觉所摄善法尚为殊胜,何况比余一切有情所摄善法。是故菩萨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因果俱胜。

因胜果胜者:善法即因,由能证故。善法圆满,转名为果,是所证故。当知因果,唯假施设,由此宣说有二种胜。

寅五、由胜利2 卯一、总标列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

即是众生尊重福田者:谓诸众生于此菩萨宜应尊重,生最胜福故。

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亦作一切众生父母者:由彼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依此义说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二者、初发菩提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

卯二、随难释2 辰一、辨8 巳一、守护无害

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

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者:由于轮王生于人中,福德最胜,由如是福所摄持故,得轮王护之所守护。如是守护唯轮王有,名轮王护。菩萨发心,世所珍敬,为诸天人尊重赞叹,故能成就无恼害福。倍胜轮王所得守护,是故说言倍轮王护。

巳二、不感病苦

又此菩萨转受余生,由如是福所摄持故,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者:此说发心菩萨,法尔感得大力具足,有大堪能故。

巳三、无不堪任

于诸众生所作义利,能以身语勇猛而作。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巳四、粗重轻微

菩萨本性住种性时,一切粗重性自微薄;既发心已,所有粗重转复轻微。谓身粗重及心粗重。

谓身粗重及心粗重者:谓无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此复有五,一、沉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十六页5133)此中粗重,谓彼种子。身无堪任不调柔性,名身粗重;心无堪任不调柔性,名心粗重。

巳五、呪句有验

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呪句、明句,菩萨用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呪句明句者:谓余众生所用除灾章句,有此二别。简非菩萨,名余众生。持诵诸呪,是呪句摄。持吠陀论,是明句摄。发心菩萨用此章句,悉令神验,无不验者。菩提分品中说: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五卷十五页3652)由此应知,诸呪章句唯是世间工巧明摄,是故此中说余众生。

巳六、伏遣随惑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愍[23]。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等者:成就六种可爱乐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常令欢喜,是名柔和。遍于怨、亲、等诸有情所,堪忍怨害,是名忍辱。

忿、嫉、谄等诸随烦恼,皆能摧伏,令势微薄;或暂现行,速能除遣。

忿嫉谄等诸随烦恼等者:此约烦恼品类,名随烦恼。忿、嫉是瞋品类。谄是邪见品类。等者,等取覆、恼、憍、害,随其所应品类应知。约彼种子,说能摧伏。约彼现行,说能除遣。由诸菩萨成就柔和,性不恼他,能正对治忿、嫉、覆、恼等随烦恼。又由成就忍辱,能忍他恼;依思择力,能正对治谄随烦恼;由生悲愍,能正对治害随烦恼;依此故说能伏、能遣。摄事分说:若瞋恚缠,能令面貌惨裂愤发,说名为忿。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故名为谄。隐藏众恶,故名为覆。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8)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是名为害。如显扬说。(显扬论一卷八页31,482b)

巳七、现住安乐

随所居止国土城邑,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所作疾疫灾横,未起不起,设起寻灭。

恐怖斗诤饥馑及诸疾疫灾横未起不起等者:此说菩萨与他增上果。有寻有伺地说: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陵本九卷三页645)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巳八、厌苦生悲

又此最初发心菩萨,或于一时生极恶趣那落迦中,多分于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脱。受小苦受,生大厌离;于彼受苦诸众生等,起大悲心。

生极恶趣乃至起大悲心者:此所说相,种性位中,未为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尚得相应,何况发心。

辰二、结

如是一切皆因摄受无恼害福。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能摄受无恼害福,便得领受如是等类众多胜利。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一

癸三、觉分持2 子一、结前生后

如是菩萨既发心已,云何修行诸菩萨行?

子二、摄举纲要2 丑一、总标

略说菩萨若所学处、若如是学、若能修学。

若所学处等者:所应学处,名所学处。如是应学,名如是学。精勤修学,名能修学。下自文中正广宣说,如次应知。

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菩萨行。

丑二、别广3 寅一、所学处2 卯一、标

是诸菩萨于何处学?谓七处学。

卯二、列2 辰一、嗢柁南

云何七处?嗢柁南曰:

自他利实义 威力熟有情 成熟自佛法 第七菩提处

辰二、长行2 巳一、标名

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

巳二、释义5 午一、自利利他处(即自他利品)4 未一、征

云何自利利他处?

未二、列

谓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一、纯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五、因摄自利利他,六、果摄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毕竟自利利他,十、不毕竟自利利他。

未三、释6 申一、纯共自利利他2 酉一、征

云何菩萨纯共自利利他?

酉二、释2 戌一、略标所应

谓诸菩萨,于纯自利利他应知应断,违越不顺菩萨仪故。于其所余应勤修学,不越随顺菩萨仪故。

违越不顺菩萨仪故者:菩萨所受三种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一切,名菩萨仪。障碍不行,是名违越。颠倒而取,是名不顺。

戌二、广列种类4 亥一、纯自利2 天一、列种种5 地一、贪悭财法

此中菩萨于纯自利应知应断者,谓为己[24]乐,求财受用;或为吝法,于佛菩萨所说教法追访受持。

地二、希求染有

或为生天受天快乐,受持禁戒,发勤精进修习定慧;或求世间有染果报,为世财食,恭敬供养诸佛制多。

地三、贪得利养

或贪利养,为利养故,自说种种无有义利不实功德,诳惑于他,招集利养。

地四、贪他供事

或欲贪他作己[25]僮仆,为驱使故,非法摄众,不如正法。矫设方便拔济有情,令于他所免为僮仆,还自摄受为己僮仆;拔济有情令脱系缚,还自拘执成己事业;拔济有情,令于他所解脱种种治罚怖畏,还自慑[26]伏令惧于己。

地五、贪着定乐

若诸菩萨耽着诸定现法乐住,弃舍思惟利众生事。

耽着诸定现法乐住等者:谓不摄受下地白法,由悲愿力还生欲界故。

天二、结所应

当知此等名纯自利。菩萨于是纯自利行应知应断。

亥二、自利共他3 天一、略举事

若诸菩萨或悲为首,或为回向无上菩提,及为生天,于一切时修施、忍等,当知是名自利共他。

及为生天者:为化彼天而受生故。此有多别,如住品说。

天二、翻前相

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余一切与彼相违所有自利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自利共他。

天三、结所应

菩萨于此应勤修学。

亥三、纯利他2 天一、列种种5 地一、邪见行施

此中菩萨于纯利他应知应断者,谓以邪见修行施等。

谓以邪见修行施等者:于施、戒、修诸福业事执为最胜,心为邪见之所覆蔽,此不自利,唯说施等名纯利他。

地二、坏戒说法

以无因见及无果见,毁犯尸罗,远离正行,为他说法。

以无因见及无果见等者:谓若毁犯尸罗,远离正行,此不自利。为他说法,名纯利他。闻所成地说:自不住律仪,而能为他宣说正法,即此类是。

地三、舍色生欲

若诸菩萨于诸静虑善巧回转,已超下地,而更摄受下地白法。谓彼已能安住静虑,由悲愿力舍诸静虑,随其所乐还生欲界。

地四、现变化事

又诸菩萨已得自在,于十方界种种变化,作诸众生种种义利。

地五、作诸佛事

又诸牟尼自事已办,依止如来力、无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于十方无量众生,能作无量大利益事。

天二、结所应2 地一、应知断

当知此等名纯利他。如是所说纯利他行,菩萨于前所说二种应知应断。

地二、应修学

于余所说纯利他行,多应修学。

亥四、利他共自2 天一、随应翻前

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余一切与彼相违所有利他诸菩萨行,当知皆名利他共自。

天二、结所应学

菩萨于此应勤修学。

申二、利益种类自利利他3 酉一、征

云何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

酉二、列

略说应知有五种相。一、无罪相,二、摄受相,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灭相。

酉三、释4 戌一、无罪相

若诸菩萨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或复令他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劝勉[27]、调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无有罪相。

劝勉调伏安置建立者:摄事品说:谓诸菩萨,不信有情,于信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于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悭吝有情,于舍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陵本四十三卷十五页3525)其义应知。劝导赞励,是名劝勉。诃责治罚,是名调伏。令出不善,安置善处,是名安置。令种善根,是名建立。

戌二、摄受相

若诸菩萨能引所有若自若他无染污乐、或众具乐、或住定乐,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能摄受相。

戌三、此他世相2 亥一、广辨2 天一、四句差别2 地一、辨

若诸菩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于他世;或有他世能为利益,非于此世;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为利益;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非利益。

地二、配

如是四种自利利他,于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

于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者:自利利他及与法受四句分别,说有四种,前后配属,如文易知,由是说言随其次第。然非菩萨具此一切,是故说言如应当知。由诸菩萨自利利他,不应说有第四句故。

天二、释四法受

云何名为四种法受?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此四广辩,如经应知。

亥二、总结

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此他世相。

戌四、寂灭相2 亥一、略辨相

若诸菩萨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间涅槃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寂灭略相。

亥二、显最胜

当知此相望余一切,无上最胜。

申三、安乐种类自利利他4 酉一、征起

云何菩萨安乐种类自利利他?

酉二、标列

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何等五乐?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

酉三、随释3 戌一、出五体性5 亥一、因乐

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谓二乐品诸根境界等者:人天二趣诸根境界,乐异熟摄,名二乐品。顺乐受触,依二乐品诸根境界而生,名此为因。又若有业能感现法当来可爱异熟,是名现法当来可爱果业。

亥二、受乐2 天一、明自性

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有能摄益身心受生,名为受乐。

因乐所摄三因缘故者:即前所说诸根境界、顺乐受触、可爱果业,名三因缘。

天二、明差别2 地一、二种2 玄一、标

略说此乐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

玄二、释

无漏乐者,学无学乐。有漏乐者,欲、色、无色三界系乐。

地二、六种2 玄一、标

又此一切三界系乐,随其所应六处别故,有其六种。谓眼触所生,乃至意触所生。

玄二、摄2 黄一、标

如是六种复摄为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

黄二、释

五识相应,名为身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

亥三、苦对治乐

苦[28]对治乐者,谓因寒热饥渴等事,生起非一众多品类种种苦受,由能对治息除寒热饥渴等苦,即于如是苦息灭时,生起乐觉,是则名为苦对治乐。

由能对治息除寒热饥渴等苦者:声闻地说:食能对治诸饥渴苦;衣能对治诸寒热苦;卧具能治诸劳睡苦,及能对治经行住苦;病缘医药能治病苦。(陵本三十三卷五页2683)其类应知。

亥四、受断乐

灭想受定,名受断乐。

亥五、无恼害乐2 天一、标列

无恼害乐,应知略说复有四种。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

天二、随释4 地一、出离乐

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樊[29]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

种种大苦者:谓若居家,摄受妻子、眷属、财谷、珍宝,名种种苦。由是不能勤修正行,出离生死,名为大苦。

地二、远离乐

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

地三、寂静乐

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

地四、菩提乐

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

此乐名为三菩提乐者:声闻、独觉及大菩提,名三菩提应知。

戌二、释得乐名5 亥一、因乐

此中因乐,是乐因故,说名为乐,非自性故。

亥二、受乐

此中受乐,乐自性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

亥三、苦对治乐

苦对治乐,息众苦故、遣众苦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

亥四、受断乐

其受断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30]遣种种苦故,说名为乐。然依胜义,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灭定时,此胜义苦暂时寂静,故名为乐。

亥五、无恼害乐2 天一、三菩提乐

无恼害乐所摄最后三菩提乐,由当来世此胜义苦永寂灭故,于现法中附在所依诸烦恼品一切粗重永寂灭故,说名为乐。

由当来世此胜义苦永寂灭故等者:依无余依及有余依[31]说二寂灭,如文次第配释应知。

天二、出离等乐

诸余所有无恼害乐,于最后乐能随顺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当知亦名无恼害乐。

于最后乐能随顺故等者:如次配释前三种乐应知。

戌三、思择所应2 亥一、泛明道理2 天一、有无利益别

此中菩萨念与众生有利益品所有安乐,终不念与无利益品所有安乐。菩萨于此无利益品所有安乐,以无倒慧如实了知;劝诸众生令悉舍离,随力所能方便削夺。

随力所能方便削夺者:戒品中说: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陵本四十一卷六页3356)如是等类,其义应知。

天二、忧苦喜乐别3 地一、明与夺

若苦所随有利益事,众生于此虽无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忧苦,应授与之。若乐所随无利益事,众生于此虽有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喜乐,应削夺之。

设兼忧苦应授与之者:戒品中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一卷九页3370)翻彼应知此所说义。

地二、释所以

何以故?当知如是善权方便,与兼忧苦有利益事,夺兼喜乐无利益事,令彼众生决定于后得安乐故。

地三、显义意

是故菩萨于诸众生若乐利益,当知义意即乐安乐;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当知义意即与安乐。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乐如果。是故当知,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必与安乐。

亥二、思择五乐2 天一、利他摄2 地一、一向授与

当知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菩萨于此不应思量,于诸众生一向授与,以能饶益及无罪故。

地二、分别所应2 玄一、不应授与

于彼受乐及根尘触所摄因乐,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无益,非所宜者,于诸众生不应授与。

玄二、应授与

若不生染,若性非染,无罪有益,是所宜者,于诸众生即应授与。

天二、自利摄

菩萨于[32]此随自力能,亦应如是修行受学。

亦应如是修行受学者:摄事品说: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三卷十八页3535)其义应知。

酉四、总结

当知是名菩萨利益安乐种类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

[1] 「依止」,大正作「所依止」。

[2] 「加」,磧砂作「於」。

[3] 「懷」,磧砂作「壞」。

[4] 「情」,大正作「請」。

[5] 「罔」,磧砂、陵本作「誷」。

[6] 「珍」,陵本作「真」。

[7] 「罔」,磧砂、陵本作「誷」。

[8] 「十五頁」,披尋記原作「十六頁」。

[9] 「殺」,磧砂、陵本作「煞」。

[10] 「利」,磧砂、大正、陵本作「益」。

[11] 「同」,陵本作「向」。

[12] 「己」,陵本作「已」。

[13] 「殺」,磧砂、陵本作「煞」。

[14] 「雖」,大正作「離」。

[15] 磧砂無「王」字。

[16] 「意地決擇」,披尋記原作「意地」。

[17] 披尋記原無此出處。

[18] 「一切一切一切種」,磧砂作「一切一切種」。

[19] 「相」,磧砂作「初」。

[20] 「緣」,磧砂作「發」。

[21] 「惠」,大正作「慧」。

[22] 「一」,磧砂作「二」。

[23] 「愍」,磧砂、大正、陵本作「惱」。

[24] 「己」,陵本作「已」。

[25] 「己」,陵本作「已」。

[26] 「懾」,磧砂、大正、陵本作「攝」。

[27] 「勉」,磧砂作「免」。

[28] 「苦」,大正作「若」。

[29] 「樊」,磧砂、大正、陵本作「煩」。

[30] 「息」,磧砂作「自」。

[31] 「有餘依」,披尋記原作「有情依」。

[32] 「於」,磧砂作「放」。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