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春秋繁露译注

随本消息第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本篇阐述了人的穷通寿夭皆受天命制约的道理,就像草木花叶的荣枯皆由本根决定一样,人的穷达生死则皆由命定并随命运而不断变化。然而该篇只有第一段讲天命,后面的例证内容似乎与此无甚关系,因此苏舆注云:“文似与篇名不应。”

颜渊死,子曰:“天丧予(1)。”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获麟,曰:“吾道穷,吾道穷(2)。”三年,身随而卒。阶此而观(3),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

【注释】

(1) 天丧予:引文出自《论语·先进篇》。

(2) “子路死”数句:此段文字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祝,断绝。西狩获麟,载《春秋》哀公十四年。麒麟是仁兽,“太平之符,圣人之类”(何诂)。哀公非明王,出而遇获,“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殁之征”(何诂),孔子感伤嘉瑞之无应,著《春秋》乃绝笔于此。

(3) 阶:凭借,由。

【译文】

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子路死的时候,孔子说:“老天爷断绝我的道路啊!”有人在鲁国西边打猎,捕获麒麟,孔子说:“我的道路穷尽了,我的道路穷尽了。”三年之后,自己也跟着死了。由此看来,天命的成功和失败,圣人是知道的,可是却不能挽救,这都是命运啊。

先晋献之卒,齐桓为葵丘之会,再致其集(1)。先齐孝未卒一年(2),鲁僖乞师取谷(3)。晋文之威,天子再致。先卒一年,鲁僖公之心,分而事齐(4),文公不事晋(5)。先齐侯潘卒一年,文公如晋,卫侯、郑伯皆不期来(6)。齐侯已卒,诸侯果会晋大夫于新城(7)。鲁昭公以事楚之故,晋人不入(8)。楚国强而得意,一年再会诸侯,伐强吴,为齐诛乱臣,遂灭厉(9)。鲁得其威以灭鄫(10),其明年如晋,无河上之难(11),先晋昭之卒一年(12),无难。楚国内乱,臣弑君,诸侯会于平丘,谋诛楚乱臣,昭公不得与盟,大夫见执(13)。吴大败楚之党六国于鸡父(14)。公如晋而大辱,《春秋》为之讳而言有疾(15)。由此观之,所行从不足恃,所事者不可不慎(16),此亦存亡荣辱之要也。

【注释】

(1) “先晋献之卒”三句:事见《春秋》僖公九年。葵丘,地名,在今河南考城东。再致其集,两次召集大家来会盟。

(2) 齐孝:齐孝公,名昭,齐桓公之子。鲁僖公二十七年夏六月,齐孝公卒。

(3) 鲁僖乞师取谷:鲁僖公二十六年,僖公在楚国军队的帮助下,出兵征伐齐国,占领了谷地。谷,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境内。

(4) 齐:指齐昭公。

(5) 文公:指鲁文公。

(6) “先齐侯潘卒一年”三句:《春秋》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晋。”鲁文公十三年十二月(前614),即齐昭公死去的前一年,鲁文公到晋国与晋灵公会盟,但是鲁文公在去晋国时先与卫成公会于沓(tà),从晋国回来时又与郑穆公会于棐(fěi,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齐侯潘,齐昭公,名潘。

(7) “齐侯已卒”二句:事见《春秋》文公十四年。齐侯,即齐昭公潘。晋大夫,指赵盾。新城,春秋时宋国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8) 晋人不入:事见《春秋》昭公二年,说详《左传》、《公羊传》之文。

(9) “楚国强”五句:事见《春秋》昭公四年。乱臣,即指齐国的庆封。厉,国名,在今湖北随州东北厉山店,鲁昭公四年(前538)为楚所灭。《左传》“厉”作“赖”,“厉”、“赖”一声之转。

(10) 鲁得其威以灭鄫(céng):事见《春秋》昭公四年,说详《公羊传》之文。鄫,亦作“缯”,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枣庄峄(yì)城东。

(11) “其明年”三句:鲁昭公二年,鲁昭公到晋国去,走到黄河边,听说晋国要抓捕他,就返回国内了;鲁昭公五年春,鲁昭公又到晋国去,这次见到了晋平公,所以说“无河上之难”。

(12) 晋昭:晋昭公,名夷,卒于鲁昭公十六年。

(13) “楚国内乱”六句:事见《春秋》昭公十三年。平丘,春秋时卫国地名,今河南长垣西南五十里。大夫,指鲁国大夫季孙意如。

(14) 吴大败楚之党六国于鸡父:事见《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楚之党六国,楚国的六个同盟国,即顿、胡、沈、蔡、陈、许。党,同盟。鸡父,春秋时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固始东南。

(15) “公如晋”二句:事见《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公羊传》:“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何诂:“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

(16) “所行”二句:自己的所作所为纵然不足以独立自守,那么对于所依靠事奉的人却也不可以不谨慎。从,通“纵”,纵然。恃,通“持”,保持、支撑、自守。

【译文】

在晋献公死之前,齐桓公举行葵丘会盟,两次召集诸侯们来参加。在齐孝公死的前一年,鲁僖公乞求楚国出兵帮助而攻取了齐国的谷这个地方。晋文公凭借他的威势,一年之中两次召致天子。在晋文公死的前一年,鲁僖公就分心而去事奉齐国,到鲁文公时就不再事奉晋国了。在齐昭公潘死的前一年,鲁文公到晋国去,卫侯和郑伯都不约而同地来与鲁文公会盟。齐昭公死后,诸侯们果然在新城跟晋国的大夫赵盾会盟。鲁昭公因为事奉楚国的缘故,晋国人不让他进入晋国。楚国强大而志得意满,一年之内两次会盟诸侯,攻伐强大的吴国,为齐国诛杀作乱的臣子,于是把厉国灭亡了。鲁国凭借他的威势把鄫国灭亡了,鲁昭公第二年到晋国去,在黄河边没有遇到危难,在晋昭公死的前一年,也没有遇到危难。楚国内部发生祸乱,臣子弑杀了君主,诸侯在平丘会盟,商量诛杀楚国作乱的臣子,鲁昭公没能参加他们的会盟,结果大夫公孙意如被拘执了。吴国在鸡父把楚国的六个同盟国打得大败。鲁昭公到晋国去而受到很大的侮辱,《春秋》为他加以隐讳而说他是有疾病回国的。由此看来,人的所作所为纵然不足以独立自守,而对于所依靠事奉的人却也不可以不谨慎,这也是国家存亡荣辱的关键。

先楚庄王卒之三年,晋灭赤狄潞氏及甲氏、留吁(1)。先楚子审卒之三年,郑服萧鱼(2)。晋侯周卒一年(3)。先楚子昭卒之二年,与陈、蔡伐郑而大克(4)。其明年,楚屈建会诸侯而张中国(5)。卒之三年,诸夏之君朝于楚(6)。楚子卷继之,四年而卒(7),其国不为侵夺,而顾隆盛强大中国(8)。不出年余(9),何也?楚子昭盖诸侯可者也,天下之疾其君者,皆赴愬而乘之(10),兵四五出,常以众击少,以专击散(11),义之尽也。先卒四五年,中国内乖(12),齐、晋、鲁、卫之兵分守,大国袭小。诸夏再会陈仪,齐不肯往(13)。吴在其南,而二君杀(14);中国在其北,而齐、卫杀其君(15)。庆封劫君乱国,石恶之徒聚而成群(16),卫衎据陈仪而为谖(17),林父据戚而以畔(18),宋公杀其世子(19),鲁大饥,中国之行,亡国之迹也。譬如于文、宣之际,中国之君,五年之中,五君杀(20)。以晋灵之行,使一大夫立于斐林(21),拱揖指撝(22),诸侯莫敢不出,此犹隰之有泮也(23)。

【注释】

(1) 晋灭赤狄潞氏及甲氏、留吁:事见《春秋》宣公十五年、十六年。赤狄,种族名。潞氏、甲氏、留吁皆为赤狄分支别种。潞氏,在今山西潞城东北四十里。甲氏,在今河北曲周一带。留吁,在今山西屯留南十三里。

(2) “先楚子审”二句:《春秋》襄公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襄公十一年,鲁襄公会晋、宋、卫、曹、齐、滕、薛等诸侯,“伐郑,会于萧鱼”。郑国降服。楚子审,楚共王,名审,楚庄王之子。萧鱼,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许昌西。刘师培云:“‘三’当作‘二’,‘服’下脱‘于’字。”刘说是。

(3) 晋侯周卒一年:《春秋》襄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晋侯周,晋悼公,名周。卢文弨校记:“此六字上下似有讹脱。”观上下之文,此句突兀而与上下不相连属,当有脱讹,卢说可从。

(4) “先楚子昭”二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昭卒。”《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楚子昭,楚康王,名昭。

(5) “其明年”二句:事见《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康有为《春秋董氏学》云:“楚屈建能会诸侯而张中国,故名之,示楚有大夫而进于中国。”屈建,楚国的大夫。

(6) “卒之”二句: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卒之三年,凌曙注:“‘三’当作‘明’。”案楚康王卒于襄公二十八年,据《左传》诸侯集于楚送葬当在襄公二十九年,则此处作“卒之明年”无疑,凌说是。朝于楚,董天工笺注作“集于楚”,其说于义为长,可从。

(7) “楚子”二句:楚康王于襄公二十八年卒,次年楚子卷继位。楚子卷继位四年后,被其叔弑杀,《春秋》昭公元年:“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卷卒。”楚子卷,楚康王昭的儿子,即郏(jiá)敖。

(8) 顾:反而。

(9) 不出年余:苏舆注:“下当有脱文。”此句确与上下文不相连属,苏说是。

(10) 愬(sù):同“诉”,诉说。

(11) 以专击散: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军队。

(12) 乖:违背,不和谐。

(13) “诸夏”二句:事见《春秋》襄公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晋、宋、鲁、卫等国在陈仪两次开会,齐国都没有参加。陈仪,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山东聊城西南。

(14) 二君杀:鲁襄公二十五年,吴子谒伐楚,经过巢国城门时,被巢人射死;鲁襄公二十九年,吴王余祭又被守门的人杀死。

(15) 齐、卫杀其君: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大夫崔杼弑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鲁襄公二十六年,卫国大夫宁喜弑杀了他的国君卫殇公。

(16) 石恶:卫国的大夫,与宁喜是同党。

(17) 卫衎(kàn)据陈仪而为谖(xuān):《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卫侯入于陈仪。”《公羊传》:“陈仪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谖君以弑也。”卫衎,卫献公,名衎。谖,欺诈、欺骗。

(18) 林父据戚而以畔:事见《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林父,即孙林父,卫国的大夫。戚,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北。畔,通“叛”,反叛、叛变。

(19) 宋公杀其世子:事见《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宋公,即宋平公。

(20) “譬如”四句:当指文公十六年宋人弑杀宋昭公杵臼、文公十八年齐人弑杀齐懿公商人、文公十八年冬鲁文公子赤被弑、文公十八年冬莒纪公庶其被弑以及宣公二年秋晋赵盾弑杀晋灵公夷皋。

(21) “以晋灵”二句:事见《春秋》宣公元年。斐(fěi)林,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东。

(22) 拱揖指撝(hui):拱揖,拱手作揖。指撝,同“指挥”。

(23) 隰(xí)之有泮(pàn):语出《诗经·卫风·氓》:“隰则有泮。”隰,低湿的地方。泮,通“畔”,边、涯岸。董仲舒引用此诗,意在说明当时诸侯依附晋国就像是低湿之地依靠涯岸一样。

【译文】

在楚庄王死的前三年,晋国灭亡了赤狄族的潞氏、甲氏和留吁三个国家。在楚共王审死的前三年,郑国在萧鱼这个地方向诸侯臣服。晋悼公死的那一年。在楚康王昭死的前两年,楚国同陈国、蔡国征伐郑国而大获全胜。第二年,楚国的大夫屈建与鲁、晋、蔡、卫等国的大夫在宋国的都城相会,在中原的国家面前夸耀。在楚康王死后的第二年,中原各国的君主集聚到楚国送葬。楚国的郏敖继承了楚康王的王位,在位四年就死了,楚国不被别的国家所侵占,反而还比中原各国繁荣强大。在郏敖死后不过一年多,为什么呢?楚康王昭在众多诸侯中还算是不错的一位,天下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前来向他诉苦,他曾经出兵四五次,常常是用多数打击少数,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军队,这是做到了道义的极致。在楚康王死前的四、五年,中原各国内部不和谐,齐、晋、鲁、卫等国的军队分别守卫自己的国土,大的国家侵袭小的国家。中原各国的国君两次在陈仪会盟,齐国国君都不愿去参加。吴国在楚国的南面,两个国君都被人弑杀了;中原各国在楚国的北面,齐国、卫国的大夫弑杀了他们的国君。齐国大夫庆封胁迫君主、祸乱国家,卫国大夫石恶等人聚集成一伙,卫衎占据陈仪而欺骗卫殇公剽,孙林父占据戚这个地方而叛乱,宋平公杀了世子痤,鲁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饥荒,中原各国的这些行为,是亡国的迹象。就像在鲁文公和鲁宣公交接的那段时期,中原的国君,在五年之中,就有五个被弑杀了。以晋灵公的行为,派遣一个大夫在斐林与诸侯会盟,拱手作揖进行指挥,诸侯没有不敢不出兵的,这就好像是低湿的地方要依靠涯岸一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