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夜与日

第三十四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晚餐时分,餐厅亮起了灯;闪闪发亮的灯光反射在抛光的木制家具上;餐桌上一片觥筹交错的场景;餐桌上一片文明快乐的光景,希尔伯里先生主持盛宴,眼看一切明朗、庄重,前景一片光明。凯瑟琳的眼神透露希望——但他控制心情,不让自己过于激动。他给大家倒了酒,让德纳姆不要客气。

晚饭过后,大伙往楼上走去,希尔伯里先生看见凯瑟琳和德纳姆抽身离开。卡桑德拉询问,不知她可否为大家弹奏一曲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的曲子?于是她走到钢琴旁坐下,门轻轻地被合上了。希尔伯里先生的眼睛在紧闭的门上停留了几秒钟,但他猜测凯瑟琳一时不会回来,期待的眼神逐渐黯淡,接着他叹了口气,欣赏起音乐。

凯瑟琳和拉尔夫对彼此眼下的打算几乎没讨论过,不一会儿他们俩就穿着便衣走进了客厅。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正好适合散步,尽管无论哪个晚上,在他们看来都适合,但今夜他们尤其渴望走动走动,不受他人打扰,好好享受室外的宁静。

“终于出来了!”大门刚合上,凯瑟琳深呼一口气说道。她告诉他,她是怎样一边坐立不安地等候着,以为他永远不会来,一边侧耳听着门的声音,期待着能在灯柱下再见到他。两个人转过身,注视着眼前镶了金边的窗户,于他而言,这是让人敬畏的一座神殿啊。尽管凯瑟琳嘲笑了他,还把手搭在他胳膊上让他感到压力倍增,他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但看着凯瑟琳放在自己胳膊上的手,她语速加快,声调在他耳中回旋,他没有时间了——毕竟他和凯瑟琳没有共同的爱好——有其他事情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此刻两个人正沿着街边散步,每个街口的拐角处都屹立着几盏路灯,散发出橘黄的灯光,马路上还有川流不息的机动车辆,他们俩怎么会散步到了这儿呢?两人都不知晓答案,他俩也不知为何一时冲动便走上其中一辆双层巴士,坐到最前面的座位上。两个人在黑暗的小路上穿梭前行,由于路窄难行,两旁住宅的窗帘几乎就要和他们贴面而过了,后来他们来到一个开阔的地方,那里在举行各种活动,缤纷的灯光向中心聚拢,接着又四散开来,好不绚丽壮观。两个人就这样在车上旅行,直到天空露出鱼肚白,他们看到城市教堂的尖顶在天空中显得笔直而苍白。

“你冷吗?”他们走到坦普尔酒吧附近,停下脚步后,拉尔夫问。

“嗯,有点。”她答道,意识到她乘坐着那双层巴士在城里东弯西拐,游离浪荡,看尽夜里灯光,如今旅程终究是到了终点。而两人的思绪也随着旅程延展,仿佛作为凯旋豪车的前座乘客,城市美景为他们尽情盛放,两人真真成了人生的主宰。但当两人站在人行道上时,这种兴奋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很高兴有机会单独相处。拉尔夫在路灯下静静站了会儿,点燃一根烟。

凯瑟琳看着他的脸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被孤立在小光圈里。

“噢,那个村舍, ”她说,“我们一定要买下过去住。 ”

“然后抛下所有吗?”拉尔夫询问。

“只要你愿意。”凯瑟琳说。她一边思索一边望着赞善里小路上方的天空,那儿的屋顶看起来都大同小异;那些象征尊贵的蓝色和固定不变的灯光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们代表了事实嘛?抑或是数字、爱情,或真相?

“我有个想法。”拉尔夫突然开口。“我在想玛丽 · 达切特。我们现在离她家很近,要不咱们过去找她?”

凯瑟琳转过身去方回答。今晚她谁都不想见;在她看来,最大的谜题已有了答案;问题也都解决了;此时此刻,她手握凡人终其一生试图塑造的完善的世界,它圆满完整,不惊不乱。要是去见玛丽,这世界则有可能轰然坍塌。

“你没好好待她吧?”她边往前走,边机械似的问道。

“我要为自己辩护几句。”他倔强地回答。“即使她感觉到了什么,又有何用?我不会待太久的,”他说。“我要告诉她——”

“当然,你必须告诉她。”凯瑟琳应答,她急切希望他去做必做之事,好让他愿景中的世界得享片刻圆满完整。

“我想——我想——”凯瑟琳叹了口气,阴郁笼罩了她,模糊了她的视线。整个世界在她眼前浮来游去,仿佛被泪水淹没了一般。

“我不曾有过任何后悔。”拉尔夫一脸坚定。凯瑟琳慢慢向他靠过去,仿佛这样就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凯瑟琳想着,她依旧没能完全看透拉尔夫,但他表现得越来越像那旺盛燃烧的火焰,那代表了生命的源泉啊。

“你继续说,”她说,“你不曾后悔——”

“不后悔任何事——任何事。”他重复。

“好热烈的火焰啊!”她暗自思忖。她想象着拉尔夫在夜里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却又如此模糊不清,所以她想要抓住他的胳膊,但仅仅只是触摸到了向上蹿腾着的火焰周围的不透明物质。

“为什么说不后悔呢?”凯瑟琳急忙问出口,想让他能多说些,期盼那深红和暗黑的缕缕黑烟与熊熊火焰交织在一起。

“凯瑟琳,你在想什么?”拉尔夫满心疑虑地问道,因为他注意到了凯瑟琳恍惚的语调和不恰当的措辞。

“我是在想你——嗯,我发誓。我想的都是你,但你在我脑子里总以各种奇怪的形象出现。你摧毁了我的孤独。要我告诉你我是怎么看你的吗?不,你告诉我——你把事情从头到尾一五一十地都告诉我。”

刚开始他说得断断续续,后来说得愈发流利和热情起来,接着他感觉到凯瑟琳慢慢向他靠近,像个孩子一样地听着,像个女人一样对他满怀感激之情。中间凯瑟琳还会时不时打断他的话。

“不过话说,站在我家门口望着窗户,那可真傻。要是威廉没看到你,你会回家去睡觉吗?”

面对凯瑟琳的嗔怪,拉尔夫连忙回应,一个像她这般年龄的女士居然失魂落魄地站在京士威道看着车水马龙,也是够奇怪的。“但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爱的人是你!”凯瑟琳嚷嚷。

“从头告诉我吧。”他恳求。

“不要,我讲不清楚的。”凯瑟琳称。“我肯定会说些蠢话——什么火焰啦——火。啊,我不能说。”

但拉尔夫说服了她,她只好支支吾吾地开始描述,那模样拉尔夫看着极为可爱。当提到暗红色的火焰时,她变得极度兴奋,在拉尔夫眼里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啊;还有那周身缭绕的烟雾,让他觉得他已经跨过门槛进入了另一个人的朦胧思想世界里,那是另一片宽广的天地,如此黯淡,在一闪而过的光芒中闪现,然后又陷入黑暗,被它吞噬。这时,他们走到了玛丽家的街道上,但由于两个人都沉浸在所见所想中,所以在路过玛丽家时都没能抬头看一眼。此时的夜里,没有来往的车辆,街上没有几人,所以他们可以一直手牵着手向前漫步,不时举起手来,在深蓝色的夜幕上空点点画画。

通过这些亲昵的举动,两个人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幸福、一种清晰明了的状态——一方稍微动动一根指头另一方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而且一个简单的词比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最后他们慢慢陷入了沉默,沿着思想的黑暗道路,朝着远处走去,感觉像着了魔似的。凯瑟琳和拉尔夫是最后的胜利者,是生活的主人,但同时也沉浸在火焰中,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增加光明,以此证明他们的信仰。因此,他们在玛丽·达切特家的街道上来回走了两三次,直到看见一个模糊的黄色窗子里亮起了灯,他们也不知为何便突然停下了脚步。那微微亮光在两个人的脑海里燃烧起来。

“那是玛丽家的灯光,”拉尔夫说,“她肯定在家。” 他指了指街对面,凯瑟琳的目光也随之望了过去。

“这么晚了,她是自己一个人在工作吗?是在忙些什么?”凯瑟琳问。“我们不要去打扰她了吧?”凯瑟琳加强语调说。“我们能给她什么呢?她也很幸福啊,”凯瑟琳接着说,“她有自己的事业。”她的声音微微地颤抖着,紧接着就扑簌簌地掉了眼泪,窗子里透出来的光芒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

“你不想我过去找她吗?”拉尔夫问。

“你要是想去,就去吧。告诉她你真正的想法。”她回答。

于是,拉尔夫很快穿过马路,走到了玛丽家的楼梯上。凯瑟琳站在他离开的地方,望着那扇窗子,期待着一会儿就能看到有人影走过;但她什么也没看见,百叶窗那儿什么都看不出来,灯也没有被挪动过。在黑暗的街道上,这扇窗向她发出了信号;这是一种胜利的象征,它将永远闪烁着,而不是终将在死亡的坟头熄灭。她努力向这黑夜宣告自己的幸福,仿佛是对她的一种致敬,她毕恭毕敬地将它捧出。“看看啊,它在燃烧!”凯瑟琳心想,而这整个伦敦似乎都燃烧成了熊熊火焰,火气冲天;但凯瑟琳的视线又回到了玛丽的窗前,心满意足地注视着。她等了一会儿,只见一个人影从门口出来,慢慢地、不情愿地走到她站的地方。

“我没进去——我没法这样做。”拉尔夫突然住口。他站在玛丽家的门外,克制自己不去敲门;如果玛丽出来了,就会在门口找到他,这时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下,他哽咽着说不出话。

两个人就这样站了一会儿,看着那被照亮的百叶窗;那是玛丽对他们的一种表达,那是女人内心深处一种既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同时又代表了内心的宁静;她在深夜里做计划——是为了一个他们俩永远都不会知晓的世界的美好。接着两个人的脑海里闪现出其他人影,在莎莉·希尔——拉尔夫以为——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经过。

“你还记得莎莉 ·希尔吗?”拉尔夫问。凯瑟琳听闻低下了头。

“你妈妈和玛丽呢?”他接着问。“罗德尼和卡桑德拉?海格特区的姐姐琼?”他数着数着便停了下来,他感到这些人之间有着难以名状的联系,但嘴里念着他们的名字,却又无法解释这种联结。在他看来,她们不仅仅是散落的个体,而由连贯凝聚的事物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在他眼前呈现。

“一切都如此轻松自如——如此简单。”凯瑟琳引用了莎莉的话,希望拉尔夫明白她是在顺着他的思路走的。她觉得拉尔夫在努力拼凑出一套艰苦而基础的信仰,既不统一,又不独立,没有受老信徒们的影响形成统一用语。于是拉尔夫和凯瑟琳共同在这困境中摸索前行,那些未完成的、未实现的、天马行空的、无回报的愿望,都如同幽灵般地走到了一起,一切都变得如此完整和令人满意。就现状来看,未来定会更加精彩辉煌。拉尔夫很快就要写书了,既然写书肯定要在屋子里,所以屋内定要有壁挂,窗外定要有一片土地,从土地望过去要看得到地平线,或许是成片的树林和山丘;在斯特兰德大道上的大办公室附近,他们给自己规划了一处好住宅,现在是时候坐车回切尔西,对未来有个交代了;尽管如此,在他们俩眼中,不可思议的是,未来在一盏大灯投射的金色灯光下游泳翻腾。

夜色已深,公共大巴上层的座位空空如也,座位随他们俩挑选;路上除却几对到了午夜时分依然小心翼翼聊着悄悄话的情侣,便空无一人了。不再会有人影对着钢琴的样子引吭高歌了。车子路过之处灯火渐灭,沿路只剩寥寥几盏灯依然闪烁。

后来两个人下了车,来到了河边。凯瑟琳拉着拉尔夫,感觉到他的手臂一点点变得僵硬,心知这意味着他们走到了一处迷人地。凯瑟琳可能正要开口跟他讲话,却发现拉尔夫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神里透出盲目的崇拜,他在回应谁?他看见的到底是她,还是她的幻象?而她自己又走向何方?她的同伴是何人?那些记忆中的片刻、碎片、瞬间的幻象、流水和渐渐消散、消失的风,还有那段混沌的回忆,回归的安全感,地球大地,一切在阳光下都显得那么华丽和璀璨。从他被蒙蔽的心中,拉尔夫说出了他的感恩;而凯瑟琳,站在远处的隐匿的地方,给了他答案。那是六月的一个夜晚,夜莺在鸣啭对话;那美妙的歌声,从花园的树丛中传来,穿过窗子,传到了人们的耳朵里。凯瑟琳和拉尔夫停了下来,往下看了看那片河,一股黑潮汹涌的河水不停地向前翻腾着。接着两个人转过身,发现他们正背对着房子。他俩安静地审视这熟悉的地方,屋里灯火未灭,要么是等着他们回来,要么是罗德尼与卡桑德拉还在谈天说地。凯瑟琳慢慢推开门,站在门栏处。灯光洒在金色的木地板上,屋子里一片寂静。他们等了一会儿,然后松开了手。“晚安。”他松了一口气。“晚安。 ”她喃喃低语道。

1.《旁观者》(the spectator):由十八世纪英国散文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与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1729)共同创办的报纸。《旁观者》中呈现人们熟悉的小故事与随笔,嘲讽社会生活中的错误行径与愚蠢行为,赞扬讴歌一些好人好事。这份报刊中虚构了一些非常古怪的人物,例如乡绅罗杰·德·柯沃雷、威尔·温布尔、威尔·霍尼等,然后根据这些人物杜撰一些趣事。

2.特拉法尔加战役(the battle of trafalgar):又称“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十九世纪初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海战,因海战地点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角附近而得名,该场战役是风帆战舰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

3.西班牙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西班牙十六世纪后期著名的海上舰队。1588年夏天,英国舰队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海战,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海战之一。

4.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十九世纪闻名的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

5.亨利·哈夫洛克爵士(sir henry have lock,1795—1857):英国将军,是1857年印度起义中解放勒克瑙的主要将领。

6.1857—1859年间,印度北部和中部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英国将重新占领勒克瑙称为“解放”,而印度起义军将其视为起义失败。

7.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1st baron clive,1725—1774):陆军少将,又被称作印度的克莱夫(cliveofindia),英国军人,政治家,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建立了军事、政治霸权。

8.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1545—1567),苏格兰的玛丽女王(mary stuart,1542—1587)的堂弟及第二任丈夫。

9.切尔西(che lsea):伦敦西部的一个区域,属于肯辛顿-切尔西区(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and chelsea),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切尔西区属于伦敦的繁华区域,也是伦敦最安全的区域之一。

10.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英国科学家和探险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及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晚年受封为爵士。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人类研究。他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开创了优生学。主要作品有《遗传的天才》及《人类的官能及其发展的研究》等。

11.1845年,英国海军、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sirjohn franklin,1786—1847)带领129名船员和两艘当时最先进的探险船幽冥号和恐怖号从英国出发,探索北极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幽冥号与恐怖号于1846年被困在威廉国王岛附近的冰面上,再也无法航行。富兰克林爵士于1847年死于该岛,但其坟墓的确切位置一直未被发现。

12.esq.全称esquire,一种尊称,放在姓氏后面,在英国可用于任何被视为绅士的人或用于领事官员姓名之后。

13.旧时英国金币,面值一英镑。

14.诗人角(poets’corner):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它是英国文豪们的长眠之所。

15.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

16.萨福克郡(suffolk):位处英格兰东部。

17.斯特兰德街(strand):英国伦敦中西部街,以其旅馆和剧院著称。

18.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

19.伊丽莎白时代(the elizabethan era):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英国的时期(1558—1603),历史学家常常将其描绘为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艺复兴达至高潮。

20.本·琼森(ben jonson,1572—1637):英格兰文艺复兴剧作家、诗人和演员。他的作品以讽刺剧见长。

21.夺格(ablative case;casus ablative):又称从格、离格,在语法功能上为表示某些意义的状语。出现在拉丁语、梵语等原始印欧语系语言中。

22.亨格福德桥(hungerford bridge):建于1864年,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中心区泰晤士河上的铁路桥,位于滑铁卢桥和西敏桥之间。桥北端就是查令十字车站,因而有时又被称为查令十字桥(charing cross bridge)。

23.德文郡(devonshire):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大郡,西部毗邻康沃尔郡(cornwall),而东部和多塞特郡(dorset)及萨默塞特郡(somerset)相邻。

24.指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此处的描写说明罗德尼居住的大楼布局及周遭景色具有典型的十八世纪特色。

25.威尼斯镜子原本指十八世纪时产于威尼斯穆拉诺岛的镜子,以外形美观、玻璃表面光滑闪亮、映照清晰著称。威尼斯镜子原本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直至十九世纪技术进步后,才普及至寻常百姓家。

26.《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创作的歌剧,讲述一位西班牙贵族唐·乔瓦尼四处惹是生非,游戏人间,荒淫无道的故事。

27.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1625—1682):英国医师和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医生的宗教》《瓮葬》等。

28.萨默塞特郡(somerset):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北临布里斯托尔湾,最大的城市为旅游胜地巴斯。

29.应该是伦敦晚报。

30.埃尔金大理石雕:是巴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得名于英国大使埃尔金勋爵,因其从土耳其奥斯曼皇帝手中买得了这一部分的巴特农神庙石雕,肢解后运回英国,最后卖给大英博物馆,成为该馆最珍贵的馆藏。

31.尤利西斯(ulysses):又译俄底修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是古希腊西部伊塔卡岛国王,曾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古希腊一方的重要成员。

32.索尔福德(salford):英国城市,位于大曼彻斯特都会区。

33.原文为“punch”,意为“猛击”,但国内习惯译为《笨拙》。

34.安德烈·舍尼埃(andré chénier,1762—1794):十八世纪法国诗人。

35.阿尔弗莱·德·缪塞(alfredde musset,1810—1857):法国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罗拉》《四夜》《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故事》。

36.《诗篇》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书,是整本《圣经》中第19本书,全卷共150篇,是耶和华的敬拜者大卫记录的一辑受感示的诗歌集。

37.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伦敦著名景点之一,坐落在泰晤士河和舰队街之间。教堂在1185年举行了献祭仪式,是十二世纪圣殿骑士团在英格兰的总部。

38.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被认为是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与戏剧家之一,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39.约翰·济慈的叙事长诗《伊莎贝拉,或罗勒盆栽》(isabella,or the pot of basil)作于1818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40.塞缪尔·巴特勒(samuelbutler,1835—1902):英国作家,著有反达尔文主义作品《乌有之乡》(erewhon)。

41.赫布里底(hebrides):位于苏格兰沿海,呈弧形,分为内、外赫布里底两个群岛,中间相隔北明奇和小明奇海峡。

42.维多利亚时代(the victorian era):英国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位六十三年间(1837—1901)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顶峰。维多利亚时代早期通常指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

43.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 palace):前英国皇室官邸,位于伦敦西南部泰晤士河边的里士满。

44.萨里山:位于萨里郡(surrey),位处伦敦西南。

45.黑衣修士桥(blackfriars bridge):是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意大利风格的桥。

46.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又称伦敦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的正北方向,是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

47.罗伯特·布朗宁(robertbrowning,1812—1889):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男男女女》《剧中人物》等。

48.伊令(ealing):英格兰东南部城市。

49.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henryasquith,1852—1928):英国政治家,1908年至1916年出任英国首相。他一直反对妇女获得选举权。

50.指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1734—1802):他与庚斯博罗、雷诺兹并称英国肖像画三大师。

51.沃金(woking):英国英格兰萨里郡西北部的一座城镇和民政教区,位于沃金非都市区内,是大伦敦都会区的一部分,距离伦敦市中心37公里。

52.科舍姆夫人记错了拉尔夫的姓氏,而拉尔夫没有纠正过来。

53.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国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一个英国瘾君子的自白》(confessionsofan english opium-eater)。

54.西莱尔·贝洛克(hilairebelloc,1870—1953):英国作家,代表作有《顽童与野兽》(the bad child’s book of beasts)和《儿童警戒故事》(cautionary tales for children)。他还撰写小说、随笔、历史、评论、游记和传记。贝洛克与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是好友。

55.g.k.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悖论王子”。

56.阿尔弗雷德·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之一,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in memoriam)。《公主》(theprincess)是丁尼生所作的长诗,描述了女性受高等教育程度和其人生幸福关联的社会问题。

57.比阿特丽丝: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 speare,1564—1616)的剧作《无事生非》(much adoabout nothing)的女主角。

58.安提戈涅: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b.c.496-b.c.406)的剧作《安提戈涅》(antigone)的女主角,她是俄狄浦斯的女儿,因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而被处死。

59.科迪莉亚: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kinglear)中的角色,她是李尔王的小女儿,因维护被两位姐姐放逐的父王而起兵,被击败后死于狱中。

60.彭登尼斯与沃灵顿:两人都是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的小说《彭登尼斯》(pendennis)里的角色。

61.乔治是沃灵顿的教名,而劳拉是彭登尼斯的养妹。故事中,沃灵顿爱上了劳拉,可由于已经成家而无法追求劳拉。劳拉最终与彭登尼斯结婚。

62.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英国作家,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十九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63.指艾略特的一生挚爱乔治·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

64.即彭登尼斯。

65.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十八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其代表作品有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一只桶的故事》(ataleofatub)、《一个温和的建议》(amodestproposal)。

66.滕比(tenby):一座位于威尔士南部的海滨小镇,号称有英国最美的沙滩。

67.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十九世纪英国画家,被认为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奥菲利亚》(ophelia)是其作品,题材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68.出自莎士比亚作品《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

69.格拉夫顿美术馆(the grafton galleries):位于伦敦上流社区梅费尔区(mayfair),是伦敦享负盛名的美术馆。1905年,印象派于英国的首展就是在格拉夫顿美术馆举行的。

70.提香·韦切利奥:又译提齐安诺·维伽略(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1488/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

71.所谓佛兰芒画师,主要是以扬·凡·埃克(jan van eyck,1380/1390—1441)的艺术为榜样的画家的诨号。

72.罗莎琳德(rosalind):莎士比亚作品《皆大欢喜》(as you likeit)中的人物。

73.林肯郡(lincoln shire):英国英格兰东米德兰兹(east midlands)的郡,东临北海,东南与诺福克郡(norfolk)相邻,南与剑桥郡(cambridgeshire)相邻。

74.在中世纪,手稿中每段开头首字母以不同的字体大写,起到分行、分段的作用,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些首字母会用漂亮的插画装饰,插画暗示段落大意。

75.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b.c.65-b.c.8):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76.作者首次提及牧师的大儿子时,名字是“理查德”(richard),后面提起时却变成了“爱德华”(edward),猜测是作者笔误。

77.从此处开始,牧师的大儿子名字变成了“爱德华”。

78.应指十九世纪小说家罗伯特·史密斯·瑟蒂斯(robert smith surtees,1805—1864)的代表作《乔罗克斯远足嬉游录》(jorrock’s jaunts and jollities)中主人公乔罗克斯。乔罗克斯是个滑稽喧闹的人物,小说描写他骑马远足中的赏心乐事和嬉闹故事。

79.“风笛”和“投手”都是达切特一家养的狗的名字。

80.惠斯特牌戏(whist):包括惠斯特桥牌、竞叫桥牌和定约桥牌在内的纸牌游戏的统称。

81.西姆拉(simla):印度最北部的喜马偕尔邦首府,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城市。

82.白厅(white hall):英国伦敦市内的一条街,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及其附近有一众英国政府机关,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

83.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俄国作家。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poor folk),受到高度好评。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white night)。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此后发表了长篇小说《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白痴》(the idiot)《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等作品。

84.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区(stratford-on-avon):位于英国沃里克郡南部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周围环绕着埃文河畔的田园风光,取此区名是为了和其主要城镇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区别开来,这里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乡。

85.黑衣修士站(blackfriars):在伦敦众多火车站中可以算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它的站台是横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出口在泰晤士河的两岸。

86.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hamlet)中的人物哈姆雷特——丹麦王子,丹麦前任国王之子,现任国王的侄子。

87.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四世》(henry iv)中的人物。

88.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五世》(henry v)的人物亨利五世。

89.哈里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1802—1876):女作家。著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iuustr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和《释济贫法和贫民》(poor laws and paupers iuustrated)。1834—1836年她曾到美国访问,以后出版了《美国社会》( society in america)和两部小说。1853年她节译了孔德的《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the positive philosophy of auguste comte)。她还为日报、周报和评论杂志写文章。

90.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英国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场景,改变了十八世纪自然诗的方向。在许多方面,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行者之一。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称他是“最好的现代诗人”,而威廉·华兹华斯特别欣赏他的诗作《庭院的橡树》(yardley-oak)。

91.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scott,1771—1832):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代表作为《古董商》(the antiquary)《惊婚记》(quentin durward)《艾凡赫》( ivanhoe)等。

92.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93.十九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的作品。

94.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

95.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代表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

96.格林尼治(greenwich):英国伦敦东南方的一个市镇,从前皇家天文台的所在地;通过该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本初子午线。

97.里士满(richmond):位于伦敦西南方的一个镇。

98.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于 1865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和行政方针,并以基督教作为信仰的基本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它的创办人希望能够把基督教传给穷困的人,并透过了解穷人们物质及心灵之需要来给予他们帮助。

99.《马尔菲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malfi):英国约翰 ·韦伯斯特(john webster,1580—1632)创作的悲剧。

100.麦考莱爵士(thomas babington,1st baron macaulay macaulay,1800—1859):英国历史学家,诗人,辉格党,政治家。曾任财政部主计长与印度最高理事会高级官员。

101.约书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画家。他是皇家学会及皇家文艺学会成员,皇家艺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院长。以肖像画和“雄伟风格”艺术闻名。

102.汉普斯特德(hampstead):处于伦敦北部的一个大型公园绿地。

103.骑士桥(knightsbridge):伦敦市中心西部的一个住宅和商业区域。它位于海德公园(hyde park)的南部,跨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和肯辛顿 -切尔西区(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and chelsea)。

104.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杰出的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105.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国诗人、评论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06.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英国第二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 ·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十七世纪末完成这座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