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春秋繁露译注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本篇主要议论养生之道。董仲舒从谈论天地之道开始,认为万物都是在天地、阴阳的中和之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中与和是天地的常道,也是万物生长的常道。人的养生之道应该效法天地的这种中和之道,做到外无贪欲,内心安宁,在饮食、住房等日常生活方面保持适度。因为天地、阴阳、人物同属一气,所以养生之道的关键就在于养气之道,使人体内的气旺盛且有条理,这样就会保证身体健康、寿命长。董仲舒根据中和、养气等养生之道,具体说明了人应该根据天时和身体状况有节制地行房事,随季节变化而注意穿衣、饮食的卫生保健。在文末,董仲舒还论述了养生之道、天赋本质与人的寿命长短的关系,认为人的天赋本质是人的生命、寿命的根基,它决定了人的寿命的大致限度,但是天赋本质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在另一方面,人应该发挥自身的有为之道,注意养生,使天赋本质得到完全的展开,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天有两和(1),以成二中(2),岁立其中,用之无穷(3)。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4);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上(5)。其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6);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7)。然则天地之美恶在(8)?两和之处(9),二中之所来归(10),而遂其为也(11)。是故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养长。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12),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13)。”此非中和之谓与?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14)。

【注释】

(1) 两和:指春分、秋分。春分为东方之和,为二月;秋分为西方之和,为八月。

(2) 二中:指夏至、冬至。夏至为南方之中,为五月;冬至为北方之中,为十一月。

(3) “岁立其中”二句:指每一年中都有两和、二中,年年循环不穷。

(4) “是北方之中用合阴”二句:北方之中指冬至,为十一月,此时阴气盛极而阳气初生,二气相合使物产生。

(5) “南方之中用合阳”二句:南方之中指夏至,为五月,此时阳气盛极而阴气初生,二气相合使物成长。

(6) 中春:春之中,即春分。

(7) 中秋:秋之中,即秋分。

(8) 恶(wu)在:在哪里。恶,哪里、怎么。

(9) 两和之处:指春分、秋分。

(10) 二中之所来归:二中指冬至、夏至,冬至阳气初生后渐盛,由北向东,渐至春分,使万物生长;夏至阴气初生后渐盛,由南向西,渐至秋分,使万物长成。

(11) 遂其为:完成它的作为。

(12) 达:常,通行不变。

(13) “不刚不柔”二句:所引诗文源自《诗经·商颂·长发》:“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竞,逐。不竞,不与人争前后。絿,急。优优,合适、宽裕。遒,聚集。曾宇康《春秋繁露义证补》云:“此为《商颂·长发篇》文,惟‘布’作‘敷’。《左》成二年及昭二十年《传》、《家语·正论篇》、《后汉书·陈宠列传》、《文选》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并引作‘布’,与此文同。”《毛诗》作“敷”,《齐诗》作“布”,是一差别,大意相通。

(14) 极命:尽其天年。极,尽。

【译文】

遵循天道来保养身体,叫做有道。天有东方与西方两种和,而形成北方与南方两个中,每一年中都包含有这两和、两中,年年循环无尽。因此北方的中——冬至,阳气初生而跟阴气相合,万物在地下开始萌动;南方的中——夏至,阴气初生而跟阳气相合,万物在地上长得很好。在地下萌动的,得不到东方的和就不能生成,东方的和就是春分;在地上成长的,得不到西方的和就不能成熟,西方的和就是秋分。那么天地的美妙在哪里呢?两个和所在的地方,正是两个中所要趋向的地方,从而完成它们的作为。所以万物在东方生长而在西方成熟,东方的和能生育万物,最初源自北方的初生阳气;西方的和能使万物成熟,依赖于南方的阳气使万物滋长。北方阳气兴起,如果不到达东方的相和之处,万物就不能生长;南方阳气滋长万物,如果不到达西方的相和之处,万物就不能成熟。万物都在相和的地方成熟,生长之处也要相和;万物都从中正的地方开始生长,生长到极点后一定也终结在中正之处。所谓中,是天地的终结和开始;而所谓和,是天地的生长和成熟。德没有比和更大的,道没有比中更正的。中与和是天下最好的常理,也是圣人所要遵循的。《诗经》上说:“不刚强也不柔弱,施行政治很温和。”这不就是说的中和吗?所以能用中和来治理天下的人,他的德行一定非常完善;能用中和来保养身体的人,他的寿命一定很长。

男女之法,法阴与阳(1)。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一俱盛(2),终岁而乃再合(3)。天地久节(4),以此为常。是故先法之内矣,养身以全,使男子不坚牡(5),不家室(6);阴不极盛,不相接(7)。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8),此天地之道也。

【注释】

(1) “男女之法”二句:男为阳,女为阴,男女的关系效法阴阳的关系。阴阳在四时中,夏为阳,冬为阴。中夏指夏至日,中冬指冬至日。冬至阴盛,阳起;夏至阳盛,阴起。法,效法。

(2) 十月而一俱盛:一年之中阴盛一次,阳盛一次,都有一次处于盛的状态。

(3) 终岁而乃再合:指一年中阴阳二气的两次和合。冬至与夏至,阴盛而阳起,阳盛而阴起,一次夏至合于南方(前),一次冬至合于北方(后)。本书《天道无二篇》中的“夏交于前,冬交于后”以及下文所谓“阴阳之会,冬合北方,夏合南方”,皆是此意。

(4) 节:节律。

(5) 不坚牡:男人没有发育成熟。牡,雄性、男性。

(6) 不家室:不娶妻成家。

(7) 不相接:不相交媾(gòu)。

(8) 寿考无忒(tè):寿命很长而没有减损。考,老、年纪大。忒,差错。

【译文】

男女关系的法度,应效法阴气和阳气。阳气从北方兴起,到南方而旺盛,旺盛到极点就跟阴气相合;阴气从夏至兴起,到冬至而旺盛,旺盛到极点就跟阳气相合。不旺盛就不相合。一年当中阳气和阴气都有一次达到极盛,所以在一年之中阴、阳二气有两次交合。天地的节律,以这个作为不变的法度。因此先在内部效法它,保养身体以保全天赋的性命,男子没有发育成熟,就不要娶妻成家;女子没有发育成熟,就不和男人交媾。如此就能使身体中的精气不容易衰竭而身体健康安固,寿命很长而没有减损,这就是天地之道。

天气先盛牡而后施精,故其精固;地气盛牝而后化(1),故其化良。是故阴阳之会,冬合北方,而物动于下;夏合南方,而物动于上。上下之大动,皆在日至之后(2)。为寒,则凝在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气之精至于是。故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是故惟天地之气而精,出入无形,而物莫不应,贵之至也(3)。君子法乎其所贵。

【注释】

(1) 牝(pì):雌性、女性。化,化生、生育。

(2) 日至:冬至,夏至。

(3) 贵:苏本作“实”,惠栋校作“贵”,钟肇鹏校释本从之。通观上下之文意,惠校及钟本是,今据改。

【译文】

天气先使阳刚雄性旺盛后方才施发出精气,所以这种精气牢固;地气使阴柔雌性旺盛后方才生育,所以生育良好。因此阴阳二气相合,冬天在北方会合,而万物在地下萌动;夏天在南方会合,而万物在地上生长。万物在地上地下大活动,都是在冬至或夏至之后。天气寒冷时,会使水凝结成冰而把大地冻裂;天气炎热时,就会烤焦沙砾并晒烂石头。气的精纯竟达到了这种程度。因此天地化生万物,春气是滋生的气,而使百物都生育出来;夏气是培养的气,而使百物都成长起来;秋气是肃杀的气,而使百物都死亡;冬气是收敛的气,而使百物都隐藏起来。所以天地的气是精纯的,出入没有形迹,而百物没有不与之相感应的,是极其尊贵的。君子效法尊贵的天地精气。

天地之阴阳当男女(1),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天地之经(2),至东方之中(3),而所生大养;至西方之中(4),而所养大成。一岁四起业(5),而必于中(6)。中之所为,而必就于和(7)。故曰和其要也(8)。和者,天之正也(9),阴阳之平也(10),其气最良(11)。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泰也(12)。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13);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14)。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15)。日月之所至而却也(16)。长短之隆(17),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18),兼和与不和(19),中与不中,而时用之,尽以为功(20)。是故时无不时者(21),天地之道也。顺天之道,节者(22),天之制也;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23),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2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也。”谓行必终礼(25),而心自喜,常以阳得生其意也(26)。公孙之《养气》曰(27):“里藏泰实则气不通(28),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滞(29),泰劳则气不入(30),泰佚则气宛至(31),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32)。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33)。故君子怒则反中(34),而自说以和(35);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

【注释】

(1) 当:相当,相匹配。

(2) 经:常,常道,通行不变的道理。

(3) 东方之中:春分。

(4) 西方之中:秋分。

(5) 一岁四起业:天气变化在一年中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种事功。

(6) 于:合于。中,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7) 就:相就,归趋。和,指春分、秋分。阴阳平衡为和。

(8) 要:要领,关键。

(9) 正:正道,常理。

(10) 平:均衡。

(11) 其气最良:阴阳平衡的气是最好的气,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

(12) 天地之泰:天地的根本要道。泰,苏本误作“奉”,钟肇鹏校释本据杨树达之说校正作“泰”,当是,今从之。泰,太极、中正。

(13) “是故阳之行”三句:阳气产生于北方,冬至日,最盛于南方,夏至日。

(14) “阴之行”三句:阴气产生于南方,夏至日,最盛于北方,冬至日。

(15) 太极:最高处,最高境界。极,本指房屋最高的栋梁,引申为极顶的意思。

(16) 却:退却,回转。

(17) 隆:高处,极顶。

(18) 制:法度。

(19) 兼:包容,包含。

(20) 尽:全。

(21) 时无不时者:适时而不失时。

(22) 节者:节律,法度、秩序。

(23) 举:全,尽。

(24) 孟子曰:下引文见《孟子·公孙丑上》。

(25) 终礼:止于礼义之中,即符合礼义之意。终,止。

(26) 阳得:同“阳德”,即阳刚之气。

(27) 公孙:指公孙尼子,传为孔子的学生。

(28) 里藏(zàng)泰实:人的内脏太实。藏,通“脏”。泰,通“太”。

(29) “热胜则气耗”二句:热胜则精气消耗多,寒胜则气郁积不畅。胜,通“盛”,在人体中偏胜。寒、热是八纲之一对。苏本、卢本此二句作“热胜则气□,寒胜则气□”,两句各阙一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说法,根据上下文义似可补“寒”、“热”二字,成为“热胜则气寒,寒胜则气热”。《诸子菁华录》本作“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寡”。钟肇鹏校释本综合据文义补“耗”、“滞”二字。综观诸家之说,钟本于义为长,今据补。

(30) 泰劳则气不入:古人以为人太劳累,肺活动快,出气多而纳气少,所以叫气不入。

(31) 泰佚(yì)则气宛(wǎn)至:太安逸了则体内的气就会阻滞不通畅。佚,安逸。宛,通“郁”,郁结。至,通“窒”,阻塞不通。郁窒,人懒散时气郁积不通畅。

(32) 慑(shè):恐惧,丧气。

(33) “凡此十者”三句:中,不偏不倚。和,阴阳平衡。中和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最好条件,太劳累,过闲逸,对身体健康不利,适当活动是生命所需要的。阴阳虚实寒热,是中医强调平衡的,有所偏就容易患病。另外,中医重视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因此七情过度,喜怒忧惧都会破坏平衡,不利于养身。

(34) 反:通“返”,回到。

(35) 说(yuè):同“悦”,喜欢、高兴。

【译文】

天地的阴阳和人类的男女相当,人类的男女也相当于阴阳。阴阳也可以称为男女,男女也可以称为阴阳。天地的常道,到了春分,所生的万物完全长出;到了秋分,所养育的万物完全成熟。天气变化在一年当中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种事功,而这些一定要合乎中。中的作为,一定要归于和。因此说和是天地之道的核心。所谓和,就是指的天地的正道,阴阳二气的平衡,和气是最好的气。万物的生长,实际上是选择和的条件,是得到了天地最根本的道。天地之道,虽然有不和谐的方面,最后必然会归于和谐,这样它的作为才会有功效;虽然有不符合中的,最后必然会落实在中上,这样它的作为才不会有过失。因此阳气的运行,从北方的冬至开始,终止于南方的夏至;阴气的运行,从南方的夏至开始,终止于北方的冬至。阴阳二气的运行路线不同,它们的旺盛,都终止在中上;它们的起点,也都落实在中上。所谓中,是天地的最高境界。日月运行到这里就又返回运行。运行长短的极限,也不能超过中。这是天地的法度,兼容和与不和,中与不中,到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就全都有了功效。因此说天适时而不失时,这就是天地之道。顺应天之道,有节律,是天的规则;阳气,是天的宽缓之气;阴气,是天的急迫之气;中,是天的运用;和,是天的功效。所有天地之道中,和气是最美好的,因此万物的生长都是重视气并接受气的滋养。孟子说:“我是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的。”说的是行为必须最终归到礼上,而心理上感到喜悦,经常以阳刚之德生发心意。公孙尼子《养气》说:“人的内脏太实则气就不通畅,内脏太虚则气就不充足,热太盛则精气就消耗多,寒太盛则气就郁积不通畅,太劳累则气就难进入体内,太安逸则体内的气就会阻滞不通畅,发怒时则气高扬,高兴时则气分散,忧愁时则气发狂,恐惧时则气沮丧。大凡这十种情况,都是损害气的,都是由于不符合中和导致的。因此君子发怒就要返回到中,并用和来协调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愉悦的状态;喜悦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用诚正来收敛自己的喜悦以返归中;忧愁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以此来舒缓自己心中的纠结状态;恐惧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用精神的力量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可以不返回到中的情况就是这样。

故君子道至,气则华而上(1)。凡气从心,心,气之君(2),何为而气不随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3)。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4),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5),是其且多且治(6)。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不冰(7);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8),是故气四越(9)。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气苟不治,虽满必虚(10)。是故君子养而和之,节而法之(11),去其群泰(12),取其众和。高台多阳(13),广室多阴(14),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注释】

(1) 气则华而上:指养生有道的人,他的气向上升华。

(2) “凡气从心”三句:心即精神,气指体内生理活动。心与气的关系:心是君(主宰者),气随着心而动。精神(心)对体内生理(气)起引导作用。

(3) “是以天下之道者”二句:天下养生之道,都说内心是本。

(4) “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三句:《论语·雍也》载:孔子说“仁者寿”。仁人的心“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没有不正当的欲望,也没有不合理公正的想法,所以长寿。

(5) 天地之美:指时令食物。

(6) 是其且多且治:他的内气充足而且有条理。是,这样。其,指代气。且多且治,指气充足而且有条理。

(7) 食不冰:各本皆脱“不”字,今据钟肇鹏校释本补。冰,当作“凝”字为是。食不凝,指吃东西不凝滞。

(8) 末:身体的末端,指四肢。

(9) 越:散发,流动。

(10) “气苟不治”二句:苏本作“苟不治,虽满不虚”,卢文弨校曰:“案此七字疑有误,或当作‘气苟不治,虽满必虚’。”卢校是,钟肇鹏校释本据补,今从之。

(11) 节而法之:指调节内气而使之有条理、有法度。节,调节。法,有法度。

(12) 泰:过分,过甚。

(13) 高台多阳:地基太高而多阳气。台,指地基。

(14) 广室多阴:居室广大而多阴气。多阳气与多阴气都远离天地之和气,不利于人的生活保养。这是批评富贵人家讲究排场的奢侈生活。

【译文】

因此修养有道的君子,气由下升华而上。气服从心的调节,所谓心,是气的主宰,心想做什么气能不顺从吗?所以天下养生有道的人,都说内心是根本。有仁德的人之所以大多长寿,其原因是不贪求外物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地间美好的时令物品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因此他的内气充沛且有条理。鹤之所以长寿,其原因在于它体中没有郁结之气,所以吃东西不凝滞;猿之所以长寿,其原因在于它喜好伸展四肢,所以体中之气向四肢发散。天的气时常向下流到地面,所以有道的人也常常导引体内之气到脚上去;天的气经常运动而不停滞,所以有道的人不使气在体内郁结。如果体内之气得不到调治,那么即使气很多也是虚弱的。所以君子保养体内之气并使之和顺,调节内气并使之有条理、有法度,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而采取和谐的东西。高大的地基就多阳气,宽广的房屋就多阴气,这都远离了天地的和谐之道,所以圣人不建造高楼大厦,房屋规模适中就行了。

法人八尺(1),四尺其中也。宫者,中央之音也;甘者,中央之味也;四尺者,中央之制也。是故三王之礼,味皆尚甘,声皆尚和。处其身,所以常自渐于天地之道(2)。其道同类,一气之辨也(3)。法天者,乃法人之辨。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4),冰泮而杀止(5)。与阴俱近,与阳俱远也。天地之气,不致盛满(6),不交阴阳。是故君子甚爱气而游于房以体天也(7)。气不伤于以盛通(8),而伤于不时、天并(9)。不与阴阳俱往来,谓之不时;恣其欲而不顾天数(10),谓之天并。君子治身不敢违天,是故新牡十日而一游于房(11),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以月当新牡之日。而上与天地同节矣,此其大略也。然而其要皆期于不极盛不相遇,疏春而旷夏(12),谓不远天地之数。

【注释】

(1) 法人:标准的人。

(2) 渐:浸润。

(3) 辨:通“办”,治理。

(4) 迎女:娶新妇。

(5) 冰泮(pàn)而杀(shài)止:到冰融化时停止活动。泮,溶解、分离。杀,减少。杀止,旧本并作“杀内”,苏舆注:“‘杀内’当为‘杀止’。”苏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通典》、《北堂书钞》等旧籍所引《春秋繁露》之文校正为“杀止”,今从之。

(6) 致:到达。

(7) 游于房:男女交媾。

(8) 通:男女交接。

(9) 并(bing):通“摒”,摒弃。

(10) 天数:天理,常道。

(11) 新牡:新婚男性,年轻力壮的男人。

(12) 疏春而旷夏:春季的时候行房事次数要少而夏季间隔时间要更长一些。疏,稀疏。旷,历时久远,时间间隔长,这里指行房事时间间隔得较长。疏、旷相比较,疏的时间间隔短,而旷的时间间隔更长一些。

【译文】

标准的人身高八尺,四尺是八尺的中间。所谓宫调,是中央的声音;所谓甘甜,是中央的滋味;所谓四尺,是中央的标准。因此三王的礼仪,滋味都崇尚甘甜,声音都崇尚和谐。处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所以自己常常自然地就和天地之道相符合。天道和人道是同类的,都是治理自然之气。效法天道,也就是效法人自身的治理之道。天道的运行,趋向秋季和冬季时则阴气就到来,趋向春季和夏季时则阴气就离去。所以古代的人在霜降的时候迎娶新妇,到冰融化时就停止这样的活动。这就是与阴气相接近,与阳气相疏远。天地的气,不到旺盛丰盈的时候,那么阴阳就不会相交。所以君子爱惜自己的精气而行房事时体会天意。人的精气不会因丰盛的时候相交接而损伤,倒是会受到不适时、背离天意的交接的伤害。不和阴阳之气的运行相配合而行动,这就叫做不适时;放纵自己的欲望而违背天理,这就叫做被天所抛弃。君子保养身体而不敢违背天道,所以新婚的健壮青年十天行房事一次,中年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比青年人加一倍,身体开始衰弱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又比中年人加一倍,身体中度衰弱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又比身体开始衰弱的人加一倍,身体大衰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是用月数来比拟青年人的天数。这种交合之道符合天地的节律,这就是大概的情况。然而这样做的要点都在于希望精气没有达到旺盛之极的时候不要行房事,春季的时候行房事次数要少而夏季间隔时间要更长一些,这就可以说是不违背天地的常道了。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1)。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间(2),气尽而立终(3)。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4),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5)。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6),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7)。

【注释】

(1) 天气:天赋之气,呼吸之气。

(2) “衣食尽”二句:没有衣食,不会立即死亡,还会维持一段时间。间,间隙、疏离。

(3) 气尽而立终:呼吸之气断尽则立刻就会死亡。

(4) 心之所之谓意:指心动而意生。

(5) “意劳者神扰”三句:《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董仲舒讲的心、意、神、气四者相联,决定人的健康与寿命。

(6) 闲欲止恶以平意: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又不做坏事,内心就可以平静。闲欲,寡欲、淡薄欲望。闲,闲置。止恶,不做坏事、消除邪恶念头。

(7) “平意以静神”四句:内心平静,精神就安静,培养浩然正气,气多而且有条理,所谓顺气,这样就得到了养身的大道理。

【译文】

百姓都知道爱惜自己的衣食,却不爱惜天赋之气。天赋之气对于人来说,比衣食更重要。衣食没有了,还有补救的机会,气没了立刻就会死亡。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爱惜气。气顺从精神而形成,精神从意志中产生出来。心有所趋向就叫意,心意疲劳的人精神纷乱,精神纷乱的人气就少,气少的人生命就难以长久了。所以君子克制欲望、防止邪恶来平息心意,平息心意来安定精神,安定精神来保养精气。气多又调治得好,那么养身的大道理就得到了。

古之道士有言曰(1):“将欲无陵,固守一德(2)。”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而忍饥寒也(3)。和乐者,生之外泰也(4);精神者,生之内充也(5)。外泰不若内充,而况外伤乎?忿恤忧恨者,生之伤也(6);和说欢喜者,生之养也(7)。君子慎小物而无大败也。行中正,声向荣(8),气意和平,居处虞乐(9),可谓养生矣。凡养生者,莫精于气(10)。是故春袭葛,夏居密阴,秋避杀风,冬避重漯,就其和也(11)。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而无长佚居多也(12)。凡天地之物,乘于其泰而生(13),厌于其胜而死(14),四时之变是也。故冬之水气,东加于春而木生,乘其泰也(15);春之生,西至金而死,厌于胜也(16)。生于木者,至金而死;生于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过秋;秋之所生,不得过夏,天之数也(17)。饮食臭味(18),每至一时,亦有所胜、有所不胜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19)。视代美而代养之,同时美者杂食之,是皆其所宜也(20)。故荠以冬美,而荼以夏成(21),此可以见冬夏之所宜服矣(22)。冬,水气也,荠,甘味也,乘于水气而美者,甘胜寒也(23)。荠之为言济与?济,大水也。夏,火气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气而成者,苦胜暑也(24)。天无所言,而意以物(25)。物不与群物同时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故荠成告之甘,荼成告之苦也。君子察物而成告谨(26),是以至荠不可食之时,而尽远甘物,至荼成就也。天所独代之成者,君子独代之,是冬夏之所宜也。春秋杂物其和,而冬夏代服其宜(27),则常得天地之美(28),四时和矣。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29),而违天不远矣。是故当百物大生之时,群物皆生,而此物独死,可食者,告其味之便于人也;其不可食者(30),告杀秽除害之不待秋也。当物之大枯之时,群物皆死,如此物独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为之利人,独代生之,其不可食,益畜之。天愍州华之间(31),故生宿麦(32),中岁而熟之(33)。君子察物之异,以求天意,大可见矣。是故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此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短长之质,人之所由受于天也。是故寿有短长,养有得失,及至其末之,大率而必雠于此(34),莫之得离。故寿之为言犹雠也。

【注释】

(1) 道士:有道之士。

(2) “将欲无陵”二句:要想没有外邪入侵,必须固守自己的精神。坚守信念,也是抵制外邪的关键。保证身心健康,有相同的路子。陵,侵侮。德,精神。

(3) “此言神无离形”三句:神守形,体内气充实,就可以忍受饥寒。

(4) “和乐者”二句:和谐快乐是生活的好环境。泰,安适。

(5) “精神者”二句:精神状态是生命的内在环境。

(6) “忿恤忧恨者”二句:忿恤忧恨,这些都对生命有伤害。忿,忿怒。恤,忧虑。

(7) “和说欢喜者”二句:和乐欢喜会滋养生命,是保养生命的重要因素。说,同“悦”。欢喜,旧本均作“劝善”,苏舆注:“劝善,疑‘欢喜’之误。”苏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改,今从之。

(8) 声向荣:声音洪亮。

(9) 虞(yú):通“娱”,快乐。

(10) “凡养生者”二句:养生讲究气,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方式,以达到和为目的。和气最利于生命。

(11) “是故春袭葛”五句:春天穿葛布衣,夏天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秋天躲避肃杀之风,冬天避开过度的潮湿,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袭,穿衣。葛,葛布衣。杀风,肃杀之风。漯(luò),董天工笺注云:“漯,《说文》本作‘湿’,省作‘漯’。”重湿,过度的潮湿。

(12) “衣欲常漂(piǎo)”四句:衣服要经常洗,吃饭不要经常过饱,身体要经常活动,而不要长久地过安逸的生活。漂,漂洗。佚居,安逸的生活。佚,通“逸”,安逸、安闲。作此解时,“多”则疑为衍文。刘师培云:“‘多’与‘侈’同。”居侈,生活奢侈。长佚,长期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太平御览》卷二十一引《公孙尼子》曰:“孔子有病,哀公使医视之。医曰:‘子居处饮食何如?’孔子曰:‘春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馈,饮酒不勤。’医曰:‘是良药也。’”这里“密阳”,与上述“密阴”相反。冬不炀,不烤火,与上述避免潮湿也不同。此有顺其自然的意思。

(13) 乘于其泰而生:万物在良好环境下生长。泰指良好环境。乘,趁机。在五行相胜中,前者就是后者的泰,后者就是乘其泰而生,如木生火,火以木为泰。

(14) 厌于其胜而死:被胜过它的所压迫而致死。在五行相克中,水克火,火灭,就是厌于其胜而死。

(15) “故冬之水气”三句:冬季在北,是水;春季在东,是木。冬水东加于春木,是“乘其泰”。这是相生关系。

(16) “春之生”三句:东边春季生的是木,到西边秋季是金。金克木,春生的木,到秋季而死,是“厌于胜”。

(17) 天之数:即指客观规律。

(18) 饮食臭(xiù)味:饮食各种味道也是相生相克的。味道与五行相联系,春与酸味对应,夏与苦味对应,辛与秋对应,咸与冬对应。

(19) “四时不同气”四句:四季不同气,食物各有所宜,只要是适宜的,就是美味。

(20) “视代美而代养之”三句:按季节所生产的美物,与当时美物相同的其他食品,都是适宜的。

(21) “故荠(jì)以冬美”二句:荠是一种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是说荼是苦的,荠是甜的。荠冬季生长,味甜,荼夏季生长,味苦。

(22) 冬夏之所宜服:董仲舒根据冬季生长荠菜,荠菜是甜的,说明冬季可以吃甜类食品。夏季生长荼,荼是苦味,说明夏季适合吃苦味食品。他认为天生产什么,就吃什么,就符合天意。人在地球生活、发展、进化,长期适应这种环境,从科学上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23) “冬,水气也”六句:冬,水气,寒冷。荠,甘味,五行属于土。土克水,甘胜寒。荠菜就是乘于水气而美者。

(24) “夏,火气也”六句:荼,苦味。《淮南子·时则训》:“苦菜秀。”高诱注:“苦菜味苦,感火之味而成。”夏季生苦菜,苦性凉,可胜暑。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冬季多吃甜食,夏季多吃苦味。

(25) “天无所言”二句:天不会说话,总是以物的产生变化来表达意思。

(26) 君子察物而成告谨:君子仔细观察物品的成熟而体会上天的告诫。钟肇鹏曰:“‘告谨’,谓上天以物之成熟来告诉人们。谨,注意。”

(27) “春秋杂物其和”二句:春秋季节,什么都吃,就可以达到平衡。冬夏季节要吃适宜的东西,即能胜寒暑的食品。夏季吃苦味,冬季吃甜味。一说甜食不好,一年四季不吃甜的,这种思路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因人而异,与时俱进,这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原则。盲目追求时尚,一味跟风,不但不合实际,也不符合辩证法的道理。

(28) 常:苏本作“当”,今据孙诒让说校改作“常”。

(29) “凡择味之大体”二句:如何选择美味,以当时生产的为最好。这叫时令菜蔬。由于董仲舒的提倡而为历代富贵人家所重视和遵循。《汉书·召信臣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创造了暖房栽培蔬菜,信臣根据董仲舒的时令蔬菜的说法,给予否定。唐代贞观十九年,有人于地下生火种菜,太宗征高丽班师时,奉上非时令鲜菜,也因耗费过大而被革职。

(30) 可:苏本脱此字,今据钟肇鹏校释本补。

(31) 天愍(min)州华之间:上天可怜中州、华山一带的百姓。愍,怜悯。州,中州。钟肇鹏曰:“‘华’当指华山。‘州华之间’即指豫州、雍州之地宜种宿麦也。”

(32) 宿麦:《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曰:“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汉书·武帝纪》:“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颜师古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曰宿麦。”

(33) 中岁而熟之:五月夏至时节麦子成熟。中岁,即岁中,五月夏至时。

(34) 大率而必雠(chóu)于此:保养身体正确,寿命就可以长些,否则就短些,寿命长短与保养水平相对应。大率,苏本作“大卒”,孙诒让曰:“‘大卒’疑当作‘大率’,‘卒’、‘率’形近而误。”孙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改,今从之。雠,通“酬”,相应,所谓天道酬勤。

【译文】

古代的有道之士说:“想要不受外邪的侵袭,就要坚守心神。”这就是说神不离开形体,那么气就会多而使体内充实,能够忍得住饥饿和寒冷。平和快乐,是生命的外在舒适;精神,是生命的内在充实。外在的舒适比不上内在的充实,更何况是外在受到了损伤呢?愤怒、怜悯、忧愁、怨恨,这些都对生命有害,和乐欢喜则会滋养生命。君子谨慎对待小事情就没有大过失。行为中正,声音洪亮,气意平和,生活安乐,这可以说是懂得养生之道了。大凡用来养生的,没有比气更精美的。所以春天穿葛布衣,夏天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秋天躲避肃杀之风,冬天避开过度的潮湿,接近平和。衣服要经常洗,吃饭不要经常过饱,身体要经常活动,而不要长久地过安逸的生活。大凡天地间的万物,都凭借天地的和气而生长,又被超过它的东西压制而死,四季的变化就是这样。所以冬天的水气,当太阳向东运行到春天时就使植物生长,就是凭借了水的宽舒之气;春天生成的万物,当太阳向西运行到了金气旺盛的秋天时就要死亡,这是受到了超过它的东西的压迫。在木气旺盛时生长的万物,到金气盛时就要死亡;在金气旺盛时生长的万物,到火气盛时就要死亡。春天产生的物种活不过秋天,秋天产生的物种活不过第二年夏天,这是天的定数。饮食和气味,每到一个时节,按理都有适宜的和不适宜的,不能不搞明白。四季的气不同,不同的气有各不相同的适宜生长的物种,随着适宜生长的气的来去,四季中就随气候的变化而交替产生出美好的物品来。随季节变化而交替产生出美好的物品,人们也随之食用这些美好的物品来滋养自己,与此同时掺杂食用其他美好食品,这都是养生所适宜的。荠菜在冬天长得最好,而荼却在夏天成熟,从中可以看出冬季和夏季应当食用何种物品了。冬天水气盛,荠菜味道甘美,凭借水气而生长得美好,这是甘甜胜过了寒冷。荠的意思就是济吧?所谓济,指的是大水。夏天火气盛,荼的味道苦,凭借火气而生长成熟,这是苦胜过了暑热。天不说话,而是用生长的物品来表达意旨。那些不与一般物品同时生死的物品,一定要深入地观察它们,这是上天用来告诫人们的。所以荠菜成熟就是上天告诉人们该吃甜的东西,荼菜成熟的时候就是上天告诉人们该吃苦的东西。君子仔细观察物品的成熟而体会上天的告诫,所以到了荠菜过时不能吃的时候,就完全疏远甘甜的食物,到了荼菜成熟的时候就吃荼菜。上天随季节变化而使物品交替成熟,君子也随季节变化而交替食用这些符合节令的物品,荠菜和荼菜是冬天和夏天适宜吃的东西。春天和秋天掺杂食用调和的食物,而冬季和夏季则服用在本季节内适宜生长的食物,就能经常得到天地间美好的食物,四季都能保持身体平和。大凡选择食物滋味的要点是,选用那些符合时令并长得好的物品,这就离上天的意旨不远了。所以当万物都生长旺盛的时候,大量物种都开始生长,如果有一种生物独独在这时候死亡,如果它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上天在告诉人们它的滋味是有利于人类食用的;如果它是不可以食用的,这就是上天在告诉人们去除污秽有害的东西不要等到秋天。当万物生气枯竭的时候,大量物种都死亡,如果有一种生物独独在这时候生长,如果它是可以食用的,就多吃它。天的作为对人有利,随季节变化而交替生长出时令性食物,那些不能用来作为食物的物种也同时畜养着。上天可怜中州、华山一带的百姓,所以生产出宿麦,到五月夏至时节成熟。君子观察事物的不平常之处来探求上天的旨意,可以见到很多。所以男女体内之气要旺盛,选择优越的气味,住处要求平和,劳逸要求适中,冷暖不要失度,饥饱不要过度,喜爱、厌恶要讲道理,活动、休息要顺应天性,喜悦、愤怒要符合中道,忧愁、恐惧要回复到中正,中和经常在身上,这就叫得到了天地的安适之道。得到天地安适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得到延伸而长久;得不到天地安适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受到损伤而短促。寿命短长的体质,是人从上天接受来的。所以寿命有短长,保养有得失,到了最后,大体上与保养相应,不可能太离谱。因此可以说,寿就相当于酬劳。

天下之人虽众,不得不各雠其所生,而寿夭于其所自行(1)。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寿雠于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寿亦雠于不久。久与不久之情,各雠其生平之所行,今如后至,不可得胜(2),故曰:寿者,雠也(3)。然则人之所自行,乃与其寿夭相益损也(4)。其自行佚而寿长者,命益之也(5);其自行端而寿短者,命损之也(6)。以天命之所损益,疑人之所得失,此大惑也(7)。是故天长之而人伤之者,其长损;天短之而人养之者,其短益。夫损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继欤(8)!出其质而人弗继,岂独立哉(9)?

【注释】

(1) “天下”三句:此言寿命长短是与自己保养的行为所相应的。

(2) “今如”二句:自己的行为是寿命长短的决定因素,人事在先,命好像在后。今,陶鸿庆云:“‘今’乃‘命’字之误。言人事居先,而天命若从其后也。玩上下文义自明。”陶说可从。不可得胜,是说这种相应关系不可改变。

(3) “寿者”二句:寿命长短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

(4) “然则”二句:人的寿命不完全是由行为决定的,命起着损益的作用。

(5) “其自行佚”二句:自己行为不是很好,有的寿命也很长,那是命增加的。

(6) “其自行端”二句:行为端正的,寿命很短,那是命减损的。

(7) “以天命”三句:根据命的增加与减损,怀疑行为的得失,那是太糊涂了。

(8) “夫损益”二句:损益是人事,是在天赋的基础之上损益。天赋是先期的,人事是天赋的继续。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曰:“继者,天所断而续之,天所阙而补之,裁成辅相之极则也。”天赋是基础,人事是补充,各有作用,不可偏废。

(9) “出其质”二句:天出其质,人如果不在天赋的基础上下工夫,那怎么能算是独立的呢?人与天地参,就表现在这里。这里表现董仲舒强调人的能动性,不主张一切听天由命。后人不理解这种思想,对一些文字妄加改动,从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深意。

【译文】

天下的人虽然很多,但每个人的寿命不能不和他天生的体质相应对,长寿和夭折都是由人自身的行为决定的。自身奉行长寿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就会很长;自身奉行不能长寿的生活方式的人,他的寿命也就不会长。长寿与不长寿的情形,分别与人的生平行为相对应,而人的寿命也随其养生之道而达到一定长度,这个法则无法逾越。所以说:寿就是相对应的意思。然而人自身所奉行的养生之道却可以使天赋的寿命长短有所增加或减少。有些人行为放荡却寿命长久,这是因为他的天赋体质强而使他活得长;有的人行为端正却寿命短促,这是因为他的天赋体质弱而使他命短。因为天赋体质的强弱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从而怀疑人类养生之道的得失好坏,这是非常糊涂的。所以天赋予人强的体质而人却自己损伤它,这样他本来应有的长寿命就被减少了;天赋予人弱的体质而人却注意养生之道,这样他本来不长的寿命相对来说就被延长了。人寿命的减少或增长都和人的行为有关,人为大概就是继承天赋而又有所作为吧!天赋予人体质而人却不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努力,那怎么能表现出人的独立性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