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小经验大财富

第一篇 财富的密码 5、价格越高越好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爸爸退休之后待不住,自己摆了一个小摊。傍近春节的时候,他从湖南进了一些瓷瓶包装的白酒,进价只有3.5元,我老爸一看这么便宜,也没敢把价格定得太高,就标价6元。可是卖了一个星期,只卖出了两瓶。我老爸着急了,这500瓶白酒如果年前卖不出去,就要在手里压一年,怎么办?

还是买酒的消费者给他提了一个醒。

那天,他听买酒的人说:“这酒卖这么便宜?真的假的?”

于是我老爸就想,是不是看这个包装这么好,价格又这么低,不放心啊?怀疑我这酒是假酒?这样想着,第二天小摊摆出去的时候,白酒的价格就不是6元了,我老爸将价格改成了15元。老妈看了老爸对价格的改动就说老爸“发疯”,6元都没有人买,15元不更是扯淡吗?但是奇迹出现了,6元一瓶没有人敢买的酒改成15元一瓶之后,一天就卖出了30多瓶,老妈在后面一直偷着笑,说老爸是“妖精”。

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老爸摸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已。很多有钱的大款都是这样,愿意买贵的,不愿意买便宜的,价格昂贵的东西显得有品位、有档次,所以,为了迎合这些人的畸形消费心理,市场上就出现了18元一斤的大米,出现了上万元一盒的月饼,出现了28888元一张的圣诞票,出现了73800元一支的壮阳针,出现了镶着钻石的十几万元一个的比基尼、丁字裤……价格越高越有人追求,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炫耀、攀比,是虚荣心理在作怪!还有一个原因,有一些商品其实很少自己买给自己用的,多半是买来送人的。像600多元一瓶的五粮液酒,像800多元一瓶的茅台,像2300元钱一条的红河香烟,像2000元钱一条的真龙盛世……有多少是自己买来自己用的?人们习惯于用价格高低来衡量礼物的贵重程度,从而推断彼此感情的深浅,所以在求人办事、答谢朋友、礼尚往来的时候,为了提高礼物的价值,提高礼物的贵重程度,加深彼此的感情,送礼者就必须购买价格高昂的商品。

这种价格上升销量不降反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人们称为“吉芬现象”,市场里类似的现象其实很多。

小梅是我们家的邻居,因为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和朋友到股市去过几次,受到那种气氛的感染,在股市上的各种名词和术语都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她就勇敢地冲进了股市。当时“长虹”正处于气贯长虹的大好局面,一股的价格达到了50多元,而且还在不断地冲高。小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在52元的高价位买进了2000股。可是好景不长,小梅买了没有多少时间,“长虹”就不是“长红”了,而开始“长绿”,而且一路下滑。小梅哪见过这个阵势,眼看着52元买的股票几天的工夫就降到了46元,不到半个月亏损了1.2万元,心理防线被迅速突破,在45.8元的位置上全部清仓。但是小梅对损失的1.2万元总是耿耿于怀,虽然清仓了,但是不肯离场,反正也没事,每天依然和朋友到股市观望。嘿,“长虹”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又开涨了,涨到了48元,小梅这个悔啊,在左右权衡利弊之后,又倾囊而出全部买了“长虹”。就这样,小梅总是高买低卖一直走到现在,前几天看到她,听她说现在手中还有1000股“长虹”,现在的价格是4.6元,1000股不过是4600元而已。想不到10万元巨款,经她高买低卖地这么折腾,竟然这么快就没有了,真是可怕。

股票也是商品,人们都想赚钱,所以才到股市上去投资。但是要赚钱就必须尊重需求规律,要低价买人,高价卖出,这才有可能获得收入。像小梅这样,没有股票知识,不懂金融常识,又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就难免闹出高买低卖的笑话。而且股市上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不然经济泡沫就不会产生了。

比如2003年的“非典”期间,盛传大米涨价,而且大米也的确向上浮动了一点,于是很多人都纷纷采购大米,大米的价格更高了。一个从农村刚刚搬到城里居住的邻居,可能过去被挨饿吓怕了,一看大米涨价了,一下子买了20袋。那天回到家里,夫人还把这事当成秘密一样,悄悄地对我说:“大米涨价了,你和隔壁的邻居商量一下匀给咱们几袋吧!现在的大米更贵了!”

我大笑,说:“用不着,不出两个月,什么都会恢复原来的价格!”

结果还不到两个月,一个多月之后,“非典”被控制住了,大米又恢复了原来的价格。听说隔壁邻居买的20袋大米都生了虫子。

生意经:

市场云谲波诡,人们的心理变幻莫测,要想获得利润,你就必须研究消费者,谁赢得了消费者的心理,谁就赢得了市场,谁就赢得了利润。

比如,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装修房间的时候讲究的是绿色环保,下饭店的时候人们讲究食品安全、营养,买服装人们注重更多的是美观、时尚,而对结实耐用考虑得却很少……所以我们要从多种角度研究消费者的心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