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化书新声

道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而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气﹐忘气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爲元精﹐用之爲萬靈﹐含之爲太一﹐放之爲太淸。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眞气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

委者﹐降而運也。由太虛運而化神﹐神化變動﹐運而化气﹐神气妙合﹐運而化形。形气相感﹐而生萬物﹐塞乎天地之間。此言順而生物之謂也。用者﹐沖而和也。由形沖和而化气﹐气聚意定﹐和而化神。神气混合﹐和而化虛。虛和通化﹐返還混沌之先。此言逆而還元之謂也。是以古之聖人窮通塞之端﹐而得造化之源也。自無而有﹐謂之造而塞也。自有歸無﹐謂之化而通也。端源者﹐謂無極也﹑先天也﹑未生前也。恍惚渺漠﹐有而無形﹐自然之妙也。是以師眞教人法大道自然之妙﹐忘形以養气﹐忘气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至虛眞妙﹐澹然無爲﹐而神气自然變化於其中。故能超出於形气之表﹐復乎溟涬之先也。虛實者﹐虛謂幻虛之色身﹐實謂無相之實相也。相通者﹐謂眞幻原非二體﹐同出之於一源﹐而無所不同﹐謂之大同也。故藏之於身則爲元精﹐用之於外則爲萬靈﹐含之於心則爲太一﹐散之於空則爲太淸。斯法身實相﹐異名也。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者﹐坎者陰中之陽﹐諭吾身之眞陽也。離者陽中之陰﹐諭吾身之眞陰也。風者陽之爲也﹐雲者陰之爲也﹐消長卽升降也。言人一身之中﹐升而爲陽﹐降而爲陰﹐散之於百骸﹐發之於七竅﹐斯色身妙相之化通也。如若神風不出於身中﹐气雲不洩於七竅﹐自然眞气薰蒸﹐徧體皆陽春﹐何寒暑之有也。羣陰剝盡﹐色身卽法身。渾身皆純陽流注﹐何死生之有也。此乃虛心煉神﹐金液還丹之道也。

蛇雀

蛇化爲龜﹐雀化爲蛤﹐彼忽然忘其屈曲之狀﹐而得蹣跚之質。此倐然失其飛鳴之態﹐而得介甲之體。斵削不能加其功﹐繩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當空團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求空﹐見空而不見塊。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哉。

大腰無雄﹐龜鼉之類是也。龜與蛇交而生蛇﹐久復化爲龜。《月令記》﹕五月﹐雀入大水﹐化爲蛤。彼蛇忽然忘其屈曲之狀﹐遽成蹣跚之質。此雀倐然失其飛鳴之態。遂成介甲之形。而其變化之質﹐有天然之妙。𨿽良工斵削繩尺規模﹐莫能肖其巧也。須臾而變﹐何神速如此哉。曰「非也」﹐蓋其神識精思﹐之有日時﹐至形化性﹐使之然也。觀夫擲塊當空﹐惟見其塊而不見其空。何也﹖蓋諭人被幻形所梏﹐惟知虛幻而不知有實相也。其塊粉矣﹐無形質之隔礙﹐所以見空而不見塊也。此言人能忘形去累﹐依然現出妙相法身﹐則不被幻形之所梏矣。所謂虛空粉碎﹐方露眞詮是也。若夫貴身者妨其形也﹐貪欲者滯於物也﹐可不悲哉。此章之意﹐蓋言以蛇雀之微﹐尙能變化易形﹐而人爲萬物之靈﹐豈不能忘身形返神而仙乎。但人妨於形气之私﹑滯於物欲之蔽﹐是以難能也。

老楓

老楓化爲羽人﹐朽麥化爲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爲貞石﹐山蚯化爲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性情魂魄。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气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爲彼﹐孰爲此﹐孰爲有識﹐孰爲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土木金石﹐皆有性情魂魄而無識﹐惟有血气者有識。老楓朽麥﹐無情之物也。忽化爲有情有識之羽人﹐之蝴蝶。賢女山蚯﹐有情之物也﹐忽化爲無情無識之貞石﹐之百合。何其怪也﹐曰無怪也。萬物均得天地之理以生﹐均得天地之气以成。然吾與天地萬物﹐叢然蔚然塞乎太虛之中﹐本同一體也。而吾之神卽天地萬物之神﹐吾之气卽天地萬物之气也﹐吾之精吾之魄卽天地萬物之精魄也。吾旣與天地萬物爲一本﹐又何分別彼此之間哉。彼無情化而爲有情者﹐蓋其得有情之靈气﹐忽然化也。此有情化而爲無情者﹐爲其感無情之精魄﹐遽然化也。譬如朽爪爲魚﹐腐艸成螢﹐糞丸生蝡白﹐人血化野火﹐后稷生於巨迹﹐伊尹生於空桑﹐物之感气而變化﹐亦無足怪也。故知天地萬物﹐自一體出﹐而物卽我也﹐我卽物也。孰爲有識也﹐孰爲無識也。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萬气一气也﹐萬形一形也。無一物不在太虛之中﹐又何分別彼此之間哉。知夫無分別﹐無彼此﹐無物我者﹐得其一也。一者﹐道之至也。

耳目

目所不見﹐設明鏡而見之。耳所不聞﹐設虛气而聞之。精神在我﹐視聽在彼﹐跰趾可以割﹐䧟吻可以補﹐則是耳目可以虛設﹐形容可以僞置。旣假又假﹐旣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气醉我﹑七竅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苟無其疣﹐何所不可。

目能見物﹐而不能自見﹐必待明鏡然後見之。耳能聽物﹐而不能自聽﹐必待聲音然後聞之。其見聞者𨿽在我﹐視聽者待物而有。故曰﹕精神在我﹐視聽在彼。是以知﹕其見聞者﹐不在耳目而在我矣。故曰耳目可以虛設也。跰趾一也﹐可割爲二。䧟吻缺也﹐可補而全。是以知其形容﹐可以僞置也。形旣假矣﹐而又剖之補之﹐則是假之又假﹐惑之又惑﹐蓋其不知眞我之義也。若能知其眞我者﹐則其魂魄血气七竅五根俱是幻假。其惑滅矣﹐彼何能魅我醉我﹐囚我役我哉。故知形者神合气而成﹐故曰惟神之有形也。有形則有患﹐故曰由形之有疣也。苟能忘形﹐何患之有也。苟無其疣﹐何所不可也。

環舞

作環舞者﹐宮室皆轉。瞰回流者﹐頭目自旋。非宮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變也﹐而人自變之。是故﹐粉巾爲兔﹑藥石爲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圖臉畫眉﹐而人不知。惟淸靜者﹐物不能欺。

環舞者﹐旋身而舞也。旋久則宮室皆轉﹐而宮室未嘗轉﹐非宮室之幻惑﹐而人自惑之也。瞰﹐視也。瞰回流者﹐視久頭目自旋﹐而頭目未嘗旋﹐非頭目之改變﹐人自變之也。粉巾者﹐白巾也。結巾爲兔﹐以藥石爲馬﹐可使之馳﹐可使之走﹐術士之假也。人皆信之而不疑。甘其言﹐巧其笑﹐粉其貌﹐畫其眉﹐致飾於外﹐取媚於人﹐樂人之假也。人皆迷之而不覺。惟淸靜其心者﹐術士莫能惑﹐樂人莫能欺也。

鉛丹

術有火煉鉛丹﹐以代穀食者﹐其必然也。然歲豐則能飽﹐歲歉則能饑﹐是非丹之恩﹐蓋由人之誠也。則是我本不饑而自饑之﹐我本不飽而自飽之。饑者大妄﹐飽者大幻﹐蓋不齊其道也。故人能一有無﹑一生死﹑一性情﹑一內外﹐則可以蛻五行脫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百日一食。

術謂還丹之術也。火諭神﹐鉛諭气也。煉者﹐如所謂以神馭气也。以代穀食者﹐如所謂服元和除五穀是也。豐年有食﹐謂神气全故曰飽也。歉年無食﹐謂神气微故曰饑也。服元和能令人不饑者﹐由一念之精專﹐以養其元和﹐气全不思食﹐所以不饑也。則是我本不饑﹐而人自饑之也。丹者純粹太和之气耳﹐豈能飽人乎。則是我本不飽﹐而人自飽之也。故知饑者大妄﹐飽者大幻也。然人不明此道﹐故有饑飽之幻妄。蓋其未能與道合眞之意也。若能以有無爲一﹐死生爲一性情爲一﹐內外爲一者﹐與道冥契﹐又何幻妄之有也。吁﹐得之者則能超出五行之外﹐而下視三光。𨿽一日百食不加飽﹐百日一食不加饑也。

形影

以一鏡照形﹐以餘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不變衣冠之狀﹐不奪黼黻之色。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乃知形以非實﹑影以非虛﹐無實無虛﹐可與道俱。

用一鏡照形﹐而鏡中生影。以餘鏡照鏡中之影﹐而鏡鏡生一影﹐謂之鏡鏡相照﹑影影相傳也。然彼鏡中之影﹐冠劍黼黻之狀﹐不異彼鏡中冠劍黼黻之形。斯形也與影無殊﹐斯影也與形無異。人惟知以形爲實有﹑以影爲虛無﹐殊不知形亦幻矣。𨿽生百年﹐終期於盡﹐而形亦爲虛﹐故曰形以非實也。影𨿽虛也﹐以鏡臨之﹐其迹儼然﹐而冠劍黼黻之狀不差毫末。旣然有迹﹐而影亦爲有﹐故曰影以非虛也。其若以形爲有﹐則著於相﹔以影爲無﹐則落於空。故知形非其實﹐影非其虛也。夫道本無形﹐而非實也。無中有靈﹐亦非虛也。知夫非實非虛者﹐則能圓證眞常﹐與道同遊也。

蟄藏

物有善於蟄藏者﹐或可以禦大寒﹐或可以去大饑﹐或可以萬歲不死﹐以其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气熙熙兮無所爲﹐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體物知身﹑體身知神﹑體神知眞﹐是謂吉人之津。

蟄者﹐和集也。此章言人能安心於虛﹐置身於靜﹐自然神集气和﹐以復其命矣。龍蛇善於蟄藏﹐故能禦大寒而不饑﹐可以萬歲不死﹐而龍能飛騰﹐蛇能變化﹐皆蟄使然也。如其不蟄以斂其神﹐伏其气﹐彼能飛騰變化哉。如言昆虫不蟄﹐不能奮揚。木不斂津﹐豈能條暢。是也觀其蟄之時也﹐而其心冥冥然﹐忘其身而無知。而其神怡怡然﹐交其气而無思。而其气熙熙然﹐和其神而無爲。萬慮俱澄﹐一心內煉﹐神不出身﹐其能死乎﹐是謂求死不可得也。大人者﹐謂有道之人也。有道之士﹐純一無雜﹐不識不知﹐體龍蛇之蟄藏﹐而得夫修煉之要。篤於淵靜以和其气﹐極於致虛以集其神。又從而體之﹐全其身者﹐莫若全其神。神者﹐我之眞﹐乃所謂性也。吉人者﹐謂學道之人也。言學道之人﹐若知其龍蛇蟄藏之法﹐則可以爲內煉之津梁﹐登眞之梯階也。《易》曰﹕龍蛇之蟄﹐以藏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梟雞

梟夜明而晝昬﹐雞晝明而夜昬﹐其異同也如是。或謂梟爲異﹐則謂雞爲同。或謂雞爲異﹐則謂梟爲同。孰梟雞之異晝夜乎﹐晝夜之異梟雞乎。孰晝夜之同梟雞乎﹐梟雞之同晝夜乎。夫耳中磬我自聞﹐目中花我自見﹐我之晝夜﹐彼之晝夜﹐則是晝不得謂之明﹐夜不得謂之昬﹐能齊昬明者﹐其惟大人乎。

梟晝昬而夜明﹐雞夜昬而晝明。或曰﹕二者均得天地之气以生﹐何如是之同異。曰﹕皆稟性使然耳。或謂﹕晝明夜昬﹐得天地之常﹐雞當爲同﹐而梟當爲異也。或謂﹕以梟之稟性﹐返而觀之﹐而梟之夜卽雞之晝﹐而理亦同。如是則梟雞同﹐而晝夜不異矣。其意蓋謂晝夜本不異﹐而梟雞異之。梟雞本不同﹐而稟性同之。若以稟性論之﹐則無同異矣。譬如耳中之聲﹐自然聞之。目中之花﹐自然見之。故知梟之晝﹐卽雞之夜﹐雞之夜﹐卽梟之晝﹐乃物性自然耳。若以梟而論之﹐晝不得謂之明﹐夜不得謂之昬。以雞而論之﹐晝不得謂之昬﹐夜不得謂之明也。若能以昬明晝夜而爲一者﹐惟有道之士。知物性之自然﹐又何惑之有也。

四鏡

小人常有四鏡。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觀彼諸器﹐察我之形﹐由是無大小﹐無短長﹐無妍醜﹐無美惡。所以知形气謟我﹐精魄賊我﹐姦臣貴我﹐禮樂尊我。是故心不得爲之君﹐王不得爲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純儉不可襲﹐淸靜不可侮﹐然後迹容廣而躋三五。

鏡﹐諭見也。小人有四鏡者﹐謂小人之見﹐多分別之意也。圭﹐王者執﹐諭見大也。珠﹐圓而小﹐諭見小也。砥﹐平直﹐諭見正也。盂﹐欹側﹐諭見邪也。觀彼諸器﹐正如小人之見﹐有如此大小正邪之不同也。反而察之我形﹐則未嘗有如此異耳。由是知之﹐道一而已矣。無有大小﹐無有長短﹐無有妍醜﹐無有美惡也。所以知其形气謟我以驕淫﹐而喪我元靈。精魄生我之情妄﹐戕我之眞性。姦臣外𨿽媚順而貴我﹐心常懷不道。如禮樂維持教化而尊我﹐喪我之純朴蹈之者。蓋其心無主宰﹐故曰心不得爲之君也。如王者被姦臣蒙蔽﹐不能主之也。數者溺人﹐有如此之密﹐可不戒哉。學者當愼之﹐如火之焚我。防之﹐如虎之噬我。則不被驕淫所喪﹐情妄所戕。姦臣不能蔽其主﹐禮樂不能喪其湻。蓋以吾之眞心本來純素﹐本來淸靜﹐所以驕淫不能襲﹐情妄不能侮。故可以追迹容成﹑廣成二老仙﹐遨遊於神霄碧落之中﹐超出於三光五行之外矣。

射虎

射似虎者﹐見虎而不見石。斬暴蛟者﹐見蛟而不見水。是知萬物可以虛﹐我身可以無。以我之無﹐合彼之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夫空中之塵若飛雪﹐而目未嘗見。穴中之蟻若牛鬥﹐而耳未嘗聞。況非見聞者乎。

射似虎者﹐如李廣然。射虎而矢貫其石﹐當其射之時也﹐惟見似虎而不見石﹐故能貫之而無礙。若只見石﹐其能貫之也乎。斬暴蛟者﹐如周處然。投水撲殺蛟﹐當其殺蛟之時也﹐奮志在蛟而不見水﹐所以入水而不溺。若只見水﹐其能入之也乎。或問二子有術乎。曰非也。其人一念之誠﹐心專志一﹐皆神之所爲也。噫﹐夫人一念之誠﹐神異尙能若是﹐何況有道者乎。或謂石之堅也﹐矢能貫之乎。水之溺也﹐人能入之乎。曰匪人也。神也。神本至虛﹐而物莫能礙﹐故可以入金石。神本至無﹐而水莫能溺﹐故可以席蛟龍。由是觀之﹐萬物可以虛﹐幻形可以無﹐而其所謂貫金石入水火者﹐以我之無﹐入彼之虛也。《心印經》云﹕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是也。可以隱者﹐苟吾之心一念不萌﹐𨿽鬼神之靈﹐亦不能覓我之蹤迹也。可以顯者﹐乃我之神。靈妙無方﹐變化倐忽﹐無所不通﹐無所不至。故能貫金石﹐入水火﹐命風雷﹐救旱澇﹐逐瘟蝗﹐度苦爽﹐斬精邪﹐療疾病﹐住世延年﹐超凡入聖。斯皆吾心之功用﹐所謂顯諸仁也。可以死者﹐身沒而道存也。可以生者﹐守吾神﹐存吾气﹐求死不可得也。夫如是﹐則生如寄﹐死如蛻﹐而無所拘﹐又何生死之繫累也。或問﹕空中塵﹐若飛雪。曰﹕日光射隙中﹐見之者是也。或問﹕螻蟻何謂似牛鬥。曰﹕螻蟻𨿽微﹐而其鬥志﹐未嘗不與牛同也。夫空中之塵若飛雪﹐有氤氳交密之狀﹐而人莫能見。穴中之蟻如牛鬥﹐有喧轟嚷閙之聲﹐而人莫能聞。言此二物𨿽微﹐尙有見﹐尙有聞﹐而人猶莫能見﹐莫能聞。何況無見無聞者﹐而人能見聞乎。

龍虎

龍化虎變﹐可以蹈虛空﹐虛空非無也。可以貫金石﹐金石非有也。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此章言造道之士﹐神化气變﹐如龍之靈﹐如虎之猛﹐如言聖人。龍之道﹐𨿽虎變是也。知變化之道者﹐故可以蹈空虛﹐入金石﹐其豈虛言哉﹐有至妙存焉耳。竊嘗思之﹐虛空無也﹐神妙蹈之而不墜﹐虛空不得謂之無。金石有也﹐神妙入之而無礙﹐金石不得謂之有。蓋以虛空金石﹐本同一體﹐而吾之神﹐與天地萬物之神﹐吾之气﹐與天地萬物之气﹐其本同也。物旣與我同根﹐則無不通﹐無不同也。妙矣哉。合而言之一眞也﹐分而言之性命也。元神也﹐元气也。謂之妙相法身也。然此妙相法身﹐先天地以常存﹐後天地而不滅﹐生非其始﹐死非其終﹐故知生如行人﹐死如歸人﹐一气往來耳。由是知之﹐吾之妙相法身﹐則未嘗生﹐未嘗化也。達斯理者﹐虛心以全其神形﹐不可得而斃也。忘形以全其眞神﹐不可得而逝也。

逰雲

逰雲無質﹐故五色含焉。明鏡無瑕﹐故萬象生焉。謂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鏡則見人﹐人不見影﹐斯爲驗也。是以太虛之中﹐無所不有。萬耀之內﹐無所不見。而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迹處虛空。寥廓無所間﹐神明且不遠。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儼其容﹐則可以逰泳於寥廓﹐交友於神明﹐而無咎也。

逰雲無質﹐所以運變五色也。明鏡無瑕﹐故能照見萬象也。人見海水茫茫而含天﹐孰不知水在天之中﹐必天而含水也。若夫百步之外﹐鏡能照人﹐而人不能見其影者﹐目力所不及也。言人能見其近﹐而不能見其遠﹐見其小﹐而不能見其大。見其有形﹐而不能見其無形之意也。由是知之﹐徧虛空中無物不有﹐無所不在也。萬光之中﹐無所不明﹐無所不見也。寥廓者﹐大無邊際也。世之人惟知心仰寥廓之高遠﹐爲不可企及。殊不知吾之形迹﹐𨿽然渺然處於天地間﹐而吾之眞﹐吾之靈﹐則與寥廓同其體。故知徧虛空中﹐神明洋洋乎﹐如在吾之左右﹐而不遠也。是以君子敬天崇道﹐常正其心而不敢妄知﹐常儼其容而不敢妄爲。蓋爲寥廓無所間﹐神明且不遠也。達斯理者﹐可以逰泳於寥廓之鄕﹐與神明合其德﹐又何咎之有也。

噦咽

有言臭腐之狀﹐則輒有所噦。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虛﹐珍羞必然無﹐而噦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懼菽醬﹐若蝤蠐者。有愛鮑魚﹐若鳳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齊奢儉﹐外榮辱﹐黜是非﹐忘禍福。

或聞言臭腐之狀﹐而心惡之﹐輒有所噦焉。或聞言珍羞之饌﹐而心欲﹐之輒有所咽焉。𨿽聞臭腐﹐了然未嘗見。𨿽聞珍羞﹐必然未嘗有。而其噦不能止﹐咽不能已﹐足見貪欲嗜味之情﹐人之所同也。或有以菽醬之美﹐而爲蝤蠐之惡。或有以鮑魚之臭﹐而爲鳳膏之馨。此僻士矯情好奇之態﹐人之所獨也。二者皆不得中。其若聞臭腐而不噦﹐聞珍羞而不咽﹐美者馨者而不知好﹐臭者腐者而不知惡﹐惟有道者。夫有道之士﹐忘味斷緣﹐居富貴而不驕淫﹐處貧賤而不卑屈﹐寵已不足榮﹐辱已不足恥﹐是非不入於胸臆﹐得失不介於身心﹐故足以黜是非﹐忘禍福﹐此上士之所爲﹐樂道之眞然﹐非下士所能及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