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乙版黄帝内经

《太合》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太合.丙甲》

師言:“‘諸陽化氣(氣火),氣(氣火)動生風。諸陰成形,形鬱寒凝。陽動於上,清輕飛揚,陰靜於下,重濁澄積。濁上清下、為瞋為脹,火(亢)水(卑)、為之飱泄。熱則濕蒸,寒則氣凝。陰陽反作,病有逆從。濕盛菌成、病(病頭水火)極還(病頭丸)生,木癭於傷。土積於濕。火怒於風。水枯於暑。金敗於病(病頭水火)濁,而消在火’”。

故天以陽生而陰長,地以陽殺而陰藏。天地陰陽,乂同則倡。何謂也?陽其和陰,則生氣始動於東南,物茁也。陰其和陽,則蕭殺之氣結於西北,物剝也。陽者西行,至坤而生景。天道陰生,地以陽發呈。物壯則老,碩以謝之也。幹者,巨陽也,風動者也。生戌亥之交,呈極變之首,陽道頹衰者也。坤者,巨陰也,息靜者也。生未申之交,為歸藏之始,陰道塞闔者也。

故陽歸戌位,陰見未宮者,以形物言之也。地中之陽,自九月潛行於下,故地熱之所蘊結也。地中之陰,六月而外現,故濕蘊於長夏,以終乎季秋。謂之身:則陽化動氣,陰化凝形是也。此易之言形者也。

故‘病者,風勝氣,則動。熱勝濕,則脹。瘀勝熱,則腫。燥勝濕,則幹。寒勝熱,則浮。濕勝土,則濡瀉。風勝燥,則澀痛。濕勝火,則鬱。濕勝暑,則癢。風火相勝,攻上。火勝水蒸,不清。寒併於熱,則嗔(月眞)。溫併風,則滿。濕併邪,則厥’。

故‘熱蒸濕鬱,逢冷滯則為之雹。物腐於土,夏逢雨而為之菇。土木瘀濕而薹生。金水逢寒而冰凝’。故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見熱。重熱,則見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是以‘至寒傷形,至熱傷氣。氣傷則疢(稱),形傷則腫’。因見此,先痛而後腫者,乃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形傷氣也。若(髟付)。天道之變化有據,地道嵤驗可證。人為圜周之一物,則合與自然而感應,睹也。

《太合.丙乙》

偉乎天地。知所以師者,酏;其博大之莫測也。

故春者:風從東來,其病在肝。應於頸項,其榮乎上;而疲滯於風也。

應於臟腑,其易怒多夢,肝俞不舒。全身拘緊,筋強肉酸,股內廉痛。失眠腹脹,思緒不竭。胃病口膻,上冒苦辛,膽俞脹困,驚恐莫名。其病在膽,環跳滿,股膝外皮寒徹骨也。

夏者:風從南來,其病在心。應於胸脅胛中,步則喘急,慌弦無力。

應於臟腑,嘭嘭然若搏鼓。睡無眠,慌豁而熱,思緒勿寧。其病在小腸,臍中堅脹。心中煩亂無眠,小指不利。食則膻中爍脹,氣沖蓬(朋口口口)突(肉骨肉)。是夏病也,舌紅而刺痛,火眼狂言。嘻嘻自語,頭眩目幻。有思則言,語稚若童子。

秋者:風從西來,其應在肺。其病缺盆肩髎,其應俠脊。

應於臟腑,氣短悶滿,吸呼運肩而有聲,臉浮目鼓,掌中熱,善太息。留暑重鬱,虛燥傷風。則高熱不息,譫言頻頻,昏迷不醒。傳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氣滿不食。食則雍懣,少腹中隊脹,便血後裂,濕癢不禁。

冬者,風從北來,其病在腎。應於腰股少腹,畏寒而憟。

應於臟腑,生疑而怒,甚則骨蒸勞熱,駭怕莫名。嗜臥性墮,前陰濕癢,乏力肉酥。筋骨酸痛,少腹冷,血寒而瘀,陽道不興。

其先,為北風所奪。則生道塞,精液少寒,血凝紫塊。

人道為邪氣所廢,髒寒經滯,月事不常。應乎膀胱,則小便短數。腹冷脹若倍物,陽馳陰縮,故肢體不伸。故酸甚則癃,斥(堿)甚則閉,鹹蜃則淋。淋者,冬閉邪熱,得春風瘀經,暑則發者也。

長夏者,風回而至,其病在脾。應於膏脊,風濕內蘊。

應於臟腑,則生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畜石水於胰(人肉土)膜,發為濕疹。淫濕少陽,則為消羸煩渴。故脾胰者,得陽和則生,失之則憊。土不納水,則水氣四播,肌裏壅塞則發肥,病(病頭水火)濕成矣。

胃者,盛受之官。四時皆秉,故四季邪氣所迫則中滿不消,思欲所害,則飲食乏味。傳之於脾膜,則噫氣上逆,腹肚鬱結,而心下痞悶。足膝少力,蹺腿腹痛。

其索之,則發於上,其病頭項;故癢屑風疹,不可俯仰者,春病也。

胸間隱痛,血脈不調。結癳病(病頭水火)痞,營運受制,則夏病也。

氣懣憋脹,哮喘傷勞。肩痛連臂,氣浮手脹者,秋病也。

四肢厥逆,風痛骨痹,精寒經冷,化生不能者,冬病也。

洞泄寒中,結水停逆,疔瘡毒疹者,長夏病也。

由是也,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勝則無恙,不及則病也。

《太合.丙丙》

逆春氣之病,則上刑於心;而克於肺,是為幹嗌纏涎。其思憂傷亟脾則胃氣上逆,咽幹吭,勝則怒火振動,賁隘結疝。春病,胃之不足也。

逆夏氣之為病,則醺然結肝,病(病頭水火)濕鬱乎脾腸,腹膨而大。頸項不支,多夢,頭眩。津液粘幹,血鬱而窒。夏病,膀肊之乏也。

逆秋氣之為病,則五內憋脹。血縮營澀,紫白(病頭亶)(病頭悉)。勝,則癤癳鬱結胸腹股肱,血病不治。秋病,膽之不足也。

逆冬氣之為病,則心血不支,少眠多驚疑,手足燥熱,宗(中八八)脊易形,骨痿結瘀,其血不營。冬病,腸之乏也。

逆長夏之為病,則心性偏乎沮激,孤獨寡交,瘦削多食,思妄幻想,白濁溺淋,淫滯不竭,陰痿不收,失禁腋臭,甚則不生。長夏病,膋膜之不利也。

所謂逆者,是為春病脾肺,夏病腎肝,秋病心脾,冬病肺心,長夏肝腎者也。天地相交,四時應化。生長收斂藏,此常也。

人則,有所不同。氣質之強弱,心志之變化,則應四序而發病。生之,豈有皆應時而不亂者耶!故曰:“良工知常”。夫天地之氣應人,其各有太過不及之度,強弱虛實之變也。

天有四時,應之為生長收藏。地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之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攝生者,喜怒弗關乎情,而不傷其氣。故無怒以養陰,無喜以陽密。寒暑不違,恒自然,而不傷其形’。故“寒勿侵於形,而氣自和,暑勿爍於營,而髒自葆”。

《太合.丙丁》

經曰:東方青色,其時春。其氣通肝,開竅於目。其(木)精之生氣,歸於肝膽。其類火,其味酸。其幹甲乙。其類艸木。其畜龍雉。其食為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其發病也,是為驚駭。其氣在頭,其音角,其數八。肝之陰者養乎筋,其臭臊。

故東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變。在地為運化,化生五味。道變生智,玄極生神。神在天為陽和,動氣,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聲為呼,在動為握,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猶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是故肝病,則上幹清陽。營血濁怒,經筋受制。膽病,則胃氣制。陽和受幹,則頸項胛中痛。

南方赤色、其時夏。通氣於心,開竅於耳。其(火)精之生氣,歸於心腸。其類火,其味苦。其幹丙丁。其類營榮。其畜馬羊。其食為穀黍。其應四時,上為惑星。其發病也,為腦為脈。其氣在胸,其音征,其數七。其臭焦。

故南生熱,熱生營。營生火,火生焦。焦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道度,在人為德性。德性生懇,道度生意。意在天為污垢,飛塵,在地為土。在體為皮,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其變動為憂。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是故心病則營血不運,軀體不用,舌本強。胸中少氣(氣火)焦滿。少腹繞臍爍痛,頭病面青,目無光,唇紫灰。其火爍金,喘息不止。

中央黃色,其時長夏。通氣於脾,開竅於口。其(土)精之生氣,歸於脾胃。其病在舌,其味甘,其類土。其幹戊己。其類生氣。其畜兕牛。其食為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發病也,為燥為渴。其氣在中,其食在肉。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長夏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酸猶過甘。脾生肉,肉生肺。脾主鼻;其在天為氣,在人為意欲。意欲生勤,大氣生憂。憂在天為陰,為沉,在氣為金。在地為生化,化生五臭。在體為皮,在聲為嗌,在志為樂,其變勤為哀。

是以知脾病則肌肉壅腫,瘀之所病耳;不及則肌理尖削,食多榮少也。故脾之敗也,其病消水癉渴。脾不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西方白色,其時秋。通氣於肺,開竅於鼻。其(金)精之生氣,歸於肺大腸。病在肩背。其類金,其味辛,其幹庚辛,其畜雞猴。其殼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病在皮毛。其音商,其臭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味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志。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於憂,熱傷皮毛,寒猶勝熱。

是故肺病,則皮焦毛枯,背如重負,少氣喘咳,皮屑飛揚,皮若當風,寒熱往來。

北方黑色,通於腎。開竅二陰,其(水)精之生氣,歸於於腎膀肊胱。故其病腰腹足踝。其類水,其味鹹。其幹壬癸。其畜豕,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其發病也,在志與骨。其氣在汁液,其食在腸。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冬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憟,在志為恐,恐傷腎,思過於恐。寒傷血,燥勝於寒。鹹太過則傷血,甘太過猶勝於鹹。

是故腎傷則腹膨身腫,二便不利。以石,風,寒,濕,燥水別之。不及則小便頻數而少,畏寒不振,陽道不興。

《太合.丙戊》

是言:《經》者,先聖之遺秘也。醫道之巨(矩)模也。掘生道自然之常,以言衛生養命之本,非無稽也。天地為人之輜舍,宴存其中。焉有不相呼吸,對應者哉?故言陰甚,則身熱而腠理閉,喘麤為之挽仰。汗不出則熱畜,齒酸口幹,煩冤腹滿者,不治。

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數寒而憟,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能夏不能冬,陰勝之變也。病之臨、形不可支也。勝者,相勝也。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不行則病。熱生火,火化動氣,勝則為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故四時為氣,四序為龍,葆和為瑞,逆傷為災。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成衰。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起居癩散,榮華稍過,發須斑白。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經》曰:知七惑之弊而避之。用八益之利而益之。則衰老遠,而身強。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智者察同,自然體用。愚者察異,力意不及。自然之道,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故侯王之食,養老有餘,而少小不足者,何也?因其營之太過,而傷形。形傷,則髒氣(氣火)石,石則欲甚而泄之,憊而亡矣。

《太合.丙己》

“同氣相求,相比以溜。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氣味有宿,質化氣(氣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為氣。氣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堿)變。本初之味,斂乎縱而功收澀。鹹化之氣,通於血而榮乎髒。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氣,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氣,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氣,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氣,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氣,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氣。鹹化之氣,則榮乎肌裏,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氣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氣,塡中補虛而發熱。鹹化之氣,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氣,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氣,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氣,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氣,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氣,利乎髒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氣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氣。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氣是也。

故知食之不及,則五內虛,六陽憊。食之太過,則五內壅,而六陽滿。觀五行、五種、五類之變化,知機則活。用天地六合之微奧,調以先機。酏治之濟人,若非明白三才之奧,焉可為佳?

斯道也,非大智慧而莫近。故見利妄義者難明;非仁心濟利者難知。故聖道唯孤,知者稀幾也。是以習道若水之與物,徹透自識。持德似撅愚之有物,富貴而不移,則聖道傳矣。

《太合.丙庚》

夫五味之營給,適,則當養。不及,則削。太過,則病有餘。有餘之害,烈也。故五宮六陽,其變化無多。五味傳鹹之應化,呈象不一。

何謂也?人,有五行之不同。物,有五色之偏易。食,有五味之獨勝。嗜,有五類之各別。是以五行化氣,各有所歸。五質之易變,各有所給。五味之所歸,各有所化。嗜之則偏勝,好之則偏積。

故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

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

嗜甘者,質斥(鹸)而髒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

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氣,然辛太過,則肝鬱氣亢,而心脾同病。

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氣虛,然嗜堿太過,則癃,血瘀骨削。

是故五味之營也,益不及而剝太過。此所需之神自明也。

故言虛者:虛散而不聚也。不聚,故為之虛矣。言實者:結而不宣散也,不宣散,故為之實矣。故言虛實者,非有無也,乃聚散之失度也。

且夫五方之域,榮枯燥濕別之。其質地氣候之異,造物不一,陰陽虛實之變,作而繁衍。寒熱風燥濕之別,近質而化。故病分五行生克,治分五質五味之辨,投其所喜,用則滯閉洞開。嗟夫,精微智志者、有餘。喜功好大者、不足;聖人之道危矣。

《太合.丙辛》

神,之色混黃。氣,之色太素。精,之色玄白。

神,之宮在心;其闕在首,其開竅在目。其養太無,其生太虛,其精太靈。其神太眞,其氣太極,其眞太初。

故神之精存乎膋覽,神之靈鍾乎血髓。神者:心之華也。其性虛極,不可為用。

是故思慮耗之,怒火移之,憂疑散之。

氣,之宮在肺腸;其闕關元膻中,其開竅於鼻。其養在脾,其生在心,其精太元。其神太玄,其氣太乙,其眞太樸。

故氣之神存乎丹田,氣之靈居乎神庭,氣者:肺之華也,肝之精也,其性至清,莫可亂之。

是故憂思滯之,悲泣散之,急怒移之。

精,之宮在牝腎;其闕在頭,其開竅於前陰。其養在肺,其生在脾,其精太華。其神太貞,其氣太始,其貞太清。

故精之神居於首,精之靈守於命門。精者,腎之華也,肝之資也,肺之精也,其性至淫,莫可擾之,擾之則亂,散之則移,移之則病。

因是也,葆和五內,以養其陽,奉養六陽,以衛其眞。眞者,精氣神之謂也,不可不固,以命曰三玄。故三玄和固而精力盛,形不衰,軀體眞合。

《太合.丙壬》

師顥曰:望氣,而知神。神不衰而可愈,神不竭而可治。

望神,而知精。精氣勝雖,危而安;勞竭雖安,則難愈。

天之精者,神也。地之精者,氣也。人之精者,津液也。

天以其神而生精,精生氣。地以其氣而生神,神生精。人以其資而生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氣。此三者不可拮据,故三而一,一而三者,生資之本,性命之根源也。

五行五臟,各有所營。

肝屬木,其數八。木以水為母,水一也,故肝有十八營。營以十八物,非物不用。養之太過,則木氣壅以致病,肋脹腹臌者死。

心屬火,其數七。火以木為母,木三也,故心有二十有一營。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生。養之太過,則火鬱而滯,經脈不通,氣結而臍腹痛者死。

脾屬土,其數五。土以火為母,火二也。故脾以一十而營。營以一十之物,非物不化。故養之太過,則土氣壅塞,脾土不運,消中甘渴嗝氣,食不下咽者死。

肺屬金,金數九。金以土為母,土數五,故肺以四十有五營。(去節二十四氣)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故養之太過而內氣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

腎屬水,水數七。水以金為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氣上逆者死。

故髒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氣絕而髒氣(氣火)有餘者浮腫。痭脹而氣短澀者,髒受制之氣衰也。髒氣(氣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氣不足是也。

《太合.丙癸》

夫陰陽之在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其本無形,而形歸所器矣。氣血之亦複如是。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陰不足,則厭氣留之。故天降精氣(氣火)之施化,為陽為天。地布和氣以成形,為陰為地。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為其神明晰辨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萬物得之以榮息。而我用之以治其病,以葆人生。以物之用,而和服其常,以給其不足。非我異於人也,以微覽也。天地陰陽,如圜無端,周而復始矣。

天之氣,通乎芒(朋日日日)嗌。地之氣,通於膻中。動氣通肝,雷氣通心,穀氣通於脾陽,雨氣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為山,陽為川,腸胃為水穀之海。九竅為葆營形氣之囪,水注之戶。故陽之汗,以雨類之。陽之氣,以風名之,暴烈之氣象雷,逆上之氣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眞氣既傷,則災害至矣。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喻流光。

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既生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其次治其五臟,治五臟者,生死過半矣。

《太合.丙子》

經雲:病勢已成,治之,可得半愈一。然,初成者獲愈。固入者,伐形。透裏者,伐骨。先侵傷膚,不治則乘陽,陽傷而注於髒。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之腑。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腸輿膽也。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故也。

故善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察太過不及,而補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別五行,分五域,而案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份。聞其息,聽者聲,而知其所苦。觀權(思刀)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故脈者;春之風也,柔和而中弦。夏之風也,洪弱而昭和。秋之風也一,肅殺,浮毛如羽而清和。冬之風也,淩烈,散而沉石,中下見而靈活;此四時平脈也。

案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濇。察三才,而辨強弱大小。辨緊數促急激薄之象,生死立判。分強洪鼓擊實牢之動,眞假自明。察查濡芤細散微耎之眞假,溯及遲緩長短結帶之是非。

故肝之脈曰脫,其無至若遁刀之責責。

肺之脈曰毛,其無根若摩麻,毛之浮波。

心之脈曰揣,其若索之去,傳豆於器。

腎之脈曰擊,如指彈石,辟辟搏絕。

脾之脈曰漏,乍陳乍數,屋漏雀啄。

故曰將亡之脈,生氣絕而不活。見其系,而不見及氣。見其動,而不見其韌者是也。

《太合.丙醜》

望而知生死,色見於外也。診脈而洞其機,無誤則無失。故病之始,刺之而已。盛,則得衰而已。故病盛,取之而傷眞氣,輕則發揚而邪去。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氣火)。精不足者,輔之以味。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氣(氣火)盛形衰,用陰濁之性,以培其根。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泄之。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案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審陰陽、以別剛柔,判強弱、乃知益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氣實、則導而引之。血實、則決而疏之。引領歸正,安活本位,此治之道也。然治必通察辨,察辨勿過於色脈。逆從表裏,虛實陰陽。雌雄強弱之道,存之於心。心存於精,精存於誠。誠存於眞,眞存於一。存於一者,是謂得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