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华帝国史

第五章 火与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最终,几个大的诸侯国从封建战乱中脱颖而出,它们兼并了一些次等的领地,彼此间很快开始了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决定其中哪个会因统一中国领土而受益的竞争中,所有国家都是敌手。从公元前335年开始,最重要的几个诸侯国之首领,就不再麻烦自己操心周朝那位有名无实的君主了,并开始自己戴上国王的头衔。(如同在公元前305年之后,即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希腊世界,其将军们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现在,战国时期到达了其顶点。

吴起,魏国大将

随着战国格局的出现,早期有武士风度的战事,让位于冒险家们的厮杀,他们全无同情之心与忠诚理念,战争因此发展成了大规模的战役,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很可能就被拉进反对邻国的战事之中。战车这种显赫高贵的、有着伊利亚特(iliad)风格的精致作战装备,逐渐被骑兵完全取代,后者是突然袭击和快速攻掠的战术。公元前307年,赵国(位于今天山西省北部)国王实施了这项军事技术革新。赵王不得不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抗争,他意识到这些游牧者的优势,在于其弓骑兵。他们的机动性及快速推进,总是令移动缓慢的汉人战车御者惊慌失措。赵王采用他们的战术,建立了一些骑射兵团。其邻居和敌人秦王(在今天的陕西),走得更远:他不仅为自己配备了骑兵,还组建了轻装备的步兵军团,作为常备的“国家”军队,来取代笨拙的封建募兵。与此同时,随着攻城机械、移动塔楼和石弩的发明,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真正炮兵的出现,攻城战术也形成了。封建战事的谦虚礼让已成为陈年旧事。战国之间的争斗是难以和解的。从这时候起,胜利一方再也不豪爽地用战俘来索取赎金,而是以大屠杀的方式处理他们。秦王国的士兵,是战国中最为好战的,他们获得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砍下了多少敌人的头颅。在那些被攻占的城镇中,即便已经投降,全部人口通常都要被处死,妇女、老人和小孩也不能幸免。原始人类的吃人习惯再度恢复了,首领们为了“提高其威信”,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捉拿的敌人扔进沸腾的坩埚里,喝着这种可怕的人肉汤,甚至会强迫受害者的亲属也喝下去。在战国诸侯中,秦国因其地理位置享有极大优越性。它从渭河的高原河谷控制着河南的富庶平原,这是它在这场竞争中首要的战利品。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中国的希罗多德(卒于大约公元前80年),用以下惊人措辞将读者吸引到这一点上:“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秦国除了这些地理优势之外,还有其民众的尚武性格。他们生活在中国西部荒凉的外部边界区域,是一个拓荒民族,一个兵民相结合的民族——他们利用了这些天赋才能,再加上一个顽强不屈,注重实际的地方王朝,很早就意识到了敌对政权那些隐秘的弱点,即为了满足王室随从的利益,国王的领地被封地和庄园分割得支离破碎。为避免这种弱化进程,秦国的国王们学会了如何犒赏他们的属下而不必分割王家领土。最后,他们还在身边网罗了一群法家读书人——我们已经提及了这一哲学学派——后者为了确立王室的权威及征服的正当性,构建了一套君主及国家专制的综合理论。

胡服骑射

李牧,赵国大将

那些严酷的摄政大臣们同样非常重要,在辅佐幼主时为确保王室政策的连续性,往往比国王本人还更加积极。这些权臣中有一位即大名鼎鼎的卫鞅,有关他的事情,编年史学家简略地说到,在公元前359年,他“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这位中国黎塞留(richelieu)的付出没有得到好报。一位新国王,在他还是继承人之时,曾受到卫鞅的训斥。登基之后,他就将后者车裂处死。对一位级别如此之高的人士,采用如此严酷的惩罚,证明了秦国法律的严厉,它对社会等级中的各个阶层都一视同仁地残酷无情。“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一套严酷的法令被强加给了全国民众。

即使在这样的领袖统治之下,对于当时中国——黄河谷地及长江流域——的征服足足持续了一个半世纪才完成。只有亚述国王赛纳克里布和亚述巴尼拔的编年史,才能展示出如此丰富的暴行。公元前331年,秦国俘获魏军八万人,并将他们全部斩首;公元前318年,秦国粉碎了魏、韩和赵国的联盟(他们曾帮助过匈奴人),并斩首八万二千;公元前312年,秦国击败楚国,让八万颗人头落地。公元前307年,秦国为六万人头的战绩而得意洋洋,但随着秦昭襄王的即位(他在公元前306到前251年间统治秦国),屠杀规模又升级了。公元前293年,他击败韩国和魏国,为自己赢得了二十四万人头的战利品。这只是个开始。在公元前275年对魏国的战役中,仅有四万人头落地,但在针对同一敌手进行的远征中,秦国又收获了十五万人头。公元前260年,在一场攻击赵国的重大胜利中,尽管他已承诺留下被征服者的性命,依然有四十万多人被杀。中国其他君主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但十多年过去了,秦国这头野兽,并没有吞噬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就在这个时刻,秦国一位王子登上了王位,而他也成功地完成了其先辈的工作。他就是中国大陆的统一者,未来的秦始皇。

卫鞅,又名商鞅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外交家、谋略家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

白起,秦国大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